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第1张

一个孩子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学校生活,学校里接触最多的是老师。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就成为老师的肩负重任。常言说的好:上梁不歪,下梁方正。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表现积极的情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积极情感,所以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养成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的习惯。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

,旁征博引的口才等内在美的素质,以此来吸引学生,还应首先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教师的外在的形象,包括教师的神态、表情、服饰等。

  

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和情感方面都很单纯的孩子,教师的表情、言谈举止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力求把我们要教给学生的知识,通过言谈举止,神态上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情感通过自己的神态得到启迪,得到升华。当一个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时,老师喜形于色的一句称赞,不仅是对回答问题学生本人的鼓励,同时,老师的神态,表情也是对每一位在座的学生的感染和鼓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的服饰问题日趋重要。在调查“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什么样”的问题时,教师的着装与师德联系在了一起,被排在首位。教师的服饰应该展示出教师的个性。教师一方面面对是知识文化,一方面面对是社世不深的学生心地纯洁界的学生这就对我们的服饰有一定的规范性,要对学生有走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 服饰的款式,不应追求时髦。教师的服饰美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活经验少,判断能力差,模仿力却极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着装和服饰上切忌薄漏透,但也不应过于古板,一面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压抑感。因此,教师更需要庄重,真实朴实。举止端庄,文雅适度是就教师为人师表的一种表现,举手投足,都应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礼貌。

  

第二,要热爱学生。在学校里,学生搭补费时间是与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许多学生多老师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热爱父母。他们渴望的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希望老师态度平和,热情。更希望老师能象父母一样的喜爱,亲近和关怀自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给学生以生活上的关心,爱护,并随着交往的深入而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甚至充当“父母 ”的角色,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有困难是竭尽全力 帮助,有思想矛盾时循循善诱以化解,从而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2、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个性发展愿望的肯定,也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从“心理保健医生”的角度。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理解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民主和诚挚。

  

3、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依赖和鼓励的态度,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严格要求和有效支持,把“权威”和“导师”的作用,既运用表情,手势,语言等方式“无意识”地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一定有发展前途!通过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师爱能够激起学生吸取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一、情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态度(attitude)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缓学习疲劳也会产生调节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和作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这种心理效应就是情感的移情功能。 二、情感与语言学习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和学生本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一)语言具有情感功能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与传输信息的媒介,语言具有认识性、实效性和情感功能。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沟通思想情感,促进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加深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因此,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会与人沟通、正确运用情感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二)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效果直接或间接地受情感态度的影响。布卢姆认为,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奋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克拉申也对情感和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阐述。他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也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效率就越低。如果学生受消极情感的影响太大,就会影响其语言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一听说考试就怕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使语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就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的情感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师爱是这种情感的具体体现,犹如阳光、雨露、春风。因而,对学生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要以情达理,顺理入情。有理无情不足以感人,有情无理也难以启人服人。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处处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就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情感态度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以往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发展学生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 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具有跨学科特点,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情感的内涵以及情感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表明,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渠道。 三、情感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实施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新课程强调情感教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豪、自信、自爱和自尊等等。互相比较而言,自豪是做事之后的自我评价,自信是做事之前的自我评价,自尊和自爱则是一直存在的自我评价。(属于“课程:交互设计方法”的用户体验方面的延伸阅读)

一、自豪体验

自豪体验,是个体把成功事件或积极事件,归因于自身能力或努力的结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像“我很厉害吧?!”这样的话,就是自豪的表现。

(一)自豪的产生

1、产生:在自豪体验中,评价是一个核心指标,通常在目标达成或者任务成功完成时,在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基础上产生自豪。所以,自豪的产生机制有2个关键环节:a、取得成就;b、获得评价。

2、发展:社会比较在自豪感产生过程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公开成就的个体相比没有得到任何社会比较反馈的个体,会报告较高的自豪感。当个体出色完成任务时,会体验到更多自豪感。当得知他人在同样的任务上完成较差时,自豪感的程度更高。所以,更高的自豪感获得途径:a、成就公开;b、成就自我比较;c、成就他人比较。

3、抑制:消极评价、失败的结果都会产生消极的羞耻和内疚等情感体验,会暂时压制成功感和自豪感,但自豪感并不会消失。

(二)自豪的作用

1、自豪感使个体愿意按照社会价值期许的方式,付出努力去做出真实的成就,以引起他人对自我的关注。

2、自豪感会使人们产生责任感,努力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激励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

3、自豪感会强化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当个体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会得到积极的自我肯定,自豪感就会随之而产生,从而强化个体类似的行为。

所以,自豪感也属于道德情感。

(三)自豪的创新模式

1、成功+表扬模式。成就获得积极评价时,就会产生自豪。因此,要展示成就,并给予表扬。

2、传播分享模式:将成就公开传播,被大家看到知道,越来越多的点击、浏览量都会增加你的自豪。成长进步模式:不断取得进步,比以前越做越好,懂得越来越多,成就越来越大。领先他人模式:很多人比不过你,不断提示你有多少人落后你,你又超越了多少人。

3、逃离失败模式:尽量避免失败和消极评价,及时调整策略。在万一挫折时鼓励用户,并将失败原因归结为外因,如运气和任务难度。

4、角色扮演模式(社会责任模式):给用户安排有社会效益的、有责任感的任务,强化自豪和道德体验。

二、自信体验(进行中)

自信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否胜任的评价,是对自我的能力或技能的认知和评价,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是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像“这个简单、看我的”这些话,就是自信的表现。

(一)自信的产生

自信是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也是建立在过往经历基础上的,所以,用户曾经取得的成绩和成就,能够为他建立自信。

个体活动的结果(成与败)直接影响自信的建立和发展。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能提高和增强自信,而失败的结果会使自信削弱或丧失。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信。人们通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为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的难度。

替代性经验: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信,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他人的态度与期望:主要是指他人对个体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地说,他人对个体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自信;反之,他人对个体期望小,信任程度低,则会使自信削弱。

(二)自信的作用

自信影响目标的设定。目标设定是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自信心越强,个体为自己设定目标的挑战性越强,对目标的承诺也越坚定 。

自信影响努力程度、持久力与耐力。对富有挑战性或革新性的创造活动而言,持久力和耐力是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坚强的自信心是创造者们的真正动力源,能让人在挫折环境中坚持下来,这对个体具有适应价值,而且对个体和社会具有发展的动力学意义。

自信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这些情绪反应会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自信的人较少受消极情绪影响,而怀疑自己的人,则因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会产生退缩等防御行为。所以自信调节着人的回避行为、焦虑唤醒及整个身心反应过程。

(三)自信的创新模式:

1、无尽成就模式:通过各种挑战的成功,让人产生我能应付各种局面的感觉,不断加强自信。

2、示范教程模式:提供可以模仿学习借鉴的示范案例,让人尝试走出第一步,让人产生“这个简单”“原来这样”“我也会”的想法。

3、粉丝追捧模式:利用好的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吸引粉丝,收获被人期望和信任的感觉。

三、自尊体验(进行中)

自尊体验,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性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 or self-efficacy)和自我悦纳或自爰(self-liking)两部分构成。注意:自尊并不必然具有社会比较意义,虽然自尊大部分为社会比较的结果;自尊是对“总体自我”的情感性体验。

(一)产生机制,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

1、社会比较。虽然自尊不必然是社会比较的产物,但是社会比较对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下向比较”可以获得高自尊,而“上向比较”则容易导致低自尊抑或卑,HW Marsh的“池塘蛙效应”(rog-pond effect)就说明了社会比较对个人自尊的影响:即人人倾向于愿做“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

2、自我知觉。自尊是自我知觉到的情感性体验,因此自我知觉也影响个体自尊的发展。自我知觉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影响我们知觉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为我们做了什么。

3、归因风格。很显然,积极的归因能够提升自尊,而消极的归因则会减损自尊。

4、他人的评价与态度。自尊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自我必须在他我中得到证实,他我在自我中才能得到确认。他人的评价与态度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也必然影响个体自尊的发展。

5、个体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个体的价值观既是人生处世的定向司南,又是道德行为的指向罗盘。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体衡量或评价事物的标准,在个体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价值观对个人的认知与行为具有的经常的导向性即为价值取向。

6、个体的自我期待与行为。个体对自我的期待决定了个体的行动方向并预定了行动结果,而个体的行为则导致了现实的行动结果。个体自我期待的行动结果如果与现实的行动结果一致或比较一致,自尊即为积极的,反之,若现实的结果不如预想的好,则个体将体验到挫折感,自尊水平也必然下降。

(二)作用机制

自尊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自我情感,它以深层次的心境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间接影响人的活动动机,从而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自尊和学业成就,

自尊和人际关系,

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作为人际关系计示器,自尊的功能是监控个体被别人接纳和排斥的程度并且促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使被排除或拒绝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程度。

自尊与心理健康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态度的倾向决定了情绪,包括脸部表情和动作表情。

态度: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

态度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信任与否);情感成分(喜欢与否);行为意向成分(趋向与否) 情绪和情感有三个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二、情绪的特点

1情绪由刺激引起

情绪并非是自发的,而是由刺激引起,刺激有外在、内在,有具体的,也有隐而不见的。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情绪只有个体自己可以体验到,别人只能由表情或行为推知可能的情绪。

因此研究情绪反应只能用内省式的自陈量表法

3情绪状态不易自我控制

情绪体验很难控制,测谎仪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4情绪与动机有联系

情绪是伴随着动机性行为而产生的,是对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倾向。

在某些情景下,情绪本身可视为动机,即情绪性行为。

三、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对情绪又有巨大的影响。

是同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①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②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可能由所赋于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③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即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四、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情感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可以调动能量和传递信息。

2、动机功能

可以驱动有机体进行行动,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降低效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有时候情绪就是动机。

3、组织功能

积极情绪情感可以促进和协调活动,而消极情绪会瓦解和破坏活动。

可以促进知觉选择,影响记忆、思维。

4、信号功能

可以帮助传递信息、思想的作用,尤其是表情。

5、感染功能

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影响作用。

6、迁移功能

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其有关的对象上。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哪几种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哪几种?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保持一个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情绪要注意。那么,了解一下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哪几种吧。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哪几种1

1、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2、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3、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4、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5、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6、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7、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

1、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2、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3、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4、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5、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6、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哪几种2

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悲伤、恐惧、惊讶、愤怒、嫉妒

这六种情绪可以相互组合,并派生出其余各种各样的复合情绪,如忧郁、紧张、焦虑等。

快是人类的六种基本情绪之一。表现的形式主要有乐观的态度、微笑等等。快乐会使人分泌“快乐激素”,这种激素可以抵抗忧郁,有助于抵消消极情绪给人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快乐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悲伤是人类的另一种基本情绪。当人们悲伤时,嘴唇及眼部周围的肌肉会紧绷,并且很容易感到沮丧和忧虑,降低做事效率。另外,悲伤还会减慢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人体机能下降。

愤怒,通常属于次级情绪。愤怒,常常伴随脸部充血,人的身体处于紧张的状态,有时候身体还会发抖。愤怒会使血压升高。为了避免促怒他人,必须正确了解愤怒情绪的触点,亦即了解人们在变得愤怒之前的情绪状态。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先前也曾有研究指出,人类有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6种基本情绪。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其实共有27种。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共收集了时长5~10秒的2185段视频,内容包括出生、结婚、死亡、自然灾害等等。研究人员要求800多名参与者各观看其中30个静音状态的视频,并对他们的情绪做了记录。参与者被分成三组。第一组人员的任务是自由报告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研究人员称,这些回答反映了一系列丰富而微妙的情绪状态,也由此发现了27种情绪:钦佩、崇拜、欣赏、娱乐、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渴望、厌恶、痛苦、着迷、嫉妒、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性欲、同情和满足。第二组人员被要求对比观看视频引发的各种情绪,按照情绪强烈度排序;第三组人员的任务是将他们的情绪反应用数字1~9的形式展示出来。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感受到的情绪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每种情绪并非孤立的,通常与其他情绪“互联互通”,比如痛恨和悲伤、怀旧和浪漫等。

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哪几种3

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艾克曼又扩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现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愉悦、轻蔑、满足、窘迫、兴奋、内疚、成就感、安慰、满意、感官愉悦、羞愧。

艾克曼通过一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设计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

他指出,一个孤立文化中的成员可以明确的辨别出照片中与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员表情表达的情感。他们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描述情形。他推断,与某些情感相关的表情对所有人类来说是很基本的,或者说在生物学上是很普遍的。

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 19340215],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华盛顿。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

199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在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兰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临床实习一年;

1958 年获纽约市阿德菲大学博士学位。1958-1960 年任职于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美国陆军参谋部,1972 年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至 2004 年退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5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