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鸣鼓大夫人最爱谁

自鸣鼓大夫人最爱谁,第1张

自鸣鼓大夫人最爱的人是她的丈夫齐霞,这可以从小说《红楼梦》中多个细节中看出。首先,在第三十二回中,自鸣鼓大夫人听说齐霞生病了,非常焦急地去探望,并且留下来照顾他。这表明她对齐霞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在第十七回中,她听说贾母要让齐霞去宁国府,非常高兴,并说:“我也好要他去一趟,弥补我们夫妻二人这几年的离别之苦。”这说明她非常希望能和丈夫在一起,而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分开。最后,在第八十六回中,齐霞去世后,自鸣鼓大夫人非常悲痛,甚至有些失去理智,她说:“我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我死了也罢,我也要跟他在一起。”这表明她对齐霞的爱已经到了生死不离的地步。因此,可以看出自鸣鼓大夫人最爱的人是她的丈夫齐霞。

  内容提要:本文评述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表达的自己遇刑后的愤慨不满和隐忍苟活的原因以及对于任安曾写信给他,责以推贤进士的答复。

  写信的原因;对于宫刑的愤慨;隐忍苟活;写作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月旬,迫冬季,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过。

  太史公像牛马一般被驱使的仆人司马迁拜两拜后讲如下的话。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对于待人接物要谨慎,要以推贤进士为事务。情意非常诚恳,好像怨我不效法您的话,而遵行世俗之人的话。我并不敢这样啊。我虽然是一匹疲劳的驽马,也曾经在旁边听到过品德高尚的人传下来的好的作风。只是我自己认为身遭宫刑处在污秽可耻的地位,动不动就被人家指责,想要增益反而受损,因此独自愁闷,无知己的人可以同他讲话。谚语说:“我又为谁去推贤进士,又能让谁听我的话!”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直到死都不再弹琴,什么原因呢?士人愿意被知心的人所用,女人愿意为喜欢自己的人梳妆打扮使自己美容。(司马迁的意思是:君非圣明之君,即使我推贤进士也没有人听,没有人用。)像我的身体已亏损了,即使怀抱着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才能,许由、伯夷那样高贵的品行,终究不能以此为荣,恰好足以使人发笑使自己受污辱罢了。书信应当回答,正碰上皇上到东边来,我又被贱事所迫,与你见面的机会很少,急急忙忙没有片刻的时间来说明我的心意。现在少卿您被加上不可臆测的大罪,过一个月就靠近冬季了,我又接近随皇上到雍地去的日期了,恐怕突然之间您被处死,这样我就终于没有将我的烦闷告知您,那么就会使您的魂魄因为没有得到我的回信而有无穷的遗恨。请让我陈述我的偏狭浅陋的意见。过了很久的时间没有回您的信,请您原谅我。

  以上第一段,叙述写这封信的原因。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士,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ci(夹杂)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我听说这样的话:“修身养性是智慧的集中表现;爱护他人,对他人有好处,是仁的首要条件;人在有所取有所予的时候,可以验证他是否义;以被辱为耻的人,是一个人具有勇敢品德的先决条件;建树美名,是一切行为的最远大的目标。”士人有此五种品德,然后可以寄托生存于世上,排列在君子的行列里了。所以最大的祸害莫过于贪欲私利,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伤心,最大的丑行莫过于使先人受辱,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宫刑。在刑罚下得到余生的人,别人是不把他视为同辈,计算在同类之中的,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个时代的事,而是历史上由来已久。从前卫灵公和他的夫人同车出游,让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为参乘。孔子感到耻辱,于是离开卫国到陈国去了。商鞅通过秦孝公宠信的宦官景监引见,秦国的大夫赵良感到寒心;汉文帝的宦官赵谈做文帝的参乘,袁丝发怒。自古以来就以宦官为耻。(同子,指赵谈;因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为避父讳,所以称赵谈为同子。)凡属具有中等才能的人,如果有什么事情涉及到宦官,没有谁不挫伤志气的,何况是那些意志刚毅坚强的人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为什么叫我这个受过宫刑的人来“推贤进士”呢?

  我依仗前人遗留下来的学术与事业,能够在朝廷里做官,二十多年了。因此自己考虑:从好的情况来说,不能采纳忠言,贡献自己的诚信,有奇妙的策略、美好的才能,使圣明的君主作为知交;其次,又不能拾主上之遗,补主上之缺,推举山林中的隐士使他们显身扬名;在外,又不能备数于行伍之中,进攻城池,在野外作战,杀死敌人将领,拔取敌人旗帜,插上自已旗帜的功劳;从下等情况来看,又不能积累时间和功劳,取得尊贵的官职和优厚的俸禄,用来作为宗族和朋友的荣耀。四种情况没有一种能做到,勉强求合于时以获得皇上的收容,没有什么贡献,即于此可见了。从前,我也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在外朝议政,不在当时根据政策法令而有所申述说明和考虑,现在已经损害了形象,处于低下的地位、下贱的人的行列,竟然想要仰首伸眉指手划脚,讨论是非曲直,不也是轻视朝廷使当世的士人感到羞耻吗?哎哟!哎哟!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以上第二段,叙述自已受腐刑,成了刑余之人,无所比数,不能在朝廷论列是非。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抑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少分,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况且事情的根本末节很难明白。我少年时代就自负不受约束的才能,长大后不能得到乡里的赞誉,幸而皇上因为先人的缘故,使我能够奉献我的微薄的技能,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戴着盆子怎么能够看天?所以断绝宾客的来往,忘记了自己家里的事业,日日夜夜想到要尽心竭力贡献自己的一点不好的才能,一心一意忠于自己的职守,以求得亲近于皇上。(戴盆望天,是说戴着盆子与望天,二者不可兼顾,比喻自己忙于职守,无暇他顾。)可是事情却出于自己的想像之外!我与李陵都是侍中,同居于“侍中曹”门下,向来并未有交情。彼此的努力方向和道路均有所不同,没有一起喝过一杯酒,表示过殷勤的欢乐。但是我看他的为人,自守奇士的风格,服事双亲孝顺,与士人交接讲求信用,对待钱财廉洁,在有所取有所予的时候讲求义气,在事物有高低甘苦等差别的时候,即将好的方面让给别人,苦的或重的工作留给自已;无论在态度方面或生活方面,都谦恭自约,甘居人下。常常思想为国家的急难而奋不顾身,舍身以从其事。

  他平时的志向,我认为有国士的作风。作为臣子,奔赴公家的急难,万死不顾一生,实在也是很奇异的了。

  现在对待事情一旦有一点不妥当,那些用全身保护自己妻儿子女的臣子随着像酵母一样把李陵的罪状涨大起来,我私下里真的感到心痛。况且李陵所带的步卒不满五千人,深入匈奴军营之地,打到匈奴单于的居处,想诱敌深入,气概凌厉地挑战,匈奴于群山之间围攻李陵,但李陵却抑制了敌人亿万之师的气焰。与单于一连打了十多天,杀死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士卒的数目,敌人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敌人的首领都震动、恐惧了。于是把左右贤王全部召集起来,出动所有能拿弓打仗的人,全国的兵力集结起来共同围攻李陵。

  流动作战于千里之地,箭用尽了道路被截断了,救兵不到,死伤的士卒堆积如山。但是李陵一声呼喊,虽然是疲劳的军队,士卒们没有谁不起来,满脸流血,眼中含泪,拉着空弓,冒着敌人锋利的刀刃,面向北方与敌人拼命。李陵的军队还没有覆亡时,有使者来报告,汉朝廷的公卿王侯都捧着酒杯向皇上祝贺进军胜利。过了几天,李陵打败仗的报告到来,皇上为此饮食没有味道,听朝也不快乐,大臣们忧愁恐惧,不知想出什么计策。我私下不自己估量卑贱的地位,看到主上凄惨忧郁的样子,真想献出我的殷勤的愚忠。认为李陵素来与士大夫比较,自己不吃甘美的东西,把不多的东西分给大家,能够得到人家的死力报效,即使是古时候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打了败仗,陷入了敌人之手,但看他的本意,他将用足以抵罪之功来报答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他虽然被摧毁打败了,但他的功劳足可以显示于天下。 我想要陈述这种想法,可是没有门路。恰好皇上召问我,我就以此意思阐述了李陵的功劳,想要扩大皇上的心意,堵塞那些诽谤的言辞。我的意思还没有讲明白,英明的君主没有深切了解,就认为我是毁坏贰师将军,却为李陵游说,于是将我交给廷尉处罪。我的恭谨的忠心,终究不能自己陈述出来。狱吏因而定下我诬上的罪名。家里贫困,没有财产赎罪,朋友们也没有谁救我,皇上身边亲近之人也不为我讲一句话。血肉之躯不是草木石块,却独自与执法的狱吏为伍,被幽禁在牢房之中,又可以向谁报告申诉呢?这正是少卿您所亲自看到的,我做事难道是不对吗?李陵投降后,败坏了家里的名声,而我又被编次在蚕室样的密封之室,深深地被天下耻笑。悲哀啊!悲哀啊!事情并没有为俗人讲其一二。

  以上第三段,叙述因李陵事而被问罪,又因家贫无以赎罪而处以宫刑。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故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患。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财。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软,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我的先人并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文史星历的官职,与卜者赞颂者相近,所以被皇上戏弄,像优伶一样养育着,被一般人所看不起。假使叫我受法律制裁处死,好像是九头牛身上少了一根毛一样,与死了一只蚂蚁有什么区别?而且世上的人也不能把我与坚持操守的人的死相提并论。不过被认为没有智识,罪大恶极,又不能自己赎罪,最后只得走向死路罢了。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向来由自己的职业和地位使得这样的。人本来就有一次死的,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最好是不使先人受辱,其次不使自己身体受辱,其次是不使道理和脸色受辱,其次不在辞令方面受辱,其次是受捆绑身躯之辱,其次是披枷戴锁被鞭打受辱,其次是换上囚犯的衣服受辱,其次是剃光毛发、脖颈上戴上铁链去做苦工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打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受辱是腐刑,这种受辱到了极点。《礼记》上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的气节不可不磨砺啊。猛虎在深山,各种野兽见了它都惊恐震动,等到它落在陷阱之中,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长期的威力约束使猛虎渐渐地驯服了。所以士人有画地为牢,见牢房可怖而不入;对于木头削成的狱吏,不去面对,而情愿在未遇刑时就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我被铐住了手脚,被绳索捆绑,使肌肤暴露,受皮鞭抽打,被关闭在牢房里面。当此之时,看到狱吏就头碰到地下,看到狱卒就心惊胆战。什么原因呢?就是长久的约束所造成的。等到到了这种程度,还说不受侮辱,不过是厚着脸皮罢了,有什么可贵的呢?况且西伯是伯爵,被拘禁在牖里;李斯是宰相,具备五种刑罚;淮阴是王,在陈地受桎梏;彭越、张敖,都做过王,南面称孤,也被关在牢房受罪;绛侯诛杀了吕产、吕禄等,掌握了大权,使五伯倾倒,也被囚禁在“请室”里;魏其是大将,也穿着赭色的囚衣,被铐上枷及桎梏等刑具;季布为避免受刑,被髡钳为奴卖给朱家;将军灌夫在居室受辱。这些人都位至王侯将相,名声传到邻国,等到犯罪违法,不能下决心自杀。最后被严刑惩罚或处死,落在尘埃之中,他们不受辱的方策又在哪里呢!由此看来,所谓勇怯,都是形势造成的;强弱,是在具体情况中表现的。明白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人们不能在法律加身之前自杀,渐渐地处于卑下的地位,直至被鞭打之后,才想要死节,这不是离死节已经很远了吗?古人之所以特别在乎对士大夫用刑,大概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吧!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想念亲戚,顾全妻子儿女,等到激奋于义理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也是不得已啊!现在我不幸,早就失去了父母,又没有兄弟,独身孤立,少卿您看我对于妻子儿女又怎么样呢?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为节操而死,懦弱的人却追求义气,什么地方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胆怯软弱,想要苟且活在世上,也略微知道舍生就义的名分,何至于自己心甘情愿忍受这种绳索捆绑的污辱呢?况且那些奴隶婢妾,尚且能够自裁,何况像我这样的不得已的情况呢!我之所以忍受污辱苟且活了下来,生活在粪土之中而不推辞的原因是,我的私心没有满足,就是这样终结一生,我的文章没有流传于后世我是不甘心的啊!

  以上第四段,叙述自己不能自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史记》没有写成,愿望没有达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别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尝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古时候富贵之人名声早就消灭了,不可尽记,惟有那些卓越特出的人的名字被人传颂。文王被拘押就推演《周易》;仲尼困穷时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就吟咏《离骚》;左丘双目失明,就写作《国语》;孙子被削去了膝盖骨,就修制兵法;吕不韦被放逐到蜀州,世上就流传《吕氏春秋》的书;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就写作了《说难》、《孤愤》的文章;《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人发抒感情所写出来的。这就是人们心里有所郁结,又不得讲述出来,所以就追述过去的事,想让将来的人知道自己的心意。至于左丘没有眼睛,孙子被砍断了腿,到底没有谁用他们了。于是退下来著书立说,想要使文章流传后世。我私自并不谦逊,近来我自己寄托于无能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旧的传闻,略微考据它们的行事,综合故事的发生和结局,考察它们成败兴衰的规律和道理,最早从黄帝开始,最近到今天,写作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也想要考察天意人事,总结古今的变化,成就我一家的观点。我正在写作还没有写完,恰好遇上了这种祸事。可惜没有写成,因此我遭受腐刑而没有懊恼。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收藏在名山里,传给我的志同道合的人,然后传向大都,那么我就偿还了原先所受的侮辱之债,即使被杀戮一万次,难道还有什么悔恨吗?但是这个问题只可以跟有知识的人讲,很难跟那些世俗的人讲。

  况且负罪之下不容易与人相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容易受辱。我因为讲话偶然遭受了这种祸害,加重地被乡党之人所耻笑,使祖先受辱,我又有什么面目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过去了一万世,这种侮辱还是很严重的!因此我痛苦得每天肠子都要断绝几次,住在家里每天恍恍惚惚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出门却不知道往哪里去。每次想到这种耻辱,没有不汗流浃背沾湿衣服的。身为宦官,怎么不自己隐身而退过隐居生活呢?所以暂且跟从世俗之人随俗浮沉,与时俯仰,以致达到狂惑的程度。现在少卿您却教我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的心思相违背吗?现在我即使想要自己装饰,用以掩盖自己的屈辱,用美妙的词语,安慰自已,也是没有益处的,对于世俗之人是不相信的,恰好是使自己受辱罢了。总之要到死了之日,然后才能确定是非。书信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简要地陈述我的浅陋的意见。恭敬地拜两拜。

  以上第五段叙述历史上诸多贤人俊士因受了打击后而写作千古流传的著作,自己决心效法古人终于写成了《史记》计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他相信他的这部《史记》考察天意人事,总结古今的变化,成就一家的观点。这样即使被杀戮一万次,难道还有什么悔恨吗?

  司马迁在此信内以极其愤激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任安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做卫青舍人,经卫青推举,任郎中,后迁益州刺史。征和二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等,当时任安任北军使者护军,太子命令任安发兵,任安接受了命令,但闭门不出。太子事平,任安被判腰斩。他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责以推贤进士多之义,司马迁写了这封信答复他。

  此信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受刑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根本不可能在朝廷上论列是非,怎么能够推贤进士?也就答复了任安生前对他的责难。同时也说明了历史上的昏君可以任意处死臣下,而被处之人不管是王侯将相,不管他功劳多大,一到被拘囹圄,就等于是老虎被下陷阱,只能摇尾乞怜。全信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看李斯与大秦帝国

——读《流血的仕途》之感之怀

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秦帝国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光辉和荣耀,它上接战国,下开汉唐,是中国历史关键之转折。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开创以来,便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核心内涵,纵横千年,经久不息。任何一个帝国王朝,都是一段由真实人物构成的历史;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都是由真实人物完成的。历史之前行,亦是人性之发展。因此,在阅读历史题材的书籍时,不仅仅是对既定发生事件的了解,更是透过历史事件,对当事人彼时心绪的追溯,跨越时空,在余温中体会他们的欣喜、愤怒、迷茫、两难……历史不是冰冷的,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

我认为,《流血的仕途》便是秦帝国的温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洋洋洒洒六十余万字,围绕李斯的仕途发展--从楚国上蔡仓官,经秦国郎官、廷尉、客卿,最终至整个大秦帝国男二号--丞相的官路晋升历程。李斯的奋斗史,亦是秦从战国七雄之一成长为大秦帝国的发展史。这期间,所有秦国的重要人物--嬴政、吕不韦、嫪毐、蒙恬、韩非、赵高,都与李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秦国的重大事件-吕不韦专政、成娇兵败、嫪毐谋反、嬴政收权、谏逐客书、统一六国、废封建设郡县、焚书坑儒、二世之立等,李斯或亲手促成,或亲身经历。大秦王朝之上,印有鲜明的李斯痕迹。某种程度上说,了解了李斯的一生,便认识了那个传奇的时代;理解了李斯的喜怒哀乐,便不会意外于秦国的兴衰起伏。

读史使人明智,中国之浩瀚史,更是波澜壮阔,余味悠长。

一、 权力是刚猛的,政治是柔软的,那么人性呢?

刚者,乾之道也,权力所至,当无坚不摧;柔者,坤之术也,政治所向,当非远勿限。刚柔并济,乾坤之策,方能御群臣之上,凌庙堂以内……

读过很多历史资料,甚至一度悲观,似乎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始终充斥着欲望、贪婪、控制、欺诈,似乎总是重复上演着杀戮、谋反、叛变、阴谋,似乎在权力和政治的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余下的唯有猜忌、提防、陷害、憎恨……可是透过这些争斗的文字,拨开真相的面纱,总有一抹光亮,微弱却永恒,始终吸引着我,温暖着我,让我在黑暗中得到指引,在凛冽中找到热源。这抹光亮,便是人性的光辉。

在整个大秦帝国内部,到处都是权力和利益的战场。对于那些置身其中,身经百战的精英权贵而言,早已习惯了隐藏情绪,尔虞我诈。可是,人而为人,无论其再强大,内心深处终究会住着一个人,他所有的温柔、软弱和情绪都留给那个人。这份感情成为了他的铠甲,同时也成了他的软肋。比如赵姬之于吕不韦,比如宓辛之于成娇,比如韩非之于李斯。虽然明知不该为,应早日了却心中那份不该有的关心和挂念,可是本心所系,不能限也,感情至此,何以止乎?

因为不完美,所以真实;因为有牵挂,所以鲜活。情感之倾注,人性之光辉,无所谓死亡或新生,一直都在那里,不曾熄灭。

二、 人生进退取舍,岂可囿于一己之得失?

     自人类社会伊始,便存在着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建立某种传统,以此作为当朝者进行长久而有效统治的文化支撑;二是当基于这种传统之上的社会架构出现裂缝或是残败不堪时,需要打碎这种传统。对于一个王朝社会而言,倘若没有自己的传统,便无文明可谈;倘若不能对其传统进行破坏和重塑,便无法进步。因此,如何在“变”与“不变”、“变多”和“变少”中取得平衡是永恒而深邃的哲学问题。

韩非《孤愤》有云,智法之士与当途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历朝历代,凡是涉及改革之变,必会招致腥风血雨之祸,变法发起者大多难以善终,商鞅如此,王安石如此,张居正亦是如此……在李斯主导的诸多秦制改革中,大一统和郡县制改革无疑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

在李斯之前,关于“大一统”的声音便早已存在,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六国合纵连横之术的一种官方口号,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在李斯这里,“大一统”是作为秦国的国家战略而提出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攻克六国之后,李斯更是力排众议,冒全秦权贵之不韪,力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作为中央-地方根本管理体制。

可以假设,倘若李斯不执念于政治理想,他完全可以凭借统一天下第一谋士的身份获得秦王的最高分封,也完全可以避免与秦朝权贵的冲突和矛盾,埋下日后的隐患。商君之结局犹在眼前,李斯从未忘记,也不敢忘记。然而,只要还有人在仰望星空,对理想的追求便不会停止。道之所在,虽有去无回,吾往矣。

于是,李斯答曰“人生进退取舍,岂可囿于一己之得失?”只此一句,无需他言。

三、 历史无所谓真实,只在于诠释。

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选择并非取决于生活经历本身,而是取决于他对生活经历的诠释。我认为,上述思路同样适用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即历史本身无所谓真实,历史的真实取决于个体对其发生事件的诠释。

举一例始皇坑儒以释之。“焚书坑儒”历来是秦始皇和李斯饱受后世抨击、愚弄天下的典型,这里搁置“焚书”不提,只谈“坑儒”一事。在嬴政实现统一六国,平定天下之后,他已经在人世间封神,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成为真正的神仙,联结天地,长存于世,因此对于炼丹寻仙之事愈发痴迷。当时的咸阳,聚集着大批炼丹术士,其中以卢生和侯生为代表,深蒙皇宠,尘嚣甚上。然而,几年过去,随着嬴政年龄增大,身体欠安,对术士们的无所进展颇为失望和不满。感受到始皇冷漠和隐怒的苗头后,卢侯二人赶忙收拾行囊逃之夭夭,独留下不知始末的同行众人继续埋头炼丹。得知二人逃跑的消息后,嬴政暴怒,下令即刻坑杀留守咸阳的所有术士。以上,便是“坑儒”一事的始末。

由此观之,所谓“坑儒”,实乃“坑术士”,为何会演变至此?“坑儒”一说最早源自东晋,见于梅颐献《古文尚书》之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其中有云: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难逃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随着《古文尚书》并定为官书,坑儒之说便盖棺定论。

问题在于,无论是《古文尚书》,还是《尚书序》,文人其实多有存疑,至清代,此二书甚至被正式纳入伪书之列,可是对于始皇坑儒之事,儒生却是选择集体默认,决然不做更正打算。何故?

我想大概是出于儒生群体利益和情感的需要。所谓利益,即可将此事作为劝谏君主善待儒生的前车之鉴,所谓情感,即通过殉道的假象,编织团结和凝聚儒生群体的精神纽带,随后上升为整个群体共同追求的至高信仰和无上荣耀。

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历史真实,也许只是部分人希望呈现给民众的真实,也许只是浩瀚海面上浮现的冰山一角,也许只是存在于个体心目中的虚妄和想象。对待历史过往,唯虚心研之,全面寻之,客观思之,理性待之耳而已。

四、 大秦之后,再无大秦。

阅读过程中,李斯与姚贾二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时秦国正陷于六国合纵伐秦危机之中,李斯设计离间赵王,逼迫此次合纵策划者--姚贾从赵出逃入秦,背景大致如上。随后,李斯于私人府邸设宴邀请姚贾见面,宴上宾尽其礼,客尽其欢,管弦交响,丝竹相和,一派宾客友好祥和之相,独独撇开正事不谈。几经试探交锋,待时机成熟,李斯倏然厉色问话姚贾,“若先生代为秦国使臣,当如何处理六国外交?”酝酿许久的姚贾终是等到了他要的问题,便将穷其半生所学、早已了然于胸的答案倾吐而出。单就出使外臣而言,七国之内他姚贾若认第二,怕是没人敢做第一。话毕即望向李斯,颇有自得之色。

李斯闻言,沉默良久。摇头笑对姚贾曰:先生之略,对也不对。初次遭受专业质疑的姚生先是一愣,随即怒问李斯何解?李斯答道:先生所列张仪、苏秦之连横合纵之术,实为正确,甚至经典,此次先生主持六国合纵伐秦之谋划堪为外交之典范,此先生之略之对也;然方才先生所述皆七国之视角,未来我大秦必要统一天下、威震四方,先生当以如何应对?随后,李斯说出了那句让姚贾和我无比心动的一句话,“以斯愚见,张仪、苏秦者固然英明,然先生当趁侍秦统一六国之机遇辟圣人之名,姚贾之后,再无纵横!”。

我之所以多费笔墨转述此事,一方面是因为本人的偏爱,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借引李斯“姚贾之后,再无纵横”,表达“大秦之后,再无大秦”,对那段充满热血豪情和温情记忆的岁月和先辈们的伤逝和敬畏!

由嬴政和李斯二人联手打造的大秦帝国和秦制,承前朝之余志,开后世之先风,结束了此前的分裂格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华大地的统一,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根本政治框架,促进了华夏文明圈统一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对整个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走向具有决定性意义,其影响惠及千年,历久弥新。

大秦帝国的产生和强盛因天时、因地利、更是因英雄人物的呕心沥血和鞠躬尽瘁。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在那个充斥着铁与血的时代,让我们听一听李斯和嬴政都曾说过什么?

李斯有云:“天慨慷生我,地慈悲养我,天地与我,既有所爱,必有所怀。吾闻诸古人,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牧之;吾见于今日,天下有粟,待贤者食,天下有民,待贤者牧。此天赐之时,地遣之机,我李斯当仁不敢让也。”

嬴政有云:“朕统一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愿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正如嬴政的传国玉玺中李斯所刻之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教学目标中谈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历史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记得我在讲到“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节内容时,发现了这样一幕:当我讲到“成吉思汗及后继者对欧亚各地的征战”这一内容时,学生都很感兴趣,听得聚精会神。当讲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向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征伐,打到中亚、西亚,打败俄罗斯,震撼了整个欧洲,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时,学生们脸上显现出非常自豪的表情。我趁着学生的兴致,继续往下讲:“蒙古人也曾向东进攻日本。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由于日本拒绝向蒙古人称臣纳贡,蒙古军队曾两次征伐日本。”学生来了兴致,听得更加入神,似乎急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我知道学生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蒙古人将日本人打得惨败,将日本人变作奴隶,任由我们宰割和驱使,这是一种本能的爱国心理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一次是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另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两次战争中日军都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本的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国人蒙羞,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个小小日本国宰割蹂躏,真是奇耻大辱。因此中国人对日本人向来没有什么好印象,似乎跟日本人都有仇,当日本人倒霉的时候,中国人都很高兴。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我讲到蒙古人第二次征伐日本,元军遭到了惨败,留在日本的近10万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2万多人作了俘虏时,学生顿时变得十分沮丧,先前的自豪感片刻全无,甚至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怎么没把小日本灭喽”,“不会吧,连小日本都没打过”课堂上顿时一片叹息。我肯定的说:“确实没错,而且是遭到了惨败。”学生们不解,一脸的疑惑,“为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我没有马上回答,学生们陷入了思考。我理解学生出现这样的情感变化的原因,知道学生的本意是好的,是出于民族的自强和自尊,是想通过蒙古人的胜利,以洗刷近代的耻辱,以使我们能够自豪的说:“元朝的时候我们也曾征服过日本。”但这一想法有悖于人类文明的正确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意识到这是该我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人拿出了不怕死的精神,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有的学生诧异,“老师你怎么替日本人说话呢?”“日本尽管在近代侵略过我们,但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之处,狭小的生存空间,有限的资源,却能跻身当今世界二号国家的位置,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日本相比,作为怏怏大国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呢?”课堂一片沉寂。于是我接着讲述:“蒙古人在征战中据说屠杀了1亿人(大部分欧洲人是死于瘟疫,或者是属于间接的),如果蒙古人征服了日本他们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也是屠杀。”“如果是这样,那么蒙古人和日本人又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沉默了。我于是趁热打铁,“蒙古人的征伐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们齐声回答“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应该肯定吗?”学生们回答“不应该”。“应该完全否定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机灵的学生反应过来,“客观上有积极作用,火药就是那时候传入欧洲的”。我高兴的回答“对了。这有利于什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外交流”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学生的思维终于又回到了理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的感受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多么的必要。课堂上这样的事件也许会经常出现,教师若能抓住课堂上的这些生成性问题,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也必将是深刻的,这要远胜过硬性的说教。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考虑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与时同变。

步入21世纪,“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等一连串字眼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中的重要词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自身渗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手段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

这个首先需要教学者做好充分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萝卜活动中,除了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掌握,还有对食物的珍惜,不浪费的,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不是通过物体本身的价值,更有精神层面的价值。不挑食,不偏食的态度和习惯养成。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慢慢的把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融合进去,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就会渐渐形成。这里教育者的引导很关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价值观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发布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情感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时候,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初中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一、典型人物选取法

利用典型的人物进行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重要一环,选例要深刻,方法要独到,过程要优化。

1 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学生自小学阶段起,就开始接触历史,再加上经常性的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对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典型人物了解较多,从古代史上岳飞“精忠报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现代史上的黄继光、雷锋等人物及事迹颇为熟悉。因此在中学历史课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尽可避免老调重谈,应注入新内容,赋予新的生命力。典型案例法就是一种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以独特的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讲述林则徐人物形象时,向学生介绍,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并经成千上万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知识卡片)。从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诱发学生系列思考和讨论:英国人了解林则徐吗?林则徐与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在禁烟时期,断了英国人财源,被其视为眼中钉的林则徐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器重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这个例子使学生为之动容且由衷的信服,深深地感受到人格魅力跨国界的大民族气节亘古亘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

对于反面的典型人物事件,也同样可采用典型案例法。如“火烧圆明园”,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评说并没有选取中方的史料,而是采用了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英法的本国国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即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节选,使其事件的罪恶一目了然,真相更具说服力。

2 适当选取中性人物为例

对于历史上功过各半的风云人物,我们暂把他们归属于中性人物。这类人距离我们现实中的人较近,学生对他们特别敏感,从他们思想言行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人非完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分析人物的得失缘由所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成功及悲剧的产生,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去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更有借鉴的意义。在上古代史讲述《秦朝》一课时,补充了秦朝丞相李斯一生得失的例子。丞相李斯在秦朝40年政治舞台上的沉浮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成功与秦朝的统一休戚相关,而他的悲剧也和秦王朝覆亡的历史形影相随。在秦始皇死后立谁为帝的关键时刻,由于私字当头,贪恋权贵,苛刻求全,终于放弃原则被人利用,无可推诿地成为越高和胡亥等人的帮凶,跨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一步。最后这权倾朝野的人物,竞落得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下场。李斯一生的悲剧,使学生们触目惊心。学生讨论说,李斯如果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私利当头,结局不会那么可悲。这位开国功臣由于晚节不慎而造成个人的命运、国家前途的悲剧,永远地成为人们在回顾“秦”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时所应吸取的教训。

除李斯之外,项羽英雄气慨中的旧时代本色,李秀成万字供词留下的遗憾,石达开在逆境考验中的错误抉择,都值得学生们去讨论、探究。这些人物的一生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顶天的壮举、辉煌的历史,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付出了抉择筹码的代价。暂时抛弃时代人物悲剧的原因,就个人因素而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人物一生中的生与死、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令我们永远地警醒!

二、价值取向引导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在政治课中,有一课《见义勇为》,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

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有如历史课在讨论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等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懂得爱国情操的价值、浩然正气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伟大。

三、类比对照比较法

类比对照比较法是通过情况相似的两个人物,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同的人格气质、不同的理想走向,导致不同的结局进行对照类比,诱发学生在对照中受到启迪,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如在上《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例子,让学生把“卧薪尝胆”与他们非常熟悉的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的成语也来个类比,引出: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国君,却以不同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需要有坚定不渝的志向、锲而不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才可能达到彼岸;反之,一辈子则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1、透过历史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2、透过历史人物,可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情感经历,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历史,发掘他们的历史情怀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6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