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的都不喜欢去儿科,并不是因为儿科的医学内容很复杂,而是儿科的医患矛盾是最多的,医学工作者在儿科的付出跟得到的理解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医生们不愿意当儿科大夫,自然儿科就缺人。
儿科跟成人科不一样,儿童大多数无法准备表达病情 ,孩子们来到医院大多数是各种疼痛,孩子只知道挣扎还有模糊告诉医生病情,医生在体格检查的时候,询问儿童是否疼痛,有的儿童会分不清疼痛感,所以当儿科大夫需要八面玲珑,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判断孩子们的感受。
现在的人宁愿自己生病也不愿意让孩子生病,作为家长自然非常着急,但是家长有时候把自己太多的感情用到临床上了,这种感情经常给儿科大夫带来压力和不好的判断,儿科医生只要在临床有一点点小错误,都会被家长当成天大的事情来纠缠,其实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儿科医生真的不容易当。
什么是孩子童年最大的阴影?哪里是他们最怕的地方?什么人是他们一见就会泪流满面的对象?去医院、医院、医生。
没错,医院儿科、 儿科医生,就是孩子们心中最大的“敌人”。
他们穿着像云朵一样白的大褂,但一言不合就扎针,那股消毒水的味道是童年挥之不去的伤和痛。
你的童年也有这样的记忆留存吗?已经为人父母的你,还在害怕去医院看儿科吗?
最近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火了,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记录了你了解之外的儿科和儿科医生,还因为,在纪录片里或许也有你童年的影子。
儿科,据说可以算得上,全世界分贝最高的地方。
这里人最多, 因为一个孩子看病往往要全家总动员陪同 ;这里人最躁,因为孩子难受哭闹,家长的烦心指数会成倍增加;这里也最有趣,因为病人最单纯天真,他们往往会与医生之间出现“神仙”对话,产生奇妙故事。
这部纪录片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隐藏式拍摄,24小时记录科室里发生的一切,这种真实让人们看到了儿科医生的辛苦,同时也带你看看不一样的儿童医院。
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湖南省儿童医院,这是一家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每天可以为八千多名儿童提供诊疗服务,其中急诊科、大外科和急诊科是最重要的三个科室,也是接诊量最大的。
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最丰富、最鲜活、有时候也最感人。
纪录片中有一位光头医生,每到假期都是他最忙的时候,忙着为男孩做包皮切割手术。
为了哄好这些小患者,自觉形象有些吓人的光头医生, 只能挖空心思准备各种小玩具 ,“贿赂”之嫌昭然若揭,不过效果还不错。
在镜头下,儿科医生24小时不休息是常事儿。
即便这样,走廊里还是排满了等待就诊的患者,家长带着患儿焦急等待, 孩子的哭闹声,家长之间的吵闹声 ,所有声音吵杂在一起,有时医生还要跑出诊室,到走廊维持一下秩序。
这些医生的可爱、可怜,又可敬的形象,与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组合在一起,或许这就是天使之间的对话。
这部纪录片火了之后,儿科医生的现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为什么儿科医生24小时不休班,为什么儿童医院总是人满为患?
因为即便每年有八十多万的准医生从专业院校毕业,但能真正成为医生的仅有两万人左右,能够走进儿科诊室, 成为儿科医生的也就只有几千人。 不仅如此,儿科医生还是申请离职、调岗最多的。
所以呀,儿科医生虽然常常要忍受患儿家属的责备甚至辱骂、殴打,但是他们仍然是这个行业稀缺的“宝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简单, 儿科医患关系最紧张 ,家属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这都让儿科医生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在工作。
除此之外,儿童增长率与儿科医生增长率明显不匹配,医生数量不足,导致儿童就医排队等待时间更长,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属的焦虑情绪,让医患关系处于不良循环状态。
如何才能缓解这种紧张关系,如何才能为儿科医生的工作松绑解压?只有理解才是良药。
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了儿科医生是多么的尽职尽责,多么辛苦、全心付出, 希望能换得一份包容。
这些可爱的白衣天使,在用尽全力守护每个家庭的小天使,难道他们不值得拥有家长们送来的敬意和感谢吗?
用理解化解一切焦躁,用信任调一剂良方,才能治好医患紧张关系,为儿科医生营造安全感、信赖感,这也才是家长爱孩子该有的表现。
三胎政策放开后,朋友圈、网络上有各种讨论,印象比较深,也很有共鸣的说法就是:
怀胎十月,一日产子,且不考虑妈妈们要面临的职场危机、倍增的家庭经济压力,只想想孩子们要面临的教育内卷、就医难问题,都不忍心。
今天早晨又看到一篇文章《15万儿科医生大逃亡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应该也是篇旧文了,只不过有了孩子、有几次带孩子去医院的经历后,旧文新读,就忍不住对号入座,越看越惊心。
文章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真相—— 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逃离……
“我们科室建立到现在4年,4年辞职了4个医生。想要招一些年轻的大夫、年轻的一生,真的好难。他们科室2个名额,有6个人来报名;我们这科室8个名额,只有1个人来报名。”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20多年前,医学界就有这样的调侃,甚至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志愿选择。
少之又少的人选择儿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医生又离开,造成的结果就是: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的儿科医生数约为128万,而全国共有23亿名0-14岁儿童,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55位儿科医生,平均来说,1个医生要服务约2000名儿童。
难怪,儿童医院里,人常常比春运火车站还多。
又是什么让儿科医生选择了“逃离”?
调研、访谈、日常观察,可以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原因:体制、高负荷工作、收入、医患矛盾……
纪录片《人间世2:儿科医生》中,有位张医生,医术好、人工作认真勤恳,在同事和患者口中,都是有口皆碑。
但他还是选择了离职,原因是:他所在的上海新华医院是教学医院,对医生的学历要求很高。张医生是本科,没有博士学位,再加上门诊、手术已经很忙碌,很难去科研、准备论文,没这些职称就很难晋升、收入无法提高,他的职业生涯一眼看得到头——与其说他选择离开,不如说是被迫离开。
还常听家长们埋怨,去医院排队三四个个小时,医生三两分钟就看完了。你满腹疑问,医生几句话打发了。作为孩子的家长,谁不渴望得到更细致的问诊、更入微的建议,但现实是:医生一上午可能要接诊四五十个患儿,忙一上午,喝口热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很难得。
大部分的儿科医生,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时间长就算了,工作强度也非常人的想象。
《人间世》纪录片中,在 短短52分钟里,朱月钮医生救助了23了个孩子。
纪录片拍摄组中,一例爆发性心肌炎的孩子,心脏停止工作。为了守护好这个小生命,有的医生36小时没有回家,有的医生回去就昏过去了。
还有的 硬生生熬了116小时,才把10岁花骨朵一样的小患者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回来。
朱医生说: “医生没有下班时间。一条命就在医生手里。每天背着几条命回家,否则就耽误人家。”
“工作这么辛苦,工资一定也很高吧!”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令人惋惜的事实是:
有76%的儿科医生,工资在5000元以下,其中有一般人,工资不足3000元。 这意味着:他们既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养家。
记得孩子第一次发烧时,作为新手父母的我们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赶紧送去医院。晚上12点多,儿科急诊处人满为患,面对护士耐心地问孩子体温多少,我急得想把她从柜台里揪出来,赶紧把我们领到最好的医生面前。
结果是,我们还是等待了近2个小时,度秒如年的感觉。
发烧、腹泻、磕蹭伤……孩子的一点不舒服,都让家长胆战心惊,赶紧去医院,这无形中更加重了医生的压力。
当然,随着孩子磕磕绊绊的增多,我现在终于也淡定了一些,知道有些属于自限性疾病,在家观察、悉心照料就好,去医院反而有可能增加传染的几率。
还有医患矛盾,孩子小,本来就难以描述清楚病情病因,也容易对吃药扎针手术等治疗害怕,孩子哭闹,家属就对护士呵斥、对医生拳脚相加,更有治病救人的医生,倒在了血泊中——
湖南邵东的王俊医生,因为没有停下手术为新到的患儿清创,被家属围殴致死……
2016年,山东莱钢医院,儿科医生李宝华被患儿家属砍成重伤,不治身亡。他身中27刀,头部多达12刀。而在被砍前,他刚刚结束了16个小时的夜班。
医生自身的安全感都无法被保障,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在《人间世》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为了抢救一个病危儿童,朱月钮医生行色匆匆、连一顿饭都没顾上吃,在走廊通电话时,她焦急地说了一句“我没空跟你说,有个病人要死了”。
结果,她被患儿家长直接投诉到医务处和市民热线。
接着,她不得不反复花了大半天时间解释、写保证书、座谈沟通,家长终于同意和解后,转院前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你做这样一份工作啊?”
“ 我有个女儿,我要给她个高大上的印象,人要努力工作才能有饭吃。 ”朱医生笑着答,随后她也说,“不说了,这是废话。”
朴实的话,热忱的心。
面对这样的医生,我们除了期待体制在越来越好的同时,也只能从自身做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善意。
愿孩子们健健康康,也愿救死扶伤的天使们心有所安、付出有回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的家长们一心想着,为家里的宝宝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每一个宝宝都是家里的“心头肉”,特别是宝宝一生病,家长们就慌了,立马去医院看医生。
身边的同事,在做了宝妈以后,就遇到了宝宝生病不舒服去医院看医生,到了医院检查,医生直接对琳琳建议,宝宝这次的病情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彻底查清病因,结果琳琳说了句:“听别人说,这个病宝宝吃了药就会好”,这句话说出口后医生的脸都变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带娃看病“不要说”这3句话,儿科医生听了会烦,家长别讨没趣▼来的时候去网上看了,这个病……
相信很多家长们带娃看病,通常会对医生说出这句话,毕竟在看医生之前心里慌张没有底,又为宝宝的病情着急,就立马去网上查了下病因。
但是家长们要切记,去看医生后就不要说“来的时候去网上看了,这个病……”类似的话。
毕竟从医生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发言多少都在质疑他的医学能力,网上的信息又比较杂乱,很多人观点不一样,发布的建议不能准确的判断现有的病情。
▼我家隔壁的宝宝也吃这个药,你帮我开点
有句名言讲得好,“有病不要乱投医”,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相信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家长们,孩子病了请教周围的人或者是隔壁邻居,问问他们家的孩子病了后,都是吃了什么药恢复的,一推荐后就立马要给孩子服用。
到了医院给宝宝看病,也会口无遮拦地搬出这句话“我家隔壁的宝宝也吃这个药,你帮我开点”,医生听了后一定会大发雷霆。
医生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家长的做法太盲目了,毕竟每个孩子体质不同,生病的情况也会不一样,检查都不做就乱吃药,作为比较负责任的医生来说,绝对是不赞成的。
▼你怎么和另一个医生说的不一致
去医院带宝宝看病,面对医生时最基础的就是信任对方了,也是对医生最起码的尊重,很多家长都会和医生聊孩子病情的过程中,突然来了一句“你怎么和另一个医生说的不一致”这种话。相信不管是性格多好的医生,当场都会变脸。
带宝宝看病怎么与医生正确交流?
■尊重医生的建议
很多医生其实在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宝宝考虑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听从医生的建议,毕竟都是医术高明的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听从医生的指挥
不要带孩子看病,上来就要求医生护士怎么做,而且要多听从医生的指挥,看医生的具体安排,避免出现与医生“反着来”的情况。
■辅助医生检查
宝宝看病的过程中一定会乱动,与医生谈话需要注意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沟通,就是要学会辅助医生了,可以适当地安抚孩子,哄逗孩子,医生看病才会更顺利。
作为一名市中心医院的儿科医生,你扪心自问,羞愧吗?合格吗?
我儿八个月,因血相高发烧而入院,第一天,是儿科坐诊主任接待的。由于去的比较晚,匆忙办理入院手续。医院里患者很多,连走廊里都是黑压压的人。我们没有床位,只能坐在凳子上输液。我们也不曾见到你,只是实习医生说我们的主治医师是你。儿子输液到半夜十二点多,已经退烧了。儿子一直以来在晚上的时候都不适应外界的环境,哭闹不止,我们就开车回家了。
第二天,初次见到你,穿着白大褂的你小巧玲珑,似乎也很和蔼,让我对你信任有加,简单询问了儿子的状况,并帮他诊断,你说并无大碍。是的,发烧昨晚输水了就好了,今天也没有其他症状,他的精神状态很不错。
第三天,儿子仍然没有任何不适,一只很欢乐。你来查房时,也说恢复不错。我们要求出院,毕竟在医院这样凌乱不堪的环境里,我们都很压抑,隔壁床铺的三个陪房家人,全都在感冒,另外不想让儿子过多地输液。而你却说,我儿的炎症不会那么快地消下去,最起码也得输五天再说,我虽极不情愿,但还是听取了你的意见。
第四天,在医院里,我儿又一次地开始发烧,赶忙叫你过来询问情况,你讥讽地说:看,我没说错吧,没有恢复好,你们还急着出院?老实在这里呆着吧。
第五天,我儿发烧没有控制住,似乎更加严重了。你了解到我们晚上没在医院住,而是输完水就回家了,便理直气壮地指责我们回家让儿子受凉导致的。并让我儿再一次地抽血化验,化验结果,所有的炎症都消退,都正常了。我们心里有了一丝的安慰,但儿子依然发烧,只能靠退热栓和布洛粉退烧了。你情绪暴躁地说,自己是郑大研究生毕业的,不可能连一个小小地发烧都止不住,如果晚上坚持回家住,那还不如把床位让出来。你是医生,我不争辩什么,我们听你的,晚上呆在医院里,不再每天回家。
第六天,我儿发烧更频繁了,而且是高烧395,我去找你,你情绪很差,指责我为什么不给孩子用药退烧。我也很激动地说,我们都输液这么多天了,为什么连个发烧都治不了?如果一直让我们自己喂药退烧,那你们的治疗又算做什么?我没有看到效果!你看我生气了,便转变了态度。告诉我说可能是用药问题,那今天就换一种药试一试。换完药,我儿便开始拉肚子,水泄严重,像自来水管一样!我去找你,你便说,我儿现在演变成了秋季腹泻,需要赶快治疗。你便让我们进行每天两次的灌肠。灌肠很难受,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我的精神备受折磨。我儿子又突然咳嗽了,你说让我们做雾化。当然,和你争执过后,你的态度好转了许多,一天来探视了四五次,还带来自己的领导一起探视,一度我还稍微有点儿感动。我儿输的水,你陡然给增加了许多,从早上一直输到晚上,都是满满的大瓶。
第七天,我儿发烧、拉肚子、咳嗽,愈演愈烈,我已经对你不抱任何希望。甚至开始质问你,为什么会越治疗越严重,我想要一个解释。你说,我们来时是血相高,炎症大,输了两天的液,已经康复了,只是我们自己不小心又让他感冒了,所以高烧不退还咳嗽,至于拉肚子,则是我儿自己体内演变成了秋季腹泻。又跟我分析,我儿可能在医院里被感染上了流感。你要求我们做个腰穿检查,看看是不是脑炎,我怕儿子受罪,最终没让他做。你便劝我们转院,显然,你是兜不住了。我不愿意听到这么多客观的、毫无意义的说法。绝望之余,我想到了你们的儿科主任。
第八天,一大早,我就找到了你们的主任,把你给我们输的药单给她看。她很惊讶我儿在你治疗了那么久后,为何会如此反复发烧。然后很奇怪你为什么给我们反复换药,青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我儿才刚刚八个月,你简直就是丧尽天良!我儿拉肚子根本不是什么秋季腹泻,完全是换药导致的肠胃不适!儿科主任,立马让你减药、改药,你也很配合。但是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吗?我们毅然决然地要求护士把正在输液的针拔掉,一时半刻也不在这里呆了!
我们还没来得及立刻收拾完东西开车去高铁站,打算带儿子去郑大一附院,家人已经联系好了那里的儿科教授。天气变冷了,但儿子出来后心情好了许多,一下午也没有发烧,腹泻也好转了许多,我更加肯定,我儿并没有演变成秋季腹泻,而你却让我们灌肠三次。我们下午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来到郑大一附院,打算入院治疗。见到儿科教授,仔细了解了我们的情况之后,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入院治疗,只不过是伤寒感冒,询问了我备用的有什么药,到最后连药都没有给我们开,只告诉我如何用药。我和老公简直喜极而泣,觉得不可思议!我们连夜又赶回家里去了。儿子仍然发烧,我们一家人都愁眉不展,在大雪飞舞的前天,我们带着他又去了三个地方看病,有医院,有诊所,有偏方。凡是听说哪个地方治疗效果好的,我们都会去尝试。最终,坚持了用了两天一个小诊所开的药,和另外一个诊所开的膏药贴,我儿的发烧终于控制住了。到那为止,我儿已经反反复复高烧了七天七夜!
如果你知道我们在一个诊所看好了,你一定会觉得无地自容吧!好歹,你也是一个市中心医院的儿科医生,好歹,你也自称自己是郑大研究生毕业的。这么幼小的孩子,你居然给我们用了那么多的抗生素,导致他免疫力急剧下降。我儿因你给输的头孢,而严重腹泻,你居然推卸责任说我儿自己体内演变成了秋季腹泻,并按照秋季腹泻的方法治疗了两天之久!从停止输液的那一刻起,我儿的腹泻已经好转了许多,事实证明,根本不是你所谓的秋季腹泻!最后的最后,你劝我们转院,你不再自诩自己医术有多么高明,你不再高高在上地跟我们交流,连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你一直强调外在的原因导致我儿病情的演变,还吓唬我们说,如果再不转院,可能会发展成肺炎。那时候,你肯定已经意识到自己兜不住了。呵呵!真是可笑至极!
庸医误人,医德何存?我很庆幸我坚持让儿子出院了,离开了像监狱一样的牢笼,像酷刑一般的待遇!且不说七天花了五千元,那每天扎针时的痛苦,也历历在目,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阴影。
我坚信我们并不是个例!一起入院的小孩很多个。我们同病房里的那个孩子,已经读初一了,在医院里输了五天水,好转了许多,打算出院时被医生留下,说必须在观察两天。在满一周时,医生让他出院。结果,过了两天,他妈妈带着他又重新入院,因为又一次发烧了,只能说明,上一次入院就没有医治好。还有一个孩子,五个多月,入院时是秋季腹泻,治疗了五天,腹泻治好了,但又开始发烧咳嗽,于是继续住院,直到我们离开时,他的情况还没有任何好转。他的头上也满是针孔,让人心痛不已。类似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
个别像你一样的医生,无视孩子的痛苦,不从根本上寻找问题,推脱责任,不能够对症下药治疗,误人治疗,没有道德,简直就是医生中的败类!有辱于医生的盛名!
另外,孩子生病时,大人一定不要六神无主、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是要冷静地去对待。查看孩子生病的根本原因,不盲目地、慌张地选择治疗方案。有必要时可以去医院做个检查,但一定不能完全听信医生的话,要多观察孩子的状况,作出自己的判断。 并不是大医院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要多听取亲戚朋友的建议,咨询经验丰富的宝妈们。输液对小孩子的害处很多,所以不要轻易选择让孩子住院进行输液治疗。抗生素的危害更是让人痛彻心扉,但是大多数医生,为了突显治疗效果,往往会滥用抗生素来治疗。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没有医德的医生是不会心疼的。
吃一堑长一智。但愿所有的孩子远离害人的庸医,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遇到有职业道德的良医。但愿所有的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1 树立儿科专业思想
在儿科实习中,面对的对象大部分是不能表达自己痛苦的幼儿及过分疼爱孩子的家长,儿科疾病大多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这就在诊疗方面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嘈杂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这些均可能对实习医师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不愿意从事儿科专业。此外,部分医学生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过儿科医生有很好的经济收益。”在医疗纠纷不断的形势下,本着明哲保身思想,学生们普遍存在信心不足,面对病人时怕说错话、做错事,易产生畏缩情绪,有些学生干脆采取尽量避免与病人接触,尽量不跟病人说话的消极做法。儿科实习医师毕业后愿意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很少,认为儿科相对其它专科风险大,害怕承担过大风险。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儿科实习对许多实习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一关。其面临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与患儿及其家属的关系,如何让患儿及其家属接受他们,给他们提供实习机会,这对学生在儿科实习能否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必须让他们树立信心。首先,带教老师应给予医学生足够的尊重,一定要向实习生灌输儿科医生是高尚职业,他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祖国的未来,教育他们树立专业思想,尊重事业,尊重生命。
带教老师除了从思想上教育儿科实习医师树立专业思想外,还要从行动上影响他们。一般而言,临床学科教师大多具有双重身份,即教师与医师,也相应要求具备高尚的师德、医德,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观点立场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细致认真地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等,动脑筋、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临床,给学生介绍接诊患儿的方法,如接诊时态度和蔼可亲,有些婴幼儿可能经过输液、肌肉注射等治疗,非常害怕医生,就诊时形成条件反射,看见医生就啼哭不已,此时可以先让家长带患儿在诊室外,另一家长讲述病情之后再具体检查,先进行患儿易接受的检查,例如咳嗽患儿可以先进行肺部听诊,后检查咽喉等。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患儿及家属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基础[2]。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树立儿科专业思想,才能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2 正确对待医患关系
随着社会上医患关系矛盾在媒体报道增多,有些医学生无所适从,甚至感到没有足够能力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们强调,医疗服务是高科技、高情感、高风险的服务,医务人员不仅要会治病,更要会待人。医患沟通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新要求,只有医术精湛,而无仁爱之心,不能称为称职的医生;有效地进行医患沟通不仅需要技巧性,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一片爱心。只有当医生对病人充满同情心,及时地了解病人所经受的痛苦困境,才有可能与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不但应反复教育儿科实习医生热爱儿科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而且更应该以自己的行动给实习医生做出榜样。临床教学实践表明,带教老师不但要注重言传身教,而且要教育学生进行换位思考,鼓励实习医生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客人和亲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主动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并能根据病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心情处境以及不同时间、地点的具体情况,选择病人家属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应充分了解病人家属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尽一切可能让病人家属理解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信任,达到有效的双向沟通,从而得到病人对诊疗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能使病人更满意,治疗效果更好。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要掌握医学知识理论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医疗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医疗工作的核心是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就要求医生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病人的情感需求,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无法有效地为病人服务,这就是为什么医学需要人文理念支持的原因所在,一方面,为了医学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并最终使病人受益,医疗风险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来承担,而不仅仅是由医院(及/或医生)单方承担,医生必须利用高超的交流能力和技巧与病人进行沟通,以期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理解和配合;另一方面,医生对病人进行诊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压力,选择诊断及治疗方法时的谨慎与顾虑以及盼望病人早日康复的心态等,也需要医生通过医患沟通与人际交流的技巧来准确地向病人及其家属表达,以求得到对方的理解、信任与尊重,从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当然,需要给学生讲明的是医患关系处理是需要在临床中不断学习磨砺,不必过于焦虑不安,更不必因此而影响到学医的恒心。现在的医学生心智已日渐成熟,正在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上拜金现象对价值观有相应影响,我们只想将医德教育作为外部条件,通过对学生心理强化,以期待在他们将来的医疗行为中逐步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