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一富家千金要嫁穷小伙,母亲为阻止将其囚禁25年,后来怎样?

法国一富家千金要嫁穷小伙,母亲为阻止将其囚禁25年,后来怎样?,第1张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却因为家庭地位的不同,被父母阻止时,你会把这份爱坚持多久。一个月,六个月还是一年

119年前,一位美丽的法国女孩给出了答案:一生。

故事发生在法国西部的普瓦捷。1901年的一天,当地警方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中提到一个女人可能已经被关在城里莫尼埃太太的家里25年了。

警察感到迷惑不解。莫尼埃夫人是法国贵族中的杰出人物。她怎么能做这种事呢

尽管警方认为这是一场骗局,但还是派了几名警官到那所房子里去核实。莫尼埃太太对警察的到来感到吃惊,但警方对她的家进行了搜查,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妥之处,正准备撤退。但就在他离开之前,其中一名警官发现屋顶上有一个小阁楼,门上挂着铁链。更重要的是,一股恶臭可以透过门闻到。

警察很感兴趣,让莫尼埃太太开门,但她拒绝了。由于对这种不寻常的反应感到怀疑,警察强行打开了门,却被里面所看到的震惊了。

小阁楼外面只有一个窗口,也是木头的封锁,警察开董事会,光进来,只看到一切:房间里一团糟,墙上写的“免费”(免费的),而不是食物残渣是臭屎在地面上,在房间的角落里,有一个小床,上面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现在,她已经不能说话,看着面前的一群人出现极端恐慌。

警方迅速将她送往医院,并将莫尼埃夫人带回警察局进行调查。直到那时才发现被囚禁的女人不是别人,正是莫尼埃夫人的女儿,她已经“失踪”多年。

她叫布兰奇·莫尼埃。25年前,布兰奇年轻漂亮,她的家族在这个地区很有地位。为了让她的家族更有影响力,莫尼埃夫人把她的女儿介绍给重要人物的儿子,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强大的联盟。

但布兰奇是一个渴望自由爱情的女孩。她对那些花花公子不感兴趣,反而爱上了一个可怜的律师。莫尼埃太太听到这些话时,非常生气。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怎么能配得上他的女儿呢为了阻止这段恋情,莫尼埃夫人开始争吵,但逐渐限制了女儿的自由,如果她不再见可怜的律师,她就不能离开家。

但布兰奇很固执,她告诉母亲,她要待在家里,直到她同意。就这样,母女俩陷入了僵局。

可怜的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后,经常在半夜偷偷溜到布兰奇家,叫他情人的名字,然后他们互相说些甜言蜜语。但这并没有感动莫尼埃太太,反而使她更加生气了。

几天后,莫尼埃夫人把女儿锁在阁楼上,封住窗户,每天都在房间里吃喝。尽管如此,布兰奇仍然没有放弃。她坚信她的坚持会影响她的母亲。然而,结果却是悲惨的。

布兰奇被关进监狱后,可怜的律师病得很重死了,但布兰奇并不知道这件事。但莫尼埃太太把女儿扣留了很长时间,心理发生了变化,她觉得这种方法,反而省了很多麻烦,女儿不会再给他添麻烦,也不会再因小事吵架。就这样,布兰奇被关了25年,直到告密者出现。

她被送进监狱,但不久就死于心脏病发作。至于布兰奇,在医院康复一段时间后,她被送到疗养院休养。不幸的是,多年的囚禁使她几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和说话能力,她必须由特殊的人照顾。1913年,布兰奇在疗养院去世,享年62岁。

离婚了呗。没钱的穷小子比较清高,自己赚不到钱吧还死活不愿意用媳妇的。两个人就是各种吵架,在吵架中消磨爱情,最后走上离婚的道路。

古人都说过,结婚讲究的门当户对,两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比较相当,这样的婚姻才能走下去,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这么什么好说的,可就有那么几个人,非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遇到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各种甜言蜜语,追到手了,有可能就是要钱呗,改善自己的生活,感情稳定一点的结婚了还能仰仗她的家世能让自己发达一些。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是为了真爱,只是爱她的人而不是钱。

她们在一起是因为爱,而不是所谓的金钱,虽然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吃软饭的家伙,那又如何,女孩喜欢,他们在一起相处的很愉快,这就够了。其他的都不重要。相爱的人在一起也就够了。其他的外在条件都没什么需要在意的。

她是有钱人家的女儿,也就是富二代,从小的价值观就和普通人不一样。相信没有钱是搞定不了的事情。他呢!一个普通的白领,朝九晚五的生活着,他们两个本来是没有机会相遇相知的,也许冥冥之中就有缘分在牵引他们,他们在一起了,也特别相爱。在她们心中,自己有钱有势,也就不会在乎对方是否有钱,就算是穷小子只要自己喜欢又有何不可。她们坚信,父母一定会接济他们,没钱生活也不会差,他们俩只要负责幸福的生活就行,有钱没钱都没什么重要的。有个有钱的父母就是本事,不愁没钱,以后过苦日子。

她心里面想的很完美,结婚后自己家有钱就行了,老公没钱没关系,她养着他就行了,她不会考虑自己的老公愿不愿意让她养着,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也有不可触碰的底线。一旦被触及可能就回不到从前了。她从小就我行我素哪会知道这些,结婚后,她总是觉得自己有钱就不让他出去工作,嫌弃他太辛苦了,起早贪黑的也转不了几个钱,不如在家陪着她,或者一起出去逛街,旅游。他只需要陪着她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哪个男人愿意吃软饭,和小白脸一样,被女人养着。

她们的观念不同就开始了不合,吵架,时间久了感情就变淡了,女孩也就不愿意经常回到他们的家里了,她有自己的朋友圈,泡吧,游玩很是逍遥。也就慢慢不是那么非他不可了。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分手了。各奔东西。

结婚还是般配点好,也会省去很多麻烦。

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我打了从记事起,就没有为钱烦恼,同学们还穿着几十块一双的小白鞋,我则穿着香奈儿的羊皮鞋。春节,光是父母生意伙伴送来的红包,就够一年的零花了。

但我并不幸福由于工作的关系,爸妈经常出差,即使难得呆在家里,也总是忙着接客,要么喝得酩酊大醉,要么邀请一群伯伯来家里打麻将。

她们对我的评价压根就不高,我考了多少分,是否幸福,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她们都不在乎,她们只会给我很多钱,来弥补陪伴的缺失。童年的孤寂和疏离,造就了我拧不开的性格。

我的反抗非常顽固。并非那种染发、打群架的叛逆,而是与周围的一切暗戳戳地对抗。学生喜欢三五成群的人,偏偏我要孤身一人独行。周杰伦、王力宏、许嵩都很喜欢,我的耳机里不是有重金属就是有古典。

没有人愿意和我结下深厚的友谊,即使快乐也是浅薄的。冷冰冰的,孤单清清的,用这种中二的方式,与周围的人无声对峙。一直到遇见林南。

那时候我已读大学。曾经校园里有个公益团体,免费为大家检修电脑。刚那个时候我的电脑偶尔会出现蓝屏,于是顺口找了一位男同学询问。

这个男同学是林南。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眉宇间十分诚恳,让你禁不住想要信任他。听我描述了林南的症状,果不其然还是抛出一句话:“这么说很难说清,要不你把电脑拿下来让我看看?”

我有点急躁。就我这种人来说,他不会知道,回到宿舍,把电脑拿下来,等他检测完,再听他啰嗦一大段,该多烦人!

我找了个借口拒绝,然后转身离开。而林南却在后面追着,给了我一张传单:“上面是我的电话号码,有需要可以联系我。”

写了一半的论文,突然从电脑屏幕上蒸发掉了,我才重新找了一遍,终于找到了那本书。于是,我和林南有过几次交集。

通过偶尔的交谈,我了解到了他的一些家庭情况,父母都是普通的办公室职员,还有一个读书的弟弟。尽管不算贫穷,但也是相当的困难。因此,从大一开始,他就靠修理电脑,倒卖电脑配件,挣钱补贴生活。

讲起这件事很奇怪,在林南身上,我感觉到了一丝亲情的味道。也许是那些年,我说话做事真得怪怪的,怪腔怪调可笑吧。林南很自然地就把我当成了小妹妹,字里行间都是那种长辈式的苦笑,问我怎么老拒人千里外,又说我笑起来其实挺好看,为什么不多笑一笑,还说虽然看上去很冷淡,但能感觉到,内心很善良…

这句话,换来的也许是一种空洞的感觉,但不知为什么,从林南口中出来,特别真实,像地里长出的庄稼,还带着阵阵热浪。就凭这点好感,还有后来的事情。那学期,我挂了很多科,暑假也不想回家,一个人躲在宿舍里。

林南碰巧看到我的QQ签名,又和我聊了起来,他说他也没有回家,在电脑城打工,又说约我一起吃饭。正好我也很无聊,同意了。

这一餐是林南请的客人,我觉得不好意思,就挑了最便宜的土豆和茄子。林南微笑着说:“你是个好姑娘,可是一顿饭,我还是吃得起的。再一次,他问我期末成绩如何,得知我挂了高数,死活要补课。

说实在的,当时我心里很担心,我不想谈恋爱,更不想和林南谈恋爱。即使我再怎么心地单纯,也知道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我一个包,就够他一年的生活费。他对我的态度让我很害怕,他很和蔼,我不想伤害他。

这样的想法似乎被他看穿了,林南开门见山地说:“你不要误会,我没有别的意思。这样的话,我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答应让他帮忙补课。久而久之,我才恍然大悟,之所以不排斥他,也许是因为从一开始,我对林南就有了不同的期待,只是我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总之,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多了。林南一直在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再一次认识到我的口语很好,他鼓励我去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并试着与他们更加坦诚的交流。

在没有经过他的游说之后,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外国语学院组织的一个社会团体,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上地,把社会这回事当真。

我发现自己很有天分,你猜是什么?也许是耳濡目染了父母应酬的客人,我不但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之对应,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领导才能。本人总是能想到别出心裁的活动策划,还能胜任主持人的工作…

越来越沉浸其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以前的我一直过着“行为艺术”的生活,明明不太喜欢听摇滚,为了表现自己的不同,就假装喜欢听摇滚。自认为很酷,其实却总是逃避现实。

也就是在那时,我才有了一点点实际的快乐。本来,认认真真去做一件事,一点也不傻,去做一个优秀的人,也不会让人讨厌。

渐渐蜕变,越来越开朗,也越来越喜欢与人交往。我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也开始认真的考虑,我和林南的关系。

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林南,是在大学三年级。那个时候,一个小歌星,来到我们学校的礼堂表演。我托人抢了几张票,除了寝室的姐姐,还特地把林南叫来。

那天晚上整个礼堂都非常的欢快,到了最后的大合唱环节,大家都热血沸腾,我在沸腾的乐曲中,突然转过身,拥抱了林南…

林南没当上我男朋友从头到尾都没有。那个拥抱让我们陷入了一段不长不短的尴尬时期,所以谁也不敢再想再次跨越这条界限,生怕那层纸一戳破,连朋友也做不到。

大四,大家都开始想办法了。第一批找到工作的是林南,它是一个500强企业。不知为什么,听了这好消息,我竟有些失落。也许,我一直在追求他学业上的卓越,也许,我一直在期待…

毕业后我一点也不知道。大学一年级挂了科,专业也不热门,该怎么办?南给我的建议是:“读研,或者,你要考研究生?有些畏缩,考研太苦了。林南又开始了一次劝我加入英语角的鸡血模式,他找了一堆资料,分析考研都是我专业的帮助,还鼓励我:“你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应该走得更高,去读研,去留学…

这句话让我无地自容,也许,在他心中,我一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吧。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听从了他的劝告。复习的日子很苦,林南有时会溜过去,陪我吃晚饭。我开玩笑说:“你的女朋友没意见吧?

他摊开说:“我的女朋友在哪里?要不要?」但说完这番话,大家又尴尬了。结识的时间长了,就不会有缘了。任何人对迈出这一步都感到害怕,并将失去做朋友的资格…但是感谢上帝,我真的考上了研究生。

那天晚上,林南叫了一大群朋友,我们一起到KTV唱歌,林南喝得有点儿醉,他很高兴地对大家说:“这是我林南最好的朋友,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姑娘。”

说完他就哭了,我也是。最终我们都会拥有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伴侣,各自的家庭,还有各自的孩子,各自的老年…感谢上帝,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安心做一辈子的普通朋友了。

施正荣的前半辈子,可谓起起伏伏。

出生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困,亲生父母留下了一母同胞的哥哥,将他送给了同村的养父母。

在养父母家,除了上学,他在各种各样的农活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即便如此,凭借聪明好学,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读研究生。

之后,施正荣成功获得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的资格。

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领域泰斗马丁·格林,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也成功取得澳大利亚国籍。

2000年,37岁的他回国创业,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5年之后,他成为中国首富,身价186亿。

仅仅过去7年,公司破产重组,他的信誉也跟着破产,被尚德扫地出门。

在澳大利亚养精蓄锐之后,他悄悄重返太阳能领域。

2019年凭借25亿身价,重登福布斯富豪榜榜单。

有技术,却已经失去信誉的他,可还能走远?

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才过去一年多,江苏扬中太平村并没有恢复元气。

可以说,家家户户基本连温饱都够不着,只是饿不死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村里一户陈姓人家,因为在这一年生下了第三胎,一对生龙活虎的双胞胎儿子,陷入了烦恼忧愁。

而一条河之隔的施家,却因为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而陷入了悲伤。

一家是养不起四个孩子,一家是痛失爱子。

两家人商量之后,做了一个决定。

由施家收养双胞胎中的弟弟,并为他取名,施正荣。

很多人都觉得, 这一举措一下子救了两个家庭。

可是,作为被抛弃者,施正荣是不会这样想的。

农村里,很多人都喜欢茶余饭后,说一些家长里短打发时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施正荣早早地就从大人们、或者是吵架的小伙伴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不需要求证什么,一河之隔的陈家哥哥的模样,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以说,从那以后,被遗弃的阴影一直纠缠着他。

让他喘不过气的同时,也造成了他敏感、自尊、要强、缺乏安全感且拧巴的性格。

如果在施家的生活相对幸福些,或者说,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轻松些,或许,阴影的伤害会小一些。

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收养施正荣之后,施家后面还生了几个小孩。

作为家中长子,施正荣小小年纪,就不得不开始为大人分担家务、为家计操劳。

从日常的扫地做饭、打猪草、剁猪食、喂鸡喂猪,到锄草插秧,跟着大人一起编织暖壶套售卖,他样样都要干。

而陈家哥哥作为家中幼子,家务农活有上面的哥哥姐姐帮忙干,他可以独享清闲。

每次自己干活累得要死,抬眼却看见,和自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哥哥,跟村里其他的小伙伴在玩耍、打闹,施正荣免不了要问一问苍天,为什么?

为什么是自己被送给了施家,而不是哥哥?

十岁生日,在很多地方,是一个大日子。

条件好的,会大宴宾客,为孩子庆祝生日;

即便条件有限,也会弄几个好酒好菜,请亲近的亲朋好友,坐一坐,热闹热闹。

两兄弟十岁生日那一天,陈家便邀请了相熟的人,一起吃酒。

有个伯伯买了两套流行的军装,送给施正荣和陈家哥哥当生日礼物。

陈家哥哥很快便穿上军装,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地,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 游戏 。

施正荣却没有穿上新衣服,他只是站在河这边,看着对岸,也不过去。

仿佛那一场热闹,与他无关。

没人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偶尔与亲生母亲见面,施正荣都透露出,自己不喜欢干农活。

可是,这样的抱怨让亲生母亲如何回应呢?

送出去的孩子,泼出去的水,各人有各人的命,她也无能为力。

眼看着亲生父母没有给他任何回应,施正荣渐渐地什么都不说了,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不知道是觉醒得比较早,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还是天生就有求知欲,对读书有兴趣。

施正荣开始喜欢往学校跑,站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

养父母见他这么好学,也不耽误干活,便将他送到学校读书。

这种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的日子,持续到他13岁,考上了高中,才结束。

1979年,高考才恢复两年,年仅16岁的施正荣便参加了高考。

或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他填报了冷门专业,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被成功录取。

作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施正荣心里的压抑,不知道是否减少了一些。

在同学们的眼里,施正荣是一个不吝言辞的高冷学霸,每天都在寝室、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来回穿梭。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是包分配的。

施正荣并没有急于参加工作,而是选择报考研究生。

1983年,他成功考取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在上海读书时,有一次,陈家哥哥来探望他。

乘此机会,他想同陈家哥哥一起见见世面,便准备进一家高档餐厅吃饭。

不想,门卫却不放行,声称,餐厅只对洋人开放。

多年后,陈家哥哥回忆,当时施正荣就有些恼怒。

他转头就走的同时,说道:”我将来一定要当洋人!“

这件事是否是他留学的诱因,或许只有施正荣知道。

但是,不管是不是,都能说明,施正荣比较要。

而且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为,1988年,也就是施正荣硕士毕业两年后,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深造。

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很快结束,但施正荣也硕果累累,发表了多篇学术研究报告。

正是因为这些成绩,原本该回国了的施正荣,被素有“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看中,将他招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里来。

彼时,马丁教授的实验室正在研究,既能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又能大规模应用的项目,薄膜太阳能电池。

施正荣接触这个项目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悟性和细心的研究。

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将薄膜硅附在了玻璃上。

要知道,这个实验,马丁教授三年都没有做成功。

凭借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施正荣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了该校太阳能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

随后,他还取得了澳大利亚国籍,真的成为了一名“洋人”。

1995年,施正荣再次受邀马丁教授,前往他筹建的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任职,薪水优渥。

对于施正荣为什么会回国创业,一般有两种说法。

其中一种,是施正荣在一次访谈中,他自己说的。

在研究所待了几年之后,他发现,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面,已经很难找到同级别的对手了。

平日里,他想找个人探讨探讨理论,都找不到。

而且,不管是在大学里,还是公司里,他所在的职位都已经做到顶了。

所以,那时候,他觉得非常无聊。

考虑到全球环境恶化,能源枯竭问题迫在眉睫。

思前想后,他向上司提出,想将太阳能电池进行开发应用,让人类真正使用到这种可再生能源。

谁知,这个提议遭到了上司的反对。

陷入苦恼的施正荣听朋友说,国内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如果他回国创业,应该很快就能做出成绩。

于是,他就回国了。

施正荣的说法,在逻辑上,倒是站得住脚。

毕竟,当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将自己做成了权威,那么,他很容易陷入舒适区。

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一,是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当下,继续攀高峰,以期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打破舒适区的方法之二,就是重新换一个领域,去进行深耕。

施正荣只是选择了第二条路而已。

但是,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施正荣只是该研究所里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因为他在研究所的项目要黄了,迫不得已才选择回国创业。

到底是真是假,也只有施正荣自己知道了。

毕竟,施正荣在访谈中说的话,已经不止一次被人认为是谎言。

比如,他曾说自己上高中时,是三好学生。但他的同学却说,他从没有获得过三好学生的称号。

比如,他说成立尚德公司时,自己带了40万美金入股。

但有人指出,他只是凭借技术入股,并没有现金之说

不管真假,都可以看出,施正荣太过敏感和自尊,总想向大众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

哪怕有些优秀,也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高处不胜寒”的时候,1998年5月,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而在这前后,很多国家也都签署了这份议定书。

这是人类第一次,准备以法规的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后,2000年,德国还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这给施正荣的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施正荣拿着自己的创业计划书,走了很多城市。

向很多地方领导,描述过自己的创业前景:

“给我800万美金,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

虽然那个时期,国内大量引进国外技术。

但对于施正荣的“大言不惭”,很多人还是抱观望态度,只有无锡行动了起来。

在伯乐李延人的牵线下,施正荣获得了几家无锡国有企业的投资,成立了尚德。

并且在很多方面走了绿色通道、获得优待政策。

这使得尚德在当时,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太阳能领域,国内一片空白,确实有发展前途。

但这也意味着,最初的一段时间,国内根本就没有市场,来接受产品。

而此时,国外的市场也并没有完全成熟起来。

因此,2002年,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后,生产的产品根本就卖不出去。

整整三年,尚德一直都在亏本的状态中,施正荣每天都会在企业里面转悠,跟员工们一起吃饭,给他们打气。

终于,2004年,德国重新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给予大阳能发电者为期20年、金额不小的补贴。

这一修订,点燃了德国的太阳能市场。

随后,欧洲其他国家,相继出台类似法规,整个欧洲的太阳能发电市场,彻底爆发。

尚德生产的产品,开始远销海外,并且供不应求。

仅仅这一年,尚德的产值就翻了十倍,纯利润将近2000万美元。

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无锡尚德、乃至中国的英雄。

而接下来,尚德一系列的操作,又传出了不同的版本。

对于给尚德投资的那些企业的退出,以及很多骨干的离去。

有报道称,这是尚德在某些人的帮助下,完成私有化的过程。

那些退出的企业,也获得了十几倍的利益。

然而,另外一个版本却说,施正荣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重用自己的亲信,将尚德变成了一个家族企业。

比如,不仅仅七大姑八大姨在尚德,他将自己的高中教师,也招进了尚德。

而完成私有化之后,他曾表示:“我觉得自由了。”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操作,施正荣的声誉,也不会跌落得那么彻底。

2005年12月,在资本的追捧下,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同年,他以186亿身价,成为中国首富,并被纽交所聘任为国际顾问,是30名顾问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随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美国《时代》周刊,先后赋予他“环保英雄”、“绿色国家年度人物奖”、“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等称号。

还有人称,他将中国的太阳能事业,与国际太阳能事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

然而,他肉眼可见地,变了。

没有人明白,他到底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开始展示自己;

还是,骨子里,他原本就是一个喜欢交谈、愿意社交的人,只是因为幼时的环境,迫使他不得不压抑自己。

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施正荣开始了报复性地消费,和表现自己。

他一改往日惜字如金的性格,在各个座谈会、论坛上,开始侃侃而谈。

但可以看出,他还是比较享受这种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感觉的。

有一次,在光伏产业受到国际环境影响,业绩产生下滑倾向时,他甚至指着一众大人物和同仁,大声道:”你们回去后要好好反思一下。“

另外,尚德上市时,他曾对身边人说: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如果说,给养父母造豪华别墅,是返哺之恩;

那么,在施家与陈家之间的那条河上,造一座“博士桥”,可能仅仅就是为了弥补儿时,有家不能回的遗憾了。

如果说,他斥巨资,在公司总部建一面全球最大的光电幕墙,是为了给尚德造势;

那么,成立“施姓家族慈善基金”,号称一年花6000万做公益,却被曝出诈捐,简直就是沽名钓誉了。

何况,他还买了10多辆顶级豪车,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车;

仅仅参加一个会议论坛,就花126万包机前往;

日常随行的保镖,高达数十人。

很难说,这些现象是因为他的贪婪。

或许,虚荣而缺乏安全感,想要向养父母、亲生父母、乃至所有人,证明自己,更能解释这一切。

就在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时,却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在等着他。

当时包括尚德在内的,很多中国太阳能产业,做的其实只是一个“加工”工作。

原材料硅片需要进口,产品生产好之后,远销海外。

国内人称,这就是一个“两头”在外的企业;

做的,还是牺牲中国的环境,来换取海外国家绿化的工作。

可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少有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仅有的那么几个发现市场过热,而开始转型,走技术路线的企业,都笑到了现在。

可惜,这里面不包括尚德。

尚德在干什么呢?

因为市场爆发,导致硅片集体涨价。

施正荣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购买到硅片,先后与两家海外企业,签订了为期十年的长期合同。

合同约定,尚德每年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固定数量的硅片,否则,要交天价违约金。

如果说,这是尚德经济破产的诱因;

那么,施正荣与亚洲硅业,签订了类似合约的做法,就让他走上了,信誉破产的道路。

这家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获得了尚德时间长达16年,资金高达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这明摆了,就是将尚德的钱,送给了亚洲硅业。

而种种迹象表明,亚洲硅业的幕后抄手,很可能就是施正荣本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波及欧美的太阳能市场。

很多国家降低了太阳能产业扶持力度,使得太阳能产业大面积缩水;同时,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他们开始大幅缩减产品的进口数额。

对于靠出口产品而崛起的尚德,毫无疑问地,遭到了打击。

屯了大量的硅片,却卖不出去。

收益缩水的同时,尚德还得向上游供货商,交付天价违约金。

其实,在曝出亚洲硅业实际实控人,可能是施正荣之后,地方和各大企业,已经不是那么信任施正荣了。

当尚德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国开行准备给尚德注资。

条件是,希望施正荣拿出一个能够与尚德共存亡的态度来,以个人全部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

可是,施正荣拒绝了。

后来,地方表示,让本地公司接盘尚德,条件是施正荣退出在尚德的股份。

施正荣,仍旧拒绝了。

他说:“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

耍赖的嘴脸,跃然纸上。

在当时,到底是觉得地方一定会救尚德,还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想将钱财牢牢抓在手中,还是有其他打算。

导致他对尚德袖手旁观,除了他自己,怕是无人知晓。

他一边向美国投资者确保,尚德一定能按时还债;

一边向地方保证,自己能够让美国投资者延期,给尚德喘息的时间。

可惜,最后都没有实现。

董事会认定他将尚德的资产,转移到了亚洲硅业,损坏了董事们的利益,将他逐出了董事会。

而他的信誉,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有人说,施正荣的下场,只是墙倒众人推而已。

也有人说,当时国内的太阳能企业,都陷入了疯狂。

施正荣只是被环境裹挟,才造成了尚德最后的结局。

虽说,确实有部分原因在此,但,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施正荣自己的问题更大。

在外人看来,他只抓取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技术短板、导致国内市场不景气这个致命伤。

可是,同样在当时成立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技术障碍。

成就了如今,市值4730亿的隆基股份,被人称之为,另一个华为。

难道,科班技术出生的施正荣,真的没有看出来吗?

怕不尽然。

2014年,被逐出董事会的施正荣,在澳洲养精蓄锐的那段时间,一家研发晶硅薄膜产品,名为上海羿仕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2016年,施正荣带着上海羿仕新能源的新产品,亮相央视《对话》。

2019年,他已经成为了上海羿仕新能源的董事长,以25亿身价,再次登上了胡润百富榜。

对此,人们很难不猜测,当初他弃尚德于“不顾”。

不仅仅是认为地方一定会保尚德,另一个原因,怕是因为他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两条退路。

一个是亚洲硅业,一个是上海羿仕新能源。

不得不说,这招暗度陈仓,唱得真精彩。

如今,左手亚洲硅业、右手上海羿仕新能源的施正荣,要原材料有原材料,要技术有技术。

只要市场这股东风吹起,他就能将之变成真金白银。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已经确认无疑。

而所有可再生能源,都离不开太阳能。

全球的太阳能市场,差不多都向有技术的施正荣,敞开了大门。

这两年,在全世界各地展开的新能源相关论坛会议上,大多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另外,亚洲硅业也一直在申请上市,施正荣想重返资本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

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句话用在施正荣,似乎也很合适。

他的品行如何,外人不好下定论,但他的性格有缺陷,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他的公司再度上市时,股民们如何选择,怕是一道难题了。

他上半辈子的“失信”,会不会在下半辈子重新上演?

对此,你怎么看呢?

作者:朱小畅&铜豌豆

1999年,江涛、陈红、蔡国庆、张迈在春晚舞台上演唱《常回家看看》

台上江涛搂着“父亲”扮演者满眼幸福地唱着:

“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

殊不知,江涛的父亲在春晚前一天刚刚离世。

而江涛因为参加春晚彩排,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镜头前的他精神饱满,其实他的内心早已崩溃。

这是江涛第九次上春晚。

这一年江涛已经32岁。

生活依然拮据。

年迈的老父亲还会每月拿出几十元接济自己的儿子。

好不容易等江涛事业有点起色,父亲却撒手人寰。

“子欲养而亲不待”

让江涛悲痛欲绝。

这一路他亏欠父亲太多,也亏欠妻子太多。

01

江涛出生于1967年。

从小生长在青岛。

家里有三个孩子,

江涛是老三。

爸爸妈妈都是工人,

生活条件还算稳定。

只是爸爸妈妈的感情一直不太稳定。

在江涛10岁那年,父母选择结束婚姻关系。

妈妈带走两个大孩子,只留下小儿子江涛和爸爸一起生活。

一个男人带着孩子总会很多地方考虑不到。

不过爸爸也是竭尽全力给江涛最好的爱。

江涛喜欢音乐,爸爸就给他买回一台收音机。

江涛从小就在收音机上跟着学唱戏曲。

上幼儿园的时候江涛就开始唱样板戏。

爸爸也都给予支持。

小江涛也很争气,

很快就成为少年宫里的小演员。

跟着团里参加过不少文艺汇演。

高中的时候,江涛准备参加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

他先是报考上海音乐学院,

后来又报考山东音乐学院,

可惜都没能入选。

落选后江涛先后参加铁道兵文工团、前卫文工团、前线文工团的考试。

但都没有通过复试。

江涛也试图参加过央视广播员的招生考试。

奈何这次他遇到“强敌”王宁。

王宁也是青岛人。

王宁以绝对的优势拿下当年的招生名额。

江涛再一次落榜。

眼看着儿子即将没有学上,父亲心里开始着急。

江涛爸爸生怕儿子将来没有工作,

所以自己从岗位上提前退休,

让江涛接任他的工作岗位。

1981年,江涛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一眼望到头的工作,让江涛心有不甘。

他心里还装有音乐梦。

正好单位有一个宣传队,江涛就毛遂自荐成为其中一员。

在队里的时候江涛结识一位吉他老师。

随后江涛拜他为师,成为他的徒弟跟他学习音乐。

江涛经常会去师傅家里学吉他。

江涛身高180cm,长相俊朗,又踏实又能干。

在得知江涛没有女朋友后,师母暗暗窃喜。

随即拨通侄女万小牧的电话。

万小牧被姑姑叫到家里吃饭。

顺便还邀请江涛过来玩。

起初江涛不知道有别人过来。

他以为只是正常的吃一顿饭。

等他一看见师母旁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孩子时,他瞬间领会师母的用意。

师母让他唱首歌展示自己的时候,

江涛选了一首非常应景的迪斯科舞曲《热线你和我》。

此情配此景,江涛成功点燃万小牧的芳心。

从那天以后,万小牧和江涛的来往逐渐密切。

江涛经常骑自行车去万小牧厂子接她。

万小牧日渐被江涛的贴心打动。

此时的江涛还不知道万小牧的家境和他相差有多大。

万小牧是个“白富美”。

她祖爷爷曾是山东最大的“盐商”。

80年代大家还挤在小平房里的时候,万小牧一家就已经住进大别墅。

万小牧的父母并不支持她和江涛交往。

可父母终究是拦不住万小牧的满腔爱意。

最终父母没能拦住万小牧,

1987年,江涛和万小牧结婚。

1988年,江涛儿子江宇阔出生。

爱情到来的同时,江涛的音乐事业也稍见起色。

那年江涛写了一首《小站的回忆》。

江涛还靠着这首歌在铁路汇演中拿到三等奖。

看着自己的创作渐渐得到别人肯定,江涛心里对音乐的追求更加浓烈。

万小牧作为他的妻子,深知江涛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她知道江涛心里还是爱音乐,

正好赶上北京举行青歌赛,江涛有意向去试一试。

但是来回路费都是一个问题。

而且必定会耽误工作。

思前想后下, 江涛准备辞职,全心全意去北京闯荡。

万小牧选择支持他。

她不要求江涛扛起赚钱养家的责任,

只想让他安心追求自己的梦想。

万小牧还从娘家拿来钱给江涛参加比赛用。

02

江涛带着妻子给的钱,独自一人来到北京闯荡。

在青岛他唱歌参赛还小有名气,

本来他对自己很有信心,直到来到北京他才发现自己有多普通。

在遍地是人才的北京,他只不过是万千追梦人里的其中之一。

第一次参赛他就被淘汰。

淘汰后江涛开始居无定所的北漂生活。

争取不到唱歌机会,他带来的钱也所剩无几。

那段时间里,他一天三顿只吃方便面。

有时候方便面也吃不起,

连个馒头都不舍得买。

好在妻子时不时会从娘家拿点钱给他。

江涛的老父亲心里也时常挂念着儿子。

经常会拿钱接济他。

要不是父亲和妻子的接济,

江涛可能真的就要露宿街头,喝西北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正因为这些低谷的经历,才能让江涛有重新起跳的机会。

万小牧知道江涛在外生活不易,

所以她打算找一份工资稍高一点的工作来养江涛。

那时候孩子才一岁多,

万小牧把孩子交给公公帮忙带。

她来到工地给工人做饭。

在嫁给江涛之前,万小牧没有做过这些事。

在娘家万小牧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女。

嫁给江涛后,万小牧一夜长大。

扛起来家里所有大事小事。

自己养孩子,自己挣钱,还能养活江涛。

一个女人扛起半边天。

如果没有万小牧的付出,江涛不可能有机会毫无牵挂的在北京追梦。

有一次江涛从北京回来,

他瞒着万小牧去接她下班。

结果看见她身穿工装在工地上干活。

这一幕让江涛现在想起都会流泪。

从那一刻他就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好好对待万小牧。

1992年 ,25岁的江涛第三次报名参加青歌赛。

这一年,江涛靠着一首《故乡的雪》成功打动评委。

那一年是神仙打架的一年。

第一名江涛,第二名是毛宁、陈红,第三名是孙悦。

这次得奖,让江涛终于看到黎明的曙光。

03

江涛获奖后,丈母娘第一个听到消息。

第二天丈母娘就带着万小牧来到北京。

得奖第二天的江涛哪也没有去,也没有去庆祝。

他和室友火风在宿舍躺着。

没错,就是唱《大花轿》的火风。

那天江涛听见有人敲门,

一开门就看到儿子、老婆、丈母娘在门外站着。

丈母娘生怕江涛成名后抛弃糟糠之妻。

所以让女儿先过来跟着他。

江涛又惊喜又不知所措。

他自己在北京都没个落脚地。

短暂温情过后,一家四口人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因为实在没有钱租房,

江涛开始投奔亲戚。

亲戚家空间也有限,只能给他们提供一间地下室。

地下室十分阴冷。

而且全是屯的大白菜。

白菜傍边简陋的支起一张床。

这已经让江涛很感激了。

毕竟当时的他根本付不起房租。

最起码投奔亲戚不用给钱。

但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

寄人篱下的感觉也不好受。

时间长了江涛心里也过意不去。

后来他们搬到霞公府居住。

那里有很多小房间,

有几十户人家都住在那里。

那里就是热闹,其他优点没有。

房间也很潮湿。

之间在白菜旁边还能支张床。

在这连张床都不能支。

整个地都很暄。

支张床左边就会陷下去。

左边更暄。

所以他们一家四口只能打地铺睡。

打地铺这才算解决掉地不平的麻烦。

不过下一个麻烦又随之而来。

房间本来就潮,窗户底下又有很多杂草。

窗户又很老旧, 窗户缝很大。

有一天早上,江涛起床看见儿子脸上有两个小脚印。

后来给儿子全身看了看,一共发现5个脚印。

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老鼠的脚印。

想起这江涛就后怕。

他怕老鼠下次咬着儿子怎么办。

所以赶紧带着全家人搬家。

而此时的江涛因为青歌赛获奖,顺利登上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

不过这对江涛的生活没有起到一点改善。

他只是被更多观众认识而已。

收入来源还是很不稳定。

这一年江涛26岁,有妻子有儿子。

但父亲每个月还是会给他几十块钱。

这几十块钱对江涛来说很重要。

没有这几十块钱,他们一家四口在北京会更难。

正因如此,万小牧打算在北京找份工作,赚点钱来养家。

04

万小牧有一天告诉江涛:

“我找到一个会计工作,很轻松一点都不累,你不用担心。”

江涛当时也没多想。

因为每次万小牧下班都很早,

江涛还没下班万小牧就已经回家了。

所以他一直以为万小牧的工作还算轻松。

直到有一天江涛提前下班。

他看到万小牧还没回家,于是他带着孩子去接她。

江涛来到万小牧说的地方并没有找到她。

他一路打听才在别人的指引下找到万小牧工作的地方。

原来万小牧找的根本不是会计的工作。

万小牧在一家工地食堂做临时工。

江涛看见万小牧在工地上操劳的背影,心里十分愧疚。

万小牧在青岛明明有一份稳定工作,

偏偏为了他来到北京受苦受罪。

这几年来,大部分都是万小牧在赚钱养他。

值得庆幸的是万小牧的付出没有扑空。

江涛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

他的事业开始走上坡路。

1994年,江涛被选入武警文工团。

这一年,单位给他分了一套房子。

一家四口人终于可以有一个像样的住处了。

房子不大,才60平。

不过有两个房间,一间江涛夫妻和儿子住。

另一间给丈母娘住。

与此同时,江涛再次登上春晚舞台。

江涛逐渐走入万千观众的视野。

1996年,一名来自辽宁大山里的农民韩永久,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找到著名作曲人卞留念。

韩永久生长在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穆家岭村大山里。

每次出门都要翻2个小时的山,才能走到公路上搭乘客车。

生存的艰难,让韩永久写下《愚公老伯》这篇歌词。

经过数次修改,韩永久踏上绿皮火车来到北京。

他找到卞留念,想让他给这首歌编曲。

卞留念被韩永久打动,

不断修改,不断谱曲,

最终写好《愚公老伯》的曲子。

这首歌意义重大,所以演唱者十分重要。

思前想后,卞留念找到江涛。

他认为江涛为人实在,长得很有阳刚之气。

所以想让江涛来唱。

江涛听说故事由来,心里感慨万千。

自己本身就是铁路工人出身,看到这篇歌词后产生无限共鸣。

不过他认为歌名《愚公老伯》不太合适。

他觉得应该改名为《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更能体现我们坚韧不拔、刻苦奋斗的精神。

卞留念听取他的意见,

于是这首《愚公移山》就此问世。

1996年,江涛凭借《愚公移山》斩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

1998年,江涛携这首歌再次登上春晚舞台。

由此,江涛终于有了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代表作。

提起他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生日礼物》。

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妻子万小牧。

当时江涛和万小牧吵架,他被万小牧关在门外。

在门外的时候他灵感涌现。

后来把这件事说给作词人杨立发。

最后杨立发将这首歌写出来,交给江涛演唱。

就连付笛生和任静都忍不住吐槽:

“江涛和他老婆经常吵吵闹闹,但是感情一直很好。”

05

1999年,江涛第九次接到春晚邀约。

这次他要上台演唱《常回家看看》。

可就在演出前一天,江涛在青岛的老父亲病危。

江涛匆忙赶回去准备看父亲最后一眼。

心痛的是,江涛在路上的时候,他父亲已经离世。

江涛匆忙处理了父亲的后事。

第二天立马赶回北京参加当晚演出。

舞台上的江涛搂着扮演“父亲、母亲”的演员唱着《常回家看看》。

可是他回想到这一路,还没怎么给父亲尽过孝。

自己虽然上了很多次春晚,但还有很长时间在接受父亲的养老钱。

好不容易事业有点起色,父亲却撒手人寰。

来不及尽孝,让江涛自责不已。

他在台上唱着充满温馨的歌词。

而他却没有做到歌词里写的“常回家看看”。

父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

自己结婚后一直在追梦,父亲一直在为他操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江涛心里愧疚不已。

于是,他回到山东,

试图寻找自己母亲的下落。

几经周转终于找到自己的母亲。

原来当初她和父亲离婚后又重新改嫁。

第二任丈夫对她不好,

孩子也看不起她,

江涛看着自己的老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

尽管她小时候丢下他,对他不管不问。

但此时江涛心里已经放下过去。

他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让她安度晚年。

万小牧没有任何意见。

她贴心的替江涛照顾他的老母亲,让他安心在外工作。

06

江涛上春晚的次数越来越多。

认识他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不少粉丝觉得万小牧不够漂亮、不够年轻,配不上江涛。

其实不用粉丝说,就连丈母娘和万小牧自己都感到恐慌。

江涛成名后,万小牧脾气变得非常敏感。

动不动就挑江涛毛病。

江涛忍不住对万小牧说:

“你怎么变了?”

万小牧:

“我是怕你变。”

这下江涛才明白万小牧在担心什么。

她担心他成名后抛弃“糟糠之妻”。

江涛察觉到万小牧的不安全感。

所以多次在媒体前表示自己只爱万小牧一人。

万小牧绝对值得江涛这么对她。

这么多年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江涛基本没操心过。

江涛现在都不会开车。

去哪都是万小牧开车送他。

哪怕跟朋友吃个饭也是万小牧去送。

万小牧还是他的助理兼化妆师。

台下各种琐碎事情都是万小牧来帮他处理。

他只管站上舞台风风光光演唱就行。

儿子江宇阔的成长,江涛也缺席一大部分。

这么多年来,孩子的功课和择校都是万小牧在操心。

都是万小牧在一旁陪读。

儿子做题,她就在旁边陪儿子一起做。

做错一道,她会让儿子做50遍相似题型。

不学习的时候,她就陪着儿子练钢琴。

在万小牧的陪同下,儿子钢琴已经考过十级。

万小牧还把儿子送到国外读高中。

并且成功考上世界名校利物浦大学。

硕士毕业后,儿子听妈妈的话,进入银行工作。

有一个“学霸”儿子,是江涛最大的骄傲。

而他也清楚,如果没有万小牧的陪读,儿子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江涛的成功离不开万小牧。

是万小牧的付出成就了江涛。

江涛也用自己十年如一日的真诚回报万小牧。

他对丈母娘非常好,丈母娘跟他一起生活了30年。

这30年,江涛把她当做亲生母亲对待。

丈母娘也有儿子,只是她更习惯和女婿住在一起。

丈母娘接受采访时说:

以江涛现在的经济条件,完全可以从那套小房子里搬出来。

付笛生也多次劝他买套大点的房子。

江涛思考后觉得不能搬,他考虑到丈母娘在这住很多年了,怕她换地方住会不习惯。

“一个姑爷半个儿”

在他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到现在,家里大大小小事还是由万小牧做主。

江涛今年已经54岁,和万小牧已经携手走过34年婚姻生活。

其实回看他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浪漫,也不轰轰烈烈。

但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离婚已经是常事。

能与一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相互感恩,已经很难得。

经历过这么多起起落落,留在身边的人,还是当初那个人。

一路有你,就是最大的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772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