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中国 历史 上少有的“完人”,他出身草根,以法曹入仕,在高宗时代就以雷厉风行、秉公执法而著称,到大理寺任职后,一年断狱万余,没有发生一起冤案;武则天时代佞臣遍地、酷吏横行,狄仁杰始终不改本色,救助大批无辜百姓,他公正贤明,力挽狂澜,赢得了武后的信任,将国家带上正途,对大唐有再造之功。
然而,狄公身上也背负了四大争议。
其一:事女主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代先后两次当上宰相,这本身应该说无可厚非,今天的人们也还津津乐道。
作为草根出身,无论在哪个皇帝的手下当高官,对其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辉煌、奋斗的成果。
不过,当时狄仁杰的亲属却不这么看。
《太平广记》记载了狄仁杰的一个故事。说狄仁杰到了京城做官后,有个姑妈住在京城的郊区,狄仁杰举目无亲,常去看望这位姑妈,感情颇深。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小雪,狄仁杰又去看姑妈,两人寒暄了一会,姑妈的儿子、狄的表弟打猎回来了。
这表弟看到狄仁杰在,对他只作一揖,没有什么客套的表示,就开始处理和烧烤打来的野兔子。
把兔子烤好后,把最好的肉献给母亲品尝。
狄仁杰看表弟年纪也不小了,顺口对姑妈说:表弟如果想到官府谋个一官半职,我可以安排一下。
狄仁杰本来考虑自己位高权重,帮表弟安排一下人事还是方便的,是以主动提出,让姑妈晚年放心。
如果是现代遇到狄仁杰这样的亲戚,很多人还巴不得提携一下。
结果这姑妈却不是寻常人物,她回了一句:“我儿子不事女主”。
狄仁杰被说得羞惭不已,只好惺惺告辞。
当时的大唐山河变色,成为武周天下,而狄仁杰作为曾经大唐的官员,继续拿着武周的工资,侍奉着屠杀大唐宗室和忠臣的武后,在骨子里是被姑妈看不起的。
以前狄仁杰自己当然没有意识到,现在被姑妈点破,发现还真是这样。
就像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寻求被诸侯国重用,却不去辅佐周天子,为后世所嘲讽。
其二:毁*祠
狄仁杰是无神论者,他是不相信鬼神那一套的。
在做朝散大夫的时候,唐高宗曾要巡幸汾阳宫,让狄仁杰提前安排巡游路线。
当时并州的官员考虑到巡游路线途径“妒女祠”,据说只要衣衫华丽之人路过,“妒女神”必会招来风雷之灾。
为此,并州官员只得发动当地数万百姓重修一条绕行的路。
狄仁杰知道后立即制止,说天子出行,诸神开路,哪还用害怕区区“妒女”?
此事赢得了高宗的赞赏,称赞狄仁杰是“真大丈夫”。
狄仁杰后来被皇帝派往巡抚江南地区。当时的江南吴楚地区还保留着大量南朝时代的遗迹,其中有着众多庙宇祠堂,供奉着民间百姓信仰的各路神仙鬼怪。
在狄仁杰眼里,北方的那些佛寺还能忍受,而江南的祠庙千奇百怪,遍布各处,江南人民太迷信了,他决定破除这种迷信,把他们引到“正道”上来。
于是,他 “奏毁一千七百所” ,把大量拥有千百年 历史 的庙宇祠堂集中拆毁,只保留夏禹、太伯、季札、伍员四座祠庙。
平心而论,狄仁杰此举,虽然破除了迷信,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为这些庙宇祠堂,既是搞迷信的场所,也是珍贵 历史 文物。
今天我国南朝时代的庙宇祠堂无一幸存,唯有日本还能见到一些,狄仁杰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其三:建议放弃安西四镇和安东都护府
狄仁杰当了宰相后,多次强烈建议武则天放弃安西四镇和安东都护府,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和东北。这一主张当然是石破天惊了。
他的理由是这样的:
“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
他认为安西四镇都是些“不毛之地”,没什么价值,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经营西域和辽东,造成内地荒残、民不聊生,实在得不偿失。
狄仁杰认为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热衷于开拓边疆的君主都是劳民伤财,造成 “府库空虚,盗贼蜂起,百姓嫁妻卖子,流离于道路者万计。”
按照狄仁杰的战略布局,他认为只要建设好、经营好现在的“汉地十八省”就行了,把人民的生活搞好就行了,国家版图不是很重要。
而西域和安东正在把大唐的国力消耗殆尽, “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
看到武则天对他这一主张不屑一顾,狄仁杰继续上奏 “又请废安东,复高氏为君长,停江南之转输,慰河北之劳弊” ,竟建议让灭亡的高句丽复国,这在太宗、高宗时代估计要掉脑袋的。
还好,武则天包容了他,没有加以处分,但依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其四:教子无方
狄仁杰的两个儿子都成了负面教材。
狄仁杰的长子 狄光嗣 ,一开始很让人看好。武则天要求宰相举荐官员,狄仁杰内举不避亲,推荐了儿子狄光嗣。
狄光嗣赴任后较为称职,也得到了武则天的肯定。
后来,狄光嗣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到了扬州这个繁华之地,狄光嗣迅速堕落了,贪污腐化了,被朝廷 “坐赃贬歙州别驾卒” ,屈辱地死在了贬地。
狄仁杰另一个儿子 狄景晖 ,到了魏州担任官员。
由于狄仁杰曾在魏州做过一把手,政绩声誉极好,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
狄景晖却完全不像乃父,在魏州作威作福,鱼肉乡里,老百姓都很痛恨,把纪念狄仁杰的祠堂都拆毁了,以表达对狄公教子无方的愤慨。
人无完人,尤其是教出什么样的儿子,从古往今来的例子来看,还真是不好说的一件事。
@青史子建
虽然有句话叫做“盖棺定论”,但是对于历史人物来说,盖上了寿材盖子,也未必能下定论。举个例子,秦桧死的时候,宋高宗给他的评价还非常高。宋高宗追封秦桧为申王,还给了他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谥号忠献。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秦桧成了遗臭万年的代名词。
有的人盖棺后,名声越来越差,比如秦桧和张俊。这两个人刚死的时候,皆是王爷身份。再后来,他们都跪在岳飞墓前。有的人盖棺之后,名声越来越好,比如岳飞和狄仁杰。岳飞逝世的时候,身份是一个谋反的死刑犯。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岳飞被平反了,还被追封为鄂王,谥号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武穆”。
狄仁杰盖棺的时候,武则天给他高度评价。武则天说:“狄阁老走了,朕的朝堂空了。”
岳飞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黄晓明先生。
武则天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她认为满朝的文武加起来,也不如狄仁杰。武则天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还给了狄仁杰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谥号文惠。能得到武则天这样的评价,狄仁杰的哀荣,可谓是十分隆重了。
武则天退位之后,狄仁杰的哀荣还在增加。李显刚刚登基称帝,就加封狄仁杰为司空。李显的太子之位,是狄仁杰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武则天面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他争取而来的。李显为了报答狄仁杰,给狄仁杰追封了唐朝最大的官正一品司空。
唐睿宗李旦早年被母亲则天大圣皇帝武曌软禁,狄仁杰也是冒着杀头的危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劝武则天放了李旦。李旦登基称帝之后,想给狄仁杰升官,但是已经没法升了。唐朝最大的官职司空,已经被李显追封给狄仁杰了。李旦只能加封狄仁杰为梁国公,让狄仁杰成了国公爷。(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即位,追赠司空。睿宗又封梁国公。”)
李旦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韩青先生。
大唐朝廷一次又一次加封去世的狄仁杰,让狄仁杰成了大唐荣耀。朝廷为了表彰先贤,会在各地修建祠堂供奉大德先贤。狄仁杰对大唐朝有如此巨大的功勋,朝廷肯定会修建祠堂供奉狄仁杰。《新唐书》记载,朝廷在魏州给狄仁杰修建了祠堂,以此纪念杰出的忠臣狄仁杰。
朝廷给狄仁杰修建祠堂,本来是非常隆重的哀荣啊。只可惜,狄仁杰的祠堂,非但没有给他带来荣耀,还带来了麻烦。《新唐书》记载,魏州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把狄仁杰的祠堂砸了。老百姓不惜冒犯国法,也要砸狄仁杰的祠堂,足以证明老百姓对狄仁杰的痛恨。
狄仁杰生前干了那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死后被朝廷赐予哀荣。不仅仅是中国人喜欢狄仁杰,外国人也喜欢狄仁杰。荷兰人高罗佩写出了小说《大唐狄公案》,把狄仁杰塑造成“东方福尔摩斯”。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是小说,狄仁杰的形象都很完美。狄仁杰没干什么坏事,老百姓为何会如此痛恨狄仁杰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儿子闯祸,狄仁杰遭殃。
武则天剧照,扮演者为著名影视明星刘晓庆女士。
狄仁杰怎么死的
死因:狄仁杰是病逝。狄仁杰晚年生活如下:
狄仁杰纪念展厅久视元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神龙元年,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景龙四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天宝六载,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后晋天福六年,狄仁杰被后晋朝廷追封为太师。
扩展资料
狄仁杰轶事典故
1、无暇语俗吏
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曾有门人被害。县吏前来查问,众人都争相申辩,只有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他面对县吏的责问,回答道:“我正在与黄卷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
2、沧海遗珠
狄仁杰早年曾被小吏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时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审问之时发现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称赞道:“孔子说:‘观过知仁矣。’你真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后世遂用“沧海遗珠”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3、白云亲舍
狄仁杰在并州做官时,父母远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见一片白云在飘飞,对左右的人说:“我的双亲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他伫立怅望良久,直到白云散去方才离开。后世遂用“白云亲舍”、“白云孤飞”等作为客居他乡,思念父母之辞。
4、斗南一人
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
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参考资料:
狄仁杰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狄仁杰没有被满门抄斩。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晚年生活
久视元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人际关系
祖父:狄孝绪,官至尚书左丞。
父亲: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
儿子:狄光嗣,历任司府丞、地官员外郎、汴州刺史、扬州长史、歙州别驾。
儿子:狄光远,曾持狄仁杰所写的帛书向武则天鸣冤,官至州司马。
儿子:狄景晖,曾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杰的生祠被砸毁。
以上内容参考-狄仁杰
狄仁杰死后李元芳去哪了
唐朝诡事录李元芳哪去了
唐朝诡事录剧中没有李元芳这个人物,但是有曾经扮演过李元芳的张子健。张子健在唐朝诡事录里扮演裴坚,大结局中
裴坚被贬南州成为橘县县尉。
狄仁杰真的断案如神吗
相信大家近些年都有看过关于狄仁杰这个人物的一些影视剧,对于狄仁杰的理解,还是断案如神,心思机敏,但是你们对于历史上真正的狄仁杰了解多少呢,是不是真的就像那些影视题材中所表现的那样,历史与真实,又有怎么样的区别,今天,我带大家来看一下,历史上真正的的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是唐朝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曾被同时期的阎立本誉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可见其在同僚眼中的地位与政治价值,甚至于后期武则天将天下归于李唐,狄仁杰也是功不可没,就是这样一位朝廷重臣,国家栋梁,就连当时的武则天,都尊称他为“国老,没有直呼其名”,甚至不让他行跪拜之礼,这种种表明,狄仁杰在当时,也可以说的上是朝廷肱骨。任宰相的时间里,多次劝谏武则天,为以后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传奇的名臣,出生于公元630年,因为不是家族嫡子,不能继承家业,而当时他读书用功,年轻的时候,通过科举制的选拔,以明经及第,被任为汴州判佐,后来也是遇到贵人,由当时的河南道黜置使阎立本举荐,升迁到并州都督府做法曹。后来在仪凤年间,狄仁杰升迁到大理寺,时任寺丞,在位期间,判诉大量往期积压案件,没有一件冤假错案,所以后来改任侍御史,调露元年即公元679年,狄仁杰再度调任,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来随着唐高宗李治巡幸汾阳宫,担任知顿使。
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狄仁杰被外放,时任宁州刺史,因爱民如子,妥善的处理当时的百姓关系,百姓们为了歌颂他的功绩,为了立碑,再加上当时的御史郭翰巡查到宁州之后,知道了狄仁杰的政绩,当地的百姓也是交口称赞,所以向朝廷举荐,不久后,狄仁杰被升迁为冬宫侍郎。后来在垂拱四年即公元688年,狄仁杰任江南巡抚使,因当时的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祭祀宗祠,之后他向朝廷举报,不久之后,又被升任至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杰任豫州刺史,因当时的越王李贞率军反抗武则天,武则天便派宰相张光辅率军平乱,而张光辅平乱期间,不约束部将,纵容部下大肆勒索钱财,随即狄仁杰痛斥张光辅,骂他和李贞一样,后来张光辅回朝,向皇帝弹劾狄仁杰侮辱宰相,同时,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
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处置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当时的宰相。
长寿元年即公元692年,由于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锒铛入狱,等着罪名落实之后,处以极刑,之后狄仁杰也是在狱中写下申诉状,送往家中,狱吏没有发现,将藏在棉衣之内的申诉状交给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随即狄光远不忍看父亲身陷囹圄,便向武则天呈上申诉状,武则天便召来俊臣来质问,后来经过一番查证,也是证实了来俊臣等人诬陷,造假章编出《谢死表》,随后武则天亲自追查案件,查清真相之后,也是赦免了狄仁杰等人,只是把他们全部贬去地方,而就这样狄仁杰也是做了彭泽县县令。而后来武三思也是多次劝武则天杀死狄仁杰,但是武则天始终没有同意。
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率军攻取冀州,武则天为了稳固局势,重新启用狄仁杰,时任魏州刺史,后来这一消息也是传到孙万荣耳中,因惧怕狄仁杰,孙万荣不战自退,免去战乱之苦,当地百姓也是纷纷为狄仁杰立碑,以歌颂他的功德,不久之后,再次调任为幽州都督,武则天亲自在紫袍上题了十二个金字赐给狄仁杰,用以表扬狄仁杰的忠诚。
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狄仁杰再次升迁至宰相,同时担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后来因戍守安西四镇,朝廷征发百姓,狄仁杰上书朝廷,虽然当时意见没有被采纳,但是也是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欣赏,之后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纳言之职,还兼任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之后更是在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因突厥作乱,任河北道行军元帅,抵御突厥进犯,后来平定之后,也是劝谏皇帝减免赋税。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年仅七十一岁,而武则天也是痛失知己,废朝三日,亲自吊唁狄仁杰,之后也是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之后几任皇帝也是相继追封狄仁杰,感念他为李唐江山做的一切。
狄仁杰后代满门抄斩
整部《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中并没有这一情节。
《神探狄仁杰》中并没有这一情节,是网络自媒体推测狄仁杰次子被满门抄斩,但却用了《狄仁杰》系列片段做视频,导致误导观众感觉《神探狄仁杰》有这么一出情节。
网上说狄仁杰的后代被满门抄斩是有原因的,其核心原因就是狄仁杰的次子狄景晖。当时狄仁杰在担任魏州刺史时,因为政绩卓著,百姓为他建立生祠,后来,他的次子狄景晖也来到魏州任职,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的痛恨,之后狄仁杰的生祠也因此被毁了。
所以这个事情出来之后,很多人就猜测这个狄仁杰的后代是不是都没满门抄斩了,但是其实不管是网上还是相关的资料,都并无记载狄仁杰后代被满门抄斩的记载。
《神探狄仁杰》系列概括:
《神探狄仁杰》由《使团惊魂》、《蓝衫记》和《滴血雄鹰》三个各自独立又息息相关的故事组成。
《使团惊魂》讲述武周年间,突厥战争结束,举国上下迎接突厥议和使团的到来。然而就在使团逗留期间,京城接连突发了几件举国震惊的大案。严峻的内忧外患令武则天忧心如焚,急调狄仁杰进京火速破案。
《蓝衫记》中狄仁杰与护卫李元芳正在乡间暗查民情,然而一起一天内连发两起命案的案件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问题1:
狄仁杰知道了皇帝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和袁天罡的秘密,皇帝信不过任何人,她怕狄仁杰泄露了这个秘密 而狄仁杰非常了解皇帝,所以他决定自己离去,以求皇帝的心安。他去了江州,皇帝为他选的。他辞官后,皇帝心不忍,原保留他的内史之职,以备咨询。
问题2:皇帝知道了狄仁杰非常了解自己,而狄仁杰身上牵耻了太多秘密,她知道狄仁杰以退,换回自己的心安,所以她准奏。
问题3:当然是检校千牛卫将军大,官衔正3品。岂是区区中郎将可比?
问题4:他回江州修养后,只是一个致仕的闲官,是无权干预地方衙门办案的,必须要有皇帝的差遣。(但是皇帝让狄仁杰回江州的真正目的是等内卫大阁领温开 拿到密信后,给狄仁杰复职 大刀阔斧处置薛青凌(赵富才),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个锦娘)
终于好了。。手酸了
受当代一些影视作品的形象,对于唐朝著名的宰相狄仁杰,都有很多的了解。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狄仁杰都是智慧高绝,奇谋断案的形象。而在正史上,狄仁杰虽然和影视作品当中的形象有所区别,总的来说,一生仍是十分的传奇。
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狄仁杰的结局,却曾经有过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据史书记载,狄仁杰生前为官清廉,广为百姓爱戴。而且狄仁杰提拔了一大批优秀的臣子,间接策划了日后的神龙政变,让唐朝重新回归李家手中。所以李家皇族对狄仁杰也是十分感激,在其死后不断追封。
但戏剧性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狄仁杰,既被百姓爱戴,却又被百姓砸烂了祠堂。
之所以会有这样讽刺的事情发生。,可就说来话长了。
简单来说,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狄仁杰被坑爹了。
狄仁杰一生经历传奇,以科举入仕,先任汴州判佐,后来又该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这几个职务,都和审案断案有关。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很多影视作品当中,狄仁杰会以那样一个形象出现的原因。
据说当年狄仁杰任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内判决了上千件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但如此多的案子,却无一人后来有过冤诉的情况。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奇迹了。
这样出色的狄仁杰,自然被皇帝看中,很快,就再次升职,该任度支郎中(相当于后来的户部侍郎)。
但是这个时候,唐朝的历史却开始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众所周知,唐朝一代女皇武则天,是在李治做皇帝期间,开始逐渐掌握大权。后来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后,依然独掌大权,后来又废掉了儿子,自己做了皇帝。
狄仁杰升任度支郎中的时候,正是李治开始逐渐放权,武则天开始逐渐掌权的时期。对于武则天的掌权,当时的狄仁杰,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反应,反而是非常尊重这位后来的女帝。
而当时的武则天,也非常重视狄仁杰。在武则天的安排下,狄仁杰屡次晋升,终于做到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位置,也就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武则天开始任用酷吏来俊臣。在来俊臣的诬告下,狄仁杰直接被贬到了彭泽去做县令。
从宰相到县令,这种落差无疑是非常大的。但当时的狄仁杰,却并没有任何任何抱怨,而是在县令的位置上,继续好好做官。在彭泽做了两年县令后,因为北方契丹作乱,北方局势不稳。这个时候,武则天再次想起了狄仁杰,改派狄仁杰去北方的魏州做刺史。
唐朝时的魏州,今天位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交界一带,辖制了包括今大名、魏县、清丰、范县、莘县、阳谷等地。
不得不说,狄仁杰当时真的是很有名。不单在唐朝有名,在契丹同样有名。一听说狄仁杰来魏州做刺史了,契丹人干脆直接撤退了。
在魏州任职的两年,魏州迅速恢复。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狄仁杰,纷纷给狄仁杰建立祠堂,树碑撰文。
再后来,在武则天的重视下,狄仁杰又回到了中枢,担任宰相一职。在任期间,提拔了包括张柬之在内的一大堆名臣。这些名臣,在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也衰老的渐渐无法处理政务的时候,发动了神龙政变,让当年已经被废掉的李显,再次登上了皇位。
可以说,如果没有狄仁杰的安排,后来主导神龙政变的那些名臣,基本上根本没有掌权的可能。所以后世很多人也都说,神龙政变其实是狄仁杰死后留下的后手。
总的来说,狄仁杰的一生,是相当传奇的,甚至可以近乎于完人。
但既然这样,为何又会有狄仁杰祠堂被毁的事情发生呢?
这件事,就要说起狄仁杰的儿子了。
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狄光嗣、狄光远、狄光昭(也叫狄景辉)。这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狄光嗣和狄光远,都继承了狄仁杰的优点,后来为官也非常优秀。
唯有小儿子狄景辉,和狄仁杰大不一样。才能非常一般,但老爹又是朝廷宰辅,位高权重,自然有些纨绔子弟的意味。
所以,狄景辉入仕之后,狄仁杰怕狄景辉做事不稳,就专门费了心思,把狄景辉派到了魏州去做司功参军。这个职位,其实要比县令还小。
魏州这个地方,当年狄仁杰是做过刺史的,基础雄厚。当地的百姓对狄仁杰也很有好感,还为狄仁杰建立了祠堂。所以狄仁杰觉得,狄景辉到了魏州之后,又只是个小官,做官应该较为容易才对。
但狄仁杰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个小儿子,比他想象的更能惹事。
狄景辉到任之后,仗着狄仁杰的权势,在当地为非作歹。贪婪暴虐,搞得民怨沸腾。当地百姓一怒之下,把怒火全都发到了狄仁杰身上。将原本给狄仁杰立的生祠,全部捣毁!
狄仁杰知道这件事后,顿时勃然大怒。当然,他的怒火不是向百姓,而是向自家的小儿子。连忙把狄景辉调了回来,严惩不贷,总算得到了魏州百姓的原谅。
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狄仁杰确实是一个很清廉的官员。就算是身为宰辅,面对自家小儿子犯错,仍是没有包庇,而是严厉责罚。
一代名臣这个称呼,放在狄仁杰身上,倒也确实恰当。
狄仁杰做大理寺丞的时候,保持着执法不阿、刚正廉明、兢兢业业的本色。在他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那些积累下来的案子,都被他处理得十分得体。虽然案子牵扯到上万人,可是经过狄仁杰审理判定之后,没有一个人是冤枉的。因而当地的老百姓很佩服狄仁杰,并且很爱戴他。狄仁杰也因此一时声名远播,成为一个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为了维护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触犯皇帝的龙颜,他曾冒死向皇帝进谏。在唐高宗当政的时候,大将军权善才由于一时失误砍了皇陵上的柏树。唐高宗知道以后龙颜大怒,立即下令要将他处死,满朝文武大臣都不敢站出来为权善才申辩。
就在这时,狄仁杰站了出来,对皇帝说:“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权善才不应该被处以刑。”之后,狄仁杰又将汉文帝的张释之、魏文帝时的辛毗的典故,一一详细列举。最终皇帝也认识到是自己过了头,于是下旨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狄仁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公正性。
没过多久,狄仁杰被皇帝任命为侍御史,专门负责审讯案件、纠察百官的事务。在任职期间,狄仁杰忠于职守,做到了执法刚正不阿。公元679年,左司郎中王本立凭着自己深受皇帝的宠爱,做了很多违犯法律的事情,朝廷中的大臣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狄仁杰却将他的罪行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呈奏给了皇帝;他还请求皇帝将王本立交给司法部门依法审理。
唐高宗有偏袒王本立的心思,因此就没同意狄仁杰的进谏。狄仁杰继续上奏说:“如今国家急需要人才,可是王本立这样的人不是国家缺少的人。陛下怎么能为了包庇一个犯了罪的人而将国家律法置之脑后呢
如果陛下想要赦免王本立的罪行,那么就将臣革职,让臣为后来忠心的人做一个榜样吧。”高宗听了狄仁杰的一番话,觉得狄仁杰说的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对于国家法律是真心维护的。于是皇帝就将王本立交给司法部门审理,最终王本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朝廷中的大臣都很尊敬和佩服狄仁杰。
公元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和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则天,要推翻她的统治。然而最终武则天将这次宗室起事镇压了下去。之后,武则天任命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负责这件谋反大案。当时越王李贞还有几百名下属,五千多家人,这些人都被当成了叛乱的同党,只等皇帝一声令下,他们就要人头落地。
狄仁杰经过深入了解案情,认定那几百名士兵是因为听信了别人的怂恿才挺而走险的,至于李贞的家人则是根本就不知晓反武的事情。虽然说真相是这样的,但是叛乱的罪名却非同儿戏,这是要灭九族的大罪。谁要是替他们说情的话,说不定就会将自己的性命搭进去。
狄仁杰在深思熟虑的同时,内心是十分着急。他一直想着怎样向武则天上奏这件事情。最终狄仁杰决定将自己处理这件案子时的矛盾心理写在奏章里,并且说这些人并没有参与叛乱,不应该杀害他们。武则天头脑还算冷静,看了狄仁杰的奏章,被他的真情所打动,于是就下旨赦免了那五千多人的死罪,只是将他们发配到别的地方去了。
那五千多人知道是狄仁杰冒死进谏才保全了他们的性命,心里很感激狄仁杰。他们为狄仁杰建立了祠堂,广泛宣扬狄仁杰的大恩大德。狄仁杰又一次明断是非,避免了一个大冤案,维护了法律的公平。
翌阳郡主之所以称狄仁杰为伯父,不是狄仁杰跟皇室有什么关系,而是狄仁杰与郡主之父长乐亲王有交情,长乐亲王是李氏贵族,狄仁杰和他和朋友很正常,所以称伯父是很礼貌很亲近的做法。
要说狄仁杰和皇室的关系,那就比较复杂了,可能也有一些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其他事情。狄仁杰是两朝元老,李氏天下的时候,他就已为皇帝倚重,武则天当朝之后,狄仁杰虽遭陷害被内卫抓进过例竟门,受过刑,但他和武则天的亲密关系依然非同寻常,他比较忌惮皇帝的势力,虽然有心复唐,但也没有操之过急,武则天也会容忍他的一些保护李氏宗族的做法(甚至是违逆她的)
古代帝王将相的关系有时很微妙,十分不容易说清楚,仅就楼主所提的问题,原因就在第一段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