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虎父无犬子”,这一点在代善的身上可谓得到了极为充分的体现。
代善自不用多说,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他就位列“四大贝勒”之首,被努尔哈赤委以了“佐理国政,统军出征”的重任,并且是手握正红、镶红两旗;到了皇太极时期,他又被封为和硕礼亲王,在文武百官中排名首位,足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代善的长子岳托与三子萨哈廉,也同样是战功卓著,声望颇高,与此同时,这二人还与皇太极关系极为密切,深得皇太极的信任与器重,以至于这二人的英年早逝令皇太极是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于是,到了乾隆朝时期,在最终厘定“铁帽子王”家族世系的时候,代善、岳托、萨哈廉皆凭借卓越的功勋以及突出的贡献,位列其中,也就此使得代善家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铁帽子王家族”。
然而,作为代善的次子,硕托一生的表现以及其最终的命运,较之自己的两位兄弟,岳托和萨哈廉,可谓是大相径庭。尤其是在与其父代善之间的关系上,可谓是相斥相杀,互为“苦主”与“克星”。
代善曾数次想要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硕托置于死地,并且,硕托最后落得一个问罪处死的结局,也是代善一手操办;而硕托对于这位从小就不待见自己的父亲,也给予了最为有力的回击,直接“坑”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也正是因为如此,代善与硕托也绝对堪称父子关系的“奇葩”。
“代善虐子事件”的发生,使代善彻底失去了继位人的资格。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并且册封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同时也确立了“共议国政,各置官属”的制度,“四大贝勒”成为努尔哈赤处理军政事务时最为重要的帮手。
而在“四大贝勒”中,代善无疑是最为努尔哈赤所看重的。
一方面,代善为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佟家哈哈纳扎青所生,褚英死后,代善高贵的出身以及尊贵的地位更加凸显。
另一方面,就是代善自幼随同努尔哈赤征战,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被封为“古英巴图鲁”,声望地位颇高。
于是,努尔哈赤公开表示:
“诸位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代善收养”。
就此确定了代善的继位人资格。
然而,就是这样一手好牌,却因为代善没有处理好与自己儿子之间的关系,被硬生生的打得稀烂。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代善的次子硕托以及阿敏同父异母的弟弟寨桑古突然失踪,有谣言称二人将要叛逃明朝。
得知这一消息的努尔哈赤立刻将硕托和寨桑古二人找回后,并随即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而就在这个时候,早已按捺不住的代善和阿敏,在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极力的劝谏努尔哈赤杀掉二人,并且恳求要亲自将其处死。
实际上,阿敏是自始至终都非常看不上自己的这个弟弟寨桑古,经常对其进行打压和迫害,寨桑古可以说是不堪其辱。
而代善平日里的做法则是更加的过分。
代善的长子岳托和次子硕托,是代善的前妻李佳氏所生,但这二人却不招代善的后妻叶赫那拉氏的待见。然而代善对于自己的这位后妻又是言听计从,于是在对待岳托和硕托这两位前妻之子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心与刻薄。
在此之前,代善就曾想着打压岳托,霸占其府邸,这次又是对后妻的话偏听偏信,肆意虐待自己的儿子硕托,直接导致了硕托的失踪出走。
于是,经过努尔哈赤的调查,代善平日里的“虐子”行为浮上了台面,这也使得努尔哈赤对代善是一顿臭骂,更是将本着“爷爷疼孙子”的态度,将被代善及其后妻所虐待的硕托唤到自己的身边居住。
可以说,努尔哈赤的做法表明此时的他对于代善已经是极度的不满,然而代善却没有吸取任何的教训,最终酿成大错。
就在硕托被宣判“无罪”的时候,代善的后妻叶赫那拉氏表现出了极度的不平衡,于是她再一次向代善进言说硕托与代善的小妾有染。
面对后妻对于自己儿子的指控,代善完全可以用“猪油蒙了心”来形容,他不加任何的思索,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调查,直接找到努尔哈赤,继续恳请努尔哈赤处死硕托。
然而这一次,努尔哈赤彻底被代善的愚昧与无知激怒了,更重要的是,代善“虐子”甚至想要“杀子”的行为,触动了努尔哈赤心中最为敏感的神经,让他回想到了自己杀掉褚英时心中的痛楚。于是,努尔哈赤对于代善来了一次极为彻底的“清算”。
一年之前的天命四年(1619年),代善在攻占叶赫东城的过程中,未经努尔哈赤的许可,擅自立誓,称保全其妻弟、叶赫贝勒布扬古与布尔杭古的性命,并接受其投降。然而布扬古在努尔哈赤面前拒不下跪,更是当众羞辱努尔哈赤,让努尔哈赤很是下不来台,最终只得将其处死。事后,努尔哈赤就对于代善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之后便是发生了“德因泽告发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事件”,努尔哈赤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以自己此前留下遗言将大妃托付给代善为由替代善圆场,同时也只是以阿巴亥以私藏宫中首饰、器物为名,将其进行了驱逐。虽然努尔哈赤并没有处置代善,但是其心中愤恨也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代善又因为对后妻偏听偏信,虐待前妻之子硕托,并且数次谏言要将其置于死地,这样毫无骨肉亲情的行为以及近乎于“草菅人命”的做法,更是最终让努尔哈赤感到无比失望的同时,也对代善的未来充满了顾虑与担忧。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最终当众宣布:
“先前袭父之国,故曾立为太子,现废除太子,将其专主之僚友、部众,尽行夺取。”
至此,代善的“太子”之位彻底被废黜,此也意味着代善失去了染指最高权力的资格。
直到这一刻,代善才“如梦初醒”,终于开始痛定思痛的反省自己的过错。
随后他手刃后妻,并且主动向努尔哈赤承认的错误。而努尔哈赤也见其认错态度诚恳,也就此原谅了代善,并要他对天起誓,今后不准再行“虐待”之事,更不能徇私报复。
“误听妻言,丧失汗父交付之大权”,故手刃恶妻,今后如再为非,怀抱怨恨,甘愿受天地谴责,不得善终。“
就这样,代善仍旧位列“四大贝勒”之首,并且继续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
只不过,经此一事,不仅失去了成为努尔哈赤接班人的资格,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爱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这一切都是缘起于他的儿子硕托。
顺治皇帝继位,硕托却成为了维系政治平衡的“牺牲品”。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朝野上下是一片哗然,随后而来的便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之间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个时候,硕托与他的侄子,也就是萨哈廉的长子、颖郡王阿达礼坚定的站在了多尔衮一边。
前文中提到,皇太极与萨哈廉的关系非常亲密,于是在萨哈廉去世后,皇太极非常的看重阿达礼,并且对其的管教与培养也是异常严格。然而,阿达礼并不能达到皇太极的要求,于是皇太极便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经常性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与教育,而这也让阿达礼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阿达礼不仅公开顶撞皇太极,同时更是毫不避讳的表示,如果有一天皇太极死了,他不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们。
至于硕托,其选择支持多尔衮也是有着重要原因的。一方面,他常年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三兄弟并肩作战,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且从硕托本身来说,其对于多尔衮的能力与才干也是非常的钦佩。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直以来,硕托不仅遭到了其父的打压,皇太极对于他也是非常的刻薄,远不如对待他的两位兄弟,即岳托与萨哈廉,于是这也使得硕托产生了极大的心里不平衡。
于是乎,在豪格与多尔衮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硕托与阿达礼果断选择了站在多尔衮一边。
只不过,最终登上皇位的既不是豪格,也不是多尔衮,而是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面对这样的结果,硕托与阿达礼自然是大失所望,他们二人又一起密谋带兵起事,企图杀掉顺治皇帝福临和豪格,进而拥立多尔衮为帝。
随后,他们将此事告知代善,然而,硕托与阿达礼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代善支持,反而被代善拿下送给了多尔衮。就当他们以为多尔衮会因为是帮着他谋取皇位而网开一面的时候,多尔衮却亲自宣布了他们的死刑。而硕托与阿达礼也就这样,以扰政乱国的罪名被处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此,《清世祖实录》有着详细的记载。
丁丑,多罗郡王阿达礼,往谓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曰:“王正大位,我当从王。”又往谓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曰:“和硕礼亲王,命我常至其府中往来。”又固山贝子硕托遣,吴丹至和硕睿亲王所言:“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侍卫等皆从我谋矣,王可自立为君。”阿达礼、硕托,又往视和硕礼亲王代善足疾,偕多罗贝勒罗洛宏,同行阿达礼、硕托,登床,附和硕礼亲王耳语曰:“众已定议立和硕睿亲王矣。王何默默?”
于是和硕礼亲王、和硕睿亲王,白其言于众。质讯俱实。阿达礼、硕托,扰政乱国以叛逆,论阿达礼母、硕托妻结党助逆,及同谋之吴丹,俱伏诛。
其实,代善不喜欢硕托与阿达礼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特别是对于硕托,代善本就非常看不上他,再加上此前因为硕托使得自己失去了“太子”之位,又失去了后妻,于是代善对其是更加厌恶。
而除此之外,代善主动要多尔衮杀掉硕托,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此时代善最喜欢和最疼爱的儿子是满达海,只不过满达海尚且年幼,而在代善心中,他更希望的是满达海能够袭承他的爵位,于是这次通过杀掉硕托可以实现保护满达海的目的,进而使得自己爵位能够更加顺畅的传承。
其二,代善也需要用硕讬和阿达礼的死来维系现有的政治平衡,更是用他们两个人来牵制多尔衮,让多尔衮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想要夺位称帝的时候,都要面对极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多尔衮的称帝之路。
至于多尔衮最终决定要杀掉支持自己称帝的硕托与阿达礼,一方面,是因为代善已经做好了“大义灭亲”的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依然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这样做便会将自己至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他可以借机打压两红旗的势力,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朝廷上的地位,也算是“有利可图”。
只不过,从多尔衮的本意来说,对于硕托和阿达礼的死,他还是倍感愧疚的,于是对于这两人的家属,多尔衮予以了极高的礼遇与优待,以示补偿。
就这样,硕托和阿达礼成为了维系朝堂稳定与政局平衡的“牺牲品”,至于硕托,也还是最终因为代善,而就此丢掉了性命。
回顾代善与硕托之间的父子关系,缺少的是一副和睦与融洽,更多呈现出来的却是相斥相杀的状态,而这其中,代善无疑要承担最为主要的责任。
正是由于代善的偏心,以及对于后妻的偏听偏信,使得硕托从小就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甚至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数次遭到了来自于自己父亲的威胁,这也让硕托对于代善是颇有怨言,于是“父不慈”、“子不孝”成为了两人之间的常态。
而最终,硕托虽历经“九死一生”,但依旧为这份惨淡而又寡淡的父亲关系所拖累,被代善亲手送上了刑场,就此殒命;而代善也是因为其对于硕托过于刻薄的行为,失去了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机会,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由此可见,代善与硕托,就是因为相互的拖累,使其双双成为了失意者,而这对“奇葩”而又“悲剧”的父子,也就这样成为彼此命中注定的“苦主”与“克星”。
同样是舒尔哈齐的儿子,他们的性格和作为不同,造成最终结局不同!
阿敏太过跋扈,虽支持皇太极,但也曾给了皇太极很大的威胁,所以皇太极只要抓住他的把柄,就会将他彻底铲除;而济尔哈朗就不同了,他一直效忠于皇太极,在前线打仗,有军功,又不自傲,所以最后得以善终!
先来说说阿敏:努尔哈赤死后,在他和代善、莽古尔泰的支持下,皇太极登上皇位,可是皇太极这个皇帝当得有些尴尬,他要和其他三个贝勒同坐一席,也就相当于平起平坐了!
皇太极是何等骄傲之人,更何况他深知,历代汗王没有谁像他这么艰辛,更没谁像他这么窝囊的,所以他就想尽办法,消除其他三贝勒的势力!
阿敏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大错:他看着清军被围困,不但不出兵相助,还将送信的人杀了,这一点就犯了兵家大忌,更是犯了皇家大忌,如此这样的将领,皇太极怎能留他,所以一道圣旨就定了他的死罪,旁人也无话可说!
济尔哈朗就不一样了,他算是比较忠诚的人,对大清和皇太极都没有二心,在皇太极死后,他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上位,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辅佐了两位君王!
济尔哈朗和皇太极从小就在一起长大,他们的感情本来就很好,皇太极对他的性格也非常了解,而且最让皇太极放心的是,济尔哈朗根本不关心政局,只听从皇太极的安排,皇太极说要打哪里,他就去哪里冲锋陷阵,可谓是战功赫赫!
就算后来成为手握实权的大将军,济尔哈朗一如既往,丝毫没有背叛之心,后来皇太极突然离世,在政局不稳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上位,为大清根基稳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阿敏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父亲被囚时他侥幸免于一死,从此跟随伯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阿敏作战勇猛,战功卓著。 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大金国,史称后金),封阿敏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在四大和硕贝勒中,依齿序阿敏位居第二,称二贝勒,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大贝勒代善。 阿敏战功卓著,地位很高。
对于父亲的死,耿耿于怀。
努尔哈赤生前,阿敏畏于伯父的威严,不敢流露异志,一旦堂弟皇太极继位,他便无所顾忌。有一次,他居然对皇太极说:“我与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后,让我出居外藩就行了。”阿敏的要求令皇太极颇感震惊。由于皇太极和众贝勒的一致反对,阿敏的谋划没有得逞。阿敏还在众贝勒中扬言:“我怕谁?他(指皇太极)能把我怎么样?”这些桀骜不逊的言语,矛头直指皇太极,其间还夹杂着对先汗的宿怨。
出征朝鲜,欲行分裂。
天聪元年(1627),阿敏奉命率师征朝鲜,直逼朝鲜王京,朝鲜国王被迫求和。阿敏往征朝鲜,真实的用意可能在于自立门户,所以当朝鲜国王接受和议条件后,他并不急于退兵,而是对随行的诸贝勒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与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他甚至打算在朝鲜屯居久住,不再归国。但他的意图遭到其他贝勒的一致反对,其中包括他的亲弟济尔哈朗。阿敏欲留不能,怒不可遏,纵兵掳掠三日而归。
心怀异志,态度专横。
阿敏生性卤莽,口无遮拦,常在大庭广众中散布怨言,诸如:“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这些话不仅是牢骚,也是对皇太极的影射,说明阿敏心怀不满,态度跋扈。阿敏还向叔父贝和齐说,自己在梦中被努尔哈赤捶打,但是有黄蛇护身。这显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包藏着篡夺汗位的野心。
带兵出征,兵败弃城。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攻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河北卢龙)、滦州(河北滦县)、迁安、遵化四城。次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兵反击,后金军队连战失利,损失惨重,阿敏惊慌失措,弃城而逃。逃跑前,他下令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 阿敏平日妄自尊大、专横跋扈,积怨甚多,这次大败而归,受到举国上下的谴责。皇太极乘机利用此事,拔除了这个眼中钉。 皇太极在精心罗织的16条罪状中,首先列出的一条大罪是:“(太祖在时)挑嗾其父,欲离兄汗。”其他重罪还有“自视为汗,欺凌在下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使恶名扬于天下”等等。 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阿敏应当处斩。皇太极则下令免死,改为囚禁。3年后,有汉官以阿敏“自怨、自艾,悔不可及”为由,奏请皇太极效法周文王,赦免阿敏,让他戴罪立功。但皇太极没有接受。阿敏被囚,客观上为皇太极加强汗权扫清了道路。
双方矛盾逐步激化
阿敏被囚10年后,死在狱中,终年55岁。他的命运,与其父简直如出一辙。 天聪元年征朝鲜,阿敏想久居朝鲜自立,济尔哈朗不赞同其意见,而是与其他贝勒一起坚持战前的决策,与朝鲜议和盟誓后罢兵回国。这年济尔哈朗28岁,在大是大非上已有独立的判断。 第二件,天聪四年,皇太极命阿敏率兵替代镇守永平的济尔哈朗,阿敏却节外生枝,请求与济尔哈朗同驻永平。皇太极以济尔哈朗“久驻当地,辛苦可念”为由而婉拒。为此,阿敏大为不满,对送行的诸贝勒说:“先汗(努尔哈赤)在时,曾命我弟与我同行,今上(皇太极)即位,乃不令与我同行。我到永平后,一定留他同驻。若他不从,我当用箭射他!”送行的贝勒赶忙予以制止,他却越说越气,最后干脆抬起胳膊大声说:“我自己杀我弟弟,谁能把我怎么样?”这一方面反映了阿敏的专横,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济尔哈朗早有不满。 阿敏获罪后,其名下的镶蓝旗转归济尔哈朗所有,济尔哈朗由此成为地位最高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他还继承了阿敏的庞大家产和人口。可见,阿敏的获罪,对济尔哈朗不仅没有伤害,反而成为最大的受益人。不久,济尔哈朗率领诸弟和子侄辈一同发誓:“我父、兄行为有罪,自遭报应。如果我们认为有罪的父、兄做得对而产生异心,一定不得好死!”这确实不是他希图自保的无奈之举,而是发自肺腑的誓言,印证了他一贯的态度。 与其父、兄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执政的17年中从未受到过责罚,在政治上也是一帆风顺,这种情况在他的同辈兄弟中也不多见。这可能得益于他处事的精明和审慎,当然也可能是由于堂兄皇太极对他的信任。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篇一:皇太极离间袁崇焕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皇太极一风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篇二:努尔哈赤和嫔妃的故事努尔哈赤一生先后娶嫔妃十六人。其中的几个颇有故事。
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妹二人,是海西女真叶赫贝勒杨吉的女儿。当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时,叶赫贝勒杨吉对努尔哈赤颇有好感,说:"我有个小女儿,等她长大了一定要许配给你。"努尔哈赤问道:"欲结盟好,我可以迎娶您的大女儿呀,何必要等着小的呢"杨吉说:"我的小女儿仪容端重,举止不凡,他许配你最合适。"努尔哈赤听后满意地点头称是。这个小女儿就是孟古姐姐。后来当其父被辽东总兵李成染所杀,其兄便携其投靠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欲统一女真时,叶赫部大为反感,亲家之间越发不悦。此时,孟古姐姐病危,思念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遭到拒绝。不久,孟古带着深深的遗憾死去了。她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就是后来的大清皇帝皇太极。因为有了他,她才在死后获得了许多崇高的称号。
继妃富察氏衮代是建州女真莽塞杜诸祜之女,是个身世复杂的女人。她原嫁给努尔哈赤的叔伯哥哥威准为妻,威准死后即改嫁努尔哈赤为妾。嫁过来的衮代和努尔哈赤非常恩爱,据史载,明万历二十一年,叶赫等九部联军攻打建州,衮代见努尔哈赤侧身酣睡,就劝其早做准备。努尔哈赤当然是胸有成竹,安睡如故,次日破敌。可恩爱招妒,有小人私底下向努尔哈赤打小报告,诬陷衮代,说她和代善关系暖昧,还冒领财物。于是,努尔哈赤以窃藏金帛罪,将其逐出宫门,撵回娘家。
庶妃德因泽,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排行最末是在努尔哈赤62岁高龄时娶来的。正是她向努尔哈赤被吹枕头风陷害富察氏衮代的。此后,她又以相同的罪名向努尔哈赤情深意笃的大妃阿巴亥下手。所幸的是阿巴亥没有被置于死地,但也伤得不轻。
阿巴亥与努尔哈赤的姻缘,极富戏剧性。明朝末年,海西女真的乌拉部地广人众、兵强马壮,势力尤为强大,与努尔哈赤势不两立。万历二十年,有乌拉部参予其中的九部联军,以三万之众攻打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赫图阿拉。然而,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乌拉部首领布占泰被活捉,表示臣服建州。努尔哈赤念其归顺之意,收为额驸,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他。布占泰在兵败回归、羽翼未丰的情况下,为了取悦建州,感激努尔哈赤的再生之恩,于万历二十九年将年仅12岁的侄女阿巴亥亲自送到赫图阿拉,嫁给了长她31岁的努尔哈赤。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篇三: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故事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患毒疽不治而死,由谁来继承汗位呢早在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努尔哈赤已经作了安排,决定后金汗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尽管有了规定,他们是否诚心拥戴则大成问题,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在诸贝勒中以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其中大贝勒代善与大妃纳喇氏(阿巴亥)有暧昧关系,这种欺君蔑父的行为,使他在诸王中威信大降,而且父汗生前已废除了他的继承权。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并非嫡子,并且曾参予其父舒尔哈齐的分裂叛逃的活动。三贝勒莽古尔泰,生母继妃富察氏由于“窃藏金帛”得罪而死,加上他本人性情粗野,无人拥护,自然不能被拥立为汗。只有四贝勒皇太极实力最强,无论是政治眼光、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都在众贝勒之上,所以他是后金汗比较合适的人选。
因此,就在努尔哈赤死的当天,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向代善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大贝勒(即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说:“此吾夙心也。汝等之言,天人允协,其谁不从!”第二天诸贝勒大臣聚于朝,商讨立汗一事,代善首先发言,对皇太极说:“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他又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一是“深契先帝圣心”;二是“才德冠世”。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皆喜曰:善。议遂定,乃合词请上即位”,皇太极“略不辞让而立”,被拥举为后金汗,可见并非夺立。
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明年为天聪元年。二日,皇太极率领诸贝勒大臣祝告天地,他对天立誓曰:“谨告于皇天后土,今我诸兄弟子侄,以国家人民之重,推我为君。敬绍皇考之业,钦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长,不爱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义之事而故为之;兄弟子侄微有过愆,遂削夺皇考所予户口,或贬或诛,天地鉴谴,夺其寿算。”特别是对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皇太极感谢他们“推戴,初登宸极,不遽以臣礼待之”。这些话无疑是表明,他称汗以后,将遵奉和执行先父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要敬兄长、爱子弟,不任意损害他们的利益,汗与诸贝勒是平等的关系,以此来安抚众人。因此,众贝勒亦对天名誓,表示忠于新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