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的散文

关于英雄的散文,第1张

  8月的陇原,热烈中带着冷峻,细雨里裹着刚劲;8月的气候有些特别,8月的历史也特别,总有一些大事在8月发生。

  1935年8月,陇原因为第一支长征红军部队的到来而狂飙突起,轰轰烈烈;也因为一个英雄的倒下而悲歌四起,余音缭绕。吴焕先,一个响亮而有召唤意义的名字,一个在陇原的8月里顶天立地的英雄,就鲜活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吴焕先,生于1907年,湖北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人,从他把马克思画像请进家门那天起,他就把自己交给了中国革命。

  16岁加入青年团,19岁加入中国***。他家本有田地百亩,还开了一家杂货铺,算是个殷实的家庭。就因为他领导穷人闹革命,反动势力一次杀死他家6口人,后来,他的母亲和妻子又被敌人囚禁活活饿死。他曾参加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他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后,他又主持重建红25军,先后任军长、政治委员,继续坚持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年7月31日这一天,红25军拿下陕甘两省边界的公路和隘口双石铺,获得我红军主力正在越过川西草地继续北上的消息,吴焕先等人毅然作出西进甘南,迎接党中央,北上会合陕甘红军的决定。于是,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将自己的主战场从长江流域转移到了黄河流域。

  8月的第二天,红25军进入了陇原。

  3日,甘肃两当县城的城头上,飘起了红25军的战旗!这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11日,红25军抢渡渭河成功,再下进甘后的第二座县城———秦安。

  14日,威逼静宁县城,拦腰截断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兰公路。敌人极为震惊。蒋介石接连从成都“行辕”发出5道电令,要求聚歼红25军,但在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等人的指挥下,敌人的一次次阻截化为泡影。

  红25军开进了兴隆镇的回民区,吴焕先要求部队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执行好党的民族政策,为此,制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吴焕先还拜访了清真寺,并赠送了匾额和礼品。

  红军的举动使当地回民群众深受感动,称赞不已。有许多事先逃出去的青年妇女,听说红军有严明的纪律,很快都从野地里回了家。陇东高原上的兴隆镇,果真是一派从未有过的欢腾兴隆景象!

  第3天傍晚,红25军离开兴隆镇。

  全镇男女老幼闻讯后拥上街头,在街道两旁摆上放满水果点心的案桌,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恋恋不舍地欢送红军。清真寺的阿訇面对红军远去的背影,合掌赞叹。至今,一首民谣仍在流传:“三年没吃过麦面馍,娃他外婆给了一个。全家老小掰下半边,大半边留给红军哥。”红军随后所经过的一个个村庄,群众纷纷结队相迎,端出茶水点心招待。一个多月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路经兴隆镇,群众与红军再续鱼水情,毛泽东盛赞红25军路过回民区时留下了好影响,民族政策水平很高,执行得很好。

  8月的陇原,多雨而泥泞,但这阻挡不住勇往直前的红25军。

  17日,一举攻克隆德县城,接着翻越六盘山,进抵平凉、泾川地区。

  21日,大雨滂沱,红25军准备在泾川城西南的四坡村横渡泾河的支流河,挥戈北上。不料,部队刚过一半,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有几个战士不幸被急流卷走。指挥部队渡河的吴焕先和一部分同志被隔在北岸。就在这时,敌人208团千余人,趁机从泾川方向偷袭我军。枪林弹雨,狂风巨浪,红25军被无情的洪水截成两段,情势万分危急。吴焕先向战士们高喊:“同志们,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压住敌人就是胜利!”他带领军部交通队一百余人,攀登陡崖,直插敌人腰部。抢占了一座制高点,把敌人截成两段,压了下去。短暂的战斗间隙,吴焕先立在一个小土堆上,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静。突然,罪恶的枪声响了,吴焕先身体一晃,倒了下来。

  全军哭了,雨水夹杂着泪水,化作悲痛的滔天巨浪:“为政委报仇!”战士们怒吼着,如同猛虎下山向敌人扑去,硬把敌人一个团的人马压进一条深沟,全部歼灭。

  雨声悲泣,河呜咽,英雄在黎明前倒下。徐海东用河水洗去了英雄身上的血迹,找来全军惟一的一套新衣服,换下了英雄身上补丁摞补丁的旧衬衣。潇潇秋雨中的英雄脸色十分苍白,徐海东给他穿上一件缴获的青呢大衣,盖上毛毯,生怕秋雨会冻着他。附近村里最好的一副棺木被抬来了,吴焕先躺在这副闪着黑漆亮光的上等棺材里,被战友们埋葬在河南岸的泾川县郑家沟村后的小山上。泪水中的军礼格外凝重,阴云撒开了漫天的黑纱。

  8月的秋风里,低吟着一首关于英雄的挽歌。

  “吴焕先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他没有亲人,他所有的亲人都死在那难忘的岁月;他更没有私产,因为连他自己都属于人民。但是,他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留下了一条用鲜血浸透的道路和一座永存千古的大别山!”这是《长征———生命的歌·大别山之魂》里的解说词,一咏三叹,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是的,英雄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警卫员,失去了他最喜爱的战马,甚至因为敌人疯狂的报复使他尸骨无存。可是,英雄永存!英雄的事迹在传颂。在这个令人鼓舞又令人心碎的8月里,吴焕先率领红25军孤军北上,回旋于渭河之滨、泾河两岸,切断西兰公路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大批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25军,对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红25军是先锋,是长征到达陕甘苏区的第一支红军。红25军英勇善战,队伍越打越多,是北上各路长征红军中出发时人最少,结束时惟一人数增加的队伍,创造了长征史上的一个奇迹!红25军从不停步,与陕甘红军会师后,再立新功,发起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以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甘奠定了基础。

  10月,毛泽东来了,他说,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吴焕先没有走,他与神州同在,他与人民同在。听吧,《哭焕先》的祭词至今诵读在陇东高原;狂风哀啸哭焕先,大河悲泣叹英年。武略打得千军退,文韬赢得万民赞。松涛复述谈笑音,雪花回映大刀闪。苍天无眼收政委,将士泪浇四坡前。看吧,在泾川,在兰州,在新县,在郑州,在更多的地方,有纪念亭,有纪念碑,有塑像,有无数的人流连在英雄的英灵前。

  8月里的英雄,从来没有倒下。

来赣州之前,我竟然不知道郁孤台就在赣州。当然,我知道郁孤台。

在汉语文学世界,凡知道辛弃疾的人,大都知道郁孤台。他那首《菩萨蛮》太有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此词是作者代表作之一,副标题为“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又名皂口,位于赣江下游、江西万安县南,距郁孤台有100多里水路。作者应是在郁孤台观景后,顺江而下,在造口的驿壁上题写了这首词。

我能想象他登台的场景:那是一个秋日黄昏,霜风凄紧,蒹葭苍苍。身披黑氅、手按剑柄的辛弃疾,在台上茕茕独立,望着台下幽咽汇流的章贡二水,时而仰天长叹,时而低回无语。眼前是重重青山,遮住了他日夕思念的北方故土;耳边是鹧鸪鸣声,“行不得也哥哥”,声声断人愁肠。

他黑色忧郁的背影,正如一把生锈的重剑,挺立在天地间,使普通的郁孤台,竟有了千古英雄气。

郁孤台坐落在赣州城西北贺兰山(又名田螺岭),此处章江和贡江合流而成赣江,郁孤台因“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这座贺兰山其实不高,海拔只有100余米,但俯临两江,加之赣州城本就平坦,郁孤台兀立其上,宜乎为一地标。

登上台,可俯瞰整个赣州城,白云悠悠,江水清碧,对岸近处是万家村落,远处有隐隐山峦。台脚有宋代古城墙,旁边还有四贤坊、军门楼等建筑。赣州古称虔州,为赣南重镇,传统文化颇为厚重。

郁孤台始建于唐代,屡经兴废。1983年,按清同治九年样式重建,歇山顶,重檐三层,高17米。不知辛弃疾登临时的郁孤台如何,现在的格局有点小气,建造也粗糙,楼体为钢筋水泥结构,缺乏古意。楼前塑的辛弃疾像也不神似,面色平和带笑,如一位文官,少英武之气。而据载,他“肤硕体胖,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

好在有一些名家书画,多少弥补了建筑的缺憾。大楼正面,有舒同题写的“郁孤台”匾额。门柱上,有沙孟海题写的苏轼诗联,还有一副李真题写的郁孤台古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我品味再三,觉得这副古联很有气势,写出了辛弃疾一生襟怀。

郁孤台历代文人吟咏甚多。除了辛弃疾的《菩萨蛮》词,还有苏轼的《过虔州登郁孤台》诗:“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文天祥的《郁孤台》诗:“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湖城思。倚阑时北顾,空翠湿朝曦。”论笔力,这两首诗亦不算弱,但还是被稼轩词压了一头。

郁孤台因稼轩而幸,稼轩因郁孤台掬了一把英雄泪。

事实上,辛弃疾本是“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英雄,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志,很少挥泪。

他出生在金国占领下的山东历城(今济南),祖父辛赞常教导他不忘“靖康之耻”,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才21岁的辛弃疾,就聚集了两千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任掌书记,其间追斩过一名偷盗帅印、名叫义端的和尚,令耿京刮目相看。次年,他受命南下与宋朝联络,在北归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暗害耿京并裹挟大军投金的消息,怒不可遏,当即率50名勇士,连夜突入有5万之众的金兵阵营,将正与金将饮酒的张安国擒拿,并成功号令上万义军反正,一同南下归宋。张安国被斩于临安街市。

很难想象,这样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竟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干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位文人能做到这点。

青春热血和爱国 在辛弃疾胸中熊熊燃烧。可惜,他的生命之花仅仅怒放了这一次,之后,就是长长的煎熬和枯萎。

辛弃疾归宋后,多次向孝宗和主政的张浚、虞允文献上《美芹十论》《九议》《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等奏疏。

《美芹十论》极论“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并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个方面条分缕析,对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作了深入讨论,指出对敌人“三不足虑”,可战而胜之,同时提出绝岁币、都金陵、守淮河、聚兵为屯等具体建议。对和与战,他也有冷静的思考,并在《九议》中指出:“凡今日之弊,在乎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终世而讳兵,非真能讳也,其实则内自销铄,猝有祸变而不能应。明日而亟斗,非真能斗也,其实则恫疑虚喝,反顾其后而不敢进。此和战之所以均无功而俱有败也。”

我觉得,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等文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媲美,堪称军事名篇。遗憾他的战略思想未有机会实施,同时,其词名太高,以至淹没了文名。

事实上,当时宋人也被这位年轻人的远见卓识、文韬武略所折服,纷纷传诵这些奏文,认为他是萧韩再世、国之干城,称他为“辛侯”,把恢复河山的厚望寄托在他身上。

然而,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主持的“符离之役”失败,给宋朝君臣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主和派占了上风,满朝文武畏葸不前,国运日蹙。一门心思力主抗金的辛弃疾,只能终生坐冷板凳。

由于“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归宋后,辛弃疾带来的上万义军被作为流民解散,自己只担任了一个小官:江阴签判。之后,又辗转任职广德军通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地方职位,且远离江淮前线。他在任上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抚恤贫民,颇有政绩,但这与自己的理想大相径庭,心中苦闷可想而知。

淳熙三年(1176年),他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这年他36岁,正值人生英年,却是“旌旗未卷头先白”了。这个黄昏,他独自来到郁孤台,望着眼前层层叠叠的青山,遮住了遥远的故土,山河依旧,国运如丝,不禁气结于胸。他想起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兵追击隆祐太后,从湖北黄州一直追到江西万安,沿途烧杀抢掠,多少百姓血泪盈江;他想起中原父老在金兵铁蹄下挣扎,日夜期待王师,而自己空有“万字平戎策”,却不能纵兵勒马、驰骋沙场,这是怎样一种悲愤!

伫立久久,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不经意间,一曲《菩萨蛮》,伴着手中的剑气,缓缓从胸中吐出,光烁赣江。

这首《菩萨蛮》,后人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明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清陈廷焯《云韶集》云:“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

这泪,是英雄失途的泪,是心系家国的泪。默默流淌的清江水,可还记得他的呼号与叹息?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郁孤台只是辛弃疾的一处人生驿站,他一生都辗转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离开赣州后,他先后任职江陵知府、湖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等官位。在任上,他勤于政务,念念不忘北伐,并组建了威震江南的“湖南飞虎军”。但由于其英雄性格和豪迈作风,在南宋官场始终是一个“另类”,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辛弃疾一生遭遇过多次弹劾。每当他因政绩显著得到褒奖时,总会遭到谏官弹劾,结果不是削官降爵,就是扫地回家。弹劾的罪名大得吓人,如“奸贪凶暴”“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凭陵上司”“好色、贪财、*刑、聚敛”等。由于史书记载不详,辛弃疾为政时到底有无过失,已无从知晓。我相信,像他这样文武全才、胸怀天下的人,即使有一些小缺点,也瑕不掩瑜。悲哀的是,那个平庸怯懦、安于现状的朝代,从内心根本就是拒绝英雄的。

淳熙七年(1180年),他预感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遂在江西上饶带湖建了一个庄园,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并把庄园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果然,同年11月,带湖庄园刚刚落成,他的免职书也到了。

此后20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江西乡间闲居,先在上饶带湖,后带湖庄园失火,又迁到铅山飘泉。

20年乡野生活,秋风空老华发,壮士心冷江湖。他甚至开始热爱田园生活,写下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名句。

然而,稻田和蛙声并不能安放一颗不羁的心。看他和陈亮等人唱和的词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英雄哪怕穷途末路,仍忘不了金戈铁马,沙场秋点兵!

直到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把持朝政的权臣韩侂胄,欲以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为笼络人心,起用了部分政途久困之人。辛弃疾亦其中之一,被任命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其后又差知镇江府,那年他64岁。

尽管身衰力疲,稼轩壮心未减,他多次派人潜入金国,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戍之地、将帅之姓名、帑廪之位置,并于沿边招募壮士以应敌。他也深知,韩侂胄志大才疏,不过借他这个抗金元老的牌子而已。他在千古名作《永遇乐》里满含忧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提醒韩侂胄不要学宋文帝刘义隆冒险轻进,但韩听不进忠言。开禧元年(1205年),稼轩再次被劾罢官。第二年,韩侂胄北伐遭到惨重失败,宋廷将韩的首级割下送给金人求和。

“开禧北伐”失利后,宋廷岌岌可危,亟需元老大臣主持局面,多次急诏辛弃疾任兵部侍郎。可惜,此时的他已风烛残年,不能为国效力了。开禧三年(1207年),稼轩归铅山,八月得疾,九月初十卒,时年68岁。临死时,他还在病床大呼:“杀贼!杀贼!”

《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了一件轶事。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经过铅山辛弃疾墓旁的僧舍时,“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谢枋得曾在祭文中沉痛地写道:“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

惜哉,斯人!惜哉,斯时!

正如辛词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所言,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谗摈销沮,南归四十余年间,强半不为时用,用也不得尽其才,遂乃自诡放浪林泉,藉歌词为陶写之具”。

历史的作弄,让宋朝少了一名挽狂澜于既倒的王佐之才,却多了一名与苏东坡齐名的词人。幸耶,不幸?

读东坡词,如大江东去,天风海雨,浩浩荡荡;读稼轩词,如苍山突兀,霜雪扑面,云涛怒卷。两人所处时代不同,性格志趣不同,下笔各有千秋。

我喜读辛词,尤其喜读他的登楼词。从“楚天千里清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从“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从“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到“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从“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读不尽这郁郁英雄气,读不尽这无言家国泪,读不尽辛酸辛苦辛辣的辛稼轩!

此时,郁孤台上山雨欲来,风云满楼。

我看见,那个落寞的男儿,仿佛还伫立在台上,泪洒西风,弹铗而歌。他手中的道道剑气,与词中的点点文字融为一体,在风中尽情翻卷、旋舞,绽放在华夏万里江山。这山河,这文字,这泪水,因了这一份英雄气,从此经天纬地、壮怀激烈。

英雄,这个名字听起来十分入耳,历史现代有多少能称得上是英雄?来,看一看吧!张飞,诸葛亮,董存瑞,邱少云等无数个,但是,在我心目中,有一位英雄让我十分崇拜他,他就是勇敢无畏,历尽艰险,不怕牺牲繁荣---邱少云。

人们总以为英雄是一定要牺牲后才识真正的英雄,其实不是的,那如果这么说,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都不是英雄了吗?他们当然是,只是,英雄们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并不是光荣牺牲之后才能称为英雄的。

邱少云,好一个响亮的名字,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难道称不上英雄吗?

邱少云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匍匐前进,他没有丝毫的后悔,他不怕敌人的枪弹。就这样,他倒在血泊中,和他一起的战友们惊呆了,他们想大声喊出来,可是,有敌人的围攻。他,再也见不到他的战友,在也见不到他的家人,他,就这样英勇无畏地走了,他走的太匆忙,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直到现在,邱少云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真真正正值得赞扬的英雄。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说他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对吧!

邱少云,一个朴实的名字,永远在我心中激荡,英雄啊英雄!你们是如此的伟大啊!

2, 公元前209年,一声石破天惊的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同雄狮的怒吼,打破了秦王朝的“寂静”。这句呼喊更似想彻云霄的钟声,把无数醉生梦死的人唤醒。这句强有力的呼喊告诉人们:我们不能混混噩噩地生活,我们要为美好的生活而拼搏,我们要奋起反抗,我们不要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不禁诧异,是谁竟有这样的胆识?

跟随司马迁的脚步,走近陈胜:陈胜是一个出生卑微的佣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遭到是贵族的剥削,受到有钱人的歧视,可他却不屈于命运。身为佣人的他却拥有远大的抱负。我不禁对陈胜刮目相看,敬佩之意也油然而生。司马迁把这个地位低下的人写入世家,显而易见,司马迁对他也满含敬意。

对于陈胜的言行我记忆犹新,对他的敬佩也如春潮般,愈张愈高。“苟富贵,无相忘”我读出了陈胜的同甘共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读出了陈胜的胸怀大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读出了陈胜的反抗精神;“陈胜佐之,夺而杀尉”,我读出了陈胜的英勇无畏;“鱼腹藏书,篝火狐鸣”,我读出了陈胜的足智多谋……

这些品质也是陈胜更加完美。陈胜好似一颗璀璨的星星,放出无比耀眼的光芒,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闪烁。

从陈胜身上,我也学会了许多:一个人不能安于现状,要勇敢的反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能向命运屈服,我们要为自己而拼搏;我们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学雷锋,做文明中学生

有一位同志,与我们年年相约于三月,他没有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仅仅凭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做了些不平凡的事,他的名字就被人民永远铭记在心里了;有一种精神,它不是一瞬间的光芒四射,也不带有丝毫堂皇的理由,但它却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它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再融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崇高而温暖的气息。大家说,他是谁对,他就是——雷锋!一个普通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只活了短暂的22个春秋,但他平凡而伟大的事迹都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他在我们心中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说到并且做到了!在这3月学雷锋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我们知道雷锋是个高尚的人,做的也并不是伟大惊人的事。我们学习雷锋,也就应该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关心身边的同学做起。

在我们的校园里,就有着许许多多的雷锋,不信你看:他们伸出勤劳的双手,捡起了遗漏在地上的果皮纸屑,擦干净了一扇扇门窗;他们伸出节俭的双手,主动关掉了教室里、走廊上的“长明灯”,积极回收废品变废为宝。他们伸出灵巧双手,认真地修理着教室里损坏的公物:他们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关爱他人,同学问互帮互助之情景时有发生,大家再看,教室里,他的一句提示,让别人找到了走出迷宫的方向:他的一声鼓励,让别人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他耐心的讲解,让别人爬上了获取新知识的阶梯。这些点滴小事都折射出我们可爱学生的闪光心灵。

身处美丽的校园,望着我们可爱的学生,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雷锋精神吧: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岗位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校是我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学习和工作中刻苦钻研,求真务实。让我们平凡的人生孕育出雷锋般的崇高精神,只有有了崇高的精神我们才能铸就明天的辉煌。老师们、同学们,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标吧!让雷锋精神长驻我们美丽的校园!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对待他人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待学习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困难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不文明行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无私的奉献 -----观《四川大地震》系列节目有感 5月12日, 它本来应该是白衣天使的节日,而在今年,它却成了四川人民一个终生都不能忘记的噩梦。因为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8级大地震。霎时间几乎整个汶川被夷为平地,更令我心痛的是,在这次地震中,死亡的多数的都是正在茁壮成长的祖国花朵。 在这次地震中,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事迹,但是,有几个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一个老师,他叫谭千秋,是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他在地震发生时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 袁文婷老师,26岁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她娇小玲珑。但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但是她用柔弱的双手一次次地把自己的学生从三楼抱下楼,当她最后一次冲上三楼的时候,楼房垮塌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就是春蚕,他们就是蜡炬。他们是多么的无私,他们完全可以在地震中获得逃生的机会,如果他们选择了放弃,也许,他们现在正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是他们放弃了,他们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他人,自己毅然走向了死神。他们都是凡人,但是他们做出了非凡的事。 在这里,我向所有的人民教师致! ---------------------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 功……”这是著名歌手周华健的《真心英雄》,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热情澎湃、浮想联翩,觉着这首 歌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512地震已经过去了,可是由于地震带来的灾难却还在不断加大。断垣残壁的房屋面目全非,失去父 母的孤儿及失去儿女的老人,为了挽救生命不得不截肢的坚强生命,加上地震带来的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 ,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比这更触目惊心? 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里,我们的部队官兵赶到了救人的最前线。而灾区以外的人群,上 上下下都行动起来。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为灾区人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当我看到:位于震中的汶川武警大队官兵在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昨天用电台发出消息,官兵全部 自救成功,无一人伤亡,现正在震中全力救人。 当我看到: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因为余震不断和机吊操作,教学楼随时可能坍塌,再进入废墟 救援十分危险,几乎等于送死。然而刚从废墟中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了转头又要 往里钻,这时余震又来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眼看就要往下坍,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战士死死 拖住。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年轻战士跪了下来,哭着对拖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看到这些,我不禁流泪了,为这些可爱的解放军,为这些真心英雄。 灾难面前,人,是渺小的。孱弱的肉体抵不住万斤的钢筋水泥。无数生命在这场震灾中罹难了。生命 无常。 困境面前,人,是强大的。无数人在为废墟下那些素不相识的生命忘我地努力着。大爱无疆。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让我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让我再一次为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而骄 傲;也让我明白生死边缘,谁才是真的英雄。 我们再次唱起这首《真心英雄》,在歌声中歌颂更多的真心英雄吧!“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 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做一个真正的真心英雄,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只有付出真心,就会有收获。我懂得了真心英雄的含 义。 我们歌颂董存瑞,冒着枪林弹雨舍身炸碉堡;我们歌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我们歌颂无数的中华英雄,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今天,在和平岁月的平凡岗位里,我们又以满腔的激情歌颂一位英雄、一位新时代的人民警察——张灿凌叔叔。 张灿凌叔叔,多么响亮的名字啊,听到这个名字,我的眼前便巍然屹立起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 在人民警察历史的丰碑上会永远刻下这样一段话:今年2月7日上午8时半左右,石龙公安分局特警队民警张灿凌叔叔在连续五日值通宵班后在返家途中,因疲劳过度,引致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终年36岁。据了解,张灿凌同志自1992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忠实地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十数年如一日,战斗在治安工作的第一线上,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110处警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同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衷心爱戴。 英雄走了,走得是那样匆忙,临走时,来不及向家里人问安,象往常一样,只是向母亲轻轻地道了一声:“妈妈,时间不够了,儿子要去执行任务了”,就匆匆地奔向了最繁忙的工作岗位;英雄走了,走得又是那样壮烈,面对险情、把青春的热血全部洒在了日夜为之操劳的平凡岗位上。风停了,雨止了,人们在心中默默呼唤着英雄的名字:张灿凌叔叔,你慢点走,还有许多事情在等着你去做,全镇的少先队员正用期盼的眼光等着你。英雄张灿凌叔叔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为张灿凌叔叔献出年轻的生命,我泪洒衣襟;为了全镇人民能够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而得到了保障,我又欣慰地笑了。眺望全镇人民那幸福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了英雄张灿凌叔叔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张灿凌叔叔,您是人民的好儿子,张灿凌叔叔,您是人民的好警察,你把无悔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人民警察事业,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对党的誓言:“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张灿凌叔叔虽然牺牲了,但张灿凌叔叔的精神永在,张灿凌叔叔的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张灿凌叔叔以他英雄的壮举,深深激励着我们全体少先队员在平常的学习中更要加倍努力。激励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做一个对四个现代化有用的建设者。当前,一个学习英雄张灿凌叔叔先进事迹的热潮正在全市公安机关迅速掀起,学习张灿凌叔叔无私奉献、十年如一日,战斗在治安工作的第一线上,以其负责的精神,在110处警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不平凡的业绩。 我们学习张灿凌叔叔,就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优秀品质; 我们学习张灿凌叔叔,就要学习他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的奉献精神和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我们学习张灿凌叔叔,就要象他那样,立足本职,爱岗奉献,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 我们学习张灿凌叔叔,就要象他那样,在关键时刻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敢于挺身而出。 英雄花开别样红,祖国前程更美好。“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领袖耳熟能详的谆谆教诲,多少年来一直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终身。我们人民警察,要完成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就要象张灿凌叔叔那样“既然选择了做警察,我就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奉献我的一生。”

希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09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