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故事,第1张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斗肃顺时,的确齐心协力一起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政权后,给恭亲王加了一个“议政王”的头衔,还收恭亲王的长女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固伦公主本是皇后生的女儿才能得到的封号,妃子生的女儿都得不到。

可是没有了肃顺这个共同的敌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政治联盟很快地结束了。官场上的朋友,要么有共同的敌人,要么有共同的利益。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利益却越来越相抵。

恭亲王瞧不起慈禧太后,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没文化的妇人,凭着美貌心计得到先皇的恩宠生了儿子当上太后,当个深宫的女主人还行,当国家的统治者就不够资格了。而慈禧太后看不惯恭亲王有才华有魄力。慈禧太后需要的是一个恭顺办差的奴才,而不是跟她分享权力的人。

有一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竟发生了争吵,慈禧太后威胁恭亲王:“我撤了你的王爵!”恭亲王毫不畏惧地答道:“你撤得了我的王爵,可是撤不掉我是先皇皇子的身份!”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太后授意朝中言官发动了一场弹劾奕䜣的风潮,指使翰林院编修蔡寿祺指责奕䜣“揽权纳贿,徇私骄盈,目无君上”。

从此后,清朝的政权就归了慈禧太后,恭亲王白白帮助了慈禧太后,却被慈禧太后赶出了权势的中心。同舟共济到最后就是同室操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扩展资料:

在恭亲王的帮助下两个月内就成功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除掉强大的政敌。两宫太后携恭亲王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翌年,新登基的皇帝改元“同治”,开启了大清帝国“垂帘听政”时代。

这说起恭亲王不得不说他与慈禧的关系,恭亲王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也就是咸丰的六弟,铲除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被称为“叔嫂合谋”,恭亲王与慈禧,在对方的一生中彼此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考资料:

——爱新觉罗·奕欣

1869年7月,山东巡抚丁保桢将慈禧身边的红人,一代权阉安德海枭首于济南。此事不亚于一颗炸弹惊爆于朝野,世人都为之一震。

谁都知道,安德海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他是慈禧的太监大总管,人称“安二爷”“安大总管”。也知道慈禧对安德海的宠幸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安德海就是另一个魏忠贤。势利之人都对他百般谗言献媚,趋之若鹜。

那么,安德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势滔天的人物的?身为巡抚的丁保桢,又为何要冒险诛杀他呢?

一、身世凄惨,幼时进宫为宦。

安德海出生贫苦,10岁时其父母双亡,兄妹3人不得已,过继给叔父抚养。但其叔父偏偏又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老光棍,自顾尚且不暇,哪有能力照顾安德海兄妹。身为老大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财主家干些杂活,勉强度日。

穷则思变,在生活实在无以为继时,安德海听从好心人的劝告,自阉进宫当了太监,并且幸运地被分到了咸丰身边当差。

虽然他小小年纪,但历经磨难后,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圆滑和机灵,深得咸丰喜欢,被咸丰称作“小安子”,经常为咸丰鞍前马后地跑腿办差。

慈禧为了邀宠,也常常赏赐安德海一些钱财,希望他在咸丰帝面前多进美言,两人由此确立了亲密的主仆关系。

咸丰7年,慈禧晋封为懿贵妃后,就得到咸丰的准允,将安德海划入自己宫中,成为太监首领。

二、为慈禧立下奇功,恃宠而骄。

1861年,出逃的咸丰帝病死在热河,临终前,命载淳继承皇位,同时任命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咸丰死后,慈禧伙同奕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剥夺了所有“顾命大臣”的权力,开启了她独掌清廷的历史。

在“辛酉政变”过程中,安德海冒死两次往返于北京和热河之间,为慈禧和奕通风报信,为政变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他得到慈禧的极度宠信,成为权倾朝野的宦官。

安德海发迹后,逐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一众大臣放在眼里,他不但和慈禧一起罗织罪名,密谋搬倒了当初的政变战友奕,罢黜了他议政王的官职。还屡次在慈禧的面前搬弄是非,肆意诋毁众大臣。大臣们慑于慈禧的*威,大都敢怒不敢言。

最为恶劣的是,安德海目无君臣,竟然连载淳都敢得罪。

载淳即位时年仅6岁,贪玩调皮是这个年龄的本性,但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进谗言,致使载淳多次被慈禧责骂。载淳曾不止一次对手下太监说,他第一个想杀的人就是安德海。由此可见,安德海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

三、无旨出京,丧命济南。

1869年,安德海借口为载淳大婚采办物资为由,离开经常。一路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船上挂满龙凤旗,船舱里的太师椅上摆着龙袍,船头两面大旗迎风招展,一面上书“奉旨办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钦差大臣的威仪十足。

但是,作为巡抚的丁宝桢,并未收到朝廷的“明降谕旨”。这说明安德海并未奉旨,而是私自出宫。

这可触犯了大清祖制,太监私自出宫按律当斩。于是,丁宝桢在奏请载淳谕旨后,将安德海枭首于市。

那么,安德海死后,慈禧是怎样对待丁宝桢的呢?

按理说,丁宝桢斩了慈禧的亲信,以慈禧霸道的性格,必定将丁宝桢查办。但实际上,慈禧不但一点都没有为难丁宝桢,反而在光绪二年时,把他调任四川总督,授予他头品顶戴和太子少保衔,同时兼任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御史。

在丁宝桢履职四川时,慈禧还特赐“国之宝桢”4字,以表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卓越政绩。

那么,慈禧为何不为安德海报仇呢?

其一,安德海确实是无旨出京,犯了死罪。

关于太监“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规定,是顺治帝早就颁布的上谕,如果违背,会被处以极刑。因此,安德海没有载淳的圣旨,是死有余辜的。

其二,慈禧明白,想杀安德海的,不仅仅是丁宝桢。

在安德海出京前,其实他曾奏请载淳。但狡猾的载淳撂下一句“我不管这些闲事”予以搪塞。等安德海出京后,载淳就跑到慈安处,密谋除掉安德海。

慈安找到慈禧,以慈禧近期感冒为由,建议让载淳批阅奏折,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因此,丁宝桢奏请诛杀安德海的奏折,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载淳的手里。

载淳立即做出“就地正法”的批示,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递送到丁宝桢手里,安德海在被擒5天后就身首异处了。

虽然当时慈禧也想救下安德海,也以加急的方式送去懿旨。但聪明的丁宝桢在慈禧的懿旨到来后,以建皇亭为由,只接不宣。直到执行了载淳的圣旨后,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刻意制造了木已成舟的事实。

其三,丁宝桢是清廷的重臣,功绩卓著。

丁宝桢为官期间,得到了百姓拥戴和同事好评。他曾参与镇压捻军,任职山东巡抚时,体恤民情,造福百姓,政绩斐然。同时,丁宝桢一生忠直刚烈,为官清廉,被誉为是清末的“中兴名臣”。

在慈溪眼里,安德海始终只是一个奴才,而且是一个僭越无礼、引发公愤的奴才,纵然慈禧对他宠爱有加,也犯不着为了一个奴才,为难名满天下的丁宝桢,不如顺水推舟,还能赚个好名声。

安德海死有余辜,丁宝桢诛杀安德海为朝廷除去一大祸害,此举大快人心,因此慈禧最后并没有报复丁宝桢,相反的他此后官运亨通,一再加封,官居四川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安德海因何被杀

(此图左一即安德海)

清朝对太监的管理极其严格,这是吸取了前朝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干政乱国的教训,因此,整个清朝都没有出现过特别有权势的太监,如果非要找出一个,那李莲英应该算是整个清朝最有权势,名气最大的太监了。

实际上,在李莲英之前,慈禧还宠信过另一个大太监,这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安德海,不过相比李莲英的善始善终,安德海早在25岁时便因罪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决。

安德海九岁净身入宫,从小就聪明伶俐,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后,以两宫皇太后(慈禧、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产生了激烈的政治矛盾,小小年纪的安德海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委以重任,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往来传递信息,为两宫皇太后成功的发动“辛酉政变”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快的,安德海便被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中显赫的人物。

(影视剧中的安德海)

安德海还协助慈禧解除了恭亲王奕欣的权力,由此越发得到慈禧的信任,太监本来就是无根之人,但得宠的安德海仍然大张旗鼓的迎娶了京城名伶马赛花为妻。在慈禧的纵容下,年轻的安德海更加嚣张跋扈,甚至连同治帝和恭亲王都没放在眼里,特别是同治帝,由于安德海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母子关系,小皇帝常受到母后训斥,因此他对安德海简直是恨之入骨,忍耐度到了极限。

明朝太监专权祸国这样的历史教训,清朝算是完全吸取了,对内廷太监的管理极严格,就是为了防止太监干政。太监服务于皇室,干好本职就行,非经差遣绝不能擅出皇城,这是铁的皇家制度。

可是,当时正当得到慈禧盛宠的安德海,在宫中或许是憋坏了想出去透透气,竟然在同治八年(1869年)以同治帝即将大婚之机,再三请求慈禧派他出宫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慈禧也想这等事非亲信之人办不可,就是就准了安德海请求,就这样,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祖制不可违,清朝立国两百余年来,太监出宫者寥寥无几,能够出宫的也大都奉皇命办差。而安德海擅自出宫显然是违反了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违反祖制,必明正典刑,更何况安德海仅仅凭着慈禧太后的一句口头答应便匆忙出宫,既没有知会任何官方衙门,也未携带任何公文,属于名不副实的“钦差”,丁宝桢完全可以以祖宗家法定他死罪。

安德海从北京出发,准备取道山东南下江南,自出发起便前呼后拥,排场极大,地方官唯恐接待不及,就这样威风张扬地进入山东,而当时担任山东巡抚的正是丁宝桢。

丁宝桢虽在地方,但对大太监安德海的仗势骄横早有耳闻,如今安德海来到山东地界,既无谕旨,购买物品也没有出示“传牌勘合”,很明显就是擅自出宫,事关重大,丁宝桢赶紧拟定密折,八百里加急送往北京,密折中详细列举了安德海五大罪,每一罪都是死罪。

很快的,丁宝桢便收到了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命丁宝桢“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这一份密谕实际上并未请示过慈禧太后,而是军机处几位大臣商量后,报于慈安太后,慈安又越过慈禧直接把事情交由同治帝决断,对安德海恨之入骨的同治帝毫不犹豫地给安德海定了死罪。

在祖宗家法面前,安德海出宫的种种行为显然是触犯到了由顺治帝立下的祖制,因此,不怕慈禧降罪,就怕慈禧知道消息后出手干预,所以军机处才以最快速度传达谕旨,诛杀安德海。

八月七日,在安德海被抓后不过五天时间,丁宝桢即在济南将他就地正法。

慈禧根基不稳,无力报复丁宝桢

安德海被诛发生在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此举当时震惊了朝野,更是成为济南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丁宝桢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安德海,被曾国藩赞为“豪杰士”,而朝野上下也是人心大快,丁宝桢也被人称为“丁青天”传遍民间,这说明诛杀安德海,丁宝桢背后的支持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恭亲王奕欣)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丁宝桢处决安德海,实际上就是在挑战慈禧的权势地位,可是事后慈禧为什么没有把丁宝桢怎么样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慈禧当时根基还不稳,而且处决安德海,有慈安太后在背后支持,贸然给安德海翻案定丁宝桢的罪,只会让她陷入众矢之的。

这个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信,只认慈禧一个主儿,少年得志难免年少轻狂,以为有慈禧的庇护就是真身护体,加上情商偏低,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同治帝、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他都得罪了遍,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安德海这是要朝着作死的道路一去不回啊。

先说恭亲王奕欣吧,“辛酉政变”奕欣站队两宫太后,为政变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慈禧却事后“卸磨杀驴”,在安德海的协助下成功的摘掉了他“议政王大臣”的帽子,夺了他的权,而且,安德海在奕欣面前表现无礼,更是深深刺激到了这位王爷,自然对安德海是恨之入骨。

再说同治帝,虽然慈禧是小皇帝的生母,但同治帝与慈禧的母子关系并不融洽,反而更亲近嫡母慈安,慈禧对同治帝管教极严,令同治帝内心极为压抑,而偏偏安德海又充当慈禧的耳目时时监视小皇帝,动不动就添油加醋在慈禧面前给同治帝穿小鞋,让他没少受慈禧的斥责,同治帝对安德海同样是非常讨厌,常在宫中做小泥人,然后用小刀砍去泥人的头部。身边的小太监问何故?小皇帝的回答是:“杀小安子!”

最后说到慈安,当初两宫皇太后一起联合绊倒顾命八大臣,但慈禧的权力欲很强,她知道作为西宫太后的慈安地位要高过自己,因此始终与之保持表面上的盟友关系,两位太后表面上一团和气,实则暗地里互相较劲,作为慈禧心腹太监的安德海,在宫中跋扈惯了,慈安肯定是知道的,她是苦于没有机会除掉这个奴才。

安德海擅自出宫,进而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处决,这个时间很短,而军机处下密谕就地处决安德海,据部分史料显示,是得到了绝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其中就包括恭亲王、慈安太后和同治帝,也就是说,处决安德海的密谕绝非军机处擅作主张,而是得到了慈安和同治帝的认可,慈禧其实一直闷在鼓里。

得到安德海在山东被处决的消息,慈禧的表现相当的冷静,她没有为安德海翻案,也没有对丁宝桢治罪,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安德海擅自出宫有错在前,而且是经自己首肯,一旦为安德海翻案,自己准许安德海出宫的事就将大白于天下,无疑这对于慈禧是一场政治危机。

其二慈禧当时根基还不稳,任何不利于自己的事情都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政治危机,慈禧深知军机处敢越过自己下密谕处死安德海,背后肯定有慈安等人的支持,既然还无力实现对全局的掌控,不如隐忍,没了安德海还有其他人,比如后来的李莲英。

能臣丁宝桢

慈禧其实也惜才,相比安德海这个奴才,丁宝桢这个地方大员有着赫赫的履历,治理山东政绩卓著,剿灭叛乱不遗余力,而且丁宝桢在朝中有不少的奥援,比如曾国藩、左宗棠。

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在山东大破捻军,被加太子太保衔,作为主政山东的地方一品大员,慈禧也不可能为了一个心腹太监而报复丁宝桢,在大是大非面前,慈禧还是保持了她的冷静,没有因为一个太监而罪加于一个大臣,而且丁宝桢又非常优秀,广受朝野肯定,这样一个能臣要想定他的罪,恐怕会把慈安、恭亲王等一干人得罪了遍。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受到光绪帝的接见,被授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同年,赴任四川总督一职,成为清朝的封疆大吏。此时,正是大太监李莲英得宠信的时候,慈禧也早已经从安德海被诛的事情中走了出来。

四川当时吏治非常腐败,财政赤字巨大,丁宝桢赴任四川总督责任重大,但凭借着自己优越的地方治理能力,四川很快便恢复稳定,慈禧还特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足见朝廷和慈禧对丁宝桢寄予了厚望。这也看出经过了安德海事件后的慈禧,顾全大局,一如既往的信任重用丁宝桢,这是慈禧开明温和的另一面。

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六年生子载淳

(同治帝),进懿贵妃。同治即位后,与恭亲王等密谋杀肃顺,垂帘听政。光绪即位后,仍听政。光绪亲政后,因无实权,发动戊戌政变,被其挫败,将光绪囚于宫中。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卒,次日,慈禧亦卒。葬于东陵。

  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象中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一提到慈禧太后,人们往往将其定义为“祸国殃民、嗜权如命、狠毒凶残、工于心计、愚昧跋扈、顽固保守”的一代误国妖后。为此,在国人对她恶评如潮。可以说慈禧众多国人心中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卖国者、狠毒而冰冷的专制愚昧者,遗臭万年。但毕竟我们也只能从记载中略有了解,试想如果慈禧真的这么愚笨,那她又是如何玩转中国四十八年,几乎达到了半个世纪?

  慈禧太后作为帝制期间为数不多持久当政的女性,史学家们从未放弃对于这个人物的研究。有关慈禧的史学论著和文艺作品,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的一面。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较为公平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关于对慈禧太后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她是败光国家的罪魁祸首;有的人认为她是罪恶的化身,是屈辱的代名词;还有的人认为她*乱后宫,宠幸过无数男性,给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伦理上的冲击,是一个典型的另类人物。那么,慈禧太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究竟拥有多少个男宠呢?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曾经控制过整个国家的女性之一。从她15岁开始被选入宫中成为秀女之时起,便注定她的命运与大清王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进入宫中后,慈禧太后凭借着美貌的容颜和聪明的才智,很顺利便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被封为懿贵嫔。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祺祥之变”,很快便控制了朝政,将年幼的同治皇帝推向了皇帝的宝座,而自己则成为幕后真正的控制者,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垂帘听政”。在拥有了权力之后,慈禧太后先前那种被压制的个人欲望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释放出来,于是,一个又一个男人被她所宠幸,演绎了继武则天之后又一幕女人宠幸男人的活剧。

  关于慈禧太后的后宫性生活,稗官野史中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说法,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慈禧太后放荡不羁、*乱后宫来展开。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在刚入宫做秀女之时便已经开始和恭亲王发生恋情了,并经常趁其他宫女不注意时外出与恭亲王偷情狂欢。正因为如此,有的人甚至对同治皇帝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同治皇帝并非是咸丰皇帝的亲生子,而是慈禧太后与奕私通的结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慈禧太后与恭亲王两人之间毫无关系的话,那么在咸丰皇帝死后恭亲王不可能帮助慈禧太后铲除异己,更不可能坐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而不管。

  如果说慈禧太后以前与恭亲王的恋情还只是偷偷摸摸的话,那么在她政权稳固之后,更是开始明目张胆地在男人身上发泄自己的私欲。第一个被她抓中的是荣禄,也就是她的初恋情人。根据野史记载,慈禧在进宫之前,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美人,当地的恶少早已对她垂涎三尺,于是有一次趁慈禧太后独自一人外出之际,便企图将其强奸,恰好荣禄路过此地,便赶跑了这群恶少,使慈禧太后免遭这群恶棍的侮辱。从此以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一直保持着暧昧关系,即便慈禧太后进宫之后,两人还经常私通*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更是将他们的关系公然暴露于公众的眼球之下,这从慈禧太后听政之后荣禄的平步青云之中便可以看出来。

  荣禄只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第一个公开的宠男,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没有公开的被慈禧太后宠幸过的男人。据民间传言,慈禧太后除了奕和荣禄之外,还与当时的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染,尽管太监没有生理能力,但是他们可以给慈禧太后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刺激,由于这两人很会在这个方面迎合慈禧太后,因此他们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万般宠爱,这从慈禧太后对李莲英一再的封官和赏赐之中便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除此之外,清人所写的《闻尘偶记》中也记载有一个有关慈禧太后的风流韵事:光绪八年,一位姓白的古董商人在李莲英的介绍下会见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被他英俊的外表和优美的谈吐所折服,当天夜里便将这个古董商留宿于其寝宫,过了一个多月才将古董商放出。除了《闻尘偶记》之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之外,慈禧太后的风流韵事还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相传慈禧太后很喜欢吃金华饭馆的汤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买,李莲英与金华饭馆的一个姓史的伙计很熟,经常带他到宫中游玩,按照清朝宫廷以往的惯例,私自带外人入宫是要被杀头的,但是慈禧太后见到这位姓史的伙计之后立刻被他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不仅没有怪罪李莲英私自带外人入宫,反而显得很兴奋,当晚便宠幸了这位姓史的伙计。

  以上关于慈禧太后的这些风流韵事绝大多数出自于一些野史的记载,因此其可靠性究竟几何还难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实际上,即便真有其事,正史中记载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这些正史在流传之前,一般都会经过统治阶级事先的核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慈禧太后有这种风流韵事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个从二十六岁便开始守寡的年轻貌美的女性,要说没有一点出轨的迹象,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北京琉璃厂有个叫张春圃的琴师,以为人弹琴糊口。他为人戆直且朴野,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极好。慈禧闲来无事想学琴,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据说弹琴的地方在寝殿的西厢房,正屋有七大间,慈禧坐在最西边一间,距离西厢房很近。张春圃在宣召时就与太监约好,不能跪着弹,必须坐着才可以弹好,太监一口许诺,所以不让他对着慈禧的面。

  西厢房摆着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轴,极其华贵,张春圃试弹都不合节拍。接着听到慈禧说:“可将我平日所用的琴取来让他弹。”太监奉命取来给张春圃。张春圃一落指,觉得声音十分清越,连声称赞:“好琴好琴。”张春圃弹了一首,稍作休息。忽然见有几个穿乳母衣服的人携一个十岁左右的幼童过来,衣服极华美。幼童见了琴就用手指玩。张春圃阻止说:“这是老佛爷的东西,动不得。”幼童瞪目看着他。旁边一个妇女即责备张春圃:“你知他是谁,老佛爷事事都依他,你敢拦他,你不打算要脑袋了!”张春圃不再说话。

  这天张春圃出宫后,后来慈禧又宣召,他宁死也不敢去了。张春圃为人狷介有志节,因为贫穷在厂肆为佣,而其琴法驰名于公卿间。慈禧那天曾命太监传语说:

“你好好用心供奉,将来为你纳一官,在内务府差遣,不怕不富贵。”但张春圃自见那个幼童后,绝迹不入宫。同辈问他,张春圃说:“此等龌龊富贵,我不羡慕。”

  肃王听说张春圃的名声,召他至府邸弹琴,给他月俸三十金,早来晚归习以为常。张春圃觉得束缚不自由,欲摆脱却没有好办法。一天黄昏下雨,肃王说:“你别回去了,就住在这里罢。”张春圃不肯,肃王再三挽留,张春圃说:“肆主不知我在此留宿,还以为我嫖娼呢。”肃王大怒,将他驱逐出去,再也没有召他进府。张春圃欣欣然以为得计。

  有一个世家**曾请张春圃教琴,张春圃午后来,弹完一曲就走,连一口水都不沾唇。后来张春圃因狷介而贫困死。

  其实晚清容纳了许多特立独行的奇人,张春圃并不因为不奉慈禧诏或惹怒肃王而招来杀身之祸,搁到别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光绪中叶以后,慈禧忽然怡情于翰墨,学画花卉,又学写书法,常写福寿等字赐嬖幸大臣。但自己的字写得不太好,就想找个代笔的妇人,于是降旨各省督抚留心寻觅。四川有官眷缪氏,其夫在蜀地做官死在任上。缪氏工花鸟,会弹琴,小楷字写得楚楚清秀,于是被送入京里。慈禧召见面试后大喜,让她随在左右,朝夕不离,并免其跪拜。月俸二百金,又为她的儿子捐内阁中书职位。缪氏有时也做应酬笔墨卖于厂肆,其书画颇有风韵。自是之后,凡大臣家有慈禧所赏的花卉扇轴等物,都出自缪氏的手笔。

  慈禧六十大寿的前几天,她忽然问缪氏:“满洲妇女的婚妆,你也见过了;我却没见过你们汉女结婚时穿的是什么?”缪氏说:“是凤冠霞帔。”慈禧说:“庆祝那天,你要穿凤冠霞帔做我的陪宾。”第二天缪氏买了凤冠霞帔穿上,慈禧大笑不可抑止,说像戏剧中的某人。到了慈禧大寿那天,众满族妇女入宫,看见缪氏的服装无不大笑失声。慈禧当天十分高兴,而缪氏被束缚在凤冠霞帔里整整站了一天,苦不堪言。估计她下辈子再也不想穿什么倒霉的凤冠霞帔了。

  传说慈禧太后有男宠,若武则天之与薛怀义、张昌宗那样。清代文廷式《闻尘偶记》云:光绪八年的春天,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卖古董商,经李莲英介绍得幸于慈禧。当时慈禧四十六岁。白某在宫里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慈禧怀孕,慈安太后得知大怒,召礼部大臣,问废后之礼。礼部大臣说:“此事不可为,愿我太后明哲保身。”当夜慈安猝死。

  另有野史记载:慈禧好吃汤卧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宫门口买四枚汤卧果,由金华饭馆的伙计派人送来。金华饭馆有一个姓史的年轻伙计,他长得玉树临风,仪容俊美。史某与李莲英混熟了,经常被李莲英带到宫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发现李莲英旁边站着个俊美的少年,便问李莲英那是谁?李莲英十分害怕,因为带外人入宫严重违反宫禁,但又不敢撒谎,只得如实禀告。慈禧没有表现出生气,反而有些兴奋,将史某留在宫内“昼夜宣*”,一年后生下光绪。慈禧不敢养在宫中,命醇亲王代为养育,接着将史某灭口。光绪比同治低一辈,慈禧违反立子不立弟的常规,或许因为光绪是她的亲生儿子。

  慈禧和太监安德海、李莲英有私的传闻,在史书中查寻不到足够的证据。李莲英在入宫前,因为生活落魄,曾私贩硝磺,外号皮硝李。后贩硝磺被抓入狱,出狱后以补鞋为生。好友沈兰玉见他可怜,将他引进宫里当了太监。李莲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誉,以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赏识。他的值班房离西太后住所不远,有时太后到他屋里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过的八张椅子全部包上黄布,西太后果然称许他忠诚细心,对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规定太监品秩最高为五品,最低者八品;干隆七年改为“不得超过四品,永为定例”。慈禧执政时,打破祖制,赏李莲英为二品。多年来,慈禧对李莲英宠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并坐听戏,凡李莲英喜欢吃的东西,慈禧多在膳食中为他留下来。李莲英为人极为聪敏,善解人意,对待其他人也比较和善,不如安得海那样气焰嚣张,所以能够得到善终。

  但安得海、李莲英与慈禧之间的暧昧即使有,也不可能发生切实的性关系。因为若他俩没净身干净,是假太监,这事是瞒不了所有人的。在清朝对太监的检查尤其严格,当太监后隔年还得接受慎刑司验身。

  慈禧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死后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白银高达亿两。1928年6月,外号孙大麻子的河南军阀孙殿英以剿匪为名,深夜时直奔清东陵。工兵爆破墓室,炸开慈禧太后明楼下洞门里的金刚墙,打通了进入地宫的通道,撞开石门后进入墓室。

  慈禧棺内底部铺金丝织宝珠锦褥,厚七寸,下面缀大小珍珠一万多粒,红光宝石八十五块,白玉二百多块,锦褥上有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重的珍珠二千四百粒。慈禧尸体上盖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明黄缎底,捻金织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二万五千字,缀有八百多粒珍珠。头上的凤冠由无数珍珠宝石嵌成,其中仅一颗珍珠就价值白银约一千至二千万两。

  尸体周围的大件珍宝有:九玲珑宝塔、翠玉佛、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红蓝宝石、祖母绿宝石、玉石、红珊瑚树、墨玉荸芥等不计其数,均去向不明。慈禧太后的牙被撬开,口所含的夜明珠,分开时是两块透明无光的珍珠,合拢时就是一个圆珠,射出一道绿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内可以照见人头,十分清晰。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杏贞),通称慈禧太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出生于北京,满洲正蓝旗人也有说法是汉族人,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安因为杀了慈禧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抓到她和一个戏子暧昧。为了掩盖事实,慈禧毒死了慈安皇后。这个说法在清宫琐闻等很多野史中都有记载。

咸丰帝死前,怕八大臣谋权篡位,怕慈禧独裁。于是,他一方面安排八大臣为政务“赞项”,另一方面又通过控制两位皇后手中的“朱批”御玺来牵制八大臣。据说咸丰还活着的时候,就发现慈禧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怕将来母亲带着儿子贵,自己独断专行。八大臣之首肃顺也强烈要求咸丰效仿汉武帝杀死勾践夫人除掉娜拉的故事,防止后宫插手政治。但是,咸丰太多愁善感,做不到。所以咸丰崩后,慈禧太后对辅政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独揽大权,慈禧太后和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一起,开始策划宫廷政变。按照祖制,咸丰帝死后,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应该辅佐他。但由于咸丰帝对他疑心重重,将易排除在侍郎之外,因此对侍郎极为不满。慈禧太后秘密派心腹太监安德海进京,以参加葬礼为借口,召恭亲王奕来承德商议。与易商议后,一场暗藏杀机的宫廷政变悄然展开。

八大臣上任不久,御史董突然折身,命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受到了肃顺等人的斥责。慈禧太后借八大臣之机,要求处置董,到慈安太后那里说,义亲王等人独断专行,事事发号施令,好像要发动政治,求饶似的。我们的姐妹们也应该加紧采取措施,争取自己参政。安皇后本无意垂帘听政,但慈禧一说实在情况紧急,就同意拟诏除掉八大臣。慈禧得到圣旨后,在北京与易会师。回京途中,8名大臣被捕。他宣布自己和慈安太后将亲自听政,改国号为“同治”。慈禧虽然是皇帝的生母,但慈安是内廷的皇后,所以在慈禧太后之上。虽然慈安皇后生性平和,很少干预政事,国家大事的大权也实际由慈禧掌控,但这种地位上的差异还是为她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1881年4月8日,一向身体健康的慈安皇后突然在宫中去世,享年45岁。由于慈安太后死得匆忙,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在朝廷正史中,关于慈安皇后死因的记载很少。所以慈安皇后死后不久,世人就开始议论纷纷。关于慈安太后的死因,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慈安皇后因迁怒于慈禧而自杀。据清稗类钞年记载,齐乡政变后,慈安和慈禧共同听政,执掌朝廷。慈安因为生性平和,不喜欢对政治事务多问,所以国家大事其实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中。但有一次,慈禧太后突然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安皇后代替慈禧单独处理一段时间的国事。但对权力有着强烈欲望的慈禧太后认为慈安皇后是想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说慈安“诬用贿卖嘱托,干预国事,言辞颇为激越”,致使慈安恼羞成怒,竟“吞鼻烟壶自尽”。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毒死了钱璐。这种说法有三种版本。一个可以在云的崇陵传信录中看到。据说热河死前,咸丰帝就知道慈禧奸诈,怕她将来作恶多端。然后,这本秘籍连同一条戒律被留给了女王。她说:“孝珍皇太后:易贵妃以儿子之意助母,故不得不尊为皇太后;但是,那个男人绝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就是如果他没有错,你就要做决定。如果他没毛病,就应该一直彬彬有礼;如果他做不到,你可以召集朝臣,宣布我的意图,立刻杀了他,以备后患。秦这才大笑道安与慈禧垂帘听政后,相处融洽。1881年的一天,慈安太后突然向慈禧提及咸丰末年,慈安向慈禧提及她还在偷偷藏着咸丰的密诏。慈禧看到后大吃一惊,立即催促家中慈和善良的慈安把遗诏烧掉。不久后的一天,钱璐在荷塘边看金鱼。突然,慈禧身边的太监李送来一盒点心。他说:“这种点心对西佛来说很好吃,但他不肯单独用。给东佛一些试试。”钱璐非常高兴,马上尝了一块。谁知道钱璐当晚就突发疾病去世了。几个小时后钱璐将会见军事部长。更奇怪的是慈安皇后死后,并没有按照制度叫军务大臣,然后让御医开药。国务卿会检查处方。我没有让慈安的家人进宫参观。是猝死,然后被装进棺材。所以推测是慈禧在点心里下毒,毒死慈安太后。我会这样做,怕别人知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安因为杀了慈禧最喜欢的太监安德海,抓到她和一个戏子暧昧。为了掩盖事实,慈禧毒死了慈安皇后。这个说法在清宫琐闻等很多野史中都有记载。据说在慈禧面前受宠的太监安德海,出京为慈禧织龙衣。因为按照清朝的法律,宦官是不允许出京城的,如果被查出,会被立即处死。安德海依仗慈禧太后的宠爱,不仅大摇大摆地出京,还招摇撞骗,骚扰沿途百姓。山东巡抚丁宝桢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在太后办公室和恭亲王上奏。安皇后见后,大惊曰:“这奴才如此鲁莽,竟上了当!应由国家法律处置。”让同治斩了安德海。慈禧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开始对钱璐怀恨在心。此外,光绪皇帝即位后,也喜欢亲近钱璐,慈禧更加嫉妒。

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经常召当时著名的女演员入宫演戏。时间长了,慈禧看中了他,留他在宫里过夜。一天,钱璐去慈禧宫找慈禧。突然看到慈禧床上睡了一个戏子。钱璐看到后,大怒,立即将演员处死。并拿出始皇帝留下的话:“如果慈禧在生孩子的问题上狂妄自大,可以按照祖宗家法处死她。”诏书,废除慈禧太后。慈禧跪下苦苦哀求了很久,慈安才答应不再追究此事。但慈禧始终不安,害怕慈安有朝一日对自己不利。于是慈禧让宫女给钱璐送去点心,钱璐吃了不久就暴死了,还没来得及治好。

此外,据清代文闻尘偶记记载:“光绪八年春,琉璃厂有一个姓白的古董商,是李介绍给慈禧的。当时慈禧46岁。白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后被释放。不久,慈禧怀孕,慈安太后大怒。她打电话给礼部大臣,询问废立后的礼物。谁知慈安当晚突然死在宫中。据说慈禧听说慈安要废掉自己,就先动了手,毒死了慈安。

当然,这些说法的很多版本都是野史笔记的记载。根据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的官方正式记载,慈安其实是病死的。本书载有光绪七年三月十日发布的关于慈安患病的圣旨:“农历九月初九,慈公偶违太平,与汤药混食,以为必安。不料到了第十天,病情陡重,窒息受阻,渐增,时生仙。”同时翁同_日记还提到慈安太后的病。据说她是光绪七年一月发病的,症状是癫痫严重,神志不清,咬紧牙关,痰阻气阻。于是,后来的历史学家推测慈安太后可能患了一种类似于现在脑血栓的病。这种疾病通常发病很快。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医生往往看不清原理,会产生各种猜测。同时,这种新型脑血管病发病时,有时会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如脸色发青、口吐白沫等。这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之所以有这么多关于安皇后去世的故事,主要是因为世人对慈禧不满。即使钱璐太后没有死得那么急。世人还是会指责慈禧的其他罪行。当然,对于慈安之死,后人一直无法得知事实,所有的说法都只是后人基于某些材料的推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009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