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谣传慈禧与太监不清白,大臣立马想出什么计谋?

宫外谣传慈禧与太监不清白,大臣立马想出什么计谋?,第1张

阎敬铭为了平息慈禧跟安德海有私情这种流言,直接为宫内的太监们再次验了一次身,也让大家明白宫里面是没有假太监的

据传当时慈禧极其宠爱安德海这个太监,所以时间久了,安德海就有点飘飘然了。仗着慈禧对自己的宠爱,做出了很多不适宜的行为。后来他还擅自离开京城,在外面四处张扬,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杀了。

就在安德海被杀之后,流言四起,甚至有人说慈禧之所以会如此宠爱安德海,是因为安德海并未真正净身,是个假太监,所以才会跟慈禧这么亲近。

随着流言越传越厉害,阎敬铭站了出来,要求重新为宫内太监重新验身。一般来说的话,当时太监进宫被阉割的时候,都会由“验净太监”在文书上签名做担保的。如果他们出错的话,就是渎职之罪,而且说不定还要面临杀头之罪。所以这就确保了宫里的太监们肯定是被阉割过的,不会有假太监的出现。

但是阎敬铭可不管这些,还是坚持要重新验下宫里太监的正身。而慈禧身为当事人,也不好说什么。因为如果自己公然反对了,倒显得自己之前真的跟安德海有什么私情一样,所以也就由着阎敬铭去重新给宫里的太监们验身去了。

后来也确实证实了宫内没有假太监,也成功帮慈禧挽回了名声。但阎敬铭这个举动也得罪了宫里的太监们,太监总管李莲英也是因为经常在慈禧面前说阎敬铭的坏话,以报“二次验身”之仇。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三个遗愿分别是后宫女子不能干政、不能让太监掌权、溥仪继承帝位。慈禧的一生中都是在朝堂上干预政务的,临死前还干政立溥仪为帝,这不是赤裸裸的打脸吗?慈禧希望她死前的三个愿望能够把她洗白白,让她在历史上没有存在污点,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慈禧干政的事务还不够多吗?

慈禧死前的三个愿望就像是对自己一生的愧疚一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示忏悔。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慈禧确实在朝堂上下过很多错误的决定,让清朝一步一步的陷入深渊中。慈禧在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不顾空虚的国库,不顾日本发动的攻击。即使在临死之前她后悔了,但是也没法为自己洗白。

慈禧临死之前还要立三岁的溥仪为帝,这跟当年她立四岁的载湉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好控制,慈禧还可以继续掌权,慈禧口口声声说女人不能干政,但是立溥仪为帝之后,对于朝堂,慈禧还让隆裕太后为主,摄政王载沣为辅,一块辅佐溥仪。慈禧执政期间重用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干预朝政,甚至是安德海假冒钦差大臣对压榨平民,她都要包庇。慈禧太后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这样表现的?

慈禧太后在临死前一天立溥仪为帝王,溥仪的父亲载沣为人老实忠厚,难道这不就是慈禧的私心吗?不就是想要今后还能继续垂帘听政吗?只不过慈禧没想到的是,她第二天就要死了。在临死之前慈禧并不是对清政府做出最有利的交代,而是为了给自己洗白,告诫众人:“女人不能干政,太监不能掌权”,这一个洗白实在是太讽刺了。

1869年7月,山东巡抚丁保桢将慈禧身边的红人,一代权阉安德海枭首于济南。此事不亚于一颗炸弹惊爆于朝野,世人都为之一震。

谁都知道,安德海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他是慈禧的太监大总管,人称“安二爷”“安大总管”。也知道慈禧对安德海的宠幸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安德海就是另一个魏忠贤。势利之人都对他百般谗言献媚,趋之若鹜。

(丁保桢剧照)

那么,安德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势滔天的人物的?身为巡抚的丁保桢,又为何要冒险诛杀他呢?

一、身世凄惨,幼时进宫为宦。

安德海出生贫苦,10岁时其父母双亡,兄妹3人不得已,过继给叔父抚养。但其叔父偏偏又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老光棍,自顾尚且不暇,哪有能力照顾安德海兄妹。身为老大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财主家干些杂活,勉强度日。

穷则思变,在生活实在无以为继时,安德海听从好心人的劝告,自阉进宫当了太监,并且幸运地被分到了咸丰身边当差。

虽然他小小年纪,但历经磨难后,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圆滑和机灵,深得咸丰喜欢,被咸丰称作“小安子”,经常为咸丰鞍前马后地跑腿办差。

慈禧为了邀宠,也常常赏赐安德海一些钱财,希望他在咸丰帝面前多进美言,两人由此确立了亲密的主仆关系。

咸丰7年,慈禧晋封为懿贵妃后,就得到咸丰的准允,将安德海划入自己宫中,成为太监首领。

(安德海剧照)

二、为慈禧立下奇功,恃宠而骄。

1861年,出逃的咸丰帝病死在热河,临终前,命载淳继承皇位,同时任命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咸丰死后,慈禧伙同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剥夺了所有“顾命大臣”的权力,开启了她独掌清廷的历史。

在“辛酉政变”过程中,安德海冒死两次往返于北京和热河之间,为慈禧和奕䜣通风报信,为政变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他得到慈禧的极度宠信,成为权倾朝野的宦官。

安德海发迹后,逐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一众大臣放在眼里,他不但和慈禧一起罗织罪名,密谋搬倒了当初的政变战友奕䜣,罢黜了他议政王的官职。还屡次在慈禧的面前搬弄是非,肆意诋毁众大臣。大臣们慑于慈禧的*威,大都敢怒不敢言。

最为恶劣的是,安德海目无君臣,竟然连载淳都敢得罪。

载淳即位时年仅6岁,贪玩调皮是这个年龄的本性,但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进谗言,致使载淳多次被慈禧责骂。载淳曾不止一次对手下太监说,他第一个想杀的人就是安德海。由此可见,安德海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

(慈禧剧照)

三、无旨出京,丧命济南。

1869年,安德海借口为载淳大婚采办物资为由,离开京城。一路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船上挂满龙凤旗,船舱里的太师椅上摆着龙袍,船头两面大旗迎风招展,一面上书“奉旨办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钦差大臣的威仪十足。

但是,作为巡抚的丁宝桢,并未收到朝廷的“明降谕旨”。这说明安德海并未奉旨,而是私自出宫。

这可触犯了大清祖制,太监私自出宫按律当斩。于是,丁宝桢在奏请载淳谕旨后,将安德海枭首于市。

那么,安德海死后,慈禧是怎样对待丁宝桢的呢?

按理说,丁宝桢斩了慈禧的亲信,以慈禧霸道的性格,必定将丁宝桢查办。但实际上,慈禧不但一点都没有为难丁宝桢,反而在光绪二年时,把他调任四川总督,授予他头品顶戴和太子少保衔,同时兼任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御史。

在丁宝桢履职四川时,慈禧还特赐“国之宝桢”4字,以表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卓越政绩。

(载淳剧照)

那么,慈禧为何不为安德海报仇呢?

其一,安德海确实是无旨出京,犯了死罪。

关于太监“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规定,是顺治帝早就颁布的上谕,如果违背,会被处以极刑。因此,安德海没有载淳的圣旨,是死有余辜的。

其二,慈禧明白,想杀安德海的,不仅仅是丁宝桢。

在安德海出京前,其实他曾奏请载淳。但狡猾的载淳撂下一句“我不管这些闲事”予以搪塞。等安德海出京后,载淳就跑到慈安处,密谋除掉安德海。

安德海出色完美地完成了任务,为辛酉政变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酉政变成功之后,慈禧太后将安德海提拔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廷中一名位高权重的重要人物。

丁宝桢是山东巡抚,他接到了恭亲王的命令,马上派人抓捕安德海,并上报恭亲王,请示处理意见。恭亲王请示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传令丁宝桢就地处决安德海。就这样,安德海被丁宝桢杀了头。为官生涯中最让人震惊的事件就是在山东巡抚任上斩杀慈禧亲信大太监安德海,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

两宫皇太后垂帘于内,恭亲王奕以议政王身份组建新的政府中枢,这样的政治格局难免有群里和利益冲突。安德海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打探恭亲王的消息,多次在慈禧面前诋毁奕,却是慈禧心服中的心腹。加之祺祥政变时又立有大功,安德海仗着慈禧撑腰,实际上已经飘飘然了,时不时地在慈禧和慈安以及同治帝之间搬弄是非,甚至连恭亲王奕欣都不太放在这眼里。

于是找到大名鼎鼎的师爷马心田商量,马师爷提出用“声东击西和金蝉脱壳”之计:所谓声东,就是先向东太后告密,而后达到打击西太后的目的。对“金蝉脱壳”,安德海在辛酉政变中担任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弈䜣的秘密联络人,对于慈禧太后拿下肃顺、载垣、端华等顾命八大臣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后由咸丰皇帝的御前太监,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

其人跋扈无常,多次与恭亲王奕䜣为难(慈禧太后也想打击奕䜣),还经常给老佛爷打同治皇帝的小报告,同治对其也不满。同治八年正月,丁宝桢入京觐见了同治帝,还联系了奕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84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