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刘罗锅究竟惹不惹得起和珅?

在历史上,刘罗锅究竟惹不惹得起和珅?,第1张

说起刘墉,想必大家最熟悉的便是经典剧集《宰相刘罗锅》,在里面他化身为正义的代表,与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

俨然成为了除纪晓岚之外的又一位和珅苦主。

虽然其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样,是影视剧编撰,是戏说历史。但和纪晓岚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刘墉却是当过一段时间和珅的对手,只不过没有电视剧里面那般锋芒而已。

这也比纪晓岚好啊!

电视剧里面的纪晓岚带着猪脚光环,深得皇帝的信任,处处让和珅和大人吃瘪。

但在历史上,他只是一个编书修史的官员,长期担任《四库全书》的撰官的职位,少有涉及政事,与和珅交集并不多。

而且其一生官位最高也只是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还加了个太子少保,满打满算也就是个从一品。

而和珅呢,正经的内阁大学士,一品大员,此外还身兼数职,各部院主官几乎都玩儿过,而且还长期担任军机大臣。

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在清朝就相当于宰相,是妥妥的实权派人物!

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除此之外,和珅一身荣誉,爵位高至一等忠襄公,要知道一等功乃是非皇族子弟的最高爵位了!

最现实的是,纪晓岚比和珅大了二十几岁,两人不在一条平行线上,其当上协办大学时的时候,已经是嘉庆时代。

而刘墉呢,显然在历史上与和珅打交道的机会要多一点。

在和珅的政治生涯前期,刘墉一直在地方任职,与和珅接触机会较少。

直到乾隆四十一年,因为父亲服丧,期满后回京任职,不过基本上还是在地方和京城调来调去,与和珅打交道不多。

乾隆四十六年,两人有过一次合作,即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虽查实国泰舞弊之罪,但其背景深厚,和珅有意偏袒。是刘墉据理力争,使其最终伏法,大快人心。

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刘墉才被调入京城,当了左都御史,这是言官儿,一般是在南书房行走,伴架同行,给皇帝出意见,察举百官。算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比之纪晓岚可要高得多。

虽然仅仅过了一年,但在京城不比地方,当时的和珅已经是朝中一大势力,得乾隆专宠。刘墉虽是言官儿,有弹劾之权,但他也惹不起和珅,所以二人相处还比较和善。

史载:

“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远不是电视剧里面得那般针锋相对!

这个很符合实际,因为此时的刘墉已经年过六十了,远没有年轻时的那般意气风发。

早年的刘墉确实很张扬,其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以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著称。

刘墉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性格与行事作风,其为官处事风格峻厉刚急,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每到一地,必定会给当地百姓伸冤,深得百姓爱戴,被誉为“刘公”,比为宋朝包拯。

但二十年的官场沉浮,他经历了太多,看惯了内外黑白,其为人处世已经学会了圆滑。他知道搞不过和珅,所以明面上不会和他爆发冲突。

山东巡抚一案,如若不是他证据确凿,又兼得民心所向,皇帝放权,他估计也不会直面反对和珅。

在大势面前。他只能将刚直隐藏起来,他也因此为乾隆所不喜。

后来嘉庆继位,收拾和珅,刘墉奉旨办理和珅案一案,最终查明和珅罪责,和珅倒台。二人恩怨也算是就此结束。

乾隆时期刘墉的官位还是不低的,最高做到了直隶总督兼吏部尚书,还兼任国子监头头,只不过后来仕途不顺,一直未能提拔为内阁大学士。直到嘉庆继位,在1797年,刘墉被提拔为体仁阁大学士。

总的说来,刘墉是个正直的人,但他并不死板,知进退!

这应该就是他最后得以善终的原因吧!

最后提一下,刘墉可不是罗锅,人家是个身正体直的大帅哥!

宰相刘罗锅里全朝不说话是在第14集。相关剧情:文字狱冤案波及越来越广,不仅诗文,普通人说话稍微有失便会连累。一时间街巷噤若寒蝉,普通百姓只能手语交流。

刘墉上朝装聋作哑,下朝后将四库全书上的字尽皆涂抹。乾隆震怒,又听说民间之事,便微服私访。发现大街小巷无人敢语,街上的字号招牌也都被遮盖。

和珅因说了一句“明儿”被当街扣走,打完了板子回来。朝堂之上也无人言声,乾隆终于发现事态严重,刘墉趁机参了内阁大学士汪仲直一本。

扩展资料:

《宰相刘罗锅》从一开始就打出了“不是历史”的招牌。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作品中充满了游戏感。这部剧由秦培春、石零、张锐、白桦编剧,原料非常庞杂,包括正史、野史、民间故事、单口相声。

尤其是传统相声《官场斗》,为该剧提供了丰富的笑料和情节。正是这些好看又好玩的民间段子,让一个个观众忍俊不止、爆笑如雷。而用通俗的叙事模式、幽默滑稽的喜剧风格来娱乐大众、讨好观众,则是《宰相刘罗锅》区别于之前历史正剧的最鲜明特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播出,清乾隆名臣刘墉的故事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剧中的刘墉虽弯腰驼背,但聪明机智、正直勇敢、藏巧于拙,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出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故事。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墉究竟是怎样的呢?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一、刘墉出生名门,书香世家。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每代都有人高中科举,并在朝为官,被历任皇帝所倚重,至刘墉这一代时,已是4代进士了。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一度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膝下有4子。其中老二刘果在顺治十七年高中进士,出任刑部郎中。

老三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的进士,担任过四川布政使,是当朝有名的清官。刘棨有10子,数刘统勋最有成就,他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仕途顺畅,先后担任工部、吏部、刑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士等。刘统勋为官清正,敢于直谏,深得雍正和乾隆信任,乾隆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其正。”刘统勋病逝后,乾隆帝赐谥号“文正”,是文臣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里,一共才有8位文臣获此殊荣。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受家风影响,自幼聪慧敏思,熟读经史,满腹经纶。不过他出道较晚,31岁时才中进士。传说刘墉科考时的试卷曾入围前10名,主考官奏请乾隆钦点他为状元,但由于乾隆的反对,刘墉最终获得第二名。

二、刘墉为官刚直,忠于职守。刘墉一生为官50余年,仕途初期,他只是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侍讲等职。5年后,刘墉被外放地方官,历任安徽和江苏学政,后转任太原和江宁知府。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刘统勋去世,刘墉去职回家守制3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两年后,刘墉回京任职,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及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等职。

到了嘉庆年间,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一职,最终成为民间流传的宰相。在为官期间,刘墉始终忠于职守,为官清廉。任职安徽学政时,刘墉对当地的捐纳贡监生严格审查,对那些目无法纪的生员予以惩办。在江苏学政任内,刘墉刚正不阿,大力整饬科场积弊,勇于革除考场弊病,被当地官员赞为“严肃骏厉,人多畏惮”。在他的努力下,两地的士风和吏治均有较大改观。

其后,刘墉转任江宁知府,这正是他声名鹊起之时。在此任上,刘墉公正刚直,嫉恶如仇,严厉打击各种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奸佞之徒,为百姓伸张正义,审理了不少有名的案件。百姓十分感念刘墉的功绩,称赞他为“当代包拯”,后来的《刘公案》,就取材于他这一时期的相关政绩和故事。回到京城后,刘墉仍然不改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品德。

1782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婪索亏空。国泰何许人也,他是当朝红人和珅的亲信。但刘墉面对和珅的骄横跋扈,依然铁面无私,宁折不弯。他假扮道士,独自一人深入山东境内,查明了国泰等人不但隐匿灾情不报,而且肆意残杀进京请命的百姓和乡绅的劣迹。同时国泰等人还不顾百姓实际情况,强行征税,搞得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刘墉在掌握了国泰等人的铁证后,上报朝廷,要求予以严惩。纵使只手遮天的和珅,也无可奈何,国泰等人随后被绳之以法。

三、刘墉才华横溢,人称“浓墨宰相”。刘墉不但是一代名臣,还是一位涉猎广泛,才华横溢的大师。他曾谦虚地对自己的才学做过评价:“吾生平有三艺,题跋为上,诗次之,字又次之。”实际上,刘墉在这三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底,尤其是他的书法造诣很高,被后世之人评价为“浓墨宰相”。刘墉的书法和成亲王、翁方纲、铁保3人齐名,被誉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在书法上的最大成就,是对传统书法的推陈出新。他用墨厚重,字体端庄遒劲。同时他的草书也别具一格,字体潇洒飘逸,酣畅洒脱。四、刘墉和影视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别。影视中的刘墉被称之为“刘罗锅”,给人展现出幽默诙谐,大智若愚的形象。但历史上的刘墉虽然谈不上仪表堂堂,但也并非驼背,只是在他晚年之际,年老背驼,曾被嘉庆皇帝亲切地称为“刘驼子”。

于是,“刘罗锅”之名得以传播开来。影视剧中,关于他和和珅斗法的故事也大都为虚构。刘墉确实曾和和珅同朝为官。当58岁的刘墉担任南书房行走时,27岁的和珅已是军机大臣。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和珅不但比刘墉小很多,而且深受乾隆宠信,身居高位,比刘墉的官职相对较高。因此,两人针锋相对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刘墉专门和和珅斗法一说。嘉庆九年,85岁的刘墉病逝,嘉庆赐谥号“文清”,以表彰他对朝廷的贡献。(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04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