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男孩因为阻止老人插队而引发打架,在这次事故当中,是老人先打的男孩,男孩被老人打得,浑身是伤,后来这位老人就被警方那边给带走了,并予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一、陕西男孩阻止老人插队引发打架,老人被拘
在陕西安康高新区付家河社区,因为停水,所以小区物业就安排了水车向居民们提供生活用水,本来一切都很正常的进行着,但没想到在排队接水过程中,却有人插队,而且插队的还是一位63岁的老人,这时候老人插队被一个15岁的男孩彭某给发现了,彭某觉得他不对,所以就开口询问他为什么插队,这时候63岁老人徐某就跟这个小男孩彭某吵了起来,两个人在争吵之中突然打起架来,场面看起来十分混乱,后来他们就被现场群众劝开了,而且还报了警,后来警方那边就把老人徐某某带走了。
二、老人徐某某:予以行政拘留处罚
本来这个事情就是老人徐某某的不对,他不应该插队接水,各个人都在遵守规定排队等候,而徐某某却插队,是个人都看不下去。而且男孩彭某也是看不下去才说了他几句,但没想到后来却打起来了,这位老人徐某某还把男孩彭某给打伤了,打的似乎还挺严重,后来还被送到了医院救治。也因为这样老人徐某某被警方那边予以行政拘留的处罚。不得不说现在的老人真的是太猖狂了,明明是自己的错还不承认,不承认就算了还把别人给打伤实在是太过分了,如果不给他一点惩罚,真的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这次他把彭某给打伤,彭某那边也没有什么人照顾,只能请护工,对于彭某的医药费,一定要让这个徐某某给负责,不然真的太对不起自己了。
78岁的张天伟老人是地道的老西安,他童年的一大半时间是在抗战中度过的。在那段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西安虽未踏入日军的铁蹄,但在频繁的敌机轰炸下,也是满城瓦砾、民不聊生。
张天伟老人亲历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的那一天。他一直记得,抗战中的西安军民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在西安汇聚起了磅礴的抗战力量。
一位老人两次与炸弹擦肩而过
9月1日下午,张天伟老人坐在明亮的窗前,回忆那段听着警报和轰炸声的岁月,一切好似就在眼前。
“抗战时,我家住在南城墙里的开通巷,从我家大门到城墙根只有120米的距离。城墙很厚,里面有很多防空洞,城墙上面有挂灯笼的电线杆,防空警报响起时杆上就会挂上红色灯笼,那是日本飞机要来轰炸的标志。”老人说看灯笼钻防空洞的日子占据了他童年回忆的很大一部分。
老人幼年时两次与炸弹擦肩而过,险些赔上性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邻居家被炸,巨大的爆炸声就在我耳边响起,炸弹落在了开通巷26号院内,我家是23号。当时我父亲吓得脸都白了,我母亲一把抱起我护在她身下。我家房顶的瓦被震落了,玻璃也被震碎了。后来听说26号家的儿媳妇当时就被炸死了,情况很惨。”
也许是那次惨烈的轰炸让张天伟的父亲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他后来在自家后院挖了很深的防空洞,而且是结构特别复杂且有多个出口的洞套洞,最大的洞有40平方米,最小的则要爬着才能进去。
后来的一次轰炸验证了张父的明智。“我第二次近距离遭遇轰炸更惊心动魄,当时听见警报声后我们全家人都钻进了后院的防空洞,我父亲带着大家穿过第一个大洞径直走进了第二个洞。后来那次轰炸时日军的炸弹扔下来直接炸穿了第一个洞,洞顶垮塌了一块,掉下很多土,如果当时我们全家躲在第一个洞里,不被炸死也会被土埋了。”老人说。
老人当年的亲身经历后来在很多史料中被佐证。据陕西省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显示,日机于1937年11月7日,首先轰炸潼关县城,六天之后开始轰炸西安,日本空军在山西运城,临汾设有机场,日机起飞不足半小时就能飞抵西安上空。在长达7年多的时间里,日军轰炸西安145次,出动飞机560余架次,伤亡1万余人,毁房43000余间。
西安是“前方的后方 后方的前方”
轰炸让西安遭受着侵略者的蹂躏。相较与邻省的沦陷城市而言,始终没有被日军攻占的西安在那时也算是相对安全的后方。
据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的《西安抗战风云》记载,1936年西安市的总人口有2088万人,1938年太原、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后,与陕西比邻的山西、河南等省以及其他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西安,加之大批工厂、学校内迁和驻军的增多,西安人口剧增至2464万人,抗战时期仅流亡西安的难民人数就有6万多。
抗战时期西安是西北军事战略要地,是连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全国各地的桥头堡,民国时期还一度被政府定为陪都,是支援抗日前线最有力的后方之一,被誉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因此日军更是集中火力轰炸西安,越来越密集的空袭不仅让民不聊生,也让城市工商凋敝、经济萧条。
在张天伟的记忆中,那时西安没有高楼,全城最高点就是钟楼,街上也没有那么多人,似乎总是天还没黑街上就已经关门锁店一片凄凉景象。
1942年前后,因日军占领山西、河南直抵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风陵渡与中国军队对峙,西安被轰炸得更厉害。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屡遭日军轰炸,破坏十分严重。 根据《抗战期间日本飞机轰炸陕西实录》记载,1938年11月16、18、23日在3次轰炸中,当时“市民目睹死伤同胞之惨状,惊怖欲绝。一闻警报,手足顿时无措,老幼惶骇,攘先趋避。……致使一般商民,日中不敢为市。”
据可考资料显示,抗战前西安的商业曾一度兴盛,1934年时仅12万人口的西安就有商铺5000余家。但抗战爆发后,日本的飞机不断轰炸,许多工厂、商铺外迁、倒闭。据统计,1943年底时全市仅企业就减少了30%,摊点商铺更是减少无数。
西安市档案局工作人员谢书文对多份当年的档案、史料研究发现,在没有充裕能力动用飞机高射炮拦截日机轰炸时,当时的陕西省成立了防空司令部,组建各级防空组织指挥系统,警报班、警备班、消防班、救设班、工务班、避难指导班、灯火管制班等;同时成立宣传队给民众普及防空基本常识,飞机的识别法、防毒须知(简易纱布防毒口罩制作法)、防空警报、警钟识别方法等;还加强了对空袭发生时,建筑物、道路和民宅等消防灭火、抢修、人员救治等工作。
西安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反对内战,毅然发动兵谏,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提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等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后来在国际国内各种和平力量的斡旋下,最终得到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据《西安抗战风云》记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大家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当时的中共西安市工委指示基层组织和党员,加强抗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抗日工作。在市工委的领导下,西安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形成 。
陇海铁路抗敌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地方队部、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陕西妇女慰劳会等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妇女也冲破束缚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女师、助产学校的学生走上街头、奔赴农村,以书写标语、街头演讲、教唱救亡歌曲等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厂矿、奔赴战区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1月,抗敌后援会西安学生分会先后组织了4批共65个农村工作团到关中、陕南各县,以集会、演讲、座谈、访问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帮助当地群众建立抗日救亡组织,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
当日军炮击黄河沿岸的陕西河防阵地时,民先队西安队部动员了300多名青年参军上前线,与日军作战。在日军对西安长达7年的轰炸中,西安各救亡团体仍积极开展活动,极大鼓舞了抗日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士气。学生们还积极参加慰问、护理伤病员和救助在轰炸中受伤的群众,直接为抗战服务。
此外,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仅在1938年5月至8月间,就向革命圣地延安输送了2288名爱国进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从西安八办输送至延安的进步青年至少有2万余人,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有力支持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发展了西安地区抗日救亡的大好形势。
日本投降那天东大街比过年还热闹
在张天伟的记忆中,日军轰炸西安是最惨痛的回忆,但日本投降那天,西安街头人们的笑脸和喧天的锣鼓声,是他毕生难忘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的一天,我们开通巷的人,男女老少都跑到大路上、土崖上、家门口仰着头看飞机,数不清的美国飞机,一波一波,一群一群,从东边空中飞来,往西南方向飞去,飞得很低,螺旋桨都看得很清楚。有的飞机是四个螺旋桨都转,我亲眼看见有一架是两个螺旋桨不转的。”后来他听大人们说,那是美国轰炸机轰炸完日本本土后的返航。
长大后成为军事迷的张天伟根据小时候的记忆翻阅资料发现,他当年看到的美国飞机就是B-29战略轰炸机,这种被誉为“空中战斗堡垒”的轰炸机正是美军二战时轰炸日本本土的主战机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晚上七岁的张天伟被四舅领着去了东大街。“从开通巷到了菊花园出去就是东大街,那天晚上东大街上的商店、铺面字号的老板都把汽灯挑出来了,开到最亮,整个东大街都被汽灯照亮了,人们笑脸相迎互相恭喜。”
那天晚上,张天伟快走到钟楼时,看到很多驻扎在西关机场的美军,开了好多辆威利斯敞篷小吉普车出来,绕着钟楼转圈。满脸笑容的美军把船形帽抛得很高,不停欢呼。街上看热闹得一些人上了美军的吉普车,大家高兴的一起欢呼、唱歌。当时人山人海的东大街上除了有锣鼓唢呐的声音外,还有零散庆祝胜利的枪声。
在张天伟的印象中,这样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好几天,大家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日子,小孩子再也不用怕空袭,可以在城墙上肆无忌惮地玩了。
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不足8岁的小男孩已经成了78岁的老者。老人如今的听力不太好了,但思维异常清晰。他甚至还能模仿当年空袭警报的多种节奏,他说:“那些声音好像一辈子都在耳边,忘不掉的。”
老人亲身经历了西安的抗战岁月,也经历了西安的重建以及现在的好日子,如今他喜欢做风筝,是那种有齿轮咬合。风一吹每个部位都会动的精密风筝。他喜欢坐在明亮的窗户边做自己喜欢的风筝,他说:“这种惬意自在的生活,我小时候不敢想。”
战争留给很多老人都留下了一生也无法忘记的苦难,却也给了他们对比当下生活的发言权,硝烟散尽之后,他们总是更愿意说——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引言:在西安疫情严重的现在,疫情防护依然很重要。防疫人员下跪,劝老人回家,这样一幕,确实令人心酸。老人不回家的原因是两位老人疏忽了疫情管理,在小区楼下散步。
一、疏忽疫情严重性对于老年人来说,疫情防范在他们的意识中,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他们在疫情如此严重的西安,竟然还下楼散步,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看到了疫情防护人员下跪劝其回家的场面。两位老人可能是因为在家比较无聊,但是对当下疫情不是那么了解,所以就存在着侥幸心理,想下楼来散步,消磨时间。但是小区明确规定,不能在小区楼下闲逛,这样其实会给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疫情防护人员劝其回家,并且采用了下跪的方式。这样一幕确实令人心酸,难过,以及人员确实不容易,老人们也应该遵守疫情防护的规定,一定要在家中隔离,保护好自己,不要在小区中闲逛。
二、在小区中散步这两位老人可能因为家中太无聊,没有子女陪伴,所以选择到楼下进行散步。但是在疫情如此严重的西安,这样的行为已经违反了疫情管理规定,会给疫情的防范带来很大的麻烦。在防疫人员发现两位老人后,对其进行劝说。最终还是采用了下跪的方式,来劝两位老人回家,这样一幕确实令人心酸,难过。感受到了疫情工作者在防疫中的艰难,顾大局。这确实是令我们敬佩的一点,所以我们百姓一定要遵守疫情防护的规定,能不要出门尽量不要出门,同时,疫情防护人员也不必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劝老人回家。可以采用正常的沟通方式,或者强制他们回家,才毕竟是为了他们自己好。
两位老人因家中太无聊,在小区中散步,并且没有考虑到当时的疫情情况,所以先防疫人员下跪劝其回家。
今日话题
要不要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还提醒着我们——不要让爱来不及。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关于给老人拍遗照背后的深意。
▼
(IC photo / 图)
陕西商洛,85后姑娘杨鑫坚持四年为两千多位山村老人拍摄遗照,并用视频记录下给老人们拍摄遗照的过程。
视频中的老人们笑容灿烂,却让无数网友破防,这也引发网友关于“该不该主动给老人拍遗照”的讨论。一部分网友认为不妨事先帮老人准备好遗照,因为“很多人走的时候,都没有一张体面的照片”。
陕西姑娘为2000位老人拍遗照:自己也在经历一场死亡教育
杨鑫发现老人们并不忌讳所拍的照片将用作遗照
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不应该主动提及拍遗照等事宜,因为在一些老人看来,活着的时候准备死去时的东西显得很“不吉利”“很晦气”……
我们对于遗照的态度有过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老人不忌讳遗照之事?老人的遗照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刻的现实问题?
遗照的变迁
在照相机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就有手绘的“遗照”。
比如《三国志》中有提到:“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东晋时期的《拾遗记》也记载,“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19世纪照相机出现之后,就有了遗照。
西洋照相技术是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进入中国的。19世纪中叶以来, 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已陆续出现了照相馆。不过,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对照相技术内心更多是恐惧,认为照相是“妖术”。
鲁迅先生作于1924年的《论照相之类》,很精准地记载了时人的心态:“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运气正好的时候,尤不宜照”;“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 因为好似腰斩”……当时还有鼻子有眼地流传着照相药水乃是由传教士所“挖”中国人的眼珠化合而成的谣言。
可见,国人最初就是将照相与死亡联系起来的,人的照片与用于祭祀的传统肖像画的联系更是增加了照相的死亡意味。
老人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感染着杨鑫和志愿者们
随着照相的普及,人们才渐渐打消对照相的疑虑。到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照相在上海等大城市的接受度就很高了。
1897年10月,上海一家有名的照相馆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劝说世人“务须照相”,广告写的是:“人生世上,无论为父母,为夫为妇,为子为弟,随时皆宜照一小像。譬若出外营求,父亲不相见,有此像可慰生离之悲苦。如不幸短命,亦何至如郑庄公之掘地相见哉。故照像之事,所费无几,所益甚大。举世之人,咸宜照一像传留,洵不易之道也。”
△杨鑫正在为老人拍照
其实,杨鑫与公益结缘已久
很早之前,杨鑫就是中华骨髓库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2012年,杨鑫的亲人
遭受绝症的折磨不幸离世
2014年5月,杨鑫得知她的造血干细胞
与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
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捐献
她说,“自己的经历更能理解患者的痛苦”
△杨鑫
这些经历让杨鑫体会到帮助别人
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里就提到了遗照,当时的人已经意识到,遗照可以“使人生数十岁或百岁后,复得想像其人,则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
现如今,照相已经非常便捷普及,只要有个手机就可以拍出遗照,不少老人也早早为自己准备好遗照。
(IC photo / 图)
对遗照态度大不同
不同地区的老人对于遗照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地方的老人完全不避讳有关死亡的任何东西,他们不仅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准备遗照,有的也准备寿衣,甚至连棺材也准备好了,并把棺材直接运回家放着。有些人自然会纳闷:不觉得这“晦气”吗?
恰恰相反,这些老人反而觉得这是“喜气”。其一,这些老人都是到了一定年纪后才开始准备遗照、寿衣、棺材这些东西。能够活着就是福气,假设意外走了也是“喜丧”,虽然把棺材往家里放着,但会称呼棺材为“寿棺”或“喜棺”。
其二,很多老人深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认为人虽然死亡了,但魂魄不会消失,仍然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享乐;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死后准备的东西,为的都是死亡后可以继续享福。这大抵有点类似于古代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大修皇陵。
其三,提前为自己准备好死亡的一些事宜,也是为了避免给子女添麻烦。
尤其是在几十年前,当时收入水平比较低,一场大操大办的丧事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所以老人们就有意识地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做准备,免得子女到时候得再忙活,或把整个丧礼弄得仓促草率。
所以,对于那些寿衣、寿棺都准备好的老人来说,准备好遗照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何况拍个遗照可比挑选寿棺省事得多。
当然,中国各个地方的风俗差异非常大。有些地方把死亡看得很“淡”,而有的地方对于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事物,乃至于包括与死亡相关的词汇都相当忌讳。别说拍遗照,就连提到遗照,有的老人都要“呸呸呸”。
可见,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首先取决于老人对于死亡是什么样一种态度。如果老人本身很忌讳,子女也不必将自己的观念强行施加在老人身上。退一步说,如今手机摄像相当便捷,平时多记录一些与父母有关的影像就可以了,不必特意去拍摄遗照。
(IC photo / 图)
不要遗忘弱势老人
新闻中的85后姑娘杨鑫之所以坚持给老人拍遗照,是因为对于不少边远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一生中除了身份证以外,可能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打工时,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在老人身边,没有记录老人影像的意识,没有时间带老人去拍照,老人自己也不舍得花钱为自己拍照。
所以,杨鑫为农村老人公益拍遗照还折射了一个现实问题,即不少农村老人被“遗忘”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农村里差不多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人纷纷到城市里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父辈和子辈大多数时间处于分离状态。
加之,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没有完成小学但识字以及小学毕业的老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对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数字鸿沟,并不懂得使用手机照相等功能。很多乡村老人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哪一天他们离开人世,可能真的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因此,要不要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还提醒着我们——不要让爱来不及。不是说一定要给老人拍摄遗照,而是说,平时要多多陪伴老人,多多用影像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点滴。
遗照的功能是“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当子女留有关于老人的很多影像,这时有没有遗照反而不是太重要的事了。《寻梦环游记》说,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遗忘。作为子女最最重要的是,不要遗忘家里的老人。
陕西很多的一些高官群嘲老人的事件反映了非常恶劣的一个现实,他们不仅没有给老人他们应得的,一些费用反而还一起大笑一起去嘲笑老人,农民的权益谁不可以去欺骗的,尽管他们是农民,但是每一个人的职业都是相同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底层人民到底要该怎么做才能够去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利才能够去获得自己该获得的,而不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高低贵贱之分,还要忍着这口气。
我想这样的事情也不止发生过一回了,很多的一些农民工他们明明给这些人干的该干的活,那你应该说的话,他们也应该得到他们该得的钱,但是这些人却仗着,他们没有任何的一些权益就一直拖着他们的欠款一直不发给他们我觉得这样的行为是相当的恶劣的,而且这名老人从事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鼓了非常大的勇气的,如果说不是生活所迫,还有怎么会去,低声下气的去求这些人,再者说了这本来就是他自己应该得到的权益,又何来求这一说呢。
有的人我们都知道,他们可以很好的去帮助别人度过难关,乐于助人面前有一颗非常善良,有一颗非常好的心,但是有的人他就只知道狗眼看人低,他就只知道凭借着自己的官大自己的权势大就平民,老百姓他们恶意地去压榨平民老百姓的汗血,我觉得这次一件非常引起关注的一件事情,对于这件事情一定要彻查,在这个视频当中,这名老人的拳头握了又握她自己的手都在发抖,结果自己换来的却是这些人的嘲笑。试想一下,如果说以后我们也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到底能不能够很好的去解决这件事情?一个人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去维护自己的底层权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