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复所创作的评论文字是人们欣赏的那类雅俗共赏的评论,这是一种新批评的路子,通过所评作品来表达或延展评论者自己所认为的创作观点和美学观念。阅读邹洪复的评论,可以感受到每一篇评论都是他细细咀嚼了书的芳香之后,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作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回味。它们真挚,亲切,见解独到,入木三分,每一个字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里面融入了他的思考,他的写作经验,他对作者文字的深刻体悟。可以说,邹洪复的评论既中肯客观,又极具专业水准。
邹洪复发表的部分论文、评论(共计53篇):
1,论文《谈谈音乐的模糊美》发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1995年第3期)
2,论文《通俗歌曲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6期)
3,评论《是否当代诗歌的悲哀》发表于台湾《乾坤诗刊》(2000年第1期)
4,论文《融合: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发表于《沂蒙教育》(2000年第5期)
5,书评《倾情艺术,流淌真诚——简评黄强诗集〈有梦无痕〉》发表于《热风》(2001年3期)
6,评论《这是一个伪文学横行的时代》发表于《科学与民主》(2002年第一卷第十二期)
7,书评《读巫昂诗集〈什么把我弄醒〉印象》发表于《读书时报》(2003年1月29日)
8,评论《游于诗内无所往而不乐——评邵光智的散文诗》发表于《山东邮电报》副刊(2003年7月25日)
9,书评《一部用爱的交响曲谱成的小说——评张执浩长篇小说〈试图与生活和解〉》发表于《黑龙江晨报》副刊(2003年4月9日)
10,书评《爱在生活的气韵和琐碎里面涌动——读那言随笔集〈家有蛮妻若兰〉》发表于《春城晚报》副刊(2003年7月16日)
11,书评《清醒活着的方法——读古古新著〈在商言商〉》发表于(《太原晚报》副刊,2003年2月8日)
12,书评《干嘛要和最亲近的人闹情绪——读满庭花雨的长篇小说〈媒子鸟〉》发表于美国《侨报》副刊(2004年3月5日)
13,书评《醉读〈陈寅恪读书生涯〉》发表于美国《新象周刊》副刊(2004年3月26日)
14,评论《一个社会没有文化的表征》发表于美国《侨报》副刊(2004年4月16日)
15,书评《不与无道者同谋和共事——读周益崧《驾羽随风》》发表于《燕赵都市报》副刊(2004年07月23日版)
16,论文《关于创新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教育前沿》(2004年12期)
17,评论《读谢明洲随笔集[一滴幸福]有感》发表于《山东作家》(季刊)(2004年4期)
18,论文《对“改革”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民主中国》(2005年1期)
19,论文《诗歌写作的方向》发表于《时代文学》(双月版)(2005年2期)
20,书评《幸福只给懂得幸福的人》发表于《山东文学》(下半月刊)(2005年第6期)
21,书评《官员应学郑金兰——读郑金兰随笔集〈下乡手记〉有感》发表于《时代文学》(双月版)(2005年6期)
22,论文《中国诗歌发展趋向的可能性判断》发表于《敦煌》诗刊(2005年上半年卷)
23,评论《诗歌:什么是先锋化写作和灵性写作》发表于《汉诗评论》(2005年第11期)
24,评论《一幅画和一个画家》发表于《沂蒙生活报》(2003年3月26日版)
25,评论《文化本源的凸现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发表于《沂蒙生活报》(2004年1月2日版)
26,论文《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美好素质养成初探》发表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7,论文《音乐教育应该具有的新走向》发表于《中国体卫艺教育》(2008年第5期)
28,评论《诗歌是诗人灵魂的出口——读山东文章的诗》发表于香港《大公报》有限公司编的《大周刊》杂志(2008年8月8日版)
29,笔谈《关于当代诗歌若干问题的问答》载于《沂蒙文学》(2002年第1期)
30,评论《儒雅文采君子情怀——简评武传法散文集〈沂山赋〉》载于《沂蒙文学》(2001年第2期)
31,评论《人性光芒诗意漫步——评邵光智的诗》载于《沂蒙文学》(2001年第2期)
32,评论《遗弃形式向内心靠近——简评刘书峰诗集〈流浪的翅膀〉载于《沂蒙文学》(2001年第4期)
33,评论《请你和大自然亲如一家——读杨同杰新著〈热血追寻〉发表于《临沂日报》(2006年10月13日农村版)
34,评论《文以学养并提——读党宝修先生〈党家山人诗集〉随感》发表于《沂蒙生活报》副刊
35,评论《一部值得去读的长篇小说——简评郭庆文的〈梦该有个家〉》载于《沂河》(1999年第1期)
36,评论《用语言作曲的小说——于彦国短篇小说集〈赶集〉印象》发表于《沂蒙生活报》副刊
37,评论《从朦胧到明朗,一个诗歌新时代早已开始》载于《光明观察周刊》(2004年2月10日,总第122期)
38,评论《活着的姿势——序秦友刚、刘燕散文集〈走在路上〉》载于(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9,评论《诗歌写作的支点——读蔡楚先生诗歌作品随感》载于诗集《别梦成灰——蔡楚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版)
40,论文《音乐教育酿造美好人生》发表于《艺术教育》(2009年第1期)
41,评论《自己的宫殿——读王竞成诗集〈掩泪入心〉》载于《黄河诗报》(2009年3期)
42,评论《大梦谁先觉读者会心知——读魏然森长篇小说〈越位〉》载于《鲁南商报》2009年5月9日版和《兰州晨报》副刊
43,评论《用心灵的光芒照亮写作——读王相理散文集〈追求〉载于《鲁南商报》2009年12月5日版
44,评论《神领意造处,天成高格调——牧青作品观后》载于《美术收藏》2008年第10期
45,评论《心有灯塔,照亮诗歌——诗人王竞成论》载于《黄河诗报》2011年第1期
46,论文《对合唱中音乐指挥的几点理解和认识》载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华章》杂志2011年9月版
47,论文《如何面对通俗歌曲的低俗和恶俗》载于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艺海》杂志2011年第9期
48,论文《对合唱中音乐指挥的理解认识》载于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艺海》杂志2011年10月版
49,论文《音乐呼唤摇滚精神》载于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音乐生活》杂志2011年第10期
50,评论《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载于《新晨报》今日沂蒙副刊版第3期
51,评论《清新优美,朴素纯粹——诗人邵光智论》载于《未央文学》2012第2期
52,评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角落——对几位通俗女歌手的点评》载于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音乐生活》杂志2012年第4期
53,评论《音乐思潮兴起的几种力量——读冯长春著作[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得到的启示》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我的手头经常放着一两本诗集,偶尔翻翻。比如这本《诗江湖》。 我从不写诗。因为我没有灵感,也不歇斯底里,更不准备卧轨或在某个孤岛上把发妻杀死。我也不认识诗人。只是听说这一伙人,总养着很长的头发,总起着很古怪的名字,总写着让人难懂的经常换行的文字。我读诗,买诗集,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迷恋那些先锋诗人的语言。 很早就知道,在先锋诗人的王国里,山头众多,大师林立,是一个没有猴王的乐园。但作为一个外行,我一直认为诗人只是一些语言的厨子,喜欢烹调语言的盛宴。他们不指点江山但酷爱激扬文字,是语言的探险者冒险家,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折磨语言,语言也折磨他们。这相互折磨的结果经常会让大吃一惊——哈,原来话还可以这么说,可以说得这么华丽,这么狡黠,这么妖娆,这么典雅,这么酣畅淋漓,这么字字珠玑。 他不说下雨,说细细的腿从天上跳下来;他不说黑喑,他说雨像强盗一样趁着夜色抢走星星;他不说拉肚子,他说终于咚的一声一块心病掉下去了简直就像一条两斤重的鱼;他不说一个人得了妄想症,而是说他要在太阳下山之前,赶到夜里。汉语己有两千岁了,但在先锋诗人之前好象还没有什么人这样肆无忌惮,在语言的圣殿里这样胡作非为。不妨比较一下。历朝的诗人们都喜欢做爱莲诗。但受莲诗和爱莲诗是不一样的。汉乐府的无名氏是荷叶何田田,宋朝苏东坡说映日荷花别样红,民国的朱湘说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而现在的先锋诗人则完全不同,他们说得不压韵不朗朗上口,但说的更妖娆更峻峭更波诡云谲。宋烈毅说,夏天的池塘铺满旧睡裙;健美操则说:我的爱人 要么把我从淤泥里拔起 要么和我入土为安。 他们就这样常常化腐朽为神奇,也常常化神奇为腐朽。他们把一地鸡毛幻化成诗情画意,也把崇高巍峨解构得鸡零狗碎。在他们营建的那个世界里,神奇,瑰丽,匪夷所思——风被风吹散在榕树上。一盏台灯发着台灯的光。椅子以椅子的姿式站立着。阳光爬进来点燃衰败的植物。雨点像钉子撒落一地。月亮漂在晚上整个世界都和衣躺下了……即使是钉钉子这样庸俗的琐事,在诗人那里也会浪漫得令人神往。女诗人尹丽川在《为什么不再舒服一点》中说:“哎 再往上一点再往下一点再往左一点再往右一点 这不是做爱 这是钉钉子。”瞧,多么锦心绣口! 当然,诗人最迷人的地方不仅仅于此,更在于他们智慧的光芒。语言只是一件时髦而精致的袍子里面爬满了思想的虱子。这些虱子叮在我们麻木的躯体上会让人骚动,惊觉,有所不安。他们用语言之镐在荒芜中挖堀宝藏,他们可以抵达我们无法企及的深处,他们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有着不同寻常的看法。对饥荒,宋晓贤这祥说,这一年老鼠逃出米缸我们的好乡长连夜派人把耕地先漆成草绿再涂成金黄。对复仇,夏宇这样说,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对爱情,韩冬这样说,有可能就尽量做爱不做爱也彼此看着不能走神不拿正眼看你也要拿白眼看你不说话的时候也要在心里骂你。先锋诗人确实很先锋,他们有很先锋的听觉很先锋的视觉很先锋的感觉。他们看见黑夜,是从蝙蝠的右翼开始的。他们断定,鲜花插在啤酒瓶里比插在狗屎里要秀气一些。他们认为,夏天太绿了秋天太黄了春天太不绿不黄了。他们听见,被捏破的葡萄有听不见的哭泣。他们发现穷,有个凉凉的鼻尖。他们觉得,东方最负盛名的土特产是日出。他们知道,村庄在一棵树的背后黑夜在白日的背后鱼在水的背后时间在美丽的背后。 我承认,他们有许多话我根本看不懂。像尹丽川的钉钉子,她不说,现在懂了事的我读以为是做爱,以前不懂事的我读以为是盲人摸象。当然,他们也没打算让我们大家都懂。和光同俗,与群众打成一片是他们最为鄙夷的事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说他们的想法很正确,但他们的想法很新奇。新奇的隔壁就是诡异,诡异往前一步就是绝望。诡异让他们从世俗中拔出来,同时又把他们在虚空中扼杀掉。这使他们痛苦不堪。中岛自己就说,此时我己分不清是花朵开在病句里还是病句开在花朵里。 我并不喜欢他们的做派,比如,那么脏的衣服,那么长的头发,那么古怪的名字。但我真的很喜欢他们的语言。诗人让我热爱上汉语,我也由此热爱上了这个世界。让我学会用另一种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因为诗人我爱上了麦地,草原,荷花,少女,天堂。因为尹丽川说的那么妙趣横生,所以钉钉子这样的小事我也乐此不疲。因为海子做过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所以“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成了我的梦想。 先锋诗人用语言的盛宴滋养着这个世界,但他们却几乎养不活自已。 他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他们心骛八极却枯守四壁,他们只能在网络里游荡。网络是个春来茶馆,来的都是客,不需要衣冠楚楚,不讲究道貌岸然。那里是他们自由狂欢的嘉年华。然而自由也有自由的可恶之处。在人声鼎沸的茶馆里,到处有鲜花,也随时能踩到狗屎。网络诗人新鲜虫子说,诗歌于我并非倾诉而是一种呕吐。既然你能呕吐我就能排泄,于是大家随地呕吐大小便。当然不乏有一些天才咳唾成珠,然而更多的蠢才却让诗江湖上垃圾遍地,臭气熏天。他们把茶馆变成一个猪圈。渐渐地,有些洁身自好的人便想逃离。逃向何方?如今最好的去处当然是电视,可以一夜成名腰缠万贯。但他们遥不可及,如今那是明星名流超男超女的禁脔和天堂。李宇春的玉米们一望无际,谁知道巫昂是不是一条狗?电视不喜欢,是因为人民不喜欢。现在人民和电视鱼水情深,经常互动。被电视遗弃的人必将成为世界的孤儿,只能露宿街头向隅而泣。朵渔就悲愤地质问还要在黑喑中呆多久?!他们梦想“等待一场雨后钻出地面,蜕壳,羽化,飞上高枝,唱自己的歌。” 然而,梦想只能是梦想。当他们好不容易从网络中钻出来的时候,他们只是一只奇怪的土豆(那是在喑处憋着劲生长成的怪物),或者涸澈中的小鱼(在网络之海他们是大鲨)。他们需要相濡以沫,也需要勾心斗角。相互称兄道弟或者相阋于墙。惺惺相惜或者党同伐异。执手相看泪眼或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些都是不得己而为之的求生之道。他们必须喧哗,必须嚎叫,必须争论争鸣争吵争斗争风吃醋,否则就会默默无闻无声无臭。为了引人注目,他们费尽心机,例如起一些十分古怪的名字,什么竖(估计是条光棍),什么轩辕轼轲(无非是梦想有辆车)之类。这是引人注目最廉价的办法。他们何尝不想煮酒于庙堂之上,论剑于华山之巅。诗人伊沙愤激地说,我呼吁 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诗人愤怒了,他们在说气话哩。也难怪。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悲天悯人地为他们申过冤叫过屈。你看,诗刊物越来越萎缩,诗集印数越来越少,诗人写诗只有诗人在看,近亲繁殖,体内循环。圈子内早已如雷贯耳,隔壁邻居狭路相逢却不知何方神圣。他们真的很潦倒真的很寂寞。时间长了,他们自己也知道“诗歌绝对不是一项喧嚣的事业(朵渔语)”。所以也有不少人坚守阵地,长久地吊在诗歌这棵歪脖树上,那种固执的姿式令人尊敬。 我们这些正常人经常把诗人当成不学好的孩子,责怪他们误入歧途。以至于在这样物质丰腴的世界也居然有被饿死的危险。但诗人不应该被饿死。没有诗人我们的生活会干巴巴,毫无血色。没有诗人的世界很落寞,很无趣,也太冷清。没有他们我们不知道钉钉子可以这么舒服,不知道面朝大海只关心粮食会如此美丽,不知道鲜花插在啤酒瓶里比插在狗屎里要秀气一些。多一个诗人就会多一千种看法,少一个诗人就会少一万种梦想。他们用语言的犁铧开垦我们日见荒芜的想象,用语言的纤指抚摸我们日见粗糙的情感。我们这些正常人太正常了也太乏味了。我们需要诗人,哪怕被他们的呕吐熏一下也好过腻香扑鼻昏昏欲睡。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我们应该怀惴寂静去寻找喧闹,应该背负沉重去追求放纵。 诗人刘歌在《杜甫》诗中借古讽今地说唐朝的血和肉都长在杨贵妃们身上,糟老头子一无所有瘦得只剩下骨头。同时还强作欢颜地说,要瘦就瘦到底瘦到山穷水尽瘦到只剩下骨头的欢乐和傲慢在文化里站一千年。但无论如何饿死他们是不对的。在杜甫那样万恶的旧社会诗人都没有被锇死,现在莺歌燕舞的年代更不能锇死他们。我们膘肥体壮,而诗人瘦骨嶙峋,这可不是太平盛世应有的景象。让诗人衣食无忧,这是我善良的愿望。所以我时常买一两本他们的诗集,置诸座右,随手翻翻听听他们快乐的呻吟以及痛苦的歌唱,同时也为他们增加一点点收入——我一介书生,能为他们做的也只能如此了。(读《诗江湖》符马活编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005,11,7 2006,2,25重写
唐朝的。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唐诗人,清河东武城(今邢台清河)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享年70岁。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正午的巫昂》(随笔集)
《从亲人开始糟蹋》(随笔集)
《春药》(短篇小说集)
《爱情备胎》 (随笔集)
《什么把我弄醒》 (诗集)
2008年出版新书:
《厨房中术》
《谁都是情圣》
2010年出版新书:
《星期一是礼拜几》
2011年出版新书:
《极品》
2012年出版新书:
《多情是犯罪》
究竟现当代白话诗该怎样才能写好呢?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现代白话诗是在外国诗影响下的新文化运动的早产儿,一出生似乎就带着“不健全”的烙印。直到今天还有人不承认它的合法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确实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存在已是不挣的事实。剩下的就是如何才能让它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朵艳丽而清香的奇葩,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下面是我对当下诗歌发展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姑且暂罗列之,供诸君茶前饭后打发无聊。若有所见略同者请给捧捧场,不以为然的望多多指教。
一、文本内容与语言格式
想要恋爱的青年常常困惑,择偶对象的内心与外表孰轻孰重呢?当然作为正常人,我们的愿望当然都是最好两者都美了。那么我认为好的诗歌的标准也是如此:内容与格式齐美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我国古典诗歌为什么经久不衰呢?就是因为他们既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又音节和谐、整齐美观。《诗经》、《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经典之作莫不如此。
作为语言艺术,和小说不能没有故事一样,诗歌也不能没有“形式”。诗歌作为一种形式艺术,是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出现的,若没有了形式,也就没有了自身。就像人和人一样,独特的“外表”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也是我们存在的凭借。我们看一朵花,首先看到的肯定是它的颜色、它的形状,其次走近了才能嗅到它味道。
格式重要,但内容更重要。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白话诗的散文化、自由化倾向似乎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似乎只要是分行的文字,都可以叫做诗。9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诗人在“回归语言”的旗号下玩起了语言,导致“一些轻飘的语感训练和无聊的语言游戏纷纷出现”(吴思敬)。更为甚者,出现了像赵丽华《一个人来到田纳西》那样只是将“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一语予以分行排列的“梨花体”,在诗歌中,更为重要的是以充实的内容真挚的情感撼动读者的心灵,而不仅仅是猛敲回车的大白话。自朦胧派之后,出现了90年代的新生代、后朦胧派,他们鄙视诗歌内容,逃避意义,驱逐情感,在他们的诗歌里再也读不到厚重充实的内容了,取而代之的是让人炫目的格式,诗歌在他们的手里变成了文字游戏。他们的极端让人感到很悲哀。如“下半身”诗人宣称:“知识、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 承担、使命、大师、经典、余味深长、回味无穷这些属于上半身的词汇与艺术无关,这些文人词典里的东西与具备当下性的先锋诗歌无关。”“我们要让诗意死得难看。”“在诗歌中找思想你有病啊。”“承担和使命。这是两个更土更傻的词,我都懒得说它们了。”没有格式的诗歌,我尚还可当做散文读,当做小说读,但是没有内容的诗歌,我们只能当做垃圾扔掉。
二、高雅与俗化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商业化对文学的冲击可谓凶猛异常,伴随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精英文化的消解。由于小市民阶层的兴起和需求,原属于精英知识分子的高雅文学被边缘化了,通俗化文学受到热捧。在诗歌上的表现就是:以新生代诗人为代表的“口语化”、“日常化”、“私人化”写作的兴盛。正如谢有顺在1999出版的《中国新诗年鉴·序》里说的“近年诗歌的平民化倾向,使得诗人所创造的形象多样起来,不再是单一的忧郁知识分子、精神启蒙者和时代代言人的角色。英雄主义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日常、卑微却真实的自我。”民间的、下层的大白话成了新式武器,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常态被当做了子弹,一齐射向读者。
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平民化本来无可厚非,可以丰富文学审美风格、拓展文学题材,但是一贯习惯走极端的当代中国人总是“非黑即白”。一些自以为“先锋”、“新潮”的民间诗派,表现出的是令人惊骇的恶俗倾向。其中,可以活跃在网络上的最具声势的“下半身诗派”与“垃圾诗派”为代表。“下半身诗派”的主张是:“让我们的体验返回到本质的、原初、动物性的肉体体验中去……我们将回到肉体本身的颤动,我们是一具在场的肉体,肉体在进行,所以诗歌在进行,肉体在场,所以诗歌在场。仅此而已”(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 。他们要求“亮出了自己的下半身,男的亮出了自己的把柄,女的亮出了自己的漏洞”,大搞“下半身”崇拜。代表人物有沈浩波、尹丽川、南人、朵渔、巫昂、李师江等。在他们的主张中,本来是不无要从“别人的唾沫中”跳出,要反叛虚伪,要表达最本真的生命体验,要找回失去的自己这样一类合理因素的,某些作品,如沈浩波的《朋友妻》、《上帝的孩子》、伊沙的《车过黄河》等,对虚伪的人性文化的嘲弄,对原有某些所谓“神圣”的讥讽,还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但由于他们过于偏执地“反抒情”、“反诗意”、“反文化”的立场,误解平民化、通俗化的概念,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低俗化、粗鄙化的道路。下面是我选取的他们比较上得了台面一点的一首代表作,请大家看:
她一上车
我就盯住她了
胸脯高耸
屁股隆起
真是让人
垂涎欲滴
我盯住
她的胸
死死盯住
那鼓胀的胸啊
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
她终于被我看得
不自在了
将身边的小女儿
一把抱到胸口
正好挡住我的视线
嗨。我说女人
你剐以为这样
我就会
收回目光
我仍然死死盯著
这回盯住的
是她女儿
那张俏俏的小脸
嗨.我说女人
别看你的女儿
现在一脸天真无鄂
长大之后
肯定也是
一把好乳
——沈浩波《一把好乳》
另外如尹丽川的《为什么不再舒服一点》、南人的《吃冰棍的女子》等更是不堪入目,我就不列出了。大家有兴趣可上网查一下。
“垃圾诗派”的主张是:反叛“学院派写作”、“知识分子写作”、“神性写作”,力倡“崇低、解构、另类、贱民”。他们公然宣称:“生为垃圾人/死为垃圾鬼/我是垃圾派/垃圾派是我”(徐乡愁《崇高真累》);“一切思想的、主义的、官方的、体制的、传统的、文化的、知识的、道德的、伦理的、抒情的、象征的、下半身的、垮而不掉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些伪装的成分,只有垃圾才是世界的真实!”,“为了让世界还原成它的本来面目,我们不惜把自己变成动物,变成猪,变成垃圾,变成屎”。如:
屎是米的尸体
尿是水的尸体
屁是屎和尿的气体
我们每年都要制造出
屎90公斤
尿2500泡
屁半个立方
另有眼屎鼻屎耳屎若干
庄稼一支花
全靠粪当家
别人都用鲜花献给祖国
我奉献屎
—— 徐乡愁《屎的奉献》
再如“明天起/痛定决心写牛逼诗/泡牛逼妞”(余毒《明天起努力做个帅哥》),“给尚未出嫁的大姑娘/擦屁股/要格外小心,集中精力”(皮旦《擦屁股的》),“把屎拉完拉好/并从屎与肛门的摩擦中获得快乐”(徐乡愁《拉屎是一种享受》),“我表达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认真地/拉一泡屎”(虚云子《我喜欢到处拉屎》)等等。这已不是在写诗,而是在蹂躏人类的尊严;这已不只是“恶俗”,而已至“无耻”。
大众化、平民化不是低俗化,不是粗鄙化,而是要关注平常人的生存状态、日常情感,拉近文学、诗歌与民众的距离。高雅化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积极健康、乐而不*。诗歌不能离开高雅的格调与情趣,即使是写给平民看的。诗人应该有高尚的责任意识,诗人应该有精英意思,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连诗人都“堕落”了,那这个民族肯定就要完了。
三、含蓄与直白
现代诗不容易写,因为如果技法修养不够高的话很容易写成大白话,而如果写的技巧性太强太含蓄又会走入晦涩的道路。如何做到既含蓄蕴藉又使人易懂是个很不好把握的事。现在一些人写诗,故意追随象征朦胧一派,它打破了正常的语言语法方式、习惯,在诗歌句式的构建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方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再按照原有模式展开,而是常常出乎我们的经验和预料,显得新颖而奇特,完全取代了传统诗歌那种明喻、暗喻、起兴、借代等修辞方式,以一种非逻辑的句式表达情感,从而给读者故意制造了阅读障碍,同时也带来了审美上的陌生感,并进而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他们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当做形象化的东西写,把具体的东西象征化。现在一些诗选、诗典、诗歌杂志上、网上到处都充斥着大量这样的诗,就算你是文学研究生、教授也未必能读懂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典型代表是“个人化写作”倾向,这些诗人逐渐回避时代的特性和人们对未来的理想,往往过度彰显自我即兴和私密的情感体验.诗歌缺乏深度,脱离现实生活,甚至只追求个人写作的快感.用大量过于含混和过于技巧化的语言来宣泄个人神秘莫测的“诗情”,更对诗歌本身的意义指向和精神提升不曾顾及,或许他们的诗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懂。也正是因为这样,诗人在个人化写作中流放了自己,最终使自己被读者边缘化。
我们反对不知所云的朦胧,同样也反对毫无咀嚼之味的直白口语,如赵丽华《廊坊不可能独自春暖花开》,读这样的诗,简直是对我们阅读能力的一种侮辱,徒然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一点审美的愉悦。
四、格律与自由
现代诗难写难就难在它没有一定的套路,不像律诗绝句那样,好歹有个字数、格式的确定性,或七言或五言,或四句或八句,只要再一押韵,不管内容上怎样,最起码外表上看起来像诗了。而现代白话诗就比较自由了。越是自由就越难写。因为没有模子,不能进行批量生产。所以很多人希望能寻找到一种像写古典诗一样写现代诗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套路,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区。现代诗难写不是难在没有套路,而是难在不能跳出古典格律诗的影子,不能放开架子在诗的艺术世界里不能解放思想、自由地舞蹈。我现在常觉得有时现代白话诗押韵并不太美,押韵太多反而读起来让人有种圆滑顺溜的感觉,缺少曲折变化、沉郁厚重的美感。如何解放思想大胆自由的创作,才是现代白话诗的正道,每一首好的白话诗都应该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要考虑太多的格律、字数、套路,就像顾城的《一代人》、《生活》一样。但是主张自由并非就是允许随便地换行,例如: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的
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赵丽华在《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客忍》
这是诗歌吗,再看看《谁动了我的花内裤》:
晚上想洗澡
发现
我的花内裤
找不到了
难道真的会
有人
收藏
我的
没来得及
洗的
花内裤
在这里。诗歌就是“回车键”.以致在2006年8月以后,网络上出现了恶槁”赵丽华的“赵丽华诗歌事件”。甚至有人总结出所谓“梨花诗万能写作技巧”: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如果这样HJT的讲话报告也可以拿来作诗了。
五、习古与创新
很多人认为,古典的都是好的,写起现代诗也总是不自觉地使用古代的审美标准、模仿古典诗词。写起意象就是风啊,花啊,雪啊,月啊,云啊,莺啊,燕啊;用起词汇就是伶俜啊,绵绵啊,萧瑟啊,梦啊,泪啊;写意境必是凄凉啊,寂寞啊,相思啊,哀怨啊。这些东西虽不能说是老老掉牙的古董了,没有一点用处了,但是被古人用了几千年确实已是“至今已觉不新鲜”。有些人写起诗来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返古,里面找不出一丝一毫现代的痕迹,没有现代人的情思,也没有现代社会的事物,意象全是早已消失的了东西,词汇全是现代人早已不再使用的的词汇,我觉得这样的诗就算放在唐诗宋词里可以以真乱假也没多大意义价值。
我们现在写诗,首要是有新的现代的审美标准,不要老抱着古人的审美标准不放,只要有新的什么标准,高楼、大厦、汽车、飞机、电脑、手机一样可以入诗。其次还要观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记述现代社会的事物,在现代社会里寻找发现美的元素,而不是一味地模古、返古。
古典诗歌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的地方,例如注重形式美,注重和协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语言的凝炼优美、意象和意境的营构、丰富的想象、比兴和隐喻等手法的运用,分行的艺术表现等等。
我们舍弃的应该是古诗内在的具体内容,借鉴的是古诗外在的艺术方法与技巧。
六、情感与理智
现代诗歌一个明显的倾向是,理智的因素多了,情感的因素少了,可能更多的继承了宋诗而非唐诗的传统。但是当下的诗歌,不仅情感缺失,连理智也不正常了。情感淡漠,意境匮乏,境界低下,故弄玄虚,语言缺少应有的诗意创造,是中国当代诗坛的普遍状况。许多诗人情感麻木,漠视现实,亦无力体悟现实,故而《我有的东西》、《点不着的香烟》之类琐屑无聊的日常生活感受才会成为他们最热衷的题材。从其内容和精神上来看,当下诗歌却存在一种薄“情”寡“义”的倾向。多莫名其妙的敏感的沉思,而少积极健康的喜怒哀乐之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素质,抒情从来就与诗歌难以分开。但是,当代诗歌曾在漫天飞舞的颂歌中将抒情推向了凌空虚蹈的极端。九十年代诗歌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对叙事的强调,原因之一就是对这种抒情的反动,要用叙事来“为混身冒泡的抒情消肿”(钟敬文东语)。思想退位、意义逃遁,再加上情感缺失,剩下的就是冷淡、冷漠。没有了愤怒,没有了歌颂,没有了批判,没有了任何激情。翻开各种诗集、诗刊和诗歌选本,乃至“X X最佳诗歌”之类,其中充溢着冷冰冰的、平平淡淡的个人化生活流和平庸琐细的叙述,到处充斥着“死亡”、“灰暗”、“疯癫”、“丑陋”、“低俗的字眼。
诗歌增加一些理智的色彩本也可以增加它的理趣和哲理性,启迪人心,引发人思考。但是重要的是这种思考,这种哲理,是否积极健康,是否给人审美的愉悦。
从以上论述可见,当下许多诗歌缺乏诗味,缺少诗情,缺失诗的精神,故而应呼唤意义和情感的回归。
七、多元与统一
文坛有领袖固然是好事,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争做领袖、盟主而将非我族类悉尽诛之,也不能因此而将各种风格的诗歌整齐划,一刀切。不知为什么,当代中国人总是喜欢“争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斗完了敌人又斗自己人。也许是事件争斗意识的残留,当代诗人内部有严重的“江湖”意识和宗派意识。诗人们开始拉帮结派、自我鼓吹、圈子化。并以一种强烈的排它姿态与自己诗歌立场和诗学趣味相对的群体、个人或官方文学机构进行对抗。“朦胧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非非主义”、“第三代诗人”、“后朦胧派”、“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神性写作”、“知识分子写作诗群”、“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等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无不自称自己走的才是当代诗歌的正道,并攻击反对他人。比如说同属于“民间”姿态的“下半身”与“垃圾”两个诗派之间的相互攻击,尤其是沈浩波与徐乡愁两个代表人物之间的恶骂,就是这样一种“殊灭异己”意味的“火拼”。程光炜1998年主编出版的“九十年代书系·诗歌卷”《岁月的遗照》,即因为编选有失公允而被谢有顺不无道理地批评为是“某些诗歌小集团的偏狭心理的集中反映” ,并导致了所谓“民间”与“知识分子”两派诗人、学者之间的怨恨,引发了1999年4月份于北京平谷县盘峰宾馆召开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的公开对决,即著名的“盘峰论争”、“盘峰论剑”事件。现在的诗坛俨然成了江湖,成了黑社会。
文学、诗歌的多元化本来是一件好事,标志着文学界的自由、繁荣。多元而不混乱,大家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吸取经验,才是不同诗歌流派共存的理想的状态。至于文坛领袖,我觉得不要去故意去炒作,顺其自然才好,毕竟文坛不是政坛。事件后,中国文学、诗歌好不容易才从政治强权的缰绳下解脱出来,获得自由,就让它好好撒撒欢吧。
结语
诗歌创作光有理论还不行, 只有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不断地练习,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才能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与进步。任何的理论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一种束缚,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如今的诗歌“热闹”而不“繁荣”。当局者只注重GDP的快速增长,邓小平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导早已被遗忘在九霄云外,世人皆为生存而奔波忙碌,民风重利而轻义,社会节奏飞快浮躁,或许这一切的现实都已实在不大适宜于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生存了,但可以坚信,作为满足人类本原性精神需要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学不可能如同某西方解构主义学者所预言的会“走向终结”,有“文学中的文学”之称的“诗歌”,更不可能走向消亡。因为人不是动物,吃饱了就没有需求了,人还有精神的需要,人会孤独,会寂寞,会兴奋,会悲伤,会愤怒,所以人需要文学需要诗歌的慰藉。我们的社会现在是特殊时期,不可能长久如此,社会的节奏总有一天会降下来,那时候人们的视野会从物质文明上转向精神文明,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便会要求精神的进步。那时肯定是文学、诗歌发展繁荣的黄金时间。
以上是来自房超峰的文章,我觉得写得很有道理,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