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5篇

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5篇,第1张

1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及微机模拟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即毁灭直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导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③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的现象。

 2.能力方面

 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推理,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方法方面

 ①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推理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体会得出物理规律的一种方法。

 ②让学生体会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有意识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2.采用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机辅助教学手段,可加大课堂密度,节省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采用循环螺旋式的教学方法,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

 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严格控制教学进度,努力实现教学的和谐美。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历史角度引入,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片形象地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容量。

 2.新课教学:

 以实验→推理→总结概括→运用为主线展开。

 ①伽利略理想实验:

 实验1:小车从同一高处滑到三种介质的平面上,观察滑行距离的区别。(实验录像)

 实验2:伽利略实验模型。

 推理:忽略次要因素后,小车、小球将怎样运动。(电脑模拟小球在无阻力条件下运动)

 总结概括: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②惯性:

 实验1:赛车起动,小人跌倒------静止的物体有惯性。

 实验2:赛车制动,小人不动------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推理:静止、运动的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总结概括:一切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3运用:

 ①看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小人跌倒后为什么向前跌倒?(找两个学生解释)然后看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

 ②为什么车加速时,车上的人向后倾倒?车减速时,人向前倾倒?利用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

 ③锤头松动时候,为什么把锤子倒立,把锤柄末端向石头上去磕一磕,锤头就安牢了?实验演示,动画片(微机模拟)解释

 ④一列在平直铁路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车厢里有一个人,竖直上抛一小球,小球落下时,将落在哪?实验模拟,加以解释。

2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3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

 (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说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4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5高一物理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级物理____册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

 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而对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或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 案

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授课班级

课 时 2

技能 1、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了解碳原子杂化方式与结构

2、掌握甲烷、乙烯、乙炔的结构特点和同分异构体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同分异构体各题型的练习,要分析总结出对解题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方法、结论,从“思考会”转变成“会思考”,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重 点 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难 点 同分异构体相关题型及解题思路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键长、键角、键能

2、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第一步:所有碳,一直链。

第二步:原直链,缩一碳。缩下的碳,作支链。

第三步:原直链,再缩一碳;缩下的碳,都作支链。

碳链异构

2、烯烃同分异构体书写步骤

(1)先写出相应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从相应烷烃的结构简式出发,变动不饱和键的位置。

烯烃同分异构体包括

官能团异构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在高一时就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所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板书〕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讲〕仅由氧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至今只发现了两种:H2O和H2O2,而仅由碳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却超过了几百万种,这正是由于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所决定的。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碳原子通过共价键与氢、氧、氮、硫、磷等多种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里,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构成以碳原子位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键角均为109º28’。

〔板书〕1、键长、键角、键能

〔投影〕键长:原子核间的距离称为键长,越小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键角:分子中1个原子与另外2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的夹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能: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裂解成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观察与思考〕观察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投影〕

〔讲〕碳原子成键规律小结:

1、当一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原子连接时,这个碳原子将采取四面体取向与之成键。

2、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双键时,形成双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3、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叁键时,形成叁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4、烃分子中,仅以单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以双键或叁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5、只有单键可以在空间任意旋转。

〔点击试题〕下列关于CH3—CH=CH—C≡C—CF3分子的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

A、6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B、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C、6个碳原子一定都在同一平面上

D、6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讲评〕依据。即“乙烯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上、乙炔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处在一条直线上。

〔板书〕2、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讲〕结构式: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一对共用电子(一个共价键)用一根短线表示,将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连接起来,若省略碳碳单键或碳氢单键等短线,成为结构简式。若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称为键线式。

〔投影〕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转换

〔小结〕

〔讲〕由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每个碳原子不仅能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与共价键相结合。碳原子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和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碳链也可以带有支链,还可以结合成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互相结合。以上就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讲〕下面,我们来扩展一下,如何能够由结构简式或键线式,快速判断该有机物的分子式。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不饱和度。

〔投影〕不饱和度

1、不饱和度又称为缺氢指数,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不饱和度增加1。

2、计算分式:

(1)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nHm,不饱和度Ω==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nHmXr, 不饱和度Ω==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xHyOz, 不饱和度Ω==

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xHyNz, 不饱和度Ω==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若有机物为含氧化合物,C=O,C=C等效,不饱和度相当于1,故O原子数可不计入不饱和度。而有机物分子中如有-X、-NO2、—NH2、—SO3H 均可视为氢原子。带入不饱和度计算时作出相应的转换。

〔投影〕不饱和度:

(2) 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有机物中的桥环化合物或笼形结构的脂环化合物进行研究时,我们所指的环数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立体结构的面数,通常在有机中,把碳环化合物转变为链状化合物需要打断的C-C键数目,就是碳环的数目。

〔投影〕不饱和度

(3) 对于立体有机物分子,Ω=面数-1

对于多笼结构,Ω=面数-笼数

〔讲〕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笼状化合物也符合欧拉定理,即

〔投影〕知识拓展—欧拉定理

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

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

〔讲〕在有机化合物中,顶点数就相当于组成的原子数,棱边数相当于化学键数。

〔投影〕以立方烷和金刚烷举例,计算不饱和度

〔过〕也是由于以上原因,由相同原子组成的有机物分子可能具有不同的几种结构。

[板书〕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投影复习〕1、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称为同系物。特点是物理性质递变,化学性质相似。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讲〕对于某一烷烃分子怎样判断它是否具有同分异构体,如有,又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这是学习有机化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并能够书写。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常用的书写方法—缩链法(减碳对称法)。

[板书〕1、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点击试题〕例1、 的同分异构体

[板书〕第一步:所有碳,一直链。

(先写碳络结构,后用H原子饱和)

[板书〕第二步:原直链,缩一碳。缩下的碳,作支链。

(从链端依次编号)

[问〕缩去的一个碳可作为一个 ,能否连接到1号或4号碳原子上

[展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注意空间结构的变换和支链连接位置的等效性)

(答:不能。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碳链顶端的碳原子上不要连接任何烃基,否则,将出现相同的同分异构体。) 可写成

[问〕支链能否连接到第3号碳原子上

[演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

(答:不能。第2与第3号碳原于是完全对称的、等效的碳原子)

[板书〕第三步:原直链,再缩一碳;缩下的碳,都作支链。

〔讲〕缩去的两个碳原子可作为两个甲基或一个乙基。

[问〕①两个甲基怎么连接(只能同时连在第2个碳原予上)

(注意:第2号碳已饱和,即使有碳原子也不能再连接在这同一个碳原子上了;除第2号碳原子外,四个碳原于是完全等效的) ②作为乙基,它不能连在顶端的碳原子上,能否连接到第2个碳原子上

[演示〕用球棍模型旋转,让学生观察。

(答:不能。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直链上各号碳原子不要连接原子数等于或大于其号数的烃基,否则,将出现相同的同分异构体。)

[问〕③剩三个碳原子的直链能否再缩去一个碳(不能。所以碳原子数少于3个的烷烃是没有同分异构体的)

[小结〕①要按照程序依次书写,以防遗漏。

②每一步中要注意等效碳原子,以防重复。

[随堂练习〕写出己烷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投影评点〕(写出一些与上列结构相同,但书写形式不同的烷烃分子的碳络结构,让学生比较分析,从而适应其形式的变化。为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问:与上列哪些结构相同?答:均为○3)

(问:转化后与上列哪些结构相同?答:均为④)

[问〕有没有缩去三个碳原子以后的同分异构体

没有,只有五种。

〔讲〕以上这种由于碳链骨架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碳链异构。烷烃中的同分异构体均为碳链异构。

[板书〕碳链异构

〔进〕对于碳链异构的书写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减碳对称法”。包括两注意(选择最长的碳链作主链,找出中心对称线),三原则(对称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四顺序(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布由邻到间)、

[问〕烃的同分异构体是否只有碳链异构一种类型呢?

〔讲〕我们学习了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就知道了。

[板书〕2、烯烃同分异构体书写步骤

  (1)先写出相应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从相应烷烃的结构简式出发,变动不饱和键的位置。

〔点击试题〕例2、 写出分子式为 的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共5种)

(1)  

〔随堂练习〕1、写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

2、写出分子式为C5H10O的醛的同分异构体

〔投影小结〕等效氢原则

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2、同一个碳上连接的相同基团上的氢等效

3、互为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等效。

[小结并板书〕烯烃同分异构体包括

〔讲〕上面已经学了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刚才所学的烯烃由于双键在碳链中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叫位置异构。还有一种同分异构类型是官能团异构。如乙醇和甲醚:CH3—CH2—OH(乙醇,官能团是羟基—OH),CH3—O—CH3(甲醚,官能团是醚键 ),像这种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叫官能团异构。

[板书〕官能团异构

〔点击试题〕例3,写出分子式为 的烃的同分异构体;

  

〔小结〕

(随堂练习〕出C4H10O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投影小结〕书写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步骤是:首先考虑官能团异构、其次考虑碳连异构,最后考虑位置异构,同时遵循对称性、互补性、有序性原则,即可以无重复、无遗漏地写出所有的同分异构体来。

〔课后练习〕1、写出C7H8O的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异构体,则其六氯代物的异构体数目为

A 两种 B 三种 C 四种 D五种

解析:采用换元法,将氯原子代替氢原子,氢原子代替氯原子,从二氯代物有四种同分异构体,就可得到六氯代物也有四种同分异构体。答案:C

点评: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如果它的m氯代物与n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相等,则m+n=y,反之,如果m+n=y,也可知道其同分异构体数目相等。

1968年12月24日,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被拍下,这就是从月球望向地球的“地出”(Earthrise)。 此图为2013年将原有黑白照片上色重制后得到的画面。

图源:NASA

月球,自诞生40多亿年来,

从未离开过地球身旁,

是地球最忠实的伴侣,

也是人类赋予最多浪漫 情感 的地球卫星。

此图为1968年“地出”黑白原片

图源:NASA

世世代代,古人抬头望月,

从未停止过对“登月”的憧憬;

1969年7月20日,

人类终于第一次登月成功。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

每年的今天成为 “人类月球日”。

人们虽然尚无法轻易做到亲身体验登月,

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摄影人

连续4年“望月追星”,

从定都峰超级月亮、

到大摩天轮月落、

西南角楼月落、

定都阁月落、

角楼三星凌月

的镜头中,

“赏月”这件事几乎达到极致,

为了寻找最好的观月角度,

机位往往要精确到一两步之间。

这是从北京发出对月亮的最真挚“表白”。

摄影、撰文:Papajames

我是从几年前开始关注月亮的,痴迷于用长焦镜头拍摄不同月相与建筑物的合影。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为我的爱好提供了很大便利,因为它既有例如故宫角楼这般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又有中国尊这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地标。为此我经常起早贪黑出没在大街小巷,追逐着檐间楼台上的月升与月落。

古建合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用 历史 悠久的古建做地景,如同为我们重现古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种穿越时光的美。

凌晨四点故宫,一弯残月从东南角楼后面升起,紧随其后的是金星。月亮的暗面被地球反射回的阳光照亮(称为地球照、地球返照或者地照),在长曝光的作用下变得清晰可见,而月牙则看起来像是镶在圆月上的一个金边。

东南角楼金星合月

东南角楼, 机位在 午门东雁翅楼外的筒子河边 。故宫墙外高大树木挡住角楼中庭以下的部分,但独具特色的歇山顶丝毫不影响用它来做地景与残月搭配。

东南角楼残月串

故宫的四个角楼具有相同结构。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铜鎏金的宝顶,黄琉璃的瓦,墨线大点金的彩画,三交六椀菱花的门窗。

西北角楼拍摄的金星合残月

与故宫北门一路之隔的是景山公园,景山上的万春亭是北京城里少有几处游客能上去的高点,是观赏故宫与北京城的绝佳之处。

秋冬季农历月初的时候,在景山北面这个角度可以拍到上蛾眉月从万春亭旁边落下。

景山西侧的亭子上能看到隔壁北海公园的白塔;若是春分至秋分之间的月初,可以等待蛾眉月落。旺季的景山公园7点半左右开始清场,因此只能拍摄紧随太阳下山的细蛾眉月。

白塔细蛾眉月串

拍摄白塔的最佳角度还是在 北海公园内 ,北海长长的西岸有足够的移动空间来调整机位,春夏两季的满月里一定会等到里的这个角度。只不过西岸离白塔的距离太近,如果想要拍到白塔全景,则无法选择太长的焦段,画面中的月亮也就无法形成硕大的玉盘。

白塔满月

景山正北延长线上的钟楼 一直是我想要拍摄的目标,但是钟楼略矮,周围遮挡严重。

这张钟楼附近的残月升拍摄于什刹海的西南岸,是少有的一个长焦机位。

钟楼残月特写

※这张钟楼顶部的残月只有淡淡的地照 这是目前用超长焦拍摄地照的难题。 因为拍摄地照需要充足的曝光,而1000毫米以上的超长焦镜头往往不具备大光圈,只能减慢快门速度或者调高感光度,而 月亮在这样的焦距倍数下移动速度非常快 ,快门不能太慢,因此只好牺牲画质来换取较高的感光)

故宫以南、隔着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遥遥相望的是 正阳门城楼 ,也叫 前门楼子 ,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门。正阳门城楼非常漂亮,灰筒瓦,绿琉璃,朱红梁柱,金花彩绘,每晚7点亮灯,是非常理想的地景。但是附近游客众多,很难找到清净的机位。而且机位离城楼较近,达不到超长焦的景深。

正阳门满月

正阳门城楼上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 北京雨燕 。傍晚的时候,成群结队的雨燕在城楼上空盘旋,成为除了月亮和建筑之外的另一个元素,为照片增添了几分活力。

正阳门满月雨燕

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繁华地带,藏着一个接近600年 历史 的古建筑,它就是 北京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建于公元1442年,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天文爱好者习惯称它为 古台

古台地势低,周围高楼林立且车水马龙,寻找机位的难度非常大。这张赤道经纬仪与纪限仪合新月拍摄于建国门桥上,但却使用了 重光害滤镜 来过滤二环上的路灯。

古台蛾眉月落

古台停车场 有一个拍摄月升的角度,可以拍到古台西南角的黄道经纬仪。 这个机位的角度非常苛刻,需要在二环东边的高楼之间寻找缝隙,同时也要躲开古台里的一棵大树。

由于距离铜仪太近,镜头焦点只能在黄道经纬仪与月亮之间选择一个。

这张上弦月落发生在午夜前后,拍摄于建国门桥的北侧,图中是位于古台上的象限仪。看似古台附近有很多拍摄机位,但这里的树木、灯光以及立交桥情况复杂,脚下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

象限仪月落串

与明清时期的建筑相比,位于北京西郊 卢沟桥 年代更加久远。卢沟桥横跨于永定河上,始建于南宋,之后经过了若干次修缮, “卢沟晓月” 也是有名的 燕京八景之一

这张满月落拍摄于元宵节的凌晨,虽然也是“晓月”,却并非八景中描述的水中映月的景象。另外桥头的狮子略小,就算拿着600毫米的长焦镜头也无法离得太远,因此这张照片是我 唯一使用景深合成的照片

11月的凌晨,月亮在西北方落下,落在 北京怀柔河防口长城 的一处烽火台上。半夜专门从市里来到这里,等待这个短暂时刻,因为在北京的古建筑题材中,长城一定是不可忽略的元素。

河防口长城 是北京近郊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拍摄目标,往 西北 西南 两个方向都能找到合适的月落机位,因为仰角略大,所以适合拍摄 农历初四、五或者十七、八的月落

定都阁月群像

除了 历史 悠久的古建之外,很多古风建筑也适合与月亮搭配。我尤其青睐北京西郊门头沟 定都阁 ,几年之间一直在围绕着它寻找各种拍摄的角度。

(戳下方视频,欣赏清晰壮观的定都阁月落日升)

定都阁位于京西观景第一峰定都峰上,中式的古典建筑,共有6层,高34米,是京西著名的景区。定都阁的地势很高,在门头沟和石景山很多地方都能远远望见,使用巧摄App可以准确找到长焦凌月和凌日的机位。

这张照片拍摄于近地点满月之后的清晨,日出后建筑物和月亮的光比合适,因此两者的细节都很好。

这张在 莲石湖 边拍摄的蛾眉月楼影。莲石湖离定都阁的距离很远,等效焦距达到了 2400毫米。

由于黑夜中看不见定都阁,因此我趁天亮构好图之后 ,整个拍摄过程中都不能调整相机的位置。

天文晨光刚刚开始,满月与定都阁的光比相差巨大,因此我不得不在月亮下山后补拍一张地景来做HDR,否则定都阁完全看不见。

定都阁满月HDR

HDR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用的一种手段,比如这张在 门头沟 拍摄的定都阁凌月,虽然雾霾压住了盈凸月的一部分亮度,但是在 凌晨3点 时仍然不能用与之同样的曝光来拍摄定都阁。

定都阁凸月落

定都阁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地景,这张春分时的日落就是我在老山公园内新发现的一个机位拍摄的。这个机位距离合适,空间灵活,总有一天会拍到月亮从这个位置落下的画面。

定都阁春分日落

现代建筑

北京的古建筑大都集中在二环以内,楼高较低,因此拍摄的条件比较局限;而与之相比很多现代化地标具有更好的拍摄环境,它们与月亮的组合也各具特色。

近年来京城里崛起了很多高楼,其中以CBD的 北京中信大厦 尤为突出。北京中信大厦别称 中国尊 总高528米 ,是理想的凌月地景。

这张金星合残月升比较满意,拍摄地在什刹海公园内。现代地景的特点是有高度、灯光靓丽且造型各异,比如八角游乐园的大摩天轮。五光十色的灯光秀能持续到夜里很晚的时间,适合拍摄蛾眉月的月落。

大摩天轮蛾眉月落

“蓝调时段”之后的满月一般是无法和建筑物一起拍摄的,因为它又高又亮,但 北京奥林匹克塔 是个例外。

这张于今年4月拍摄的超级月亮,于奥林匹克塔的下方仰视角拍摄的,两者的光比对宽容度好一点的相机来说,完全没有压力。

奥林匹克塔是北京北边的高点,在奥森公园里比较容易找到凌月或者凌日的机位,只不过因为高度过高,因此仰角和光比都会比较大。

这张发生在日出时段的日偏食拍摄于奥森公园内,当天有雾霾的帮助,所以太阳并没有过曝。

除了雾霾之外,薄云也会帮助 压制月光 。比如这张拍摄于北京宣武天主教堂外的满月,被一层云遮挡之后达到了可以拍摄的光比,而且还产生了漂亮的月华。

南堂满月华

云和月的交互除了月华之外还有月晕,这里插播一张用超广角拍摄的满月晕,月光经过高空卷云的折射后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圈,与国家大剧院的圆形呼应,也不失为一种绝妙组合。

大剧场满月晕

另一种组合与古观象台相似,也是来自建筑物的含义,这是位于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的 9米射电望远镜阵列 ,在 北京密云 不老屯镇 ,其颇具 科技 感的天线造型具有 探索 与向上的意义,一直是天文爱好者喜爱的拍摄目标。

不老屯蛾眉月落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具有同样的拍摄意义,虽然它位于 河北承德 ,却是让众多的北京天文爱好者趋之若鹜的拍星圣地,不过这里的望远镜与月亮的合影却并不多。

因为角度的原因, 每年只有在冬至前后,才有可能拍到满月从216米望远镜和郭守敬望远镜中间升起 ,而我去年拍摄的时候,幸运地接连两个月都遇到了晴天。

兴隆台维纳斯带月升

与角楼的月升相比,这张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后面的满月升更具 科技 感,在它拍摄之前不久,LAMOST刚帮助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发现了 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LAMOST满月串

尾声

登上定都峰遥望北京城,在长焦镜头的空间压缩效果下,东西三环如同仅隔了几条街一样近在咫尺。在它们之间有多少 历史 悠久的建筑,被淹没在现代化都市的灯光里无法寻见。

北京城月升

用“时间切片”的方式将照片叠加在一起,让点连成线,线组成面,月亮变成串。

升维之后的画面里,火红的长安街体现的是世人忙忙碌碌的生活,月亮的色彩变化说明了低空大气令人担忧的污染程度,而城市间还有太多太多地方等待着我和我的相机去 探索 与追逐。

最后的一个视频,

献给蓝色星球上,

仰望皓月与星辰的夜归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购买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经典太空专刊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就点一下“在看”吧!

本文转载自 搜狐号 国家地理中文网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欧姆定律的应用

1、电表示数变化问题

(1)判断电路串并联

(2)判断电表测量对象

(3)滑动变阻器变大变小

(4)利用欧姆定律逐个判断

2、电路变化最值问题

(1)动态电路电表变化范围

只需要取左右两个极限状况分别计算即可。

(2)动态电路滑动变阻器变化范围

①确定电压和电流随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情况。

②找出电压、电流最大值,谁先死了关注谁。

③求滑动变阻器最大最小值。

3、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1)无论多复杂的电路图都转化成等效电路图进行求解即可。

(2)电路中的不变量和相等的量进行辅助计算。

(3)根据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4、电表变化量问题

(1)对于定值电阻来说△U/△I等于它本身的阻值大小。

(2)对于变化的电阻来说,△U/△I等于与之串联的定值电阻值。

串联并联的欧姆定律

电流:

串联:I1=I2=I总

并联:I1+I2=I总

电压: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编稿:龚 宇 审稿:李九明 责编:李井军

一、知识和技能要求

1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精析

1 等效电阻

在电路中,如果一个电阻的效果和几个电阻在同一电路中的效果相同,可以认为这个电阻是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这个概念可以结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对照理解。

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即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里的“等效”可以理解为在同一个电路中,即电源电压相同,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相同。

如果电源电压相同,在图1和图2中电流表示数相同,可以认为R为R1和R2串联后的等效电阻,也称总电阻。

2 串联、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

(1)串联电路

在图1中,因为R1和R2串联,因此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设R1两端电压为U1,R2两端电压为U2,则有

图2中有:,

综合以上推导,有:,

因此可以得到有串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

推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2) 并联电路

等效电阻电路如图3、图4所示。两个图中电流表示数相同,说明R和R1、R2并联的效果相同,可以认为R是其等效电阻。

在图3中,有

在图4中,有

综合以上推导,有

即 ,

推论: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阻规律的应用

通过串联电路电阻的规律,可以有推论:串联电路中,电阻阻值之比等于电阻两端电压之比,推导如下:

通过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可以有推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阻阻值之比等于通过各支路电流的反比,推导如下:

三、典型例题

1:一只灯泡两端的电压是3V,能正常发光,此时的电阻是6Ω。如果把这只灯泡接到电压为9V的电源上,电路中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灯泡才能正常发光?

分析与解:

解电路题时,需要先把题中描述的等效电路图画好。通过题中叙述可知,电源电压高于灯泡正常发光所需要的电压,因此需要串联一个电阻分担电源电压。此电路是一个串联电路。在等效电路中标出必要字母和数据。

电路问题中,关键是解决各电阻的阻值问题。解答串联电路电阻问题时一般有三种解法。

解法一:常规解法。

即根据公式,分别找到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再算出电阻的大小,解法如下。

 

解法二:

通过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计算出串联电路总电阻和其中一个电阻,再算出另一个电阻,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三:

利用串联电路中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只需要分别找出两个电阻两端电压的比值,即可直接算出待求电阻的大小。

 

电学中由于公式之间的互通性,因此一题多解常常出现,需要多加练习。一般来说,在题目中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比例法。

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9伏,电阻R1=6欧,通过R1的电流是05安,干路中的电流是2安,求电阻R2的阻值,和R1、R2的等效电阻?

分析与解:

初看此题,可以发现实质上这是一个混联电路,超过初中电学的要求。但是仔细审题可以发现其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在并联部分,和混联无关,因此这道题可以看成一道并联的题。由于滑动变阻器阻值不为0,因此电源电压和并联部分的电压一定不同,题中告诉电源电压值对解中道题没有帮助,是一个迷惑条件。

此题也至少可以用两种方法求解。

解法一:常规解法,即算出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再算出电阻,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二:

利用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之比和各支路电阻的比值成反比,具体解法如下。

串联:U1+U2=U3

#高三# 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物理说课稿模板》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三年级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2高三年级物理说课稿模板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XX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好学教育: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高三年级物理说课稿模板

1、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4)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4高三年级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XX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5高三年级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4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