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肖邦的详细资料?包括他的主要成就

谁能介绍肖邦的详细资料?包括他的主要成就,第1张

弗列得利克·肖邦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名人、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

弗利得利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 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 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 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 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肖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与乔治·桑在一起

肖邦发现和乔治·桑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地倾诉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情感……

1836年冬天,27岁的肖邦经李斯特介绍,认识了法国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

乔治·桑生于1804年,18岁时下嫁卡斯米尔·杜德望,经过九年的婚姻生活,他们的关系出现裂痕。乔治·桑终于起而反抗,在1831年抵达巴黎。乔治·桑发现她在巴黎可以与音乐家、作家、画家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在这儿,乔治·桑独立率直的特性逐渐形成。

开始肖邦虽然对乔治·桑的言谈举止感到好奇,但对这样的女子,他仍然无法苟同和接纳。

1838年夏天,继2月在法国皇宫、3月在卢昂演奏E小调钢琴协奏曲后,肖邦和乔治·桑见面的机会愈来愈多。此时,他和玛丽亚的婚约已经告吹,肖邦发现和乔治·桑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情感,而不必像面对玛丽亚或康丝坦茨娅时那样,得隐藏在心中。不久之后,巴黎社交圈便传出肖邦和乔治·桑往来密切的流言。乔桑和肖邦渴望能够避开众人的目光和谣言,自由自在地在一块儿。于是,肖邦和乔治·桑必须离开巴黎,乔治·桑也同意这么做。

当时,乔治·桑15岁大的儿子莫里斯得了风湿热,乔治·桑正好以儿子必须到气候比较暖和的地方休养作为离开巴黎的借口,前往马霍卡岛。10月底,肖邦愉快地和乔治·桑在佩皮尼昂会面。

11月7日,他们一同登上了马霍卡岛。

马霍卡岛的帕尔马是个安静又浪漫的地方。肖邦和乔治·桑在一个木桶制造厂的楼上找了居所,那些房间既嘈杂又没有巴黎舒适,但是肖邦和乔桑初尝远离人群的自由,两人情投意合,也就忘了这么一个不舒适的居住条件。肖邦和乔治·桑不久后又搬到艾斯塔布列曼的一个村庄别墅中。

肖邦和乔治·桑以及她的孩子们常常一块儿到乡村散步。有一天,他们穿过一条十分崎岖的小径。肖邦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阵狂风由海上猛烈袭来,肖邦的肺十分脆弱,招架不住,终于病倒了。这次病倒,或许是肖邦生命中的转折点,因为,他再也没有完全康复。

当初肖邦和乔治·桑到马霍卡岛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增长见闻,但一切似乎事与愿违。肖邦创作的愿望只完成了一部分,他的钢琴一直到1893年1月中旬才运到,在此之前,他只好勉强使用当地一台较差的直立式钢琴。

1839年2月13日,离开马霍卡岛到达巴塞罗纳后,他们转搭一条法国船,至此,肖邦才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此时,肖邦显得十分憔悴,和数月前出去探险、前往马霍卡岛时意气飞扬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当他的身体好转时,肖邦便忙不迭地和乔治·桑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他鼓励乔治·桑阅读波兰文学,并翻译密茨凯维支的作品给她听。

5月份,肖邦和乔治·桑一起到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

在诺昂期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个人生命的最高点。而最贴切的说法是,这些年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随着夏日消逝,诺昂似乎也失去了吸引力。肖邦想要回到巴黎,回到他的朋友以及被放逐的同胞身边,回到他过去十年来所熟悉的社交及知识圈。肖邦与乔治·桑为了避嫌,急于维护两人是艺术家同行的形象,而非亲近的爱侣。而他们也的确很成功地没让人窥见他们的秘密,甚至连肖邦的父母,即使感到怀疑,也没有察觉出他们之间有一种超乎亲密朋友的感情。

肖邦与乔治·桑在10月回到了巴黎。他们在市区最繁华的热门地段租下房间,而且很快就融入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

冬天,肖邦大多将时间用于授课与娱乐上,他很少作曲,却常常感受到诺昂周围遗世独立的气氛对他的音乐创作颇多助益。事实也证明,往后几年肖邦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夏天完成。

肖邦1840年全年都留在巴黎,主要是由于乔桑正在创作《柯西玛》。留在巴黎没有激发肖邦写成任何重要的乐曲。一直到1840年与1841年交接的秋冬,肖邦才起草创作了华丽而富原创性的升F大调波兰舞曲以及第三号叙事曲,这两首作品均有助于强化《葬礼进行曲》的印象,它们都是1841年夏季于诺昂完成的。

这个时期的另一首重要作品是1841年5月完成的F小调幻想曲,充分表现了肖邦最令人惊讶、令人神往的艺术气息和灵感。

1842年的夏天,肖邦一如往常是在诺昂度过的。在那里,肖邦听到风笛似的乐器演奏的贝里民谣。肖邦曾将许多民谣曲调记在乔治·桑的音乐本中。其中有些被她用在1849年于巴黎奥迪翁演出的剧作《弃儿弗朗西斯》之中。

那些小舞曲曾短暂地引起肖邦的喜爱,但一直不完整,也未曾出版,直到最近才开始被演奏。

11月间肖邦与乔治·桑重回巴黎,搬进旧城奥尔良区宽敞的新家,这是肖邦在巴黎的寓所,直到1849年6月才又迁出。

对肖邦而言,接下来较重要的一年是1844年,这一年是他生命和艺术创作的极致和转折点。在艺术表现上,那年夏天完成的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足够纳入肖邦的巨作之列,这部作品比以前的降B小调奏鸣曲少了曲折与戏剧性,而显得更为沉稳。 在技巧上,肖邦超越以往,奏鸣曲凯旋式结束的几个小节无疑宣告肖邦在音乐与个人方面全面胜利。肖邦再也没有成就如此高超伟大的作品了。虽然那年5月肖邦由友人那儿得知他父亲的死讯,使他非常哀恸,但从这首B小调奏鸣曲中很难察觉任何肖邦所经历的哀伤戚苦之情,他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来由于肖邦与乔治·桑之子莫里斯之间出现矛盾,使得两人关系变得有些微妙。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邦和乔治·桑之间世界观的差异开始显现出来。例如,肖邦支持贵族阶级所拥有的统治权,相反,乔治·桑的观点却完全不同。她关心的是一般百姓和社会问题,乔治·桑追求的是人类共享的平等权利以及更大的民主自由,她也极力鼓吹宗教自由。她所主张的信念,与当时许多有改革思想的人一样。

乔治·桑的主张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位觉醒的女性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肖邦却仍倾向于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结构,它分成两种不可动摇的阶级,即统治者与被奴役者。肖邦与乔治·桑见解的差异,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嫌隙,而诺昂生活的和谐气氛也开始变调了。所有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肖邦在1845年整个夏天都无法创作任何旋律,直到秋天返回巴黎之前,他才重拾乐笔写作了三首重要的作品:《船歌》《幻想波兰舞曲》以及为大提琴家法兰肖梅创作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1846年6月快过完的时候,肖邦与莫里斯吵了一架,而乔治·桑首次站在她的儿子这边。肖邦因感到震惊而难以置信,两人关系终于渐渐走向决裂。

肖邦与乔治·桑最后一次碰面是在1848年3月,那次见面仅是寒暄客套,双方并没有忘记或去治疗彼此的伤痛。然而肖邦从没有忘记乔治·桑,至死仍在日记里收藏着一撮她的头发。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附近的采拉左洼·沃拉。他的父亲原籍法国,移居波兰后任教于华沙一中学(教授法语、文学)。其时,正值波兰为俄罗斯等列强瓜分之际,波兰人民奋力抗争,其父亦投入起义行列;另一方面,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在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如密茨凯维支(1798~1855)那样的爱国诗人和革命家。他的母亲是波兰人,善弹钢琴,并熟悉波兰民歌。肖邦4岁开始学钢琴,8岁即登台表演,一时成为华沙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6年入华沙音乐院学习作曲。期间,曾聆听了帕格尼尼等大演奏家的演奏,观赏了亨德尔的清唱剧以及罗西尼、韦伯的歌剧,以及在国内外一系列成功的音乐会的举办,不仅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而且更加坚定了他成为音乐家的信念。肖邦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波兰民族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中度过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成为日后肖邦终生的精神支柱。1830年11月赴巴黎深造。途中,惊闻华沙起义遭沙俄残酷镇压,愤而创作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通称“革命练习曲”)。

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思想逐渐成熟,而19世纪30年代初的巴黎,又是刚刚兴起不久的浪漫主义文艺的中心,使肖邦得以有机会与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如李斯特、密茨凯维支、雨果、巴尔扎克等人)密切交往,后又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肖邦经常演奏于贵族沙龙之中。1837年,他拒绝接受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自1846年与乔治·桑分手后,肺病加深,生活孤寂,思想消极,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对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当冷淡,但却始终坚持反沙俄的爱国主义立场。1848年应邀赴英。翌年10月病逝于巴黎,他的心脏按其遗愿送回波兰。

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传世名作

[编辑本段]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21首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分类作品

[编辑本段]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肖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兴幻想曲)

评价

[编辑本段]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肖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费德里克.肖邦,诞生於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父为法国教育家,母为有教养的波兰妇女。肖邦自幼就喜爱音乐,八岁上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天才,在良师艾尔斯纳(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的指导下,十五岁时出版作品,也经常参加演奏会,十八岁前往柏林演奏,十九岁访问维也纳。返回华沙后,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天才音乐家。

1830年决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艺。离开故国前夕,老师送他一杯波兰泥土,肖邦至死存放身边。他在旅途中,在德国各地和维也纳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达斯图加特,听到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在满腔悲愤的心情下,写作《革命练习曲》。波兰於1795年亡国,成为帝俄的版图,1830年发生独立运动。由於波兰革命失败,肖邦就打消返回祖国的念头,计划在巴黎开拓自己的天地,并帮助革命运动。

1835年,肖邦曾前往德雷斯顿和莱比锡旅行,与孟德尔颂和舒曼结识。1836年和女文学家乔治桑(George Sand),双双坠入情网,不久肺病恶化,於1838年与乔治桑一起到马约卡岛静养,后来两人又在巴黎和里昂同居。1847年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劳燕纷飞,结束了这段历史上著名的恋情。

1848年抱病到英国旅行演奏,次年回到巴黎后不久,因肺结核不治去世,享年只有三十九岁。

肖邦的作品,除十七首波兰歌曲、钢琴三重奏和大提琴曲外,全是钢琴曲。此类作品中,有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三首钢琴奏鸣曲。

肖邦对民族主义音乐的贡献,是他六十首马厝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马厝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音乐;波兰舞曲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将马厝舞曲带入音乐会,并将早期波兰宫廷生活的雄姿与盛况再度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令人想起过去民族的荣耀,也成为过去民族生活方式的特徵。

在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作为一个杰出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格作曲家而拥有非常独特的历史地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风格占有主导地位。尽管在所有的肖邦作品中都具有来自波兰传统的音乐风格,但在肖邦的玛祖卡中更为集中地表现了波兰的民族风格。在玛祖卡中肖邦运用了直到当今仍为世界所仰慕的最美的波兰旋律,使得当今的音乐家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音乐中独特的波兰风格。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距华沙西部50公里一个名为热拉左瓦沃拉的小村庄。在他的早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父亲NICOLAS肖邦原是一个法国人,1788年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波兰。关于来波兰的原因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他很可能积极参加了1794年波兰将军TADEUSZ KOCIUSZKO领导的全民反抗运动,为他迁入国的自由而斗争。1800年他成为了地区长官STAROSTA的女儿和妻子的法文教师。1802年秋,NICOLAS肖邦接受了伯爵夫人LUDWIKA SKARBEK的邀请,来担当她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导工作,并和她的家人共同居住在热拉左瓦沃拉。在此,他遇到了伯爵夫人的远房亲戚TEKLA JUSTYNA KRZYANOWSKA**。他们于己于1806年6月2日结婚,他们的第二个孩子FRYDERYK出生于己于1810年。同年,肖邦一家人移居华沙。

当肖邦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份,家里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他不仅为年轻的肖邦充分展现了音乐的美,而且让他熟悉了大量音乐大师的作品。他的教学富有情趣和智慧,奠定了肖邦作为一个钢琴家所应当拥有的个性和创造力。肖邦第一次演出是在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那年他年仅8岁。1818年的华沙日报这样写道:"他不仅可以完美而轻松地演奏那些最难的钢琴作品,而且他还能创作出饶有兴趣的舞曲和变奏曲。"后来肖邦经常出现于达官显贵的府邸。

后来肖邦的父母意识到即使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如果不经过专业教育也是不行的。因此他们决定对肖邦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1926年从华沙LYCEUM毕业后,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JOZEF ELSNER先生。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肖邦创作了他大部分的钢琴和管弦作品,包括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第二号,波兰旋律的A大调幻想曲作品13号,F大调回旋曲作品14号,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g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作品8号,以及波罗乃兹、玛祖卡和华尔兹等。ELSNER很快意识到肖邦的非凡音乐才能,他积极引导并保护着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肖邦的第二学年报告中写道:"非凡的能力",一年后是:"非凡的能力,音乐的天才"。

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开始想在欧洲的主要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维也纳,在那里两都获得了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巨大成功。在1829年"ALLGEMEINE THEATERZEITUNG"的评论上这样写道:"肖邦征服了每一个人,因为人们不仅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他表演和创作的原始性上可以说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让我们从这个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艺术家。"其他一些评论也这样写道:"伟大的作品","优美的演奏","无以描绘的娴熟技法"等。这些是肖邦音乐才能在国际上首次得到承认。

在年仅20的时候,肖邦因其创作的e小调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而誉满华沙。此后不久他就决定要出国。在这个异族统治下的国家中,政治形式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这种情况下,对于他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的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参加告别聚会的有他的家人,初恋情人KONSTANCJA,ELSNER教授以及一些朋友们。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也就是从那一刻,在他充满无数欢欣和痛苦的生活中将永远伴随的是无尽乡愁。

在巴黎,他的第二故乡,肖邦很快结识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朋友,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席勒等。他主要进行创作、教学工作,并偶尔出席音乐会。他不想成为钢琴家,因为19世纪的刚琴家意味着用各种的表演技巧来取悦听众,争得名利。肖邦想为听众展现真正的音乐的美。他的演奏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演奏风格迥然不同,因此常用于与同时代钢琴家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通常有利于肖邦。杰出的英国钢琴家、指挥家CHARLES HALLE曾说过,"与肖邦相比,KALKBRENNER只不过是个孩子"。HEINRICH 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肖邦所拥有的非凡钢琴技巧,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钢琴舞台的耀眼明星。然而他宁愿为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音乐的具有艺术能力的听众演奏。除了这些之外,肖邦一生仅举行过30场公共音乐会。凡是那些参加过肖邦"书房"音乐会的人都强烈认为,只有在这种朋友间的私人音乐会上伟大的艺术家才能阐释出音乐的真谛,发挥他们艺术的天赋。

肖邦作为作曲家已经深为大家所熟悉。最有利的证明就是肖邦创造性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为更多的世界听众所接受和传播。他是一位非凡的作曲家,他用非凡的艺术天赋创造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也是唯一一位专注于一件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尽管华沙的音乐团体,甚至包括ELSNER教授,都建议他可以创作一些歌剧和管弦乐作品,但肖邦认为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只有通过钢琴才能真正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目标。他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他的音乐思想,包括波罗乃兹、玛祖卡、华尔兹、夜曲、奏鸣曲、前奏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他是那个时代具有独立风格和诗歌精神的伟大作曲家。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

经过长期的病痛折磨,肖邦于1849年死于法国巴黎。但他留给波兰的心脏和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表达着他对祖国的热情。他临终前对姐姐说:“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8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概览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有:

  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革命练习曲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名称列表(中英对照)

  Op1, Rondo in C minor (1825)

  C小调回旋曲

  Op2, Variations on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in B-flat major (1827)

  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 变奏曲

  Op3,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1829)

  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

  Op4, Piano Sonata No 1 in C minor (1828)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5, Rondo à la Mazur in F major (1826)

  F大调马祖卡舞曲式回旋曲

  Op6, 4 Mazurkas (1830)

  四首马祖卡

  Op7, 5 Mazurkas (1830-1831)

  五首马祖卡

  Op8, Trio for Violin,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29)

  g小调钢琴三重奏

  Op9, 3 Nocturnes (1830-1831)

  三首夜曲

  Op10, 12 Études à son ami Franz Liszt (1829-1832)

  为李斯特写的12首练习曲

  Op1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1 in E minor (1830)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12, Variations brillantes in B-flat major on "Je vends du Scapulaires" from Hérold's "Ludóvic"

  (1833)

  咏叹调《我要出售外衣》主题华丽变奏曲

  Op13, Fantasia on Polish Airs in A major (1828)

  A大调波兰主题幻想曲

  Op14, Rondo à la Krakowiak in F major (1828)

  F大调克拉克维亚克回旋曲

  Op15, 3 Nocturnes (1830-1833)

  三首夜曲

  Op16, Rondo in E-flat major (1832)

  降E大调回旋曲

  Op17, 4 Mazurkas (1832-1833)

  4首马祖卡

  Op18, 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1831)

  降E大调华丽的大圆舞曲

  Op19, Bolero in A minor (1833)

  a小调波莱罗舞曲

  Op20, Scherzo No 1 in B minor (1831)

  b小调谐谑曲

  Op2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1829-1830)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1834)

  降E大调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波罗乃兹

  Op23, Ballade No1 in G minor (1831-1835)

  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4, 4 Mazurkas (1834-1835)

  4首马祖卡

  Op25, 12 Études à son amie Mme la Comtesse d'Agoult (1832-1836)

  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写的12首练习曲

  Op26, 2 Polonaises (1834-1835)

  2首波兰舞曲

  Op27, 2 Nocturnes (1835)

  2首夜曲

  Op28, 24 Preludes (1836-1839)

  24首前奏曲

  Op29, Impromptu No 1 in A flat major (1837)

  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

  Op30, 4 Mazurkas (1836-1837)

  4首马祖卡

  Op31, Scherzo No 2 in B-flat minor (1837)

  降b小调谐谑曲

  Op32, 2 Nocturnes (1836-1837)

  2首夜曲

  Op33, 4 Mazurkas (1837-1838)

  4首马祖卡

  Op34, 3 Waltzes (1831-1838)

  3首圆舞曲

  Op35,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 Funeral March (1839)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Op36, Impromptu No 2 in F-sharp major (1839)

  升F大调第二即兴曲

  Op37, 2 Nocturnes (1838-1839)

  2首夜曲

  Op38, Ballade No 2 in F major (1836-1839)

  F大调第二叙事曲

  Op39, Scherzo No 3 in C-sharp minor (1839)

  升c小调谐谑曲

  Op40, 2 Polonaises (1838-1839)

  2首波兰舞曲

  Op41, 4 Mazurkas (1838-1839)

  4首马祖卡

  Op42, Waltz in A-flat major (1840)

  降A大调圆舞曲

  Op43, Tarantella in A-flat major (1841)

  降A大调塔兰泰拉舞曲

  Op44, Polonaise in F-sharp minor (1841)

  升f小调波兰舞曲

  Op45,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1841)

  升c小调前奏曲

  Op46, Allegro de Concert in A major (1832-1841)

  A大调音乐会快板

  Op47, Ballade No 3 in A-flat major (1840-1841)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Op48, 2 Nocturnes (1841)

  两首夜曲

  Op49, Fantasia in F minor (1841)

  f小调幻想曲

  Op50, 3 Mazurkas (1841-1842)

  3首马祖卡

  Op51, Impromptu No 3 in G-flat major (1842)

  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

  Op52,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1842)

  f小调第四叙事曲

  Op53, Polonaise in A-flat major - "Heroic" (1842)

  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

  Op54, Scherzo No 4 in E major (1842)

  E大调第四谐谑曲

  Op55, 2 Nocturnes (1843)

  2首夜曲

  Op56, 3 Mazurkas (1843)

  3首马祖卡

  Op57,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1843)

  降D大调摇篮曲

  Op58,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1844)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Op59, 3 Mazurkas (1845)

  3首马祖卡

  Op60, Barcarolle in F-sharp major (1845-1846)

  升F大调船歌

  Op61, Polonaise-Fantaisie in A-flat major (1845-1846)

  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

  Op62, 2 Nocturnes (1846)

  2首夜曲

  Op63, 3 Mazurkas (1846)

  3首马祖卡

  Op64, 3 Waltzes (1846-1847)

  3首圆舞曲

  Op65,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45-1846)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Opposth 66, Fantaisie-Impromptu in C-sharp minor (1835)

  遗作: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Opposth 67, 4 Mazurkas (1835-1849)

  遗作:4首马祖卡

  Opposth 68, 4 Mazurkas (1827-1849)

  遗作:4首马祖卡

  Opposth 69, 2 Waltzes (1829-1835)

  遗作:2首圆舞曲

  Opposth 70, 3 Waltzes (1829-1841)

  遗作:3首圆舞曲

  Opposth 71, 3 Polonaises (1825-1828)

  遗作:3首波兰舞曲

  Opposth 72, (1826-1827)

  No 1 Nocturne in E minor (1827)

  No 2 Funeral March in C minor (1827)

  No 3 3 Ecossaises (1826)

  遗作:

  e小调夜曲

  c小调葬礼进行曲

  3首科塞兹舞曲

  Opposth 73, Rondo in C major (for two pianos) (1828)

  遗作:(为双钢琴而作)C大调回旋曲

  Opposth 74, 17 Songs (1829-1847)

  遗作:17首歌曲

  [编辑本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上第三课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它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编辑本段]纪念肖邦

《肖邦-安迪达君的故事:E大调练习曲"悲伤"/肖邦》。根据查询信息显示,肖邦安迪达君的故事是《肖邦-安迪达君的故事:E大调练习曲"悲伤"/肖邦》,故事情感表达深度非常出色,充满着悲伤、孤独、怀旧和激情。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王维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那么你知道钢琴诗人是谁吗

钢琴诗人是谁

被世人成为“钢琴诗人”的是肖邦,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在国外渡过的时候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

为什么说肖邦是钢琴诗人

1、从动机上看,真正的作家、诗人的作品不带附加条件和目的,只是呐喊出自己内心真实声音,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泻与抒发,肖邦堪称一个纯粹的诗人,他真诚地强烈地表达着自我内心的思想情感,这也是为什么他常常能够即兴演奏,且极为流畅的原因。

2、从肖邦的作品风格上看,他的作品大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又蕴含丰富的情感。旋律优美,很有情绪感染力。

3、从肖邦的演奏上看,他的演奏绝对不是一种对技巧的炫耀,这一点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与装腔作势者的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63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