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回族人是怎么回事?

四川有回族人是怎么回事?,第1张

  四川回族的来源

  四川回族的先民,最早可上溯到唐朝。唐德宗贞十七年(公元802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部将杜毗罗在南诏军的配合下,潜袭吐蕃险要。是役,“虏大奔。于时,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获甲二万首。”(《新唐书》卷222《南蛮传》)此句将大食放在吐蕃之前,说明这二万首中大食兵所占比例很大。这一批穆斯林俘虏后来去了何处,史无明载。但按照常规,虏获大食兵的唐将杜毗罗应将这些俘虏及其他战利品带到四川,交给他的主将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即使给南绍军一部分俘虏,其余的俘虏还是应被带到四川。另外,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唐朝首都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于公元881年到达成都。随驾逃走的许多人中,还有波斯人。黄休复《茅亭客话》中记载道:“李四郎名玹,字庭仪,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率”。后来,僖宗回长安,这个波斯人却在四川定居下来了,他的后代成为蜀中土生波斯,在五代时的蜀地享有盛名。他最有名的一个儿子叫李珣。《十四国春秋》卷四四《李珣传》说:“李珣,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昭仪李顺弦之兄也。珣以小辞为后主所赏,常制《浣溪纱》词,有“早为不逢巫峡夜,那堪虚度锦江春”,词家相互传诵。所著有《琼瑶集》若干卷”。在何光远的《鉴戒录》中也记载道:“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所吟诗句,往往动人”。

  从上面的两段史料可以看出,李珣这个土生波斯是一个作诗能手,文学成就很高,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李珣所著《琼瑶集》已佚,但有许多诗词被选入《花间集》、《全唐诗》、《全五代词》等书中。另外,李珣在药物学上造诣也很深,著有《海药本草》(又名《南海药谱》)一书,现已亡佚,不过书中记述的药物,还全部散见与宋朝唐慎微的《政和证类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海药本草》介绍了许多海药知识,增加了一些新的药物,对后来的医学家影响很大,刺激了我国药物学的进步和发展。

  李玹是李珣的四弟,《茅亭客话》说他“举止文雅,颇有节行,鬻(yu)香药为业”。李顺玹是李珣的妹妹。她是前蜀后主王衍的妃嫔,也擅长写作,兼工书画,出李氏兄妹外,五代时蜀中波斯人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石处温。据路振《九国志》卷七载,石处温系“万州人,本波斯之种”仕前、后蜀,历任利州司马、宁江节度副使、万州刺史等职。此外毛窝们在前蜀还可以发现有关四川回族先民活动的蛛丝马迹(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迹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第156页。)

  唐代中外贸易极盛,首都长安蕃客云集,尤以波斯、阿拉伯人为多。他们多财善贾,在商业界有很大影响。但从安史之乱起,经黄巢起义、五代战争,陕西和中原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而偏安一隅的四川相对稳定,经济也很发达,于是,陕西和中原的官僚地主、富商大贾纷纷逃到四川,重新建立起他们的安乐窝。旅居长安的大食、波斯商贾也必有一些到了四川,如李珣之父随僖宗入蜀并且被授职一事,就是典型的事例,而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一般商人。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同西、中亚诸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很密切,富饶美丽的天府之国,特别是作为西南大都会的成都,也必定是他们光顾的地方。至于大批的穆斯林入居四川,则是元代以后的事了。

  13世纪初叶,由于蒙古军队的西征,大批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其中很多军士后被编入“探马赤军”,探马赤军屯戎各地,主要是防卫腹里地区,南至河南淮北,北至辽东,还有西北、四川等地。四川探马赤军的回回将士,就有不少人在社的编制下,在崇庆州、灌州等地进行农垦,后取得普通农民身份,或成为“兵农合一”的屯戎人户。另外,四川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四川廉访司佥事、枢密院都事脱欢曾上书说:“回回户计,多商富大贾、宜与军民一体应役,如此则赋役均矣……今后回回诸色人等,不许赍宝中卖,以虚国用,违者罪而没之”(《元史》卷134《朵罗台附脱欢传》,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一版)。这充分说明元代四川的回回商人为数不少。

  元代曾任职四川的回回人中,最有名的要算回回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公元1211—1264),他在至元年(公元1264年)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中书省平章政事,在这个职务上他一直干了九年左右,直到至元十一年调任云南省平章政事为止。赛典赤赡思丁的第三子忽辛也是很有名的政治家,曾在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出任四川平章政事,但为时不长。第四子苫速丁兀默里曾任建昌路(今四川西昌)总管。赛典赤赡思丁父子及其他回回官员属下、驿站的回回官兵、工匠等也有留居四川的,且四川境内有屯田的回回军户及大批回回商人,这都成为元代四川回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300年中,回回已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甘肃、陕西和云南已经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域。随着明朝的历次移兵屯田,陕西、甘肃和云南的不少回回军士以及商人等随兵入川,来到川北、川东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屯田垦牧,形成了一些聚居点,后世均称之为“回回营”或“回回村”。现今聚居在西昌和阆中的一些回族,其先人都是洪武年间从陕西西安府和云南大理随军入川的。成都等地的回族,更是有所发展,如成都的鼓楼寺、新都县的罗家寺等,都是明代修建的,在明人著作《蜀中广记》、《九夷考》中,对今凉山安宁河流域的回族皆有记载,言其风俗习惯甚详,《西昌县志》亦云:“泸山魔寺(即清真寺),明洪武二年建”。这说明四川回族在当时已有了比较大的聚居点。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转战入川,军士中有不少回族,有些人就留居四川,至今绵阳一带的回族据说就是那些义军的后裔。

  清代是四川回族的大发展时期,回族人口迅速增加,居住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清初、特别是康熙、乾隆之际,有更多的回族随军或经商入川,或随“湖广添四川”的移民从湖北、江西等地入川,并相继散布到许多城乡。清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及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将士分散入川者不少,此外,清廷还曾将俘虏的约1000户陕甘回民起义军及家属押送到成都附近管制屯田。清代成都有10座清真寺,多是清代初期和中期修建的,如皇城清真寺就系清初所建。据《成都回民概况》记载,清末成都市有3000多户回族,近两万人。可见清代成都回族的繁盛。但后来由于战乱兵燹、人口流动等原因,成都回族人口大大减少了。此时重庆有3座清真寺,回族人口也不少,乾隆时有人统计,迨近300家(伍仪彰:《重庆回教源流考》,《回民言论半月刊》民国第十期)。还有当地秦蜀之孔道的广元以及云南隔金沙江相邻的会理等地,在清初或清中期也有修建清真寺,而且会理的回族人口在清时一度为600余户(苏德宣:《川西三边县回民概况》),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大的回族聚居区。川西高原地区,在清代也有回族徙居,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回族的来由,主要就是“清代用兵康藏,屡檄川陕制兵(很多是回族)出关戎守;清末时又有陕甘的回族不堪当地政府压迫逃亡来此”(吴传钧:《西康省藏族自治州》三联书店1955年6月北京第一版,12页)。综上可知,清代四川回族发展迅速,人口繁盛,足迹几遍全川,现在四川回族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在清代已经定下来。

你好;藏族和回族并不是不能结婚、只是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很多的饮食不能吃、比如、螃蟹、皮皮虾、猪肉、海森、等等……没有回族阿訇下刀宰的动物是不能吃的、还有回族的红白喜事有很多的讲究……你和回族姑娘结婚你能习惯回族的风俗习惯吗?你能做到不吃以上不能吃的东西吗?你能信仰伊斯兰教吗?如果你俩是真心相爱、你可以找到女孩的父母告诉他们、你很爱他们的女儿、为了爱你可以做到回族的规章制度……你做的到吗?最后祝你快乐、幸福、健康、早日实现你的愿望、祝你成功、祝好人一生平安。

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禁忌。

  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坐还是言谈,总

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倾其苦。迎送客人,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

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近碗口。

  2)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最忌吃狗

肉,凡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便不再使用。他们认为吃这些动物的肉不洁净,有罪孽,死后不能升天。有些地区也不能吃鱼。人对马的偏爱之情,带有原始宗教的图腾

崇拜色彩。他们认为马是路神的象征,不吃它的肉,不挤它的奶,不用它的皮,由它自然繁殖和死亡。

  3)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回,主人会及时给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需一饮而尽。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认为客人不懂礼貌,瞧不起他。

  4)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不熟悉的男女忌在一个碗内揉糌粑。碗杯等器具禁止扣着放置,因为只有过世者的碗杯才扣着放置。

  5)藏历年初一,忌讳扫地,不能吃带馅的食品,不准哭泣、骂人、吵架,不准说“空”、“没有”、“病”、“痛”、“死”、“杀”、“穷”、“不要”、“倒霉”等不吉利的话,认为这样会预兆全年不吉祥。过年期间不得向别人借东西,怕招致全年不富裕。

  6)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牧区冬宰时牧人心疼那些牲畜,不忍心下手,所以西部牧区屠宰是用大针从背部刺入内脏,尽量让被宰的羊减少痛苦;中部牧区则用绳子缠绑羊嘴,让它窒息而死。牧人认为动刀宰杀是不可取的残酷行为,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7)禁忌在别人背后吐唾沫、拍巴掌。妇人不能在人面前抖裙子,认为那样做会给对方带来不幸。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认为走反了方向会有罪过。翻越高山顶时,不能发声,否则会招致风雪、冰雹。

  8)不能把骨头扔到火中,认为这样做会招来鬼怪。忌在家中吹口哨,因为只有送鬼时才吹口哨。家有病人,禁人来访。晚上忌讳往外倒垃圾。天黑后,白色的东西不能拿出家外,避免财气外流。亲属去世后,49天内忌办喜事、唱歌跳舞,以便让亡灵安静地升上天堂。

  9)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0)不要付钱给你拍照的当地人,也不要强迫拍摄他们不希望你拍的内容,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食品或药品来赢得他们的信任。近距离拍摄人物,尤其是僧侣、妇女时,一定要事先征得对方同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要以任何形式拍摄天葬,请尊重当地民族风俗和情感。

  11)进入寺院,须经过寺院管理喇嘛的同意,进庙时忌讳吃大蒜或身上留有蒜味(藏族认为大蒜会玷污神佛)、戴帽子、吸烟、摸佛像和宗教用具、翻经书、敲钟鼓等,更不能将上述这些物品当成坐垫来坐。在寺院内也不要抽烟。

来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被称作“回回人”,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扩展资料

分布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98168万人(2000年,不包括台湾省),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在56个民族中,回族按省区市显示出的人口分布离散度仅次于汉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这表明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参考资料

-回族

回民的先祖说什么语言?阿拉伯语极少部分,大部分人只会汉语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的是,回族的祖先到底说的是什么话。回民族的来源很复杂,“回回人”所说的语言也和他们的来源一样很复杂,他们说的不是两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然后还有的人一会说汉语这一种语言。

大家普遍都知道,回族这个民族最后形成的时期是在明代,在十三世纪的时候,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还有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屡屡续续的来到了中国,他们来到中国以后被叫做“回回人”。还有“色目人”后来也自称“回回人”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回回人”和“色目人”是回民族的主要来源,但是主要来源并不是全部的回民族都是“回回人”和“色目人”,除此之外,回民族还包括阿拉伯人,“胡人”,粟特人,回鹘等。这些都是属于回民的来源,虽然并不是主要来源,

后来还包含那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这些人被称为蒙回,汉人被称为汉回,西藏人被称为藏回。

蒙回这个民族群体在我们的国家是比较特殊的,他们居住在蒙古包,衣服穿的是蒙古袍,语言文字也是都用蒙古族的语言文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了, 如今他们人口大约有一万人 。

还有刚刚提到的藏回,他们就是藏族回回,现在,三类人群被称做藏回,这三类人群分别分布在,西藏拉萨这些地域,在青海海化隆卡力岗地区还有青南云南等藏族地区。但是藏回的人数并不是很多,现在有些藏回已经改成了回族,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牧。

相比之下,藏回人的数量比蒙回和藏回的人数多的多,而且汉回的经历也是相当的复杂的,说到这,小编想说的是那些改宗伊斯兰教加入回民的人可能不是因为民族的置换才说两种语言,特别是加入了回民族的汉人,他们之说一种语言,那就是汉语,那么前面提到的回民族的主要来源“回回人”“色目人”他们说的是什么语言。据记载,“色目人”包含了三十一种,“色目人”的主要来源是黄种人和白种人,但是在这当中,阿拉伯人非常的少。

那么这么多种类的人,他们到底说什么语言呢,肯定不可能只是两种语言,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多种语言,那么,我们就知道回族的祖先一开始说什么语言我们就知道了,有少部份的人说阿拉伯语,也有一部分人只会说汉语这一种语言,说阿拉伯语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和现在回族人中极少有和阿拉伯人有血缘关系,现在这些都已经得到了认识,而且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之中也有提及。

所以这样说来,那些认为阿拉伯是回族人的老家也就被否定了,那可能只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系。

今天小编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78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