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的明线:是“我”的行踪;按时间顺序写的。
暗线是情感线索,“我”由紫藤萝而感悟人生。 作者受紫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要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于是“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选自《福建文学》1982年第7期。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明线是指剧情的发展变化,是可以直观看见的外在事物,而暗线是角色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需要分析才能得知。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中,明线是物体的发展变化,而暗线是物体所寓意的情感变化。想用一个人的生活来反映一群人的生活时,明线是主角的个人生活,暗线是反映出与主角处境一样的一群人的生活。总之,明线就是直观明显看到的事,暗线是需要分析才能看到。
《倚天屠龙记》作为金庸的“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一直都被人津津乐道。书中故事背景发生在元末明初,与前两部的南宋时期时间相差了几十年之多,前两部中的高手,比如郭靖、杨过、黄药师等,在《倚天屠龙记》中也已经不存在了,变成了一个传说,留下来的只有倚天剑和屠龙刀。这样导致《倚天屠龙记》更像是一个新的江湖,而且张无忌也像是一个“闷骚”男的逆袭之路,一路不断“开挂”,带领明教称霸武林,光复汉人江山。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书中其实暗藏一条主线,那就是家国大义,下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
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还是没有偏离《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那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前两部的故事背景,大致都发生在南宋末年,郭靖等英雄一直都在为抵御蒙古大军努力,襄阳城也才一次次化解了危机。但是历史的车轮是不可抵抗的,即使是郭靖这样的绝世高手,还是没能阻止南宋灭亡,但是保卫国家的“大义”这种精神被传承了下来。放在《倚天屠龙记》中就是明教,由张无忌带领着众多绝世高手进行对元朝的反击,书中最后结尾也是明教的朱元璋把元军击退至北境,光复江山。这才了却了前两部众多武林高手的遗憾,这样三部曲才能算是告一段落。
书中除了描写家国大义这一条主线,也穿插了张无忌和赵敏、周芷若等人情感暗线,这也是不容易发现的,因为其中赵敏是蒙古贵族,而周芷若又是灭绝师太的弟子,这些情感暗线都让读者感觉难以抉择,这也正是金庸小说的另一个高明之处了。
day22 0616
《故事力》序言
最近阿马实习的公司是做职业发展,前段时间一直在做这一块的市场校调研。其中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叫做“有意思教练”,其创始人“高琳”女士刚好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悄咪咪的说,大概是圈子小,有缘分的是公司的boss也认识这个作者跟她的老公)。
周末的时候参加了深圳站的线下微分享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时6个分享嘉宾在前面分享自己的生活与经历。在听他们分享的过程中,我对于“故事力”这三个字的感触更深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来自台湾的摄影小哥哥小刀。他个头不高,人很安静,手握相机,偶尔还带着一丝俏皮。当他站在台上,低沉而温柔的声音不急不慢地讲起自己拍摄纪录片以及给街上流浪汉做采访时,突然有一种魔力,让全场安静了下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他的语言上。似乎也并不是很特别的语言和文字,似乎也只是很平凡的故事,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听完故事之后心里有种感动。我想象了一下,同一个故事让我站在讲台上时,语言略显笨拙的我一定不会有这样的魔力。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白娜Echo姐姐,她的声音有些低音炮的味道,语速很快,但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像消音枪力射出的子弹,悄无声息地射中你的心里。短短的5分钟,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文字、视频创作者的困惑:为什么她写的每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没多少人喜欢看,但偶尔发的轻松娱乐的视频却好评不断?后来她分享了自己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体会到的感触:“太过上进,太过无趣。”她最后一句话说到:“只有当你自己活得舒畅,你的文字才会舒畅”,“活得上进,不如活得自在。”短短5分钟的分享,我听的津津有味,而且印象深刻。这又是另一种故事力的体现。
今天看了这本书的自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段话:“我和我先生Hubert Lin(林宏博)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发现很多华人技术能力很强,在职场上却拼不过美国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讲故事。在工作中,我们做了100分,却只能讲出80分,人家做了80分,却恨不得讲出120分来,这个差距最终体现在薪酬和职位上。”这句话给我的感觉一语中的。boss曾经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do not perform in a way that actually lower the level where you really are” 无论是在讲述事情,还是在做事情,把你所拥有的、体验的、感受的用语言去展示出来它应有的水准,发挥语言的魅力,体验故事力的魔力。
day 23 0617
《故事力》第一章
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完全戳破了我心里的困惑。在过去的经历中,每当进行社交活动或者小组讨论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一开后就非常吸引,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也有一些人讲得内容似乎还不错,但就像干干的面包,听之无味。而我自己在讲话的守候,总感觉自己讲得内容缺了些什么,少了些吸引力。
书里面特意强调了“故事”禹“叙述”的差异。叙述靠的是走脑,要有理有据。故事靠的是走心,需要情感和联想、想象的能力。正如我们平时常见的软文广告,大多也是先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读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猝不及防来了一个硬广,但并不会让你感到排斥,甚至还有几份好感。作者提到“没人喜欢赤裸裸的事实,即使它是真实的。比起赤裸裸的事实,人们更愿意接受故事。经过故事包装的事实更能引起人的共鸣。比起直白的说教,通过讲故事透露出的信息和价值观,更容易让人接受。”我觉得非常形象了,我们大多时候讨厌干枯的讲道理,却不会排斥别人讲时候自己亲身经历,引出一个道理的时候。
今天看到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用了两个很好玩的小例子对比“数据”和“故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指数。作者先给观众讲了第一段话:“两条腿坐在三条腿上吃一条腿,然后四条腿进来了,从两条腿那里抢走了那一条腿。然后两条腿用三条腿打了四条腿,并夺回了被抢走的一条腿。”讲完这段话的之后,观众大多不记得了;作者又讲了另一段话“一个小伙子坐在一个三脚圆凳上吃鸡腿,忽然进来一条狗抢走了那个鸡腿。小伙子拿起圆凳打了那条狗,并夺回了鸡腿。”这一次,大多数的观众都记住了。
那么如何讲出一个故事呢?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只有“因为”+“所以”,并不能算一个故事——因为我想融资(目标),所以我想见你(结果),这只能算是一个叙述。那什么是故事呢?在“因为”和“所以”之间加一个“但是”,就变成了故事!这个“但是”就是故事所必备的转折、冲突、矛盾。无冲突,不故事,在这短短的三句话里,就有三个“冲突”。
day 24 0618
《故事力》第二章 故事影响他人背后的科学道理
读到第二章的时候,脑海里跳出的第一句话依然是,“这本书太有意思了”。
这一章开篇首先用了一个职场故事,讲的是一个能力很强但是英文能力不足的跨国公司工作的女孩得到的级别比起她的能力和贡献都偏低。作者对此打抱不平,但是她没有选择死乞白赖地跟美国人争论这个女孩的英语水平,或者拿黑猫白猫理论跟他们讲道理,而是讲了这个女孩在日本工作时的一个职场小故事,1)这个女孩与客户一个一个地沟通,她虽然英语不好,但日本用户的英语也没强到哪儿去,所以英语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特别有耐心和同理心,让用户感到被关注。2)她对系统特别熟悉和了解,所以她最后找到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办法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而且还不需要额外把系统客户化,不但解决了大问题而且还没多花钱。通过这个小故事,作者无意间深深凸显的女孩的两个巨大优势,以及女孩对于未来印度市场带来的潜在价值,从而帮助她晋升了。
这里作者强调了故事重要性的背后原因——人们的注意力。很有意思的是,上次当我问到boss如何做决策的时候,boss提到了SWOT分析工具,保持理性,衡量风险等,这几个都属于理性分析。而在这一章,作者却提到,“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里,想要单纯靠数据和事实这种线性的分析去说服别人,且不说你能不能讲明白,就算是你讲明白了,在你讲的这会儿工夫,别人说不定早就被更有意思、更幽默风趣的人吸引去了。谁的话听起来更有道理,更有趣,谁就更有话语权,这就是不争的现实。”
其中我恨不得拨浪鼓式点头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决策者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大部分情况下会用直觉来填补这些未知。直觉就是一种“感觉”,并不是思考出来的。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用数据和事实来证实自己的直觉。他们明明是用心做的决定,说出来的“走脑”理由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决定找个合理化的解释。>这种情形实在是太多见了。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在做决策时保持理性,但有多少时候,就是一个感性的触点让我们做出了决策呢!
一句话总结,为什么你不能打动别人、不仅能说服同事与上司?<因为你总想着用数据和事实说服他的“脑”,却并没有打动他的“心”。>
day 25 0620
《故事力》第二章 故事影响他人背后的科学道理
最近几天虽然每天只是读这本书的一小部分,但每次都有种惊喜感。
今天这部分,作者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比事实更让人愿意相信?作者提到:
1)故事更具有想象和推测的空间——因为结果是个事实,而过程是个故事。事实很难触发想象,而故事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能对未曾发生的事物进行推测和判断,靠的就是想象。
2)作者提到了两种故事模型,一种是“画大饼”,一种是“挖大坑”。当你描述了一个员工工作能力很强的故事,然后提到这个员工没有获得应有的岗位时,会让老板产生一种遗憾感,从而实现“挖大坑”的效果。激发积极的联想是画大饼,激发对不利因素的恐惧是挖大坑。
3)决策都是带有“不确定因素”和“情绪”因素的。首先,决策基本都是带着不确定性的。如果一切都是已知数,很明显就只有一个选项,那就不算是一个决策了。例如我们平时在两个决策中很纠结时,列了各项优缺利弊后,最后很有可能还是因为一个小细节、小感觉而偏向了一个选择。但我们想要影响他人做出决策,就需要激发他的情绪而非仅仅依赖事实。并且作者提到,在职场上,我们常常说我们都是“对事不对人”,可是选人用人、升职加薪的时候,往往都是对人的。
4)听众更喜欢哪种方式?听众更能接受哪种方式?在这个角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许多人“讨厌被说教”,以及“说教”这种方法的效果不佳了。作者提到,我们的每一个决策,无论大小,都是过去的经验、成长背景、习惯和偏好的综合体现,当你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就是在用自己的观点挑战别人过去的经验、成长背景、习惯和偏好,那谁会乐意?在这种情况下,好的故事能够树立一个鲜明的观点,但同时又不点破这个观点,没有去直接说服别人改变过往经历与想法。
day26 0621
《故事力》第三章 好故事的3大标准
今天依然是充满惊喜感的一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你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又或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口,所有人的注意力便无法转移,有的人一说话却难以引起注意?这一章给出了3个答案。
1 表达清晰——作者提到,一个好的故事,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把听众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然后润物细无声地传达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想要把故事表达得清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一条主线,也就是说明你想要表达的目标是什么,要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个目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技巧: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高深或者抽象的术语,不用庞大的数据和精准的专业名称,而是借用修辞手法,比如通过类比、比喻这样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让我们把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复杂的问题,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子:“如果我告诉你们我们过剩的水泥有多少亿吨,你们也都没概念。我这么说吧,如果用这些过剩的水泥来建高速公路,那么,这条路可以绕地球4圈。”
2 激发好奇——作者提到,人类的大脑就是一只能量小猪,当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它就习惯性地进入舒适模式。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不断制造冲突和出乎意料的转折,才不会让小猪缩回去睡觉。情节越曲折,故事越引人入胜,也就越有可能点燃听众的激情,抓住听众的心,让他们的屁股黏在椅子上。
# 认知差距——作者提到<美国著名的经济心理学家乔治·勒文施泰因解释说:“好奇心来源于‘认知差距’。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差距’时,就会产生对信息的饥饿感,这就是好奇心。”说白了,其实就是要给人制造十万个“为什么”和十万个“后来呢”。很多人的故事之所以讲得无趣,是因为他们太急于抖包袱、给答案,听众积累的好奇心还不够。>在讲故事的时候,不要急着把答案说出来,要留足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听众。
# 价值冲突——除了“知识差距”,好的故事还需要有价值观层面的冲突和挑战。人们感兴趣的一定是自己关心的且不那么容易理解的事情。
3 引起共鸣——没有共鸣的故事都是“自嗨”。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讲的东西有反应,那么你的故事和他的故事要有交集才行,否则你们就是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对话,没有任何联结。作者提到一个重要的方法,建立共鸣的第一点,就是要放弃完美的自己,通过故事去回溯自己曾经的苦难和脆弱。你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方法,才是对听众有用、有吸引力的。太完美的事物不一定能产生共鸣感。
Day27 0622
《故事力》第4章 掌握故事的6大要素,张口就可以讲出故事
今天作者更细致地讲了“故事力”的6大要素。
这本书看起来特别舒服,不费力,而且让我印象深刻,我想重要原因在于,它总是先用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或者亲身经历作为引子,然后再用这个例子解释这章书的核心内容。
这一章里,作者先讲了她与丈夫在美国毕业结婚时的窘迫情形,引出了核心观念<婚姻的秘密是什么?我会说:“必须有同样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做自己。当两个价值观一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成了‘我们’。人生多有不如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寻找方法克服困难。”>
1)作者提到,一个故事的6大要素:人物,背景,冲突,高潮,对话,结局
2)通常来讲,一个故事里至少会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恶棍。当然这个恶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他不过就是那个给你制造麻烦的家伙,比如贫穷
3)背景的占比——15%是一个相对不多不少的比例,即**开始的前15—20分钟通常是用来铺垫背景的。假如你给老板做一个10分钟的汇报,那背景顶多占1分30秒。如果你给面试官用2分钟讲一个自己过去的经历,那背景顶多占20秒。
4)制造冲突与矛盾——在你的故事里,那些阻碍你达成目标或是威胁你的东西,就是冲突。冲突可以是环境跟你的冲突,别人跟你的冲突,或是你和自己的冲突。
5)好的开头——你也可以把故事的完美结局先抛出来:“你知道吗,一年之内,我从快被炒鱿鱼到升职接替了我老板,你猜发生了什么?”这样听众一下子屁股就从椅子上起来了,希望你赶紧说下文。
day28 0623
第五章《一明一暗、一虚一实的故事架构》
读到第五章的时候,突然感觉这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故事,从大树干到主树枝到小树枝再到一片片的叶子,每一章都在不断细化、不断精细,给人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与感受。
1)故事的理性目标与感性目标——这章首先以给老板做汇报为例子,讲述了<如果你认可给老板做汇报其实就是一个给老板讲故事的过程,那么这个故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以听众,也就是老板为中心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需要拿出来在明面上说的,我们管它叫“理性目标”。另外一个目标,通常是以讲的人为中心的目标,也就是你想从中获得什么。这个目标我们通常不会摆在明面上,这是我们想让对方暗暗体会出来的,我们管这个目标叫作“感性目标”。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但“虚”的有时候比“实”的还重要!> 这两个目标的区别还在于前者注重事实,后者注重为听众创造出来的感受。前者用陈述就可以解决,而后者需要讲故事,故事才能创造感觉。
2)故事的明线、暗线与辅线——那怎么才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时兼顾理性目标和感性目标呢?这就需要你的故事有三条线:明线、暗线和辅线。
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其中最需要强调的是暗线,也是容易忽略的线。暗线:故事的暗线可以有很多种——有可能是故事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有可能是主人公在思维意识上的改变,或者人物之间关系的微妙改变,这些改变像一条暗流一样在故事中涌动。但无论这个暗流以什么形态出现,它都是围绕着“情感”变化的,所以我们管这条暗线叫“情感线”。
3)讲故事的人的情绪的认知颗粒度是否足够精细——在描述情绪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精准,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提高对自己情绪颗粒度的认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识别和驾驭情绪的能力。如果你长期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则需要通过一定的刻意练习。
day 29 0624
《故事力》第六章 “和听众有关,让听众喜欢”的故事才能赢得人心
这一章提到,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和听众建立联结,而联结来自共鸣。通常,共鸣有3个层次: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价值观。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往往并不是成功的巅峰经历,而是那些令人懊恼的、沮丧的、悲伤的失败经历。如果你能在价值观层面跟他人产生共鸣,那么就建立了一种更高级的共鸣。
1)共同的经历——第一层,最简单的共鸣来源于共同的经历、背景、目标,所谓有共同语言说的就是这个。
2)共同的感受——第二层,更高级一点的共鸣来自共同的感受。比如,喜悦、愤怒、难过、痛苦。
3)第三层,最高级的共鸣来自价值观层面的共鸣。当你被别人的故事触动,或者对一个故事印象深刻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它与你最底层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
如何引起共鸣呢?
1)了解——引起共鸣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对方到底关心什么,害怕什么。这里作者有一段话的内容很适用于做自媒体或者短视频内容<恐惧、焦虑、迷茫,这样的负面情绪,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当然,我们不是教你怎么靠贩卖焦虑和恐惧达到目的,而是让你知道,在讲故事的时候需要多换位思考,了解你的听众,知道什么让他们兴奋,什么让他们害怕,这样才能让你的故事切中他们的痛点,你的故事才会实现影响的目的。>
2)同理心——如果想要引起更深层次的共鸣,那就需要同理心的力量了。同理心指的是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体会他的内心感受,尊重、接纳并将它表达出来的能力。
# 那么,要怎样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呢?
1 放下自己。共情的前提就是能够放下自己,如果你带着属于自己的认知、观点、评判、期待去看待他人,你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共情的。
# 带着尊重的好奇心。不带功利,不带评判,怀着尊重他人的好奇心,能够让你在共情的过程中保持中立与平等的心态,也有助于和他人建立联结。
# 深度倾听。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深度倾听。除了听对方在说什么,更要听对方没说出来的情绪、感受、需求,这是共情的关键。在你进入深度倾听后,你的注意力是完全放在对方身上的,这时候对方完全能够感受到被你关注。
# 4 核对验证。听到了一些信息之后,要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联结才能被建立起来。
Day 30 0628《故事力》
第7章 故事的黄金原则:以终为始的故事框架,有的放矢地影响他人
核心观点:一个好的故事,一定是“以终为始”,倒着来构思的。你需要首先确定你讲故事的目的及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去寻找合适的能够支持你的论点的故事素材。最后构建出来的故事,就是你想要讲的,并且别人能够听得懂的好故事。
# 3个元素——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这样3个层次: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和价值观。
# 清晰但不点破——故事的中心思想固然重要,但好的故事一定是鲜明地树立了观点且不点破观点,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
# 通过冲突凸显价值——价值观和内在动力,需要通过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来展现。
第8章 来自好莱坞的秘密
核心观点: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可以用到好莱坞编剧的大绝招——冲突升级。在不断升级的冲突中,让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更让听众和主人公的关系不断深化。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冲突不能一次讲完,而应该像是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讲。冲突也不应该是平行排列的,而需要层层递进,大魔王一定要在最后才能出场。只有有意义、有共鸣的冲突,才能抓住听众的心,让他们欲罢不能。
# 故事中的关卡——总之,你要想让听众产生共鸣感,必须让他们知道主人公在追求目标的路上究竟卡在哪儿了?如果这个点不清晰或者你故事的主人公是完美的,那么故事中的冲突就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3个故事帮你建立信任
核心观点:“自我推销”这个词听起来好像不好听,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你自己这家公司的CEO,都掌管着“你”这个个人品牌,你不把自己推销出去,还指望着谁做呢?然而,人与人从陌生到熟悉,到最后能够建立某种合作关系,都一定会经历5个步骤:认识你,记住你,认同你,信任你,选择你。
# 一段关系能不能从“认识你、记住你”走到“认同你”——我们对他人的认同源于两个层面,外在的和内在的。只有这两层认同感都存在的时候,才能产生信任。任何一段能够走得长远的关系,都是靠内在的契合来支持的。
# 信任(trust)=资质能力(cap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亲近程度(intimacy)/自我取向(self centered)
# 三种故事——
“我很牛”的故事——用故事彰显你的能力,低调地推销自己,让别人觉得你很牛。
“我为什么……”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对方理解你的动机和心意,并且感受到即使面临变化和困境,你也是靠谱的,这个故事可以凸显出你的价值观和内在动力,让别人理解你为什么要做某件事。
“我的改变”的故事——通过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你让对方感受到你由此获得的学习和成长。这个故事是“潜力股”的标配,更是领导的必备,因为只有从经验中学习、反思、总结,一个人才能快速成长。
第一镜头中的樱桃是:破案线索
首先出现的樱桃是小女孩手里拿的樱桃,一出场我们看到这不是下人应该吃的水果。樱桃很精贵,一个在杂院后厨的孩子怎么可能吃的上樱桃。那么后厨杂院肯定有人私通了嫌犯。
这个镜头告诉我们这个信息。那么章大来这里查案是对的了。
第二镜头中的樱桃:升华为亲情的象征
当小女孩端着珍贵的樱桃没有自己吃,而是给了马车夫,她虽然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是她知道这个人对她好,犹如父亲。从车夫角度说,这是他的女儿对他的感恩。他看到樱桃之后那舐犊情深的眼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感情
第三次镜头中的樱桃:转变为友情的象征
当章大看到车夫死去,他转眼看到车夫的女儿,这个时候想到车夫的交代。让他照顾自己女儿,这是朋友赴死前的嘱托,这是生死之交。这个时候章大把手镯偷偷给了这个孩子。
第四次镜头中的樱桃:转变为爱情的象征,也是从这里水果樱桃化为诗歌中的樱桃。
这里章大去房间劝说卖唱女,两个人第一次相认,原来她是章大的妻子。他们知道这次是九死一生了。当时章大拿出樱桃送给她,本来两个人约好要去边关看樱桃吃樱桃,现在只能以这样的形式生离死别。
这是**《满江红》数次樱桃出现的解析,在**中一个道具数次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绝大多数是导演有意为之,这是《满江红》一条感情变化的暗线。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与赏析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实秋。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童年随父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1924 年出版诗文合集《踪迹》,后转向散文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1927 年写成著名散文《荷塘月色》。1928 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其后出版的散文集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也抒发了自己真挚、浓郁、细腻的情思。朱自清善于精确地观察身边事物,细致地描写自然景色,委婉地表达内心感受。其作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结构精巧谨严、风格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而著称。 纪念朱自清 100 周年诞辰亲笔题诗“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赏析
本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的行踪,暗线是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明线来看,作品是按照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的顺序描写了游览顺序。从暗线来看,作者的情感从“颇不宁静”、追求宁静、得到宁静,到“我什么都没有”,恰好好处地展现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
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笔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 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鸣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模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本文的艺术成就,除了描写技巧的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喜欢《教父》,也看了很多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能慢慢体会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父vito遇刺
都说教父1开头的婚礼反映的是柯里昂家族辉煌的顶峰:事业强盛、家族成员圆满;从婚礼中人人其乐融融的感觉就可以感觉这一点,从纽约乃至全美国的黑社会形式来说也是比较稳定、整体实力强盛。
但是,辉煌中里也蕴藏着危机。教父遇刺就是这一矛盾激化的标志事件。
1、会面威尔斯索拉索
汤姆从好莱坞回来,和教父、山提诺三人一起商量要不要做毒品生意,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这一片段。汤姆说,索拉索已经和塔塔利亚家族勾结在一起,还说没有查到他开出的价码。下一个片段就是索拉索和教父五人组会面,索拉索开门见山:他要教父出100万现金、柯里昂家族提供法律政治财务支持。教父说:我提供法律政治财务支持,就可以分到三成,为什么这么慷慨?然后拒绝,并给出了毒品生意被政界朋友认为败坏德行、且有点危险的理由。这时候山提诺插了一句话:你是说塔塔利亚家族保证我们的投资安全教父马上打断了山提诺,这时候索拉索环视一周,看了一下山提诺、汤姆和克里曼沙的表情
随后索拉索策划了刺杀教父、绑架汤姆以及杀掉卢卡的行动。
《爱情神话》讲了什么
《爱情神话》,由90后导演邵艺辉执导,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吴越等主演的《爱情神话》上周五一公映,就收获了一片叫好声,豆瓣评分高达83分,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爱情神话》讲了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情神话》讲了什么 篇1
什么是爱情?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种爱情,每个人对于爱情的定义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深吻是爱情,一个拥抱是爱情,一个牵手、一杯奶茶、一句晚安······在不同人眼中,爱情虽然都能带来奇妙而又浪漫的体验,但却有着不同的模样。
许多同类型爱情**往往会陷入一定要给爱情下定义的困境之中。
相比之下,最新上映的这部《爱情神话》相较于许多同类型**而言无疑要成熟得多,它并没有在故事的一开始就给爱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让观众跟随男主人公视角,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在人生百味中一同去探寻什么是爱情?
故事的主人公是人过中年、离婚单身的“大龄剩男”老白,他年轻时做过小学的美术老师、也曾经在电视台有着正儿八经的工作。不过人过中年的他却活得格外洒脱——平日里过着包租公的生活,顺带兼职美术老师,教些老爷爷老太太们画素描。
如果说前面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他的洒脱,那么后面这些应该能让大家对丰富多彩的中年生活有所认识——与心仪对象约会看话剧演出,闲暇时候去咖啡馆喝上一杯咖啡或者光顾一下儿子的路边咖啡店,每天都精心烧上一桌地道的本帮好菜,有事没事摆弄一下花花草草或者拿起手鼓来上一段······总而言之,就是活的痛快。
可是在看似如此完美的中年生活中,老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苦恼和困境。俗话说得好,三个女人一台戏,老白原本波澜不惊的中年生活也因为三个女人的走进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李**,作为老白的心仪对象,她美丽动人,能够让老白心甘情愿为之变身贴心暖男。但她绝不仅仅只是个花瓶,即便已人到中年,依旧在职场奋斗,从事广告职业的她可谓是典型的女强人。
其次是老白的画画课学生格洛瑞亚,前面说过,老白画画课教的都是老爷爷老太太,这位格洛瑞亚可谓是老白学生中的异类。
她不仅风情万种,而且同时还是一个有钱有闲老公失踪的富婆。与其说她是来找老白学习画画的,倒不如说她是把作为同龄人的老白作为了自己的红颜知己,趁着上课的同时,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老白聊聊自己的情感生活。
最后就是老白的前妻蓓蓓,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表面上丝毫不在乎自己的前夫,但是在内心深处,蓓蓓依旧把老白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这三位女人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拍几集电视剧,更何况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呢?好巧不巧的是,三个女人阴差阳错还真就碰面了,而且还是在老白的家里······
本来费尽心思、轮番进攻的老白已经又一次成功约到了心仪对象李**晚上来家中吃饭,但好巧不巧的是,格洛瑞亚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天晚上到老白家中找“树洞”来了。
格洛瑞亚与李**的碰面本就已经让老白心感不妙,但更戏剧性的一幕紧接着发生了——前妻蓓蓓这天晚上刚好也来找老白送东西。这下子,三个女人,再加上来凑热闹的老白好友老乌,让老白精心准备的二人世界烛光晚餐变成了一场极具喜剧色彩的意外聚会。
“老白跟我在一起几十年了,从来没有人睬的,现在一分开,哦哟,变成抢手货了。”
“吃饭嘛有先来后到对吧。”
“我是最不喜欢跟人抢着吃的。”
“抢着吃香。”
每个人的言语中都暗含深意,在你来我往的含沙射影和觥筹交错的热闹氛围中,简简单单的饭桌变成了女人们互不相让的无形战场。现实与戏剧的融合、情感与生活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观众的爆笑程度也被完全拉满。当然,这样的唇枪舌剑最终并没有演变成大打出手、争风吃醋的狗血场面。开始的尴尬和对立有时也会因为一句意料之外的戏虐之语消弭于无形,正如同生活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伤痛与惊喜。
被三个女人围绕的老白在故事开始看似是最大的赢家,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无论是单身带着孩子的女强人李**,还是把老白当作倾听者的富婆格洛瑞亚,亦或是老白的前妻蓓蓓,她们虽然表面上与老白卿卿我我,但实际上,对于爱情这个事情,人到中年的她们比谁都要看得清楚,也绝然不会轻易一脚踏进爱情这个浪漫而又致命的漩涡之中。
老白的前妻蓓蓓在结婚后虽然表面上有了会做饭持家的老公,也有了乖巧懂事的儿子,三人一同构建起令人羡慕、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但实际上,完全被“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束缚住的蓓蓓并没有得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快乐,并最终犯下了让婚姻破裂的过错。
时隔多年之后,即便老白的母亲一直盼望着老白和蓓蓓能够复婚,但是蓓蓓早已明白老白虽然是个好男人却不是一个适合自己的丈夫。此次在饭桌上对李**和格洛瑞亚表现出强烈的敌对情绪也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并不想在其他人面前丢下脸面。
见多识广的富婆格洛瑞亚别看对老白一副吐露心扉、红颜知己的样子,但是在明白老白心有所属之后,也大方放手。浪漫热情同时也通透明亮的她在故事的最后和大家成为了好友。
最后要说的是老白的心仪对象李**,独立好强的她坚定地信奉着她的人生信条“得不到最好的,情愿换条路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爱情一副并不在意的样子,和老白的第一次约会本来也仅仅只是她点到为止的情感宣泄而已,但在内心深处,她依旧向往着爱情。只是由于受到了现实的磨练,学会理性思考的她不会再度轻易选择一段没有安全感的爱情。这也是为什么在老白的强烈追求下,她始终表现得很洒脱的原因之一。
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对爱情这个永恒的情感主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在李**看来,爱情就像自己那双断了跟的高跟鞋,需要自己有所牺牲和付出,而她已然不再是青春懵懂的年纪,即便有所心动,也依旧会谨慎掂量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
在格罗瑞亚看来,爱情就像是可以用钱买来的画作,不需要自己为之烦恼,享受生活才是第一位的。在物欲横流、随波逐流的当下时代,是老白让她对爱情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蓓蓓看来,爱情就像是老白为她精心烹饪的鲫鱼汤,初品尝时似乎缺了那么一点激情,再回头已然物是人非。她选择了激情,埋葬了婚姻,却也让自己永远失去了向老白表露内心世界渴望激情的机会。
在老白看来,爱情就像是个多棱镜,他所接触的每个人都像这多棱镜的其中一面。人过中年依旧真诚地渴望着爱情的他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单纯。所以也就不难明白表面上看似洒脱不拘的他,在遭遇情感困境之后也会表现出沮丧懊恼。
在老乌看来,爱情可以是年轻时候的不顾一切,也可以是人到中年的青春依旧,他用自己看似漫长却是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何谓浪漫,也最终让心灰意冷的老白明白了爱情并不是什么无法企及的神话。
通过对以上三个女性截然不同且细致入微的描摹老白在追求情感历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爱情神话》为银幕前的观众带来了一段取材于现实同时又充满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通过故事角色之口,告诉观众,爱情从来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选择,那些童话故事中的爱情总是与现实存在着千差万别。
当然,作为一部爱情**如果全都是对爱情的现实解构,而没有一丝浪漫,那影片未免也太不近人情。所以,《爱情神话》在老白的情感主线之外,同时还穿插了老白好友老乌的情感暗线。而这条情感暗线不仅丰富了片名“爱情神话”的含义,致敬了费德里科·费里尼,同时也成为了老白情感生活转折的关键,使**剧情在展开对现实的描摹之后,最终回归追寻情感的浪漫。至于这条暗线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得等大家自己走进影院去发掘!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作为一部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上海的影片,《爱情神话》可以说集结了颇为强大的演员阵容,这其中包括了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也包括了此前曾经多次想要在自己执导的作品中呈现纯正上海味道的徐峥,同时还包括了同样有着丰富演艺经历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周野芒。在这群对上海有着特殊情感的演员深情演绎之下,《爱情神话》这个全片大部分对白都是吴侬软语的影片充满了上海特有的城市味道和人情冷暖。
《爱情神话》讲了什么 篇2由90后导演邵艺辉执导,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吴越等主演的《爱情神话》上周五一公映,就收获了一片叫好声,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3分,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今年中国**品质前三的作品。
多位网友在微博里写道:《爱情神话》的好,只有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里的人才能感受到。影片中的有些细节,老上海人看了会会心一笑,他们用“很灵”这个上海人常用的口头禅来点赞作品。
徐峥饰演的老白,让人想起了以前葛优饰演的多个北京“顽主”的角色。影片设计了两条爱情线:一条是老白跟马伊琍饰演的李**、吴越饰演的前妻蓓蓓以及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之间的情感纠葛;另一条则是周野芒饰演的老乌在片中不断讲述自己的爱情往事,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意大利邂逅了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两个地位悬殊的人有了一段露水情缘。这段往事在老乌声情并茂的讲述中,逐渐将观众的情绪带入了懵懂状态:这货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显然,这两条爱情线对应了现实和理想两种状态。现实中的老白,周旋在三位女人中间,一心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年爱情。他最钟情李**,也不嫌弃李**带着一个还在上小学的混血女儿。李**并不排斥跟老白有偶尔的肉体关系,但这位穿着上万元高跟鞋的广告从业者,内心还保留着自己爱情上的“诗和远方”,“经济适用男”老白显然少了一点让她心动的地方。前妻年轻时曾经出过一次轨,老白没有选择原谅她,离了。虽然前妻有复合的想法,但老白不会再给她机会。格洛瑞亚火辣性感,对老白很主动,可惜老白没有感觉,一次酒后的乌龙一夜事件,让老白内心非常懊恼自责,甚至跑到KTV里找到格洛瑞亚澄清解释,结果遭到了在场年轻人的一顿嘲笑: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看不开?
饰演老白的徐峥说,老白看起来有点傻,的确如此。他有房子出租,经济上没有压力,所以对于绘画事业也是不将就,好友老乌帮他挑中的开画展的地方,他一个也看不上,直到最后李**和格洛瑞亚两人一起,帮他选择了外滩18号这个顶级的画廊,他才满意。不管是感情还是生活,老白都不将就,这是他悲剧的来源。
相比之下,老乌的这段爱情往事就像是空中楼阁,稍微理性点的人,都知道其荒谬之处。但神奇之处在于,当老乌用一个超长镜头讲述了他跟索菲娅·罗兰的交往细节时,这成了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动情的部分,“她走了之后,我的罗马塌了。”但荒诞的是,老乌死了,但索菲娅·罗兰却抢救回来了。
一个是现实中苦追爱情不得的老白,一个是活在爱情神话中的老乌,哪一个才是生活的真相呢?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一大思考。
影片最后,李**在看了费里尼的经典**《爱情神话》后,给老白发了一个约会短信,让人看到了这段感情的希望,但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奇迹,按照正常的情感逻辑,李**怕是不会看上老白的。这个光明的尾巴,是主演徐峥特意要求导演加上去的。
《爱情神话》最大的好,是拍出了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熟龄男女们的真实恋爱心理,说这是一部女性视角下的爱情**,立得住脚。社会在发展,人的思维和对情感的态度也在变化,《爱情神话》及时捕捉到了这个变化。
《爱情神话》讲了什么 篇3《爱情神话》这片名,乍看起来有点俗气,看完**后,才知道片名来自**大师费里尼的同名经典作品。片子似乎一下高大上起来。
整部**很有生活质感,一群有着强烈上海标签的角色在一起插科打诨。女性角色一个个活灵活现,男性角色相比之下有些逊色。逗贫的俏皮话,很多台词都是双关,有着潜台词。
豆瓣的一位网友总结得很精辟:“**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便宜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影片中的爱情真不像一个神话,不过是男主角老白与三个女人的纠葛,无外乎看戏、吃饭,帮心仪的女人带带小孩、修修鞋子、画画素描……
三个女人,一个白先生的前妻蓓蓓,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一个白先生想追的李**,眼光高曾经有过梦想,但没混出来,现实打磨了心气,离异带娃家境一般;一个白先生的学生格洛瑞亚,有钱有闲,老公失踪,游戏人间。
因为老白的缘故,三位女性在第一次碰面的时候并不是很愉快,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维护了自身的体面。很快地,上海女人的干练与真实使得她们的友谊飞速跃进。三个女人一台戏,心有灵犀轮番接话、同仇敌忾吐槽男人的场面看得人内心极度舒适。
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突破了大银幕上“中年女性”单一、刻板的形象,让人看到了“中年女性”这个群体在银幕和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可能。
表面上,徐峥是男主角,三个女人围着他转,深层里,三个女人是野猫,徐峥是路过吃一口的剩饭,但细想只有老乌的爱情,最符合神话;他的结局,最符合神话;结局大家为悼念他一起看**,再次点了神话。
这部**,讲了几种爱情,讲了一个神话,却结束在微妙的不了了之当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决定以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作为对老乌的纪念,却一个个看得没精打采东倒西歪——神话果然难看,爱情也并不动人,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就在大家从虚幻的影像回归到现实的夜宵之际,李**悄悄给老白发了条微信,约他改日喝咖啡。微信中,两人把爱情当**看,把**作人生比。**结束,然曲终人未散,相看两惘然。也许,这就是爱情,这就是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