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和张辽不和,原因是因为张辽在吕布手下时,和李家结仇呢?

李典和张辽不和,原因是因为张辽在吕布手下时,和李家结仇呢?,第1张

张辽和李典都是曹操手下猛将,两个人都非常出色,张辽位列五子良将,李典虽然没有入列,但是,也仅次于五子良将,如果有六子良将,李典肯定当选。

那么,众所周知,李典和张辽的关系很不好,两个人一直不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张辽和李家结仇了,因此,李典对张辽有很深的仇恨。

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先从合肥之战说起,孙权带兵十万,进攻合肥,当时,守将有三个人,张辽、乐进和李典,全部兵力只有七千,而孙权兵力十万,悬殊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张辽非常担心,不仅仅是兵力问题,关键是张辽担心和李典关系不好,李典不会配合。

在战前,张辽、乐进和李典召开了一个战前会议,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张辽怕李典故意作对,因此,慷慨激昂,而李典受到感染,李胆说,这事关国家大事,我怎么能因私人恩怨,而不顾公事呢?我愿意配合将军作战。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正是因为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紧密配合,以少胜多,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这一战,将孙权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孙权还差点被张辽活捉了,因此,留下了孙十万的外号。这要是换成他大哥孙策,肯定不会败。

那么,李典到底和张辽有什么仇恨呢?

这话说来话长,李典有个叔叔,叫李乾,为人豪爽,有勇略,手下有数千人在乘氏,后来跟随曹操,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曹操派李典的叔叔李乾到乘氏去劳军,吕布派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想招降李乾,李乾没有答应,于是,吕布就派人杀了李乾。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

当然,这里面别驾薛兰、治中李封都是文官,想杀李乾是不太容易的,肯定是张辽参与了,如果张辽不参与,仅凭两个文官,是很难杀掉李乾的,毕竟李乾有勇略。

张辽当时正好在吕布手下,而且是吕布的得力干将,是吕布的第一马仔,肯定是第一人选。而史书也记载,李典说的很清楚,对张辽有私怨,很可能就是因此事而结仇。

不过,合肥之战,李典能从大局出发,抛弃私怨,以公事为先,与张辽全力破敌,也不愧名将风范。

他俩不和是因为有私仇,之前张辽是在吕布帐下的,曾经跟着吕布讨伐过李典的族长,而在后来李典也在征讨吕布之时出过很大的力气,所以说两人不和是正常的,而且两人的出生也是大有不同,李典是出生名门望族,而张辽却没有什么背景,想想看,本来就悬殊的两人还有着私仇,他们俩怎么可能会关系好呢。

话说曹操的部下大多都是不和的,尤其是李典和张辽,还有一个乐进,在《三国志》中就曾经有过描述,说是这三人的才干能力都很强,但是却不和,其实乐进和李典的关系还是可以的,毕竟也曾多次并肩作战,所以说应该是张辽的关系,他和其他两个人的关系都不好,这就只能说是张辽为人的问题了。

其实说实话,作为同僚而言,真正能做到知己的又有几个,像是当今社会,我们又能与几个同事成为真正的朋友,不都是点头之交,所以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同事之间真的别提朋友两个字,能够维持表面的良好关系已经不错了,更何况还有些人连表面上的功夫都不想做,所以说也别把这个事情想得太过于复杂了。

不过李典和张辽还是有过全力合作的时候,那是在共同抵御孙权之时,因为此时的两人面临的是共同的利益,如果不共同抵御孙权,那么两人都会没命,所以说只有在唇寒齿亡之际,人们才会不计前嫌,但也只是此时此刻而已,过后,两人依旧是彼此的本来面目,指望他们能够破冰,那么不太可能的。

汉末年间,曹魏集团的实力最为雄厚,这不仅体现在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上,更体现在魏国有着济层出不穷的人才。所谓“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其实便是曹魏人才现状的真实写照。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端。尽管曹魏名将众多,但因为出身、能力与经历各不相同,导致不少武将之间是不对付的。这其中,张辽的人际关系最差劲。数得上名字的很多武将,都与他关系不好,包括军中长者李典。

《三国志·李典传》中说:“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当时李典、乐进与张辽共同驻守在合肥,此时孙权却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此地。张辽还很担心,怕李典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好在后者有大局观,积极配合了张辽的军事行动,这才奠定了合肥之战中,七千魏军大破十万吴军的壮举。

话虽如此,李典对张辽的态度却很令人疑惑。因为他是正儿八经的豪族出身,从小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所以李典为人还是很恢弘大气的。同传中便提及:“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首先,李典与张辽代表的阶层不同。曹操崛起于中原,而这里又是乱世的开端,这就导致曹魏集团之中,有很多不同的力量。纵观曹操的发家史,其麾下将领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以李典、臧霸为代表的豪族势力。这些人投入曹操帐下,都带着自己的私兵前来,因此他们能在曹魏军中保持着一定的话语权。就像臧霸,是泰山渠帅出身,在青徐地区享有极大的能量。就连曹操,也不得不重视这些人的力量。

二是宗室将领。《三国志》中有一传,叫做“诸夏侯曹”,便是单独记载宗亲将领的。这些人里面,除了曹氏与夏侯氏一族的人以外,也有一些曹操的同乡人氏以及他信任的虎将,比如许褚、乐进、典韦等人。所以这个小团体,也叫作谯沛武将集团。

三是降将出身,最不受曹魏武将待见,曹操也始终对他们留一手。显然,张辽便是这样一位降将。前面说曹操故意安排乐进、李典与张辽共同驻守合肥,便是有令三人互相制衡的意思。可见在曹魏集团中,这三个阶层始终存在着一些矛盾。

而李典与张辽,又是不同阶层的代表将领,两人之间自然不能走的过于亲密。

其次,张辽的降将身份,让不少人都对他不喜。李典,是一位典型的儒将,因此在他的世界观中,张辽这种降将出身的人,是不符合忠义理念的。而且张辽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曾经出卖过朋友关羽。

当时,关羽还在曹操麾下,但依旧有了跑路的打算。于是曹操便令张辽前去打探消息,看看关羽的真实想法。后者将张辽当朋友,遂将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傅子》说:“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张辽这话算是颇有歧义。因为他明知道自己如实说出,很可能会给关羽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张辽依旧是转身便将关羽给卖了个彻底。尽管这是曹操之命,但依然说明他性格中的一些瑕疵。所以于禁、武周等人,也是比较反感张辽的所做作为的。

再加上张辽为人比较清高,不屑于与他们维系这种人际关系,这么一来,他在曹营当中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少了。或许,张辽自己也明白一点:身为一个降将,不应该有朋友,否则便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最后,李典与张辽也同样有私人恩怨。李典自小无父无母,是他的叔叔李乾将他养大的。可见叔侄二人的关系,应当是颇为亲近的。早在曹操起兵前期,乘县李氏便举全族之力加入了他的麾下,李典便是在这时候投奔曹军的。

但好景不长,李乾在一次战役中,被吕布的部将杀死。这么一来,李典便对吕布非常痛恨。而张辽作为吕布手下的大将,他也有可能参与过这一战。因此李典与张辽不合,倒也是在清理之中。

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能力出众的大将,但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却是比较微妙,《三国志》很明确的指出“进、典、辽皆素不睦”,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三个人之间关系都不太和睦:张辽和李典不和是因为当初吕布袭取兖州的时候其部下薛兰杀了李典的叔父李乾,虽然吕布兵败被杀但是李典对原来是吕布旧将的张辽一直没有好脸色;至于张辽和乐进,李典和乐进关系为何也不和睦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奇怪的是,三人不和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曹操却偏偏把合肥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交给了三人防守,为何在明知三人不和的情况下曹操还要让他们搭档守合肥?主要有三个原因,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三人虽然不和,但是这种不和只是个人私怨,和品德无关:史称李典有长者之风,“不与诸将争功”,张辽和乐进也不会在后面说是非搞小动作,这种不和是摆在桌面上的不和,当危机来临之前,三人可以忘却私怨,反而可以精诚团结

《三国志》记载孙权进攻合肥之时,”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逍遥津之战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可是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其实不是张辽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皆素不睦”的三人通力合作的战果

张辽有帅才,乐进“每战先登”,李典儒雅不争功,三个人能力都很出众,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独当一面,三人搭档同守合肥却起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作用,如果张辽不是和乐进李典搭档还未必有这种效果,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曹操用人的眼光实在是精准和毒辣。

具体为什么不和,三国演义里并没有给出原因。张辽原属吕布,布亡后才归属曹操;李典自曹操起兵时,就一直跟随曹操左右,立下不少功劳。我猜测也许是由于张辽在曹军里地位高于李典,引起李典不满。

由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里写道:

“张辽为失了皖城,回到合淝,心中愁闷。忽曹操差薛悌送木匣一个,上有操封,傍书云‘贼来乃发。’……内书云:‘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占,乐将军守城。’”

从上面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合淝、皖城乃是对抗东吴孙权的前沿阵地,曹操以张辽为前线总司令,李典、乐进为辅佐,对张辽的信任自不必说;等到孙权大兵压境,又将密计派心腹送到张辽手上,更说明在曹操眼里,张辽无论是在为将还是为人方面,都比李、乐二将做得好。而李典身为曹军元老级人物,却屈居张辽之下,产生不和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说到锦囊妙计,网友们可能会想到诸葛亮。事实上,在三国之中,曹操也用了锦囊妙计,而且非常成功。7000人吃了孙权的10万大军。建安二十年,曹操进兵孙权失败,只留下张辽、李典、乐进等七千余人在移前守合淝。次年,孙刘战荆州,曹操趁机占领汉中。

刘备妥协后送给孙权三郡,自己领兵到李与曹操争夺汉中。孙权与刘备联手后,迅速调兵,集中十万人,企图吃掉合肥守军。曹操对此早有准备。在去张鲁之前,曹操从保护人薛缇那里送了一封信到合肥,命令张辽只有在孙权率军进攻的时候才能打开。孙权见曹操在汉中,未能及时东归,便亲自率领十万人马前往合肥。李典与张辽乐进总是有矛盾。孙权进攻前夕,张辽打开曹操送来的书信,曹操告诉他,如果孙权军来了,张辽和李典就要出城作战。乐进引兵守城,薛洵不战。

当时魏有七千人,吴军有十万人,双方相距甚远,所有将领都对这个指令感到不解。张辽以为曹操正在率军对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赶到的时候,孙权军一定已经攻破了我们。所以教信要求我们在敌人还没有集结之前,就依次进攻,先挫敌锐气,以稳住军队,再成功守城。成败的机会在于一战。你有什么疑问吗?我同意张辽的想法。李典是个神勇的勇士,于是他们连夜募集勇士,一共得到了800人。张辽下令杀牛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吴军士气高涨。天亮时,张辽遭到了长戟的袭击。魏军虽然少,但都是骑兵。吴军虽多,但多为步兵。骑兵有很好的机动性。如果他们被杀了,他们会去的。吴军守不住八百魏兵。

张辽进入吴军大营后,杀了几十个吴冰,还亲手斩了两个将军。在突击的过程中,张辽喊了他的名字,这使得吴栋军马彻底记住了这个名字。冲进营地后,张辽看到孙权帅旗,发疯似的杀了过去。吴钱和徐盛也忍不住了。吴军从来没见过这样能冲能砍的人。所有的士兵都慌了神,逃回去了。幸好有潘璋坐镇战局。看到吴军撤退,他赶紧追上去,在乱军中打死了两个逃兵。将士见此,无不奋起反击,将张辽挡在孙权营之外。见形势如此紧张,孙权急忙跑到附近的一座山顶上,持戟自持。吴辽被阻在山下,张辽无法冲上山,于是在山下大骂孙权,企图挑衅孙权下山作战。孙权不是孙策,没有哥哥也没有单挑的勇气。

不过孙权的眼光还不错,心理也很优秀。虽然生命垂危,但他还是清楚地看到张辽身边只有几百人,于是命令军士围住张辽的八百团。张辽的坐骑身体状态很好,打了很久也不累。他和张辽一起从乱军中冲了出来。数十魏军见张辽冲出,大叫将军要弃我们而去?张庄再次冲入攻城网,从吴军处冲出一个洞口,救出被围的几人,其余数百人全部退入合淝城内。一战之后,吴军惊恐万分。他本来希望10万人可以占7000人的便宜。结果吴军经过这一仗,士气尽失,气势尽失。

孙权只能下令全军修整防守,合肥的曹军也有时间准备。魏军防守合肥,孙权轻而易举地率军绕过合肥。但吴军连续十多天进攻,遇到了守军的防守。吴军伤亡惨重,恰逢当时淮南疫情,吴军大量死亡。孙权无可奈何,只好下令一军班师,而自己却莫名其妙的带着一千只老虎和几个大将,比如凌统、甘宁、吕蒙、蒋钦。从逍遥津北退,张辽见吴军主力退守合肥城,趁机率军围着孙权追击。孙权的1000大军顿时大乱。孙权被围后,凌统率三百兵冲入包围圈。甘宁在外围弯弓射箭,吕蒙、蒋钦率领数百人拼死阻挡魏军,凌统奋力一战,终于救出孙权。凌统让孙权先走,他奋起抵抗魏军,然而孙权在逃跑的路上撞上了一座被自己人破坏的桥。桥板拆了,孙权过不去。魏军被杀。孙权是个胆小鬼,抢了马鞍,助跑着穿过断桥。孙权在逍遥津以南遇到三千人,吴军,命终于被挑了回来。

孙权成功逃脱后,凌统和甘宁杀了数十人,披甲潜逃,尽管受了外伤。这一仗是孙权一生中最屈辱的一仗,十万人打七千人。他不仅输得很惨,还差点被活捉。孙权的军事水平真的低到了极点。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的这一招。这个人,张辽,“是郡小史,用兵。”张辽率军全部投降曹操后,独自前往敌营劝说常投降成功,并在失袁绍、攻袁谭、征柳城等战争中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曹操赏识。将曹操张辽安置在合肥的目的,是要他在组织协调守军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张辽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曹操为什么不让李典守城,高高兴兴地玩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乐进是一位性格热情的军事统帅。曹操称他“每次出征成功,总是冲锋陷阵,任劳任怨,所向披靡,身不由己,枪林弹雨,手不知疲倦。”正因如此,他被戏称为“崇哲将军”。而且李典的性格跟乐进不一样,“好学问就是高贵典雅。不与将军争,尊贤士大夫,不能者,军中称其为长者。”李殿年35岁就去世了,却得到了长辈的美誉。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爱学习,有修养,顾全大局的人。按常理来说,李典叫守城,玩的开心点更合适。

曹操用两个人代替难道不令人费解吗?仔细分析,这就是曹操用人的超长表现。在曹操看来,张辽目前不计个人得失是没问题的。李典有“从不与其他将领争锋”的性格。比如张辽以大局为重,配合张辽,这是没问题的。有了这两个人的团结和统一,就没有必要带上乐进了。如果让乐进上场,很难保证他不会和张辽打起来。如果两个人吵架李典很难协调,三个人就无法形成一个整体。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意思:明明你应该很乐意参战,让他守城。说你乐于参战,其实是说如果你乐于参战,三人的凝聚力会更大。这是曹操希望的第一个计划:如果你说乐进不懂这个意思。诚实的守卫也是一个不错的第二方案。曹操密函为三民团结抗敌设置了“双保险”。无论发生什么,都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张辽看到信后,率先表态,慷慨激昂的不成功便成仁,李典紧随其后。是这样写李典的:“廖怕他不服从,但典上很大度地说:我怎么能f

李典是曹魏时期曹操手下的名将,待人温和,高贵儒雅,被人视为长者,其高尚的品德可见一斑。而李典与张辽不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张辽是谁?张辽和李典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张辽雕像

张辽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他在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他招降昌g、攻破袁氏、平定叛乱、守卫合肥,屡立战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在曹丕称帝后,他依然抱病击破吕范,是孙权大为忌惮的对象。222年,张辽病逝于江都,享年五十四岁。

而李典与张辽虽然同为曹操所器重的将领,但是他们之间却并不和睦。难能可贵的是,大敌当前,他们能够放下个人恩怨,共同破敌。215年,孙权趁曹操出征之时,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张辽判断,敌军来势汹汹,等不到援军到来,他们就已经被敌军攻破了。所以,张辽当机立断,决定出城迎战。但是张辽与李典素来不睦,他担心李典会在此时故意为难他,反对他的意见。李典知道张辽的顾虑,坦言道:“这是国家大事,只要你的计策可行,我又怎么会因为私人恩怨而反对你呢?”

于是,张辽和李典挫败了孙权军队的士气,合力大败孙权的军队,极度甚至可以抓到孙权,众人因此对张辽和李典都深感佩服。

张辽和李典都是曹操麾下重将,但是素来不睦。只是,他们都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影响大局。

李典厉害吗

李典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屡立战功,深受曹操的器重。可惜的是,李典英年早逝,否则他的功勋不会亚于张辽等人。那么,李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李典他厉害吗?

李典画像

李典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他为人谦和,待人温厚,对有识之士尤为尊重,颇有长者之风。除此之外,他素来以足智多谋而著称。

李典早年就投奔于曹操,只是一开始他只是负责粮草运输,过了很久才得以调往前线。在一次运输粮草的途中,发现水道被断绝,导致船只无法通过。有人建议放弃水路走陆路,但是李典说:“敌军能够依仗的只是水势而已,而且他们认定了我们无法过去,怀有轻敌之心,倘若这时候出其不意的攻打他们,定能取胜。而且在军队之中,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我们现在必须立即进攻。”于是,在李典的带领下,他们利用敌军对水势的依赖以及轻敌的心理,北渡黄河,使得水路得以畅通。

202年,夏侯淳与李典等人奉命抗击刘备。刘备烧掉阵营撤退,夏侯淳见状立即追击,李典劝他说:“敌人突然撤退,定然有诈。且道路险阻,不能追击。”但是夏侯淳不听,执意带队追击,而李典则留守于后。夏侯淳一路追击过去,果然就遭到了刘备军队的埋伏,战况危急。李典早有所料,带着兵赶来救援,刘备见此才退兵而去。

李典是怎样的人

李典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名将,他高贵儒雅,尊重贤士,军中的将士们都将其视为长者,对其十分尊敬。那么李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李典吧。

李典画像

李典的生卒年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他深明大义,又谦虚谨慎,从来都不会与人争功。李典偏好儒学,尊重博学之士,高贵而又儒雅。

204年,助曹操围攻邺城,取得胜利,被加官进爵。后来,李典主动请求将封地迁往魏郡。他说:“我性格懦弱,又没什么功劳,但是却有一个这么大的爵位。所以,因该带领整个家族的人,一起来为您效劳。除此之外,在天下未定之时,迁往魏郡有利于抵御来自四方的动乱。”就这样,李典率领万余人,定居于邺县。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李典的谦虚与淡泊功名,为了大局,甘愿牺牲小利。

209年,李典与张辽等人面对孙权的大军,合力破敌,保住的合肥。李典和张辽等人素来不睦,在张辽打算出城迎战的时候,还在担心李典会不配合。李典却对张辽说:“事关国家利益,是要是好的计策,饿哦又怎么会因为私怨而阻止你呢?”果然如李典所说,他配合张辽,大败了孙权。从此处又可以看出,李典能够顾全大局,放下个人恩怨,以大局为先。所以,李典又是个深明大义之人。

所以,李典是个谦虚谨慎,能够顾全大局,深受别人尊敬的人。

乐进李典

李典是曹魏时期的名将,为人谦和,待人有礼,颇有长者之风。可是只要提起李典,大部人人脑中就会想起乐进来。那么乐进又是谁呢?他与李典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乐进画像

乐进谁曹魏时期曹操麾下的得力干将,素以胆识英烈而闻名。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乐进每战先登,骁果显明,咸有效劳,后来与李典、张辽在合肥共击孙权,几欲将其抓获。乐进一生戎马倥偬,战功无数,是曹操麾下的重将,深受其器重。乐进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而李典与乐进一样,同是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那么他们俩人之间有所交集,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他们俩不仅有所交集那么简单。在许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只要有李典的地方,大多都会有乐进的出现。李典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而乐进素有勇猛之名,他们俩应该是完美的搭档。

李典与乐进有过许多次合力破敌的事件。最早的一次就是曹操攻打乌丸之时,高干叛变,于是他们俩就奉命合击高干。而他们最有名的一次合作就是在合肥共同击败孙权。215年,孙权率领十万兵马攻打合肥。当时,李典、乐进和张辽奉命驻扎于合肥。曹操知道李典与张辽素来不睦,为了防止两人因为嫌隙而影响大局,所以特意派乐进守城接应。在孙权之军压境之时,李典和张辽出城抗敌,乐进守城于内。三人紧密配合,大败孙权军队。战后,询问才得知,他们差一点就可以将孙权抓获了,因此而大为遗恨。

李典以足智多谋、沉稳冷静著称,而乐进骁勇善战,以勇武闻名,两人曾多次配合退敌。

李典墓

李典是三国时期曹操麾下有名的将领,他为人正直,待人温和,尊重贤士,颇有长者之风,深受曹操的赞赏和将士们的尊敬。那么。这个三国时期的名将,他的墓如今又在哪里呢?

李典墓

李典早年便跟随伯父效力于曹操,在伯父被杀之后,帮助堂弟报仇雪恨。此后,李典大多负责军粮的运输问题,过了很久才得以前往前线作战。李典为人温和,能够顾全大局,在国家利益面前,放下个人的私怨。他虽然与张辽等人不和,但是还是与张辽联手,共同大败孙权。可惜李典英年早逝,曹丕念其功,追谥其为愍侯。

李典的墓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中。1992年的时候,在山东省的巨野县昌邑乡意外发现了一座汉墓。根据层层考察,才有了初步的推论,这应该是曹操手下的名将,李典之墓。

李典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武将,深受曹操的赞赏和器重,至今还流传着与他有关的许多故事。李典是一个深明大义、能够顾全大局的人,他被将士们视为长者。可惜的是,纵使李典满身才华、品德高贵,他还是英年早逝了。李典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只有三十六岁。而李典的墓于1992年被发现,这是一座石墓室,如今它已经依照原样,被移建到菏泽博物馆的一层大厅之内。

李典的墓发现于1992年,如今就在菏泽博物馆内。

首先,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曹操率大军西征汉中,而孙权指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而当时的合肥,大约只有7000人左右的守军,也即在兵力上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这场战役中,张辽打算按照曹操之前制定的方案,与李典一同出城交战。乐进、李典、张辽平常都互不和睦。特别是李典,更是和张辽之间有旧日的仇怨。张辽担心李典不从,李典慷慨的说:“这是国家大事,要看你的计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么能够因为私怨而不顾大局呢!”

于是,李典率领部众与张辽一起打败了孙权。逍遥津之战获胜的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并给李典增加封地一百户。加上以前的封地,李典此时的封地住户已经达到了三百户。因此,在逍遥津之战中,曹操一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显然和李典不计前嫌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李典来说,和张辽之间存在旧日的恩怨,也即两人的关系是比较不和睦的。对此,在笔者看来,同样是曹操非常器重的武将,李典之所以和张辽之间存在矛盾,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兴平元年(194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徐州。在此背景下,留守兖州的张邈、陈宫等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兖州各郡县纷纷归附吕布。吕布军到达乘氏,李氏宗族在李进的领导下,保住了乘氏。于是,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抚各县百姓。彼时,张辽作为吕布的部下,自然也和李典所在的宗族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兴平二年(195年)夏季,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率军到了钜野县,欲招降李典的从父李乾,劝其反叛曹操。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把李乾杀害。

曹操派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部队,和其他将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典的从兄李整又跟随曹操平定兖州的各县,有战功,逐渐升迁。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和吕布两大诸侯的较量中,李典所在的家族遭到了重创,特别是李典的从父李乾,更是被吕布斩杀了。在吕布败亡之后,张辽归降了曹操。虽然两人现在属于同一个阵营了,但是,一想到从父李乾被杀的事情,李典就气不打一处来,从而对张辽非常不满。

对于李典的不满,张辽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而就曹操来说,很可能是为了化解两人的矛盾,这才安排他们一起镇守合肥这座城池。当然,就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两人也确实在对战孙权的过程中冰释前嫌。另一方面,在曹操麾下,张辽是一位降将,而李典则一直跟随着曹操这位主公。从这一角度来看,李典也可能因此而轻视张辽,进而导致两人的关系曾经比较紧张。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起初,张辽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

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此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不一定会受到轻视,比如在蜀汉五虎上将和曹魏五子良将中,就有不少将领有归降其他主公的经历。但是,就张辽来说,则跟随过多位主公,也即存在多次易主的情况。众所周知,就吕布这位名将,固然非常勇猛,但是,因为多次易主的缘故,吕布在历史上留下了比较负面的评价。同样的道理,张辽在归降曹操之后,也容易遭到曹魏部将的抵触,尤其是李典,更是对张辽没有什么好印象了。

最后,在汉末三国时期,除了张辽之外,还有不少降将也曾遭受了轻视甚至羞辱。比如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关羽围攻襄樊时,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辗转返还魏国,最终官拜安远将军。被曹丕羞辱,惭恚而死,谥号为厉。再比如关羽兵败被杀后,麋芳的投降举动也遭致吴人的鄙视。一次,麋芳乘船出行,遇到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让开,向前喊道:“回避我们将军的船!”虞翻厉声说:“失去忠心的人,凭什么侍奉君主?使人失去两座城池,却称将军,可以吗?”麋芳十分惭愧,关上船上的窗让虞翻先过。

从这一角度来看,张辽在曹魏阵营的处境,自然也不会非常轻松。当然,对于张辽这位降将,还是凭借着战功证明了自己,并在一定程度化解了他和李典之间的恩怨。在公元215年的逍遥津之战,李典乐进镇守合肥,而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张辽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对此,在笔者看来,就逍遥津之战,既是张辽的巅峰,也是李典一生的重要战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88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6
下一篇2023-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