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节的作文

写春节的作文,第1张

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是在乡下的岳父家过的。

一进腊月,岳父家和其他乡下人一样,就开始准备过年,杀年猪、打粑钯、磨豆腐、炸糖馓、打年货……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大年三十这一天,就专门办年饭、吃年饭,过大年。

早上七点钟,浓浓的年味就已扑鼻而来。岳母像换了一个人似,敲开一个个房间,把一家人喊起床,然后简单地吃过早餐后,岳父便将岳母呼来换去,将我们指挥得团团转,于是大家开始忙起年来。

岳父和岳母在厨房里忙做年饭。按照惯例,岳父主厨,岳母当下手。岳父是村里有名的厨师,炒得一手好菜,年青的时候在街上开过饭馆,村里办什么喜事都是他主厨,办年饭更是拿手好戏。在岳母杀鸡、宰鸭、破鱼、烧猪脚、泡海带、洗香菇……的时候,岳父已经生燃了灶火,并将大灶锅洗干净,缕缕炊烟在屋顶上升起,又随着风儿散去,与临家的炊烟融在一起在村庄的上空飘荡。一切准备就绪后,岳父和岳母就开始办菜,岳母切菜,“嚓嚓嚓……”“哚哚哚……”的声音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弥漫;岳父炒菜,“沙沙沙……”“哗哗哗……”的声音似一首激昂的乐章在流淌。浓浓的菜香不时从厨房里飘出来,向院子外飘出去,与临家的菜香混合在一起,在村庄的上空荡漾。厨房里还不时飘出岳父和岳母的说笑声。

我、妻子,还有小姨子、小舅母贴春联、挂灯龙,扯彩灯。妻子将红纸裁好,铺在八仙桌上,并将墨倒好后,我就开始写春联。岳父在村里算个文化人,年青的时候曾当过村里的秘书,对春联是很讲究的,这几年岳父家的日子越过越火红,先是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子,后是给小舅子完了婚。昨天晚上,就春联的内容岳父和我探讨了一夜,后来岳父选了这么几对春联:“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日暖华堂春燕舞、龙蟠宝地彩云归”、“年丰人寿家家乐,发展和谐处处春”、“灯火千门藤春气,笙歌万里颂尧天”、“矢志耕耘金土地,纵情歌唱好生活”、“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我写,妻子和小姨子、小舅母就贴,于是大门、窗棂、门楣等都贴上春联,就在她们贴的过程中,我往其它人家一看,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将乡村映得一片通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好春联后,我们又开始挂灯龙和彩灯,灯龙是那年起新屋时,亲戚送的,一共四对。每年过年,岳父都要求我们挂灯笼,岳父说,除夕挂灯笼,过个吉祥年,让日子像灯笼那样红火。我们将四对八个灯笼挂在屋檐下,挂好灯笼后接着又扯彩灯,电线接通后,灯笼里的灯和彩灯就亮了,虽是白天,彩灯一闪一烁,煞是好看。

小姨父、小舅子、我儿子、还有外甥女则忙于买爆竹。大人盼中田,小孩望过年。早晨一起床,我儿子、小姨子的女儿就嚷着要买鞭炮,于是一吃过早饭,小姨父就开车上街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拉回了一车子鞭炮,有一万响,的大地红,有三百多元一坨的大礼炮,什么“万花筒”和“龙虎斗”,还有冲天炮、花炮等。儿子和外甥女又唱又是跳,还没有进屋,就喊道:“家公——”“家婆——”“快来看,卖了好多鞭炮!”岳父和岳母一齐跑出来,看到小姨父和小舅子从车上下鞭炮,满脸笑容。那是一种幸福的笑、一种骄傲的笑、一种自豪的笑……

在岳父和岳母的笑声中,丰盛的年饭菜办成了。于是,岳父搬出了整整搁置了一年的大圆桌,摆在堂屋正中央,岳母用水洗了三遍、用抹布擦了三遍。之后,岳父在大圆桌上摆了一个电磁炉,我记得前年吃年饭的时候用得是碳炉子、用得用得是酒精炉,今年竟用上了电磁炉,真是鸟枪换大炮,仅仅一年,岳父家的生活条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切摆好后,一家人就出出进进,从厨房里将菜端进堂屋,摆在大圆桌上。

中午十二点正,岳父带领一家老小来带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和礼炮。“过大年,放鞭炮,家公戴上大红帽,我和家婆看烟花,爸爸妈妈笑哈哈。”儿子和外甥女手舞足蹈地唱起了儿歌。这时,村庄里的家家户户也都燃放起鞭炮和礼炮,顿时鞭炮声声,此起彼伏,绵延不断,落红满地,灿若云锦……

堂屋的大门敞敞地大开着,神龛上的蜡烛熊熊地燃烧着。一家人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座,围着大圆桌开始吃年饭。菜一共十二个,每个菜都有的寓意:一是鸡肉,寓意着一切都像鸡一样赶早;二是鸭肉,寓意着像鸭一样爱家顾家;三是清蒸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四是猪脚炖海带,寓意着将各种福气连带起来;五是扣肉,寓意着全家团团圆圆;六是红烧牛肉,寓意来年牛气冲天;七是油炸豆腐,寓意着一家人都有福;八是红烧猪头和猪尾,寓意着一年从头到尾都有肉,做事也能从一至终;九是小炒猪花,即猪肚、猪舌、猪肝、猪心等大杂烩,寓意着全家和和气气;十是酸萝卜和酸白菜,寓意着乡下人爱吃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蹿”;十一是肉丸子粉丝汤,寓意着一家人健康长寿;十二是青菜,寓意着一家人清清白白。“菜”“财”谐音,十二道菜寓意着寓意月月发财。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在觥筹交错与谈笑风生之间,一家人又送走了一个年,同时一种幸福又油然而生。年饭一直吃到中央电视台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开始。

我们一边看“春晚”,一边谈论着,话题是扯东谈西,想到什么就扯什么,谈到哪儿算哪儿,当然大家谈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农村这些年的变化。在扯谈和看“春晚“的时候,我们不时地往墙上的挂钟瞟几眼,看距抢新年的时间还有多久。终于,晚上十二点钟到了,“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岳父又带领一家老小来到院子里,岳父烧了一堆大火,我们先放一挂一万响大地红,接着就放礼炮,随着“嘘——”的声音,一颗颗礼炮升上天空,“嘣——”“哗啦——”礼炮在高空中炸响,放射出一道耀眼的乳白色的光芒,随即有开成一个圆球的,有开成花环的,还有开成单个的花的,红的、黄的、紫的、蓝的、绿色……煞是好看。儿子和外甥女则放烟花,,只见“唰”的一声,烟花棒立刻闪出了亮光,一颗颗火花如同清泉般洒向人间,犹如一颗颗珍珠从天而降,又好似朵朵菊花开满夜空。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一时间,万家鞭炮齐鸣,竞相传出,震响天宇,喧嚣的夜空中绽放着五彩缤纷的礼花,夜空一片灿烂……整个村庄沸腾了。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一家老小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放爆竹,无比欢乐,岳父和岳母也仿佛年轻了好多岁,成了小玩童,手舞足蹈。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缤纷的彩灯,院内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除夕的热闹气氛在此时达到了最高潮。我不禁想起了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段描述:“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红红火火的新年,终于盼来了,她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岳父家,走进了村庄,走进了城市,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文章《过新年》来自文章屋,转载请注明网址和作者违者必究!如果您喜欢《过新年》,别忘记推荐给您的朋友哟!

新的开始的暗示。工作、可得到新的开始。一直以来困扰的问题也可能得到解决,是个好梦。倾诉的情绪很重哦!你想把所有的心事都掏出来给对方看呢!提醒你,必须对对方的人品有绝对的把握才可以,否则对方有可能因此控制你哦!理财活动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误,你近日出手要保守一点才是!选择储蓄会比较稳妥。

把感动留下

感动,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心头的乌云;

感动,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

感动,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点亮了生活的色彩……

世上有太多的情感,喜悦、欢乐、愤怒、悲伤……然而在这之中,唯有感动能长存于人的心田。闲暇之余,翻捡心中的感动,细细回味,真是无可替代的精神享受啊!

感动,是因为刘延信的至真至诚:与妻子结婚不久仅一年有余,妻子便不幸去世,留下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年事已高的岳父岳母与一个智障的小舅子。刘延信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了更好地照顾岳父母和小舅子,他将自己的姓改为“谢”——这正是妻子的姓。30多年来,他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却一如既往地将岳父母和小舅子照顾得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几十年如一日……读了《好人谢延信》的故事,你怎么能不为他而感动呢?

感动,是因为孟祥斌的舍生求义:他常年生活在部队,难得回家一趟。没想到就在一家人好不容易可以团聚时,他却奋不顾身地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有人轻生了。作为一名军人,本能与职责使他忘却了自我,保护生命是他的使命!人是救上来了,可是他那只有28岁的生命却永远地留在了冰冷的河水里。

感动,是因为钟南山的无畏——

感动,是因为高耀洁的博爱——

……

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例子向我们诉说着感人的故事,一位又一位执着的人在重复着无悔的举动。他们用最不普通的行动照亮了别人的生活,顺着他们的方向,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光亮。他们的精神始终在感动中国,感动公众,他们感人的事迹在你我的心里依然弥散着持久而悠远的回声。在我们的视线里,他们,是永远的英雄。

世间充满了感动,难道我们不应该留点感动在心中吗?它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它是黑暗中的光明,它是激励人心的精神,它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绚丽华彩。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1、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2、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3、志界夫妻是相互感恩,绝不怨人。意界夫妇是快乐的,夫领妻成道,妻助夫成德,绝不生气。心界夫妇是礼仪夫妇,就会相互管辖啦!身界夫妇,是打骂夫妇,搅扰一生。

4、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5、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6、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7、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8、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9、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的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10、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为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1 登泰山记的文言整理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2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

3 有关泰山的游记

时隔两年再次造访泰山,故地重游,更有种别样的感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让我的心躁动不安想步前尘,有新悟已往的我,只感受到泰山的雄浑与苍重,体味了欣喜与淡然的心情,这次不知会有什幺收获,只记得上次登顶,俯瞰一切的感觉甚爽,便兴冲冲的奔向山顶十分疲惫,几丝欣慰,顶着驼背,感到颓废,终算未白费我已在顶,俯瞰万物缥缈,深感天高地远,茫茫宇宙孑然一身,万物尽空之感顿生山中有二题字,看后觉得甚妙这两字便是“果然”何谓“果然”,题字有意说泰山之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之下,所见实胜所闻,心中感叹,实非数字所能表达,急中生智,便有“果然”二字山果然,水果然,旭日果然,落霞果然二字概括了山下所有的题字,亦是作者对临途所见题字的肯定对于游者,一路至此便有种前后照应之感,一路风景,一路心境,到此终融会贯通,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果然,果然古往今来之名人,皆在此留下几点痕迹,故此,泰山又是历史的见证者,苍苍泰山,浑浑天地,确是人类永远的神境由心生,形由心役,有心者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全神贯注于一点之中,大有无往不利之势,可破万重山,行千里路,获得的是,经历通过心的消化形成的境界,磨砺通过形的感受产生的力量感由空而发,身由空而逸,无心者无得无失,离化万物,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大有远离尘嚣之感,可乐于山色,逸于跋涉,获得的是,恬然通过形的消化形成的活力,景色通过心的体味产生的顿悟泰山之行,使我感受了有心与无心两种状态,亦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上山之时,如临大敌,有时限,拼速度,泰山之路匆匆而来匆匆而过,心为登顶绝无他念景致转瞬即逝,在心中留下无数背影等待回味泰山之景的零距离接触和飘然飞逝在我心中产生了更多的遐想与神秘但经历了苦与累,看到了挑山人的肩与背,品察了泰山古老的石阶,一个接一个,令人头晕,令人目眩数千阶的石梯倚靠在苍重的泰山上,自然的宏大激发了我的力量,登泰山之巅是现在我唯一的目的茫茫远眺,历历在目,城市与山群分在泰山之巅的两侧我身心俱惫,但步伐依然不慢,穿梭于山顶的一些角落,享受小天下的感受我心中 已逝,恬淡由心而生,眼中所见顿显人身之渺小,人心之巨大如果说那边山峦的迭起是泰山的威严,那这边城市的崛起便是人类的威严泰山如茶,既苦涩又清淡上山时只尝到了石阶的苦涩,下山时终品到了山气的清淡没了心情的紧迫,没了腿脚的酸软,没了来时的匆匆一路闲散而下,缓缓而行,大饱眼福,领略了来时忽略的景致,清淡中包含苍重的泰山令我的心如沉水,静流无音时至山脚,心中不免又升起一番离愁别绪没有云海,没有日出,没有晚霞,未见世间所谓奇观丽景,却见到了一个真实的泰山,一个看似普通的泰山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禅的泰山是权力的象征,雨中的泰山是文人的向往,古老的泰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巨证然而泰山对于我们又是什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对它的印象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毫无疑问,在每个人的心中,泰山永远是个谜一样的身份。

4 登泰山记 原文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出身于"簪缨世族"。

父淑,官朝议大夫,礼部员外郎;祖父孔锳,官翰林院编修;曾祖士基,康熙举人,官湖北罗田知县;高祖文然,官至刑部尚书。姚鼐二十岁中举人,三十三岁(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

历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到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十四岁时辞官归里,专力古文创作,并先后在江宁、扬州、徽州、安庆主持钟山、安定、梅花、 、敬敷书院(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广授门徒,大倡桐城派古文。

姚鼐在官场的时间不很长,但辞官后名声显赫, 社会地位很高,其思想政治倾向和清王朝没有什么矛盾。不过,姚鼐个人生活颇多坎坷,先后两次娶望族张氏女,皆中道死去,这给他感情上带来很大创伤。

他宗奉程朱理学,对儒家礼教能身体力行。早年积极用世,满怀经世济民的抱负,中年后自"既乏经世略"(《城南修禊诗》),便抱着"独善其身"的思想,专力于古文了。

姚鼐的主要著述除《惜抱轩集》(包括文集、诗集),还有《惜抱轩尺牍》 《九经说》 《三传补注》等。姚鼐主编《古文辞类纂》影响很大。

《清史稿》有传。

5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

6 写泰山古文作文80个字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来到泰山脚下,准备爬山。

在上山到时候,大家对山上的景物不太了解,所以爸爸请了一个导游。介绍得特精神: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姿,擎天捧日之势”,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海拔1545米,被称为五岳之首……说实在的我恨不得马上爬上泰山。

我们先坐车到中天门。一路上,有的人扶着栏杆费力地向上爬;有的人拿着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还有的人爬一会儿歇一会儿,边走边喘大气……路旁的参天大树,葱葱郁郁,苍翠挺拔;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白云自由自在地飘浮着,周围到处是耸峙的峰峦,险峻的崖壁。

据说十八盘爬起来特别艰难,我们又带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所以我们从中天门坐索道到南天门。索道的路线看起来很陡,索道像一件小房子是的,听导游讲这条道还是30多年前修的。

坐在上面往下看,下面就像一个深深的大峡谷,光光的石头山却长着一棵棵小树,像泰山的守卫这一样耸立在山上;游人似一个个小彩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带上。这段路看起来十分艰险,听导游讲每盘有200节石阶,几乎上下垂直,这可怎嘛爬哪?这让我不禁思索起来。

站在南天门上饱览那壮丽的山色,泰山真不愧是五岳之首呀。泰山队景色真美呀,群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泰山的山峰真奇呀,有的陡直矗立在天边,有的山峰像一位老人。泰山的景物真古呀,有的是几千甚至十几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3623162万年前的。

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就是以古文名于世,南天门以上的景物就是泰山上最古老的了有关于孔子的几间小庙但是最有名的是拜泰山老奶奶的小庙了,大多数人喜欢来这个地方。

当地有个说法叫登泰山保平安,但拜了泰山老奶奶更会保平安。欣赏完那优美的风景,我们就沿着小路下山了。

7 文言文《泰山之力》原文及译文

语出 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译文:唐明皇要封禅泰山,命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靠了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同时赐给红色官服在分发祭品的程序上,唐明皇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泰山”一语双关,既指封禅一事,又指岳父,因为中国向来有称岳父为“泰山”的。

8 泰山游记作文

在暑假中,我们一家人去泰山旅游,去亲身感受泰山的巍峨壮丽。

我们来到泰山脚下,按照制定的登山计划,乘车上山,徒步下山。于是我们走到天外村广场,乘坐去中天门的汽车。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车的一边是矗立的高山,另一边是陡峭的山崖,汽车在山路上一会儿调头向左,一会儿调头向右,车上的人们也随着汽车左右摇晃,大家都悬着一颗心,直到汽车平稳的停在了中天门,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在中天门,我们按照图标指引,来到了索道乘车处走进缆车,缆车的四面全是透明的大玻璃,便于游人观看四周的风景,缆车内设左右两排座椅,最多可乘六人,缆车顶部伸出一只拐臂,与上面的钢索牢牢连接。

缆车从室内徐徐驶向室外,一眼望去,下面便是万丈深渊,让我对“一步之差,天壤之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坐在车内的我,顿时有了“眩晕”的感觉,通过爸爸给我的讲解,让我了解了高空缆车的构造,高空缆车的安全和可靠性可与飞机相媲美,渐渐消除了我的恐惧感,但一颗心还是在“扑通、扑通”的乱跳。

此时在观看下面的环山公路,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河流向山下。我们坐着索道缆车来到了南天门,下车后,首先走到了“天街”,为什么叫“天街”呢?因为泰山非常高,人们常比喻“登上泰山,如同上天”,所以泰山顶上的街就称为“天街”。

然后我们到了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6米。从玉皇顶观看众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最后,我们来到了“日观峰”,“日观峰”是看日出的最佳景地,并在“日观峰”的景点“探海石”拍照留念,作为我宫以阁到此一游的证据。通过导游的解说,还了解到,每当日出之前,在“日观峰”看到的茫茫云雾,如同波澜汹涌的大海。

站在“探海石”上,感觉云海就在脚下,仿佛一伸手就能抓到身边的云彩,故称“探海石”。按计划,下山的步伐开始了,途中经过“碧霞祠”,看到祠内香烟弥漫,朝拜的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祈求泰山神灵显灵,来满足自己的心愿。

我们又回到了南天门,南天门也是十八盘的终点,站在南天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数不尽的台阶,我不禁想到:这么多的台阶,是有多少人付出了多么大的辛劳和汗水,才刻出了这一阶一阶的“天梯”。从十八盘上来的人们,个个汗流浃背,带着一脸疲惫的表情,大口大口喘着粗气,这些都足以说明走到南天门的人,都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我走在十八盘的台阶上,才真正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一步一挪的走到了“回马岭”,传说,有一位帝王骑马登山,彪悍的战马走到此地,无论如何也不肯向前再行一步,帝王一声叹气说:“连骏马都不愿前行,可见泰山之险峻。”

帝王便掉头向回走。以后,人们把此地称为“回马岭”。

我们一路下来,还观赏到了许多石刻,尤其是刻字,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和汉字的精髓。我们一路下来还走过了“升仙坊”“对松山”“五大夫松”“步云桥”“壹天阁”“斗母宫”“革命烈士纪念碑”“万仙楼”……。

我们拖着疲惫的脚步,终于来到了山下,坐上了回程的汽车。通过这次泰山之游,让我感受到古代人们伟大的智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瑞安已出版的志书中,《乾隆瑞安县志》可谓最为“年长”了。其中卷一《舆地志》中记载:“观疆域、隅都、山川以知定方,至于验风俗之美恶,稽物产之丰啬,则一邑之习尚与其土宜又可知矣。”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中记载:“瑞安民性古朴,风俗淳良,始于晋而盛于宋。”之后,又在文章中多次称赞瑞安的民风及民情。可见,自古以来,瑞安人对风俗十分重视。那么,古代时瑞安人过年有什么风俗呢?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有“冬至“、“腊月”、“除夕”、“元旦”和“元宵”这样的记录,这几条都与瑞安过年风俗有关。

  冬节圆儿吃爻大一岁

  瑞安人称冬至为冬节。冬节这一日,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馅、麻心,或外粘豆粉,称馍糍)。谓“冬节吃爻汤圆,人又长了一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记载冬至为:“粉米为丸,设馔祭祖考。”

  事实上,瑞安人对过年的感觉,不是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的,似乎早早地从冬节就开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按农历来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称小年。因为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间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

  瑞安的“冬节圆儿”有好几种:馍糍、鸡蛋圆儿、汤圆等。其中馍糍和鸡蛋圆儿是小孩子的最爱,冬节当天早晨都要吃好几个馍糍与鸡蛋圆儿,把小肚子撑得饱饱的,接下来的每天放学还拿馍糍当点心,总是吃不厌。

  在瑞安,冬节有吃汤圆过节的风俗,寓意团圆和喜庆。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冬至,粉糯米为丸,或炊舂为糍,以享先充馈。官僚相贺,略如元旦。”大约自宋代开始,民间有“吃了冬节汤圆大一岁”之说。

  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介绍说,以前的瑞安,希望家人在过年之前就能团聚在一起,所以强调“冬节团圆吃汤圆”的感觉,同时,也寄托全家团聚之情。

  从冬至开始至来年立春前夕,瑞安城里还有“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22时过后,夜深人静时,就会自远而近传来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敲梆人边敲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

  捣年糕、晒腊肉,办过年货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欢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说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几种,放糖的称“糖糕”,不放糖称“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状元图形的称“状元糕”。

  古时,瑞安农村经济条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鸡”、“猪头”、“元宝”代替“三牲”及元宝贡天、祭祖。农家将捣成的年糕浸水,储至来年清明后,佐以油菜花头、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时点心,瑞安话称之为“接力”。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除了捣年糕,瑞安人还喜欢晒腊肉。一般来说,进入腊月之后,天气晴好,晒肉干、鸡、鸭干以备过年时款待客人,称“腊肉”或“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晒海鳗干过年,称“鳗鲞”。

  这些都是瑞安人喜欢的干货。

  在古时,因新年期间歇市5天。如今的春节正月期间,商铺通常也会休息几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备办过年食品、衣帽鞋袜,称“办过年货”。

  以前,穷家少钱,往往直至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办货,而货价大涨,称“杀穷汉”。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民俗历来有“正月里不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理发和置办新衣服也是过年风俗。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图个好兆头。

  掸新、送神进“交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腊月”一条虽然精短,但基本说出了瑞安的腊月风俗习惯。其中记载:“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选日扫舍宇,至是设祭,送神,次日人家多斋素。”

  也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夜,有送灶神上天“呈好事”的习俗。

  在送灶神之前,还有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掸新。掸新,择日扫舍宇,或称换新。近年社区服务单位专设(掸)新钟点工,上门服务,颇受大家欢迎。

  掸新一般都在腊月二十日或祭灶之前,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灶”风俗也颇兴盛。腊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报岁事,在灶前点香烛,放爆竹、罗果品、酒,特别要有麦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时只能点头称好,避免“天谴”,来年赐福。二十四夜谓之“交年”。

  除夕守岁吃分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除夕”记载:“炊岁糕,换桃符,粘春帖,烧爆竹,点岁灯,设肴馔,祀祖先。仍备熟食多品,为新正祭祀宴客之需,人家皆然。”

  “炊岁糕,换桃符,粘春帖,烧爆竹,点岁灯,设肴馔……”一下子列举这么多的风俗。至今,依然风行的大概还有帖春联,点烟花、岁灯和分岁酒。

  新年前夕,瑞安人在家里的中堂上首悬挂祖先画像(照片)、陈设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炉、烛台、果馐,以便亲戚前来拜年,称“摆珍(亦谓摆真)”。至初五家祭后,收藏祖先画像、珍品、香炉、烛台,谓之“完珍(亦谓完真)”。

  所以,“摆珍”一般在除夕之前,“完珍”则在正月初五之后。

  至今“守岁分岁酒”,还是瑞安人最重要的过年习俗。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瑞安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新春开笔过年忙

  清代以前,行夏历(又称阴历、农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瑞安俗称新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元旦”:“贺岁,户无大小,皆服明洁衣裳,拜天地、神祗、祖先、家长,以次出谒邻右,亲友交相酬答。三日后,果酒拜墓。五日以内为节假。”

  民国以后,推行阳历,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是一年之始,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公元纪年,仍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时的春节,各行业均放假,一般以五日为期。民谚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一日清明种子好落田”。期间,店铺贸易大部分停歇。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一篇中,还有按语,称:“岁时诸事,亦皆近古相沿,称为佳节,虽奢不靡,足成礼俗,但嫌渎于事神,相夸崇丽。及二月二日之盛,未免惑溺者。”这段话表明,以前的瑞安人还是提倡勤俭节约的。

  新年一声开门炮

  新年的早晨,大家开门燃放爆竹,迎接新年吉利安祥、驱邪,称“开门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近年来,大家自觉不再燃放爆竹,一般连烟花也少点了,怕污染了空气。

  过年风俗中,瑞安人最崇拜年。按宗族、亲戚、朋友的辈分,下辈向上辈,外戚向内亲拜年,并在祖先像前点香烛跪拜。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如果将拜年按时间分配,大致如瑞安民谚一样:“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岳父、母),初三拜屋底(堂房,族内),初四拜邻舍,初五‘完珍’,初六上坟。”

  至今,瑞安市区一般于初一上午上坟,一部分的镇街是初六上坟,大部分镇街的风俗则为清明上坟扫墓。

  新年初四这一天,大家还要接灶神。因为上年腊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呈好事”后,新年初四夜要迎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香烛,称“迎灶神”。

  此外,唱词、做戏、“送元宝”、“滚龙”(参龙)等的风俗也是正月里热闹的看点。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户(或挨村)上门演唱鼓词、莲花小段,称“门头敲”;或在村落中心、庙宇演戏或唱整本、连台鼓词。唱“划龙船儿”(指小木船,内祀陈十四娘娘,由艺人肩扛),亦挨村、挨户唱故事。

  “送元宝”的人来了,手拿一枝万年青,一人呼,一人应,内容大致是:“元宝摇一摇,生儿中状元;元宝扭一扭,养猪大如牛”的讨彩、吉利话。

  民间舞龙队在正月至清明节间在附近串村舞龙叫“滚龙”,部分舞龙队还以艺人击鼓演唱故事叫“参龙”。主家则以年糕果品之类酬谢艺人,或以“红包”酬谢。飞云江南岸还兴一种叫“卖纻”的曲艺,艺人仅限初一、初二日夜间来演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59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8
下一篇2023-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