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他们曾就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当我还很年轻,并憧憬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时,我也许想要有小孩。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1929年,在法国的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这一年,萨特二十四岁,西蒙二十一岁。而此时,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据西蒙晚年回忆:他们一开始的恋情主要是字语的(ver-bol),而这“也许是我们关系如此持久的原因”。
考试结束后,萨特与西蒙的来往频繁起来。当西蒙准备到乡下家中去度假时,两人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分离的痛苦。几天之内,他们间的关系从智力的讨论变化为肉体的吸引。西蒙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在乡间的日子里,西蒙极为苦恼。或许是真诚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清晨,她的表妹跑进来轻轻告诉她:有个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萨特。
可是她的父母却无意邀请她的朋友共进午餐。靠着热心肠的表妹送食物,可怜的萨特在田野里孤独的捱过了几个夜晚。终于,爱驱使着西蒙,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带着食物前往野地里与萨特相会。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真正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第一次做爱。那天晚上,西蒙回到家里“没有人说话,父亲不理睬我,母亲在房中哭泣,表妹认为我们的事件极为罗曼蒂克。我宽了心,一切已很明晰。我的父母已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现在我真的要为自己负责,我可以随心所欲,他们不能再管制我了。”
是的,萨特再也无法离开她的一生了。从他们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1931年,西蒙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不速之客》。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的昵称)
波伏娃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她既做到了我心飞扬,又做到了爱你如昨,才会谱写出传世之作。西蒙·波伏娃,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女人,一个一生执迷于爱的女人。透过她与萨特一生一世的爱情契约的誓言,如常人所能理解的只是萨特的身边不乏女人,而西蒙也有几个肝肠欲断的恋人。他们这种独特的爱情宣言,允许两个鲜活的个体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性爱观,但彼此又非常明了他抑或她都是第一位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他们终于险些渡过外界的种种诱惑而最终又回到彼此的灵与肉的交流中。或许这种独特的方式更能充分地激发他或她解读生命之欲望与兴趣。他们两人的关系超出了通常意义的情爱关系,而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之中,从而达到无他无我、亦他亦我的极至境界。在西蒙·波伏娃的身上,温柔体贴、豁达开朗、顽强执着、聪明漂亮融为一体,难怪萨特认为西蒙身上有着他要求于女性的最重要的特质。这就不难理解萨特尽管与其他女性一度有过很深的卷入,但她们从整体上都无法与西蒙和萨特的关系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她亦是法国当代最杰出的女性,她的才华可与萨特相媲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个杰出的天才凑到一起,并没有因为迁就世俗而放弃自己的信念。相反,他们二人又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与并肩作战的斗士。他们彼此可以作到互告新欢,但又执着于旧爱才是最美,以致于人们无法探知他们在多角关系中是如何平衡与妥协的。围绕二人的男男女女终因忍受不了遥遥无期的异地苦恋,抑或对不能终成眷属的绝望而一一逃离……当然,西蒙与萨特的身上也有着凡夫俗子的烙印,当他们彼此游离于世俗外,尝试着刻骨铭心的爱情时,他们同样也会为新的恋情燃烧与疯狂,最终却又拗不过他俩爱情盟约的自律。于是,在探究和找寻西蒙与萨特的心路历程时,最后的答案却是异常的肯定,天才的喜新厌旧,最终又为天才的执信回到了最初的诺言。因为只有在真诚的融合中,才可能构筑世上牢不可破的爱情堡垒,那就是彼此之间绝对的忠诚与相对的自由。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个性使两位文学大家的感情生活变得如此经典与耐人寻味,在特定的三维中打造出了如此这般空前绝后的爱情神话。
西蒙命中注定要迎接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一生完成了那么多形式多样、富有影响的作品:小说、散文、哲学论文、社会调查等;一生在经济上又与萨特是互相独立,完全不依附男人的新女性;一生游遍了世界各地,享尽了人间的良景美肴。西蒙在萨特不老的爱情里编织着各种仙梦的小姑娘,哪怕在她四十多岁荷尔蒙减少、更年期来临之时,依然有小她多年的少年郎向她扑来。
男人可以将性、爱、婚分得清清楚楚,可女人正如西蒙所言:当女人倒下来的时候,注定是要受奴役的。这句话仿佛印证了我在前几年的小说中曾体验过的感觉,女人的天地只不过是一张床那么小,谁让女人天生就没有尾巴,再怎么地还是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在西蒙的世界里,解读西蒙的个人生活,尽管时光已逝,我惟有在潜意识中感知西蒙作为女性的辉煌与灿烂。我想同样作为女人,至少我能从她的情感轨迹中感悟到一个对精神的极致追求与欲望的放纵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的寻求快乐的西蒙。她之所以伟大不仅仅简单地归结为她一生既非萨特的妻子,亦非萨特的情人,然又兼而有之的特殊关系。在互相珍视对方为永远的独一无二时,二人身边又不乏一些美丽的诱惑。真正难理解的是他们各自都站在感情天平的两端,踩着不同的翘翘板,玩着各自的游戏,但这种游戏方式最终还是为二人事业上永无止境的追求所替代。对他们来说,毫无疑问地均视彼此在事业和感情上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在肉欲与爱情的多元化伴侣之选择中,他们并没有因为美丽的邂逅而迷失自己,同样将各自放在掌心中紧紧相握,传递着彼此的温暖,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心爱人。所以,才演出了一幕超乎世俗的精彩人生。我倒因此而有理由相信,正是靠着彼此永恒的激励与支持,使他们都成为彼此作品的第一阅读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坦诚地吐露、赤裸地面对,他们相守了一辈子却并无一纸契约的羁绊。正是由于各自的自由生活,给他们的爱情涂沫了一道眩晕的光环。换言之,他们在尽可能的范围中尽情享乐,但都不会忘了给予对方以温柔体贴,因为有萨特,才会造就西蒙。同样有了西蒙的存在,才能衬托出萨特的分量。要是换成别人,肯定又是另一个落俗的普通故事。否则便会陷入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的乏味常局。
西蒙的智慧应是她战胜萨特身边众多女人的法宝。一个有着男人智慧的女人,又集女人的敏感于一身的奇女子,凭着她的博学、勤奋和坚定不渝的追求,终究打造出一个名扬天下耐人寻味的法国女人。当然,他与她的赤裸对话,并非源于各自的忠诚,这或许是法兰西民族的天性使然。这种独特的民族本性,在我们东方人眼里真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灌输的是爱一个人好难,何况他们能在彼此的相爱之中,互相激励成为一代大师级名人而熠熠生辉。
《秋之白华》是讲述瞿秋白和妻子杨之华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的**,类似的**有以下几部:
《黄金时代》: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了当年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导演:许鞍华,主演: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等。获第3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
《萧红》: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拍摄的**,故事讲述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萧红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导演:霍建起,主演:宋佳,黄觉,王仁君,张博,李依玲等。本片主演宋佳因主演萧红一角先后在金鸡奖、中美**节、温哥华华语**节中共三次获得影后桂冠。
《滚滚红尘》:影片内容影射民国时期女作家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纠葛以及张爱玲与炎樱的姐妹情感。导演:严浩,编剧:三毛,主演:林青霞、秦汉、张曼玉和吴耀汉,1990年公映。影片荣获第27届台湾**金马奖八项大奖,剧本是作家三毛的遗作。
《梅兰芳》:**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以梅兰芳引路人和保护者自居的邱如白因为不能忍受梅兰芳和孟小东的爱情,在幕后导演了刺杀梅兰芳的事件。导演:陈凯歌,黎明、章子怡、陈红、孙红雷、王学圻、英达、余少群和安藤政信等联袂出演主演。影片于2008年12月4日上映。影片获200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配角(王学圻),同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王学圻)、最佳新人奖(余少群)。
《铁娘子》:该片讲述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传记**。导演:菲利达·劳埃德,梅丽尔·斯特里普领衔主演。该片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化妆奖。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创造对比,寻找细节。
1、创造对比:通过创造对比,突出历史事件的新奇之处。将历史事件现代生活相比较,突出其独特性和新鲜感。
2、寻找细节:通过寻找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可以生动还原历史。通过详细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感受到历史事件真实性和新鲜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