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第1张

因为是周恩来总理代表当时的新中国在会议上首先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的理念,并紧紧抓住当时与会国代表的心理心态鲜明而详尽地阐述解释了新中国政府对内对外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对世界事和涉及中国主权问题等的原则立场。消除和打破了当时以与会国为代表的全世界由于对新中国的不了解或受人布惑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恐慌、猜忌和疑虑和由于新中国脱胎于长期闭关锁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复杂国情的神秘色彩笼罩下所带来的误会及甚至是敌视状态。而彻底地揭露了妄图使新中国和其代表团在会议上陷入被动处境的卑劣企图目的和手段。

使世界和全人类继日内外会议之后又一次在世界的政治外交舞台上领略了作为中国杰出外交家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和高超的外交艺术及谋略。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和精神号召亚非国家在求同存异的理念下,在共同或相似的命运中找到共同语言和理想继而对世界事务和亚非事务达成共识携手为共同事业和理想而奋斗;指出了会以成功的方向和道路从而扭转了亚非会议的航向,并最终促成了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

有关资料: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成为万隆会议的积极参与者。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排除万难:中国代表团如期到会

在世界历史上,万隆会议是第一次由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亚洲、非洲国家发起和参加的大型国际性会议。但在当时,与会各国的情况复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而且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作为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会议前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参会前夕,中国代表团遇到了种种困难。

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飞离香港后爆炸坠毁。机上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及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中外记者等11名乘客不幸遇难。事后经调查,这是台湾特务机关针对万隆会议,以周恩来为目标制造的一起政治谋杀事件。所幸周恩来由于应邀去仰光与缅甸、印度和埃及总理会晤,而未搭乘这一航班。国民党特务谋害周恩来的阴谋没能得逞。4月13日当晚,代表团成员陈毅副总理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得知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都十分关心周恩来和代表团的安全。然而亚非会议不能延期,促进亚非团结反帝的决心不容动摇,周恩来与陈毅商议再三决定仍按原计划前往。

“求同存异”:周恩来即席发言振聋发聩

在大会上,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诉求,但有的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了对中国的疑虑。会场的气氛越发紧张。周恩来决定放弃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而将原稿油印散发,另做了一个补充发言。4月19日下午,周恩来登台讲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在发言中,周恩来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周恩来充满智慧地进行阐释和解惑,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一举扭转外界对新中国的偏见,会议气氛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十项原则”:留下“团结友谊合作”宝贵财富

4月24日,经过与会各方7天的努力,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内容涵盖经济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方面。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十项原则,而这正是以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引申和发展得来的。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亚非国家作为新兴的重要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万隆会议确立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给我们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会后数十年的时间里,亚非国家纷纷取得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都源于对万隆精神的成功实践。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至今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堪称亚非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造,成为当今世界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历史·第二卷》内容整理)

延伸阅读:万隆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

万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广泛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是:

1.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5.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6.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7.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8.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9.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起的,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我国外交取得的成功,是周恩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的光辉范例。万隆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只有亚非国家首脑参加的盛会。

会议开始时某些国家的代表,或因受帝国主义歪曲宣传的影响,或因对新中国抱有偏见,或因不明真相,在发言中对我国作了一些公开的或影射性的诋毁和指责。

面对这一情况,周恩来及时作了补充发言。他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并光明磊落地阐明:我们***人从不讳言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指出,应该从怎样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我们各国的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和强有力的事实回答了那些无理的攻击,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许多代表离开座位与周恩来握手、拥抱,甚至有些在会议上攻击过我国的代表也前来握手,有的还深表懊悔和歉意。

在万隆会议后期,有的代表提出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问题,其矛头直指某社会主义国家,又一次引起激烈的争论。当辩论几乎达僵局之时,周恩来再次挺身而出,发表了引导会议走向胜利的讲话。

他说:我相信每个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要求和平的,虽然信仰的意识形态和承担的国际义务不同,但是共同的目标应当是寻求世界和平和进行合作的某种共同基础。针对有人不喜欢用“和平共处”的字眼,说它是社会主义的语言,周恩来提出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一词。他说:我们并不坚持一定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我们同意对五项原则有所增减。他接着提出了七点和平宣言,供大家参考。

这一讲话使会议发生了转折,大家都被周恩来的和谐精神和以理服人的态度所折服,于是共同致力于推敲公报的条款和文字,力求能表达出共同的愿望,以及能为各方所接受的观点。会议最后制定出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在内的十项原则宣言,为亚非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各国的独立,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同就是普遍、共性的一面,异是指特殊、个性的一面。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寻求、扩大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

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求同是存异的目的。另一方面,存异是求同的条件。那种不允许任何个性存在的所谓求同只能导致不平等的强权政治,最终只能是进一步扩大差异,实现不了求同的愿望。

周恩来在其外交生涯中首创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多次加以强调和实行。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有利于导致纠纷的解决,有利于团结,为致力共同事业的合作开辟道路,求同存异应是最好的选择。”

扩展资料

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会议之中彰显伟人气魄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总理发言掷地有声。

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

他声称***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

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

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

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

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

当中立国***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人民网--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凤凰网--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认识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同就是普遍、共性的一面,异是指特殊、个性的一面。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求同就是努力去寻求、扩大双方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正视并允许双方有一定的个性存在。

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求同是存异的目的。另一方面,存异是求同的条件。那种不允许任何个性存在的所谓求同只能导致不平等的强权政治,最终只能是进一步扩大差异,实现不了求同的愿望。

周恩来在其外交生涯中首创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多次加以强调和实行。正如他自己所说:“为有利于导致纠纷的解决,有利于团结,为致力共同事业的合作开辟道路,求同存异应是最好的选择。”

扩展资料

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会议之中彰显伟人气魄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总理发言掷地有声。

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

他声称***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

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

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

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

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

当中立国***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人民网--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凤凰网--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67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9
下一篇2023-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