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几回是写黛玉哭的最惨的一段

红楼梦第几回是写黛玉哭的最惨的一段,第1张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宝玉挨打的消息让贾府乱成一团。袭人趁机劝宝玉听话。宝钗手托药丸来看望宝玉,也苦劝宝玉。黛玉哭肿了眼睛,宝玉安慰黛玉说自己是装出来给人看的,黛玉无声而泣。王夫人叫来袭人问宝玉的情况,袭人趁机汇报了宝玉与姐姐妹妹相处的心思,王夫人非常满意,默许了她姨太太的地位。宝玉打发袭人去宝钗处借书,叫晴雯送两块旧帕给黛玉,黛玉百感交集,神迫驰荡,题诗三首于其上。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贾宝玉因袭人提及心爱的人一时触动心弦径往潇湘馆走来。只见黛玉靠在桌上看书,而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得是以林黛玉解析贾宝玉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而右手勾五弦。 一、大旨谈情 说明识谱后,继而谈及琴理。林黛玉说:“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在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平和,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古琴作为文人静心养性的音乐,自有其清高的雅趣。林黛玉的一套琴论,暗合明代杨表正《琴谱合璧大全》中所谓“十四宜谈”之说。盖古琴演奏之雅趣,贵在琴人独处自娱,或与一二知音惺惺相惜之雅集。因此自来有“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等强调以清高自诩,与山水自然合契,同知音交心等演奏环境。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琴教,实际上并不与《红楼梦》“大旨谈情”之全书界定须臾或离。书中运用纤细灵巧、雅俗折中之同音双关语之处理技巧,早已达到每令读者兴起语意繁复神妙,与寄意幽微深长之感。因而林黛玉的“琴观”,即成为我们观察其“情关”的重要视角之一。以“琴”疏论,弹琴者的心性自有其清雅孤高,而对听琴者的要求,则是绝对的知己。此二者在林黛玉的情性与情观中,都能形成最具体的相应。前者证诸其诗才,则有更显明的映照。林黛玉作诗,向来以艺术家的执著,尽情追求完美。不似薛宝钗,虽同属博学多才,却懂得收敛锋芒与圆滑处世之道。林黛玉之不掩其才,魁夺诗社,造成她孤芳自赏、目下无尘的客观形象。《问菊》诗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最能展现其清高与轻俗的性格。而这样的品行又适足以使其成为《红楼梦》这一部芸芸众生大书中,惟一能够抚琴的雅士。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不仅表露于论琴与诗才,同时亦与绝俗的生活意境,互为表里。看她出门前交代紫鹃的话:“把屋子里收拾了,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了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子罩上。”(《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沉酣于意境的高藐情怀,在《红楼梦》中,经由诗、琴、药、香散发出来,愈发使人感受其幽僻与绝尘。是故,从人物形象由内而外的整体塑造,到以谐音探讨双关语意之间的联系,以至不忘环绕全书大旨。设若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的说法成立,则续书人以“解琴”一文进一步追索林黛玉的情观与情关,已可谓得原著者之三昧。 二、闲情偶寄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里,林黛玉因“前日身上略觉舒服”,便在大书架上翻看一套琴谱,渐渐地为其琴理与雅趣所吸引,适巧贾宝玉来问,也就顺势阐述了一番琴学。末了贾宝玉怕累坏了林黛玉,然而黛玉却不以为意:“说这些倒也开心,也没有什么劳神的。”这是回应了回目所云:“寄闲情”的精神状态。她此时的思想感情乃与抚琴者之憩、游、居、息以寄托高人雅士之闲情韵致,若合符节。古来琴人,必以超世绝俗之情态,与清新雅淡的才华,将巧妙的灵思赋予琴操。其目的就在于展现一“闲”字。而“悠闲”之作为一套理论,直指东方哲学世界里最高境界的崇尚。中国人面对西方机械文明的侵入,进而以匆忙的生活步调以及价值观,取代了闲适游息的生活美学,这对明清以前的传统文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三、灵犀相通 琴音如同情语,但求知音。李渔《闲情偶寄》已明此理:“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尽日挥弦,总成虚鼓。”尤其琴瑟自古以来便是男女传情达意的媒介,《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李笠翁继而有言:“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阁之生凉,遇绣窗之无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听,或两声齐发,韵不参差。无论身当其境者俨若神仙,即化成一幅合操图,亦足令观者销魂……”《红楼梦》之迥别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处,在于“知音”观念的升华。传统戏曲、小说的写法是“郎才女貌,一见倾心”,之后借吟诗抚琴以求山盟海誓、鸾风和呜,即使高妙如《西厢记》、 《牡丹亭》,也不过如此。因为琴/情音“易响而难明”,故“非身习者不知,惟善弹者能听”。此番知音之论,以停留在相如、文君;张生、莺莺之胶漆男女、连络情意的层次上为满足。不若《红楼梦》中宝黛互为知己的写法,更进一层以彼此人生道路的投合,作为知己论的基础。 四、情思的隐喻 林黛玉所解之琴,实际上是一段“解脱”之情。爱情的开始,是两条人生道路的交集,交集在同一频率上,使情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听见彼此的声音,继而以共同的理念,相偕追寻。是故情之所钟,不仅在于“悦己”,更高的要求则是“知己”。《红楼梦》以前,爱情故事动辄以“慕才爱色”为起点,才子因爱悦而抚琴,盖以琴/情偕音,于是“弹琴”(谈情)意谓着追求与恋慕。是以古典文学中借用“抚琴”来暗示男女悦慕、夫妻和谐,以及历代文人以“琴丝”隐喻“情思”者,不绝如缕。虽然“慕才爱色”作为爱情发生的起源,并未失真。宝、黛初见时,即已注意彼此的才貌,黛玉看宝玉:“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则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两人因对方的才情与容颜,甚或举止问的偶然特质,而引发浪漫联想,这是爱情的开始。然而它的持续,则有赖生活与思想中深刻的共同意念。宝、黛之互为理想与意念中的情人,使得“抚琴”一事在《红楼梦》中,成为突显他们的共同意念在现实生活中多所滞碍的具体明证。林黛玉以琴曲诉说此间所遭到的“风刀霜剑”,与不自由、多烦忧。直到四叠韵毕,琴丝突然崩断,则琴弦便已成为宝、黛爱情故事结构中,情思难再的隐喻。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通过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到衰的客观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康乾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而作为绾毂全书的一根主线.作者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却又使《红楼梦》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涂抹上一种理想主义色彩,具有崇高的美学意蕴。无疑,宝黛的爱情描写是《红楼梦》最富神韵的地方。曹雪芹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多侧面地展示了宝黛二人刻骨铭心、哀婉动人的爱情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曲优美动人的爱情绝唱。其中,廿三回所写的宝黛“共读西厢”就是最为精彩的片段。

小说此回写宝玉一日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提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黛玉忽见宝玉手中拿着一 本书,便问是什么书宝玉见闻.慌得将书藏于身后,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后被黛玉索逼不过,只好将书递出.黛玉见是《西厢记》,内心喜不自禁,坐在石上翻阅,一会儿就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境界中。当黛玉读完后.机敏的贾宝玉便借《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的两句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向她挑情逗爱,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黛玉因顾及少女的矜持,不觉怒嗔宝玉,说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后见宝玉向她告饶的窘态,遂又转嗔为喜,也借《西厢记》中红娘所说的话来嘲笑宝玉是“苗而不秀的银样蜡枪头”。

无可否认,“共读西厢”所展示的宝黛爱情画面是极为优美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却又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因为,在宝黛二人进人大观园之前,《红楼梦》对他们的生活场面虽有多处描写,有的甚至也写的极为精彩,诸如十七回的“林黛玉误剪香囊袋”,十八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但即是表现他们二人天真无邪,斗嘴赌气的孩童生活,其中并没有夹杂着任何爱情成份。而廿三回所写的“共读西厢”却不同,它预告了宝黛表梅竹马的生活已告结束,那充满着理想憧憬的爱情生活正式降临,很明显,紧接着廿三回以后所写的宝黛生活场面,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等,无不是他们爱情自身发展中真情流露。

在宝黛二人进入大观园生活伊始,小说就描写了“共读西厢”这场戏,显然是作者的精妙构思。小说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已初步为我们展示了大观园这个古典园林建筑的面貌。这里山水相依,曲径通幽,雕梁画栋,亭台栏干,有着一种非常优美 和谐、宁静的气氛。正是大观园这种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才使宝黛在步入大观园生活之初,就迅速地孕育了那种追求精神愉悦,具有较高审美层次的男女爱情。无疑,大观园这块“沙漠中的绿州”,对催化宝黛爱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它还使二人的爱情在以后的自身发展中.仿佛经过一层滤化.显得纯洁、美丽、动人.从而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无庸置疑,“共读西厢”这首优美的爱情序曲,一开始就奏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音调,它所呈现的宝黛爱情的审美意向是显而易见的。

在宝黛“共读西厢”这场戏中,最有趣味的就是他们以曲词挑情逗爱,以试真情,之句乎 **听了微道:“这倒记不得,只记得‘既见君子,不我退弃,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二人亲亲挑逗,两个母亲那里知道,只道他们谈论书中的典故,一毫也不防缣,遂由他兄妹: 人说说笑笑。

曹雪芹借鉴了才子佳人小说这一细节描写,井加以艺术的创新,这首先在于,他改变了诗作为青年男女挑情逗爱的媒介,而大胆地运用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收到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诲之书”,清乾隆,最高统治者就直接谕文内阁“严行禁止”,可见此书在统治者眼中,就如“洪水猛兽”,然而,曹雪芹《红楼梦》中为我们展示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爱情生活,就是“共读西厢”。这种高妙的艺术构思.无论是对宝黛二人叛逆性格的形成,还是他们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想意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觉醒,显然也与《西厢记》具有直接关系。《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在前的才子佳人小说所表现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具有很大差异。宝黛在爱情萌发之前,曾经历着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友情生活,,又接触到《西厢记》这种优美的戏曲,书中所描写的张生和莺莺对爱隋的执着追求,无疑直接启示了宝黛内心深层的朦胧的爱的意识,可以说,宝黛的爱情觉醒与《西厢记》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直接的关系。 宝黛《共读西厢》之所以在《红楼梦》中描写得如此优美动人,与作者在艺术上精心处理也有很大关系。《红楼梦》是一部诗意小说,这不仅表现在小说的审美意义上,而另一方面,正在于把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移植到小说的创作中。中国古典诗词大都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木石前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2、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

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二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3、王熙凤初次出场

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忙转悲为喜。

4、宝黛相会

晚饭后,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而且二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同。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这场面自然令黛玉十分不安。

5、探微恙互看金玉

宝钗生病,宝玉到梨香院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八个字正好一对儿,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

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宝玉要吃冷香丸,宝钗不给。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雪雁给黛玉送手炉,黛玉趁机奚落宝、钗。

  第三回,“宝黛初会”: 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初次见到贾宝玉,先是听见丫环笑道“宝玉来了”,之后宝玉近来,林黛玉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何以眼熟至此?”,宝玉先去见了他妈,又换了衣服,贾母叫他来见过“远客”,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问黛玉读过什么书,名字是什么,有玉没有?听得黛玉说没有玉,便一时气恼,把玉摔在地上,引得大家慌乱不已。

  第五回, 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看宝钗,薛姨妈热情接待。宝钗急于看通灵宝玉,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锁上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一对儿,宝玉因要了锁看。宝玉要吃冷香丸,宝钗不给。

  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雪雁给黛玉送手炉,黛玉趁机奚落宝钗。

  第十九回,宝玉脸上带着胭脂膏子去看黛玉。黛玉说自己有俗香,无罗汉真人给的香。又说奇香、暖香、冷香的话。宝玉胡诌耗子精盗香芋的故事给黛玉听,使其不致睡出病来。宝钗来了,讥笑宝玉忘了芭蕉诗,急的满头汗。

  第二十回 ,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使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第二十二回,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

  第二十三回, 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第二十五回, 凤姐给黛玉等送暹罗国进贡的茶叶。取笑说黛玉给她家作媳妇,黛玉骂她贫嘴贱舌讨人嫌。宝玉、凤姐一齐发疯。糊涂发烧。和尚道士持诵“宝玉”,宝玉病愈,黛玉念佛,宝钗说如来佛管林姑娘姻缘,黛玉骂钗与凤一样是贫嘴烂舌。

  第二十六回,宝玉来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宝玉用《西厢记》中词曲相戏黛玉,黛玉变了脸,说宝玉拿她取笑。黛玉来看宝玉,晴雯不给开门,又听钗、玉说笑,黛玉不禁伤心落泪。

  第二十七回, 黛玉看到定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宝钗欲寻黛玉,看见主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黛玉不理宝玉;探春在宝玉面骂赵姨娘,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被拒绝。黛玉葬花,宝玉痴倒。黛玉葬花:芒种时节,大观园中众姐妹祭花神,黛玉想起之前那天晚上去看宝玉时,晴雯没开门,一时感怀身世,于是有了千古传世的葬花之举,宝玉寻找黛玉,听到了《葬花吟》,一时痴了。

  第二十八回宝玉与黛玉葬花诗发生共鸣,恸倒山坡。宝玉说黛玉把外四路的宝姐姐、凤姐姐主在心坎儿上,倒把他不理。宝玉、黛玉已清除误会。 端午节的礼物元妃赐了,宝、钗一样,黛玉心疑。宝玉却还想着宝钗的膀子要长在黛玉身上就好了。

  第二十九回黛玉用手帕打了呆看宝钗的宝玉眼睛。宝、黛为张道士提亲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薛蟠生日,宝、黛、贾母等未去。宝玉对月长吁,黛玉临风洒泪。贾母从中为难,说:“老冤家遇见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自己埋怨着也哭了。

  第三十回宝玉给黛玉道歉,说就是自己死了,魂也要来一百遭。宝玉说黛玉死了他做和尚。黛玉用指戳宝玉额颅,又给宝玉绡帕叫擦泪,宝玉要拉黛玉去往老太太跟前。凤姐跳了进来拉黛玉去见贾母,说两人都扣了环了。宝玉比宝钗为杨妃,宝钗借靛儿来找扇子,发泄对宝、黛不满。宝钗又借李逵负荆讽刺宝、黛。

1、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黛玉母逝,贾母派人来接黛玉。林如海请雨村同行并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见到外孙女,贾母不免伤感。

黛玉见了大舅母邢夫人(贾赦之妻),二舅母王夫人(贾政之妻),李纨(贾珠之妻),迎春,探春,惜春,后又见了王熙凤。晚饭后,宝黛初见,均有似曾相识之感。

宝玉问黛玉是否有玉,听到黛玉说没有,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经众人劝解才作罢。

2、第20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玉正与宝钗、黛玉谈笑,却听得自己房内,乳母李嬷嬷正在骂袭人。宝玉赶过去也不好怎样,幸得凤姐过来劝走李嬷嬷。

宝玉安慰袭人,晴雯却说风凉话。众丫鬟都去玩耍,袭人病卧在床,麝月一人留守。宝玉为麝月篦头,被晴雯撞见嘲讽。

薛姨妈之子贾环和宝钗等人赌骰子,输了耍赖,宝钗为他掩饰,莺儿却不服,说贾环不如宝玉,贾环哭,被赶来的宝玉劝回家。贾环回家后向薛姨妈搬弄是非,恰好被凤姐听见,凤姐一番抢白,让贾环和薛姨妈无话可说。

宝玉与宝钗得知史湘云到来,去贾母处相见,遇见黛玉。黛玉知宝玉和宝钗在一处玩,赌气回屋,宝玉赶来劝解,又被宝钗推去见湘云。

黛玉越发哭个不止,宝玉又回来劝慰,对黛玉表明心迹。湘云过来玩耍,黛玉笑她说话咬舌,湘云“咒”黛玉将来找个咬舌的郎君。

3、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元妃下谕叫宝钗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心减了八九;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

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

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4、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看到定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

宝钗欲寻黛玉,看见主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 

黛玉不理宝玉;探春在宝玉面骂赵姨娘,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被拒绝。黛玉葬花,宝玉痴倒。

5、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闲愁胡恨,一重不了又添一重,情色若痴,语言常乱。

宝琴故意说黛玉写的“桃花诗”是他作的。宝玉说宝琴虽有此才,宝钗决不会让他作此伤悼之诗。比不得林妹妹几经离丧,作此哀音。

众人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推黛玉为社主。 湘云填柳絮词,黛玉邀众填柳絮词。探春写半首,宝玉续了半首。

众人看了黛玉的唐多令后认为太作悲了。宝钗说宝琴的过于丧败。宝钗诗中有“送我上青云”之句。众人放风筝,黛玉欲放走晦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26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