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妈妈觉得最近孩子有点贪玩,拿起手机就放不下,作业一拖再拖,直到很晚才能写完,由于睡眠不足,孩子上课无精打采。妈妈打算跟孩子好好谈谈,可是,还没说上几句,孩子就说,不用你管我!
我们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回应孩子呢?
孩子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不用你管。
另一层意思是,我想要更多的自由,你限制了我。
孩子因为贪玩,而拖延写作业的时间,导致睡的很晚,影响了父母的休息,他的行为就与父母有关。
孩子上课没精神,老师会分心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他的行为也影响了老师的工作。孩子的行为影响了他人,这就不能说跟父母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
是否应该管教孩子, 要去衡量孩子做的事情有没有侵犯他人,这就是我们管教孩子的依据。孩子的行为如果没有侵犯他人的边界,我们就不用去管孩子。
就像一个鱼缸,它把鱼与外部空间隔开,这个边界使得鱼在鱼缸里面是自由的,但是如果这个边界被打破了,我们看似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但是鱼将会死去。所以说真正的自由是什么呢?鱼想要在鱼缸里自由,就不要去侵犯这个边界,真正的自由就是自律,真正的自由就是守法,我们要让孩子能明白这个道理。
孩子的行为边界就是,孩子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按时休息。
当孩子说:“妈妈你不要管我!”时,妈妈通常会回应是,“我不是担心你嘛!”
“我担心你”的言外之意是,“我不该管你,但是因为我担心你了,所以,我才管你”,那么这句话给孩子暗示出来的信息是什么呢?就是,你是不该被管的,这就是在不经意之间的一个妥协,不经意之间的一个放纵。
很多的孩子为什么不断去挑战权威、挑战规则,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他,遵守规则就是在享受自由。
孩子,我之所以管你就是要给你自由!这就是爱中管教的精髓。就是,你管孩子的同时,还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管他是为了给他自由,这就是爱中管教,你管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爱他。
为什么孩子觉得你不该管我呢?孩子说,妈妈你能不能不管我,他背后有个信念,妈妈你不该管我,你现在管我很烦,你越界了。因为他认为他的自由是无限制的,就像鱼缸一样,他觉得不应该有这个鱼缸。他认为他在鱼缸里面游泳的时候,鱼缸束缚了他。
因为我们父母不太了解这个道理,导致在孩子面前,你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威和教育孩子的原则,导致不经意之间步步妥协,最终导致了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父母管教孩子是为了保护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孩子。
如果我不管你,如果你睡得晚,影响了老师,你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就会让你不愉快,给你带来压力。
你本来是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可是最后得到的却是不愉快的感觉。所有父母管你的目的,是想让你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在不影响作息时间和作业的条件,在这个界限之内,无论是看手机还是玩 游戏 ,你的行为都会受到保护,你都是自由的。
孩童的心灵就像我们脚下的土地,如果任其生长,它就会杂草丛生、任意放纵,无原则、无规矩。爱孩子就要正确的管教孩子。
尊重、勾结、沟通!中学男生进入叛逆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也把孩子变成了大人,不需要依赖父母,想要独立自由。这时,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要多鼓励,多陪伴孩子。一定要深入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沟通,一定要用合理的高情商方式,而不是骂孩子熊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
男孩上中学很叛逆怎么办?1、多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只看结果,多带孩子对待朋友的方式,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眼光。多和孩子交流!
2、多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获得信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不能粗暴。儿子这么大了,打人只会让他们口头上服气,甚至会让他们和父母更加敌对,完全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大门,让你无法理解孩子有什么毛病。
4、多忠告给孩子忠告,而不是指挥指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应该被当做朋友,如果孩子不想被控制,也需要反省孩子是以前还是小时候,家庭管教方面是否过于严格或陪伴孩子太少,家庭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会加剧孩子的叛逆性格。所以如果要提高一些,一切都要从父母自己身上寻找更多的理由。
5、不要在孩子面前发抖,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要严格要求孩子,父母要学会放手,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多点欣赏和积极评价孩子。
6、给孩子设定合适的目标。目标不一定是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要有可执行性。比如一次玩半个小时的游戏,比如晚上几点睡觉,比如自己洗衣服。如果孩子有更大的问题,可以先不谈学习,等一切顺利的时候再慢慢切入学习。
7、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做饭,父母自己做,不是自己的游戏要求孩子做作业,自己熬夜叫孩子早睡。
看来你俩都把女气撒在了孩子的身上了,虽然不是直接的伤害,但是这样的伤害也是挺痛的,你说要出去走走是想用孩子要挟他,他说让孩子自生自灭是用孩子反过来要挟你,你们都把自己的怒气发了出来。我觉得在孩子的问题上你是有错的,为什么要把孩子交给冷漠的他呢?是想试试他是否对孩子能心软一点吗?如果想出去的话还是带上孩子吧!虽然孩子现在对爸爸不亲了,我觉得他以后也是会怪你跟你也不亲的,毕竟孩子会受到你们的影响变得冷漠吧!
吵架容易情绪激动,过分激动就容易失控。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话说“绝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一旦冷静下来往往会感到后悔。
1、夫妻吵架时,说“不过了”、“离婚”。
2、和孩子吵架时,说“不管你了”、“揍死你”。
3、和老人吵架时,说“不用你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