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是为了玩具怎么和家长撒泼打滚的吗?要说这还是个技术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只有父母在场的时候是断断不能这样的,玩具没有少不了还要挨一顿打,要挑有亲戚朋友外人在场的时候,父母为了面子一般都会屈服。
但是当玩过这一套的90后也成为父母后,面对孩子同样的做法会怎么样呢?
近日,福建厦门就有网友分享了一段:90后父母VS熊孩子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通过视频可以看出地点应该是在地铁站,饮料售卖柜旁一个小朋友正在地板上撒泼打滚,还大声哭闹。车站内人来人往,纷纷被小朋友的哭声吸引。
转头一看小朋友的妈妈则不慌不忙的站在旁边,等久了甚至开始玩起了手机,任由孩子撒泼,就差脸上写着看谁尴尬了。
看到这网友纷纷评论:“小朋友快起来吧,这都是你爸妈玩剩下的”,“妈妈:哭吧哭吧,一会儿给你买金嗓子喉片”,“这是标准和科学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哭闹没用,一次纠正,终身受益”。
虽然说都是爸妈玩剩下的是玩笑话,但是确实如果孩子哭闹父母就屈服,那有一就有二,孩子以后就会明白如何抓住父母的软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真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熊孩子”了。
所以说孩子其实不是天生就脾气不好,喜欢乱发脾气、撒泼,换个角度看其实都是因为家长无条件的宠爱。
那么,家长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控制坏脾气,培养孩子的好脾气呢?
成年人知道不同的情绪,做不同的反应,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懂不同情绪的区别。有时候孩子发脾气并不一定是因为生气,可能是因为失落、沮丧、难过,但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只能选择比较单一的发脾气的方式去宣泄。
家长平时可以借自己的情绪,教孩子分辨不同情绪和行为的区别,把情绪和行为做区分,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知道:有情绪很正常,但是发脾气打人就是不对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们平时在家会给孩子立一些行为上的规矩,比如:早睡早起、吃饭的时候不能看动画片等,但是其实情绪也可以有规矩。明确让孩子知道有不同的情绪很正常,生气也很正常,但是生气乱扔东西、打人这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规则明确,并且平时严格按照规矩约束孩子,不过家长们首先也要做好榜样,遇到孩子发脾气不过度惩罚孩子,也不骄纵孩子。
情绪有时候是会传染的,当孩子开始撒泼、大哭大闹,很多家长会大声呵斥孩子,试图用声音盖过孩子。其实,越是这时候家长越要保持冷静,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冷处理,就像前面的那位90后妈妈,不要怕尴尬先晾着孩子。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缓解自己的情绪,二来也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哭闹而妥协,让孩子明白发脾气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冷静下来和父母好好沟通。并且这件事上,全家人都要统一战线,以免妈妈冷处理结果奶奶第一时间出来安抚孩子。
等孩子稍微冷静一些,家长可以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再和孩子沟通弄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不要想当然,觉得孩子怎么样,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问清原因后,家长可以适当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注意力从生气的点上转移开。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这点其实也与前面的四点相呼应,有时候家长前面努力的半天,做了无数的铺垫,试图帮助孩子释放和管理情绪,但没想到孩子依然是做不到,该怎样还是怎样。
但其实这是一个持续的训练过程,它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情绪失控的后果。
毕竟孩子和成年人所享受的待遇不同,成年人如果情绪失控,那有的是人来给予他教训、疏离他,但如果孩子情绪失控,可能收到更多的是来自家人和周围亲朋好友的呵护、安抚。因此孩子们很难体会到情绪失控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就需要家长们坚定立场,奖罚分明,通过规矩的树立,让孩子明白不能随意乱发脾气,否则后果很严重,需要受到惩罚,为此付出代价。
当然,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或是通过一些比较积极 健康 的方式进行情绪的释放,那家长们也应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奖励孩子。
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知道当下怎么做,孩子才会有美好的前程与未来,
这里有几个方法,友友可以试一下:
第一,这个问题是一定要处理妥当的,不然的话,自己的孩子极有可能产生自卑心态,甚至自闭症!
其实说到底,熊孩子就是那种不知自律为何物的莽撞孩子,''小皇帝''似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也不知道礼貌是个什么东东,任性妄为,很难想象将来这孩子,能够成为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
唉,倒有可能会因为他的任性,,好吧,点到为止吧!
所以我们古人说,“惯孩子,就等于害孩子”,绝对是必须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哈,
而同时也必须看到,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们每个人,对孩子的爱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家长,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惯孩子,什么是溺爱,不懂得礼貌,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妄自尊大我行我素,将来这孩子,怎么与人合作?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得到异性的喜欢?怎么走向幸福的生活呢?
就更别说情商高了哈,,
所以,家长们懂一点教育,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慧眼识珠啊,,!
这句话很重要,家长们一定要铭记,切记
其实小朋友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的每一天都在学习各种技能,包括各种行为与思考,然后逐渐的形成自己的观念,
其实在这种状况下,熊孩子自己也很可怜,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做为什么是不妥的,并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属于一种处于懵懂期的萌芽宝宝,
嗯,说到懵懂期,就是到现在,我娘老子还经常笑话我,说起我小时候调皮,我还曾捏着鸡屎粑粑往嘴里送,人家有创造精神的人,是第一个去吃螃蟹,而我可能就是第一个,(嗬嗬,可能也不算第一吧),曾经把那玩意儿,塞进嘴里过的人哈,,
所以在这个时候,作为熊孩子的家长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此时若不及时加以纠正与引导,如果造成了是非观念的缺失,就会回到那句话了:惯孩子,就是害孩子啊!
要不然我们的古人为什么会留下这句话呢:“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阳光善良,有个很好的未来与前程,请记住我前面说的那句话:“懂一点教育,就是你对孩子的慧眼识珠啊”,,
回到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当然懂文明讲礼貌,做一个有修养有风度有思想的好孩子,这些话是一定要跟孩子说的,但个人还是想提一个特别的建议:
就是,遇到这类情况,这其实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很好的启发和锻炼孩子的机会哈,
因为,在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免不了的会碰到太多的困难和挑战,而能力的启蒙,往往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啊,,
至于具体怎么实施怎么做,就像**地道战里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各庄有各庄的高招”,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多啰嗦说教了,如果真的需要,可以私信或者提下一个问题回答吧,其实各种小技巧还是很多的呀!
至于怎么应对熊孩子的家长,有时可能还真需要一剂良药,来一语惊醒梦中人哈,,
比如先可以跟他们的家长沟通,把本文所说的熊孩子将来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讲一下,,
养成一个好习惯,孩子会受用终生,而纵容一个不良的习惯,受累的,可能就是孩子的未来呀,
若还沟通不果,咱找时间直接聊好吗,,
链接看更多有价值的,有趣有味
转发,分享朋友,点右下角呗,
亲爱的朋友:你孩子遇到的现象也是我孙女经常遇到的。我孙女两岁半了,到游乐场玩时会经常遇到一些熊孩子的有意碰撞,各别家长不但不制约自己的小孩,反倒露出骄傲的神态——“看我家宝宝有多牛!”还有的小孩在打斗中碰痛了哭着向妈妈告状,妈妈把孩子一推:“哭什么哭?去打回来,给我狠狠地打,打不赢不要回我这里来!”原来的游乐场是小孩的天堂,现在却是大喊大叫打架相骂的混合场所。
现在的家长从孩子出生就怕其吃亏,从小培养孩子争强好胜,以取胜其他小孩为快乐!而所有熊孩子在侵犯其它小孩和淘气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小孩子单纯善良的一面是相同的!正如《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调皮的熊孩子服软不服硬!我带孙子去游乐园碰到熊孩子的恶作剧时碰到孙子后,家长佯装不知或露出骄傲的神态时,我会不去理会家长,把孙子的玩具球之类的丢到地上微笑着对熊孩子说:“小帅哥(小美女)能帮姝姝把球捡起来送给妹妹吗?”差不多所有的熊孩子都会去做。然后转向孙子说:“快谢谢哥哥(姐姐),你看哥哥(姐姐)多乖多懂礼貌,不小心碰到你了没问题哦!”熊孩子会温顺的说:“小妹妹,对不起哟!下次我不会碰你了”!
我有一次碰到一年轻男人带自己的小孩玩婴幼孕妇球。他把若大的球仍向他小孩时扔到了我孙女的背部,而他若无其事的抱起球扬长而去。我也没说什么,第二次又抛在了我孙女的头上,孙女在哭,那男人居然视若无睹的抱着球准备离开!我从男人手里把球抱过来对他说:“我孙女跟你有仇吗?你这是第二次,请为你的小孩做个懂礼貌的榜样,向我孙女道过谦吧!”年轻的男生忤在那里一动不动。僵持了两分钟,我转向游乐场管理员说:“你的球管理不善,对我孙女造成了伤害,不如把这球废了吧!”说着我打算把球的气放了。管理员过来说:“你是大人伤了人家小孩道过谦会亏了你吗?”他才说了声:“阿姨对不起了!小妹妹是叔叔不对!”
像你遇到的情况与我差不多。遇上了就从鼓励的角度动员熊孩子知错就改,礼貌待人。千万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嚷嚷:“你欺负我孩子了!”这类语言说多了会给自己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孩子会认为自己多么弱小经常被人欺负。还会对熊孩子产生本来的畏惧感!其实,孩子在群体中适当吃点亏是没有问题的,有利于小孩子增强群体意识和应变能力!所以,我想奉劝熊孩子的父母,不要以为你小孩小时占尽了便宜是好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小孩的今天并不代表明天。当他长大后遇到强劲对手吃了亏的时候能不能欣然面对,还未可知。所有家长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应从小培养他们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和同龄小孩,培养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帮助互相友好的良好情操,为把所有小孩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
应邀回答,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人的本能反应是很生气不开心,但一定要明智处理这种事。如果是我的话先对他的父母,他的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做父母的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能太宠孩子,以免将来犯错。如果对方不接受的话,就对他说,假如是我的孩子欺负了你家孩子,我也像你这样,你有何感想简单的说就是换位思考,相信他不会再放纵自己孩子的所作所为了,谢谢!
因为在一些人的眼里,占便宜了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公共场合遇见其他大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自己作为大人,及时制止对方的危险性行为就好。让熊家长、熊孩子道歉的事,我想我就不会了。只因为对方习惯了恶霸行为,我为什么还要教会别人做人呢?
而且,题主家的孩子两岁多,对别人的霸王行为,根本不会处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带离危险地带。平时在家适当提醒孩子学会“拒绝”、“说不”,“向家人求帮助”。自己孩子的行为,自己可以引导。熊人的孩子,咱不是我佛,普渡不了众生。
即然有欺负人的熊孩子,就一定有个不讲理的家长要不其父母怎么会不管不道歉,!这种家长你就是找他告知他最多是假惺惺骂自己小孩几句,然后再找岔说你孩子的不对',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把自己的孩子拉回家,把熊孩子当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子要勇敢善良和同伴要团结友爱不要欺负人,少和这种熊孩子一起玩;
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平时少父母教养的小孩在院前大路上一根横过路的歪脖子树上玩远远看见路上一个老叟路过到树下的时候熊孩子觉得老叟的模样好玩就从树上一泡尿洒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洒在老叟头上咦这大晴天怎么头上下雨他抬头一看,原来是个小孩正怪笑着朝他酒尿他本欲生气发怒;可一看这孩子没教养模样改变了主意,他笑唏唏地把子叫下树,着实咵了一番说:你这孩子长大定有大用!并掏了五两银子作为奖励,并嘱咐说:我的银子不多,明天有个骑高头大马的人从这过,你再在这树上等着朝他洒尿他的银子可多哩熊孩子回家给妈妈讲了事情经过,把银子给了妈妈,有这等好事!妈妈接过银子半信半疑那你明天就再去试试
第二天熊孩子真的又早早的爬上了路旁咋天那棵歪脖子树上,果然看见远处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急急地过来了,这熊子早准备好了当骑马人路过树下时他又是一泡尿洒了下来,这骑马人抬头一望,竟是个小孩故意向他洒尿,他虎眼园瞪,脸气得通红,他下马朝树上熊子招手说:你下来!
这熊孩子还没察觉不对,还以为有人给他更多银子哩!于是就朝树下攀,可这次他不曾想到这次是个练武的莽汉,还没落地就被他双手扯住两腿,一使劲把熊孩活活撕成了两块
故事讲完这教训不可谓不沉痛,这熊孩子虽顽劣但他是受害人他父母养而不教才是祸首,养不教父母过虽这莽汉的做法不可取,但似乎也应了句老话:恶有恶报!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熊孩子无处不在,更头痛、容易让人上火的就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如果你和他理论,只会更上火,也有可能失态,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建议大家试试这几招:
1、引导孩子说“不可以!”0如果对方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那么做,可以蹲下来跟孩子说:别人碰到我们我们要原谅他,但是老是这么做我们可以还击,让他住手。
2、“指桑骂槐”。
教育自己的孩子:老推别人别人会生气的,宝宝不学啊!——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一般家长应该会不好意思插话的。
3、走为上计。
和熊家长讲道理会越讲越生气,遇到熊孩子还是能躲就躲的好——你们可以惹不起、躲得起,可是老师遇到熊孩子、熊家长想躲不容易啊!
俗话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所以我们的 社会 存在一些令人心烦让人窝火的的事不足为怪,不必大惊小怪。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的心智发育是否成熟,有赖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这样认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生活中的矛盾常常不可避免,但解决矛盾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当遇到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小孩欺侮的时候,当然一是制止,二是说理,而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样做一定会使矛盾升级,造成不良的后果。对方父母如果不愿沟通,置之不理,也就无须与之多费口舌,此时走为上策。过分跟这种人计较,自然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君子岂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金庸大侠说过:“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处理非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持如此的态度不是更有利么!
孩子还小,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受欺负了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能使父母有所觉察,引起注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是父母的责任!
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性格懦弱;或者胆小害怕,孩子虽然还小,但是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如果孩子看到对方比较强势,有忍耐状态,并且孩子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或许孩子也是在保护自己!和孩子聊聊,看看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受伤”了,多倾听孩子,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引发孩子去思考,如:他为什么推你?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告诉孩子可以远离不礼貌的人!你只需去了解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
父母可以让孩子多运动,有个强健的体魄,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不要怕孩子不够勇敢,只要他足够聪明就好了!孩子需要成长,成长就是快乐夹杂苦涩的过程!父母无需太担忧,在爱的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吃不了亏也无人能欺负!
遇到这种事,多数家长的第一想法是,我要找那孩子父母讨个说法。
我的看法是, 千万不要去找对方家长,这是效率最低也是最没效果的做法,往往还弄得自己一肚子气。
有些家长一气之下,直接找惹事小孩算帐,结果可能是有理却吃亏,甚至付出沉重代价。
重庆有位妈妈,无意中碰到6名学生“围攻”自己女儿,怒从心头起,冲上去用6秒时间给了6个同学6记耳光,结果被行政拘留十五日,罚款500元,并向被打孩子支付3000元精神抚慰金。
江西某地家长王某,听到女儿诉说被9岁男同学欺负,持刀闯入学校课堂公然行凶,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杀害那位男孩儿,被处于极刑,他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目前已被执行。
上面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肯定不能为法律所容忍,但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快意恩仇的行为却得到不少网友的认可和赞赏。
网络上“自从生下了女儿,就已做好随时蹲监狱的准备”这句话,也经常博得一片叫好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与惹事孩子家长的态度有关。
施暴孩子家长敷衍、漠视甚至傲慢的态度往往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将原本孩子间的一些摩擦升级为恶性事件,甚至酿成血案。
王某一案中,男孩家长也表示要处理好此事,但没能让王某感受到诚意,特别是在老师约定的时间里他并没到学校参与调解。
王某觉得他态度漠视倨傲,怒气冲冲,直接加害正在教室上课的男孩。
所以, 我觉得要想处理好这类欺凌事件,关键在于施暴孩子家长的态度和行动。
但遗憾的是,有其子必有其父。
所以,孩子受欺负的家长找涉事家长讨要说法,大多不欢而散,埋怨转为积怨,脾气转为怒气。自家孩子也会感到更加惊恐和无助,心理遭受更大伤害。
遇到熊孩子欺负自家孩子,究竟要怎么处理?
我觉得有三种做法,比较实用有效。
一、直接带着自家孩子找到惹事孩子,当面警告或训斥,并让他道歉。
这有三个好处:
1、让肇事孩子知道,自家孩子不是好欺负的;
2、让自家孩子明白,爸妈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依靠,有啥事一定告诉爸妈;
3、增强孩子自信,让他有扬眉吐气感,敢于同肇事孩子平等相处。
当然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打骂对方孩子,以免留下把柄;二是最好录像取证,有备无患。
二、如果欺凌行为仍然发生,寻求学校老师帮助解决。
做为家长,一定要懂得怎样与老师打交道。
学校老师一般会答应重视此事,会批评惹事孩子,会安慰被欺凌的孩子。
多数情况下,家长也会到此为止,相信老师,交由老师处置。
实际上,不少老师会将此事淡化,理解为“可能只是开个过分的玩笑”“这不过是孩子淘气罢了”“批评他几句,这事没啥大不了的”等,简单处置了事。
你会发现,孩子被欺凌情况过段时间会再次发生。
所以,你去找老师一定要记住下面四个原则。
1、态度一定要坚决果断,让老师意识到这是不容小觑的事件。
2、提交你所取得的证据,包括孩子的伤情报告,心理诊断报告,与肇事孩子的现场录像等,让老师感受到你是个较真而又用心的人。
3、要求老师有具体明确的处理意见。 譬如,让惹事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检讨,亲自向自己孩子道歉等,不要轻易相信那种“这事我一定会管”“您放心,我一定要处理”之类模糊语言。
4、如果老师提出给自己孩子调位或调班的要求,一定要拒绝。 因为这是让自己孩子去承担拿惹事孩子的过错,会给自己孩子心里留下“结果还是输了”的阴影。
三、如果对方家长极不配合,老师处置不得力,如果再有欺凌行为发生,可直接选择报警。
其实,警察叔叔非常关心重视未成年人成长,他们会积极参与学校调解,能督促学校和老师重视此事。
特别是惹事孩子家长,他们可能会不重视对方家长和学校老师,但不会忽视警方的努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学校管不了你的孩子,还有法律来管你。
孩子之间的冲突,最后大多演变成家长之间的“战争”,所以,我们还要“斗智斗勇”。
遇到这样的情况,换做谁都会很生气,但又不能去跟一个熊孩子争辩什么,更不能跟孩子的家长发生口角。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心里确实很憋闷。面对这样的熊孩子和熊家长,我建议可以用这三招来处理。
首先,你家宝宝已经两岁多了,一般的话都能会说了,可能他对该如何表达没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性格的原因,也不会主动去跟人家争辩。所以,建议你鼓励并教导孩子该如何去跟那个熊孩子争辩,问他干嘛要推他,干嘛把他的玩具弄坏了。而且要故意把教孩子怎么说的声音放大,就是故意让对方家长听见。遇到这样的熊孩子和熊家长就得这么对付他们,要不然的话,熊孩子就明摆着欺负人,熊家长就明摆着装没看见。另一方面,也是引导自己的孩子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学会保护自己不被欺负,也让可以孩子弥补一样温和性格的缺点。
其次,这样的孩子和家长应该算是 社会 上的负能量因素,对待的方式还是首选“远离”,用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人,对自己和孩子都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在经过上面建议的跟他质问的过程后,再看见他们就主动避开吧。前面跟他们争辩,是想告诉那个熊孩子,不能随意欺负我,也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退让,任人欺负。这样做并不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只是要有一个态度。而现在建议你远离这样的家长和孩子,是出于对孩子更好的保护。 社会 上充满负能量的人有很多,不分年龄,不分男女,如果孩子总和这样的人接触,一是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变得和他们一样,二是容易无辜受伤害,这些都是划不来的。
然后,以这个熊孩子为反面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做。虽然,孩子小,只有两岁多,但是你跟他讲,像那个小朋友那样推别人好不好,把别人对玩具弄坏了对不对,我相信孩子都能明白的。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特别是孩子有亲身体会的事情,来跟孩子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对引导教育孩子的效果要比讲大道理好的多。这样来看,是不是坏事也有好的一面。
这种情况鄙人也遇到过,在这里给各位朋友分享一下,对付熊家长就要狠一点!
本人楼上去年搬来了一家人,一男一女和他们的两个孩子,还有一个老太太估计是男方的母亲吧,这一家人住进来后直接打破了我家的平静生活。
他家的两个小孩巨能折腾,先是在家里来回的跑啊/跳啊,我家的天花板上的吊灯都能感觉到在晃动,声音太大,妻子上去劝说三次有所收敛。
然而好景不长,新的折腾方法又开始了,两个小孩在家里推车,就是那种塑料车,一个小孩坐上面另一个推,天呐,震耳欲聋啊,我们在家说话声都被盖住了,没办法,妻子让我上去劝说,我想了一下没答应,继续让她上去沟通。
连续四天,天天晚上这样,我每天都让妻子上去劝说,终于有一天妻子哭啼啼的回来了,说楼上的人骂她了,然后就是怪我没本事每次都让她去,身为一家之主的男人不出门。。。。各种埋怨。
鄙人马上好好安抚住妻子的情绪,妻子属于那种心性善良的女孩,嘴又比较笨,连骂人的话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又怎么能吵过楼上这没素质的人呢。
本人让妻子去另一处房子住几天(当时趁着房价低,咬牙贷款直接买了两套),告诉她过几天我再接她回家,这几天我和楼上邻居好好谈谈,妻子临走就嘱咐我好好和人说,别吵架,我笑答:当然了,我这好脾气怎么能吵架呢!
我当然不会吵架了,因为我压根就没打算和他们去谈,我经常出差,楼上又刚搬来不久,所以他们从没见过我,老子当天晚上就把准备好的音响低音炮固定在了卧室的天花板上,外面又固定了一个隔音的箱子,坐等晚上剧情到来。
果然,楼上很配合的又准时响起了噪音,老子直接开了最大音响,一时间“啊、啊、啊”的娇喘声响彻云霄,楼上直接安静了,不一会就听见有人下来敲门,老子直接不理,反正今晚不打算睡了,音响直接开了一晚上,期间楼上下来无数次敲门,直接无视,玩了一宿使命召唤,当晚枪法贼好。
一大早,外面又传来敲门声,告诉我是警察,我说:稍等!
老子光着膀子开了门,本人比较壮,又通宵玩了一晚上游戏,所以神情略显凶猛,外面是两个民警和楼上愤愤不平的夫妻,很明显,他们也没睡成。
我直接摆了摆手没让他们说话,拿出了三个东西放在了两个民警前面,“第一个录音笔是记录楼上噪音的;第二个是记录我爱人上去劝说多次不成他们骂人的;第三个如果他们说我播放不健康影像资料的话,这里面是我下载的歌曲,我听歌不犯法吧?”
民警当着我和楼上的面把三个录音笔都听完了,那两口子的脸色像猪肝一样难看,哈哈哈,民警同志直接就熊过去了,听的真他妈爽,熊完他们就进行调解,我直接对那两口子说了:我有两套房,你们再犯浑我还来这一套,我一没犯法,二不理亏,你们找谁都是自讨苦吃,不信你们就试试!
本人当时是吼出来的,毕竟有了警察叔叔撑腰气势比较足,哈哈哈,再加上本人比那家男的壮,吓也能吓死他了。
当天我就接了妻子回家,知道真相后妻子笑的合不拢嘴,还怪我录音笔在她身上她都不知道,当然这些都是鄙人谈那些不讲理的客户留下的习惯。
至于本人一直不去跟他们谈是因为我知道这种人是不会讲理的,唯有以暴制暴,但我直接这么做妻子肯定不同意,先让她吃点亏我才能教训楼上,不然妻子太善良是不会允许我这么做的。
至于警察叔叔为什么反过来帮我,很简单啊,我收集的证据都是对我极有利的,楼上傻了吧唧的什么也没收集,空口无凭啊,毕竟本人整天和公司的法律顾问混一起,用合法的方式实施暴力了如指掌,哈哈哈!
近年来,高铁上因为孩子吵闹而引发乘客与家长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前段时间韩国餐厅设置“NO KIDS”标志的新闻交错,引发了公众的热议。
一方面,在公共空间,人们苦熊孩子久矣。与此同时,“厌童症”这一不算新鲜的概念再度被提出,让不少人以为这便是问题的症结。
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援引“厌童症”这个心理学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这些厌童者是高度自私的“巨婴”,所以无法容忍一个“真婴”。
这样的定论与指责,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关爱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当然是一种普遍共识与社会底线,但将问题归结于人格、道德问题,便转移了重点,无异于制造更深刻的对立。
所谓“厌童”,厌的不是真正的“童”,而恰恰是对“熊孩子”的吵闹心安理得、用道德来绑架批评者的“熊家长”。
一、熊孩子吵闹,与手机外放一样讨厌
想象一下,你所在的一截高铁车厢上,刚好有三五个孩子。
百无聊赖的旅途中、狭小的空间里,心智发展还未完善的人类幼崽,可能会啼哭不止。大一点的,可能随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包括拍打桌子、大喊大叫等。如果是几个孩子一起,散发的能量的级别可能会上升,就像夏天的雷暴雨般激烈澎湃。
小孩子不像疲惫懒散的大人,他们仿佛有散发不尽的能量,一爆发便有燎原效果,如果把这能量收集起来,大概能有一番作为。迪士尼动画**《怪兽电力公司》中,就有一家靠收集孩子们的尖叫声来发电的发电厂。
熊孩子,怪兽都害怕。(图/《怪兽电力公司》)
不过,孩子的吵闹,也分为婴儿以及能自由跑动的孩子。尚在怀抱里的婴儿,可能会因为环境变化、不安全感、不舒服而啼哭不止。3岁以上的孩子,则有自己独特的脑回路,时不时就会做出出格举动。与这个年纪的孩子沟通,需要耐心和技巧,而且并不总能成功。
如果养育者能搞定孩子,或者有意识地让孩子尽量在公共空间里保持安静与秩序,那是令人敬佩与感激的。比如有家长上列车前,就准备好了各种哄娃的工具如零食、玩具、绘本、动画片。再者,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闹腾及时制止,并表现出抱歉,那基本上也能轻易得到谅解。
孩子,天然的能量制造机。(图/《佛罗里达乐园》)
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家长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无动于衷。
几个月前沸沸扬扬的地铁“掌掴门”事件中,不到3岁的孩子用脚踢椅背3分钟,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提醒或制止。前排乘客被激怒,采取了不恰当的“帮别人教育孩子”的行为,直接对孩子进行大声斥责,引发双方强烈争吵。
现实生活中,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不是熊孩子,而是家长的不作为。大家都知道,那么小的孩子并非“理智人”,正常人大多数都能忍耐一下,期待家长的解释,或者直接向家长表达“管管孩子”的诉求,但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你跟孩子计较什么”“ta还是个孩子”。
有时候,孩子吵闹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注意,但也许不少养育者已经习惯了孩子的吵闹,于是对孩子的诉求不管不顾。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当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被“别人家的小孩”折磨的糟糕经历,为人父母者往往会搬出大道理来说教。在他们眼中,能否把孩子教育好似乎不是关键,而忍耐他们的孩子却成了整个社会的义务。
你跟孩子计较什么?(图/《佛罗里达乐园》)
但这里并非要责怪所有当父母的人。中国高铁在50万人以上的城市的覆盖率达到93%,其运量居于世界第一,它已经成了中国人跨域外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这意味着你能在高铁二等座车厢里,遇到全国各地各种阶层和处境的父母。
教育环境较好的家庭,也许能科学地回应孩子的需求。美国社会学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一书分析过,中产家庭与孩子交流说的话的数量远远大于底层家庭。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家庭家长,可能在面对“terrible two”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树立规则和边界,并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怎么做是更棒的。
可以想象,很多父母本身接受的也是粗放式的家庭教育,加上旅途奔波、疲惫不堪,所以孩子并不能得到如此科学的关于规则与边界的教育。
于是,关于在公共场合里“碰到熊孩子”的吐槽以及“如何治熊孩子”的分享,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多数情况下,内容的娱乐性大于实操性,图的还是情绪发泄、吸引流量。
整治熊孩子,不过是社交网络的“发疯文学”罢了。(图/小红书截图)
特别是在“发疯文学”成为网络热潮的今天,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边界的维护,同时勇于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再忍耐公共空间里一切打扰别人的行为。
除了熊孩子,他们对于刷短视频外放、室内抽烟等行为也深恶痛绝。用最高的音量外放短视频魔性笑声与熊孩子的吵闹声,这两者哪个更让人难以忍受?恐怕比不出个高下。
真正在公共空间制造噪音、打扰他人而得不到有效约束的,绝不是襁褓内的孩童。如果是后者,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与其指责“厌孩”,不如想想何为儿童友好空间
争议双方的情绪都有其合理性。没孩子的年轻人认为,既然选择当父母,就应该管好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则认为,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患上了“厌童症”,自己选择结婚生育,却受到了反向歧视。
但是,“厌孩”情绪真的普遍存在吗?
实际上,在公共空间中,“萌娃”反而是人群中的焦点。小孩天真无邪的动作和表情,总能吸引不少人与之互动、拍照。而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儿童博主的视频,它们是成年人经常拿出来反复观看的“小糖果”。
如今社交媒体的算法精密复杂,尤其深谙人们最容易被撩拨的情绪点。
生育率下降的新闻与专家们的催生言论融为一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焦灼的心。于是类似地铁“掌掴门”的事件被流量筛选、不断扩大,造成了庞大的“厌孩”景观。比如前阵子网传,幼儿园老师在群聊中透露给班级里的孩子“下药”,事后被证明是伪造的“仇孩”言论。
在上述评论文章中,心理学意义上的“厌童症”被泛化成一群人的普遍人格。最终,不婚不育的选择与“厌童症”,被放到了因果链条上。这恐怕有失严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婚育与否与“厌童症”有直接联系。没有孩子的人可能无法真正共情育儿辛苦的细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厌孩”。
实际上,厌童症(pedophobia)本质上还是一种恐惧症(phobia),是焦虑症的其中一类。而我们都知道,焦虑症所引发的攻击或伤害,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体内部而非外部的。如果真的有“厌童症”,在接近儿童时就有可能产生头晕、恶心、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颤抖等病理性症状。
此外,如果对现实状况有所了解,便会知道年轻人之所以不想生育,并不是因为厌恶小孩,而是对自己生存处境的压力的一种反馈。生育没有使得人更高贵,不生育也没有。无论是不婚不育的年轻人,还是已婚已育的,都承受着像高压锅一样难以言说的压力。
但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将一切问题归结于人的道德问题,把出现的问题归结于“世风日下”。
当社会复杂到一定程度时,泛道德话语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道德往往含糊而笼统,当它面临现实问题时,不仅不能解决彼此的症结,甚至就算有人严格遵守“道德”,还是会被其他道德话术所攻击。
一味搬来传统观念指责年轻人自私,将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苦衷与“厌孩”挂钩,只会增加敌意与愤怒,掩盖问题的本质——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城市似乎难以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因而出现了空间的相互挤占。
如果真的体谅母婴的处境、关心母婴的权益,在呼吁人们“幼吾幼”之外,更应该思考什么是“幼吾幼式”的公共空间规划与公共服务。
当我们讨论社会如何关爱儿童的时候,归根结底是解决公共场合里个人权益与儿童、母婴权益的冲突,建立儿童友好、母婴友好的社会空间,它并不单纯依靠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道德约束,而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当我们谈论厌童,谈的是什么?(图/《佛罗里达乐园》)
作家苏小懒在网上发言称,自己带娃上高铁时,被乘务员反复提醒让孩子保持安静,甚至要求其带着孩子到车厢连接处。这当然是考虑到了整个车厢的安静和秩序,但母亲独自带娃的确不容易,那么设立儿童车厢、母婴车厢可行吗?
对孩子来说,一些给成年人设置的空间十分乏味,于是能量无处安放。在瑞士最快、乘客最多的城际高速列车Intercity(IC)上,就设置了家长以及儿童友好的“家庭车厢”。这种“家庭车厢”门口有个蓝色玩具熊的标志,专门为带小孩的家庭准备。
车厢里不仅有想象力丰富的装饰,在二层还设置了小小游乐场,有滑梯、攀爬架、小船和山洞,地面上是防摔面板。大一点的孩子还能向乘务员领取游戏棋,玩着玩着就到站了。
在这里,家长既不用担心孩子吵闹影响别人,也可以免于哄娃的疲惫。
另外,这种列车里还有一截安静车厢,专门给格外需要安静的乘客付费使用。如果能考虑到多种人群的需求,公共空间里的冲突也许便会少一些。
瑞士“家庭车厢”,主打一个好玩。(图/YouTube截图)
此外,城市里有多少便利的空间供孩子们玩耍?
1996年联合国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理念之后,全世界各地逐渐有了不少儿童友好的城市改造。
2012年,伦敦市颁布了《改造社区:为了游戏和非正式休闲》《布伦福特游戏条款》等儿童空间改造文件。此后,当地根据原有的环境基础就地改造,比如嵌入草坪的滑滑梯、家门口挂在树上的网兜、用来练习攀爬的树木……这些设备对孩子有吸引力,也保证安全,还考虑到了残疾弱势孩子的需求。孩子的互动对象不仅可以是同龄人,也可能是家长及主动参与的成年人。(参见往期文章《禁止儿童入内,韩国人为何那么狠》)
在国内,深圳市福田区于2020年建成全市首个儿童友好街区试点。这个街区附近聚集了十几所学校,拥有超过1万名学龄前儿童。如今,街区内有12个充满趣味的儿童活动空间,是家长们溜娃的好去处。
深圳百花儿童友好社区。(图/视频号@深城交)
事实上,一些简单的设施规划,也能给儿童带来便利。比如共享自行车上的儿童座椅、足够的母婴室以及无性别卫生间,可以让独自带娃的家长免去尴尬,也给他人尊重的空间。
找影院的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与家长协商,要么给你退票,要么让熊孩子退票。
完整信息2月19日,河南鹤壁。几个熊孩子在**院屏幕前影片放映时嬉戏打闹、家长置之不理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拍摄者刘先生表示一开始是一个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上台趴着,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上去来回跑动打闹,持续了有10几分钟,期间有顾客喊让管管,但只有一个大人把孩子抱了下来。刘先生表示非常影响观影效果,自己的注意力全在孩子身上。
影院观影注意事项一、请在放映前10分钟进场,并对号入座
影厅内部光线较暗,提前进场可以避免因为拥挤而出现摔倒等情况发生,而且有充足的时间寻找自已所买的位置,如果正好在影片将要或开始放映时进场,除了可能因为厅内光线昏暗带来的安全事故外,还会影响到别人观影,你需要在所有观众都已经就坐的情况下慢慢的寻找位置,当厅内位置间距设置得较为狭窄时,每一位观众都需要进行避让,除了影响自己的观影心情,还影响了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关于对号入座,有的观众会因为自己买的观影位置不好而去占观影较好的位置,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观众,应该学会对自己选择的位置负责,要学会在自己选择的位置上把**看完。
二、为了保障观影环境,请勿携带外食
很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喜欢吃点零食或者喝点饮料,也会偶尔买点零食在观影的时候吃一吃,可能是因为只让眼睛和耳朵享受,对嘴巴不太公平,所以需要用零食或饮料安慰一下。但是认为在观影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携带零食和饮料,更何况有的观众喜欢带一些吃着声响大、闻着味道重的零食,影厅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空间,吃零食的声响和零食浓郁的味道在影厅里会特别明显。在影厅这样封闭的空间,人的感官会特别敏感,所以零食的声响和味道更容易被观众感受到,同时影响到观影体现。
三、请看护好自己的孩子,禁止孩子在厅内乱跑、吵闹,以免发生危险或影响他人观影
现在的家长开始慢慢注意与孩子分享快乐,也会带着孩子去看好看的**,但是总是有一些熊孩子在观影期间乱跑、吵闹,遇到很多小朋友在看**时玩手机游戏、看手机视频、跑来跑去的换位置,或者被**的情节吓到开始哭吵的情况,而且有的家长在出现这些情况时不能做出有效的措施,影响影厅氛围。
对于熊孩子与熊家长,我没想过反击,只想过远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理由如下:
1,熊孩子是熊,熊家长是泼。熊孩子是把天下人都在当他爸妈来欺负,熊家是是要天下人把他孩子当宝贝来宠。这就造就了熊孩子无法无天,熊家长还要你忍着。如果你忍不了熊孩子了,熊家长就会撒泼,并且美其名曰——他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能跟一个孩子计较呢?恕我直言,这样的语句,我活了二十多年,我发现我很词穷,实在不知道怎么去怼回去。
2,你要脸,熊家长未必要脸。熊家长在撒泼的时候,他有脸看着他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他有脸他孩子欺负别人家小孩,他有脸看着在公交车站边上让自己孩子把一个路人推下马路,他有脸看着自己孩子无理的向你索求东西……但是,你要求他孩子或他代他孩子道歉的时候,他就拉不下这个脸了!!他可以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却永远用流氓的标准要求自己及其他孩子。
3,反击熊孩子熊家长的没好下场。近些年的新闻上,熊孩子过火,人家忍不住了,教训一下,总让熊家长护着,然后后续不是赔钱就是闹事,烦得想死的心都有了。像最近的几个事件,熊孩子店内乱跑撞上火锅的怪服务员。
4,遇上熊家长,就算你提醒了熊孩子的所为,他还嫌你多管闲事。像有一次我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熊孩子跑来撞了一下,然后我就跟那孩子妈说,为了安全,过马路的时候拉着孩子,车多。那熊妈白了我一眼,说你走路不长眼睛啊,被小孩子撞到还怪他么?啧啧啧……这三观,我还是躲躲吧。
5,惹他们是消耗自己的时间。熊孩子是街头小霸王的存在,熊家长是报警也能在派出所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存在。他们可以停下来一切事务和你闹,而你却真心想点结束这样的闹剧。我这事在东莞的时候碰到过,在旗峰山的湖中亭那个地方,我和一个朋友在那坐着,熊孩子过来把我朋友推掉进湖里(她很瘦),并且她还不识水性,我把我朋友拉起来之后,和周围的人要求他们母子俩道歉,结果并没有,后面我就报了警。就见识了一场在派出所里面哭闹的戏码……说民警欺负他们母子,说民警看到我们俩是小姑娘就偏向我们……当时脑子快炸了!
熊孩子跟熊家长,我觉得就不要反击,小熊孩子熊事做多了,自然有长大了的熊孩子收拾,像前段时间那被踹的事件,就是一个长大的熊孩子教训正在熊的熊孩子的故事,这样就挺好。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1
日前,宋女士陪着4岁的女儿到学校附近的饭店吃饭。在饭店里,孩子调皮玩耍,邻桌的一位年轻女子嫌孩子吵闹,奔向宋女士的女儿踹了一脚(后来监控视频曝光可以看到没踢到小孩,只踢到凳子吓了小孩)。宋女士护女心切,进行了激烈的回击。据新闻报道,该年轻女子是个女大学生,跟同行的男朋友闹了别扭,故而把宋女士女儿当了出气筒。
孩子太调皮影响了别人,宋女士肯定是有责任的;女大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协商,就对一个小孩用暴力手段,确实不应该;而宋女士激烈还击,更是以暴易暴。可以说双方都有错,真的分不出是非曲直。倒是新闻火热以后,网友的态度相当值得玩味。
在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可以发现支持女大学生的占多数,但支持熊孩子母亲的也不少,双方对比并不悬殊。通过评论大致可以看出,支持女大学生的大都是还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反过来支持熊孩子母亲的大都是做了父母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并不复杂,那就是有娃和没娃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无法设身处地思考。
2
我的孩子出生后,不时会带着出街,总会遇见一些热心的阿姨。比如有一次,我抱着小孩在等人,小孩在我怀里睡着了。这时候一个阿姨看到,走过来对我说:“小孩睡着了,血管会收缩,体温较低,要盖上被子。”我点头称是,忙忙给孩子披上一张小被子。一会另一个阿姨看到,对我说:“天气那么热,还盖上被子,不怕把小孩闷坏了?”我有点无所适从,但还是谢谢对方的好意。
好几次在地铁上,孩子哭闹,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很快就有阿姨热心地给你提意见,“是不是渴了?”“是不是饿了?”甚至还会帮忙哄小孩,满脸关切的目光。反观一些年轻人,一般只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当然我不是对年轻人求全责备,只是对比太强烈了,总让人感慨不已。
这些阿姨为什么这么热心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她们也曾经带过小孩,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触,有着母亲强烈的本能。因此她们知道孩子哭闹有时候真的很难哄,对孩子哭闹更有包容心,更有圣母心,而没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
在这次熊孩子事件中,女大学生还没有成为一个母亲,因此对熊孩子更没有包容心、更难以忍受,如果她是一个母亲,我相信她肯定不会这么贸然选择暴力的。换作是我,我没有孩子之前,估计我也会像多数网友一样大喊踹得好;但为人父母之后,我只想说:请包容一点!
3
很多人都指责那位母亲没尽到教育的责任,把孩子纵成了熊孩子。熊孩子是纵出来的吗?熊孩子的父母都是没素养的人吗?非也!非也!我不否认确实有部分父母没有素质,或者不懂教育孩子,把孩子纵成熊孩子,但很多熊孩子都是天性如此。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孩子自从会走路以后,那股调皮劲,闹得鸡飞狗走。以后会不会变成熊孩子,我心里真没谱。谁不想自己的小孩乖巧听话,自己也省事,问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根本不听话。理解的人会说小孩都这样,不理解的人呢会说父母不会教小孩,把小孩纵习惯了。我无法辩解,因为理解的人和不理解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看到过母亲彬彬有礼,孩子却调皮捣蛋让人生厌,甚至把母亲气哭的;我看到过母亲棍棒教育,依然改不了孩子顽劣习惯的;我看到过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一个调皮好动,一个安静听话的;我看到过新闻报道,欧美等国家人口素质最高,但熊孩子依然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的教育是否有问题还不好说,但孩子的天性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
其实就如同叛逆是青春期年轻人普遍特征一样,熊孩子是七岁以下孩子的普遍特征。因此犯不着大惊小怪,也不要动辄责怪熊孩子父母素质差、教育不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要断定熊孩子这辈子就是个失败品、没出息,其实长大了一切都会改观的,熊孩子不会一辈子都是熊孩子。
教育真的是一个大问题,里面世界的父母对自己熊孩子要积极引导,外面世界的年轻人也要体谅包容,不要一味打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