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感到满足。
——列夫•托尔斯泰
前两天,一位求助者给我发来一封文档,名字叫《自我设限无处不在》, 请我帮忙看看。这篇文档,是她对自己一个生活片段的复盘,大致内容是工作上以发邮件的形式交给她一个任务,她看都没看,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并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拖延行为,直到最后她才发现这只是自己误会——其实这只是一个需要花2分钟填写的表格。在复盘中,她总结了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 恐惧 ,比如 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害怕批评,害怕任务艰巨等等 。在文档的最后,她写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大的内耗,那为什么还不积极行动呢?是因为我更担心自己不能承担结果,比起受到结果的惩罚,我还不如内耗,能拖一会算一会,典型的顾头不顾尾。感觉自己活了个寂寞。”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这位同学是一个在单位工作能力很差地“loser”,那就大错特错了。她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还刚被单位保送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眼里看上去十分“优秀”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依然饱受心理内耗的煎熬。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绝非个例。在她的心理内耗背后,有一个关键词—— 完美主义 。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困扰,比如 拖延、易纠结、社恐、玩游戏或刷剧等上瘾、眼高手低、行动力差,意志消沉、自卑,抑郁、行为刻板(比如生活极其规律的人,不容许一点变动) 等,都离不开“完美主义”在背后作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 完美主义 ”这个话题。
01 完美主义者的3个标准?
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中,作者将完美主义的标准定义为三个: 情境、品质、数量 。
这个标准有些抽象。举几个例子。比如“情境”这个元素,具体说可以包含 地点、时间段、资 源等内容。以锻炼/健身为例,看看如下几个问题:
你是否认为锻炼必须得去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健身房、公园、羽毛球馆等等。
你是否认为只有早晨跑步才算锻炼,而如果早晨没时间,下午跑步就感觉怪怪的?
你是否认为只有穿上运动衣,甚至必须是自己穿惯了的那件运动衣,才可以运动?如果穿着牛仔裤去跑步,就会感觉很怪?
当你准备开始和朋友打羽毛球锻炼时,你是否会先配置一整套装备,比如球鞋、球拍、运动包等等,否则就感觉“还没准备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毫无疑问,就是对“情境”的完美要求。事实上,锻炼本身,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情,只要你想动,“自己的身体”就是你唯一需要的器械。
同理,关于品质或数量的完美要求,也是常见的。比如有个人规定自己每天跑5公里,那么即使他今天身体不舒服,也必须完成,甚至跑49公里也不行,会有“缺憾感”,再比如一个人定了一个“每天早晨6点起床”的目标,一周中完成了4次,有3次没起来,他可能就会非常懊恼自责,觉得自己很没有毅力,甚至很失败。以上这些,都是完美要求。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发现我有“用笔记本只用一半或者几页就换新本”的现象。父母将其定义为“浪费”。其实这是一种完美主义心理在作怪,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字写的不好看或者记的笔记不够漂亮工整,但又无法在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采用了“换新本”的方式,妄想“一切都是新的、完美的开始”,结果如何,不言自明。这是典型的完美主义。
02 完美主义的5个方面
如果你有以上列举的现象,我想你一定迫切想知道原因。什么样的人会产生完美主义倾向?一般来说,与 后天的教养环境 息息相关,比如父母严苛、接纳度低的家庭,最容易滋生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当然除此之外,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在工作中,我接触到的几乎所有来访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病人”的专属,那就错了。完美主义倾向,在绝大多数普通人身上都有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的显现,而所谓正常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的人,正如荣格所言:“ 潜意识正支配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的作者史蒂芬•盖斯认为完美主义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考量,它们分别是:
过高期待
纠结不放
认同需求
过失担忧
行动顾虑
其实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有一个关键词:恐惧。可以说,恐惧是行动的天花板。生 活中的绝大多数人与富有成效的成功者之间的距离,并不是智力的差别,而是“心理因素阻碍了智力水平的发挥”——人们笼统的说是能力的区别,但本质上,是心理因素,尤其是潜意识中的深层恐惧,阻碍了能力的提升和智力水平的发挥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同时接到一项新工作,张三因为这个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而兴奋新奇,每天的探索都充满乐趣,当遇到困难和阻碍时,ta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就像打游戏通关一样,充满趣味和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张三虽然经常遇到困难,但却很少有心理内耗 ,所以结果是高效的。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张三的自我效能感大幅提升,当再遇到新挑战和新困难时,充满信心,从而走上了人生的“正循环”。而李四,从接到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陷入到了恐惧和抗拒中,他预设了自己可能面临的困难,并认定自己如果不能完美地解决这些困难,就会被别人批评,说自己“能力差”,为此,李四忧心忡忡,迟迟不能进入新工作,陷入拖延和纠结当中。虽然每天紧张得睡不着觉,但大多数时间,他都在追剧、玩游戏,这样,即使最后他失败了,也可以说“因为我根本就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也没有投入努力”,言下之意是,“如果我真的努力,绝对没问题 ” ,最后李四失败,再一次强化了他面临新事物的恐惧,从而进入到了人生的“负循环”中。
在这个例子中,李四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心态上。大量的恐惧干扰了李四的注意力,使他过上了低效人生,从而碌碌无为。
孩子学习、成年人的职场,包括婚恋关系中,一个人的心理特质都会无时不刻不在施加着影响。这5个方面包含的内涵广泛,在此我们挑选其中重要的几点进行拆解。
03 应对完美主义之“高期待”
经常听见人说“我要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内心强大与否,首先体现在情绪水平上 ,一个人的情绪是平和淡定、幸福满足的,还是焦虑自卑、易怒暴躁的,直接影响了ta的人生效率。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情绪大多数时候都是低落紧张、焦躁不安的。那么情绪又会受什么影响呢?研究表明 ,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预期 。举个例子,开车走在路上,如果一路绿灯,你会非常高兴,这就是因为“一路绿灯”超出了你的预期,反之,如果一路红灯,尤其是又因为一路红灯马上就要迟到,那么对于一些人来说,就会很容易暴躁,觉得自己很倒霉,这是因为“一路红灯”低于自己的预期。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预期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是一种自动化反应 。就像刚才说的红绿灯,有谁会在出门前专门想一下这个问题,设定一下自己的预期呢?答案是没有。完美主义者的第一大杀手,就是“过高期待”,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高期待”,是他们很难觉察到的。所以,如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遭遇一路红灯时,大概率ta会是影响心情的。
高期待源于低自尊。或者也可以说,两者互相影响。 一个人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对自己和外界环境充满高期待,这就好比一个穷人总想着靠买**一夜暴富一样。同样,越高期待,失望越多,自尊水平也随之被屡遭践踏。所以,想要走出这个怪圈,最好的方法就是 “刻意降低期待 ”。
“刻意”的意思是,有意识地做某事。所以,“刻意的降低期待”更为准确的表达是: 从无意识的高期待,转化为有意识的正常期待 。还以刚才的红绿灯为例,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发现自己因为一路红灯而恼火不已,那么这时候ta可以提醒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在潜意识里期待“一路绿灯”?如果你认真觉察,会发现在自己心里一直埋藏着一种潜意识:希望一切顺利,如己所愿。从理智上说,每个人都知道这不切实际,但在潜意识的这种想法却很难控制。所以,我们需要把它“拎出来”,在意识层面“暴晒”,这样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完美主义又在偷偷作祟,从而降低期待水平,回归理性。
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总体期待,另一种是具体期待。我们修炼的方向就是: 提升整体期待水平,也就是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同时在具体事上降低具体期待值,即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刻意觉察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并及时修正。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高期待越来越少了。
04 应对完美主义之“纠结不放”
完美主义者一定是一个爱纠结的人。简单地说, 完美主义的纠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过去的纠结,二是对问题的纠结。 我具体讲一下。
对过去的纠结表现在,对过去总是耿耿于怀,俗称“ 放不下 ”,比如自己过去犯的错误,遭受的损失,遇到的渣男等等,而对问题的纠结主要体现在“ 以问题为中心 ”,比如完美主义者特别擅长做自我批评,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来访者一样,她的一篇复盘写到最后,成了自责和自我攻击——“我是典型的顾头不顾尾”。完美主义者最擅长“挑刺”,挑自己的刺非常稳准狠。然而,挑刺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自责和内耗。从这个角度说,完美主义者还不如自我感觉良好的“傻子”活的快乐。
所以,针对完美主义者的这个特征,我们给出的方法是:
接受沉没成本
厘清“意外”与“失败”
修正错误的自我对话方式
对纠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行动
接受沉没成本,意味着接受过去已经发生的,不管是损失也好、疏漏也罢。接受它,放下它。说起来很容易,但很多人做不到。归根到底是因为ta在心中不愿意接受现实。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祭出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那句名言: 对一个人最好的治疗,就是拉近ta与真实的距离。 沉没成本,本质上说,就是 已经发生的、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损失 。
完美主义者经常混淆“意外”和“失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 一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事,除此之外,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你管不了 。这是鸡汤吗?不,这是真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完美主义者都是自恋者 ,他们会无形中夸大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他们很谦逊,经常总结失败,但本质上,他们会把超出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别人的事”和“老天(环境)的事”统统归于自己麾下,笼统的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误。精神分析很有趣,常常颠覆认知,所以举个例子。
一个人A问路,三次都遇人不淑,没一个人给他好脸色,总之都没人给他指路。他会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呢?测试一下,你的选项是否是以下几种之一呢?
这些陌生人都很冷漠,世态炎凉啊
大概我身上有某种气质,让别人不喜欢(没人喜欢我)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要不然为什么一个人都不回应我???
回归理性,地球上有70亿人,而A的统计成本是3人,结果A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请问,这个结论靠谱吗?答案不言自明。3个人的拒绝,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完美主义者很容易自动的将这个结果视为“失败”,并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败”,他忽视了“意外”因素,比如路人甲那天心情不爽,路人乙赶着上班等等。显然,这是把“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归结为“自己”了。
05 应对完美主义之“过失担忧”和“行动顾虑”
完美主义者大部分都是拖延派。在这里面的核心是恐惧。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涉及。作为一个资深的完美主义者,和一个资深的破解完美主义的实践者,在这里我要给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破解恐惧,最核心的方法。
最小阻力
预设派→体验派
最小阻力的原理,就是拆解。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将大人物拆解为小人物,将长远的路拆解为眼前的路。哈~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实操很难。在这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很多完美主义者拆解目标时,依然使用了“完美主义”思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举个例子: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高中生,她在实践这个原则时,是这样用的:学习过程中又想玩游戏了,怎么办?她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就可以去玩,可以听一首歌。结果失败了——她等不及就去玩了,并一发不可收拾。那么问题出在哪呢?她明明把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了,只看一章而已啊。
问题出在“只看一章”本身,就是一个完美要求了。以她的自制力水平,“看完一页去玩20分钟”是合理的。但她却制定出一个“看完一章,听歌5分钟”的完美目标。所以 ,是否“完美”,针对是个人真实水平,而不是大众水平,更不是心中的理想水平 。
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也可以解释一个困扰: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实践中总是效果不佳?这是因为 浅薄的入门很容易,但真正操作时,需要的是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精细化的梳理。这种“精准化”是需要功力的 。
至于预设派→体验派,简单说,完美主义者之所以出现恐惧,都是因为预设了很多恐惧的事发生,所以他们会焦虑,而不敢行动。体验派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张三,ta的好奇心和体验占据了主导,这就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 体验过程,结果顺其自然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依然很难。那怎么办呢?
就需要使用一个工具“ 复盘 ”,复盘有很多功能。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应用复盘记录“ 过程中的正向体验 ”,这就是扭转认知的方法。比如前文所说的“定了一个早起的计划”,结果一周早起了3次,晚起了4次。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复盘可能会这样写:“这周失败了4次,我太没毅力了,下周我一定要做到”,呵呵,这种复盘如果有效那才奇怪了~那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呢?我会这样写:“这周早起了3次,感觉精神饱满,自我效能感大大提高。这个结果超过了我的预期,毕竟我以前习惯晚起。早起的那几天,我仿佛多了几个小时自由时间,这种感觉太美妙了。另外的四次,其实是遵照了我原有的生活节律,所以,严格说,它们不是晚起,而是原有生活习惯的顺延。下周我的目标是争取继续保持这周的节奏,能有3次早起就是胜利,同时记录一下四次没起来的原因。”
在后面的复盘中,我把关注点放在改变新作息的正向体验上,对于“失败”,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并对下一周做出了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体验的乐趣,而较少自我批评和否定。
写在最后
一眨眼,近6000字写完了。关于这个话题,如果展开来讲,可以扩展出至少10篇长文。篇幅有限,抛砖引玉。大部分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完美主义倾向,它是一种思维定式,并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感受,行为。想要改变它,需要从认知入手,逐渐进入到思维模式的改变,最后,到达行为(行动)层面。事实上,任何改变,都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知与行,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
如果你也受到完美主义的影响,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后台私信我。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是一名专注干货分享的心理咨询师。欢迎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
完美主义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对自己不够负责。在生活中,完美主义者都有哪些表现呢?对于完美主义者,如果你很容易和他们发生冲突或者摩擦,那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完美主义者们的这种行为,你就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其实不是一个负面角色,而是一个优秀的人。
1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
完美主义的人,很容易陷入到自己的错觉中,他们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经验,但如果不付出努力和汗水,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他们会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功,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而且有的时候他们也有个缺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总觉得不够完美的人往往运气差。这种心理状态是非常不好的。但当你真的想要改变这样一个不好的态度时我们就要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让他们逐渐接受这种现状,甚至可以把这种现象作为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2过于追求完美
对于别人的评价,完美主义者也不会太过于在意。他们总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事实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却是非常的不客观。因此总是以自己是最优秀的为由,给自我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导致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的评价总是很低。
3不够自我
完美主义在生活中不会对自己要求过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在不破坏别人生活和感受的前提下实现。但是他们会很容易的陷入到自我的情绪之中而忽略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觉得事情有解决方法或者有意义,但是实际上却并不可行。
4容易偏执
完美主义者是非常偏执的一个人,他们往往会将事情做得非常完美。但实际上,他们会给自己设置很多的障碍,会把事情搞得非常糟,还会对自己产生很多的怀疑。他们会要求自己要做到完美,同时也要求你必须要做到优秀。完美主义常常会给人一种不够坚强的感觉。如果此时你也试图要求他们对自己进行一定的改变,那么只能让完美主义者更有可能变得优秀起来而已。
5不够有耐心
完美主义者们做事情,总是有很多缺点需要克服,但又不知道自己哪些缺点需要克服,所以他们总是很容易急躁。他们总是想要给自己争取更多权益或利益。所以他们总是在一次次否定自己,并在一次次否定后放弃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如果你觉得对方不够爱你,那就说明你还没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而已。你必须要知道对方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努力让你有安全感。这是一个慢性子与慢热型人格非常互补的表现。
场景一
“老公,你看看我闺蜜家那位,他穿衣服多有品味,真是帅呆了。要不,改天你也试试那种风格吧?”
“老婆,我不喜欢那种风格,穿起来浑身不自在,不符合我的气质呀!”
“哼,每次和你去街上都穿那种又老又丑的衣服,我在闺蜜们面前都快抬不起头来了。你就依我一次吧。好不好呀?”
“那好吧,老婆。明儿,咱们一起去商场买呗!”
“Yeah!谢谢老公,你真是太好啦。爱你么么哒!”
场景二
夜晚十点,小辉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此刻,老婆小芳正躺在沙发上看《人民的名义》。
“老公,你回来啦。怎么最近老是这么晚才回来呀。”
“嗯,最近公司刚接到一个新项目,任命我为主要负责人,工期比较紧,同事们都在赶工,我得和大家一起同甘苦,早日完成任务。”
“天天就知道工作,你看看隔壁家老王大哥,每天朝九晚五,准点回家,连买菜做饭都包干了。那个小青可真是有福气啊,找了个这么顾家的男人。”
“我这不也是为了养家嘛,等我忙完这一阵,咱们去夏威夷玩一圈,好不好?”
“鬼才信呢,你们男人说的话要是真的,母猪都能上树。”
“……今天太累了,我洗漱睡去了。看完早点睡啊!”
场景三
“儿子,我今天去开家长会,你老师说这次考试成绩下滑很大。你可要给妈争口气啊,好好努力。你看看你爸,就是当年没努力,混成这个样子了。”
“爸爸挺好的呀,会叠纸飞机,玩陀螺,他的97格斗比我玩得好多了,我要向他学习。”
“好我的个小子呀。你咋天天不钻书本,竟着迷这些。等你爸回来,我要好好说说他,断了你的念想。”
儿子他爸回来后……
“我说孩子他爸啊,你就不能好好教教儿子,一天竟玩些啥嘛,还折起飞机来了。你看看儿子成绩都成啥样哩!”
“没事的,儿子还小呢,童年时光这么短暂,就让他好好玩一下吧。”
“还玩呢?我们办公室李姐的儿子才大他两岁,现在都能背完新概念英语一了,去年在市里面的英语演讲比赛中拿了冠军,今年年底要去省里面参加比赛呢。现在,我们在李姐面前一聊起孩子,都只有她发言的份儿。”
“我说老婆啊,咱们的儿子已经够累了。白天上那么久的课,晚上做作业做到那么晚,唯一的周末,终于能玩了。咱们不能再剥夺孩子的自由时间了,让他好好玩玩吧。”
“玩玩玩,你们玩去吧!明天我就去给儿子找家教,这学期儿子的成绩必须进入年级前十。”
“你……”
婚姻生活中,攀比别人家的老公、老婆、孩子等,是完美主义者容易掉入的陷阱。
比如场景一,老公这次满足她的要求换了一种穿衣风格,下一次当她看到另一个闺蜜的老公是另外一种风格时,她可能又会让老公换那种风格,这将会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完美主义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在意和别人的差距,不会享受过程,看到进步的地方,无论自己已经做出多大努力、付出多少心血,只要结果比别人差,他们甚至更变本加厉。
比如场景三,孩子他妈对孩子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高,假如请了家教以后孩子成绩有所增长,但仍然没有李姐儿子那么厉害,按照她那么爱攀比的心理,她可能会更多地干涉孩子的时间,孩子的童年将会在无止境的补课中度过,感受不到母爱的温暖。
完美主义者可能在婚后更容易成为出轨者。
场景二中,老婆只想着满足自己被陪伴的意愿,而不考虑老公加班有多累,甚至都不能好好说句话,所以,最终结果也是容易猜到的,即使不是隔壁老王大哥,也有可能是单位某某某,网友某某某……
但需要强调的是,攀比和比较是两回事。攀比是完美主义者的特征,比较是取得进步的一种方法。
比较是一种取得进步的方法,动物界和人类都一样,它将促进自身发展或者自然的进化。比如,一个部落在某次捕食中发现另外一个部落使用毒标可以很快杀死猎物,比自己猎杀动物干脆利索。这个部落就会想,这样下去,他们的食物会被另外一个部落抢走。所以,他们自然就会产生要造这种武器的想法,从而适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界中,经常会看到两只雄鸟为了获得交配机会,使劲浑身力气又蹦又跳,张开美丽的羽毛,直到雌鸟做出选择,才肯罢休。但其实,这就自然规律,优胜劣汰。雌鸟自然愿意选择精力充沛的雄鸟繁殖后代,才能保证后代的质量。
完美主义者更在意外人怎么看,如果外人觉得好,或者在外人的标准中这个值得认可,那么完美主义者就会很高兴。但我们都知道:
所以,完美主义者通常会很累,一直处于忙的状态,随时观察着周围人对ta的看法。
既然完美主义者的情怀对婚后生活影响这么大,那我们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可以引导思考,避免情绪带入意识,控制我们的行为。多问几个问题,当然不用限于以上这些,这些问题将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经常去问,直到我们将这些问题和答案记在心中,等到哪一次再想爆发攀比情绪时,这些功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错误比较。用短板去比长板,就是一种典型的错误比较,也是一种恶性循环。 但如果短板已经影响到家庭生活了,就需要共同解决问题咯。 比如,男人爱赌博,已经影响到家庭经济了,那就需要想办法解决了。关于这个的解决办法,我想起大学老师讲过的一件事情。
当然, 最稳妥的做法是,远离完美主义者!在选择择偶对象时,睁大眼睛,好好判断,不要被身体控制大脑,要用大脑控制身体。
有一个灵通的判断方法:
观点偏颇之处,还请海涵。
在英文里,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个词,都是idealism。这个词属于哲学范畴,意思是说,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 这里首先谈理想主义的定义(或者说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征。 ( http://wwwtecncn )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理想”就是ideal,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之倾向。心理学家Basco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这几种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也就是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致表现”之倾向。心理学家Basco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这几种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这是一类关心个人成长和如何理解他人与自我的人。“理想主义者”做人的原则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是四种类型中精神上最具哲理性的人。“理想主义者”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善于容纳他人。“理想主义者”好像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非常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中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许多“理想主义者”本能地喜欢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理想主义者”是很好的传播者,被人们认为是促进积极变化的催化剂。他们天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情感,关心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碰到的人们(如同事、病人或客户、雇员)的需要。对于“理想主义者”型的人而言,一份好的工作应该是对他们个人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常规工作或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理想主义者”崇尚和谐,不愿意在一种竞争激烈或四分五裂的环境中发展。他们喜欢民主、能够激励各种层次的人们高度参与的组织。他们会被那些促进人性价值的组织或那些允许他们帮助别人完成工作的职业所吸引。优势1 对别人的情绪敏感,能理解、体会别人的心情,善于安慰、鼓励别人2 对文字、语言敏感3 善于分析、总结4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5 能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善于将事情概念化,善于从中推断出原则 6 擅长策略性思维潜在弱点1 有仅仅凭个人的好恶或价值观来决定事情,并希望别人也以同样的角度或标准来处理问题的倾向。2 有时他们心里老想着别人的问题,可能会过于陷于其中,以至于被其困扰。3 有时容易将别人或事情理想化,不够实际。4 不是特别善于管束和批评他人,尽管常常自我批评。有时会为了和睦而牺牲自己的意见或利益。5 有些“理想主义者”比较容易动感情,情绪波动较大。完美主义——虚幻的另一个代名词。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就连科学赖以发展的公理,也总是有着某某假设,某某前提。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进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的源源动力。正因为有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纷乱的社会才变得更加有序,我们才能被文明的铁臂推送向前。完美固然能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圣洁,但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如果你要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看看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若你都回答是。无疑你与完美主义者相去不远。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观,所以他们往往轻率地订下计划,并且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大多的计划要实施。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由于这种求好心态,所以完美主义者对所制订的计划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严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兑现,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发怒和激动。这也是一种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们会害怕旁人因这种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讨厌他们。于是,他们要极力压制这种感情,;改变这种感情,愤怒就会郁集在他们心中。抱怨他人是他们不大愿意做的,就转而怨恨自己把标准订得不够高、或者任人不贤,或者择友不善。对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丧之中。有时他们也察觉到自己订的标准过高了,但是他们与自己过不去。不愿意考虑修正自己的过高要求,而自欺欺人地说此标准是最标准的。即使完美主义者知道别人看得出他们逊世的态度,而且他们也为此焦急,但是仍然找不到--个最好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两难:这样的矛盾心态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使得完美主义者容易自责,他们对自己苛刻地要求,进而达到过分的地步,他们在过分警慎和突如其来的鲁莽轻率中摇摆不走。在这恼人的矛盾的折磨下,完美主义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极端的紧张和焦虑之中,并且伴随一次又一次强烈地自怜自艾。完美主义者心中有一个不灭的目标--追求完美。这个意念索绕在他们的心头,促使他们一生中都朝此奋斗不息。但是,他们给完美所卞的定义不同于一般人所说的完美,一般的人给完美下的定义是“十全十美”他们追求确定、精确的“完美”,并且他们非常仔细地注意每一事物的细微之处、有时竟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由于他们的这种态度,使得他们在处世时显得十分严谨、他们不愿意轻易地下结论,但选走某个目标时就显得十分投入,他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别人有十分的不同一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至少大致看来是完美的·自己的人格也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完美主义者对其他人对自己的评语(尤其是无能的评语)显得过度的敏感。对待这些评语的态度也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放弃,二是神经质似的严重的自我失控。完美主义者对众人的批评有着惊人的警惕感、为了避免事后遭人非议,他瞩在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或制定一个新的计划时,往往会花很大的精力作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便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让赞扬代替批评是他们的一贯愿望。在工作时,他们采取的方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前大多数都从形形色色的指南丛书中搜集了很多专家的意见、或综合、或择其善者而行之。为了避免在中途节外生枝,加之求好心切、完美主义者往往都实行一些短程的计划。这样不仅逃脱了中途而废在心理上的压力,也可以尽快地看到工作的成果。这对他们来说,内心可以获得极大的愉悦;他们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构思自己的计划以及实现计划的方法,以做到万无一失。当其他人或者环境因素不允许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构思和完成计划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万分沮丧,有时甚至发出愤怒。对于他们感兴趣和认为应该做的事,完美主义者总是全力以赴。他们会认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以便工作时的每一分钟都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一丝不苟的,而且一般只要工作结束,其结果跟他们预想的都一样或差得不远。对那些他们不在乎的事情,他们却显得有些冷淡和漠不关心。完美主义者的要求对别人来说都高了一些,因而在其他人的眼中,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有些过于夸张和没有必要。他们也因此丧失了周围人的认同感;旁人对完美主义者的无法忍受或不以为然使他们经常感到困窘不安,有些计划和工作在没有开始之前就搁浅了。这种挫折感使他们忿忿不平,他们却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高标准,反而会把它们加之于周围的人身上。理想主义者的完美思想就会变成带有缺陷的完美主义者,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是一种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状态,他们承认现实的残缺美。承认事物都不会是相对或者绝对完美的。而完美主义者的思想是不能认可残缺的美,只是一味地追求片面地完美,这就会导致他的做事风格总是犹豫不定难以决断。
要判定你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请看以下几个问题体现:1、在工作的时候,别人说话或打岔时,注意力会被破坏,并且由此感到愠怒2、在计划购物时,不想理睬促销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然后再作定夺3、对那些随随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厌恶,并且暗自批评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太不负责4、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换另一种方式,也许更加理想5、经常对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满,因而经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6、经常顾及别人的需求,而放弃自己的需求和机会7、经常认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却又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再轻松些9、经常对自己的服装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满意,而时常变动它们10、不断地为别人没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亲自去重做这项工作
完美主义:与人们所说的强迫症近似,是一种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不完美之上的,极度追求完美、毫无瑕疵的想法,是由于处于极端的环境缺乏沟通缺乏安全而形成的。
完美主义被描述为“苛刻的要求” 和“与现实情境相比,要求自己或他人有更高的工作质量”。Burns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 ,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
完美主义者设置并严格坚持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并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判断自我价值。Frost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
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扩展资料:
完美主义具有四个核心特征:
1自我强加的高标准;
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
3较高的自我批评;
4恐惧失败。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
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界定其背后的价值判断。 完美主义,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显然,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在于好坏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所谓适应能力的核心也在于此。(这是在病理层面而论的,在愚智层面不同。)
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
强迫症
完美主义是“强迫症(OCD)发展的必要而不充分的特质”。强迫症认知工作团体认为,完美是强迫症发展的风险因子。
许多强迫症患者要求每件事都完美无瑕、确定无误,以最精确的方式做每件事,这种完美的缺乏必然提高患者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怀疑行为就是完美结构的成分,显然也是强迫症的成分。
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怖
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怖显著相关。社交焦虑是个体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想给别人留下完美印象的人会体验到更高的社交焦虑。
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社会取向完美、担忧错误和怀疑行为显著相关,高社会取向完美与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如强烈的孤独、羞怯、对否定评价的恐惧以及较低的社会自尊水平相关,社会取向完美者自我感觉到较低的社交技能,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并感觉到社交技能缺陷。
-完美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