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宋代王铚《默记》:“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祖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赏析及思索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曾存词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虽然存量不丰,但是李煜已可以凭这些不朽词作流传于文坛了。李煜的词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风格,初期他的词作极尽绮丽奢华之能事,可以说是柳永等人柔词风格的始祖,但是当他沦为亡国之君被软禁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此变并非形式之变而是内涵之变。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时,也是这种变化最显著之作。

整首词可分为两段鉴赏,前三句为首,末一句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单是这四个字已足可引发多少词人的无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词首句却直言到“何时了”,并用“往事知多少”来表达了对现时美景的不屑。次句先言“小楼”再忆“故国”,即便是报春信的东风,对于身在孤狭小楼身受软禁的作者也不过是掠过心尖的一丝寒意,更是让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国,自然想起当年“雕栏玉砌”的华美宫室和秀美“朱颜”,故国无恙可叹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终生也无福消受了。前三句中,作者眼观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国之叹感慨之悲,但是仔细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却尽是当年避居江南割据一方之时的奢靡享乐,他所惆怅的并不是国破家亡,而是无法再享纸醉金迷的荣华。一个亡国之君身处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国之痛却是这些东西,李煜确实不是做国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艺上的天赋,怕是可与刘禅比肩了。

且不论他的思绪是否符合为君之道,此词的最末一句可说是千古绝唱,此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是李煜毕生词作的精华所在。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诗句,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的“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虽仅仅展示了他无尽忧愁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使读者从中取得了心灵上的呼应,人的愁思固然内涵各异,但都可借用此句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谁到忧愁之时不是觉得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来,无可抵挡呢?李煜于词尾的扪心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无怪此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对于李煜此人,作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败,但是作为文学家他却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却是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李煜的词,绝少有忧国忧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讲求词的本身的美感,断不会为强言国事而打破词韵平仄(这也是我不喜辛词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词篇篇美仑美奂,都是艺术上的精品。这种思想便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才应该是艺术者的最高理念。文为什么一定要“载道”呢?艺术的历史远比政治要早,人类尚在朦胧时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达情感,说艺术出现是为政治服务那完全是狡辩。艺术的作用应该是表达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代表着人性丑恶的政治,如果要在艺术中强加上沉重的主题,这“艺术”已不是艺术,而已沦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词里通篇是悲亢亡国之痛或是感慨不能与天下争,那么今世艺术史上的李煜,就不过是一个三流的爱国词人罢了。

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往事知多少”长叹一声,开始回忆往事的美好。李商隐有诗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为慨叹去日美好,来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为追忆,当时却只是惘然虚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冰凉的东风吹破寄身的小楼也吹破作者思旧的美梦。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闪烁,人间欢笑何多。离开金陵(南京)来到汴京(河南开封),昔日贵为一国之君,而今只有抬头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思念故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乡的人的诗词中总因月而起思乡之情。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李煜的“月明中”与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潇洒,苏轼豪放而豁达,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与无奈。他乡与故乡,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国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中。“举首见日,不见长安”和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有花纹。试想一下,汉白玉制成的台阶栏杆,辉映着清冷的月光,是一幅多么冰冷的图画啊!作者回想故国的宫殿,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凭记忆来诠释,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的“中原北望气如山”,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只是独属于李煜的满目伤怀,下阕主要写对故国的追思和亡国的苦愁。“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留下的只有已老的宫女。古诗词中有许多慨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但都不如此句。“雕栏玉砌”本是华丽的宫殿,“朱颜”本是多么美丽青春的词语,用在此处立刻就换了一种悲哀的意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李煜的愁只能自问自答,因为实在无人与他“对泣新亭”,足见作者的孤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不是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也不是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更不是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周星驰那叫俗文化,像可乐一样只有那么一股子气,后来啥也没有。苏轼此时“故国神游”“雄姿英发”,这一江之水也充满豪气。李清照是个妇道人家,只能是一支哀婉的小溪。李煜的通感用得绝佳。“春水 ”带点花瓣,有形有声有色,把“愁”字立体化了。一个“向东流”,最近的联想是《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但“向东流”含义更深了,东流之水可理解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又可附会成“眼泪汇入长江”之意,可谓“千古一愁”。�

这首词里看不出比较猛烈的反抗意识,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卷土重来未可知”,只有那种沉郁的哀思。人言“不畏金刚怒目,只怕菩萨低眉”这样自怨自艾的哀愁,一下子惹恼了宋太宗,招致杀身之祸,李煜这首词的感染力可见一般。

秦观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洄,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赏析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词作鉴赏此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词人用细腻的笔墨,精心刻绘出完整的形象来作比喻。词的上片写仙桃,下片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首句化用晚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句,只是把种改为栽,并稍易语序。再言不是凡花数,以赞美花的仙品,说它象天上和露栽种的碧桃,不是凡花俗卉一般。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萦回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约束也约束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结句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只怕二字一转,又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岂不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此词通过仙桃这一美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作者善于利用转折突变的方式表达感情,先充分描写桃的非凡、美丽,下面突然转写它生非其地,强调它的身世悲哀;先写春光多情,让人惬意,然后笔墨一转,叹惜其不由人意。这种转折变化中,造成一种情绪上的迭宕起落,收到了百转千回、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的诗意

虞美人的诗意

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4、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6、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诗意: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

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

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二、《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作者:李煜

原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面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1、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风:指春风。庭芜:庭院里的草。芜,丛生的杂草。

3、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4、凭阑:靠着栏杆。

5、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6、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罍(li)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尊罍,一作尊前。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7、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8、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香,熏香。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一作声,指幽深。

9、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rn):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思,忧思。难任,难以承受。任:一作禁。

诗意: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

柳树也生出了嫩叶,

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

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

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舒亶 虞美人

《虞美人》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毛泽东 虞美人·枕上

《虞美人枕上》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释:

1、晓: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1920年冬,毛泽东同杨开慧在长沙结婚。一说指罗一秀,作者的第一任妻子。

3、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唐代白居易《客中月》诗: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宋代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翻译:

我躺在枕上,

成堆而来的愁闷让我愁成了什么样子?

离别的愁绪,

就像江海里翻涌的波浪一样难以平静。

黑夜正长,天色总是很难亮起来,

寂寞无奈之下,我只好起床披上衣服,

独自坐到屋外去数天上的寒星。

等拂晓来临的时候,

我的万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烬,

身边仿佛只剩有妻子的影子仍在陪伴着我。

抬头望见一钩残月正在向西边沉落,

面对此情此景,

我不抛洒眼泪也没有理由!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21年,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毛泽东外出考察,此词写的是新婚初别的愁绪。枕上,取首句中语词,表明写枕上思念之情、乍别失眠之苦。

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地表现了愁闷之多;一句愁何状的设问,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与离愁关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借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这里诗人推陈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谓是写愁的又一经典。如果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一比较,本句在状形、摹声、绘色方面,则更突出、更鲜明地写出愁状。诗人因愁闷而失眠,更感长夜难明,于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苍穹,寂寞无奈中查数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正像是离人的眼睛。这里,景与情完美融合,充分显示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情怀。在毛泽东的手迹上此句原为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后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遣词造境上的改动,使此句的意蕴和色调更深更浓更富感染力。

下阕抒伤别之苦。开头两句,直抒胸臆,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烬与剩的鲜明对比写出伤别的深重。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捱到破晓,百念俱毁,只有离人的影像浮现眼前,拂也拂不去,唤又唤不来,令人十分的伤痛和无奈。望月思友,见月怀人,明月最能牵动离愁别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写出了柳永的寂寞无奈,而诗人遥对着西流的一钩残月,此时的情状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两行酸泪汹涌倾斜出来,这是诗人不停的在心中涌动的无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涛。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也是一般人都会有的。读者至此,也会同样受其感染。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是弥足珍贵的。诗贵情,情贵真,没有感情的诗篇,就等于没有诗魂,也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词在语言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藻饰,但句句如感慨之言,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种纯真质朴情感,读后动人心肠,令人难忘。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两首涉及对杨开慧的情感,一是《虞美人枕上》,一是《蝶恋花答李淑一》,一写于革命成功之前,一作于革命成功之后;一是诉燕尔新婚的离别之苦,一是叙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两词对照而读,使人感怀至深,潸然泪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简单解释就是,过去的荣华和权利都已经不在了,眼前原来都是我的的这一切,现在都是别人的,叫我怎么能不忧愁和痛心疾首呢。

情感: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和无奈,后悔和忧愁。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摘自网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虞美人的解释

[corn poppy]

一种一年生的开红花的 (Papaver rhoeas),在欧洲谷物田里普遍生长,其几个变种被栽培 详细解释 (1)指 项羽 的美人 虞姬 。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 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 虞 ,常幸从。” 裴駰 集解 引 徐广 曰:“一云姓 虞 氏。” (2)词牌名。源于 唐 教坊曲。取名于 项羽 爱姬 虞美人 ,后用作词牌。又名 《虞美人令》 、 《 玉壶 冰》 、 《一江春水》 等。 双调 五十六字,上下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3)曲牌名。南曲南吕宫、北曲正宫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多用作引子。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 、 清 洪升 《长生殿·复召》 均有 《虞美人》 引子。 (4)植物名。草本,一年或二年生,初夏开花,茎细长,叶羽状分裂,花单生, 花瓣 略呈 圆形 ,色艳,有紫红、洋红、粉红等,蒴果球形,供观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乳生草花》 :“草木百馀本,错杂莳之,浓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虞美人为主,而山兰、 素馨 、决明佐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 五月 ·时品》 :“江西腊五色 芬芳 ,虞美人几枝娇艳,则又为端阳之佳卉也。”

词语分解

虞的解释 虞 ú 预料: 不虞 。 忧虑 :无冻馁之虞。 欺骗 :尔虞我诈。 中国 周代 诸侯 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古同“娱”,安乐。 古代掌管山泽的官:虞人(中国 春秋战国 时称)。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舜所建。 姓 美人的解释 美女一个长着油光发亮的黑头发、红嘴唇、 眼睛 一点也不怯懦的大胆的美人 品德 高尚 的人;贤人全州的美人和 绅士 都 聚集 在那里详细解释容貌 美丽 的人。多指女子。《六韬·文伐》:“厚赂珠玉,娱以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0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