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棣还对朱桢好

为什么朱棣还对朱桢好,第1张

楚王朱桢没有帮助朱棣造反,为什么朱棣还对他好?

建文四年(1402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朱棣带兵进入南京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举家自焚。四天后,朱棣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是为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一改建文帝的做法,对藩王弟弟们极力安抚、优待,对其他侄子亲王、王子们也十分关心。永乐皇帝首先将被建文帝削除王位的五个弟弟全部平反,恢复待遇,回到他的皇考朱元璋去世前的状态,而不问他们到底是不是犯了法,犯了什么法。其实,这位篡位之君也不好追究这几位弟弟们是否真犯了法,因为他自己的皇位也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

最先被永乐皇帝召见的在外地的藩王是他的六弟楚王朱桢,因为老五周王朱橚在南京,他此前已被关了快四年。老六楚王朱桢是第二大的弟弟。接到通知后,朱桢就火急火燎地从武昌出发,七月上旬就到了南京,见到了已是大兄皇帝的四哥朱棣。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弟弟们叫皇帝哥哥要叫大兄皇帝,管他是真大哥还是四哥。

永乐皇帝没有责怪六弟朱桢靖难之时没有帮自己,朱桢也没有帮建文帝。兄弟多年未见,当上皇帝的四哥热情宴请了朱桢,并将靖难的经过当面告诉这位小自己四岁的六弟。朱桢当即表态,说建文违背祖训,胡乱削藩,搞得全家鸡犬不宁,社稷不安,如今罪有应得。

并进一步表示,四哥您登基是天命所归,得到老朱家上上下下的衷心拥护。几天后,楚王朱桢带着皇帝四哥赏赐的二万五千锭宝钞和其他赏赐物品,高高兴兴地回到武昌。接下来,朱棣陆陆续续召见了各位外地藩王和其中一些王子,都给予了大量的赏赐。永乐初年,往返南京朝圣的王爷、王子不绝于道。

朱桢的表态开了个好头,皇帝对此是很满意的。永乐皇帝对恩威的尺度,一直心中有数。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楚王朱桢向大兄皇帝报告,想请朝廷安排工部派人修一下自己的王府。皇帝告诉楚王,哥哥我对老弟你怎么会小气吝啬

只是战乱刚结束,民生多艰,又有水旱蝗灾,先等等,皇宫被建文烧了,到现在也还没有修复。你若是很急,就自己先修一下,等情况好起来后,哥哥再派人好好给你修王府。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湖广都指挥司向皇帝报告,说楚王府制作了一块铁牌送来,今后王府之人可凭铁牌进出武昌城。永乐皇帝告诉朱桢,王府不能自制进出城门的铁牌,城门的钥匙由都司衙门管理,这是祖制。明朝王爷虽然威震一方,但是如果要出所在地的城门,还得要先向朝廷报批。

朱桢是一位天资较高的人,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6次作为主帅在湖广、贵州、云南等地作战,无一败绩。永乐皇帝在位期间(1402年-1424年),他在武昌的表现很稳定,除了先后四次到京师见皇帝四哥,其他哪也没去过,再也没带过兵打仗,也没惹过大麻烦。

朱桢在武昌呆了43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三月去世,比皇帝哥哥早去世四个月。这些年,四哥对他的赏赐毫不吝啬,有金银财宝,牛羊酒茶,也有绫罗绸缎,甚至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西洋布匹也派人送给他。面对皇帝四哥的恩威并施,二十多年来,朱桢把自己所有的雄才大略都深深藏在了心里,最后成功带进了泥土。

永乐皇帝对朱桢的表现很满意,这位六弟确实是一位优秀的闭门王爷,不掌兵,不乱来,守规矩,为其他藩王做了表率。朱桢去世后,永乐皇帝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帝王之家,也有亲情。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攻下了武昌,抓住楚王朱华奎,并将他放进铁笼沉入长江,并对楚王宗室大肆屠杀,朱桢的子孙被杀殆尽。

靖难之役朱棣是如何推翻朱允的。

要不是朱标早逝的话,靖难之役也就不会发生了,关键是朱棣还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长辈,这种从后背身上抢夺皇位的事情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实际上当时建文帝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反而是被身处劣势的朱棣给翻盘了,那建文帝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当时建文帝只有22岁,上位仅仅一年,早年被朱元璋分配到各地的藩王势力也逐渐壮大起来,等朱元璋去世以后各大藩王更是肆无忌惮,随时威胁着朝廷。建文帝也是担心自己资历不足,生怕八王之乱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辙,所以加紧对藩王的剥削措施,其中燕王朱棣被当做是重点对象。不过让建文帝玩玩没想到的是,朱棣竟然直接起兵反抗,至此靖难之役正式拉开序幕。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藩王起兵反抗的事例简直太多了,但直接把当朝皇帝给干下去,然后自己当皇帝的例子非常少,顶多是大家各自称王或者被朝廷给平复下来。因为朝廷的号召力和兵力是要远超各大藩王的,只要他们足够聪明只要说几乎话就能让其他藩王来对付你,所以藩王想要逆袭简直就比登天还能。

关键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一般藩王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最后朱棣能成功,把太子的儿子给赶了下去然后自己称帝简直就是一大奇迹。

其实站在建文帝的立场来看,他削藩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晋朝有个前车之鉴,如果不能稳固住自己的权势可能也会出现大分裂的情况。但建文帝刚开始的做法实在有些过于粗暴、急于求成,会在心理上给这些藩王造成一些恐慌。

其实朱元璋也对各地藩王抱有戒心,好在大家没发生什么大的冲突,但建文帝自己信心不足,而且认为燕王朱棣掌握的势力过于强大了一些,所以就主张让朱棣从北平徒封南昌,让他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人都是有警觉性的动物,朱棣也不是一个会任人摆布的藩王,况且一旦朝廷开始剥削藩王,那藩王肯定就不会有好下场,所以这也使得朱棣反抗的心理越发强大。

建文帝原本还想先拿一些小的藩王开刀,杀鸡给猴看,可惜朱棣不是猴而是只老虎,反而是给朱棣流出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加上朝廷内部很多武将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只剩下几位饱读诗书的文臣,所以能够用来出谋划策、上阵杀敌的大臣已经寥寥无几。

关键是建文帝还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巨大失误,把六十万大军交给了贪生怕死的李景隆,结果李景隆前后三次战役竟使得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而且建文帝还没杀他。这也让朝中大臣感到非常气愤,认为建文帝待人究竟情面,丝毫不把军法看在眼里,从而在朝中失去了威信。

建文帝性格虽然温和宽厚、勤奋好学,但做事太优柔寡断,而且在道德方面的心里负担很重。朱棣每次都是亲自上阵杀敌,好几次都是虎口脱险,但建文帝却对手下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意思是你们要是看到燕王,不要让我背上杀叔之名。

那也就是说不要杀朱棣,导致士兵作战时也是束手束脚,生怕把朱棣给误杀了,这在战场上是大忌,建文帝能说出这番话就已经失败一半了。最后朱棣起兵成功,而建文帝则在一片火海中至今下落不明。

朱元璋建国之后,吸取前朝的教训,严格制定了皇位的继承法,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标,是国家的合法继承人,可他没有想到,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无奈之下,他只能是让朱允炆来做太子。

其实他当时还有着不少能力出色的儿子,像燕王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这些人的身份不合适,朱元璋不希望引发藩王的内乱,于是就没有选择让其他的儿子来继位。

后来他在南京病重,临死前的朱元璋也是特意给燕王下了道旨意,让他来进京奔丧,这个旨意就有些意思,因为朱元璋当时颁布的旨意,是不允许各地的藩王过来奔丧的,却唯独是让燕王过来。

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其实他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险起见,燕王在他的这些儿子里面,不仅能力最为出色,手里的兵力也非常强大,他长期在北京留守,已经成为一个有势力的藩王,要说当时有哪个藩王可以威胁到朝廷,朱棣肯定是头号人选。

朱元璋到了晚年,自己的猜忌心变得更重,他为了保证皇位的交接顺利,先后杀掉了无数的功臣,这些功臣都与一些藩王有着联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要保证自己孙子的政权不出问题。

可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并不是非常放心,因此才会选择不让这些藩王来奔丧,否则,万一有藩王利用奔丧这件事,带着兵进入京城的话,那朝廷肯定是要变天。可他特意是让朱棣过来,明显就是准备要把朱棣给控制住,像朱棣这样的人,放在地方上肯定是没有办法控制住的。

把他放在京城里面,肯定能防止他做乱,当然,朱元璋也希望借着这件事来考察一下自己的儿子,万一他有异心,朱元璋是准备随时把他给杀掉。

可朱棣也并不傻,他就没有进入南京来奔丧,结果朱元璋在死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他还连续问了身边人燕王来否,可朱棣一直都没有过来。

这件事朱元璋其实还是有些心软,以他这样的性格,但凡他对一个人不放心,是容不得你不来的,可朱元璋对自己的孩子们,还是下不了这个狠手,况且当时的藩王身边的军队已经被削除。

他们手里的权力没有那么大,朱棣倒是非常明白,自己要去奔丧的话,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当时朝中的藩王都没有办法去奔丧,唯独他可以去,就算老爹没有想对自己怎么样,可朱允炆心里必然会多想,事实也是如此,朱允炆见到自己的爷爷死前一直在惦记着朱棣,心里也产生了猜忌,他明白朱棣的能力要比自己强,也比自己更加有资历,看到爷爷对朱棣这么重视,他就更加害怕朱棣了,这也导致他上位之后对朱棣进行了严厉制裁。

朱元璋当时没有下杀手,可他留给孙子的江山还是非常稳固的,只要朱允炆好好治理国家,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他还特意防止这些藩王作乱,削除他们的兵权,派人过去来监视他们,南京地区有着庞大的军力。这些都能保证藩王无法威胁到中央,可没有想到,朱允炆会这么不争气,不仅没有办法把藩王的问题处理好,反而是把自己的江山给丢掉。

以朱元璋当时的环境来分析,他是无法想到朱棣能够成功的,毕竟中央是有着绝对优势,燕王自己手里都没有军队,说到底还是朱允炆太弱了,这种局面都无法稳住,朱元璋这个继承人的选择是非常失败的,他遵守了法统,可皇位没有按照他的想法传承下去,还是落到了朱棣的手里。不得不说朱棣能够上位,自己的运气也是非常不错,但凡他当时要是进了南京,或许他就无法活着出来,更不用说是当皇帝了。

朱棣在造反前的势力范围也不算太大,拥有的兵力刚开始不少,毕竟是被朱元璋用来镇守燕地抵御外族侵略的。后来朱棣的兵力被削弱很多,但是朱棣是最有军事作战经验的藩王,朱元璋生前除了朱标以外最喜欢朱棣,说朱棣最像他自己。朱棣最大的实力就是被朱元璋赐婚,将徐达的长女嫁给了朱棣,这也为以后朱棣能够得到朝廷的一些情报打下了基础。朱元璋生前之所以没有除掉朱棣,一是朱元璋认为自己家的人是用来防御外敌的,已经把朝廷的将领杀的所剩无几了,自己的儿子不舍得杀掉。二是朱元璋留下朱棣镇守北方边境,也是因为自己的儿子们中只有朱棣比较优秀,能够担此重任,再有朱元璋立下了对藩王的很多限制,又不让藩王有直接的过多兵权,所以朱元璋就认为就没有必要除掉朱棣。

朱棣实战经验多权力人脉广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从一个放牛娃坐到了唯我独尊的皇帝就是一个奇迹。但是朱元璋也对之前开国立业的将领们过于狠心,基本把能征善战的将领都杀掉了。而朱棣在众多皇子中,可以说是年纪轻轻就经历了很多实战,积累了很多带兵打仗的经验。后来朱元璋更是将大将军徐达的长女赐婚给了朱棣,这也是很多开国将领中少有算是善终的徐达大将军,作为朱棣的老丈人徐达自然而然的对朱棣比较看中,虽说朱棣作为藩王不能随意入京,但是由于老将徐达的存在,可以说很多朝中的军事将领和其他文臣,或多或少的都能给朱棣提供一些消息,这也是朱棣私下的关系网,也是朱棣情报权力的强大之处。

镇守北方势力离不开朱棣

朱元璋比较狠心,但是虎毒不食子,对待朱棣也是这样。本来朱元璋就喜欢朱棣,再加上明朝的边境大都是朱元璋特意让自己的儿子们去镇守的,虽说藩王们没有太多的实际兵权,但是皇子的身份在那摆着了。而作为最重要的燕地,朱元璋也是明确的知道必须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儿子去镇守,这也就给了作战经验丰富的朱棣这个机会,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北方边境离不开朱棣,朱元璋也不会除掉朱棣。

自己的儿子不会造反

朱元璋的打算是除掉异姓势力,杀掉了很多开国将领,留下的基本上都是防守型的将领。而自己的儿子们去做藩王为自己家的江山出力,是不会造反的,朱元璋在失去太子朱标后,一度想让朱棣做太子,由于文臣们劝谏自古长幼有序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本意让自己的儿子去保卫江山的朱元璋,再加↑对朱棣的看中,怎么也不会除掉朱棣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401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