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是什么?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点是什么?,第1张

1、研究对象

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强调城市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就业问题、住房拥挤、交通紧张等,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时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表现形式、内容和动力机制。

4)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起源于变迁及传播和扩散;

5)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的组织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经验研究。

城市社会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包括:城市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社会问题、城市政策、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等等。

  [摘要] 色彩的表现无限,它具备各种存在的意义,同时潜藏着一种神秘的魅力。自古以来,在宗教、文学、戏剧、音乐、诗歌、建筑、工艺、绘画等方面表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艺术创造包含着色彩的辉煌业绩,传播出人类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无限广泛的境界。同样,色彩也是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和研究领域,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关键词] 广告设计 色彩联想 商业广告 色彩倾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世界万物与色彩紧密相关。每当我们环顾四周,五彩缤纷的色彩立刻映入眼帘。色彩的细腻、温雅、淑静以及浪漫气息令人心醉。色彩是人通过眼睛感受可见光后的产物,是人类最敏感的、视觉神经反映最快的一种信息。色彩的表现无限,它具备各种存在的意义,同时潜藏着一种神秘的魅力。自古以来,在宗教、文学、戏剧、音乐、诗歌、建筑、工艺、绘画等方面表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艺术创造包含着色彩的辉煌业绩,传播出人类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无限广泛的境界。同样,色彩也是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和研究领域,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色彩在广告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首先,色彩能吸引观众对广告的注意力,调查表明,色彩能刺激人的视觉神经,绚丽多彩的画面更富有吸引力。在色相上,黑色背景上的**比其他色彩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彩色广告的悦目性和装饰性也非常强,常常使人们能长时间的注目。从而把广告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能够快捷、完整地传达给受众,发挥出广告的重要作用。

  其次,色彩能强化广告中文字的宣传效果,一幅广告包括有很多因素,文字和语言能够更直接地传达某些信息,但有时在广告中仅靠文字和语言是很难使宣传效果达到及至。而色彩就比文字更能生动地表现出主题内容的形象、质感和量感。广告中的形象能够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是离不开色彩的,而正是这种真实感,才能够促使广大的受众对广告中所宣传的内容产生信任感和好感。借助色彩的魅力就可以达到广告主题的作用和目的。

  再次,色彩可以强化广告中象征的宣传效果,在广告中文字和形象是主要的宣传内容,但色彩的融入更能强化象征的宣传效果。因为无论何种色彩都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情绪等生理和心理过程,能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如冷暖、轻重、远近、强弱、动与静、华丽与朴素等等,某些特定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反应,也具备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色彩的这种强化象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广告也正是利用色彩的情感象征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广告主体内容独特的色彩语言,使受众更易辩识和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

  上述的几种色彩在广告中的作用促使设计师日益重视广告色彩的设计。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色彩的使用要仔细推敲,切不可使用色彩时过多过滥,使人眼花缭乱,只识别色彩而忽视了广告所宣传的内容。广告中不在于使用色彩的多少,而关键在于色彩运用是否恰如其分。

  色彩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很大,它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它可以引发情绪、产生联想。这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往往产生联想,对色彩也就引发了情感。这种联想和情感作用在广告色彩的设计中至关重要。广告色彩对人们的生理感觉也产生很大影响,如冷暖感、胀缩感、进退感、软硬轻重感、兴奋沉静感等等。在不同的广告中要分别注重各方面的感觉,这会影响人们对广告的第一印象,这重印象将对广告的总体感觉产生重要的影响。

  广告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感受的影响,是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性格、年龄、性别、职业、爱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意识等都不尽相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感觉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个情感。如在政治家眼里,红色象征革命、流血牺牲;在现代人眼里则代表喜庆、欢乐。基于这种色彩对人们的影响,人们把这些感觉个情感象征总结归纳,以不同的色彩和色调表达出来,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有目的的选择色彩。一般归纳为:

  红色是色谱中最鲜明、最生动、最热烈的颜色。由于红色的这种品性,在老百姓那里,它成为驱灾避邪,大喜大庆的象征;到政治家那里则成为革命、胜利的标志。

  **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彩。具有轻快、辉煌、透明、活泼、光明、希望、功名、健康等特征。**表示土地,**象征权力,**还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橙色是色谱中最耀眼的色彩。给人以温暖、华美、兴奋、热烈等感觉。带有快乐、健康、自由、勇敢、渴望等象征。

  蓝色,来自于自然的启迪。无论深蓝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想到无限的宇宙或者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大海,是那么高远、博大、深邃,是那么壮阔、浩渺。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主宰。它是大自然植物之颜色,是生命之色,希望之色:正是那茫茫林海孕育了人类,原始人类也正是吸吮着绿色汁液才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绿色在世界范围内象征和平、安全。

  紫色在大自然中是最不常见的色彩,物以稀为贵,紫色是高贵、奢华、庄重、神圣、浪漫的象征。

  在广告宣传中都有其主题内容,如何在广告中表达其特定的主题,就需要通过文字、形象、色彩等因素来表现。对于色彩而言,要恰如其分的起到烘托主题和表现主题,发挥其情感的联想和象征作用,符合广告主题的中心思想。广告分为商业广告和非盈利性广告。

  商业广告主要是对企业和商品及服务等来进行宣传,达到盈利的目的。商业广告中出现的主题内容很多,在宣传中侧重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有注重企业形象宣传的,也有注重商品形象宣传的。在大部分商业广告中都是通过商品的形象色来烘托广告中的主题。如:

  工业机电类广告,这类产品多讲求功能性、实用和效益。在色彩上多采用沉静、稳重、朴实的色调,如紫色和一些高级灰调;再加入一些充满活力的纯色,如采用红、蓝、黄、橙等,食品类广告,这类产品多讲求营养、美味和安全。在色彩选用上多用些暖色调,接近食品本身的固有色,使人联想到可口诱人的美味,通过这种色彩的联想刺激受众的食欲和购买欲。

  化妆品类广告,这类产品多讲求护肤美容,使人靓丽清新,安全可靠。在色彩上多选用中性色调和素雅色调,如粉红、淡绿、奶白等色彩,给人以健康、优雅、清香和温柔的感觉。

  交通旅游类广告,这类广告虽然不是有形产品,但也是一种产业,它讲求旅游中愉快、舒适、安全和方便。在色彩中选用中性系列色彩,如蓝色绿色等色调给人以安全、恬静的舒适感。偏暖色调则给人以温暖、愉快的感觉。

  药品类广告,这类产品讲求安全、卫生、健康。在色彩上多采用中性色调,如偏冷色调,蓝色、绿色、灰色、给人以安全和信任感;而偏暖色调中的浅红、紫红等就给人以元气、健康和活力的感觉。

  体育类广告,这一类中有对产品宣传的,也有对活动宣传的,都讲求活力、舒适、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色彩上多采用对比较强的纯色,如红、黄、蓝、绿等对比构图,也经常用一些灰色调来衬托主题形象。

  还有很多商业广告在其宣传上有它自己的个性形象。总之,商业广告的习惯用色主要有两方面决定:一方面,要体现商品的本身特性、用途;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商品的使用者对色彩的感受,商品的色调倾向。在进行商业广告色彩的设计时,要多深入了解企业、商品及消费者的各方面信息,选择适合的色彩语言,既考虑商品色彩的共性感受,更要突出商品的个性特点,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非盈利性广告是一种公益性广告。它的主题很丰富,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列广告往往主体明确,予以比较深刻,涵盖的信息量也较大,通常都要观者从中领悟到很多含义,使观者联想颇多。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对观者产生较强烈的震撼。这类广告中借助的各类造型语言很丰富,设计师的个性空间很广阔,发挥的余地很大。尤其在色彩的运用上没有很多束缚,主要是服从主题内容,达到主题所需要的色彩意境,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广告宣传效果。

  另外,在色彩喜好倾向与广告设计方面,(1)年龄、性别和经历的不同对色彩喜好也有很大的影响。儿童多系好极鲜明的纯色,这是因为这类颜色对他们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女性比男性更爱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而男性则多喜爱蓝色,因为蓝色象征豪爽、沉稳、成熟和心胸开阔。对乡村的人来说则比较喜爱颜色较纯的色彩,而城市中的人则喜爱一些纯度较低,对比较富丽、柔和的色调和浅淡的中间色。(2)民族与风俗对色彩的喜好倾向影响也很明显,使得人们对色彩的反映 也各不相同。如欧洲多用黑色表示悲哀,而我过就多用白色。西方用白色礼服来表示新娘的纯洁高尚,而我国则用红色表示喜庆。但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风俗习惯也渐趋同化。(3)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色彩的喜好也有一定影响。如伊斯兰教把绿色称为生命之色,而将**视为死亡之色。佛教徒却以**僧衣意味超凡脱俗。基督教则认为**为叛徒衣服的颜色而现卑劣,把紫红尊为高贵之色。

  对色彩的喜好倾向进行研究是广告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有对这些色彩倾向认真把握,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才能在广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雨李宁编著:《广告色彩奥妙》辽宁美术出版社

  [2]宁钢编著:《设计色彩教学》江西美术出版社

  [3]汪涛编著:《现代广告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4]靳埭强编著:《中国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上海文艺出版社 给人以坚实耐用和现代的感觉。

“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系列访谈之五 赶马到巴黎:合作执导纪录片海外版的投石问路──云南电视台导演周卫平专访 ;郭镇之 期刊南方电视学刊2010-07-18

网络舆论与中国形象——对《纽约时报》一篇新闻分析及其网上评论的个案研究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0-01-15

方言电视的本土追求——基于对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的调查解析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12-15

在新加坡感受媒体文化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9-10-15

中国的人民广播和世界的公共广播——数字时代中国公共频道的展望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9-06-15

试论改进中国电视的国际形象 ;郭镇之; 张梓轩 期刊新闻爱好者 2009-03-20

“人肉搜索”与法律监管 ;郭镇之; 吕露英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9-03-05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下) ;郭镇之; 吴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10-15

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8-09-15

全球化与中国寻求文化身份: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吴玫;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2008-09-15

电视的未来,任重道远 ;郭镇之 期刊传媒 2008-08-15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上) ;郭镇之; 吴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8-15

关键是公开地讨论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8-05-15

记者被打,谁的暴力 ;赵金; 杜鹃; 陈楠; 郭镇之; 朱至刚 期刊青年记者 2008-04-10

勇于维权,改进技巧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 2008-02-15

让低俗无处容身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7-12-15

假暗访引出的真教训——简析“纸馅包子”案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7-10-10

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 ;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 郭镇之; 邓理峰 期刊新闻大学2007-09-15

林白水命运的历史审视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7-02-23

舆论监督与暗访偷拍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6-10-15

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之间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2006-09-30

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以英国新的节目准则为例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9-20

从全球到本土:评**《无极》与博客搞笑剧《馒头》 ;郭镇之 期刊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30

乔治·格伯纳及其“电视教养”理论和“文化指标”研究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6-01-23

继往开来——纪念人民广播事业65周年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12-25

揭密新闻客观性的制度神话——解读《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2005-10-15

隐性采访辨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5-06-10

德国的电视市场和节目流通 ;郭镇之; 斯特凡·奥立格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5-05-15

德国报刊业的现状及趋势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5-01-10

德国的新闻与传媒发展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4-12-20

广播电视与法制管理——兼论建立中国广播电视的内容标准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4-10-15

关于建立省际卫星传播公司的建议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4-02-20

改进新闻报道三题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05-25

电视研究的几个问题 ;郭镇之; 赵丽芳 期刊电视研究 2003-04-25

韩国大众传媒近三年来的变革 ;郭镇之; 林洲英 期刊新闻战线 2003-04-10

全球化、电视市场与文化引进——兼析CCTV引进节目的栏目设置及文化定位 ;郭镇之 期刊中国电视2002-10-15

对引进节目的思考——从《国际影院》谈引进节目为我所用 ;郭镇之 期刊中国电视2002-09-15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2-06-20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6-15

韩国的卫星与放送事业 ;康贤斗; 郭镇之; 文春英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4-15

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2-02-20

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2-15

韩国新闻事业历史述评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2-01-15

广播电视教育与研究──韩国传播学者朴明珍访谈录 ;郭镇之; 朴明珍 期刊现代传播 2001-10-15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新闻事业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1-10-10

韩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叙述与分析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08-25

“生活的世界”与“传播的世界”──韩国传播学者朴承宽访谈录 ;郭镇之; 朴承宽; 柴葆青 期刊现代传播 2001-08-15

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1-05-25

耐得寂寞做学问──方汉奇教授访谈录 ;郭镇之 期刊新闻界 2001-04-28

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新战略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08-25

关于与论监督的访谈 ;陈力丹;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0-08-15

英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2000-07-15

采访、暗访与偷拍──北美国家关于新闻采访中涉及隐私权的若干法律规定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2000-06-25

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扫描——也谈制播分离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2000-06-15

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2000-03-25

关于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问题的访谈 ;魏永征; 郭镇之 期刊新闻记者 2000-02-05

新世纪电视媒介的全球竞争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2000-01-25

对新时期受众研究工作的意见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01-25

新闻记者的自我保护与自我约束——北美国家关于新闻采访中涉及隐私权的若干法律规定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2000-01-15

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新闻世界”频道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1999-12-15

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三 媒介技术与传播政策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2-15

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9-10-20

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二新媒介与政治经济学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0-15

关于麦克卢汉的思想──与埃里克麦克卢汉博士的一次访谈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08-15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续) M·麦考姆斯; T·贝尔;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1999-08-15

加拿大新闻学者的社会责任——关于“消失的新闻”研究与介绍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06-30

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下) ;赵玉明;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9-06-15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 M·麦考姆斯; T·贝尔;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1999-05-15

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上) ;赵玉明;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9-04-15

“客观新闻学”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12-30

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历史遗产及当代解释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8-12-20

校园新闻之路——CBS为新闻院校开办的新节目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8-02-20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起源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12-30

全球电视传播环境对中国与加拿大的影响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7-10-20

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 俯瞰与分析 ;马克·莱伯伊;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06-30

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7-06-20

对“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7-02-20

加拿大广播政策史评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6-12-15

商营政策比较:CBC与CCTV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09-30

蒙特利尔的广播电视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03-25

在加拿大看电视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1996-02-15

《身价百万的婴儿们》和媒介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6-02-15

加拿大的广播电视节目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5-12-20

加拿大学术界1995年年会介绍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5-06-30

评奖归来话广播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4-12-15

市场经济中的广播电视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09-30

加拿大广播制度纵览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06-30

传播学 受众研究 接受分析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06-15

对电视纪录片的几点思考──从《最后的山神》说开去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02-15

研究方法及理论评价片论——从陈尔泰的理论观点谈起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3-03-02

从对峙到交流——海峡两岸新闻界交往回顾 ;陈力丹; 闵大洪; 郭镇之 期刊新闻记者 1992-12-26

历史与情感 历史与经验——广播电视史研究札记两题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2-12-26

媒介崇拜与经验认同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2-12-26

纪录文化断想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2-04-30

受众权益论纲 ;宋小卫;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1-08-29

第二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综述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91-05-01

视听传播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宋小卫;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1991-01-31

对《午间半小时》的思考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0-10-28

社会讲坛——试析《午间半小时》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0-08-15

新时期中国电视的10年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90-05-01

评北京电视台的十年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89-10-28

美国电视演变史(续完)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9-06-30

美国电视演变史(四)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9-05-01

中国电视史略(1958——1978)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9-05-01

中国电视大事记(1955—1978)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9-05-01

抓住实质,观照实际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88-10-27

美国电视演变史(续二)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8-08-28

中国电视新闻的历史进程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8-08-28

电视深度节目探析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1988-07-29

美国电视演变史(续)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8-06-29

中国电视剧三十年 ;郭镇之 期刊当代电视 1988-05-30

试论《九州方圆》的改革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8-04-30

电视深度节目探析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1988-04-15

美国电视演变史(一)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8-03-01

三省一市电视情况调查报告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7-08-29

闲话电视节目 ;郭镇之 期刊当代电视 1987-04-01

上海民营广播大事年表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6-05-01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始末记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6-03-02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考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6-03-02

延安(陕北)台的《对国民党军广播》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3-10-28

民营广播电台的商业性质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2-08-29

评“阶级斗争工具”说—兼论报纸的根本属性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1-06-30

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郭镇之 会议中国传播论坛(2001)——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 2001-09-22

关于建立省际卫星传播公司的建议 ;郭镇之 会议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3-12-01

  摘 要: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的网络工具。本文以人人网为例,以"使用和满足"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需求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满足的大学生的相关需求,同时寻找其尚未满足或未能很好满足的需求,以优化用户体验和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网站更好地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人人网,大学生,使用需求

一、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随着大学生人群使用人人社交网络热情的高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与SNS(社交网站)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现状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齐宁,2011),探究用户网络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另一些研究从网站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效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站的组织与发展(蒋广学,2011),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学生使用需求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研究却相当缺乏。大学生作为主要网络社交人群,应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其未能满足或没有很好满足的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网站设计优化和发展,优化用户体验。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我们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为例,调查大学生对社交网站--人人网的使用状况,探究其使用需求,并进行需求满意度分析。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使用人人网最希望满足哪些需求;2人人网各个功能的设计和使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主要满足了哪些需求;3大学生使用人人网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笔者所处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学生密集区域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从调查样本所涉及的年龄、性别、所在年级来看,调查样本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我们的调查需求,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能够推断出学生对人人网站的使用状况和需求满足度。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人人网各功能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上最经常使用的功能是日志、状态、相册功能,其中调查对象在人人网浏览日志、视频的比例占到879%,分别有761%和732%的大学生会在人人网上了解同学近况、发布状态,发布照片、玩游戏、留言互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53%、137%和317%。可见,被调查者在网上活动主要有三方面:浏览日志、视频,了解同学近况和发布状态。日志功能最经常使用,但多为浏览日志,发表日志的只是少部分,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人人网上获得有用信息并了解身边朋友近况。

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需求分析

如表21所示,我们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的需求分为10类:包括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发布信息、巩固感情、了解动态、获得认同、归属感、放松娱乐、求知欲望。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巩固感情为主要的需求,发布信息、获得认同、放松娱乐的需求较弱。分析可见大学生希望在人人网上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同时希望通过人人网获得交际方面的提升,包括与朋友进行情感沟通、巩固感情、了解朋友的信息。

3人人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分析

我们侧重于从功能的角度考察人人网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得出,日志主要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动态信息、获得知识的需求,状态主要满足了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巩固感情等需求,相册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巩固感情、了解动态、归属感、放松娱乐等需求。从各个需求的满足情况来看,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放松娱乐等都通过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是学生最希望满足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巩固感情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满足。

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出大学生使用人人网以满足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扩大交际网络

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或是想要关注的人和事情,通过 "加为好友"功能产生互动,从而建立人际关系,扩大交际网络;人人网不仅满足了结识新朋友的愿望,由于人人网有身份信息的认证,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老同学。

(2)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在人人网上,用户不需要进入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专栏分享来获取信息资源,所有的信息资源均可以在新鲜事页面上呈现。同时,这些信息资源的范围种类不受每个用户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所限制,确定信息资源范围的是该用户的所有好友的数量及这些好友分享,传播的信息。

(3) 构建自我形象与群体身份认同

大学生在人人网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写日志来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增加人气,满足每个大学生内心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心里,人人网的页面设计简单时尚,为传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使用人人网建构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群体身份得到认同,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

(4) 宣泄情感,放松娱乐

大学生通过信息的发布进行情感的诉求与交流,通过各种游戏以及其他应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

4人人网存在的不足

人人网在满足大学生以上需求的同时,还有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认识的"陌生"好友仅仅限于在网上交流、相互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联系,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在交流真正为现实中的好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还是持有较低信任度的态度,他们并不能将这种在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2)人人网对于满足大学生获取其他有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够

目前大学生通过人人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身边的新鲜事以及一些娱乐休闲方面的资讯,而对于其他诸如就业、考证、专题学习方面的信息很少,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齐宁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60

[2]蒋广学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大学未名BBS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作者简介:张雅婷,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占君慧,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张繁谦,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书籍装帧版式及策划开题报告模板

一、题目来源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题目来源

 随着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的普及,当今的信息传递正突破文字文化独挡一面的局面,视像的、触觉的、听觉的传播媒体接踵而来,多媒体的电脑网络已开始成为记录知识、交流思想的新形式。网络出版一词开始频频出现,甚至有人预言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未来E-book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纸介质书籍将逐渐成为稀有的珍藏品。事情果真将会这样发展吗。在刚刚进入视像时代时,电视媒介的出现导致人们也曾预言广播业的行将终结,也有人担心广播业将要销声匿迹,但后来事实证明,它非但没有像人们所预言的那样遭受冷落,相反,却恰恰在现代快节奏的人们生活中仍然不可缺少,事物的发展常常超出人们的自身的意料。因此,纸质书籍并不会像有人所预想的那样将在电子传媒时代遭遇流通障碍,比如电视剧、动画片、电玩等多媒体好像侵占了出版业的空间,但它们恰恰又可以带动“图书本”的传播与流通。所以我认为,对纸质书籍的前景应抱有乐观的态度。纸质书籍是有魅力的,纸张是温暖的,贴近人性的,书籍是可携带、可收藏、可馈赠的。

 我的课题试图通过对书籍版式和策划的两方面的所传达的情感这一方面的研究来开拓对书籍版式及策划的认识思维,使书籍为读者带来新的由单向性知识传递的平面结构式趋向多向性审美心理诉求式的传递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书籍的形态的情感表现力从而带动读者的阅读情绪。其意义已超越书籍构造物自身,目的在于启发读者在阅读书籍中去寻找并且得到自由的情感体验,由此萌发出想象的智慧源泉。最终使书籍在与电视、互联网的媒介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为受众带来更为高效和愉悦感的信息传达,也是书籍形态研究意义之所在。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综述

 中国的书籍装帧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当时为了便于保存,便将内容有关的几片龟甲和兽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的书籍形式。商代后期,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即出现铭文。到了西周后期,竹简的出现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正规的书籍形式,一直延用至公元4世纪,竹简以革绳相连成“册”的装订方法称“简策”,是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从此,纸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之一;印刷术出现前后,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几经演变。纸本书的最初形式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从东汉一直沿用至宋初;经折装起源于南北朝,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随着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需求,经折装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区别,形状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已经趋于盛行,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式;然而,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书籍的装帧形式也会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包背装已经具有现代书籍的大部分特征;而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的最后一种形式,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具代表性的阶段,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简装,也称“平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代书籍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精装书籍在清代就已经出现,它印刷精美,不易折损,便于长久使用和保存,设计、选材、工艺都较特别,一直沿用至今。我国书籍装帧悠久的历史,为今天的书籍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研究内容

 当代书籍装帧版式及策划的特征是单向性知识传递的平面结构式趋向胰岛素化学结构式的多元传递发展过程,这是新型书籍表现形态的变化趋势。所谓胰岛素化学结构式的传播,就是知识的横向、纵向、多向位的、漫反射式的相互照应牵连、触类旁通。

 目前的书籍版式,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编排,奇巧的构成,合理方便的检索,更谈不上整体节奏层次的变化。一本理想的书籍,应当有着丰富的信息量,强烈的趣味性,并且易于读者接受以及新鲜感来吸引读者。无论哪一类型的书籍,都应当使读者得到超越书本内容的体验,使书与读者之间产生情感互动和心理的动态表达意识。面对年轻读者群的求知欲望和对新事物新形式的敏感度,书籍不仅要给予读者一个吸取知识的过程,并应得到自身智慧想象和扩张的机会,以及视觉的美感。

 新的书籍策划设计,应当打破以往原有的规律,大胆创新,不单是图形、文字和色彩的结合,更多的是材质的合理利用,就可以使书籍设计富有立体感,层次感,形态生动化。所以掌握好材质的“情感”,可以使其为书籍版式设计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四、本研究的关键创新点、研究方法、研究进度计划和完成时间

 创新点:

 装帧设计界和其他设计界一样,受到新的媒介、新的设计技术的挑战,从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刺激因素就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并迅速地进入设计过程,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有人一度认为印刷书籍行将终止,但更多的人意识到网上浏览只有浏览的兴奋,却无手捧书籍时的那份悠然自得。为了使书籍和读者的交流变得更为顺畅和愉悦,使书籍仍是人们最喜欢的知识和信息的最佳传播媒介。在书籍版式及策划中要改变传统的设计方法,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

 研究方法:

 完成书籍装饰设计一本,制作封面、封底、光盘、以及立体效果。

 从书籍装帧中的形态元素即文字、色彩、图形的情感传达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以加强书籍的整体形态魅力:

 1 加强文字的个性符号情感:表现在书名字的创新设计和文本文字的组合排列上以及所传达的情感上。

 2 发挥色彩的抽象表情情感:表现在色彩的象征性、审美性和功能性上,尤其是色彩的功能性是当前很多书籍作品中少有考虑的因素。”封面色彩要表达书籍的性质与特征。封面色彩也要激发读者情感的波澜。”

 3 重视图形的直观表达情感:表现在对摄影、手绘插图、电脑绘图、抽象的几何形以及图表的充分、合理利用。

 研究进度计划:实践总结和体会,创意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根据以上制定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进度计划如下:

 2月27日~3月15日:文献阅读、开题

 3月15~3月30日:文献综述、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备、拟定方案、论文的写作提纲、

 4月1日~4月20日:初步设计构思、制订设计初稿、

 4月20日~5月10日:制作初步的设计方案的修整、论文的写作

 5月10~5月30日:设计的调整、根据实际操作对论文加以补充、制作成品

 6月1日~6月15日:论文修改、答辩准备、答辩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45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