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基础是什么?在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分为道德理性主义和道德情感主义两种流派,而他们之间则一直争论不休。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将理性和情感的对立作为道德哲学的基本准则。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类,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植物能力、嗜欲能力和理性能力。二者都认为理性在这三种类别中最为重要,需要通过理性来克服激情,从而达到灵魂的平静。相反,近代英国所出现的道德情感主义则认为理性不能推导出道德上的善恶,只有诉诸于情感,才能体验到人们的利益和需求等是否得到了满足(王淑芹,2004)。和道德情感主义的提出者沙夫茨伯利,以及随后的哈奇森相比,休谟往往被看作更具代表性的道德情感主义者。20世纪的英国经验论者认为休谟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英语哲学家(彼得·米利肯,2015),而对道德情感主义进行阐释的《人性论》则被认为是英语世界最为伟大的著作。现代情感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斯蒂文森也谈到:“休谟非常清楚地提出过我们这里所有关心的问题,并最接近于得出本书作者能够接受的结论”。
一、道德的基础
休谟的人性论与霍布斯相似,认为人是功利的存在,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了一套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不过与霍布斯相比,休谟对人性中的自私的和自利的评价要相对温和些。虽然休谟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但这种自私在休谟看来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私,他也同样认为“仁厚的感情”在人性中的存在。并且在对自利的阐释中,休谟评价道“一般地说,自私这个性质被渲染得太过火了,而且有些哲学家所乐于尽情描写的人性的自私,就像我们在童话和故事中所遇到的任何有关妖怪的记载一样荒诞不经,与自然离得太远了。我远不认为人类除了对自己以外,对其他事物没有任何爱情”。对自然的强调,以及随后的相关阐述,使得罗尔斯(2012)认为休谟是运用自然主义的心理学方法来建构他的道德理论“他试图证明,依照我们在世上所处的地位以及我们对社会的依赖,道德和我们的道德实践使我们的本性的表现。它是休谟的自然虔敬的一部分,那种虔敬想要确立如下见解:道德是与人类心理学完全连续的自然现象”。
不过,通过对人性的阐释,休谟进一步实现的是对包括“爱情”在内的这种情感向度的和之前的道德哲学家全然不同的阐释,至少是要更进了一大步。休谟从功利主义出发,颠覆了理性和情感的关系。在古典道德哲学看来,理性是永恒的、不变的和神圣的,而情感则是盲目的,变幻的和欺骗的。情感一直被视为一种盲目的意识——不仅在认识真理上是盲目的,而且在价值上也是盲目的(黄裕生,2016)。所以,激情必须以理性为指导,理性是善恶的来源。而休谟则认为情感不是困扰人的心灵的非理性力量,而是人性的本质部分,并且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不过,若仅止步于此,那休谟可能仅仅是一种温和的情感主义者。“理性是并且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这一论点的提出使得休谟的伦理思想成为了极端形式的情感主义者,并且在西方的启蒙思潮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情感和理性的关系
Alboson和Nielsen在《哲学百科全书》的“伦理学史”词条中这样评价休谟的道德哲学:“尽管休谟对这些论题给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但他的论述不知不觉地从一类问题转换到另一类问题,特别是从意义问题转换到动机问题”。休谟这一结论的得出确实是建立在对“道德导源于理性,还是导源于情感”的这样一个动机问题的探究之上,即对情感和理性这两者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休谟相信他已经证明了理性是完全没有主动力的,永远不能阻止或者产生任何的行为或者感情,他为此提供的最有力的论证是:理性在于发现真伪,而真伪在于对观念的是在关系或者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者不符合。因此,凡是不具备这种符合或者不符合关系的东西,都不能成为真的或者伪的,并且也不能成为理性的对象。而我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本身圆满自足,不需要这种符合的或者不符合的关系,无需太多的外在原因就可以引发出行为。所以,行为不能被断定为符合或者违反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类的道德是以激情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因为道德是被感受的,而不是靠理性来发现和判断的。
虽然,休谟在有意抬高情感对行为的影响,并且贬低理性的价值,乃至于提出了“是-应”的这一之后所谓的休谟问题,即实然和应然这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二分法(普特南,2006),并将之作为批判理性主义的利器。休谟认为这将“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并使我们看到,恶和善的区别不单单是建立在对象的关系上,也不是被理性所察知的”。因为道德理性主义学说的共同特点在于把关于道德的价值问题和关于事实的真理问题混为一谈,认为可以用发现命题真假的方法来确定道德的善恶(周晓亮,1999)。
但休谟无意用情感的霸权代替理性的霸权,休谟愿意承认情感和理性同时出现在几乎所有的道德判断中,但休谟坚信的是,最终对道德起到影响的因素依赖于情感,理性的职能仅在于揭示那种情形的物质状况,以及指出通往情感所意欲实现的目的的途径。理性对于行为的唯一影响,仅在于它对原初情感所起到的辅助作用,“给我们指示品质和行动的趋向,给我们指明他们对社会的以及对他们的拥有者的有益后果”。肯尼在其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休谟的理性,“理性的功能是一种技术功能:在达到由激情设定的目标中帮助我们”。
三、理性和情感的契合
理性是一种技术功能,相对于情感的主动性来说,这种技术性的理性是被动的,其作用范围仅限于发挥理性的推理能力。布劳德在《五种伦理学理论》一书中,将仅承认理性在伦理学中具有推理能力的学说称为“非理性主义”,而那些承认理性在推理能力之外,同样具有其他功能的则是道德理性主义。而这些所谓的其他功能则是直觉归纳和先验概念形成这两种功能,如布劳德所述“理性的三种认知功能分别为:直觉归纳、推理、先验概念的形成。否认先验概念的可能性,这是休谟的根本原则或偏见……他在此处全部抹煞理性的功能,心照不宣地把理性归之为推理”。
但是过度对理性的强调,将情感从人的范畴中驱逐出去也是绝对不可能和不可行的,即便柏拉图也不得不承认情感这种非理性因素对于行为的作用。那么情感的作用是什么?柏拉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情感是一切伴随着快乐和痛苦的感觉,并进一步开展了大篇幅的探讨,在《政治学》中,亚细亚人沦为奴隶是因为“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在中世纪,以情感为核心的宗教,更试图以理性来对这种虚构的存在加以解读。即便在张扬理性,寻求理性主宰地位的启蒙运动中,也有休谟对情感主义的辩护。“现在,一些理性主义者所写的东西,好像他们认为单是理性对伦理特性的认识,就足以解释道德感觉和道德行为。如果这些理性主义者中的任何一位真的这样认为的话,他们就错了”(布劳德,2002)。
但当我们试图去判定在伦理问题中,理性和情感这二者,到底是以哪种为主,哪种为辅,哪种为善,哪种为恶时。以及更进一步的,如当前所主导的寻求理性和情感的契合的这一路径。我们首先需要理清楚的是,与伦理有关的情感和理性是什么?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与更普遍意义上的情感和理性的区别是什么?他们各自对于个体行为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如何来保证这些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能够保证我们的行为的驱动力不被人最原始的欲求和本能所主导。而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则恰是解决诸多现有问题的根源。不过,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认为的,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关于一般情感的原则性的本体论阐释并未取得值得称道的进步。而对于理性来说,和情感相比,虽然理性的研究史,以及对理性的定义界定存在着相当长的历史,但“现在,理性是一个意义非常模糊的词”(布劳德,200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笛卡尔将理性摆脱了希腊“宇宙理性”的束缚,成了个人理性后,对于理性的含义的认知便产生着惊人的变迁。
文艺复兴是推动近代理性主义崛起的社会背景,而在其内在思想渊源中则有着基督教思想和复兴的古希腊罗马思想间的碰撞去,其目的在于寻求人的个人理性和个性解放。但是在宣扬理性的同时,所压抑的则是人内心中的非理性因素。所以,在休谟之后有着康德,黑格尔之后还有叔本华,而现在则又是后现代主义所掀起的一次对理性批判的潮流,但这次所批判的理性,具体来说是工具理性或者是科学理性。
但在这些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激辩的过程中,在不断提出的纷繁复杂的理论中,透过外在的观点,所能得到的本质又会是什么?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效用的确定性的发现呢?而不至于陷入无际的丛林之中。
《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青少年热切希望以及希望祖国富强的爱国情怀。
《少年中国说》先提出本文的论题,标明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理想和追求,再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来说明国家的强弱。最后展望赞扬中国的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作家提出了“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扩展资料:
从艺术上来说,《少年中国说》的价值首先在于其颠覆性地丰富了传统散文的意象体系。文章不仅用“夕照”、“瘠牛”、“秋柳”、“陨石”等民族的、传统的、为人熟知的形象对“老”作多侧面的展示,从而对清帝国的衰败萎顿进行了系统批判;
而且大量地运用了“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亚大铁路”等新时代、新生活、新知识、新事物提供的丰富形象,从而巧妙地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华帝国之外的更为广阔、丰富、鲜活、跃动的新世界。
男女之间的纯真友谊极少,因此显得及其珍贵。
越是少的东西越有价值,就越有人想得到它,于是有人就想方设法去寻找,实际上这种东西是可遇不可求,急也没有用。
有人说,你别说得这么玄乎,我就有很多很好的异性朋友。有个异性朋友并不难,问题的关键是你们之间有纯真的友谊吗?纯真两个字很重要,纯真的友谊是什么?那就是在异性之间没有情,没有爱,没有性,像哥们一样,友好的往来,友好的相处,不带色也不带利。你们能做到吗?
异性之间的纯真友谊,是男女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中性关系,需要男女双方都要偏离原来的性别,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点是纯真友谊的核心。
男女之间纯真友谊稀少的原因,是因为纯真友谊的存活率很低,并不是你不想让它活,而是它生存空间很狭小,不适应它生长,它的生命周期也很短暂,这朵花很美,但开不长。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当我们已有了爱,有了家,这时候我们还想保持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哪怕是纯真的友谊,都很困难,在爱和家的成员中,只要有一方提出疑义,任何友谊都进行不下去,你总不能为了友谊,放弃爱和家,熟轻熟重,你会衡量。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因此不是人人都豁达开朗,尤其在爱和家的领地范围内,每个人都有警觉,害怕他人的骚扰,同性之间的排他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一种本性,你无法改变,人不保护自己就无法生存,人过度的防卫有时也会失去好的东西。
男女之间的纯真友谊,是在彼此的关系上有一个准确的度的把握,也即双方欣赏对方,好感对方,却无丝毫杂念。只要一方有不同的理解,有其它目的,那么男女之间的纯真友谊就要打问号。
男女之间需不需要纯真友谊?当然需要,这种友谊是美好的,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这种有友谊应该是大方的,光明正大的,没有必要躲躲闪闪,应该在阳光下进行。
男女之间的纯真友谊,应该是一种高尚的男女关系,我们或许一生也遇不到,一旦遇到,即使很短,我们都应该珍惜,记住,我们不要把情和爱带进去,让纯真变味变假,让友谊不纯,也无存
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议论文语言特征:严密
记叙文语言特征:生动、形象、准确
(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二)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四)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五)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七)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
豪放灵秀庄严 绮丽朴实 繁复凝练生动
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一本讲述方法论的书,这个类型的书没有太多主观性的感受可以讲,就直接给出我的笔记整理,下面的整理会把全书分成三个大部分分别展开。(本书每章最后都有阅读练习来印证这一章的内容,很值得一试)
第一部分讨论的是论证的结构,包括:论题、理由和结论,只有清晰地了解了一个论证的具体结构,我们才能针对性地发现其中的问题。
学会提问其实就是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问题 ,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
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海绵式和淘金式。前者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后者这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要真正实践批判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相补充。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真掏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而同时你还得真有点在沙子里挑金子的本领才行。
对于批判性思维又可以分为强弱两种,而显然我们应该更强调和应用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取长补短,而「价值观」和「情感」则会称为这个听取过程最大的阻碍。
价值观 。这个社会的重要纽带还是建立在价值观的相似性上。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会不自觉地和那些价值观形似的人为伴,这样才觉得放心自在。因此,我们许多社会交往和学习经历都始于和那些拥有类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在这方面,想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话我们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价值观相左,并不妨碍两方都是讲道理的人,但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只愿意挺那些价值取向相似的观点,党同伐异,而我们必须与这种倾向做斗阵。
情感 。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有感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观点或者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会把其他立场当成当成针对你自己的攻击,而忽略了他们的正当性——尤其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和立场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
论题 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论。两种有代表性的论题:「是什么」和「应不应该」。
学习音乐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服用帕罗西汀是不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
以上的问题有个共同点:对他们的解答无一例外都要描述世界万物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存在方式。这些论题属于描述性论题。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公立学校应不应该教授智能设计?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应该立法禁止使用运动型轿车吗?
以上问题需要的答案都显示出世间万物应该呈现的样子。这些论题都属于伦理或道德范畴,他们提出的都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问题,需要的是规定性的答案。我们将这些问题成为规定性论题,社会争论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有说服力的交流或论证的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 结论 ,乙是结论的支撑材料。如果没有提供支撑断言的陈述,则该断言不能称为结论。我们将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在一段陈述中找到作者的结论很重要,这是通往批判性思维的必经之路,有时候作者并不直截了当地说出他的结论,这是我们就得依靠推理来得出,往往作者摆出种种观点来加以证明的就是他的结论。
在一个有效论证中,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第二部分讨论在论证过程中的陷阱,包括:歧义、假设和谬论。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极为复杂,很多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只有准确理解这个词语到底表达了哪种含义,才能准备理解作者的意图。
为了确定哪些词语意思不明:1以论题为线索确定可能的关键词,例如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其中高收入和幸福感的意思都是不清楚的。2找出哪些词语在确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留意抽象的词语,一个词语越是抽象,人们越是可能对它做出多重解读,例如平等、责任、侵犯等等。4通过反串判断: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语?如果是,那你就找到了可能存在的歧义。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很容易造成理想思维的短路,通过直接连接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人们的思想。例如牺牲和公平,其中的某些含义因为激发我们心中的特定感情而获得了附加的情感色彩。而这些词很可能会被利用来欺骗我们的感情和思维。
在所有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而这些想法有些时候很可能是错的,或者起码存在对立的观点。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优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收这个论证。
当你试图理解一个论证的时候,你的任务很像是理解一个魔术的原理,你眼看着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确实一只兔子,要理解这个魔术,你就得搞清楚魔术师暗地里的那些把戏,同样的,在论证中你也得找到那些暗藏的把戏。事实上,这些把戏就是没有名说出来的想法,我们把这些没有名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
假设有以下特征:
有两个地方可以寻找假设,寻找理由需要他们才能证明结论的假设,以及寻找理由需要他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前者称为价值观假设,后者称为描述性假设。
三张常见制造谬论的诡计花招:
绝大多数的谬论——循环论证、滑坡谬误、区群谬误、诉诸主观情感等等——都是基于这三点变换组合制造的。
第三部分讨论证据的有效性。
对于事实的断言,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相信他?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断言需不需要证据来加以证实。如果在论证中没有给出相关证据的话,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断言。
最主要的几种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这些类型的证据有效性都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根据论断的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而即便证据的正确性得到了保障,也要警惕是否有替代原因、数据是不是欺骗了我们、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以及还能得出那些结论。
是否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也就是把相关当成因果,在因果断言中普遍存在。
数据是不是欺骗了我们
利用正确的数据来说谎,是非常常见的欺骗招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用平均值来掩盖中位数以达到欺骗目的(例如你和马老板的平均身价是百亿人民币来说明你们都是富豪)。其他的数据欺骗招数还包括:不知来历或带有偏见的数据、替换结论(数据和结论根本对不上)、省略数据(故意省略不利的数据)、换一个表达方式(把绝对值换成相对值更能打动人)
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
那些只想告诉我们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信息的人,就会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正面的特点,而且是不厌其详,活灵活现。但是他们会隐藏那些结论的负面因素。
不完备推论出现的理由:时空对论证产生了限制、犹豫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限制论证必须尽快完成、持论着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论证常常是为了欺骗、持论着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
还能得出那些结论
我们从相同的理由当中得出不同结论时因为我们的背景不同,目标千差万别,这样我们在决定将理由和结论连起来的时候必然会被不同的假设所吸引。
常见的思维方式是二分式思维方式:非黑即白。这会妨碍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这需要我们跳脱出这种局限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当前的理由是否还能推出更多结论。
首先楼主要明白这是个很深奥的论题,没有具体的正确答案,要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的不同年龄段,个人的经历,家庭背景等等许多方面慢慢阐述。简而言之,我认为人类的情感是由每个人不同的思想决定的。不过思想会随时间、空间、环境不断变化,所有没有确切的答案。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