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认成同类:白鲸是一种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如果它们遇到人类,可能会误以为人类是自己的同类,所以对人类比较友好。玩耍:白鲸本身就是性格温和的一种动物,它们和人类友好互动也有可能是在玩耍。白鲸不仅和人类玩耍,还会和一些植物玩耍。聪明:白鲸的智商比较高,当它们发现人类没有恶意后就会比较友好。 一、白鲸为什么对人类友好
1、误认成同类:白鲸是鲸鱼的一种,它们属于哺乳动物。它们可能是将人类当作了自己的同类,所以对人类比较友好。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当白鲸和小朋友互动的时候,也会将小朋友看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在和成人互动的时候,它们也会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同类,所以它们对所有的人类都是非常友好的。
2、玩耍:白鲸对人类友好还有可能是在和人类玩耍,因为它们本身就属于性格温和的动物,喜欢和不同的生物玩耍,所以它们对一起玩耍的动物也是非常友好的。除了和人类玩耍,白鲸还可以和植物一起玩耍。
3、聪明:白鲸的智商是比较高的,当人类用善意的情绪来对待它们的时候,它们对人类也会非常友好。
二、白鲸和海豚哪个温顺白鲸和海豚都是比较温顺的动物,它们对人类都是非常友好的,能和人类进行各种互动。海豚不仅可以和人类互动,在人类落水的时候,它们还会救助人类。并且海豚的智商相对白鲸来说会更高一点,所以海豚会更加温顺一些。
大自然不可征服,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同样不可征服。
巨大财富的背后充满了罪恶
美国的捕鲸业起步晚于荷兰和英国,十八世纪时一跃成为世界捕鲸第一大国,捕鲸业成为经济支柱的重要力量,为美国最初资本主义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现在看来,对鲸的捕杀是不可思议的,在当时却是最合理最合法的经济活动, 无怪于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巨大财富的背后充满了罪恶”, 而这种罪恶是由一个国家同意甚至支持的。
麦尔维尔经历生活的起伏,感受世态炎凉,青春在海上消逝,可以说他的这部作品对他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
作品本身的故事很简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亚哈船长和白鲸莫比迪克的“战争”。亚哈船长因为被白鲸莫比迪克夺走了一条腿,由此对白鲸恨之入骨,即便是在梦里也渴望将其捉住折磨致死。
但莫比迪克是一只力量巨大的聪明的白鲸,从未有人捉住过它,它仿佛是一个神秘的传说,在大海里神出鬼没。经过长期的努力,亚哈船长最终遇见白鲸,三天的恶战,双方同归于尽,只剩下实马力为人们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
白鲸有两个主人公,即亚哈船长和莫比迪克,实际上还有一个主人公,他被人们所忽视,但确确实实存在,并且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感动丝毫不逊于那两个主人公, 那便是以季奎格为代表的勇敢忠诚的社会底层的奴隶。他们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毫不退缩,这是贫贱之躯无比高贵的精神。
作者对这第三个主人公是同情的,赞美的。
在那些为纪念遇难者的碑石上写道: 在这边下面并没有骨灰的镶黑边的碑石里,是多么的凄怆和空虚。
不怕死,就怕穷
面对死亡,穷困的人是这样想的“ 尽管这个把头颅挂在标枪尖儿上的行业,但也正是它给人们带来短时间内飞黄腾达的机会 ”。
许多年前就有先知告诉我们人人平等,可是经过多年的生活,人们发现把那只不过是个美好的谎言。在现实生活里,生命是分有等级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当政者会宣扬有的人的生命更为珍贵一些,只是因为那个人出生的地方不同,肤色是圣洁的白色。
人是最擅长划分等级的动物,信奉上帝却不相信平等。
而季奎格的心灵如同白纸一般,从未被污染过,他满脸伤疤,目光刚毅、真诚,额头广阔,“看到了乔治华盛顿的影子,他们的神气中有一种“相似的高贵”,又“与苏格拉底的表情有些相似”。他是野蛮的原始部落的王子,冒险走进文明的国度,却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和鄙弃。
这样一个人,可以为朋友生,可以为朋友死,从不考虑利益关系,只是凭着感觉就可以和另一个人成为生死之交,他说:“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随时可以为你死。”
世界上最使人感动的一个词是倾尽所有,这个原始人,不认识字,不会看书,不懂得文明的含义,却真正的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处。当侮辱季奎格的小伙子不慎掉进海里,他毫不犹豫的救他上岸,他并没有引以为豪,因为他认为这不过是应该要做的。
判断文明的程度,不应该是言语或是肤色,而是心灵的高贵。
不疯魔不成活
言归正传,谈起船长亚哈,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家伙,他如同塞万提斯陛下的堂吉柯德,为自己的一个梦发了疯。
无疑这是一个勇敢的人,自由勇敢的人才会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或物挑战,有着普通人所没有的坚毅刚强、不为名利所动的种种美德,他近乎神明,其精神令人神奉和激动。同时这也是个真实的人,像每一个有着两面性的人一样,他的阴面令人害怕,疯狂到了极端变成了魔鬼,自私的抓住那个过节却令全体船员葬身于大海。
大自然不得不说是伟大的,是我们人类的衣食父母,可它绝不像父母一般宽容仁慈,它从不主动给予什么,人类做的过分的时候它也会报复,会令措手不及的人类失声痛哭,恶语相向。
这是大自然的回应,它不依靠什么,也不原谅什么,人类若是想和它和平共处,只有遵守它的规则,可悲的是,人类总以为自身是高贵的高级的,更愿意随心所欲。
人类和大自然无法征服彼此,又难以和平共处。
麦尔维尔所提出的问题,如今依旧难以有一个好的答案。
白鲸莫比迪克显然是自然力量的象征,它被人类追杀奋力反抗,胜利是以亚哈船长的一条腿为代价的。它不愿被杀被捕,只有殊死反抗,也许它很无辜,并没有有意的伤害人类却被人类作为财富的象征而被捕杀,别无选择,只有以牙还牙,正如我们伟大的大自然一般。
谁能说大自然的报复不比白鲸的反抗可怕,可谁又能说这是大自然的错呢?
注定要死在巨浪之中
亚哈船长所率领的船名字叫做“婓廊德号”,我一直很好奇这个名字是何意思。“婓廊德”原本是美国东北部康涅狄州的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名字,历史悠久,那里的人民英勇善战,是个平和富裕的城镇。不幸的是,白人移民侵入北美大陆,对原著部落的人们进行屠杀,这个小镇的命运和她的子民一样,悲惨极了。
我有时想,如今自称文明的大国大声呼吁和平,可是对于自己所犯的罪恶却只字不提,世界的和平也在这些沾满鲜血的国家手里,不得不说这是个讽刺。
作者以此为名应是别有含义的,这样一艘船对抗白鲸,船上满是下层的奴隶黑人,他们对着白鲸吼叫,所要表达的,想要说出来的话并不是渴望胜利,而是平等。
他热爱、同情黑人,他愿和他们并肩作战,奋力争取属于他们的权利,但是故事的最后为何没有听到胜利的欢呼声,只留下同归于尽的悲惨?因为作者足够的清醒,他明白要争取权利就会流血、会牺牲,漫漫长路,是用鲜血和肉体铺就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抗争的精神,坚决而又悲壮。
“有的人死在退潮里,有的人死在浅水滩里,有的人死在洪水里,而我,注定要死在巨浪之中,这是我的命,早已注定好了的。”
如同堂吉柯德举起手里的刀砍向水车,他自以为那是与他抗争的敌人,但那不过是没有生命的水车,他沉浸在自己的英勇举动中,他着了迷,迷了路。
亚哈船长最终带领他的船员走向死亡,勇敢质朴的季奎格,美德和忠心的斯达巴克,鲁莽幽默的斯塔布,善良的比普,乐观快乐的伏拉斯克,神秘的费拉达,这些英雄好汉,在死亡的面前镇定自若,依然奋力举起那面旗子,不愿妥协。
所有人因为亚哈船长的自私专横以及疯狂断送了生命,可是我不讨厌这个人,是因为他将人类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就如他所说:“我绝不会对歹人说你应该跟你一样强大的对手开战,而不能欺凌我呀!”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这是亚哈船长生命的意义。
麦尔维尔,生前并不为人知,《白鲸》也一度被冷落,如今被人们发现。这部巨大的知识宝库,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捕鲸业,也为我们讲述那时社会的不公平,还有那些可爱的生机勃勃的真正的人们。
白鲸为何能与人类和谐相处,仅仅只是为了配合训练师。
一:非自然环境只会缩短寿命曾有守护者发声“海洋馆里恶劣的水质、人的抚摸、化学药物都可能导致皮肤感染,非自然环境和持续训练也会让鲸豚因为紧张胃酸过多导致穿孔,相比野外,这些动物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寿命。给白鲸涂口红除了增加感染风险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二:表演内幕原来这些白鲸大多是从俄罗斯以北的鲸群里抢来的“小孩”。打着科教的名义卖到中国的海洋馆,强迫训练表演,亲吻、跳跃顶球…这些看似有爱的表演都不是它们的自然行为,或许有人会说:你看它们笑得多开心啊!怎么会是不情愿呢?对不起,它们只是天生就拥有这样的曲线,看起来像是微笑,并不能说明它们是否开心,所以请不要用表象去决定它们真实的心情。
三:表演越精彩,背后越残酷人类得意洋洋地看着被自己征服的一切,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并不知道危机已经悄然而至,长时间的精神摧残加上肉体折磨,被迫表演的动物们正在伺机报复。曾有一只名叫Tilikum的虎鲸被抓到海洋公园,那时候它才2岁啊,从此再也见不到至亲,它的世界里只剩下表演,广阔的海洋还没有玩够,它就被困在一个连翻身都困难的小池子里,高强度的训练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让Tilikum患上了胃溃疡,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Tilikum对人类的恨意越来越强烈。被禁锢的第8年,它终于找到机会咬死了一位驯兽员,那位驯兽员年仅20岁。被禁锢的第16年 ,某天清晨,人们发现Tilikum背着一具男尸,Tilikum的怒火再一次得到宣泄。被禁锢的第29年 ,在一次表演中Tilikum把驯兽师当场撕碎 。一只身在海洋馆的虎鲸就背负了3条人命。
原本表演是一件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事,如今再看到这些动物那么卖力地逗观众开心,却一点也笑不起来了,比较可笑的,其实是贪婪、自大又无知的人类。
Herman Melville写的《Moby-Dick》的情节很简单:在鲸油的巨大需求催生出欧美国家捕鲸业的年代,一个名叫亚哈的老船长在一次出海时遭遇了一条白色巨鲸,被咬断了一条腿,从此亚哈执着于在茫茫大海中寻找这条白鲸。别人捕鲸是为了利益,而亚哈捕鲸是为了复仇。最后,亚哈终于找到了白鲸,但在搏斗中船毁人亡,只剩下一个头一次出海的少年侥幸存活,给后人讲述了这个故事。
亚哈和白鲸的斗争象征了什么?作者梅尔维尔显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哪怕撞得头破血流都在努力靠近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人类和自然的搏斗,人类总想征服自然,殊不知自然根本不可征服。有人认为这代表了复仇之心的毁灭性,一个被复仇蒙蔽双眼的人最终也会变成怪物,他一切美好的品质都会逐渐凋零,甚至将周围人全都拖进深渊。
还有一种现代的解读:亚哈无谓的追求可能象征着作者对捕鲸业的批判,白鲸的袭击是对人类杀戮的控诉,悲剧的结尾预示着过度捕捞最后将要遭致的报应。有人在政治事件中寻找隐喻,最典型的例子是小布什的中东战争:举兵横跨半个地球,为了寻找实际上根本找不到的东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它的大背景是人类对石油永不满足的欲望,正像百年前的人们对鲸油的贪婪一样。
亚哈和船员的关系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亚哈的船“裴廓德”号似乎是个美好的大集体,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和亚洲人各尽其职、相处融洽,虽然仍有种族歧视,但不至于像陆地上的奴隶制那么极端。人人都想着多赚点钱早日回家,所以没有谁敢偷懒,有能力的人则会获得嘉奖。
但亚哈非理性的追求却把船员们兄弟般的友好变成了一群人对一个人敢怒不敢言的服从。这一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无论是一个学校、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区、一个国家,只要有组织的地方,一个领导错误的决策加上专横的性格很有可能把整个集体拖进漩涡。
如果你说的是这本书,请你读完下面的全部内容。
《白鲸》又名《莫比·迪克》,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麦尔维尔,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美国家庭中,后家道中落,他从事过不少的职业,一生坎坷。在他有生之年,《白鲸》并没有让他名利兼收。在他生活的时代,几乎没有人认识到《白鲸》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而具有的价值。直到1919年以后,《白鲸》的意义才真正被人发现,评论界也给赋予它很高评价:“变动的时代的一切变动的思想和感情”把它称之为放映时代的镜子。
一、《白鲸》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意蕴。
从表现的内容看,《白鲸》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反映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所作所为以及这种活动在人的心灵中所产生的影响。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符号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世界的产生的看法与观点,是一种世界观但却不是方法论。也就是说,你无法把文学作为一种价值实现的手段,从这方面说文学又是超功利的。
《白鲸》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扩张的时代。美国此时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资产阶级的欲望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急速的膨胀,为了满足狂胀的欲望,他们不断进行所谓的“改造”和“探索”。一方面,对于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实行“友好”的改造,给他们带来所谓的“文明”,这一题材在当时的文学中也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涉及到对自然的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的征服。《白鲸》反映就是这一题材,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斗争。
“裴廓德号”是人类的象征,代表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裴廓德号”自一产生就是人类力量的应证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它出生的使命就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去征服自然,体现人类的野心。当“裴廓德号”驶向平静美妙充满遐想的大海那一刻,人类一切诗意的梦就破碎了。“裴廓德号”是资本主义物质欲的象征,是一种扰乱世界和平的机器,它将原本和谐的世界给打乱。它是人类潜在欲望寻找满足的一种代言。
下面我们来看看,“裴廓德号”上的船员:船长亚哈、鱼叉手隗魁等人物。
亚哈,是“裴廓德号”的船长,是探索队列中的一家之主。他的出场也是颇耐人寻味。文中对亚哈的外貌也做细致地描绘,最引人注意是他的疤痕“从他灰白色的头发往下经过晒成焦黄的脸部和颈部的一边,有一条钓线般细小、青灰透白的疤痕一直延伸下去,只是被衣领着住了下段。它就像树冠上落下的一道闪电,在笔直高耸的树干上留下一条垂直的裂痕,一段小根也没有折断,只是把树干从顶部到根部剥落了一线树皮,闪电却这样从上到下消失在土里,而树呢除了一线伤疤之外,依旧苍翠如初、生机勃勃。”疤痕是让亚哈的身世和经历更加意味深长。作者用一个想象的比喻,道出亚哈的不同寻常。作为船长的亚哈,更多的是魄力和毅力,它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的象征。他的疤痕是人与自然搏斗的证明,象征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遇到障碍和阻力,表明人类已经伤痕累累(亚哈已经失去了一只腿)。但是,“除了一线伤疤之外,依旧苍翠如初、生机勃勃”说明人类尽管是受到掠夺自然的惩罚和反抗,但是依然死心不改,表现出无尽的力量和信心,这也许才是人类的悲哀。本来信心和力量更多的是应该提倡的品质,但是放在满足人类过度的欲望的时候这就成了灾难。比如,高科技的发展像核技术,对于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它拿来满足某些人的过度的私欲的来说比如核战争,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而“裴廓德号”也一样,它在亚哈的带领下必然会走上人生的不归路。作为个人的亚哈,他这次出海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复仇行为,为他失去的那条腿找个说法。他的腿是在一次捕鲸时被一条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鲸所毁。从此,找寻“莫迪·比克”并将它消灭掉,就是他作为船长之外的另一个潜在的欲望。
亚哈是自然世界中的征服者,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利己主义的欲望的代言人。在人的欲望膨胀之前,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依靠于自然,把自然作为人的朋友来看待,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这次“裴廓德号”的出海,象征的是人类在向大海索取资源,去捕杀海洋生物--大鲸。这一举动表明人对自然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很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一体走向主体和客体,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亚哈,是人过度欲望的象征。他为了能够有机会打到他私人的目的,在航海途中,对船员的软硬兼施,坚持搜寻“莫比。迪克”的下落。这亚哈的一己私利,放在整个人类的集体中考虑,也就是人类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义的集中表现。为了求得人类的自身的欲望的满足更多的是即时欲望的满足,不惜牺牲其它生物个体的生命和剥夺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发展的权利。捕鲸业很早以前就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在公元890年就有记载文中所述“他出访的这个国家的时候,还想捕些马鲸回去。马鲸最值钱的部位是鲸牙,他此行带了几颗来献给国王……”(奥特口述,阿尔弗莱特往笔录公元890年)一直到作品出版的那个年代,捕鲸业依然很盛行。可见,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欲望是无穷的。
隗魁,相对亚哈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土著人。他虽然没有亚哈的阴谋诡计,没有亚哈
“文明”。但是,在捕鲸这一行当来看,隗魁却始终是一个老手。在亚哈选拔的水手的时候,他以那精湛的捕鲸手艺一举获得了船长的认可。在征服自然的历程之中,隗魁也是一个侵犯者。如果说亚哈作为船长来捕鲸,是象征人类发展了文明阶段对自然的征服与侵略的,满足人类过度的欲望的话;那么,隗魁则是象征人类的发展的起源阶段,好比原始社会或是封建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无论是隗魁还是亚哈,都以高级阶段的生物而自鸣得意、高高在上。长久这样下去,人类看不到未来的方向,被眼前的幻境所迷惑,更多的是行动的盲目,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亚哈一帮人,作为捕鲸者来说,他们已经是相当的成功的。因为,在他们的航行中已经收获了一条大鲸,出海的目的已基本达到。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莫比。迪克的追寻。(尽管有的船员是被迫的,但结果还是行动了)最后,直到莫比。迪克的出现,人与白鲸大战一程,还是以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也就应验了一句古话“玩火者必自焚”。
白鲸,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生活规律。这一规律不能忘加改变的,人哪怕你是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完善。我相信,人类也是不能破坏规律,任意妄为。白鲸,他的本性并不会主动攻击人,所以它不是人类的“撒旦”。人类此时才是自己的“撒旦”!
二、从创作手法上,《白鲸》也独具特色。
1、现实主义的手法,详尽的细节描写,更多的是说明性语言。它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倾向于情节的建构和人物的逼真,给人的是知识性的收获。在这方面类似教科书的性质。
如开篇以“摘录”的形式,将古往今来关于“鲸”的只言片语统统的搜集进来条条框框,在给“鲸”书写一张履历表,详述“鲸类”遇见人之后的生平大事。
2、文本中已经隐约出现跨学科的叙事的走向。它在文学作品中加入了太多的自然科学的知识,文学有科普宣传册的嫌疑。如第三十二章的“鲸类学”、第五十七章的“各式各样的鲸:画里的、牙雕的、木刻的、铁片的、石块的、山形的、星座的”、第六十章的“捕鲸索”……这些大部分都是在介绍“这个东西是什么”和“它用来干什么用”以及“怎样用的”等问题。这样来,文学的趣味就随之淡化了许多。
3、该小说的目的以及远离了传统小说的目的即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表面上看来似乎不成体系显得凌乱。如一个个的小标题之间并没有前后相续的联系性,一节与全文的主体没有血肉的关联。从中抽出一两个章节也不会影响全文的整体性。同时,每一章节都有自己的小标题,单独也可以提出来独立成篇即由它自身的独立性。但是,文章超越了文本的字面的布局。但是,作品以文中人物的心理历程来建构的故事。文章讲的是有关捕鲸的系列活动,写人们开始处于利益的考虑组成了捕鲸队到后来以亚哈的自我的“复仇”为行文的关键点,一步步深入展开。
《白鲸》是一本文学作品,它产生于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诚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白鲸》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是具有超时代性和超阶级性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留下许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这一方面,《白鲸》的意义是巨大的,不愧为经典性的著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