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洪武25年4月,春暖花开,可惜不应景的是,大明太子朱标死了。太祖悲痛欲绝的同时,也为大明江山社稷而担心。不日,大学士刘三吾进谏,既然太子已逝,立长皇孙为“皇太孙”是正理啊!
太祖语重心长地对孙子说,我让诸王帮你守卫天下四方,你可以安心的做个太平皇帝了。谁知皇太孙却说,外敌来犯我不必担忧,可是诸王犯我皇位,我该如何去做呢?这句话问的太祖哑口无言。只好反问,“你说呢?”朱允炆说,我首先要用亲情感化这些叔叔。如果实在无效,那就只能举兵讨伐了。太祖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仁至义尽的回答,倍感欣慰。
不久太祖驾崩。朱允炆得了帝王之位,可是朝堂没有镇守江山社稷之才。只能重用草包黄子澄,急於削藩。几位王叔先後被朱允炆铲除,最後只剩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老谋深算,诸兄弟都被朱允炆乾掉了,早晚轮到我啊!不得已举兵造反。几经周折,建文帝朱允炆穷途末路,已无良策,只能派使臣议和燕王。
谁知燕王回信,“大侄子呀,开城门放我进去吧,不然的话我不但要屠城,可能还要喋血宫闱,我看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太祖坟儿那嘎达,你去躲躲吧。”燕王挥兵来到金川门,守城李景龙投降了。
建文帝朱允文这回真是见了阎王(燕王)!
感谢观看,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
铁铉
铁铉(公元1366年~公元1402年),邓(今属河南)人。
朱元璋洪武中,铁铉由国子生授职礼科给事中;后来,他被调任为都督府断事。
铁铉曾接受疑案的审理,很快,他便辨清了案情;朱元璋为之大喜,赐其字曰“鼎石”。
建文初期,铁铉任知山东参政(官名,明代各布政使司设置此职,秩从三品,位在布政使之下;分左参政、右参政,无定员;执掌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体。)。
朱允炆削藩,派遣李景隆北伐。其时,铁铉负责供应军饷,未曾出现过军饷缺乏的状况。
李景隆兵败白河沟之后,域内很多城戍面对燕兵,望风而溃。铁铉与高巍撤退至济南,并同盛庸等人一起,誓死扼守济南城,以抗燕兵。
固守济南城期间,铁铉曾假装投降燕兵,并准备在朱棣进城时,用铁板将其砸死。不想,中间出了状况,朱棣还未进城,准备的铁板就砸了下来。
此后,燕兵围定济南城三个月,在铁铉等人的强力扼守下,济南城巍然不动。
出于战事布局和战况考虑,燕兵不得不解围而去。
因固守济南城之功,铁铉被朱允炆提升为山东布政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置,每省一人,秩正二品;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增设左布政使、右布政使各一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定秩为从二品。]。
不久,朝廷提升铁铉为兵部尚书。
铁铉遂任用盛庸为平燕将军,后大败朱棣于东昌。
自此以后,燕兵南下,不敢再取道山东。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兵渡过长江。其时,铁铉屯守于淮上,征战之中,兵士败溃,铁铉被俘。
本年八月初二日,铁铉被送入有司。
本年十月十七日,铁铉受刑,被朱棣磔杀于闹市之中,时年三十七。
铁铉被杀之前,也就是本年的十月初五日,山东布政司经历司解送铁铉的家属到京。
铁铉的儿子铁福安,时年十二岁。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他被发配到河池千户所充军。
铁铉的儿子康七,时年七岁。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在鞍辔局病故。
铁铉的妻子杨氏,时年三十五。本年十月初五日,她被送往教坊司;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闰十一月初,病故。
铁铉的女儿玉儿,时年四岁,被送到教坊司。
铁铉的父亲时年八十三岁,他与铁铉的母亲薛氏,皆被发配到海南安置;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亡故。
话说,等到渡江登位之后,朱棣用计,才擒获铁铉。
当日,铁铉正言不屈。
朱棣想让铁铉看自己一眼,都无法逞意。
于是,朱棣命人割掉了铁铉的耳朵、鼻子,铁铉仍然不愿回头看他一眼。
随后,铁铉被施以磔刑。
至死,铁铉的骂声才停止。
王府大殿内,换了一身黑袍的朱棣坐在了大殿尽头的宝座上,此刻的他,又多了一丝诡异的威武气息,他的气势笼罩了整个大殿,所有站在大殿内的人都是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大声呼吸。
当然,也许只有厉风和朱棣宝座后的老太监是例外。厉风丝毫不感觉朱棣的气势对自己有任何威胁,朱棣的真元雄厚程度,比起厉风还是有所不及。而那个站在朱棣身后,面容枯
瘦,身材高条,眼睛里闪动着丝丝冷光的老太监,自从厉风一进大殿的门,就目光闪闪的看向了厉风,脸上是惊讶,是欣喜,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表情。厉风察觉他的功力比起朱棣也弱不到哪里去,而身上气息的诡异程度,更有过之。
厉风听朱僖低声介绍过了,那个老太监就是朱棣手下权柄最大,掌管了“锦衣卫”和“腾龙密谍”的主管太监吕公公。厉风心里的疑问又多了一个:“腾龙密谍,到底是干什么的?一个王爷而已,有必要满天下的布置秘谍么?”
朱棣坐在宝座上,良久这才开口了:“吕公公,事情就是你所说的那样么?”
那老太监微笑:“王爷,可不是就是这样么?一切情形,就是那样了。恰好老奴手下有几个孩子,在外面办事的时候目睹了一切经过,所以,嘿嘿,老奴丝毫不敢隐瞒王爷的。就可惜刚才王爷出去得太快了一些,老奴还来不及汇报,您就又回来了。”
大殿内的人恍然,朱棣去更换衣服是假,听这个老太监打小报告是真。厉风心里奇怪:“这老太监说的话,这燕王就这么相信么?”他却是不知道,那明朝皇帝朱元璋手下的“锦衣卫”,连自己大臣早上起床随口做的一首诗都清清楚楚,明朝的暗探机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而吕太监就是朱棣手下“锦衣卫”的头目,打探一点情报,那是小意思了。
朱棣缓缓点头,闭目沉思了一下,他冷笑起来:“呵呵,是不是本王近来不多管事,所以你们都要爬到我的头上来放肆了?”
朱僖微微躬身:“儿臣不敢,父王,儿臣向来老实,怎么敢呢?”
而那些慕容天属下的将领委屈的地跪倒在了地上,大声的告罪。他们此刻心里正在抱怨:“二殿下,你现在在哪里?这里有大殿下在王爷面前说话,我们可没有他和王爷的亲近,我们吃亏那是吃定了啊。”
朱棣冷笑,闭上眼睛低喝道:“罢了,这次的事情,我也不想追究太多。唔,僖儿,一向以来,我倒是忽略了你的感受了。就这样吧,吕公公,把慕容天手下六卫军兵,全部拨与僖儿属下,从我的中军帅帐内抽调精干将领统军。唔,那慕容天,嘿嘿,燕京城第一剑手?他的军职暂时搁下吧,等他伤好了,再说其他。”
朱棣缓缓地说道:“身为将领,成日里不好好的练兵、养兵,只在外面惹是生非,斗殴打闹,这是一个为将者应该做的事情么?僜儿也实在是太不会管教自己的下属了。”
这些话一个字一个字的,仿佛铁锤一样的砸在了那些慕容天下属的心上,他们的脸色顿时一片煞白,说不出话来。朱僖则是满脸喜色:“父王英明,英明啊,那慕容天实在是可恶,只要我府里新来一个护卫,就铁定找茬子打他一顿,父王分派给我的护卫,不都是吃了他的亏么?”
朱棣一声沉喝:“你还有脸面说?身为大世子,居然无法教训一个兄弟属下的将领,这就是你的才干么?僖儿,除了喝酒、吟诗、玩女人,你还会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僜儿的人欺负你,岂不是你咎由自取?哼。”朱棣倒是清楚,趁机把朱僖给狠狠的训斥了一通。
那吕太监轻声笑起来:“王爷,且消雷霆震怒,这不能怪大殿下的。他自幼文才风流,心底慈和,刀兵之事,他又怎么有兴趣?也幸好是这样啊,否则,今天的事情,可就难得收场了。”
朱棣身体微微一抖,缓缓点头:“也罢了,这也是你的长处。僖儿,你等下去北大营,把你的护卫接回去吧。那些扣在雷镇远头上的罪名,就不要追究了吧。唔,这计策是很恶毒的,用来陷害敌手,那是最好不过的。可惜是,定计策的人自己忽略了很多问题,自己好好想想,哪里出错了。”
厉风的额头上一层的冷汗,他没想到,这些事情都被那吕太监给查了个清楚。想来那“醉香楼”内,铁定有吕太监的人手了。而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留下在楼子里,结果让慕容天带人劫走了雷镇远他们。否则的话,如果在“醉香楼”冲突起来,只要派人一查验雷镇远,罪名就扣死在他们头上了。
朱棣再次用很注意的眼神看了厉风一眼,迟疑了一阵。那吕太监则仿佛是朱棣翘一下手指都明白他要说什么,顿时立刻低声说道:“王爷,这厉风么,年纪轻轻,一肚子心思倒是有培养的前途的。尤其他武功也还不错,大殿下手下,正好差这么一个人。当然了,少年人心性,惹是生非是少不了的,但是少年人生事,倒是不会有太多的目的在里面,偶尔打打架,斗斗殴,也不算什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吕太监在帮厉风说好话了。厉风心里一阵恶寒:“我认识这个老太监么?不认识吧?怎么他这么帮我说话?莫非是我给那群太监的珠子和银票起了作用了么?那感情好,明儿送一笔重礼给这吕公公,想来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吧?”
当燕王朱棣带领大军来到南京城下时,朱允炆却在方孝孺等人怂恿下,企图将大明江山一分为二,以庆阳公主来打亲情牌,派其前往燕王军营说和。朱允炆等人想当然的认为,朱棣会顾念旧情,体会到骨肉亲情而选择撤兵,这样对南京、对朱允炆的皇位、对方孝孺等人都非常好。可是,事与愿违,庆阳公主并没有说动朱棣,相反更加激起了朱棣攻城的决心。
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后,文弱的明惠帝朱允炆上位了。他一上台依然延续洪武年号,对于朝廷中难以应付的大臣,明太祖早在其晚年都将其一一除掉了。可以说,朱允炆上台后,并不会担心出现权臣,毕竟其祖爷爷朱元璋已经为其做了很多功课,他只需要安心做天子,坚持朱元璋留下的规章制度就可以。
虽然朱元璋对外臣铲除了不少,但是对朱姓藩王留了很大情面,允许他们可以占田地、有自己的武装等,可以赋予其拥有无上的权力,俨然属于一方诸侯。
当朱允炆继位后,这些藩王往往居功自傲,不愿意位居自己的侄子之下,可又碍于礼法不得不从。因此,就出现了藩王或者不进京朝觐或者称病不出等种种借口。这无疑使得朱允炆想将自己的叔叔们的权力收回朝廷。
于是乎,方孝孺等人向其建议学习汉文帝削藩行动,以便于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管理,避免出现尾大不掉情况。
这一政策一出,就遭到了藩王们的反对,尤以燕王朱棣最为强烈,他依靠自己雄厚的实力,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北平发难,一鼓作气攻入到了南京城附近。朱允炆等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一溃即散,丧失了大片土地,也就失去了与燕王对抗的资本。
成功在望的朱棣,自然不会同意朱允炆的求和建议了。因彼时的燕王已经对皇位有了势在必得的想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府,随即皇太孙朱允炆旋即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叛变,明朝南北方大战历时四年,最终以朱棣攻破南京得以告终。
登基后的明成祖为正得位之名,迅速编写颁发官方史书《奉天靖难记》,此书中大肆篡改史实,营造出朱棣谋反是因建文帝削藩逼迫太急而不得不反的印象,因此后世史学常为之疑惑不解。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早在朱允炆被封为太子之时,朱棣便有意夺位,甚至一度引起朱元璋的怀疑。今天笔者将探询还原这段史实。
一、朱标死后朱棣对储君的觊觎
朱棣乃至其他藩王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从懿文太子逝世之时便已有之。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便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新兴的大明帝国的继承人。然而时运不济,洪武二十五年,正当壮年的朱标却因病逝世。
朱标一死,朱元璋其他四位嫡子如秦王、晋王、燕王、周王便纷纷有意争夺太子之位,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朱元璋是否有意从余下四位嫡子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这点我们无从得知。但经过多番全面考虑之下朱元璋决定尊崇 “立嫡立长、仁君守成” 的宗法,同年九月便将朱标在世的嫡长子朱允炆确认为皇太孙。
朱允炆皇太孙地位的确立距朱标病逝仅四月余,可见朱元璋此举之雷厉风行,是为断绝其他藩王觊觎之心。至于《太祖实录》中所记载的朱元璋有意将皇位传于朱棣,则大不可为信,史学大家谈迁就曾说过,此事为“永乐所裁定,未遂确也。”
而此后诸位藩王觐见成为东宫储君的朱允炆,心中不快、多有不满,深知此事的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再次确定藩王见太子礼制,规定“朝见后于内殿行家人礼”,以此才缓和朱允炆和叔王间的关系。
可知,朱棣对于皇位垂涎已久,自朱标死后便有意参与皇位争夺。
二、朱棣在靖难之前的准备
纵然时为燕王的朱棣对朱允炆有再多的不满,但在见识朱元璋为维护朱允炆而铁腕除去功勋将臣的手段后,朱棣也不敢有所造次。然而随着朱元璋的日渐老去,朱棣获取皇位之心则更加强烈,明面上虽未有行动,但私下却小动作不断。
朱棣所做的有史可查的第一件事便是结交朝鲜以为后援 。据朝鲜史书记述,洪武二十三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便在朝鲜使臣经过北平府时便“倾意待之”,使臣从藩王府出来后便对外说道:“ 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 ”此后洪武二十七年,朝鲜王子李芳远押送明廷嫌犯路过北平之时,燕王甚至亲自接见,酒食待遇甚佳。
身为藩王的朱棣是绝无如此外交权限,且生性傲慢的燕王如此善待朝鲜朝臣,只能说他是有心结交、以图他志。
此外朱棣又同时开展另一项极为关键的举措——对建文朝臣的拉拢, 朱棣分别对应天府和北平府两地朝臣收买笼络。
北平周边官员如郭资、许思温、吕震等,朱棣在藩期间便多有联系,靖难起兵之初这些人便立即归附。而对于朝中重臣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佥事陈瑄等人,在靖难之役后,均被朱棣晋官加爵。这些朝廷重臣在靖难之役中于不同时段纷纷导向燕王,虽有时事所逼,但从事后明成祖对他们的大加封爵可知,在靖难之前他们均或多或少的和燕王有所联系。
此外第三点也是对战事影响最关键最直接的一点便是朱棣十分注意军中势力的培植。 早在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北平之时,就跟随其岳父大将军徐达以及大将蓝玉、傅友德等人在军中历练。作为藩王的朱棣多次受诏随军出征塞外。,然仅为名义上的大军统帅,但是在不断的军事战争中磨砺逐渐积攒丰富的军事经验,这点是深居宫中的朱允炆远不能及的。
此外朱棣常年统军驻扎塞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扶植忠于自己的嫡系将领。燕王起兵之初所依赖的大将张玉、朱能、丘福、王聪、潭渊无不是一时骁勇猛将,这些骁将靖难之中为朱棣披荆征战、攻城略地,均立下不世大功。
三、朱元璋临死前的察觉
纵然朱棣暗中举措极为谨慎,但始终也逃不过朱元璋漫天的耳目。就在朱元璋病逝前一个月,他便察觉到朱棣私下动作不断,只不过尚无实据而直接处置。
因此,朱元璋下密诏于晋王,命其 “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 可见此时病在膏肓的朱元璋已经察觉出朱棣有不臣之心,只是自己时日无多无法进行确认,因此只能命晋王布兵防范,以防不测。
一个月以后,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便撒手人寰,最终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藩王朱棣这个大隐患。
朱棣继位为明成祖后,便多次下令编纂修改史籍文献,大肆抹黑建文帝君臣,而明中后期出现的大量私修著作才得以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以窥建文一朝始末。
所以可见,藩王朱棣被逼谋反之事只是为其获取帝位合法性的托辞,他早在懿文太子朱标病逝之后便一直隐隐有篡位之心,而建文帝的削藩只不过为其叛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罢了。
无奈中国历史均是胜利者所写,建文帝君臣被抹黑至如此,也只能怨其能力不济,以致失国亡身。
参考文献:
[1] 《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M]
[2] 陈昌旺明成祖朱棣的军事思想研究[D]
[3]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D]
[4] 刘倩靖难及其文学重写[D]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护卫边疆。先后多次抵抗外敌,且在职期间曾两次北伐,取得极大的胜利,充分展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扩大了自己的声望。
如果不出意外,朱棣应该会在北平作为一个藩王,度过一生。可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先后去世,自己则成老大了。本来按理来说太子应该是自己的,可是朱元璋到死都没有立他为太子,反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让他做皇帝。
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称臣,朱棣可做不到。而朱棣之所以造反,发动靖康之难无外乎三点。
一:朱允炆继位后,大肆施行削藩政策,触动了包括朱棣在内藩王的底线。把藩王的权力收回来,巩固中央集权,本是对朝廷是好事,只是朱允炆太过了。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被剥夺权利的藩王都没好下场。朱棣如果不采取行动,也必然会成为其中一员。
二:朱棣想要证明朱元璋让朱允炆继位是错的。本来对于大哥朱标是太子,朱棣还没什么意见,毕竟朱标是嫡长子,有才干又照顾他。可朱标死后,朱元璋还让朱允炆继位,这就有点说不过去,自己远比朱允炆有能力,为什么还选择朱允炆。朱棣想证明朱元璋不选自己是一个错误。
三:朱棣有野心。试问有多少人能对皇位不起贪念,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通向皇位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血与火,是要争那第一人。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绝不是一个好人,为了皇位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但他是确实一个好皇帝,开创永乐盛世。
政治上,完善文官制度,设置后阁。把丞相的权力分到几个殿阁大学士,帮助朱棣处理繁多的政务,可以减少个人主义的错误发生。这个制度也被西方所模仿。
军事上,定都北平。北平原是朱棣的藩地,在那里朱棣经营多年,有了很深厚的基础。北平之地易守难攻,北可抗击入侵的蒙古人,南可统帅中原,使明朝南北互通,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又比如收复安南,巩固边防。安南在汉唐是其归属地,五代十国是乘机脱离。后来明成祖朱棣派兵攻打,才收复安南。巩固北方,为了明朝安定,朱棣多次北征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势力。
经济上,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粮食充足。兴修水利,使南北交通便利,鼓励百姓耕种荒田,促进农业发展。
文化上,编纂《永乐大典》,这部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外交上,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许多国家来朝见明朝,并于之建交。明朝更是派郑和多次下西洋,彰显国力强盛。
从个个方面可以看出,朱棣或许比较冷血,但毫无疑问他是个好皇帝。
朱棣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听着比较陌生,但是只要说起他的另外一个称号----永乐皇帝,那么就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在朱棣当政期间,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典型的一个事迹,就是朱棣派了郑和七下西洋,彰显了国威,并且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然,和“永乐皇帝”绑在一起的,还有他那极富传奇色彩的争夺皇帝位子的征途。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拥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政治能力的朱棣,一直想要得到自己父亲的赏识,成为大明朝的继任皇帝。但是天不遂人愿,朱元璋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最喜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听到这个消息的朱棣可以说是气急败坏,加上建文帝朱允炆早就有了“除朱棣而后快”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燕王朱棣果断起兵造反。但是他深刻地认识到,只凭自己一班人马,想要打败建文帝并不现实。所以在选择盟友的时候,朱棣一下子就选中了拥有朵颜三卫的宁王,并许诺在事成之后与宁王共分天下。
起初的宁王其实并不愿意起兵造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王爷当得好好的,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更进一步”。但是,燕王朱棣使了计谋,逼得宁王和他一同起兵造反,并画了一个“大饼”给宁王。
当然,顺利坐上皇帝位置的朱棣并没有信守诺言,而是给宁王换了一个封地,并且严加看守,相当于是把宁王给软禁起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