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属于比较开朗的人,平时和同事相处很好,从来没红过脸,四川人的习惯,开玩笑的时候有口头禅·……“你妈”,正式场合不会出现口头禅,结果今天瓜了……

另一部门同事早上串门到我们部门,我在敲电脑,平时和他也就点头之交,他可能是没话找话说,就对我说:“哟,你安逸哦,带个眼镜在电脑上敲敲……”我随口说:“你妈哦,戴个眼镜就安逸了嗦,那给你戴嘛···”不料他立即翻脸:“都是同事,啥子你妈你妈的,下次再这样,我要动手了!”然后愤愤而去……留下瓜兮了我……部门其他同事沉默中……

我承认我的习惯不好 我也承认我居然把他当作朋友对话……是他太小气,还是我习惯太差?不管如何……以后还是要注意改正……既然是点头之交说话就不要这么随便三……有朋友建议下次改成你妹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之前有个统计,中国人“十大口头禅”前三甲是“随便”、“神经病”、“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说,但是作为四川人,是不是觉得有点不过瘾?因为四川人的口头禅太多了……在四川,有种出乎意料叫“哦豁”,有种等待叫“你跟劳资等到”,有种承诺叫“儿豁”!!俗话说,学好四川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不,语文成绩直线上升!

“老子”在四川人中用得非常多,属于第一人称,代表“我”。不过在外省人看来,这是一个脏话,用意是占便宜,侮辱自己,称是自己的爸爸。所以不管是四川人去外省,还是外省人来四川,一定要了解各地的文化,否则就会容易造成对骂甚至打架。

“老子”——这四川人言必自称“格老子”,说别人都是“龟儿子”。按理说中国人讲究一个“谦逊”,凡事要低头,“让”字要当先,对人矮三分,绝对不吃亏。见面不管认识不认识,叫一声“大爷”总是好说话儿,年龄相仿发或者是比自己年龄还要小得多的,也会尊称一句“大哥”,这是最不济的啦!可这四川人就是不一样,他就是这麼托大,而且是自然而然的。说起来这还真是够自大的,可这种言语间自然流露出来的自高自大,就那麼透著四川人中的一股子自信的劲儿,这言必称“老子”也说明四川人是不会轻易地向谁低头的,无论是多大的困难包括在这次大地震面前,四川人也是不会低头的。

刚刚说到“龟儿子”,现在是四川民间骂人的俚语,即乌龟的儿子咯,而乌龟就是王八咯!正儿八经意思徐老师说过的:“龟儿子”一词成都在秦末建城的时候,市井之间传言城里的人都是乌龟的子孙,统称龟儿子,寓意长寿,祈福,保佑等迹象的意思,但由于外界对四川的谬传,慢慢的龟儿子就成了四川人的外号并被歧视,直到今天,龟儿子在成都成了骂人的话。

北方话“大爷”多用来称呼父亲的哥哥,而四川话中的“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如果你在四川问路的时候遇到个男性老人加上这个称谓会显得很有“礼貌”……“婆婆”也是一种称谓,通在四川常称呼女性老人的时候都能用。在问路的时候对到女星老人加上这样的称谓效果也很好……

肯定现在想跟我说:你懂个锤子,又在乱说!其实四川人说“锤子”要看场合来确定是不是算骂人,有时候就是一句自言自语,表示对现状的烦躁和不满,有时候和人吵架对着别人说这个词就是在骂对方了。

2013年四川暴雨,都江堰安龙镇农家乐老板高志强,10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毁于洪水,他不顾损失,从洪水中救出了30多名受困群众……高老板的妻子王丽君见他救人不顾自己安危,埋怨他:“关你球事!”高老板回答她:“你晓得个锤子!” 这样的仗义行为感动了无数网友,赞其夫妇为“锤子哥”和“球嫂”。就因为这“锤子哥”和“球嫂”两个称呼,让巴蜀人倍感亲切。

关于“球”的笑话段子也很多…… 老师说:同学们、请用“足球、篮球、水球、排球、冰球、网球、手球、气球、小球”写一段话。学生马上开始写:今儿感冒了,鼻子足球得很,篮球得上医院,那儿的医生水球得很,还要排球半天队,体温计也冰球得很,还治不了病,与其网球医院跑,还不如手球在家里,医院把老子气球得要死。不是四川人你就小球不得我在说啥子!“球”与“锤子”,在四川方言中的意义已经转化,不能简单冠以粗俗之名,冠以“通俗”词语更恰当些。像之前那个“锤子哥”和“球嫂”网民们不是在赞扬高老板夫妻,而是在骂他们了……

上次一位外地朋友问我:四川人口头禅怎么是“日”?我告诉他:四川是盆地,常年阴天,大家都喜欢太阳,所以老是挂在嘴边。他听后恍然大悟。他接着又问:那为什么北方人的口头禅是“草”?我说:大概是因为北方冬天寒冷,树木大都枯萎了,因为大家想念绿色植物,所以老把“草”挂在嘴边。

关于这句,徐老师只能说这么多……

说多了,被关了就“背时”了……这个“背时”就是倒霉,不走运,触霉头,经常可以听到成都人说“背你妈的时”“该背时”。

四川人说“鬼迷日眼”就是说某人是吊儿郎当,看不顺眼,但不是丑的意思。标准的解释是指某个人的打扮或行为举止,内涵修养却很土气,很俗气;也指某个人整天不务正业,街上的小混混,打扮很另类,但是很低俗。

烦的最高级。烦,烦的很,烦求的很!指非常烦,对于某件事或某个人令人反感讨厌。

在四川问路时你会得到“抵拢倒拐”这样的回复,意思就是沿着这个路走到尽头然后再转弯的意思。购物的时候,尤其是衣服类的,店员告诉你喜欢的话可以“告一下”,意思就是可以上身试一试的意思。

买东西被坑了,就会说商家“屁儿黑”……被四川人骂屁儿黑,一般是在指打架斗殴时出手凶狠,乱“宰客”等行为,也有领导对下级处罚过于严励等行为的的用语。因此总有人说“屁儿不黑不是角色”。

徐老师晓得又要遭骂“胎神”了……其实这个话喃主要是成都人说,用来形容一个人神经兮兮,脑壳被门夹了,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低能。开始是骂人的,后来使用多了就变成口语了,很好的朋友之间开玩笑偶尔用到。民俗中"胎神"也被叫做胎气,中医把复杂的生理简化为气这个概念,来作为医学理论。因为早期民间很多群众不懂胎气,就将胎气奉为神明,认为是专管胎儿的神灵。

在四川,“仙人板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仙人板板就是你祖宗十八代的意思咯!仙人板板标准解释多指在祖供台两端盛放供香,中间盛放蜡烛,水果位于蜡烛后方,供台后为遗像,表示对先人的尊敬。

是不是觉得今天说的“西撇”,因为没说到“瓜娃子”?“瓜娃子”其实也主要是成都人说,哪个是瓜娃子就是哈儿、笨蛋……

“西撇”的“撇”(Pie读4)声,这个字在四川话的意思里就是说不好,差的意思。而“西撇”则可以运用在说东西很不好、很差的情境中,当然还有一个词“黑撇”,它的意思和“西撇”是等同的。 “哎,你晓得中国男足昨天把巴西队对打赢了吗?”,“安?玩笑也不是楞个开的三,中国男足技术恁个瞥,把巴西队都打赢完全是天方夜谭嘛”。

说起窑裤儿,很多人晓得是内裤,但是不晓得为撒子是内裤,就像你每天吃饭,你还问,安?为撒子我要吃呐?那我们就闲摆一哈,窑裤先~内裤在中国西南地区喊:窑裤、火窑裤、火把窑裤、火炮儿(其实正确读法是火帕)等。最早起源是因为古时候,人们通称砖窑、瓷窑、瓦窑等用火烧制砖瓦瓷器的窑口为火窑。里面高温作业,工匠们不得不赤膊上阵,只穿贴身短裤。所以最早是因为窑匠师傅们所穿,后来却变成所有内裤的统称了……

四川人上厕所喜欢说“解手”。雅称为“出恭”或“内急”。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湖广填四川时期,很多移民被捆绑上路,在漫漫长途上他们免不了要屙屎洒尿,内急时便会要求押解官差,解开被捆绑的双后一了方便,喊久了,就简单喊“解手”,大家就知道要上厕所了。

“咋子嘛”也是四川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表达一种很傲娇,很有气势,很牛逼哄哄的情绪。比如:我对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你还想咋子嘛?

其实说了那么多,四川人的口头禅很多并不是真的要骂人,就像在淡而无味的菜中撒上一把辣椒,让平淡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这个问题啊,吵架无好言,打架无好权,最好的不要跟任何人吵架或打架,要说跟四川人吵架是怎样的,四川人吵架岀口就是脏话。吵架跟那里人都一样,就是骂人的语言用的不一样,还是不吵架的好,无论走到哪儿,跟五湖四海的人见面就是修来的缘份
四川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拥有多种含义。
1、由于成都及重庆两大城市在四川地区的地位和对外的重要影响,四川话通常指西南官话成渝片,即成渝话,成都话和重庆话是其代表。
2、也可指四川方言,即流行于四川及重庆境内的方言的总称。
四川话的特点:
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
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怀。尽管如此,作为地方方言,尤其是鉴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来源的复杂,至今仍有三十多个客方言岛、四十多个湘方言岛的情况下,四川话内
部,四川话与普通话,都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
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②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
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ǖo。③声调调值无高升调。
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独立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但是,
这些地方(西昌、冕宁除外)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成渝片这四个声调的调值相类,分别为高平调、中低降调、高降调、低升调或低降升调。
至于细微差别,各地颇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
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
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
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
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
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
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
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
一些地区动词有“A-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
他飞一飞的跑。
肚子痛得绞一绞的。
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虽然普通话也具有相同的构词方式,但四川话这类词远比普通话多,而且表意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
频率高。这从川剧、方言作品和地方报刊上都可明显感觉到。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这种生动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情色彩。例
如,“火巴
”(软)前面加“溜”、“稀溜”、“捞”、“捞捞”,后面加“溜溜”、“捞捞”、“稀稀”等都表示很软,但程度却有细微的差别。这里A+bb的格式尤其值
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情色彩):
①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
红扯扯 黑黢黢 臭烘烘 慢梭梭;
翻叉叉 吊甩甩 闪悠悠 垮筛筛;
风浩浩 心欠欠 猴抓抓 嘴刮刮。
②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
活甩甩/活甩活甩 扯稀稀/扯稀扯稀
蔫梭梭/蔫梭蔫梭 慢吞吞/慢吞慢吞
③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
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
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
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
还有些Abb式没有与之相应的Aabb式。例如:
密匝匝/密密匝匝 昏沉沉/昏昏沉沉。
④语素A的词汇意义很清楚,语素bb的词汇意义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则要同A组合之后才显示出来,如“生生”、“筛筛”。什么bb与什么A组合是约定俗成的。
句法方面,四川话在句法上与普通话对比,显著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
1、能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程度补语(后带“了”)的词相当丰富,且富于表现力。例如:
很:累很了/胖很了/看书看很了。
惨:喜欢惨了/安逸惨了/热惨了/方惨了/好惨了/坏惨了。
完:对完了/好完了/体面完了/精灵完了。
2、动词后用“倒”、“起”、“倒起”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着”或用“到”、“了”、“起来”等作补语。例如:
看倒看倒就睡着了。(着)
到处都买得倒这起布。(到)
管不倒那么多。(了)
坐起说不如站起干。(着)
赶紧睡倒!(下)
把裤脚挽起。(起来)
你坐倒起说嘛。(下)
你等倒起,我一哈儿就来。(着)
综上所述,四川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上面仅是撮其大要,至于更细微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扩展资料:
四川话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四川人爱“算坛子”,也就是特别爱开玩笑。如果你来天府之国出差,旅游;最有必要的是了解一下四川话,以防自己“吃了亏”还不知道。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