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宣告日本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扶植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企图通过傀儡溥仪完全控制东北。
图:侵华日军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在张学良指挥下,没有抵抗便撤回关内,而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没有派兵收复国土,仅仅是口头表达了不满。老蒋把全部希望押在美国和国联身上,希望国联能出面调停,逼日本退兵,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后来我们都知道,日本不但占领了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中国大半国土。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14年抗战,美国是支持中国,支持老蒋坚决抗日的,实际上美国参战,是因为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偷袭了美国珍珠港,美国才被迫宣战。在此之前,美国是默认日本侵华的。珍珠港爆发之前,日本侵华战争物资大多是从美国进口,美国向中日双方都卖资源、卖武器,大发战争财。
图:珍珠港事件
我们来看看日本侵略东北后,各国都是怎么表态的?美国态度让人意外。
国联
首先是国联,国联大家都清楚,是联合国前身,二战前国际组织,实际掌控者为英法。自九一八事变后,老蒋一直都寄希望国联出面逼退日本,那么国联是怎么表态的呢?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联控诉,国联作出的决议主要有2点让人愤怒:1、双方都要保持克制,不要把事情扩大。2、中日两国应同时撤兵。可见国联是明显偏袒日本的,首先日本作为侵略者,侵占了中国领土,却要中国克制,不要把事情扩大,其实等同于默认了日本侵略行径。其次,国联让中日同时撤兵,东北本就是中国领土,让日本撤兵的同时让中国也撤兵,看似公平,实则荒谬。
图:侵华日军
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不想管、不愿管,采取的是绥靖政策。由于老蒋一直视国联为公正组织,即便国联做出对中国不利判决,当时老蒋还是完全听从国联的,严令中国军队与日军冲突,并且告诫国民勿动,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实际上老蒋默认了日本侵略东北的事实。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写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就是在得知老蒋和国民政府向英美法妥协,愤而写下的。
苏联由于和中国接壤,所以是最早表态的国家之一,九一八事变3天后,苏联《真理报》刊文严厉谴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揭露英美法对日本纵容绥靖真面目。苏联声明:在道义上、精神上、情感上完全支持中国,并提供一切必要援助。
苏联声明支援中国,原因之一自然是担心日本会北上进攻苏联,造成苏联东西两线的战略压力,其实当时包括美国、中国在内,几乎都认为日本会继续北上进攻苏联,不过日本最终选择南下。
美国
很多人觉得抗战时期,美国是全身心支援中国的,实际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这10年时间,美国除了在口头上偏向中国,捞点好处外,实际却是日本侵华最大受益者。日本石油、武器,战略物资大部分都是进口自美国,仅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底,一年多时间,美国就卖给日本价值181亿美元军火,还不包括其他战略资源。
图:日本关东军
因此日本侵华,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我们看美国不要看他口头说了什么,要看他实际做了什么。另外,美国默认日本占领东北,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从东方夹击苏联,假如日本能北上进攻苏联,或者与苏联死磕,那对于整个西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美国,包括国民政府都默认日本占领东北的原因,因为他们都认为日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苏联,只要日苏打起来,美国坐收渔翁之利,而战后日本也会把东北还给中国。
英法
咱们上面说了,当时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国联态度实际上就是英法态度,因为英法在东北没有太多利益,日本占领东北不会对英法造成利益损失,反而能坐观日本苏联缠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英国声称:“要做到公平客观,不偏袒、不同情任何一方”,法国态度亦是如此。英法此后和美国一样,大量向日本供应军火,法国还给日本提供了8亿法郎贷款。
图:侵华日军
所以说,任何时候,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国际至今仍然延续百年前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被尊重。
1、中国抗日战争迫使日本放弃“北进”方针
日本军队在占据中国东北甚至建立傀儡政权后,先是遇到抗日义勇军的大规模抵抗,接着又面对抗日联军的持续斗争,关东军必须分出相当多的兵力镇压中国民众的抵抗运动。而为维护傀儡政权的“安全”,关东军还要南下占领山海关,推进至热河、长城一线,与中国军队频繁发生冲突。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后,要求盟友日本从远东发起攻击加以配合,这也为日本实施北进战略带来了机会。但面对这样的局面,关东军和日本军部却开始重新检讨向北进攻苏联的战略。
2、中国抗日战争阻滞日本“南进”扩张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打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使日本迟迟不敢发动太平洋战争,为美英等国进行太平洋战争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扩展资料
1945年7月26日,中国与美国、英国一起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接着以反法西斯同盟主要国家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开始在国际社会承担重要责任。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备受列强欺侮的状态相比,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中国的国际地位之所以实现质的飞跃,是因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意义。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与盟国协同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二战中美军和日本的战争最主要的是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范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八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
经过概述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194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主要以太平洋和周围国家为战场。由日本和美国等同盟国家交战,战争爆发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开始,日本空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美国对日宣战后,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跟着宣战,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也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太平洋战争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参与太平洋战争的同盟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英属印度帝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荷兰流亡政府、自由法国和苏联。轴心国则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汪精卫政权,以及泰国。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韩国、台湾)征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国也有很多亲日派参与战争。
这场战争除了日美两国大型海上战斗外,同时也导致位于欧洲轴心国集团的灭亡、日后的冷战局势、原子弹的使用、反殖民浪潮和日本与中国政治发展,对亚洲与太平洋周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甚巨。
右派有一特点,就是哈美,并时常大讲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友好”。老右派流沙河有一篇在各论坛广泛张贴、名为《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的文章,就大讲中国抗日战争时,美国对中国如何友好。前些天,强国论坛深水区就贴出几篇哈美文章,8日11日,的家上贴了名为《奥运会,让我们把更多的掌声献给美国运动员》的哈美文章。的家文标题名不符实,文章主要内容是谈历史上美国如何“正义”,讲美国对中国如何“友好”。 的家文一开始就写到,“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的一方”。8月13日,映洁的、名为《 对外交往:旗帜鲜明地与美国合作》的文章则说:“ 二战中的美国,成为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映洁文、的家文和流沙河文章一样,企图通过颠倒黑白,掩盖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支持的事实,来证明中国抗日时,美国对华友好、正义。
但是,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支持的历史事实是掩盖不住的。
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抵抗德日侵略的重要战场之一。而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是属于“正义的一方”。但美国、英国与法国,对德、日在二战前侵略、扩军的纵容和支持,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也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美英法希望德国杀向东方,希望日本杀向北方,从欧洲东部和中国东北两个方向进攻社会主义苏联,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正是这种出于对社会主义仇恨,而产生的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战略,使美英法长期对西边的德国和东边的日本的侵略,都执行绥靖纵容政策。
德、日帝国主义也力图利用美英法的这种企图。日本军阀提出建立“大日本”——一个包括中国、苏联的西伯利亚和其他东亚地区的殖民帝国——的计划时,就把自己的侵略行为说成是防止“共产主义的威胁”。
日本在完成侵略中国准备,并中国正在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时(日本大力宣传该战争存在“赤化危险”),于1931年9月大举侵入我国东北。
而美国对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持纵容态度。美国有时在口头指责下日本,以欺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但却通过供应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提供实际支持。美国的对日绥靖计划,是企图让我国东北变为日本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最终进攻苏联,使苏日两败俱伤。另外通过日本占领东北,限制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向东北漫延。
美国政府和美国资产阶级(尤其是美国军火公司的资本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纵容,表现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美国不但不谴责这一侵略行动,反而与日本密商谅解。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此即史汀生主义,其实质是企图以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美在华的权益。它是此后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史汀生主义_)因此,史汀生的照会和次日美国国务院的表示,实际向日本表明,日本不要伤害美国在华投资、贸易利益密集区域(如上海),日本可以侵略美国没有多少利益的、同苏联接壤的东北地区。
在美国的书籍中也记载着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纵容。美国一部描写美国最大化工公司和军火公司——杜邦公司的书,就揭露了美国总统胡佛、美国军火商对日本侵华的支持。该书写道:“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从杜邦公司纯粹正规的商业道德观中得益。胡佛总统以同情的态度看待他们在1931年入侵满州……他宣称:‘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们与它的友谊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由于自己的政府表现出这种态度,所以杜邦家族在那一年和日本签订了有利可图的协定并不令人惊奇。在国务卿史汀生谴责日本进攻满州后不久,从三井化学联合企业来的日本经理人员同杜邦公司的经理人员在威尔明顿会晤,并交付了90多万美元,以换取杜邦公司氨炸药的配方,这是一种生产较廉价的军火的制作法。国务院不顾史汀生公开说的漂亮话,私下对杜邦公司的这笔买卖表示完全赞同”(〔美〕齐尔格《杜邦在尼龙幕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00、201)
网上一篇名为《勿忘918国耻日》的文章写道:“美国、英国早与日本做了利益交换,一方面希望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一方面又希望日本进攻苏联。美国、英国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动。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发表讲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也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181亿美元的军火。”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仇恨,使资本主义的美英法纵容支持日本侵华。也出于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仇恨,使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也以妥协和不抵抗来纵容日本侵华。918后,国民党政府命令不抵抗日军,“蒋多次喊出‘我们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汪精卫甚至说中国抗日是为俄国打仗”( 《勿忘918国耻日》)。从这可看出,甚至国民党也有通过不抵抗日本,让日本占领最有利进攻苏联的地域——中国东北,并让日本在无后顾之扰状况下从中国东北进攻苏俄的想法。国民党也认为,中国抗日,是对日本进攻苏联军事战略的干扰,是替苏俄打仗。因此,国民党的不抵抗的对日绥靖纵容政策,本质与美英法对日纵容政策是一致的。
美英法对日本的纵容、支持,鼓励着日本对华侵略,日本不满足只侵占同苏联接壤的东北地区。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又向华北侵略渗透。日本一面向华北推进,一面极力强调他们是执行与共产主义斗争的任务,因而他们的行动符合包括美英法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日本政府奉行反苏政策,常常公开宣称敌视苏联。1936年日军士兵多次袭击苏联边防军,11月25日日本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11月26日日本即在哈桑湖附近,出动大批日伪军越过边界,袭击苏联边防军。日本激烈地反苏反共表现,很符合美英法的意愿。美英法、甚至国民党政府都希望日本这种激烈地反苏反共表现,最终转变为对苏战争。美国等不愿因为日本侵华伤及自已在华利益,而对日采取经济制裁等实际措施,怕这些措施使与日本关系恶化,会损害日本对苏仇恨的专注度,干扰日本进攻苏联的战略和战争准备,使美国等希望的日本对苏战争夭折。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纵容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扩张。
美国不仅继续纵容日本侵略扩张,向日本提供军火及装备,“美国并向日本军需工业大量投资,帮助日本建立起现代化的军事工业,美国福特公司提供日本现代化冶金技术,洛克菲勒财团帮助日本建立新式电气工业,梅隆财团帮助日本飞机制造业的进一步现代化”(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 613)。
甚至当日本陆军在1936年提出应付未来对苏、对华战争的、耗资巨大的“六年作战准备计划”(1937—1942),美国认为这主要是针对苏联的战争准备计划,继续以给予日本贷款、供应战略物资形式,来为日本陆军扩军备战提供实际支持。
日本摸透美英法意图,因此一边大喊反苏反共,并采取包括袭击苏联边境等恶化苏日关系措施,以表示自已是美英法必须借用依靠的、能就近攻击苏联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又大肆在中国侵略扩张。日本相信,美英法不敢因为日本在华的侵略,而以实际行动惩罚他们必须借用依靠的、能就近攻击苏联的主力军——日本。
因为美国等的放纵,日本侵华更加放肆,通过1937年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1937年9月14日,美国宣布禁止用美国船只装载武器和军用装备出口。美国似乎很中立公平,不用美国船只为交战的任一方的军购服务。但这一政策首先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量齐观,根本未体现出哈美派说的美国“正义”,美国是“ 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另外,这一政策适合拥用强大海军的日本的要求。因为日本海军掌握中日间海域的制诲权时,日本船只从美国装载武器和军用装备及其它战略物资能畅通无阻。而掌握制海权的日本海军对中国沿诲的封锁,使中国即使在美国买了武器装备,也不敢用中国船只运输(除非寄希望能躲过日本舰只拦截),只能租用日本不敢检查的美国等国船只。但美国禁止租用美国船只运输在美国买的武器(只能租用美国船只运输在美国购买的非武器类货物)的政策,使日本照样能获得美国武器和军用装备,而中国却难以获得美国武器和军用装备。
美国的这种政策和日本的海上封锁,不仅造成中国武器输入极其困难,也使中国其它物资输入产生困难。在1937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15亿美元货物,下半年进口额就下降到0.73亿美元,1938年下降得更多。为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呼吁西方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来改变实际上日本能输入武器,而中国难以从西方输入武器这一不利状况。
1937年11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1922年华盛顿条约的缔约国会议,讨论远东已经形成的局势。参加会议的有英国、美国、中国、法国……,日本和德国拒绝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要求布鲁塞尔会议作出关于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和给予中国援助的决议。……如果国际联盟所有会员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不失为制止侵略者的一种手段,因为日本的原料进口大约四分之三来自英国、美国、中国、荷兰、印度尼西亚、法国、印度支那。日本所需的重要战略原料,如铁砂、铅、锡、锰之类几乎完全依靠从英国、美国、和荷兰输入。但是,关于制裁的建议没有得到法、英、美三国的支持。法国外交部长德耳博在发言中说:‘任何强制性的决议都不能从法律上和事实上有效地、园满地解决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英国代表团团长和美国代表团团长德维士赶忙附和德耳博的意见。……最后,布鲁塞尔会议只通过了宣言式的决议,指出日本在中国的行动违反华盛顿九国公约,建议日本停止军事行动,但是没有规定出任何对付侵略者的措施
我们知道,美国是喜欢使用经济制裁的,二战初期对苏联,现在对古巴、朝鲜、伊朗、津巴布韦等找借口都要经济制裁,但他对日本侵华,却找借口不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希望西方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的目的根本不能实现。
哈美派经常就以美国某时对日本的谴责,作为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支持的证据。但那些谴责极其虚伪,因为在口头谴责同时,美国不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还继续用军用物资来支持日本军队和日本军事工业。
例如,哈美派常以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总统发表号召建立反侵略者的“防疫线”的演说,作为美国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证据。但罗斯福总统演说却不敢指出侵略者的名字,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在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防疫线”一语是否意味着经济制裁,总统起初回答道:“不,不一定”,接着简单地说“不”。
1938年7日1日,美国国务院通知美国飞机公司说,美国政府不同意把飞机和飞机零件出售给正在进行狂轰滥炸的国家。这就是有名的“道义禁运”。哈美派也常以“道义禁运”来证明美国反对日本侵华。但“在‘道义禁运’之后,美国垄断资本家反而增加了对日本的输出,如1937年,美国出售给日本的飞机价值为2484万美元,而在实行所谓‘道义禁运’以后的1938年,美国售给日本的飞机价值却增加到17454万美元,这个实例足以说明罗斯福政府的所谓‘道义禁运’的虚伪性。”(《美国通史简编》 615)
在美国供给日本军事物资,而中国难以从西方获取军事物资情况下,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经苏联政府提出,1937年8月21日,苏联和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中国派代表团到莫斯科采购军火。当时中国最急需飞机,苏联同意用苏联贷款,向中国提供包括350架战机以及坦克、大炮与配套弹药和器材,并立即从9月15日开始调运首批飞机共225架来华,并派出飞行教官、仪器教官、维修技师和工程师等,培训中方人员掌握并保障军事装备的运行。苏联作战飞机于10月27日到达中国。12月1日,苏联志愿航空队正式参加了南京保卫战,随后积极参加保卫武汉、重庆和其他许多城市。而美国陈纳德的飞虎航空队,直到1941年8月,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4年后,二战爆发近两年后,才开始与日本空军作战。
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在二战中犯下了累累战争罪行。到了二战后期,经过各同盟国的共同努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是胜利在望,欧洲战场的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在远东太平洋战场,只有日本仍然负隅顽抗,不肯俯首就服。此时,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个同盟国之首,为了各自的国家和军事利益,在对待日本问题上,表现出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的矛盾态度,合作中有猜疑,对抗中有妥协,两国在对日出兵问题上的种种较量,不仅体现了世界军事强国在攫取战争利益上的抗衡,也勾勒出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粗略轮廓。本期就跟您聊一聊二战胜利前夕美苏在对待日本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
1945年,欧洲战场上的对德战争已基本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中。尽管胜利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但战争的形势依旧严峻而复杂,如何结束太平洋战争、迫使日本投降,是美苏等同盟国家首先需要直面的问题。由于美国是二战中对日作战的主力之一,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美国在如何敦促日本投降的问题上始终占主导地位。早在1943年1月,罗斯福就明确提出了要求德、日无条件投降的主张,同年11月,美、英、中三大同盟国又在《开罗宣言》中联合宣布:“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的长期作战。”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之后,罗斯福再次重申,“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同德国的战败同样重要”,“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必须像德国军国主义一样被彻底铲除。”
然而,日本政府却仍然寄希望于本国残存的军事力量,一面要求全体国民坚持顽抗,一面精心策划一种观望、拖延的“默杀”战术,期望利用外交手段和苏联谋求和平谈判,企图通过苏联的调节来争取更多“体面和平”的时间和条件。与此同时,日本军部的首脑仍然痴迷于武士道精神的疯狂战斗,提出要“以七生尽忠的信念的源泉”把战争进行到底,抱着“举国玉碎”的决心准备继续血拼。1945年2月至5月,日本国内进行了三次“兵备动员”,凑成了40个师共240万兵力,妄图依靠“在乡军队”及临时拉来的老弱病残进行“本土决战”。7月28日,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布以后,日本首相铃木公开声称:“政府认为《波茨坦公告》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官方的舆论导向作用下,日本国内对《波茨坦公告》未加评论,采取不予理睬、保持缄默的态度,没有意识到这是美国给予日本的最后通牒。
为了尽快结束对日战争,美国一开始计划联合苏联,采取与苏联红军合作的方式,对日本进行常规军事轰炸和本土进攻,迫使日本投降。这也是美国军事首脑审时度势、看到了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战争的艰巨性做出的决策,因为尽管美国接连取得胜利,但每前进一步都要增添一份伤亡,尽快结束战争才是减少伤亡的唯一办法。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就曾预言:“要想在日本本土使日本投降,估计要牺牲50万美国人的生命”。鉴于此种情况,罗斯福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在亚洲大陆上找到一支能够制服日军的强大陆军,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苏军如果能出兵满洲,那将大大减少美军伤亡,并缩短战争。1945年1月23日,美国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会议备忘录中明确表示:“为了给我们的太平洋战役以最大的支援⋯⋯必须使俄国尽快参战”。
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与日本因东方领土争端而摩擦不断,但苏德开战后,苏联将主要实力集中部署与西方,为了减少东顾之忧,苏联对日本的政策调整为股息忍让,希望彼此保持中立、相安无事,1941年4月,两国签署《日苏中立条约》,双方关系暂时得到缓和。然而, 历史 的发展常常令人难以预测,到了1943年,曾一度控制太平洋战略主动权的日本,深陷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战场难以自拔,美国对日宣战更是注定了日本的败局,此时苏联为了敦促美英等国开辟第二战场,主动放弃了日苏中立。1943年10月,斯大林向莫斯科参加三国外长会议的美国国务卿赫尔表示,在对德战争结束后,苏联有参加对日作战的意向,苏联愿意承担东方战场的作战义务。赫尔激动异常,当即表示:“这项决定对于我国政府和人民来说是个重大的喜讯。”
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美英要求苏联落实对日作战决定,苏联要求美英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斯大林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示,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开始对日作战。罗斯福最终也表态:“英 美决定于1944年5月在诺曼底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至此,苏美两国在对日作战以迫使日本尽快投降的问题上,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然而,合作的态势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越来越不愿意苏联出兵作战了,因为美国不希望强大起来的苏联插手远东事务,开始担心苏联开进东北后不再出去,担心苏联会和中共联合在华北建立一个政权,这无疑会对美国在战后独享战争胜利成果构成巨大威胁。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基于战后远东战略利益考虑,美国对苏联参战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7月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关于苏联参战必要性一事专门征求马歇尔意见,马歇尔表示,由于美国原子弹的成功,苏联的协助已成为不必要。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这在一方面是想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以剥夺苏联在日本问题上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也是向苏联进行政治示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直言不讳地说:“与其说原子弹是为了打败日本,不如说是为了在欧洲挫伤俄国的锐气。”总统杜鲁门也表示:“虽然我们迫切地需要俄国参加对日作战”,“但是我还是懂得不应该让俄国人在日本享有任何控制权”。
美国力图缩小苏联在日本问题上的影响,并不能阻止苏联出兵日本,也不能阻止苏联在二战中军事力量的逐渐强大。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苏联国土安全的威胁,苏联为在日俄战争中丧失的权益一直耿耿于怀,对日宣战似乎只是迟早问题。1945年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9日零时,苏联远东军在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的指挥下,以西路为主攻方向,分三路对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与此同时,苏联海军迅速在择捉岛等日本北方四岛登陆,并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军事占领。接着,远东军第25集团军协同海参崴基地的太平洋舰队主力实施海、陆、空协同作战,迅速而顺利地攻占了朝鲜海港雄基、罗津、清津和元山。日本关东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直至8月18日下令停止抵抗,正式向盟国投降。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的爆炸,再加上苏联对日本的宣战,都是促成日本迅速投降的重要因素,美苏在对日作战中的合作行动,为终止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做出了贡献。然而, 这种合作远非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目标一致, 美苏两国其实都是站在各自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使得这一短暂结盟 更多地体现出双方在远东地区的争夺 。实际上,到了战争后期,美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分歧也越来越大,随着共同敌人的逐渐消失,两国为各自战后的势力范围各行其是,军事合作已居于次要地位,更多的是争取各自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因此,太平洋战争一结束,美苏围绕着核武器展开的冷战便开始迅速凸显和升级。
参考资料:
陈锦晓:《奇异的同盟——“二战”胜利前夕美苏在日本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南都学坛( 社会 科学版)》,1989年第4期
闫晶:《太平洋战场上美苏远东战略与日本投降》,《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张卫军:《日本投降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与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 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蒲瑶:《刍议二战期间苏联对日政策之演变》,《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刘庆莲:《论苏联“二战”期间的对日策略》,《外国问题研究》,1984年第4期
第66集。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法庭对自己的裁决,不过她等到的是令自己近乎绝望的答案,她申请以日本人身份接受审判的诉求被驳回,最终以汉J罪和间谍罪被北平高等法院判处死刑。
监狱中的日本战犯们早已丧失了往日呼风唤雨的能力,只能龟缩在阴暗狭小的铁笼之中,这时候的他们竟然都还妄想着无罪释放。
审判做出最后的决定:
审判终于迎来了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刻了,法庭聆听了所有的证据和证词,各国法官聚在一起讨论投票为最终判决做好准备。
澳大利亚政府要求追责天皇,废除天皇制以绝后患,而美国考虑到未来的斗争将在社会主义阵营和民主国家之间展开,意欲保留天皇制以扼制共产主义的蔓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终于作出裁决,一干日本的战争狂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就说细部的过程
简单来说:日本二战战略思维叫“总体战”,这点很重要。这是贯穿整个昭和军事力量决策的核心思想。日本人不是傻子,至始至终都绝不希望和恐怖工业实力的美国人开战!所以不要光光美化山本五十六了,不止是山本大将,是所有日本军人都不想和美国打仗,特别是长期战争!“总体战”是驻德学习的几个武官归国后在国内推行的观点,其中几个重要人物包括冈村宁次,永田铁山等,还有几个重要的军人组织“木曜会”“二叶会”以及合并成的“一夕会”都贯彻了这个思想。中国解放后也学习过总体战。
要搞清楚一个误区:日美开战是因为美国要维护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中国利益。战前日美贸易额是中美贸易额的七倍,可见一斑,是有利可图的。所以美国不爱管中日战争。反而美国人还赚到战争财了。所以只是对日本进行了一些贸易惩罚和外交施压。
1941年的各方的考量:
------------------------1941年----------------------------
德国的考量:英国在1941年已经快被德军玩死,资源靠美国输血还有各殖民地输血。德国当时提议与日本签订轴心国协议,一是让日本东面牵制苏联,减弱苏军西线的兵力。二是让日本侵占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会加速英国崩溃。作为回报,日本接手当时已经战败的法国的“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获取橡胶等资源。且德国保证将会迅速在苏联战场取得成果,日本配合东面一举拿下苏联,拔掉日本维新以来的眼中钉老毛子,俄国西伯利亚虽然荒芜,但是苏联作为一个军事力量却一直对东亚虎视眈眈。日军关东军几十万众禁锢在那里几十年防着老毛子无法抽身。这是德军提议的考量。后来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远东军队也只抽调了25%的兵力。依然保持75%,飞机坦克大炮兵员数量依然超过日本一小截。
美国的考量:1941年英国是美国在欧洲最后一块立足点,是前线阵地。英国在欧洲的崩溃意味着美国与德国只剩下一道大西洋了,绝不能丢。所以疯狂支援英国。保英国东南亚殖民地,绝不能让英国崩溃。1941年美国国内也为此制定了法案和政策,开始大力扩充军备,其中就包括太平洋海军将在未来下饺子式制造军舰,维持英美在东南亚的利益。
日本的考量:当时是抵触德国提议建立轴心国,日本军部一派(武藤章派)认为苏联是一党制国家政治稳定,战略纵深大,资源丰富。不可能短期内崩溃。另一派(田中新一派)认为必须由关东军助力德军拿下苏联,而非观望,从而让苏联短期崩溃。吵了很久最后两派达成共识:“等待苏联出现迅速崩溃的征兆,日本就出兵”结果后来苏德战争陷入泥潭,出兵一直拖着。与此同时,1941年美国开启军工狂魔模式,会在今后几年迅速提高海军吨位,日本吓坏了!不马上开战,不拿下东南亚,以后更别想拿下了!1941年日美海军吨位比大概是(日本)075:1(美国)。再过两年可能扩大到03比1! 军部反对进攻苏联派(武藤章派)借机转移矛头,指向东南亚,以东南亚急需兵力打消主战派(田中新一)进攻苏联的念头。希望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和印尼,拿下橡胶(法属印度支那,泰国越南新加坡地区),和石油产地(印尼巨港地区)。从而维持一个资源能支持长期战争的“大东亚共荣圈”。和美国对峙并谈判。所以海军战略方针是要利用现有全部军力和美国决战,在军事上打出局面,谈判才有筹码。现在不决战,等明年美国人航母驱逐舰都造完了还打得过?所以才有了偷袭珍珠港和中途岛战役,然后和谈。当然中途岛失策被灭,那是后话。战略思考是正确的。
战前谈判:
日美进行了谈判,美国的立场是坚持“赫尔原则”大概意思就是让日本放弃现有一切,滚回小岛上不要出来捣乱。日本则是坚持总体战思想不肯放,军部不可能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所以日本军部和政界不断地奔走与美国谈判希望至少能保留一些事变前的利益。军部动手的日子也一推再推,最后无奈只能选择开战。双方都猜测对方只是在为开战争取准备时间。由于军部统计的资源大概只能维持一年多接近两年的战争,所以必须是迅速决战。否则必须牢牢占据东南亚地区,利用“大东亚共荣圈”的军需资源打长期战争。耗死英国,扭转局势。从而增加与美国和谈的筹码。(当然要和谈,美国真的不好惹)
最后:
开战时恰逢东条英机上台。历史对东条评价比较差,他靠地送礼拉关系上台的。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军就被灭,瓜岛战役失利。军部主张必须派精锐去把瓜岛夺回,不能让美国人在那里建立跳板。结果东条没这么干还把武藤章、田中新一等的人才都排挤出中央。瓜岛战役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导致满盘皆输。然后他就焦头烂额地这么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战败。
二战日本军人的并不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是群疯子,对美开战是一步一步推敲的结果。山本五十六有点被过度神话了。陆海军都有大量留学欧美的军人,都明白和美军开战意味着什么。只是山本五十六这个梗前几年微博传得比较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