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孩子也是个人,他也会喜欢听好听的话语,不好听的话,她就会顶撞你。做父母的听着孩子不顺自己的意,脾气也会上涨,久而久之,形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觉得孩子不听话,教不会,甚至动起手打!家长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也是孩子逼出来。那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冷战。过后再跟孩子说话。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吵架非常有意思,他们就像夫妻一样,“床头吵架床尾和”,没过三天,小伙伴的友谊就会恢复如初。
而家长吼骂孩子亦是如此,他们从来不记恨家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孩子天生就有“挨骂不恨”的属性?
为什么孩子被家长吼后不记仇?三点原因温暖又扎心,多数家长会泪目
1家长看后心酸——孩子害怕失去父母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还有双亲,就算双亲不在了,还有彼此,丝毫不会感到寂寞。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世界只有父母,当父母吼骂完孩子、甚至说出“我不要你”、“把你扔到垃圾箱”等话时,他们的内心就会陷入恐惧状态。
在爱情中,我们都知道“越是深爱,越是害怕失去对方”。
亲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害怕自己记仇,导致父母不要自己,从而变得孤独、寂寞、惊恐。
所以,家长一定要谨记:当你们吼骂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会变得“小鹿乱撞”,他们十分害怕你们不要他。
这时候,如果你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就要谨记在吼骂后给他们一个甜枣,以防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2家长看后心暖——孩子的爱没有条件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这句话:
“我养你,就是为了你能过上好生活、有出息,你以为是在为我学习、为我努力吗?”
然而,各位家长请你们扪心自问,你们的内心里就没有私心吗?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孩子成绩好,这样自己参加家长会脸上更有光?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儿女成才,这样自己的未来生活质量会更好?
某种程度而言,家长对孩子的爱都有附加条件,但是孩子对家长的爱却简单而又真诚。
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嫌弃你们没本事,不会嫌弃你们的基因遗传,更不会嫌弃你们有条件的爱。
许多孩子被父母吼骂后,都会小声嘀咕道:
“妈妈,抱抱。”
这是孩子承认错误的方式,更是他们爱父母的体现。
3家长看后心痛——孩子讨好父母的心态
当家长一次又一次地吼骂孩子,就算孩子没有做错事情,也会没事找事时,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
这时候,孩子就会主动承认错误,即使他们觉得责任不在于自己,也不敢说出口,因为他们想通过讨好父母来换取芳心,不想生活在被辱骂的日子里。
当孩子出现这种心态时,家长就要扪心自问,自己的身上是不是有问题?这种推卸责任或者拿孩子当挡箭牌的方式,真的可取吗?
各位宝妈、奶爸,看到孩子不记仇的原因,你们还忍心吼孩子吗?你们心里不觉得心痛、心暖、心酸吗?多数家长都会泪目吧!
“吼骂式教育”不可取,家长如何正确管教孩子?
我国教育界有一句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正因于此,许多家长管教孩子时都会通过吼骂、殴打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就是孩子会听话,他们短时间内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他们会害怕父母、讨厌父母,他们不理解自己做错的原因,逆反心理会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犯错,即使无数次被打、被骂,他们也死不悔改。
有些孩子天生顽劣,可能确实需要殴打,譬如“狼爸”萧百佑就有一句名言: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个孩子,就算他们不记仇,也会出现逆反心理。
所以,正确的教育方式至少要遵循以下3点:
1家长要学会倾听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是故意、还是无意?
美国学者曾做过研究,良好的沟通是40%的时间用于听,35%的时间用于说,16%的时间用于读,9%的时间用于写。
正因于此,家长的倾听可以传达出关爱的信号、代表对孩子的尊敬、具有净化心灵的效果。
2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
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犯错后,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直接打骂孩子。
孩子犯错后,本身内心就会有恐惧心理,家长若是再大发雷霆,更是会吓坏孩子。
教育不是一次性交易,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先学会倾听,再通过沟通传递给孩子正确的观念。
如果家长对育儿没有耐心,就只会吼孩子,这就不叫育儿,而是宣泄自己无处可放的负面情绪,孩子只是出气筒罢了。
3家长要尽早给孩子立规矩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6岁前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否则就晚了。”
“不成规矩,没有方圆。”孩子总是犯错,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本质就是家长没有给孩子立规矩,导致他们觉得任何事都可以做。
所以,家长要学会用规则教育替代情绪教育,这样孩子就会有规则意识,不会乱做事。
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地鼓励;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施行小惩罚,譬如打扫卫生、少看20分钟电视等。
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所有的生命都是通过妈妈十月怀胎,受尽分娩之苦才来到世界上,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
最真挚而无私的,任何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快乐。可妈妈们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当歇斯底里的怒吼取代温柔的呼唤时,对孩子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哦!
网友小丽是全职宝妈一枚,四岁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
是个安静可爱的孩子,女儿从小便如同一块软糯的小年糕,对自己异常依恋。一天早晨有些起晚了,心急火燎的小丽给女儿准备早餐,并来到卧室准备叫女儿赶快起床,贪睡的女儿揉了揉眼睛,
对妈妈撒娇道:好困哦,妈妈抱着我再睡一会儿,好不好?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小丽顿时大吼道:都几点了,还睡什么睡,你难道不上学了吗?
妈妈炸雷般的怒吼,顿时让女儿清醒了过来,不一会儿,孩子漂亮的大眼睛里就蓄满了泪水,眼看就快哭了出来,看女儿这般可怜兮兮的表情,小丽口气略有缓和:赶快起床吃早餐吧!妈妈给你准备了你最爱的火腿煎蛋。
经历了这场小小的风波后,小丽把女儿送到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门口,女儿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继续跟妈妈撒娇道:妈妈,我要走了,来个临别前的抱抱吧!小丽紧紧地抱住的女儿,并轻轻地吻了女儿的额头。
回家的途中,小丽心想:果然还是小孩子,还不懂得记仇。
难道孩子们真的是因为年龄小,而不会跟父母记仇吗?其实则不然,孩子不会跟父母计较,这些主要有这两个原因:
一、对妈妈全心全意地爱
许多宝妈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其实孩子对妈妈的爱,丝毫不比妈妈的爱少半分,在年幼的孩子心目中,
妈妈是自己世界的唯一,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人。
孩子爱犹如水晶一般纯净而透明,对于他们来说,妈妈把他们带到世界上,是他们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有了委屈,第一时间想要找妈妈倾诉;
遇到问题,第一个想要告诉的人便是妈妈;有了好吃的有了新鲜玩意儿,一定要让妈妈看;孩子对母亲的爱如同涓涓细流,细小却长久。即使妈妈情绪失控,对孩子发火,但孩子的爱胜过妈妈的怨恨,自然就不会跟妈妈记仇啦。
二、怕失去妈妈,不愿记恨
宝妈们常常觉得孩子小,不懂得人情世故,其实孩子小小的心里,也有一杆看不见的称,在丈量着世间的冷暖。有时妈妈对孩子发火,聪明的孩子在心里面会想:我哪里出错了,妈妈这么生气,会不会不要我了呢?面对妈妈的怒火,即使自己很委屈,他们也会尽量压下自己充满气愤的情绪,甚至是通过道歉或是其他讨好的手段,让妈妈不要对自己生气。
恶毒的话语犹如锋利的匕首,字字诛心,宝妈们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
正确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极其重要,如果宝宝做了错事,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些小建议。
一、深呼吸
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宝妈不光要照顾孩子,还要在职场打拼,当结束了繁忙的工作,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时,等待自己的却是满屋狼藉,这时,涵养再好的人也会情绪不佳。
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宝妈们,可以试着做深呼吸,慢慢地平复情绪,而不是歇斯底里的一通怒吼。
二、冷处理
当孩子犯错时,宝妈可以试着和宝宝分开。当彼此情绪都冷静下来时,再来解决问题。所谓的冷处理,并不是指宝妈把孩子丢在一旁不管,而是要给彼此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双方都以理智的情绪来看待问题。
三、勤沟通
孩子的想法与成人有极大的不同,所以宝妈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白孩子做事的动机,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矛盾与摩擦。
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家长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孩子,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当时的想法,换个角度,以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来重新看待这件事情。
宝妈们,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朋友,多沟通才是更好的相处之道。如此可爱的孩子,您还舍得吼他吗?
孩子三次叛逆期,管不好后悔终生,父母一定要看看!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而且还不止一次。“叛逆期”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说法,代指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其实,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学会尊重孩子,亲子冲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结果了。
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孩子从幼年到成年,会经历3个特别的时期,期间都会表现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特点区别对待。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孩子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孩 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是在两岁半到3岁左右。不过现在的孩子大约1岁前后就开始表现的“叛逆”了。就这一点,我的分析是:一方 面现在孩子的确越来越聪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们养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对孩子更早、更多说“不”。孩子们说出的第一个“不”,就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
这 个时期的孩子,行动上,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这是孩子从意识上 最早开始的与父母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感受与他人分离的快乐,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优秀的个人品质。
比如一位妈妈问:
老 师,您好!我的女儿两岁八个月了,一个月前我刚送她上半天制的幼儿园。在此之前,她不执拗,不爱发脾气,凡事有商有量;但这之后,她好像突然就叛逆、任性 起来,稍不如意就撇嘴,甚至做出打人或者拍打东西的动作,“不”“就不”时刻挂在她的嘴边,仿佛时刻等着反驳大人似的。究竟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这种变 化呢?她很爱幼儿园,从未表现出抗拒上学。但是这突然性情大变,我该如何引导?
案例里这个孩子,其实就是进入了她生命里的第一个逆反期。说 “不”,是她新学会的一种能力。这说明,孩子长大了,而且心理非常健康!了解到这一点后,父母还需要反思。想一想,是不是平日面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采取 命令、要求的态度和语气,甚至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那孩子习得的,也将是粗暴的处理方式。
简言之,面对叛逆期孩子,父母不能限制,更 好的办法是接纳,并引导。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即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让孩子做一道选择题。如,进家后,父母与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不 如换成可供孩子选择的陈述句:“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或是放在鞋架上。”睡觉的时候,父母给出的选择可以是:“咱们是现在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
父 母给出的选择其实是事先筛选过的,并且自己可以接受的。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方面,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做到良性引导;另一方面,孩子也不会产生被控制 感,相反还可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如果孩子不要你给出的选择,而想要额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诉孩子,他们所提出的不是一项选择。然后再重复 你给出的选择,让孩子决定。
除了粗暴回应孩子,我还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们对孩子过于耐心、“民主”,经常会反复问孩子“好不好”“行不 行”。如:“我们现在出门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实是,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其实,父母所做的 只是给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说“不”的机会。这些父母还需花费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释、劝告、讲道理。他们其实已被孩子左右,并未起到很好地引导孩子行为的作 用。
孩子在面对固定的那个照顾者(比如妈妈)时更容易出现逆反行为,建议家中其他人多参与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来,特别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 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规矩、不能等待、脾气大的情况,会更容易发生。而爸爸参与孩子成长的要点,即多带孩子玩,而非找问题、苛求孩子改正某个行为习惯。和 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做好榜样,孩子会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为,并且更容易建立规则意识,因为爸爸的一言一行里都是规则。
第二叛反期:7-9岁,准大人期
这 个阶段的孩子不同于婴幼儿时期的宝贝,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让家长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 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比较娇气等。
一位妈妈就曾这样问我:
老 师,您好!我女儿快9岁了,过去一直比较听话,近几月不知怎么了,总顶嘴。什么事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开脱的理由,哪怕是巧克力明明是她吃完的,非要说是爸爸 妈妈吃完的,她只吃了三四颗。写作业、弹钢琴,我让她做,她总要找个理由跟我辩解。今天我陪她听写单词并帮她记不会的,她不是抠鼻子就是抠手,我制止她, 她不听。我生气之下打她手两巴掌,她又哭又闹跟我吵,还要摔我的手机。我很伤心,我在她身上下了那么多心血,可她怎么变成这样——处处挑剔、厌恶、指责。 我该怎么办?
脾气秉性的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现象。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急于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会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掌控,表现为说话做事老气横秋、独立、有个性。
此 时,父母是时候转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互动模式了。放弃家长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 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 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学习动机增强,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所反映 的“不听话”的孩子,大都还会出现学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亲子关系的不和,让他们缺少有效引导,缺乏好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他们将精力都用 在了与父母对抗上。就此,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化解与孩子的对峙状态;其次,要知道,7-9岁的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更多的是学习习惯不好 所致。如,该看的书不看,该做的作业不做,看书时惦记着玩。
还有很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全权揽了过来。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妈妈所说:“天天 盯着孩子学习”。这样,学习就完全成了父母的事,跟孩子无关。与其天天盯着孩子学习,不如帮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制定好固定的作业时间、地点、 正确姿势等;孩子因为磨蹭作业没写完,也要定时收作业;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去打扰更不去点评,除非孩子求助;帮孩子确保规律的作息等。
第三叛反期:12-15的青春期
一位父亲曾找到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 家孩子十五岁了,近一年来他站着都比我高了,与个子成正比的是,他的脾气也渐长,对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三五不时地反映孩子逃学,为这,我没少抽 他,他也不反抗,就硬着脖子让我打,每次打得我手酸、一肚子气,末了他恨恨地来一句:“再打我就不上学了。”我还发现他在外面学会了抽烟喝酒,真怕他在外 面结交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他妈妈为这都愁得睡不着觉,每次都苦口婆心地劝他,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跟他妈妈说:“我没有交坏朋友,就是上个网什么的。”心 情不好要么爱搭不理,要么就用一句“我烦着呢”堵你。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 遇到各种挫折感,这样,在身体与心理矛盾的自我纠结和成长中,孩子开始有了更多样的情绪体验。对女孩来说,会变得内向并体验到自我怀疑、愧疚或抑郁等情 绪;对男孩而言,则更多地体验到暴躁和愤怒。正如这位父亲所说,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处于“烦着”的状态。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最明显的是他们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支持。表现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强;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同伴影响,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 事,如抽烟、喝酒,这些行为虽然父母不认可,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等。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一些危险,如 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犯罪等。有的父母会过度忧虑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希望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我们必须首先要学会信任孩子有这个能力。事实上,大多 数孩子也的确能顺利度过这个特别的时期。
除了信任,还有什么呢?我们要做好孩子们坚实的后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 子关系: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重点提醒的是,针对这个 阶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不要以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走动。别让孩子们把 自己封闭起来,或者经常宅在家里玩电游。孩子们有自己的社交,拥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长辈等,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话,即使不能 跟父母说,他们也还能有别的倾诉渠道。
同时,父亲的功能尤其显得重要。父亲最好能够跟这个年龄的男孩做朋友。记得,对你的男孩来说,要紧的不是你如何说他、批评他、指点他,而是他信任不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男人的样子。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不能刻意疏远。女儿长大了,不少父亲不会再像对待假小子一样亲近女儿了。保持一定距离是对的。但是仍然需要保持对你的女孩情绪和情感上的关注、支持。这对她们很重要。
总之,不同时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扰。对于他们的不听话、叛逆,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是一些原则性的提醒,更是很多父母容易疏忽的:
1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每天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适时调整,切不可因孩子与自己的想法相左,而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这样做实际上漠视孩子真正的需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 教育孩子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更不能讽刺挖苦孩子,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研究表明,用低声细语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获得好的效果。
3 对于不同逆反期的孩子,父母需区别对待。对较小的孩子,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给出选择等方式引导;对于较大一些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正面引导和肯定的方式引导。
父 母言行不一或身处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更容易逆反。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和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说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只会招来孩 子的不满孩子还怎么听从大人的话呢?另外,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要么厌恶父母的行为,要么逃避这样的氛围,父母将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孩子只 会越走越远。
一、孩子天生就对父母有着依赖感。
不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作为家长,你都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孩子信赖你、依靠你,更希望得到你的爱。所以他们并不愿意惹你生气,偶尔的顽皮只是好奇的天性使然。
在对父母的宽容之中,以爱来换取爱,是他们不说破的小温柔。
二、孩子仍然处于天真懵懂的阶段。
年幼的孩子尚未经历人情冷暖,他们还不懂得反击和报复,因此,父母看到更多的是他们与人为善的一面。
他们也不会像大人一样,拘于面子上过不过得去,因此,他们会第一时间甩掉之前的不悦快,主动地来和父母重归于好。
三、孩子有可能已经对父母的吼叫感到麻木。
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并不熟练。有时候你对孩子一通喊叫,他们可能并不能听懂你在说什么,只是凭本能知道你在生气。
当吼骂在家庭当中司空见惯,孩子就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自动地选择最快捷的方法应对,也就是略过父母怒气腾腾的话语。
父母的这种做法真的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吗?
有些家长以为,吼叫既能警告孩子下次不再犯错,又不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一方面,吼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时的吼叫也许会让孩子有所反省,但久而久之,他们无法从你的吼叫中有效地获得信息,只会日渐麻木。孩子们对这种情境会形成条件反射,容易进入挨骂——忘掉——再犯错的死循环,让你愈发感觉孩子“不听话”、“不好教”。孰不知这其实是教育的失误。
另一方面,吼叫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会学习你的一举一动。即便当下他们还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孩子的心里已经默认,强权者可以对弱势者进行这样的情感宣泄。
待他们年龄稍长,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就可能对他人产生霸凌心理,或是产生逆反心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他们会变得更加懦弱,无法为自己发声。这两种结果都是家长并不想看到的,却也正是很多家长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父母不应该吼叫孩子,这点必须落实到行动上。
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善的人来看待,给予孩子基本的尊重,少一点情绪化的吼叫,多一点心平气和的交谈。当感到自己的怒气汹涌时,可以先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然后再和孩子沟通。如果吼骂了孩子,一定要及时真诚地道歉,以免埋下不好的影响。
您好,16岁的孩子老跟家长吵架,我个人觉得这应该是双方的原因。作为家长,不能再去控制孩子了,当孩子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和家长吵架上,他也没有安心学习的意愿了。家长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吧。当孩子发现家长不再跟孩子吵架了,那么孩子其实慢慢的也会做好他自己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