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事是相通的嘛

感情的事是相通的嘛,第1张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克罗齐语)“情趣”和“意象”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就是诗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要紧。”见到诗的境界,就是把诗描绘的意象呈现于心中、眼前,然后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可以望见“大体把握诗意”是学诗的基础,“想像情境,体会情感”即见到诗的境界,是学诗之关键和目标。古诗词创造年代久远,文化、社会背景、语言风格与现代差异甚大,何以引导学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呢?

一、借想像,在还原意象中“见”诗境

“诗的境界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在大脑中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窥见“终古”、“大千”、“无限”呢?需要借助想像,在想像中还原意象,培养思维,发展语言。想像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但很多时候效果不尽人意,常常为想像而想像,见到的画面单薄,缺乏立体感、丰富感、灵动感,学生在画境外徘徊,窥察不到诗人的情思。朱光潜说:“读诗和作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如何架设桥梁,引发学生周密的思考,丰富的联想,是值得探究的。不妨从两个方面考虑,以助学生想像,使所见境界渐臻完备。

(一)巧设桥梁,引发想像

1音乐渲染,入情显象

读诗是需要背景的。

诗与音乐有很久远的渊源,起源时,它们与舞蹈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它们相互应和,互相阐明,相互辉映。音乐用节奏、音调、强弱表达情绪,情绪即是意义的外在表现。《乐记》中有一段话“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结合诗词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较近的古筝曲、古琴曲或琵琶曲等中国古典音乐,借助音乐的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这些古诗文的意境之中,能更好地体会诗意。

王自文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借助一段古筝曲引发学生想像北方遗民在金兵马蹄下的悲惨情景,效果很好。

片段: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师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像: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像后言说。)

2语言描述,启思显象

教师的导语起着有效的激情、启思作用,在学生愤悱之时给予点拨,能起到指点江山、冰消雪融、豁然开朗之神效。古诗词所描述的情景、生活场景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所要学生想像的是画外之境、言外之意,是纯粹的创造性想像,此时,学生可能一时思维受阻,无从入手,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启悟。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安排了这样一次想像:

师:……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边,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像,把你在作者的家乡、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什么;那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那儿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

这样一段话,有时间的推移,有地点的转换,有对象的不同,为学生的想像推波助澜,起到了神奇的效果。学生灵心妙悟,一幅幅故园生活画在眼前徐徐铺开,情随景生。

(二)多维想像,丰富内容

1直面语言,入境悟情

诗歌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诗营造意境的自由度很大,能够化静为动,化描写为叙述,“轻舟已过万重山”;也能够历数事物的形象,使事物处于静止的状态,在读者心中建构很明晰的图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表达时间的跳跃或绵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可以展现空间的布局,点染景物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描摹声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可以刻画动作,表白内心,“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的语言可以使画面可见、可感、可触、可闻、可听,有时序感、空间感,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捕捉关键词语,开放五官,启用知识,调取经验,建立联系,大胆想像,方能走进诗境。一般说来,几类词语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修饰性的词语,如:《天净沙秋》,曲中的村是“孤”的、霞是“残“的、树是“老”的,这些字营造了一个荒凉、萧条的秋日环境,秋的氛围弥漫而来;山的“青”、水的“绿”、花的“红”又给萧瑟的秋景涂上了温暖的色调,抓住这些字眼进行想像,画面的色彩就丰富起来,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二是形象生动,刻画细腻的动词。王崧舟老师执教《枫桥夜泊》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字就有很精到的处理:

①选择“对”的解释条。(引出理解为“陪伴”。)

②你想一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

③这里只有“对”,只有月落相对乌啼相对,只有江枫相对渔火相对,只有霜天相对钟声相对。想一想这一个“对”字呀对出了张继心中——

抓住“对”字,学生进行想像,在极寄希望与极度失望中走进张继的内心。

三是在寄寓情感的词语中驻足,这类词语表意含蓄,却能给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如,《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的“近”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能让人看到到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春景,还能听到百鸟争鸣的春之歌……

爱情唐代诗歌沾溉后人实多论者谓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读唐诗最能读到人心:读我们的梦中人--古人,古人的前世今生--我们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时期评述唐代的诗,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类初唐(618—712),盛唐(713—765),中唐(766—846),晚唐(847—906)四个时期 唐朝建立不久,因为军事力量强大,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显出一片繁荣景象 人民富有积极奋发情绪,要求摆脱一些社会制度的束缚追求新的健康的生活 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人的潜意识。

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诗记述了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描写的对象上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有耕夫走卒,市井游侠,留下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唐诗就是一部唐朝的诗史。

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在这一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

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

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

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都是咏史佳作。

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

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一个高峰。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张智霖袁咏仪是出了名的恩爱,两人上节目也能看出来靓靓明显是被宠着的,她在张智霖面前偶尔还会发脾气,张智霖倒是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而且靓靓喜欢小鲜肉,喜欢买包,张智霖为了哄靓靓开心也会主动送她包。两人在一起的神态就能看出来,张智霖是很宠老婆的,被拍到的两人的照片永远都是张智霖牵着靓靓的手,靓靓即使孩子都有了也是一副小女生的样子,提起自己喜欢的小鲜肉也会花痴,张智霖就一副吃醋的样子。

说起爱情,最典型的两个应该是邓超和孙丽。这两个人因拍摄“幸福像花儿一样”而闻名,然后两人在一起。其实,就娱乐圈来说,邓超和孙俪的感情算是走的非常顺利地。中间几乎没有出现什么绯闻,二人公布恋情,然后结婚生子,现在孩子都有两个了。而且,邓超和孙俪这对夫妻,现在堪称是娱乐圈的模范夫妻,一直都是相亲相爱。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经常在微博互动秀恩爱,有的时候也会发微博撒狗粮。

杨幂和刘恺威。据说两人相识是在双方朋友邀约聚餐的饭桌上,当时素颜的杨幂给刘凯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之后两人便开始相识,一直到后来走进婚姻的殿堂。第二个为大家介绍就是李连杰和利智,当初两人都在外国拍戏一见钟情。现在俩人的感情非常的好。最后为大家介绍的是刘涛和王柯。两人是在电梯口一见钟情,走进婚姻的殿堂后两人始终不离不弃,共渡难关。这样伟大的爱情真是让人羡慕。

张杰和谢娜在快男相识,那个时候谢娜已经小有名气,张杰在2004年后就没有了消息,直到2007年的快男,但那时的张杰才是个爱唱歌的少年,在整个圈子里并没有什么名气。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2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