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志摩

关于徐志摩,第1张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记得第一次学他的诗,是《再别康桥》,之后,通过各种渠道,逐

渐的了解他,欣赏他,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诗评]:抓住瞬间的永恒——《再别康桥》文本分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表达了诗人比作四月天的“你”的喜爱之情。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怒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

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诗歌体裁融西方和古典于一炉,表达出深邃久远的灵思。

扩展资料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整体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

"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

我个人认为徐志摩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同郭沫若、闻一多一样,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诗人。说到我国现代诗歌,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心中浮现的第一诗人一定是徐志摩,这自然与徐志摩传奇的爱情大有关系,因为曾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更加深了我对徐志摩作为大众诗人形象的认识。

孤独的女孩

有人崇拜她,视她为女神和偶像;还有人说:“林这样的女人,品行有问题;像林这样的人脑子有问题。”

有这样一个桥段:诗人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倾吐他在美国的孤独和苦闷,说只有打电话才能得到安慰。大诗人欣喜若狂,像猫挠心。第二天早上,我赶到邮局,想把我写了一夜的深情的话送给远处的美女们。

经理看完内容,惊呆了:“今天当着你的面,四个人给这位林**发了一封电报。”诗人拿到了名单。都是熟人,就一个个面对面。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人们都收到了内容相同的信件。

刚看完这一段,你难免会对这个叫林的美女居高临下。中的李太太显然是林,她的兴趣在于任意指示他的男朋友。“在空中,变戏法的人似乎有扔或捡的能力,他们的手分布在七八个盘子里”

林很可能同时抄几封信。但是我们来看看对这个场景的描述。“我独自坐在一间大书房里,看着雨。是英国的阴雨连绵。”父亲去瑞士参加国联会议,我能闻到楼上厨房里的炒牛肾和外国腊肉的味道。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大饭厅里。我一个人吃饭,咬着手指哭的好无聊,忍不住哭了!“这是抗战时期林写给沈从文的一封信,回忆了他十六七岁时随父在欧洲生活的一个片段。

徐志摩

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孤独的女孩用写信作为一种方式来缓解她的忧郁和所有女孩的梦想。“理想中,我总是希望生活中发生一些浪漫的事,或者有人敲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和我说话,或者和我一起坐在楼上,在炉火边给我讲故事。”最重要的是有人会爱我。"

乔叟的《钱钟书的猫》里有一个故事:一个武士犯了重罪,由女王处理。女王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就不砍他的头。问题是,“女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结果武士给出的答案是“有人爱她!”女士们讨论过后,一致同意畅所欲言,于是勇士们保持了沉默。

的确,林喜欢被明星们称赞。他喜欢竞争。就像我们老婆的客厅里说的,“我们老婆”只有一个女朋友。她又黑又胖,衬托出“我们的妻子”的白皙和苗条。为了不让别的女人抢走男人的注意力,可能会有这样的小心思。

但是,希望有人爱自己,是女人的共同愿望。希望很多人爱,是女人的共同愿望吗?在空中,不是每个女人都有一个可以同时扔或者捡七八个盘子的男朋友,但是这种幻想存在吗?那谁想知道。

蓝天爱上了大地的青绿色。

说起林,人们总喜欢提到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在我看来,徐是她的初恋,是她心中的爱人;梁是她合适的伴侣和现实的选择;金是她最好的朋友和终生的蓝颜知己。

1920年,16岁的林随父亲在英国定居一年,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和父亲一拍即合,他们甚至玩起了交换情书的游戏。林长民扮演一个有房的男人,徐志摩扮演已婚**赵忠。林去世后,徐志摩曾发表过一封给他的信,称赞这封信“至少比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更有趣、更有意义,甚至更有价值。”

林长民和徐志摩是知心朋友,而林长民和她的女儿是知心朋友。借用这个数学公式,因为a=b,b=c,所以a=c,林和徐志摩相知相悦。自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

“如果有一天我得到了你的爱,那么我漂泊的生活就有了归宿。只有爱能阻止我的狂奔。让我陪你一会儿。你知道悲伤就像锯子切割我的灵魂。”诗人满怀激情,写出了这样的情诗。

少女的心弦被拨动,据说写了回信。“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人。如果你真的爱我,你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和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当时,24岁的徐志摩,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着妻子张幼仪。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他不屑的说了三个字“土包子”。后来张幼仪和他一起在英国生活,评论他的一个同性恋理论,“西装和小脚不搭。”他反复强调很有意义:“西装和脚不搭。”

冰与火,说的是诗人的情感。他对林是热情的,对张幼仪是无情的。他收到了林的来信。为了离婚,他甚至强迫妻子堕胎。妻子生完孩子不久,他就逼着妻子签了离婚协议,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

爱情让人疯狂,诗人更疯狂。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人是疯狂的。然而,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命运对他就像对张幼仪一样残酷!

林和他的父亲比诗人早一年回到中国。一旦他们回到传统的现实社会,曾经发生的爱情故事就显得不真实了。家里所有人都一致反对。怎么能容忍徽干涉别人的家庭?你怎么能容忍这样的名声?林回到了现实。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什么选择梁而不是徐?按照我的推理,这和她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看过一张林早年的照片:在她英俊的脸庞放弃所有奶油之前,她的眼神充满了忧郁。她的朋友威尔玛曾说,“家里所有的亲戚都把她当大人看待,所以欺骗了她的童年。”的确,她几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的童年。

她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任妻子。林的第一任妻子死了,没有孩子。何雪媛也运气不好。八年后到了林家,他生下了林,然后又生了一儿一女。都不幸去世了。第十年,林长民娶了另一个可爱的小妻子程贵林,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彻底失去了林长民的宠爱。

人很热,和家人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林母女则被安置在阴暗的后院。你不能责怪林长民喜新厌旧。何雪原出生于浙江嘉兴。她有点娇生惯养,不识字,脾气暴躁,爱管闲事,家里没几个人喜欢她。

我父亲一直爱着林,但她是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的。作为长女的女儿,她比常人更深刻地体验了这个世界。

毕竟她不能忍受因为她而像她妈妈一样被抛弃?1947年她快死的时候,她以为自己快死了。她特意邀请了张幼仪母子。她虽然虚弱得说不出话,但还是看着眼前的两个人。她的行为很有趣。

徐志摩疯了,林却冷静了。你试过你的迷人女孩在要求离婚的信中的想法吗?也许她解释不清楚。但关键时刻,她知道谁才是真正适合她生活的人。

林不否认与徐志摩有心灵上的契合和共鸣,也不掩饰对他的真情实感。“他成了我生活中的兴奋剂,或恨,或怨,或喜或悲,或悲或痛。我没有遗憾。”

飞机失事后,她致悼词,甚至让梁思成捡起一块飞机残骸挂在卧室里,直到去世。她和闺蜜威玛经常谈论一个话题,那就是徐志摩,她心中的朱砂痣!

不过,林是个很有能力的女人。在悼念的话语中,她还是说:“如果他还活着,我恐怕无法改变对他的态度。”“那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胜过一切。”

蓝天爱上了绿色的大地,微风在它们之间叹息!泰戈尔,对他们来说,靠的是感觉和头发。

蓝色红颜金

金是另一个传奇。

1931年,林晖因病在北平休养。那时梁思成还在东北大学教书,徐志摩经常去看望林。为了避嫌,他叫金,一个留学的朋友。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才子佳人毫无免疫力。

难怪,别说男人,就连冰心这样的女人也写了一篇《中华民国宪法》这样的文章,承认“林晖帅,陆小曼不帅。这两个人和凌叔华、韩一起,曾被称为文坛“四大美女”。说实话,除了林,其他三个只能算是才女中的美人,而林是才女中的美人,才女中的才女。

金是一个哲学家,他的爱比诗人的爱更克制。徐志摩死时还是个单身汉,住在梁家后院。徐志摩是当时人们谈论最多的人。他们共同的想法和对诗人的哀悼加深了他们的感情。

那时候她们怀孕了,林和梁思成经常出去产检。金必须好好照顾她,哄她。林对他有感觉,不是什么男女喜欢,而是一种理解的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渴望。

然后,当梁思成从林调查回来后,她哭丧着脸告诉梁思成,她很难过,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讲的是林对丈夫完全的信任和依赖。这一次,不像她平时的态度。梁思成遭遇天然矛盾,彻夜苦思,终于告诉妻子,她自由了。如果她选择了金,我希望他们永远幸福。

林把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金的回答很惊讶:“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暴风雨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林的诗性气质使她向往极端的情感。但由于她善良的天性和清醒的理智,她做不出伤害梁思成的事,也玩不出单纯的感情。梁思成是一个坦荡的君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和朋友,所以他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气质和风度。但金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多情,终身未娶。他爱林和他的家人。他几乎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

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曾一度分开。金说:“离开梁家就像失去了灵魂。”从那以后,他们几乎没有分开过。后来,在林疾病的摧残下,他不得不经常卧病在床,他不再是那个绝代佳人了。金还是每天下午三点半出现在林的病床前,或端一杯热茶,或送一块蛋糕,或读一段话,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玩。

梁思成的家人和他相处的很好。生前与梁思成之子梁从杰林同住。他们称他为“金神父”,尊敬他的父亲。他死后与林葬在同一个墓地,成了如旧的近邻。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君子,那个时代的爱情。这种爱让我相信,以玛格丽特的著名小说《太太的客厅》开头的经典,在林身上已经成为现实。

秦硒相融。

因为研究对象的选择,也呈现出典型的森林风格。虽然她热爱艺术,但她选择了需要艺术细节和更实用的建筑。她天生浪漫,但她的经历告诉她,关键的选择必须有强大的理性支撑。

丈夫的选择也显示了她的聪明和冷静。决定抛弃浪漫不靠谱的诗人,选择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梁思成。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是闲人之辈?受林的影响,他也决定学习建筑。夫妻俩互相扶持,互相关心,一辈子一起创业,这让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

民国时期,文人中有一句妙语:“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梁思成的说法是:“文章对老婆好,老婆对自己好。”“不要说梁思成是以自己为荣。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也表示,“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同学都以此为荣。”要知道,有多少仰慕者,就有多少过河的人,竞争是激烈的。'

林知道自己的美,也知道如何去欣赏。据说,30年代初,她在北京香山养病时有闲暇。她有书,有香,有白袍,沐浴在月光下。她很小气也很自恋,向梁思成表白:“任何男人进来都会晕。”我老实的老公说:“我没晕。”听起来像是醉汉在说“我没醉,我没醉。”

但是再漂亮的女人也要过平凡的生活。林曾经给沈从文写过一封信,说“我是女人,当然马上就变成纯粹的人渣了。”林热爱事业,不喜欢别人干涉她的家务,浪费有限的时间。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真的很漂亮。

她是梁家的大嫂,林家的大姐。她经常有亲戚,安排客人吃喝睡都不容易。据说她画了一张床图,排了十七张床,每张床都标明谁要睡。专业做家务,自然和她的专业一样好。

林太骄傲了,她不想和普通人说话。她认为不必要的废话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话不代表你不想帮助别人。我注意到两件情节相似的事:沈从文经济拮据,有意帮助林。他担心他不会接受。他从表哥林轩那里借了沈从文的书,还的时候,还掉了几张票。后来,她用自己的钱帮助来京求学的同胞朱琳。她还善意地欺骗,“我借钱给你建社团。”可见林对它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妻子的客厅里!

梁思成和林的婚姻生活非常有趣,除了他们的事业。闲暇之余,他们互相比较记忆,互相试探,哪个雕塑在同一个地方,哪个石窟,一行诗句出自何处。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让人怀疑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否会重返人间。

其实夫妻俩并没有因为林吵架,而是心直口快,好脾气。好在梁思成善良耐心,被亲戚称为“烟囱”,只是烟囱偶尔会被堵住。他们都很好看。如果他们遇到仆人,他们会改用英语。

他们刚结婚的时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问:“你们两个以前幼稚,爱吵架。现在你是一个完全的成年人了。希望他们都能成长,处处为对方着想,为终身的和谐幸福打下基础。”这是一颗善良的心,也是出于对儿子儿媳本性的理解。

小说《桥》中,钱树有了外遇,说女主的丈夫被妻子和男友“提醒”,和一个长相普通、内敛的学生妹一起坐火车旅行,被怀疑有外遇。有人说梁思成在这里间接提到了。

事实上,林和梁思成确实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后来梁思成坐火车去上海出差。林哭了二十四个小时,只睡了三四个小时。梁思成在火车上接连发了两封电报和一封信,两人又和好了。

那时候沈从文只是在高调地仰慕高。他对很不满意,就给他的教母林写了一封信,诉苦求教。刚刚哭了24小时的林特别感动。“情侣为了爱情吵架是一种自然的痛苦,但那种痛苦中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快乐。”她认为夫妻吵架是因为关心对方。冷漠的夫妻才是真正的悲剧。'

林虽然风流,但内心却是冷静而清醒的。她可以理性面对婚姻,就像她可以理性面对爱情一样。

当时钟书就在他们旁边。钱树是否根据他的所见所想给小说增加了一些素材?梁思成出轨了吗?你对林和金的感情有多深?我们很难考证,有兴趣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解释。

在我看来,林和梁思成就像一根带齿的轴和一顶带齿的帽子。经过旋转和磨合,它们适当的互相咬合,成为一个更有用的整体。

他们感情深厚,共同受益于一个第三者的事业。除了相互凝视,他们深情的目光更多的是同一个方向。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有太多的努力,太多的过程和回忆。八卦,在他们结婚20周年的家庭聚会上,林发表了一篇

最稳定的平面三角形是公理,情感上有几种三角形。有的情侣一个人出去找个角落,甚至一个人出去;还有的人或独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执着于一种爱好;其他夫妇,像梁和林,密切关注某项事业或分享共同的利益。

第一种可能暂时稳定,但存在极大动荡的隐患;第二生命历史悠久,非生物第三者可能会被生物第三者取代。你看不到一个人一开始热爱摄影,后来却爱上了同样的爱好;最稳定的大概是第三种。即使激情变成了亲情,共同的事业和爱好就像清新的风,让情侣们依然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欧洲。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也许是初次社交性见面的拘谨,徐志摩没很在意旁边十六岁的大女孩。林徽因望着二十三岁的徐志摩,看他比自己高出许多,并架着衬大了年龄的眼镜,竟脱口叫他"叔叔"。

直到徐志摩登门正式拜访林长民,他才惊喜异常地发现,林家姑娘那般聪慧伶俐,楚楚动人。徐志摩慢慢成为来林寓的常客,显然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平常即使不来登门,也是书信频频,沙士顿小镇的一家杂货铺是徐志摩的信件收发点,他每天一吃完早饭便奔向杂货铺。

林徽因与徐志摩有理由很快地亲切交往。林徽因出生杭州,祖父在浙江杭州不远的徐志摩家乡浙江海宁做过父母官,母亲又是浙江嘉兴人,毗邻海宁。如今在伦敦邂逅徐志摩恰似他乡遇故人,彼此的间共同话题自然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结局:

徐志摩是可爱的,而于林徽因来说,这不过是朋友式的可爱。她没有料到,他们的亲切交往在徐志摩那方急速超越了友谊的界线,于是她惶恐起来,不得不求助父亲来守住这条情感防线。所以就有了林长民给徐志摩这一封信: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不知徐志摩是如何答复的,他的回信没有保存下来。从第二天林长民再致徐志摩信看,大体能够推测到,徐志摩暂时收起了灼热情感。

-林徽因

凤凰网-百年迷恋:一代才女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组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54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