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家长应该如何做?
1不要强加成人世界的价值观。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父母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告诉孩子:发生矛盾很正常,不管谁对谁错,重要的是接下来如何相处。在孩子纯世界里,很多观念和问题其实都是大人强加给他们的,尤其是在面对冲突的时候,会被认为是“欺负和被欺负”。甚至有的家长会直接告诉孩子不要主动打别人,但是别人打你你就直接还手。孩子是在矛盾的发生和化解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父母不希望有任何牵扯。这就使得孩子很容易找大人解决问题,或者只有大人才能解决问题,导致孩子无法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倾听。当家长听到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或纠纷的消息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情绪。作为老师,我们可以理解家长听到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后的焦虑心情。但如果父母在孩子发生矛盾后,直接指责对方孩子,在不了解事情始末的前提下,不仅可能无法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还可能刺激父母之间的矛盾,使其升级。同样,如果父母直接训斥自己的孩子,把责任完全推给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可能会遭受不公,让自己对父母感到失望。
3耐心与对方家长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流。了解孩子冲突的过程后,双方家长要友好沟通,帮助解决问题。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处于学习和模仿周围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的状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建议双方家长在耐心沟通后,不要限制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孩子会在解决矛盾中成长,这也是他们必经的过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之间的正常交流,创造交流的条件,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经验。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吵架,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吵架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孩子化解矛盾,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1、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之后,回到家里,不管对错,首先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关心一下她,能够安慰一下,因为和别的小孩吵架了,这个孩子是觉得比较委屈的,要是回到家里开始哭或者闹脾气,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这个时候,父母先不要责怪孩子,先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2、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3、父母不要太认真
孩子之间发生吵架,家长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轻下定论,那样弱势一方的孩子会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对家长产生不信赖。对于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没有错,让孩子产生骄纵的心理,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孩子之间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原谅彼此,友谊第一。小伙伴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笑泯恩仇。况且孩子吵架,吵完了很快也就没事了,以后孩子之间又可以很好的玩在一起了。
4、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法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同时让他了解怎么做才正确。 孩子们发生冲突,大多是争取权利或表达情绪的行为,如果处理得好还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达不当则会变成互相攻击。 我们要非常明确告诉孩子,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暴力的方式,还有更多途径可以走。
5、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很多家长在一个家庭中,不知不觉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孩子,比如姐弟争吵时,如果父母不问缘由,就指责姐姐没有让着弟弟,这样会很伤姐姐的心。虽然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试图轻描淡写地对待这种情况,但是他们明显地感到伤心,自我价值认知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请注意: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会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和偏爱,尤其是父母会偏向谁,不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怨恨父母一辈子。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处理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处理,在很多家庭中,孩子被放在第一位,将现在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孩子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宝宝的情感认知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那么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处理呢?下面跟我一起来看下吧。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处理1
一、宝宝为什么不听话
1、身体成长迅速
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2、自我意识发展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3、好奇心被制止
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宝宝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生了。
二、如何在60秒内处理好宝宝的情绪
1、1-20秒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保持冷静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情,尽量保持冷静。如果实在不能控制,可以发作,但发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万别喊:“闭嘴!”你可以喊:“天哪!”这样你既发泄了自己的怒气,又不会令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和侮辱。
2、21-40秒
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说什么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要懂得适可而止的效果。
3、41-60秒
要留教训并且管用。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达到目的。强化效果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
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威胁的话。
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处理2为什么希望孩子听话
在谈孩子为何不听话之前,我想先聊一下为何父母希望孩子听话,这里指的听话不是随意说的要孩子听话的情况。例如:孩子在玩刀,父母因为看到了这个意外,所以希望阻止他。
我们今天谈论的状况是: 父母长期以严厉的态度或者失控的情绪行为,要求孩子在大部分时间内服从自己。例如:打骂使其就范等。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一个原因: 父母存在害怕被孩子抛弃的焦虑。这样的父母有可能是在童年的时候受过分离创伤,如果在某个时刻孩子没有听话,他们在当下就会形成一种被抛弃感。甚至还会认为此刻的不听话是孩子在预谋以后更大程度上的抛弃自己。
有一次沙龙遇到一位家长,在她的描述中,她见不得孩子高兴,当她看到孩子开心的时候她会觉得很不爽,所以每当孩子考了好成绩开心的时候,她都会拉下脸来说有什么高兴的,隔壁家的孩子比你多1分。其实这类父母的表现包含着一种暗示:你不可以快乐,快乐的孩子会让有分离创伤的父母感觉到被抛弃。在他们的想象里,理想的亲子关系是一起吃苦,一起愁眉苦脸,而快乐是让双方分开的力量。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母亲拉着孩子走路,前面的路有两种状态,一边是平坦的,一边是坑坑洼洼的。这个时候机智的你应该可以猜到结果了,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去走那段不好走的路。而大部分母亲则会抱怨为何有平坦的路不走,回去又要刷鞋。这让母亲感觉到失控的同时,我们试图再往深的去看这个问题:其实孩子是在对自己进行训练,我们把这种训练叫做感觉统合训练,而这种能力,是今后学习和生活中都必备的能力。抛开这层不谈,冒险、挑战这些人类天性喜欢做的事情,确实是孩子每天最重要的活动和乐趣,而这些被家长禁止,显而易见是因为这些行为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收益,反而有可能给自己增加麻烦。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二个原因: 父母有着脆弱的自尊。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有的单位的领导自尊非常脆弱,他希望员工都听他的。而相反,自尊不是那么脆弱的领导则会更加喜欢那些不那么听话,而创造力更多一些的员工。
上个月有个叫浩然的小朋友来咨询,我了解到孩子的父亲是一个自尊心极度脆弱的公司高管,每次回到家还会要求老婆孩子服从自己的“管理”:大到买什么东西,小到座位的次序,今晚吃什么等等。母亲因为接受不了这种环境,和爸爸经常吵架,直接到后来离婚,现在一个人带着已经有些叛逆的浩然。在催眠回溯以及和他妈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很多次他们吵架,浩然都是一个劝架,哄着父母的状态,但是时间久了也就变得麻木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份礼物,是和我们平等的存在,我们应该试着用尊重的态度和他们相处。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三个原因:只不过在重复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模式,这里不得不的提到萨提亚的一个观点,她认为治疗一个人,其实是治疗一个家族,我们很多对待自己孩子的行为,都是当时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
精神分析中有一句很残酷的话: 我们所有的行为不过是自己0-6岁行为的`强迫性重复。(当然这句话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毕竟是可以改变和克服的,但显然这个类型的家长并不想,或者并没有改变,最起码在教养方式上,所以说我们治疗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其实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现实中我们很多父母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很多应激反应中,还是可以看到家族的影子。
如果孩子变成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会发生什么?
她压抑了自己的个体存在,可能一生都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父母,为了他人。之前遇到有个姑娘,她在潜意识中还没有离开父母,还在依赖父母。导致每次恋爱都会无疾而终,甚至不允许自己活得好,因为当一个人具有以父母为核心的特质,他们会觉得自己过得好是背叛了父母,尤其是情感方面。
有一个例子,一位德国母亲让她的孩子画一条金鱼,但是孩子却画了一条蓝色的鱼,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批评他,反倒夸他有想象力。这要是在中国的家庭中发生,孩子可能免不了受到一顿责骂,好一点的父母多少也会说一句,金鱼应该是红色的哦。这种教育的方式,也体现出德国教育中的可贵因素,他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象,也因为如此德国才出现了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
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用“乖巧懂事”的框架,把他们束缚在父母编织的思想牢笼里。
我们有的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无限顺从和听话,另一方面还要求孩子要有创造力和自主的能力。一颗参天大树不会长在荒漠里,必须要在足够的空间和营养的情况下,才能生长的更好。我们不要试图用本能来教育孩子,孩子除了是一个生理性的存在,需要你的保护,食物等等之外,他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获得尊重,爱,认同的需求,我们在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之前,先想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及自己本身,配不配有这么一个孩子呢?
孩子为何不听话?
我们回归正题,孩子为何会不听话?我想给一个简明直接的答案:是因为他想成为他自己,想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去年美国亚马逊年度最畅销图书《无声告白》的封面上写到: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
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他们会更加具有创造力,自主性,幸福感。无数名人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自己有一翻事业和创造,就不要在各种地方限制他。如果你禁止你孩子自己没事去树下发呆的时间,就不会有牛顿;如果你禁止你的孩子拆卸安装家里的物品,就不会有爱迪生……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敢于反抗权威,发现新事物,拓展新的路径和方法。之前有个家长和我说:我不希望孩子有什么大成就,当个小公务员就好,所以我可以让他听话一点。Excuse me?我差点以为我听错了,我们有什么权利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呢?每一个孩子都是完美的造物,有时候我不禁思考,我们废了多大力气才把他们弄成这个样子?
父母应该有这样的智慧: 我们不希望孩子成为下一个我们,或者我们期望中他的样子,而是希望他成为他自己,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
一个在童年时期就获得了自己主宰自己权利的人,他不会过一个多么糟糕的无法控制的青春期。而一个过好了青春期的人,也就不会出现波动太大的中年危机,所有的反抗其实都源于压迫。
我们不必把孩子吵架看得太严重,反倒该利用吵架的机会教导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或留机会给孩子自己处理。只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不愉快的经验就会带来人格成长,换位思考会使他在情绪发展上更成熟。
父母其实不应介入孩子的吵架。如果成人不介入,孩子自己会慢慢学会解决问题。当孩子争吵时,也有一些家长倒是不偏袒,为了安慰别人,就责骂自己的孩子,甚至当众打孩子给对方看。这也不对,会让孩子觉得很不公平,很委屈,下次要找机会“报复”,这样反而不利于他的人际关系。
孩子最难过的就是认为妈妈偏心,不喜欢自己,这种念头过于强烈,就会造成兄弟不和。
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不可以说“你是老大,让弟弟一点!”我就看到有个老大某次受了父母责骂,气急败坏地坐在地上大哭,说:“你为什么不把我生成老二!”凡事公平第一,孔融让梨是美谈,我们希望孩子这样做,但不要强迫他做,一强迫就是错。让他学会谦让,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花心思让他疼爱弟弟妹妹。
孩子吵架也一种沟通,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我小时候跟姐妹吵完架之后,父亲会叫我们反思,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用这种方法训练我们的人际关系。母亲则叫我们罚站思过,结果罚站时都在思别人的过,心中不平之气也越想越高,一罚完就立刻再吵一架。所以,惩罚孩子不是好的方式。孩子在吵架的过程中能学会沟通。因为对方会把本来隐藏在心中不说的感觉说出来,孩子以后就会避免碰触别人的痛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敢跟城府很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不知他心里在想什么
1、接纳它:孩子还是孩子,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去应付生活上的难题,因此斗嘴或吵架是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父母只需保持沉默,让孩子去处理。当父母不说什么时,迟早他们会停止,而且让他们知道这样是无法获得父母注意力的,他们必须学着寻找另一个较有建设性的解决之道。当他们成功地处理争吵后,别忘了适当地鼓励,如:“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兄妹如此相亲相爱!”“我见到你们有效地处理这问题!”之类的言辞。
2、远离它:不要做孩子吵架的“观众”,如果你一看到或听到他们的争吵就容易心烦或生气,到卧室或洗手间去,直到吵架结束,再安静地回来。切记!不要说教或批评:“看吧!不吵了嘛!”这种画蛇添足的话反而使前功尽弃。
3、隔离它:要求吵架的孩子到屋外去,但得特别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辞,请依照下列步骤来进行。
(1)告诉他们(注意自己的声调和语气是平静的):“如果你们要继续吵,你们必须到外面去。当你们结束以后再回来。”只说一遍,不要重复说。
(2)假如他们不愿到外面去而仍在吵,不带火气地带他们到屋外去。记住态度要坚定。
(3)假如你要使用这第三种方法,再三强调“完全的沉默”的重要性。没有人喜欢吵架,如果孩子想吵,提供他们一个不打扰别人的场地。当你使用以上建议的方法时,吵架会很快地结束,风暴很快地消逝。此外,除非孩子以重物或利器伤害对方时,父母才需要加以干预,不必大惊小怪或愤怒,当时只需冷静地拿走孩子手中的重物或利器,不需开口说话,孩子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等过了一阵子或第二天再找孩子来讨论此事,相信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下,孩子会诚心地知道自己的错,而且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