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歌发展: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整体上极为突出的政治化特征。
2、中国当代诗歌开始了全方位的艺术性回归,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文学史意义上的历史“新时期”。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写作一度呈现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断裂”与转向。
知识链接:
1、关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分期,传统的分法一般按照历史学的概念来划分,即1917年上溯至鸦片战争称“近代文学”;1917----1949年称“现代文学”;1949年建国以来称“当代文学”。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整体上极为突出的政治化特征。具体说来,在1949年至1976年近30年的时段里,中国当代诗歌的集体化写作倾向十分鲜明,诗人们在奉表现时代精神为圭臬的创作原则的强大规范下,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在题材、主题以及语言形式和审美风格等各个层面,几乎均作出了自觉而趋同性的调整与处理。譬如:一是以郭小川、贺敬之等诗人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二是以闻捷、李季、张志民、傅仇、严阵等诗人为代表的“生活抒情诗”;三是以李瑛、公刘、顾工、韩笑、张永枚等诗人为代表的“军旅诗”。这三种写作向度盛行其道,建构了此一时期的当代诗歌秩序,成为当时的诗歌主流。
3、进入“新时期”(以1978年为开端)。新时期的诗坛初步体现出诗歌的多样化特征,但真正给20世纪80年代诗坛带来诗学观念与美学趣味巨大冲击和“革命”性变化的,以青年诗人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特质的诗歌潮流,它们就是当代诗歌批评界所指认的“朦胧诗”与“第三代诗”。
一是以艾青、牛汉、黄永玉等“归来诗人”,有效地恢复了诗歌与诗人的真诚品质,摆脱了此前诗坛流行的“假、大、空”的恶劣诗风。
二是以雷抒雁、骆耕野、叶文福、张学梦等“现实诗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与对未来的“呼唤”,体现了他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普遍持有强烈的诗性诉求。
三是以叶延滨、梅绍静、刘犁、刘益善等青年诗人以“知青视角”表现对昔日生活的追忆与思考、着力表现其熟悉的乡土生活,在审美性的乡土情结中试图揭示广大乡村在中国社会的改革潮流中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四是少数民族中青年诗人吉狄马加、查干、晓雪等致力于对本民族的历史、现状及其文化心理情感的展示与表现,刻画出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本民族的精神境况。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写作一度呈现出某种耐人寻味的“断裂”与转向。随着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格局的生成定型及环境的日益宽松,诗歌写作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罕见的丰富性与驳杂性。
一是从语言角度来看。“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书面语”加“口语”的“复合型写作”并行不悖,且持各种语言写作向度的诗人人数众多,蔚为大观。
二是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体现人性化写作倾向,“人性化写作”在诗歌的内容上普遍增强人性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显示出对人的日常生存境遇与生命本身的关注。除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写出一批力作之外,独立于“两大诗歌阵营”之外的一大批诗人均创作出了“人性化写作”的文本。
三是从诗的结构来看。新世纪以来,许多诗人投入大量精力与心血进行着长诗的创作,意图通过营造在结构上较具规模与难度的诗歌文本来实现自己某种宏大的艺术追求。
4、从诗的展示平台空间来看。由于网络的出现,诗的展示平台更多元化、个人化和自由化。诗坛的激烈论战以及网络诗歌的崛起,把世纪末的诗坛搅得沸反盈天。然而,诗歌的面目和未来,却越来越混沌了。
搜索词条
现代诗
更多(1张)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一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较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
中文名:现代诗
外文名:Modernist poetry
创作年代:20世纪至今
中国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艾青
外国代表人物:普希金、歌德、雪莱、泰戈尔
分享
简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分类
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爱国诗等。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照表达方式划分
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叙事诗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中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明哲的《美猴王》和《阿拉克涅》;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代表诗作:
抒情诗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格律诗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以及格律体新诗四言体,六言体,八言体。以后还可能又更多现代新诗也具有格律规则。
自由诗
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中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散文诗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仅供参考的《忆锦兰珊》。
韵脚诗
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诗的结尾须押韵,不论格律和音步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韵式体新诗,规律押韵但音步(节奏)不对称的新诗。以汪国真最为代表性。目前传承这种诗体的有丁翔(北方浪人) ,丘勒,申洪洲等等。在理论方面 晓曲 和孙逐明等人组建的格律体新诗研究会对现代格律诗和韵脚诗的理论做出了详细研究阐释。
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年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年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鉴赏入手
综述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
现代诗歌总是前言千遍,是很多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前几天在“牛寺诗歌网”看到这样一篇相近文章,相信能帮到你: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有。其实,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朦胧诗的第一特征是“不直白”。“不直白”在诗人而言,是一种创作习惯或思维习惯;对阅读者而言,则增加了解读介入的机会。
二、鉴赏诗歌应关注的内容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很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把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抒发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具体来说,鉴赏现代诗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 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和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都通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有些诗,既描绘具体形象,又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国诗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是中华文化里面最为灿烂的瑰宝之一,唐诗宋词更是至今都被人所传颂着。但是相对来说当代诗歌却不被人们看好,我觉得这是因为当代的诗歌相对于古代诗歌来说缺少了对于家国情怀的抒发,缺少了一份历史底蕴在其中。所以我们很多人在念现代诗歌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并没有古代诗歌那样读起来有丰富的意境。
现代的诗歌相对于古代的诗歌来说韵律是不同的,从这一点上面来看,就要逊色于古代的诗歌。我们从小就受到了古诗词的影响。可能在我们还不会识字的时候就已经会念出李白《静夜思》里面的“窗前明月光”了,我们从小就会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在我们长时间的语文学习里面接触得更多的也是古诗词,所以对于古诗词我们会更加熟悉,这就让我们对现代诗歌多少产生了一些隔阂。
而现代诗往往是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的,对于家国情怀的赞颂却相对来说较少,对比与古代的诗歌来说就要逊色很多了,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再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古诗词无不抒发着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现代诗里面很少会有这种类型的诗,自然也就不被人所看好了,并爱国情怀这一点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一点的话,现代的诗歌发展依旧会受到相当大的阻碍。
相对于古人来说,现代人的在这方面就要差很多,因为我们处于和平发展的年代,对于战乱时期的的那种建功立业的心情是无法体会的,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作的灵感,这也是现代诗歌所要面对的问题。它们需要找到切合时代的一个主题。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歌是有很多的,而且中国人也秉承了诗歌的传承,还创造出了当代的诗歌,但是很多人对当代的诗歌有着个人的看法,那么大家可以谈谈当代诗的优劣吗?当代诗有什么特点呢?既然有看法,自然就能够谈当代诗的优劣,当代诗的特点,只要在叙事方面很直接,并不像古代那么含蓄。
在古代,人们受到的教育都是以谦虚为主,并且还强调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所以古代人做的诗歌,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较含蓄,而且不是很直接了当,都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现况,以及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今天的诗歌当中,人们只是讲究事实,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问题,这是当代诗歌的缺点,而当代诗歌也有它的好处,好处就是我们不用到处查看资料来猜测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直接从诗歌当中,能够知道当时的情况,而这就是当代诗歌的优点。
我们发现诗歌是越来越朗朗上口的,就好比当初屈原的词一样,总是有很多的语气词,所以我们在背诵课文的时候很容易咬舌,但我没发现在后面的诗歌当中,语气词很少,而且篇幅也比较短,但是所含的内容更多,所以在古代,诗歌越来越精辟,含义也越来越深,能够表达的情感也越来越多,这是古代诗歌的优点。
但是在今天,现代的诗歌好像有点回到了,刚开始发展的样子,篇幅越来越长,而且能够表达的情感与情况也越来越少,这是当代诗歌所存在的弊端,虽然说当代诗歌的字数越来越多,能够表达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会发现,当代诗歌能够直接的反映事实,而这就是当代诗歌的好处,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谈论的今天的诗歌存在的优劣之处。
古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一、 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或变化)的过程。例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例如: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性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
动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
春泥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这首绝句通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明丽
纷繁的景色,美丽如画。
(2)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白居易《筝》
这四句对弹筝者的容貌作了细致的描写:如云的黑发,如花的容颜,如水的双眸,如葱的十指。弹
筝女如此美貌,那弹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美妙无比。
(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王建《雨过山
村》
描写了春夏之交时山村的优美风光和妇姑相唤而行的劳动场景,洋溢着山村生活的情趣。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例如: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富有哲
理性的思想。
(2)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中原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也叫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物之中,借
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又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四种。例
如:
(1)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
授江州司马》
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写周围景物的黯淡凄凉,表达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的惋惜、愤懑和悲痛之
情。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之美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之殷切。
二、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
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青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拟人可使读者产生联想,化抽象为具体,使形象可感、生动。例
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这两首诗里,将无知之物(柳和月)人格化,赋予其生命力。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例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边塞的风大,突出了环境的险恶。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梅岭三章》
“孤帆”借代船,“烽烟”借代战争。
5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
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凝练,概括力强。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排列起来,使内容
充实,语势增强。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完全用名词组合构成排比,突出了典型的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
主题,令人回味。例如: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用设问的形式,更能表达出琵琶声的凄婉与作者处境的凄凉。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如: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调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
三、表现手法
1.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
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衬托或烘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
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手法:风雨、飞雪、悬崖和百丈冰衬托出梅花的傲寒、俊俏及不畏困难的形象,
山花烂漫(笑)衬托出梅乐观向上的高洁品质。
4.对比或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怀古类的诗作常用这种手法。例如: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
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
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
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
(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里引用的就是当年刘裕北伐的故事。
(2)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7.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例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在这首词里,“山”象征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力。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如:
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曾愁”,但在凝妆上楼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
后面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
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有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
而更显出山之静。
10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需描写的对象,以
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写作时,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例如: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
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诗歌第二联中的“如听万壑松”采用比喻正面描写了琴声,最后一联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
状态,从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1托物言志
也叫托物寓意。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简单地说,就是借
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
想愿望、见解主张等,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此诗采用的就是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2换位
从对方的角度入手,想象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或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
(1)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下阕便是写旅人想象中的伊人对他的怀念。
(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诗人不写如何思念家中的妻儿,而是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挂念之切。
13伏笔
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
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使结构严谨。例如: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
的“送”字。
14虚实结合
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如: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
有落花知!——苏轼《浣溪沙》
上阕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阕虚实结合,情中见景。
15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例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小时候背到诗词,只觉得朗朗上口,韵律十足。等到初中,尤其高中的时候,大部分人对诗词的印象就可以说完全是负面的了。
本来只想像个俗人一样饱览一番诗人的眼前景,却被出卷老师扼住了情感,手法,作用的咽喉。打心底里讲,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诗词(当然不排除喜欢的),如果让你每天在题海里和诗词碰面,别说喜欢,厌恶的情绪没有蹭蹭的窜起来已经够不错的了。
扯开说句题外话,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还记得鲁迅先生笔的两棵枣树吗?我记得我和同学在课下闲聊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段子“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投枪匕首,那么出卷老师就是借刀杀人”。
诗词也好,文章也罢,目前好多人接触这些东西完全是通过考试,通过做题,甚至可以说完全去剖析文章,找到答案即可。文学性一类的事情,却被完全抛之脑后。
当然,在此也并没有抨击什么的意思,只是想说,在眼前的苟且之余,或许我们可以去放下手法,放下答题套路,只是用心去品读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想必也许在一番真正的“纯文学”的陶醉渲染后,喜欢也必会随之而来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