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推荐给小孩,揪好朋友一起看的口碑书单

小孩推荐给小孩,揪好朋友一起看的口碑书单,第1张

小孩不爱看爸妈老师推荐的书?因为,他们有自己想看的书!《》与中、小学经年推广阅读的学校与教师合作,邀请6-15岁在校学生推荐喜爱看的书,结果共回收约700份问卷,理由真实又精采!

注音学习不再只有死背!温美玉注音趴线上课程,10堂课轻松学会ㄅㄆㄇ >>

常常听到许多爸妈说,自己推荐给孩子的书,本本都是好书,但是孩子就是不喜欢,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可以换个观点,让孩子自己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他们会选哪些书?或许借此,我们可以更了解真正的读者──孩子的喜好与需求?

出于这样的好奇,《》编辑群制作「儿童少年阅读100+」数位专辑时,与部分经年热心推广阅读的中、小学教师们合作,针对6-15岁的孩子,发出了约700份问卷,请孩子们推荐「一翻开就欲罢不能」、「好想推坑朋友」,以及「想要推荐给爸妈或老师」的三种书。

在整理筛选问卷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们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推荐理由,像是国小二年级蔡幸彤说,「因为爸爸妈妈或老师都很健忘,都不知道东西放在哪里。」所以推荐爸妈看《健忘先生》这本书;国小二年级邱妤萱推荐《不摸鱼老师》,因为「不摸鱼的老师都不偷懒,我觉得很好笑。」都让编辑们忍不住偷笑。

也有令人心酸不舍的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推荐了《我的魔法爸爸》这本书,他写道,因为父母时常吵架,希望爸爸可以做一个「不再喝酒的好爸爸」。看到这,编辑真想紧紧拥抱这个孩子啊。

小孩推荐给小孩

到底有哪些好书这么神奇,能让孩子中「读」好深,一翻开就欲罢不能,一读再读,甚至「好书道相报」,强力推荐朋友一起看?透过这次的问卷调查,发现这四类型的书,小孩的支持度最高:

1真是太爆笑了!

让孩子看了心情就会很好、觉得非常有趣、搞笑幽默,满足「悦」读乐趣的书,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尤其是从图像阅读,跨入文字世界的6-9岁孩子,特别喜欢。像是运用创意,幽默闯关的怪杰佐罗力系列、让人捧腹大笑的《爆笑校园》、屁屁超人系列等等。推荐《爆笑校园》的国中生陈进富说,「这本里面都是笑话,会让人看了一直捧腹大笑笑个不停,我笑到肚子都快破了。」

2真想拥有超能力!

许多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学会魔法、拥有超能力,甚至完成连大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所以这类关于魔法、充满想像力,可以带读者前往脱离现实世界的奇幻故事,对孩子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哈利波特、猫战士、妖怪医院等系列,都是许多小孩点名喜欢、朋友们也都在看的书。对哈利波特深深着迷的国小四年级陈圣恺说,「如果有这种魔法学校,我一定要去参加,让我也能学会魔法,变成很厉害的人。」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怎么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呢建议多看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籍,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籍,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籍

 《亲昵》:幼儿时期的儿童是非常喜欢温馨的亲昵举动的,亲一下妈妈,和小伙伴们拍拍手,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等都是亲昵举动的表现。一起来感受亲昵带来的彼此的亲密和信赖吧。

 《宝宝的出生》:宝宝可能经常会好奇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就用这本书读给他,关于自己降生的那个美丽故事。

 《家庭》:世界上60多亿人,大约存在着十亿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就需要通过书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族谱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伤心》: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非常伤心,不想玩,不想笑,会流泪,会破坏。本书和幼儿一起面对生气时的心理活动和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疏导伤心的情绪。

 《害怕》: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害怕。但是害怕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不好受,本书从幼儿害怕的的各种生活方面出发,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克服害怕。

 《生气》:其实对生气的人来说,充满怒气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气也有着有助更加理解的正面作用,本书带领幼儿学会正确对待生气和平息怒火。

 《羞耻》:羞耻,一个经常让孩子不理解的词语,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那种不好的情绪,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羞耻的感觉,本书讲了羞耻产生的各种状态和感觉并且提供幼儿摆脱那种感觉的指引和方法。

 《粗口》: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常用到的是礼貌用词,但有时也会碰到粗口这样的话,幼儿面对它们往往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影响,本书通过平和的口吻举例和分析巧妙地引导幼儿如何采取正确方式对待粗口。

 《暴力会伤害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暴力行为,虽然通常不是故意的,幼儿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暴力的行为,本书以富有指导性的建议让幼儿学会正确认识暴力。

 《说“不”》:成长过程中,幼儿慢慢长大的同时渐渐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对大人们说出:“不”!,这是成长中必经的一步,所以爸爸妈妈更需要倾听宝宝的心声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健康成长。

 《公平不公平》: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本书教幼儿正确认识公平,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平。

 《死亡》: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死亡是一件正常而神秘的事。本书让幼儿了解关于死亡的理念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死亡的心态。

各种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籍

 1、易读且易理解的书籍

 《读孩子如读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等等。

 2、理论性较强,较贴近生活

 《人生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你》、《儿童心理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学习的烦恼》、《意识的把握》、《自我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等等。

 3、以治疗为主,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儿童故事治疗——教育辅导系列》、《儿童异常心理学》、《破解儿童身体语言的密码》、《忧虑的孩子:儿童焦虑症的确认与心理康复》等等。

育儿心理学书籍分享

 1《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

 一位先哲相信,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无数次地问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许多地方我和周围的人如此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如此不同

 独特的遗传基因、特殊的生活经历、相似或迥然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如何交织在一起又如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个体

 如果你将为人父母,你又会对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产生兴趣:怎样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目标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让孩子过得健康快乐这些问题,你可能尝试过种种解释,也可能有过种种困惑,而心理学家们则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的心灵奥秘和发展轨迹。

 这本书以其准确简洁的文字和生动详尽的内容,成为美国广受欢迎的发展心理学教材,在国内,也成为研究心理学、研究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必读书籍。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和重要研究,并着重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作者预期到读者的疑问和关注点,因此把读者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读者一起共同探索人类发展的过程。

 2《中国儿童情绪管理》

 这本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低幼儿童情绪管理的专著。它以现代情绪心理学和早期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现实生活中0~6岁宝宝情绪管理问题的各种表现,介绍了与儿童一生发展紧密相连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情绪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策略,可读性强、科学性强、实用性强,符合低幼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当代家长的教育需求,是被宝宝情绪问题困扰的家长朋友们的良师益友。

 3《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是的,你就是觉得你的孩子那么捣蛋,那么惹你不放心。你就是觉得甲乙丙丁的孩子懂事和优秀。你苦苦烦恼着,就是找不到通往“心有灵犀”的道路。

 可是,这场“教育战争”中,失败的主角正是你自己。因为——你从来没有安静的走进过孩子的心里。你没有想成为孩子的“避雷针”,也没有送孩子一辆“凯迪拉克”。你,更是从来没有想要成为天才孩子的妈妈。

 那么,仔细阅读本书吧。本书视角独到,采用了心理学上的众多的原理来论述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心理机制。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能迅速的找到心理学的依据,作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浅显易懂,是它的特色。培养好孩子,做个懂心理学的好父母,你,一定可以!

 4《培育阳光宝宝:3岁前决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这是一本关于婴幼儿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原创作品,为一直想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父母提供了基本的心理知识和具体方法。

 作者通过自己对心理科学理念的独特认识和灵活运用,并结合其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和做妈妈的亲身体验,为站在眼花缭乱的育儿理念之中却不知所措的年轻父母们,指出了孕期以及0~3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给出了简单而又实用的养育技巧。使父母们不仅能轻松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又能立刻获得系统有效的应对方法。作者“抓大放小”的养育理念,为所有想培养好孩子而深感重重压力的父母们轻松减了压,也指明了道路。本书另一个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了孕期妈妈的状态和夫妻关系在育儿方面的重要性,用真实案例阐明观点的同时,还附有具体的指导方法。这些都能让年轻父母们意识到,要想培养出心理健康的阳光宝宝,孕期妈妈的状态、爸爸妈妈自身的心理健康、夫妻关系的和谐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5《0-3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大家陈鹤琴曾说过: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发现孩子。

 作为新手妈妈,每个女人都希望孩子从一出生就能受到良好的呵护、培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婴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特别是心理发育情况,因为3岁之前是一个人的心智、性格、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本书作者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一颦一笑,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方面,阐述了0~3岁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包括婴幼儿体格发育、心智发育、常见心理问题等,并据此提出培育的方式和方法。帮助新手父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家长及时准确地给予恰当的满足。

 本书不仅注意早期开发婴幼儿的各种感知觉、记忆力、想象和思维能力,还特别注意在早期就对他们的个性进行培养。帮助父母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科学智慧的早期教育。

 这本书介绍了从孕期到宝宝3岁这段时间,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以及家长需要了解育儿心理学知识,并对年轻父母进行了操作层面的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性较强。本书读者对象为0~3岁宝宝的妈妈和准妈妈。

1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榜

2 教育孩子成长的书籍有哪些可以推荐

3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书推荐

4 古代教育孩子的书籍

5 20部必读的心理经典励志书籍大全

01《正面管教》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可以…”的句式。

却很少说:“你要…”、“如果这样做了…你才能…”

请细心体会这两种句式。前者是不停的用否定,而后者则是肯定句式。

同样的意思,当你在生活中不断使用肯定句式跟孩子沟通,孩子也学到正确的行为标准。

例如:“你不要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换成:“我们要把玩具分类放好,来妈妈跟你一起完成这件事。”在语言上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并用行动加以示范,我相信会比经常说“你不要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要有用的多!

例如:“你不要玩游戏了,把今天学的单词复习一下。”改成:“如果你每天坚持30分钟背单词,那么期末考试就可以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

《正面管教》教会家长如何用正面的、和善且坚定的信念教育孩子。作者在书中例举了很多正面教育的细节。只要家长用心阅读并且执行,我相信和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此外,家长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教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则。孩子犯错误,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在父母那里学习过正确的方法。

所以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检视自己教养的缺陷并及时弥补,是《正面管教》的重要理念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02《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大了,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

“为什么我说什么,孩子都要跟我对着干?!”

“青春期的孩子太难管了,一点都不听话!”

很多家长会把孩子不听话归结为青春期造成的。是的,叛逆的孩子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非常容易发脾气、喜怒无常、几乎总是在拒绝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以上这些大人们的抱怨,真的是孩子们的错吗?

未必。《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将会教家长真正的理解孩子,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只有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只有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

所以如果你想跟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建议仔细阅读《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作者\菲莉帕•派瑞

我女儿弗洛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她想走到不远的商店,不想坐儿童推车,所以我把推车留在家里。回家的路上,她迳自停下脚步,坐在别人家的台阶上。当下我心想:「哦,天啊!别闹了!」因为那时我的心已经飞到未来,想着我已经把购买的东西放好,可以休息一下了。

但弗洛现在就想休息接着我又想到,反正我们何时回家都没关系。于是,我放下购物袋,蹲在她旁边。弗洛正在端详一只蚂蚁沿着人行道上的裂缝爬行。有时它会消失在裂缝中,接着又冒出来。 我就蹲著陪她看。

这时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走过来问我:「她赢了吗?」我马上就听懂他的意思了。他的意思是说,在父母与孩子的意志之争中,她是不是赢了?我很清楚这种存在已久的亲子之争。我的父母对此深信不疑,他们认为,让孩子予取予求对孩子有害。

但你和孩子其实是站在同一边的:你们都希望获得满足,而不是感到失落;你们都想好好相处,表现良好。老人会意地对我们笑了笑,他只是想要展现友善,所以我没有反驳。我并没有说:「我们是亲子同乐,不分输赢。」我只回应:「我们在观察一只蚂蚁。」并对他回以微笑。后来,他走了,蚂蚁也走了。我和弗洛站了起来,我们母女俩也上路了。

前面提过,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所以在行为的背后,你会发现感受。一旦你找到特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并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把那种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你可以协助孩子用言语来表达自己,以后他就不太需要以行为来传达感受了。

在上例中,我意识到弗洛不习惯走太久,她觉得累了,想要休息。我想到,周遭的景象和声音对她来说可能太丰富了,她可能还没学会如何抵挡那些与她无关的外在 ,不像成人已经懂得如何自动阻绝 。那可能导致她想要只关注一件事情。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从你自己的角度思考,更有助益。在这个例子中,我的角度可能是:我想赶快回家,她阻止了我,我们的意念正好相反。

推荐阅读:请适时「管教」孩子,爱与溺爱是不一样的!

传统的亲子教养主张,不该让孩子「为所欲为」。我想,那个老人说「她赢了吗?」就是这个意思,他觉得我是在「自讨苦吃」。每次大家谈到孩童使性子时,我常听到这种说法。家长似乎很怕孩子使性子,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使性子,以后他永远是那种乱发脾气的个性。在这种输赢游戏中,家长若是坚持非赢不可,最后根本没有赢家。这种游戏只有在操弄,毫无相互理解。这种游戏不是真实的,是父母自己编造出来的。

那种作法只想到未来可能发生什么,而不是当下可行的状况。在上述例子中,当下弗洛正在休息,她休息之后,我们才会继续行走。

输赢游戏可能日益根深柢固,变成一种亲子动态,那有害亲子关系的发展。你以专制的方式支配孩子,也是在教他以这种方式处事。万一孩子因此以为把自己的意念强加在别人身上是正常的、可取的,那怎么办?他的同学会觉得这是一种讨人喜欢的行为吗?

如果你的教养方式大多是把你的意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从这种方式学到的关系模式可能是有害的。孩子只学到这种有限的角色选择时(「行动者」与「接受行动者」,或者换句话说,「支配者」和「顺从者」),那会大幅限制他身为人的潜力。比方说,如果孩子最有经验的角色是受害者与恶霸,他可能会变成恶霸,或动不动就以受害者自居。

输赢游戏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输了意念之争往往令人感到丢脸,丢脸并不会使人变得更谦卑,反而会让人恼羞成怒。那种愤怒可能会向内转向自我,导致忧郁,或向外转向外界,导致反社会行为。

所以,既然这不是争输赢的游戏,我们以什么方法帮孩子展现合宜的行为最好?一般来说,采用当下可行的方式(因为当下是基于现实),不要担心未来可能发生什么(未来是基于幻想),是因应孩子的实用准则。

一天午休刚起床,就有两位小朋友火急火燎地跑过来找我,说“龚老师,小A和小B打起来了,生活老师都拉不开,所以让我过来找你。”我一听有小A,我大概猜到什么事情了。在去教室的一段路上,我在回想,上午就听说小A因为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小C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小C说不跟他玩了,他很生气。起床后小A想去找小C玩,小B一把拉走小C说“跟我走跟我玩去”,小A理解为小B“抢走了”自己的朋友。

因为有了前面的了解,我理解小A这种行为的背后原因。他做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对朋友的渴望,害怕失去小C这个朋友,内心缺少安全感。他在班里之前可能还不太懂得和其他人相处,现在小C是他最先交到的好朋友,也是他很看重的友谊。只是和朋友相处过程中他暂时没明白朋友意味着什么,怎么和朋友相处?怎么和朋友的朋友相处?和朋友发生矛盾了怎么办?

当然这种现象,我想在很多小朋友之间也常又发生。是正常,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于是我便找到了这本《朋友之书》,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了交友的需求期,但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成长期。因为自我为中心而容易产生一些小矛盾,发生冲突时又不知道如何解决?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情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绘本,告诉孩子,我们可以怎样和朋友相处,特别是发生矛盾时,我们怎么办?发生矛盾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们不用太紧张或者当成一件可怕的、难以解决的事情。

一、知朋友之内涵:朋友是什么

刚开始,我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都有着自己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朋友是什么吗?

1朋友是快乐,是分享。

孩子们一开口的回答惊艳了我“朋友就是一起玩耍”“朋友就是一起踢球”“朋友就是一起玩游戏”“朋友会一起成长”“朋友会分享东西”“朋友会一起度过童年”“朋友会互相帮助”······他们说得特别好,甚至我觉得比书里头讲得还深有“感触”,原来他们好像知道“什么是朋友”。

我想先引导孩子去思考理解“朋友”的概念,只有明白了“朋友”的涵义,他们才知道朋友存在的意义。在与朋友处理发生矛盾的过程中慢慢懂得友谊的意义。

孩子们似乎对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看的出来,“朋友”对他们而言是美好的存在,但其实还缺少了另一部分,朋友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不快的体验。当然这些不快处理好会促进我们之间的友谊情,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为今后的发展留下“炸弹”。所以孩子们给带来这篇绘本最重要的目的是知道朋友之间也会有矛盾,如何去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让彼此更加信任,让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

2朋友有着共同的爱好。

接下来的绘本介绍了如何交朋友,不过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孩子们都已经交到了朋友,这个环节我没有细说。但我这样问了孩子们“现在你们拥有了一些朋友,知道怎样才会成为朋友吗?想一想你是怎样和你的好朋友成为“朋友的?”有个孩子说“有一次我出去玩溜冰鞋,旁边也有一个小朋友在玩,然后我们玩着玩着就成为朋友了”。玩着玩着就成为朋友了这句话说得特别好,天真的孩子就是在相互玩耍中逐渐成为朋友,而且是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在发展着共同爱好的过程中,成为了好朋友。

3熟悉着朋友的许多事情。

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孩子们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或几句话形容你的好朋友,再请班里的孩子猜猜是谁。(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有些困难,让他们去介绍其他孩子,更加难,所以必须是很熟悉的对方,才能说出对方的特点让其他孩子猜中。同时告诉孩子,其实朋友就是你熟悉着朋友的一切。)我邀请了三组孩子上来,每组5人,他们的表现让我出乎意料。每一位站到台上描述自己的朋友的同学,都基本能清晰地介绍出自己好朋友的特点:样貌、性格、爱好、特长等,而台下的小朋友均能正确说出对方的好朋友。实际在孩子描述的过程中,我都没能准确猜中台上孩子说的是哪位同学,台下的小朋友早已胸有成竹地说了出来,且答对。一方面说明孩子之间是相互关注的,谁与谁成为好朋友,大家有目共睹。另一方面说明孩子对自己的好朋友很熟悉。熟悉就对了,因为这就是朋友。

二、解朋友之矛盾:和而不同

朋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朋友对我们而言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如何去维护一份友谊呢?当我们发生了矛盾可怎么办?

绘本中提到了我们“吵架了”,气头上的我们会说出一些气话“我讨厌你”“我再也不跟你玩了”此类的话。就像故事开头的小A和小C。

首先我想告诉孩子们发生了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我们不用生气也不用担心。因为就像绘本中说的一样,作为好朋友即使我们发生什么矛盾,在吵架之后通常会和好如初,有时候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更久,有时候仅仅只是一顿饭的时间。

因为我们会彼此原谅。

好朋友如此珍贵,我们如何维持好朋友的关系?我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我带着他们又玩了一个游戏。

《默契大考验》:写下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写下你最喜欢吃的一个东西。然后同时举手,看看谁与你有着共同的爱好。结果孩子们发现自己和好朋友会有着共同的爱好,但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爱好,但我们依然可以做好朋友。因为我们——和而不同。

就像绘本中说的,“我喜欢跑步,还喜欢看书。”好朋友却说“我讨厌跑步。我喜欢看电视。”我喜欢的东西我的好朋友不一定喜欢,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

接着我问了孩子们,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到即使有不同意见,有不同喜好,依然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孩子们想了想,有一位小女生举起了小手说道“因为他们互相尊重”。对的,我大大表扬了这位女孩子,她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孩子。在她的口头下,又有一位女孩子站起来说道“互相包容”。说得很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把我要说的话都说了。接着我用一个例子继续追问孩子们,“如果我们在玩游戏或者做各种事情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见,我们怎么办?”有两位男孩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听听对方的想法,”或者“如果对做哪个游戏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这次听其中一方的,下次轮到另一方的就好啦”。目前为止,我觉得这节课对孩子而言是有帮助的。

三、行朋友之体验:找出你的朋友

最后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请全体同学闭上眼睛,被我碰到的几位同学,安静地、轻轻地走到你朋友面前,牵着他继续去找下一位朋友。最后,全班同学都找出了自己的好朋友,围成一圈,快乐地跳起来。(其中我特意邀请了小A,他和小C还未和好,但是小A依然主动走到小C旁边,拉起他的手。)下课后这两位小朋友又和好如初了。

趁着孩子们手牵着手,我在旁边说道,你们看到了吗,朋友也是可以多个的,你的朋友也会是其他人的朋友,而你也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好朋友。 好朋友不是物品,不是谁的专属,好朋友是他自己的,他可以决定想和谁玩就和谁玩,这个时候,我们尊重自己的好朋友就可以,而不是直接生气,或者讨厌其他小朋友。正因为尊重,所以我们才会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你的圈子也会越来越大。

在课堂的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创编一个关于你和你朋友的绘本故事。引导孩子加深对朋友内涵及意义的理解。(二选一的题目)

1)写一写,画一画你和你朋友发生的故事。

2)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你认为朋友是什么?

当然“关于孩子如何与朋友相处”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可以通过设计一节两节课得到完全的解决,那么我设计这节课的一个原因,或者说出发点是想告诉孩子我们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一些矛盾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或者说我们如何面对。这样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有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但也没关系,至少我们有了了解了,有了更好地前进方向。

在 育儿 的过程中,与孩子沟通是最基础的一部分, 我们时时刻刻在与孩子进行沟通, 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孩子,妈妈们的表情、动作,甚至心情愉悦与否,敏感的小宝宝都能体会到,长大以后更是如此,我们陪伴他、教育他、鼓励他、帮助他,都是通过沟通来解决。

然而在实际的 育儿 过程中,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最难的, 特别是当孩子处于叛逆期,即使三岁的小孩,不掌握方法,可能也是搞不定的。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典型场景:

“宝贝,咱们该刷牙睡觉了”,像没听见一样,一动不动,还继续玩;

老母亲内心毫无波澜,毕竟习惯了,五分钟过去了:“宝宝,到了洗漱时间了”,妈妈声音提高了一些,也比较严肃;

“好的,妈妈,马上来”,虽然回答,可仍然专注于手中的玩具,并不行动;

妈妈去忙了,过了十分钟过来,不仅没收拾玩具,反而又增加了一两件;

妈妈有些生气,声音大了八度“宝宝,我叫你洗漱你听到没有”

此时宝宝仍然玩在兴头上,带着哭腔“妈妈,我还想再玩一会”

妈妈彻底炸裂,一把抢下宝宝的玩具“都说了几遍了,让你洗漱,就是不听,别玩了”

宝宝委屈大哭,情绪崩溃,被拖去洗漱。

双方都以崩溃收场,过后妈妈可能会后悔、自责为什么对孩子那么凶,而下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时候父母也很无奈,就是这样不听话的“小神兽”,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如果再遇上撒泼打滚的,更是令大人难堪和不知所措。

来看看,和孩子沟通,我们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来解决。

仍然以上文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第一,当你提出要求时期望孩子立即照办;

示例中妈妈觉得已经到了睡觉时间了,希望孩子立刻去洗漱睡觉,可孩子并不是机器,说一句去干什么立即就可以去做。

想下我们成人,到了睡觉的时候也还在刷微博、刷抖音,迟迟不能放下,成人的自律性尚未如此,按时睡觉也做不到,却要 以这样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没有任何缓冲的时间,也是不现实的

第二,沟通的时候没有明确指令;

孩子和成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他们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的能力暂且不足,所以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和他们说话,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画外音一样,来自遥远的外太空,没有多余的经历去回应。

这就是我们说话,孩子视若无睹好像没听见一样的原因, 不是他们故意的,是他们真的“听不见”。

此时,如果妈妈真的希望他们要执行指令,那么应该走过去,看着他们的眼睛,明确地说:宝宝,现在到了睡觉的时间,请你先把玩具收起来,然后去洗手间刷牙洗漱。

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个过程,确保他们真的“听见”,并且适当予以缓冲时间。

第三,情绪问题没有好好解决;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喜欢睡觉,到点就规规矩矩去睡觉的吧!此时,我们应当去理解孩子这一点,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一是我们自己也不会如此生气,二是,当我们真正理解孩子的时候, 所有沟通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对立面,孩子也会更加顺从。

其实,亲子沟通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无论举任何的示例,都不能穷尽,但是,有一些大的原则是可以遵循的,不论应对任何的场景,遵从这些原则,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也会变得容易一些。

01 情绪在前,事情在后;

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大多数人在情绪崩溃的时候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就好比说你和男朋友吵架的时候,一个什么也不用说的拥抱,也比那些冷冰冰的道理要容易接纳的多,这样的道理讲多了你甚至可能会更生气。

其实很容易理解, 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感受到“爱”,要比干巴巴的说教有效的多,对待孩子更是如此。

我们的孩子有时候哭闹不休、崩溃摔东西,一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想再找到他们和父母之间的“爱”,想知道爸爸妈妈是否还爱他。

而我们给予正面的回馈,他们的情绪被接纳,再讲道理,也会容易地多。

我家宝宝今年九月开始上幼儿园,每一天早上从叫起床到送到幼儿园,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过程,一旦搞不好,就会鸡飞狗跳进入崩溃模式。

一起来,听说要上幼儿园,就已经不开心了,如果这时候说“别墨迹了,赶紧起床、洗漱去幼儿园”,那可能一瞬间就进入崩溃模式,这一早上就废了。

这时候怎么办呀?不能激化矛盾,先理解宝宝情绪:“妈妈知道你今天很不想上幼儿园是不是?”“嗯嗯”(孩子带着哭腔点头),“妈妈很理解你,希望在家和妈妈待着,对不对?我们看一下日历,今天是星期三,再有两天我们就休息啦,妈妈可以陪你玩两天,我们一起去海洋馆玩,好不好?”(这时他的情绪会缓解很多,再叫他起床,陪他玩一会,情绪就完全好了)。

当我们明确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可以采用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替他们想,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他也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就比如幼儿园是必须上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哭闹就不去,那索性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一个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02 表扬在人前,批评在人后;

我深切地能理解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小的时候,我的物理很差劲,但我其他的成绩都不错,所以在班级也不算差等生,唯独学不好物理。

有一次,我们老师发物理卷子,从高分到低分开始一张一张发,我当时非常紧张,手一直紧攥着,到了最后两张卷子,终于到我了。

当我走到讲台上准备拿我的卷子时,老师没有把卷子递到我手里,而是轻轻地往空中一扔,我看到那张卷子轻飘飘地从老师的手里落到地下,也许就是几秒钟时间,但对我来说,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这几秒钟试卷掉下的时间,仿佛是好几年。

到现在我仍然能记得那种感觉:羞愧、无助、难过……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惩罚更难堪的了,更何况,当时的我,并不是那么差劲。

我感觉到全班的目光都穿透了我,现在这个老师当时鄙夷的、似笑非笑令人难堪的笑容至今仍然记得,尽管一句话没说,但就是这样当众羞辱的行为,比私下打我骂我还让我难受。

对于所有人来说, 给他们足够的尊严、保护他们的自尊,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小,没有什么自尊, 绝非如此,他们对于自尊的感受甚至要比成人还要深刻。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住这个底线, 当着其他的人的面不随意批评孩子,不和其他的孩子比较,完全地尊重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莫大的幸福。

03 出发点是爱,给孩子空间和选择;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也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选择。

“不要”“不行”“不对”这类禁止的词汇,其实是我们在 育儿 时常说的话,但是 通常我们在禁止时,没有给他足够的空间, 我们只告诉他什么是不可以,可没告诉他什么可以。

比如:“不要在墙上画画,(可以画在画板上或者纸上)”、“不要扔玩具,(可以扔皮球)”,我们常常只说了上半句,而没有告诉孩子下半句, 可以接受的替代行为是什么, 单纯的禁止或者限制,特别是对于低幼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会迷惑,“不可以这样,那么我要怎样呢?”他们是不理解的。

我们制定规则或者提要求, 重要的不是说这件事不能做,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做是对的, 一味地否定和批评,久而久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时刻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甚至当批评的时候,前提也是爱你的,让孩子能够认识到, 当父母批评我的时候,只是因为这件事我做的不对,而不是不爱我。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也 时常要给孩子一些非语言方式的鼓励 :拥抱、抚摸、亲吻、微笑等等,他们通过这些肢体语言,获得安全感、温暖、开心、快乐、认可、鼓励和包容,孩子对父母的情绪的敏感度,甚至已经超越了父母自己,当你有一丁点的情绪变化时,宝宝都能感受到。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那样情绪化,让孩子的成长,蒙上父母“情绪化”的阴影, 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后,都能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 育儿 即育己”,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不再说教,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其实很难,也是一个不断练习、修正、改变的过程, 但是,一旦可以坚持下去,不仅仅是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也让我们自身的状态和品格,让整个家庭的幸福感提升。

文末 推荐大家四本关于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书籍,有理论、有方法, 希望都大家能够掌握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时时刻刻“母慈子孝”。

《正面管教》

(美)简·尼尔森 著

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善而坚定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美)金伯莉·布雷恩

利用 情感 引导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

《不吼不叫》

罗娜•雷纳

提供不吼不叫的策略和工具

《PET父母效能训练》

(美)托马斯·戈登

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

-THE END-

亲,和儿子一言不合就吵架,确实令人很苦恼。老师给你几点建议可以试试:1大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小孩子,遇事你先暴躁和焦虑,孩子有样学样,所以遇事你先冷静2除了和老师网上取经,你可以看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书籍,曾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和手段3尊重孩子,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遇到问题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既是和孩子相处,也要保持尊重和真诚,不要用自己的主管意识去控制孩子。想要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吗?老师可以帮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06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