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 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病危。 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咸丰紧急召见了重臣肃顺,并且定了下大阿哥载淳即位,肃顺等人辅佐的计划。 然而,载淳的生母懿贵妃该如何安置,却成为考验咸丰的重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肃顺曾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往事,以免将来子少母壮于国不利。 肃顺是咸丰信任的大臣,懿贵妃的政治手腕咸丰也都看在眼中,但咸丰最终还是没有杀掉懿贵妃,这是为什么呢? 01、自身经历 咸丰没有杀掉懿贵妃的第一个原因,是咸丰不愿自己幼年失恃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 咸丰的母亲全皇后年仅33岁就去世了,当时咸丰刚刚十岁,放在今天还是个上小学的孩子。 幼年的咸丰在全皇后的灵堂上哭的死去活来,却依然再也唤不醒深爱他的母后。 全皇后去世后,咸丰被送到静贵妃处抚养。虽然这位养母也对咸丰照顾有加,但终归比不上生母让人心生亲近。 这段悲惨的童年经历成为咸丰一生的痛,即便他后来做了皇帝,富有四海,也无法弥补从小失去母亲的遗憾。 因此,当肃顺提议杀掉懿贵妃时,咸丰很自然的想起了自己儿时的这段经历。 在咸丰看来,他的儿子载淳才6岁,如果杀掉载淳的生母懿贵妃,那么载淳无异另一个童年版的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私而广博。咸丰并非汉武帝那样的一代雄主,自然不忍心让儿子经历自己曾经的苦难。 02、防范权臣 除了感情上的因素,咸丰不杀懿贵妃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防范权臣架空载淳。 肃顺建议咸丰杀懿贵妃,提出的理由是懿贵妃的政治手段太厉害,可能会重演汉代的吕后之祸。 那么,是否杀掉了强势的后妃,就能防止皇权旁落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汉代的汉武帝就曾想通过杀掉钩弋夫人保护儿子,可惜钩弋夫人虽死,却出现了霍光这样的权臣架空天子。 对于咸丰来说,若是儿子的皇权旁落,那么不管是后宫专权,还是权臣挟天子而令天下,都是同样的糟糕结局。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载淳注定要做一个傀儡,一个掌权的亲生母亲和一个如同鳌拜一般的顾命大臣相比,显然还是让载淳被控制在亲生母亲手中更好。 因而,肃顺劝说咸丰杀懿贵妃的理由在咸丰看来是不成立的。既然杀掉懿贵妃并不能保证儿子的未来得以改善,那咸丰又有什么理由除掉自己的枕边人呢。 03、两宫制衡 作为一代帝王,咸丰在政治上绝非泛泛之辈,这也注定了咸丰的每一个决策都致力于维护儿子的皇权,而这也是咸丰不杀懿贵妃的第三个理由,因为咸丰想留着懿贵妃来制衡群臣。 咸丰临终前,做了一番精密的人事安排。他首先让肃顺等八大臣作为托孤重臣辅佐载淳,然后又让两宫太后各持一枚他的印章,日常的公文处理由八大臣商议后提交两宫太后盖章,方才生效。 咸丰认为,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之后可以相互制衡,这样内外的势力就平衡了。而两宫太后各持一印,彼此也势力均衡。同时八位大臣有满有汉,他们互相间也可平衡各方势力。 如此重重制衡之下,任何一方都无法轻易撼动皇权。如此一来,载淳无疑是这场人事安排中最大的受益者。 由此看来,懿贵妃不但不是载淳的威胁,反而是帮助载淳制衡朝臣的武器。如果咸丰杀掉懿贵妃,那么仅凭慈安太后一人,根本无法对付外臣的庞大势力。 正因如此,咸丰才非得保下懿贵妃不可。其实说到底,咸丰保护的不是懿贵妃,而是自己家族千秋万载的江山。 咸丰死后,懿贵妃果然凭借她高超的政治手段,带着大清走过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让大清的皇位,始终牢牢的掌握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 想来,杀掉懿贵妃的结局,未必会比这样更好吧。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18800 购买
清朝同治年间西北 起义
清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爆发了大规模的 起义,这也是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反清革命洪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 起义最终遭受失败,但对中国后来发展走影响很大。
户县东乡牛东村村民贾七,素以侠义名著乡里,他支持 起义军,并劝乡亲一起支持 起义。贾七说:“天方授回,降回则身家保,田庐安,耕稼不废,富贵可冀”。在贾七的倡导下,村民与 起义军和好,并供给粮食和生活用品,对此 起义军非常感激,与村民关系融洽。
起义军以牛东村为根据地,“往来丰镐间,如履庭户”,切断了户县与省城西安间的联系。以牛东为首的大部分村庄支持 起义军后,县城成为一座孤城,户县反清斗争形势一片大好。县令张景福采取卑劣的阴谋手段,佯称要与 起义军议和,骗贾七入城并杀害了他。 起义军闻讯后,非常气愤,焚烧了县城东关,围攻县城,烧毁了张源沏的家乡五竹村。
扩展资料:
1、西安收藏研究院收藏一古籍善本,其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同治年间陕西 起义的一段史料,颇为珍贵。
2、该古籍善本书名为《代采访绅士拟传稿二篇》,共10页近3万字,是一本由陕西省纂修通志当局主持,高曦亭撰写,民国癸丑年(1913)印制。内容主要是张源沏、顾寿祯的传记,顾寿桢的胞弟修改并序。
3、书中介绍,张源沏是户县东五竹村人,举人,地方绅士;顾寿桢,浙江人,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入陕西和 起义爆发时,客居户县城内。受户县县令委派,张源御为绅董长,顾寿桢为副绅长,主办户县城内团练事宜。书中详细介绍了二人的生平事略,也描写了户县牛东村村民贾七支持 起义的经过。
中国广播网-陕西发现佐证清代陕西 起义的重要史料
清朝四大太监分别是?吴良辅,在顺治帝跟前是非常有话语权的,俗称皇上跟前的红人,很得宠,顺治15年时,发生了太监与官员勾结贿赂风波,吴良辅也被牵连其中,但是皇帝非常袒护这位宦官,没有受到处罚,但顺治帝驾崩后,孝庄太后下旨对他进行了死刑。
李莲英于公元1856年入宫,做了一名太监。他很聪明,懂得人间是非,很会把握分寸,知道在有权威人面前表现自己,如为了讨好咸丰帝最受宠的妃子懿贵妃,他专门到妓院观察 们多变的发式,为懿贵妃梳最时兴的发式,从而讨得了懿贵妃的欢心,成了梳头房的小头目。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是清末的太监,河北省南皮县人,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安德海非常的聪明,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立下大功成为慈禧心腹。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
张兰德和其它太监不一样,他向往的是荣华富贵,向往着权力,所以他在光绪年间选择了进宫当太监,宫号小德张,张兰德从小就眉清目秀,其后来加入了专门为西太后和其他妃嫔演戏的南府戏班的行列。为了讨得西太后的欢心,小德张遍寻京城戏剧名角入宫演戏,终于成为西太后最宠信的太监之一。
扩展资料:
清朝,虽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出现了供内府差遣的宫阉人员,但真正完整地建立起太监制度,那还是在入关之后。进驻明朝宫室的收了批旧明太监,隶于内务府管辖之下,担当洒扫、传膳等杂役。清朝的宦官制度开始于顺治帝时期。
康熙皇帝在位时规定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并设立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统治之时,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约束非常严格。严禁宦官干预朝政。
如吃酒赌博、当差懒惰、口出怨言、混乱行走、言语高声等行为在宦官来说也都是禁止的。乾隆时还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的来往。
参考资料:
良辅,清朝顺治朝太监,受到顺治帝的宠幸,因而专权把持朝政,顺治15年时,发生宦官与官员贿赂勾结的案件,吴良辅牵涉其中,但顺治帝袒护他而未依照他自己所订禁宦官干政的谕令处罚,但顺治帝逝世后,即于康熙元年由孝庄皇太后下旨依“变易祖宗制度”之罪被处死刑。有说在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即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
李莲英,李莲英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入宫,做了一名太监。聪明伶俐的李莲英非常善于把握出人头地的机会。如为了讨好咸丰帝最受宠的妃子懿贵妃,他专门到妓院观察 们多变的发式,为懿贵妃梳最时兴的发式,从而讨得了懿贵妃的欢心,成了梳头房的小头目。 咸丰帝晚年,对户部尚书肃顺非常器重。有一次,咸丰帝向肃顺谈起懿贵妃有可能在自己死后母以子贵,专权用事。两人计议应当早除去懿贵妃。这样惊人的谈话内容被李莲英听到了,他连夜从皇宫中的狗洞子里爬出去,到懿贵妃的妹夫醇亲王家报信。几经周折后,懿贵妃终于安然无恙。从此懿贵妃把李莲英视为心腹。在除掉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的惊心动魄过程中,李莲英是直接向北京与恭亲王进行接洽并把西太后的密诏交给恭亲王之人。消灭肃顺等政敌后,西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的过程。 李莲英非常善于揣摩西太后的心思,挖空心思地投其所好。西太后也习惯于听从李莲英安排起居,甚至包括对声色的喜好。如李莲英在宫中设置暗房,让年少守寡,又不安于现状的西太后取乐。一刻也离不开李莲英的西太后,在安德海被杀后把内廷大总管职务转赐李莲英,并打破了清制宦官最高五品官职的限制,亲赐李莲英二品顶戴,其受宠程度可以想见。 安德海,安德海是清咸丰帝时的太监总管。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安德海与权力欲极为旺盛的懿贵妃相互勾结。适逢咸丰帝病死在热河,遗诏载垣、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子载淳。已经晋升“西太后”的懿贵妃企图制服八大臣,实现自己专权的目的,急需联络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安德海献苦肉计,被打得皮开肉绽后被赶回京师,正好成为与恭亲王通气之人。安德海还联络了手握京城兵权的胜保等武官对西太后加以支持。在恭亲王与胜保等人强有力的支持下顾命大臣或被杀或被斥,西太后政变成功。 张兰德,张兰德是因向往大太监的富贵生活而在光绪年间自宫进宫当太监的,小德张是其宫号。小德张初入宫时,在茶房供事。因为其皮肤细白,眉清目秀,加入了专门为西太后和其他妃嫔演戏的南府戏班的行列。为了讨得西太后的欢心,小德张遍寻京城戏剧名角入宫演戏。小德张也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投西太后之所好,终于成为西太后最宠信的太监之一。 清朝有位将军经常打败仗,准备自杀。自杀前,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心中有这样一句话:“臣其实那个谋士才利害,就是曾国藩。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清朝历届科举进士的名单?1、杨瑄。字玉符,一作玉斧,号楷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洛北村人。清朝进士。其遗著有《楷庵诗草》(一作《楷庵集》),又作《楷庵诗略》、《塞外草》。
2、王煜,字綗斋,滁州乌衣人,清朝道光年进士。于道光二十二年请假回原籍。被江苏都督陆建瀛举荐主持南京钟山书院。清咸丰二年去世。著有《笔耕书屋诗赋草》传世。
3、王沆,王鼎之子。清道光二十年进士,翰林院编修。王鼎自缢尸谏后,他以不能成父志而为王鼎门生及陕甘同乡所鄙弃。自感愧恨,终生不出。
4、刘光三。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光三考中进士,起初授职吏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刘光三任职吏部,才德兼优,吏部准备举荐他任知府。刘光三认为居官应为民造福,忠臣当为国除害,就选择了考取监察御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 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扩展资料:
清朝时期一个人考中了进士,虽然也能象明朝那样,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领一份工资。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实上做了一定改变,
尤其是大量的满洲人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系,等于挤占了原由进士们垄断的官僚体系,从而造成进士们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而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职的进士们收入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事情越来越多。到了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是中国科举时代最腐朽落后的时期,也就是说,即使朝廷不取消科举制,也必须开创其它的制度来对进士们进行二次淘汰,来选任合适的官员。
—杨瑄
—王煜
—王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任,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在回京的路上,恭亲王奕䜣联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逮捕并处死载垣、端华、肃顺,确立垂帘听政制度。恭亲王奕䜣获封议政王头衔,军机处首席大臣,宗人府宗令,内务府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权倾朝野。
恭亲王奕诉领衔各部院大臣联合签名的奏折呈给皇太后和皇上案前,共拟肃顺等人六条罪状:
第一条,办理交涉不善,失信于各国,致使先帝北狩,圆明园被焚;第二条,阻挡回蛮,致使先帝圣体违和,病死行在;第三条,假传询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诸事不请示,擅自主持:
第四条,暗用离间,声言太后不应召见亲王,对两宫皇太后也互有扬抑,居心巨测;第五条,肃顺擅坐御位,自由出入内廷,对宫内传用物件,抗违不进:第六条,肃顺拒捕,抱哮狂肆;恭送梓宫,携带着属行走。
八大顾命大臣中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三人罪大恶极,初步裁定以谋逆罪将他们三人凌迟处死,其他五位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渝或革职,或流放。肃顺一党涉及太广,直接被斩首于菜市口。
巡幸之志,朕志已决,此时尚可从缓。"
1860年9月9日,英法联军逼近京师,身在圆明园的咸丰帝六神无主,马上告诉王公大臣:我将巡幸木兰(内心OS:老子要逃)。
王公大臣强烈反对,苦苦哀求他坚守北京。醇郡王奕譞毛遂自荐,请求率军与联军决战,哭劝皇兄不要外逃。
咸丰帝听不进去。
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接仗,清军惨败。当晚咸丰帝得讯,惊惧不已,立即命令准备"秋弥"。
1860年9-11月,通州八里桥。菲利斯·比托摄影。
9月22日上午10点,咸丰帝从圆明园后门狼狈逃跑,《庚申英夷入寇大变纪略》记载了逃跑情形:
"圣驾遂于初八日巳刻偷走。及各衙门值日引见等官赴园,始知上已北行,銮舆不备,扈从无多。随行者惟惠王、怡王、端华、肃顺等,并军机穆荫、匡源、杜翰诸人,车马寥寥,宫眷后至,洵迫不及待也。是日,上仅咽鸡子两枚。次日上与诸宫眷食小米粥数碗,泣数行下。"
哭着鼻子、饿着肚子"偷走",寥寥数行的文字,将一个"熊包"皇帝的窘迫描述得很有画面感。
一、懿贵妃的阴谋
咸丰帝带着皇后钮钴禄氏、懿贵妃那拉氏以及5岁的儿子载淳,住进了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
他们在行宫过起了太平日子,至于北京那个烂摊子,让六弟恭亲王奕欣去处理吧。
1860年9-11月,咸丰帝出逃期间的紫禁城午门。菲利斯·比托摄影。
不巧的是,刚在承德安顿下来,咸丰帝就得了肺病病倒了。生病后他不知节劳休养,反而沉迷于美酒美色之中,使得病情持续恶化。拖到1861年8月22日,终因医治无效驾崩,年仅31岁。
临死之前,他做了三项安排:
第一,立载淳为皇太子,为继皇帝位铺路。
第二,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载淳,赞襄一切政务。此即"顾命八大臣",其实是肃顺一个人说了算,其他七人随声附和罢了。
第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谕旨同时加盖两枚印章方才有效。
咸丰帝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保持政局风平浪静,皇权稳定过渡,既不希望八大臣一手遮天,又不希望两位后妃干预政事。
1860年9-11月,北京城墙东北角。菲利斯·比托摄影。
咸丰帝驾崩次日,八大臣以新皇帝的名义,尊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第二年上徽号慈安);尊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第二年上徽号慈禧)。载淳继位称帝,他的亲生母亲懿贵妃也实现跨越式晋级,由贵妃直接升为皇太后。
一切都按既定程序进行,似乎天衣无缝,朝廷可以一如既往地严密运作,应对纷至沓来的内忧外患。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场血雨腥风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这场阴谋的策划者,正是母以子贵的慈禧太后。
随夫逃难、不显山不露水的那拉氏,注定要在不久的将来一鸣惊人。
咸丰在热河行宫驾崩,两个多月后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后一起回京,肃顺护送梓宫(灵柩)在后面慢慢回京。当肃顺走到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的密云县时,接到上谕,被革职查办,最终被斩首示众。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肃顺被杀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呢?
菜市口处斩肃顺
第一、咸丰逃到热河行宫后,肃顺极力阻挠咸丰皇帝回銮,和恭亲王奕ü有了很深的矛盾,并且传出了玉杯的故事,参考危及时一个很机智但会陷主人于不义的回答
第二、咸丰未死时,肃顺一直抬高皇后的地位,在不同的场合贬低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太后。当咸丰死后,还是的态度就有点不太高明了,须知母以子贵,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以后的地位极有可能比慈安更高一些。再说,论权谋和出手狠辣,肃顺还比不上慈禧,所以对手选错了。
慈禧
第三、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在咸丰死后嚣张跋扈,要求两宫皇后交出“御赏”印和“同道堂”印,并且出言不逊,说向两宫皇后汇报完全是多此一举,神情可怖,吓得六岁的小皇帝小便失禁。从此,一直庇护肃顺的慈安也对肃顺失去了最后一点信心,下决心要消灭肃顺一党。
第四、肃顺一党的言行太过嚣张,引起了满朝大臣的强烈不满,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失去了人心。因此,当恭亲王传旨抓捕和审批肃顺时,基本没有遇到太大阻碍。纵然肃顺为大清朝也立下来很大功劳,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是肃顺提拔和庇护的。
俗话说,上天要你灭亡,必先叫你猖狂。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想让自己得到最大利益,如果肃顺不这样跋扈,是绝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地位的。
和
Ps:不论我们在家庭、企业或者政府机关,时刻保持谦逊,万万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临终之际,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同时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予以牵制,然而咸丰帝病逝后不久,两宫太后便和顾命八大臣爆发了激烈冲突。在慈安和慈禧的策划,以及恭亲王奕欣的配合下发动辛酉政变,并最终以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失败告终。而在这次政变当中,顾命八大臣中却仅有肃顺、载垣、端华被杀,其余五人却逃过一劫,这又是为何呢?
慈安、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
咸丰帝临终意图平衡朝政,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败北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着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皇帝急忙带着皇后和懿贵妃等人逃至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咸丰帝因病去世,临终之际,咸丰帝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一番“妥善”安排。
咸丰弥留之际安排后事
咸丰帝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三项:一是明确继承人,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确立辅政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以及五个军机大臣的其中四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奉命辅政。三是稳固皇权,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并明确顾命大臣拟定的旨意必须加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咸丰意图使内外廷互相牵制
咸丰帝的这种安排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由于太子载淳年仅6岁,根本无法处理政事,他以顾命八大臣掌握遗诏,以两宫太后掌握印章,目的便是既要确保朝政平稳运转,又要防止皇权旁落。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股相互牵制的力量,在其死后不久便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并迅速酿成政变。
在两宫太后看来,皇帝给了我们两枚印章,为的就是防止你们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因此朝政我们是必须参与的,不然怎么看着你们。而在辅政大臣看来,女人懂什么处理朝政,朝政还是得由我们辅政大臣来办,你们只要负责盖章就可以了。于是,内廷外廷这种争斗,在咸丰帝去世还不到十天的时候,便迅速爆发了。
两宫太后意图权理朝政遭拒
两宫太后先是借助御史董元醇之手,试探辅政大臣对于两宫太后权理朝政的看法,没想到却遭到了八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乎,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辩驳,八大臣“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而根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连小皇帝都被吓尿了,足见这次交锋的激烈。
两宫太后都明白“女人不狠,地位不稳”这个道理,因而当肃顺等人意图“搁置争议,回京再议”的时候,两宫太后却已经决定要搞掉八大臣了。于是,在恭亲王奕欣的紧密配合之下,两宫太后在京城布下了天罗地网。
恭亲王奕欣
在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起驾一天之后,两宫太后便以“皇帝幼小、两宫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由,带着载垣、端华等七大臣从小道赶往北京,只留肃顺率领人马跟随梓宫慢行。慈禧回京之后,骊姬召见恭亲王奕欣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和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则被撤职查办,而醇郡王奕譞则在京郊密云逮捕了还在护送梓宫的肃顺,八大臣彻底败北。
八位顾命大臣,为何只有三位被杀
八位顾命大臣被捕之后,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被赐自尽,爱新觉罗·肃顺被处斩,托和络·穆荫被流放,富察·景寿、匡源、杜翰和焦祐则仅仅被免职。同为顾命大臣,为何在处理结果上却有这种差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肃顺被押至菜市口处斩
1、威胁程度不同。其实将几人的全名列出来,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被处死的载垣、端华、肃顺可不仅仅是顾命大臣,他们还是皇亲贵胄,出身便决定了他们的超然地位。而且,这三位可以说是八大臣之中权势最重,影响力最大,党羽最多之人,威胁程度自然也就最高。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如果不将其彻底消灭,凭借他们的身份地位,谁也不敢保证是否会东山再起。至于其他五人,只要撤职不再录用,断绝其政治生涯,便不再会有威胁。
顾命八大臣杀三人、流放一人、革职四人
2、迅速稳定局势。之所以没有将八人全部处死,其实也是出于稳定人心、稳住局势的考虑。故而,除了顾命八大臣杀三人、流放一人、革职四人之外,也仅仅是对吏部尚书陈孚恩、吏部右侍郎黄宗汉等与肃顺等人关系密切的官员、太监共19人,分别给予了革职、发配等惩处,并未持续扩大打击面。简单迅速的了结此事,也是为了防止朝政持续动荡。
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3、尽力收拢人心。即使在处理顾命八大臣之时,朝廷也是做足了功夫,例如谕旨中说载垣、端华二人跋扈不臣,罪大恶极,本应凌迟处死,但朝廷还是“加恩赐令自尽”,而肃顺则“悖逆狂谬,较载垣等尤甚,极应该凌迟处死,以伸国法而快人心”,但毕竟还是皇室宗亲,故而“著加恩改为斩立决”。而对于其余五人,只有穆荫因“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最前,情节尤重”的原因,被判了流放,而其他四人仅仅是革职。意思很明确,即使这些人罪大恶极,朝廷也已经法外施恩了。此外,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还将从肃顺府中查抄出来的往来账目和书信,全部送到军机处当众焚毁,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人心惶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拢人心。
先皇去世、新帝登基之际,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政变,仅短短数月便尘埃落定。可以说,辛酉政变一定程度体现出了慈禧等人的政治手腕。
影片讲述了清朝末年宫廷内部的腐败、堕落及内部的争权夺位,勾心斗角等。 惠玉兰,姓叶赫那拉氏,少年被选入宫,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在尼姑庵与六王爷恭亲王奕沂相识,一见钟情。玉兰进宫,不谙宫中规矩,辄遭排挤,连她带进宫的猫也被丽贵人派人弄死。朝廷中勾心斗角,肃顺、端华等大臣架空咸丰帝,咸丰召见六弟奕沂,诉说肃顺等飞扬跋扈。玉兰为报复,杀了弄死猫的宫人,恭亲王又帮她杀了知情的宫人大妞,告诫玉兰要保护自己就要不惜干掉别人,要出人头地就要不惜一切手段得皇上宠幸,玉兰茅塞顿开。一年后,玉兰归宁,专门找来青楼女子学习笼络男人的技巧。咸丰帝斋戒之日,玉兰化装成太监,冒险去见皇帝。此时的玉兰已非昔日的烂漫少女,一番甜言蜜语,博得咸丰帝欢心,不久封为懿嫔,接着因怀“龙胎”又晋封为懿贵妃。英法军进攻中国,肃顺等举措失当。英法军攻打北京。咸丰十年,清军战败圆明园,中华民族文化面临一场浩劫。咸丰逃往热河,恭亲王奕沂留守京师。肃顺在热河挟皇帝以令天下,恭亲王在京师总理朝政,形成两大势力。懿贵妃干政失宠,肃顺请咸丰先杀懿妃后立太子。咸丰病危,把朝事托八大臣,嘱其抑懿妃,又独召懿贵妃找恭亲王,与皇后共抗权奸。咸丰驾崩,肃顺封锁宫廷,已封为慈禧太后的懿贵妃派人进京与恭亲王联络。恭亲王连夜奔热河,与慈禧定下“两宫垂帘,亲王秉政”的总方针。两大势力暗中活动,剑拔弩张,慈禧故意示弱,使肃顺掉以轻心。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优柔寡断的肃顺安排咸丰棺木回京,并派杀手于途中截杀慈禧,恭亲王早有准备,杀死凶手并果断逮捕八大臣。1861年,肃顺等二大臣被处死,实现了既定方针,遂改元同治。政事平靖,慈禧借故把过去得罪过她的人一一除掉;不久,权欲愈炽的慈禧毒杀慈安太后,又贬退与她旧有情缘、又帮她登上中国至高无上宝座的恭亲王,统治中国几达50年。
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焚毁了圆明园。腐败没落的清王朝惧怕列强的气焰,在英法联军的大炮和刺刀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蜷伏于热河行宫,沉湎酒色之中,终日与丽妃等缠绵厮混,不理朝政。被冷落在一旁的懿贵妃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嫉恨异常。和众妃子一块在皇后面前教唆,皇后心知肚明,严厉斥责,暗地告诫丽妃谨言慎行,丽妃识趣,并开始小心谨慎,在庆祝皇帝大寿的日子,荒*已久、内里虚弱的咸丰皇帝忽发急症,卧床不起,数日后驾崩于避暑山庄。
在咸丰弥留之际,肃顺力劝他效法历史上的钩弋夫人故事,赐杀懿贵妃,免除将来天下大乱,咸丰未采纳。他召见太子,托孤于肃顺等八大臣,令他们辅佐幼主。之前赐给皇后密诏,若她日后有势子为尊,就命皇后朝臣除之,懿贵妃痛恨的瞪了皇帝一眼,同时,他还召见了懿贵妃,赐“同道堂”印,嘱咐懿贵妃与皇后同心同德,共保大清江山。丽妃为替咸丰帝祈福,来佛香阁祈求神灵,不料被几名侍卫捉去,下落不明。懿贵妃乘大办国丧之机,与在京留守观望的弈亲王秘密勾结,借英法列强之手准备除去肃顺等。懿贵妃和弈亲王授意御史董元淳呈上一份奏请“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折子。但肃顺等人针锋相对,双方都不肯让出,宫闱之争愈演愈烈。回京途中,双方都加紧了动作。肃顺暗遣刺客欲杀慈禧未遂,恭亲王率军出迎,把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一举擒获。
辛酉年10月9日,6岁的幼主同治皇帝登基。肃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其余7位大臣或被杀或被囚,肃顺的党羽从此势力殆尽。于是,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慈禧一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开始了慈禧、慈安两宫垂帘,恭亲王议政的阶段。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在登基大典结束当晚,慈禧深夜偷偷去探望被悄悄送回紫禁城的丽妃,原来当晚就是她让人从佛堂抓走丽妃,当初千娇百媚能歌善舞的丽妃被打入冷宫剁去四肢,并塞入酒缸坛罐,实在不忍卒睹,慈禧见到丽妃后,对她百般羞辱,反而被丽妃明夸暗损,慈禧被气得龇牙咧嘴,并且还要丽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并对外宣称丽妃下落不明。从此,慈禧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8年的统治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