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

小说推荐,第1张

楼主,您好。鉴于多次被人认为我是抄袭、复制他人答案,我在此申明:本人回答,有一定参考、借鉴别人『书评』,而绝非抄袭、复制他人的回答。

嗯,所以,如果楼主觉得我的回答多少有点用,希望能采纳一下,这是对我的肯定o(∩_∩)o。

——Ж缘起凡尘

玄幻

《搜神记》《蛮荒记》:大荒风雨正飘摇,沧海横流人荡覆;太古尚遗旧爱恨,蛮荒又埋新情仇。乱世中欲望与道义的碰撞,传奇般刻骨铭心的情感,上古传说时代的故事,请观《搜神》《蛮荒》二记。当年魔法风正盛,狐狸可谓开东方玄幻之风,当赞其过人才情、非凡眼光,莫言其文不成熟与俗套。

《紫川》:《紫川》是一卷英雄史诗,以如椽大笔书写乱世沧桑。刻骨铭心的爱情、真挚动人的友情、杀机弥漫的政治、尸横遍野的战场,加之幽默诙谐的语言,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

《风姿物语》:玄幻奠基作之一,塑造了一批值得感动的人物,哭过、笑过,怎能忘记?这大概就是此书魅力所在吧。

《神墓》:《神墓》是一曲铁血战歌,青锋碧血燃起满腔豪情,凄壮沉郁中唱尽万代苍茫!几分幽默诙谐不时体现,通篇不乏连珠妙语,虽然辰东此时文笔还嫌不够成熟,且《神墓》确后期过于空泛,但用心看下去,一股神气贯穿全文,荡气回肠,精彩纷呈。

《无限恐怖》:虽有所借鉴《杀戮都市》,但自成一家的将推理流、循环流和人性研究熔为一炉,此书成就毋庸置疑。

《巫颂》:我认为这是血红最好的小说。狂野苍茫的文风,挥洒自如的文笔,出色的人性刻画,铸造网文经典。

《仙楚》:树下野狐的作品皆属精品,此书也非常精彩。就是情节过于紧凑了,战斗、疑团层出不穷,看的有点累人,且主角似乎颇多艳福,不过也不乏动人之处,而且不真的是后宫小说。

《长生界》:和《神墓》相比,《长生》确实缺少情感的震撼,后期过于追求场面之宏大而压制了人物形象的展现,造成情节有空洞之感,这是明显不足。但在文笔上确实较《神墓》有进步,前半部精彩纷呈,还是值得一读。

《朱雀记》:猫腻自言是YY文,其实可以接受,看的挺有感觉的。

《飞升之后》:前期练级打怪偏多,之后表现了一些精神,人物的铮铮傲骨令人热血沸腾,虽有点狭隘、偏激,但毕竟在当今网络小说里能真的有内涵实属难得,也算是一本好书。

《师士传说》:机甲类始祖,此书突出刻画了主角,配角塑造不是很好。方想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想象力使作品颇具创意,稍YY而不后宫,奈何其喜吹牛、夸口,最后却收不住,留烂尾给读者。

《卡徒》:请楼主参考上则后半部分。

《斗罗大陆》:无一贯之恶心,有较充实情节,实乃三少最佳之作。

《不死不灭》:作为辰东处女作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且迫于出版社压力后期写得很匆忙,不过在此书中辰东已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凡。

《真相堕落》:说实话,兰帝的书我很喜欢的只有《高手》,但兰帝的作品确实有水平。

《魔法世纪》:zhttty早期的一部作品,大体上还是很不错的。

《天魔神谭》:早期玄幻之一,颇负盛名。前期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可惜后期实在是很平庸。

《海王祭》:海底大冒险,带点YY,不过挺有意思。

中国龙组》:风华爵士有积累、缺文笔,小说情节多狗血,这本算较好的了。

《空速星痕》:唐家三少哗众取宠,此书的异能马甲实在无聊,而且简介让我恶心的很,可惜简介我是后来才看到的,不然当初肯定不会看的,后宫流的。但情节还是不错的,虽然依旧是老套路,倒不算难看,不介意唐三之恶心的可以考虑。

《邪帝苍龙传》:武侠转玄幻的,人界篇和异界篇风格差距很大,人界篇雕琢痕迹太明显,异界篇落入俗套,所以显得都一般般了。但是本后宫小说 囧。

《莲花宝鉴》:YY小说我看的不多,因为不喜YY。不过毕竟这本书我是看了,楼主慎重考虑。

《魔法通行证》:十分YY的小说我大概就看过这三本了,这本是最早看的,没经验啊。也算是YY的有点特色的吧,别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说了,楼主自己考虑吧。

仙侠、修真

《蜀山剑侠传》:现代意义上仙侠的始祖代表作,实乃笔力恢弘的巨著,便是古龙、倪匡这样的大家也明言对还珠楼主之敬佩。虽作者因故未能完本便去世,空留残卷传世甚为可惜,然此书形式近古,若《三国》《水浒》,本非拘泥于一人一事,仍颇为可读,对仙侠钟爱者不应当放过——当然,传统全知视角式写法也导致了人物感情比较苍白,请注意。

《诛仙》:“一部《诛仙》,情撼九天”实非虚言。飘逸出尘的仙侠,承载的却是似水柔情,作为仙侠,重点却不是仙缘奇珍、仙家斗法,只为让情感更显得梦幻纯净,可谓天人之恋。虽后期失于缺少变化,但仙侠类不读此书实不应该。

《仙剑神曲》:古典仙侠佳作,故事瑰丽,情节一路铺展,几乎涉及了整个天陆、正魔两道所有高手。作者颇有功力,就是把仙侠写的忒像武侠了。

《仙羽幻境》:此时牛语者功力比《仙剑神曲》时更为精进,然还是前作给我留下更深印象,故此书只好“屈居”其下了。

《尘缘》:相比《亵渎》,其实我更喜欢《尘缘》那如醇香美酒的味道,文笔华丽,情缘纠缠。

《黑山老妖》:梦入神机融神话于其书,开仙侠新气象,读之令人赞叹,此书尤为精彩。然其所谓“以力证道”云云实在过分,深不得余心。

《风起紫罗峡》:荆柯守心气高、定位高,所以写到后来有些吃力吧,但终究成就不凡。

《逍行纪》:血红的小说,以走流氓路线著称,这对我并无吸引力,但血大的小说从不种马且表现的是有原则的,我还是很欣赏的。

《邪风曲》:血红的书在严谨上颇为不足,但质量在网文中算较高的了。虽然逐渐趋向YY了,但现有作品尚值得一读。

《仙路烟尘》:古典仙侠佳作,确实有古风古韵,一扫主流网文之喧嚣浮躁。虽然情节发展有些滞缓,且作者以为古味浓就得文字古板些,但还是很有味道的一本小说。

《灵山》:徐公子的书虽然向来种马,却体现了不少小道理,属于内涵型的。

《佛本是道》:如果说大部分仙侠仅是挂个名,那此书就是名副其实的少数仙侠之一。前半尚颇不成熟,其后乃成力作,然煞气满篇,神机赞赏的人性我也不敢苟同。

《升龙道》:虽然我不喜欢修真小说,不过以“比较级”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修真小说了。血大其它作品还没读过,楼主有兴趣可以自己考虑。

《大猿王》:蛤蟆文笔圆润练达,于仙侠一道足当还珠楼主隔代传人,虽爱扯淡令我无奈,但其书实在值得一读。

《暂命名》:兰帝的文笔算不上非常出色,意境却极高妙,可此书就有些过于飘渺了。

《阳神》:梦入神机的小说煞气太重,可被开头一股浩然正气所骗,以为此书有所改观,却不料煞气比《佛本》更甚,杀伐无度,洪易实在猪狗不如。但抛开此点,虽后期接近小白文令人叹息,但大半尚有质量。

《神游》:《神游》《鬼股》《人欲》是徐公子的三部曲,共同构建一个思想体系。虽皆逊于《灵山》,却仍都是可看的。

《左手仙缘》:可能不算是特别精彩的小说吧,但因为是最初我看的小说之一,所以印象很好,推荐给楼主,觉得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洪荒玄松道》:最初对洪荒封神类颇有兴趣,今已失望,写来写去基本上就那样了。这本在其中是很不错的了。

《中华仙魔录》:我一向讨厌修真的,但对所谓逆修真也没兴趣。这书不是小白文,却也只能说还行吧,可看。

《飘渺之旅》:萧潜此书真的只是消遣的,文笔、布局、人物刻画、内涵皆乏善。但毕竟是修真小说始祖,且人物虽装比,但比后来的小白文强大多了,无种马,且多少装出了素质。

《一仙当千》:不同于《星辰变》一类的修真体系,虽然还是我不喜欢的修真……感觉前边挺精彩的,继承了《飘渺之旅》的可取之处,可后来大概作者力有不逮,后期有些烂,郁闷!

《寸芒》:番茄之小白文,无文笔、内涵,人物刻画与所谓创新亦不足道,余不赏之。然此子于情节把握上确有些许天赋,观之聊胜于无也。

《星辰变》:评价见《寸芒》条。

魔法、西方奇幻

《魔戒》《冰与火之歌》《时光之轮》:西方三大奇幻,奇幻界的三座圣山。网文的西方奇幻类的世界构造大多太低水平,但看多了可能倒不习惯这三本的,但我以为还是这样的更值得称道。

《亵渎》:这是一部颇受争议的小说,一定程度上确实过于阴暗了,但其实《亵渎》只是从一个独到的角度,深入浅出的表现出人性,深刻而不深奥。作为奇幻,在供书友解闷时,还能给人启迪、引人思考,显得耐人寻味,《亵渎》实在可以称作在末路中揭示人生玄秘的黑暗圣典。

《佣兵天下》:可说此书是童话。战场征伐、战斗厮杀虽不少,却无始终煞气笼罩、不停杀戮之感;不乏恶搞,内涵却足以秒杀一般小说;追求理想的世界,又不显其幼稚。唯惜行文拖泥带水。

《魔法学徒》:此书在魔法世界设定、魔法文明体现上堪称经典,前期情节安排也不落窠臼,相当好;但稍啰嗦,后期俗套烂尾。本书较有水平,然多少有些YY及后宫。

《魔盗》:蓝晶以优雅的翻译体风格将奇幻世界展现给读者,这份功力是少有的,相比当下大部分低水平小说更显难得,此书不少地方尚超越《魔法学徒》。

《历史的尘埃》:虽人物形象不够饱满,阴谋安排略有不妥,仍不失为本有水平的作品。

《最后的地球战神》:书名烂了点,然而书本身却绝不烂,虽然我不怎么喜欢荆柯守的书,但无法否认其作品质量。

《恶魔法则》:跳舞确实较有水平,但我很不喜欢其书中的那种“猥琐”。据说他最好的书是都市类的《邪气凛然》,但没看过,不好评价。

《魔武士》:蓝晶这本书虽比前面两本略差一些,仍是不错的,可看。

《龙龙龙》:(仅是对男道友:)这是本女频的书,但平心而论真的不错,不介意换换口味的推荐看。

《恶魔狂想曲之明日骄阳》:有点《魔法学徒》《赫氏门徒》混合的感觉,但也算是写出自己特点的好书。

《光之子》:三少的小说其实都是小白文,但这本处女作尚有一分清纯,看的有点意思,仅此而已。

《盘龙》:评价见《寸芒》条。

《善良的死神》:三少的小说多有其独特的恶心,此书相对来说要好得多了,可以打发时间。

《魔兽领主》:穿越异世的西方奇幻,感觉还行,足以磨时间了,就是YY相对多了点。

奇幻、武侠及其它

武侠宗师,金古黄温:老书友勿喷,其实不少新书友未必清楚黄易、温瑞安的,不过还是从简介绍吧。金庸的推荐看《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古龙的推荐《多情剑客无情剑》《陆小凤传奇》《白玉老虎》《名剑风流》。黄易对情节有卓越的构架力与整合力,作品与玄学、政治、战争结合,自出机杼,但文笔明显逊于另三位,前期作品多含H,推荐《大唐双龙传》《破碎虚空》《边荒传说》。温瑞安作品文笔优雅、辞藻华丽,情节不落窠臼,但时常会出现些不负责任的内容,推荐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杀楚》《四大名捕逆水寒》。

小椴、凤歌:和沧月同为新派武侠****。小椴才情甚高,文字洋溢着空灵与出尘,《洛阳女儿行》《长安古意》《杯雪》都是武侠佳作;凤歌《昆仑》《沧海》神气完足,读来荡气回肠,金庸道统后继有人矣。

《镜》:沧月以其空灵文笔、独有才情谱写一曲云荒万载沉浮的史诗,奇幻巅峰之作!沧流、空桑、海国三大帝国间复杂而深沉的仇恨,在民族夙仇下的爱恨、对子民的守护、对自由的追求相交织,谁不是在这网中挣扎?一部奇文,愿与君共赏。另,云荒系列丽端的《越京四时歌》、《云泥变》也很好看。

《九州缥缈录》:九州系列是一群青年才子们一起书写的具有东方神韵的奇幻作品,《缥缈录》则是其中的代表作,放眼整个幻想文学,能与之相比的并不多。另,江南的《此间的少年》、《逐鹿》、《龙族》也很优秀。

《悟空传》:此书虽短,却是闪烁人性光辉的经典。今何在其余作品,《若星汉》建议看实体版(起点有,免费),《九州·海上牧云记》亦为佳作。

《天行健》:虽然写到最后燕垒生自己都有些难以把握,此书仍是本史诗巨著。燕垒生的丰富阅历、深厚积累、质朴文笔令人赞叹。除这部长篇外,燕垒生还有不少作品,如短篇《噬魂影》也极优秀。

听雪楼、《七夜雪》:沧月优美的文字中蕴藏着浓浓的感染力,让人很难不将心神沉入其中。听雪楼系列是典型的月氏武侠,结构安排颇为奇巧,成功勾勒出了听雪江湖。个人以为护花铃最好,火焰鸢尾(属《血薇》)、荒原雪略差,其余皆佳。鼎剑阁系列,最打动我的是《曼珠沙华》,但最优秀的当是《七夜雪》了,意境上突破听雪楼的又一力作。

《高手寂寞》:起点有神,名兰帝魅晨,余观其《高手寂寞》,始知网游类亦可出感人心、引人思之大作也。《高手》当与《神墓》《诛仙》同列,抑或胜之。

《英雄志》:所谓“金庸封笔古龙逝,天下唯有英雄志”吹太过了,但这是有实力保障的,的确是极优秀的小说。

《银河英雄传说》:一本日本科幻小说,它的优秀我不想多说,倒是有必要提一句,这种有深度的书,若无基本的鉴赏能力或是抱着YY心理,还是不看为好。

《兰帝魅晨系列之饮》:如果《高手》是虚幻的完美,《饮》就是真实的残缺。其实我不太喜欢《饮》,但它比之《高手》也是不遑多让的。

《鬼吹灯》:这是本很经典的小说,因为我对探险盗墓类兴趣不大,故排位居中。

《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此书文风雅致、文笔出色、计谋设计精妙,是历史类的上乘之作。

《江山美色》:穿越历史类。此书其实也颇具水平,但相对一些经典大作之厚重,可说是较为舒缓、轻松的。墨武此人,确实是不YY、不YD

《庆余年》:猫腻的书虽有YY,但读起来很舒服,历史类上品。

《蜀山》:蛤蟆圆润的文笔,把蜀山体系演绎的淋漓尽致,虽基本可说消遣而已,也足称网游类佳作。

《绝地反击》:风华爵士知识积累可谓丰富,然文笔较差,这本纵横历史间的小说是他最优作品。

《移猎蛮荒》:文笔不算优秀,相比小白文就绰绰有余,情节构造上颇有可称道之处。

《尘劫录》:历史的厚重和奇幻的瑰丽浑然一体,确实适合形容本文,以符合历史的世界做基础,却给人一种光怪陆离之感。在起点就是全本免费的。

《战国逆风记》:看此书根本是是出于我对日本战国的兴趣,不知楼主有无此闲情 ^o^

最后补充几句:(1)我在每一类内排序是有意识的,但个人好恶成分不小,并非要强排座次、评判优劣,尤其最后一类全部都是精品小说;(2)奇幻也是幻想文学,不过无主流网文那么夸张及成系统的练功升级罢了;(3)小说归类时有些为本人主观臆断,不妥之处,还望见谅。

Ж缘起凡尘祝楼主阅读愉快!

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 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dd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Ⅰ。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领袖。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今花都)人。出身农家,读过村塾,屡试不第。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翌年到广西贵县(今贵港)赐谷村宣传拜上帝教真义。后回花县,著《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1847年8月赴广西桂平紫荆山会冯云山,组织力量,开展政治斗争。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营盘岭聚集2万多会众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3日在武宣“登极”,称“天王”;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诸王。翌年攻桂林,克全州,占领两湖,再从武昌沿江东下,攻占南京。1853年定都南京,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再分兵北伐、西征,结果北伐失利而西征胜利。入主天王府后,深居简出,生活奢靡,大权交由杨秀清掌握。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杨秀清居功自傲,逼封万岁。遂密诏韦昌辉、秦日纲,诛杀杨秀清及其家人、部属2万多。1857年石达开带20万精兵出走后,只得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转局势。1859年命洪仁玕总理朝政。清廷勾结帝国主义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等相继陷入敌手,天京被围。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Ⅱ。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质高价廉的工业产品,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清政府的捐税,年年增加,使农民不堪重负。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农民反抗斗争多达110次。特别是两广地区,由于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冲击,社会动荡更为激烈。

  在此期间,洪秀全被《劝世良言》中的单一神权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观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农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结合起来,从农民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出发,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同时期,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广大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宣传反清思想,开展拜上帝会的组织工作。1849年,拜上帝会众已达万余人。1850年前后,拜上帝会与地主团练的冲突日趋尖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酝酿和发动的。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3月,太平军转战到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州。在永安滞留期间,进行了休整补充和制度建设,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雏形。 1852年4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围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战役中,冯云山战死。太平军转战湖南途中,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阐明太平天国“扫除妖孽,廓清中华”宗旨,号召广大群众纷纷响应。湘江上的纤夫、船工;码头上的挑夫、搬运工;城镇中的铁匠、商贩、木匠;以及郴州、桂阳山区的煤矿工人,参加起义,太平军迅速壮大。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队伍增至50万,声威大振。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进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进兵北京。北伐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洪秀全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藩组织的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又在天京外围展开了激烈的破围战,先后击破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在军事上达到全盛。1853年冬,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维持绝对平均主义的农民乌托邦,不可能付诸实施。但是,它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还实行男女平等;改革考试制度;对外关系上,坚持独立自主。

  正当太平军在西征战场取得胜利之时,1856年8月,天京城内发生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责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对自己不利,表面上答应了杨秀清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京救驾。韦昌辉立即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9月2日凌晨,在秦日纲的配合下, 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万多人。天京城内一片恐怖。石达开从湖北赶回,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想杀死石达开,石达开只好半夜缒城逃出天京,石达开的全家老小都被韦昌辉杀了。韦昌辉的行为,引起太平军全体官兵和百姓的愤慨。石达开在安庆起兵后,要求洪秀全顺从民意杀死韦昌辉。11月2日,洪秀全诛杀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余人,平息了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韦昌辉被处死后,石达开应召回京“提理政务”。洪秀全经过“天京事变”,对石达开也不信任,于是封洪仁发和洪仁达为王,钳制石达开。石达开既无实权,又心存疑虑,1857年6月,率领10万精兵远走西南。石达开的队伍孤军奋战,1863年6月,被清军围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使太平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向防御。清军乘机反扑,攻占了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围困天京。洪秀全为了挽救颓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委以重任。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各路大军协同作战,一举攻破浦口歼敌万余,再次击溃江北大营。11月,在安徽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迫使清军从安庆撤围,稳定了天京上游的局势。

  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权归于一”,反对“结党联盟”;广开言路,“上下情通”。效法西方,兴办工矿交通和金融事业;准许私人投资,雇佣劳动;奖励民间制造器皿技艺,准其专利自售,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倾向。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陈玉成部捣毁江南大营,并开辟了苏南根据地。1861年9月,安庆失陷。次年5月,陈玉成败走寿州,被俘就义。太平天国西线陷入无法挽救的危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坚决地同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先后重创“常胜军”、“常安军”、“常捷军”,并将华尔打死,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安庆失陷之后,太平军在江苏、浙江的根据地也相继失守,只剩下天京及其周围小块地区,这时,天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另辟根据地的主张,被洪秀全拒绝。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军挖掘地道,用火药轰塌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军将士壮烈牺牲,少数人突围。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义。李秀成在天京突围时被俘,被曾国藩杀死。太平军余部转战大江南北,一直奋战到1868年。

  中国历史上这场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后奋战14年,纵横18省,威震全中国,最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Ⅲ。根本原因和弊端。十九世纪中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持续十四年,遍及十八省,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未能推翻封建制度而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过去不少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力量过于强大”。这种分析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看到了事物的实质,个人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一

  历史告诉我们,农民起义要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取得解放,必须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太平天国时期并没有出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有的只是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本身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就以太平天国纲领性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而言,《制度》的进步性在于平分土地的措施上,它强烈地反映了农民渴望土地和摆脱封建剥削的要求,但单凭平分土地的措施,并不能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也无法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为平分土地不仅不能改变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反而会助长私有制的发展,贫富两极分化就会重复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平均分配办法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制度》中实行财产公有,这完全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太平天国初期有的占领地曾出告示:“天下农民谷米,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已。”可结果呢?“此示一出,被惑乡民方如梦觉,然此令已无人理,究不能行,遂下科派之令。”由于财产公有行不通,而军储却一日不可缺,无奈只得回到允许地主继续收租的旧秩序中来。原因何在呢?《制度》中一面企图把社会经济改造成齐一化的清一色的小农经济,另一面又企图在小农经济上面强加一个原始的、落后的类似农村公社的组织,这就必然会产生原有的私有制和人为的公有化的矛盾。再说把农民多余的产品实行公有化,农民中谁劳动力强,谁收获多,谁就会被公有化得多。这就会出现“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不合理现象,农民“嗟怨”之声就在所难免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无处不均匀”的社会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憧憬。史实说明,财产公有措施在当时是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是超出了历史所允许的范围的。这启示我们:对私有制的攻击,对公有制的要求,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革命的、正确的。然而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就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顾客观不尊重经济规律,片面地求“大”求“公”,最终理想化作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狭隘性、盲目性。

  二

  农民阶级的劣根性、使太平天国的***滋生了自由散漫、腐化堕落、狭隘自私的心理行为。思想的蜕变使太平天国政权后期封建化尤为严重。定都天京后,无论是职官制度、等级制度、还是在礼议方面,大抵都沿袭封建专制政权模式,他们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束缚,把革命中夺取来的权力很快演变成自己的封建特权。如据“天条”规定,一切官兵百姓均不得嫁娶婚配,但天王和各王,却可以“广置姬妾”、“妃嫔在武昌选出四十人,至江陵选百把人,陆续增添,大约不满二百人。”洪秀权还在天京修建天王府,“城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洪秀权把自己关在“林苑芳菲,兰桂迭妍”的宫墙内,过着“金玉堂中快乐多”的生活,无聊之余,只能写些自我歌颂和训戒后妃的顺口溜:“万方万郭万来朝,万山万水万飘摇,万里万眼万钻至,万知万福万功劳。”他一再重复自己是“月”是“太阳”。动辄训斥自己的后妃。由此可见,政治思想的封建化是与生活上的腐化相伴而生的。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它是一个大乱子,一幕大悲剧。它使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们,不是为农民起义的理想而献身,而是在“天国”兄弟的刀锋下丧身。它使成千上万的身经百战的农民革命战士,不是牺牲在对清军鏖战的沙场上,而是倒在天京自相残杀的血泊中。这个大惨剧使一个方兴未艾屹立在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由盛变衰。然而自“天京事变”后,洪秀权非但不从血雨醒风中总结有益的教训,还从此不相信外姓。先是逼走了翼王石达开,接着便大权独揽,宣布“主也是朕做,军师也是朕做”;在朝中大搞任人唯亲,首先重用他的外孙萧有和,第二重用他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萧有和还只十岁的时候,权力已经达到“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者,合朝诛之”的地步。后来他竟要把太平天国变成一个“父子公孙”、“江山万年”的国家。

  太平天国原以“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反封建思想为出发点,而却以“肃体统、大一尊、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封建政权为归宿,其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农民是小生者,他们既分散又落后,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来代表他们,来主宰他们,而这个主宰除了“帝王”外,就找不到别的了。因此,旧式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往往用平等思想来打天下,而以帝王思想来坐天下,这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他们过早过急地搞封建专制主义,希冀在利用拜上帝会来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披着宗教外衣的斗争方式,具有狭隘性、盲目性,伴随斗争进程的发展,农民阶级的种种弱点便逐渐显露出来,这就不免使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而注定革命必将以失败告终。

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有些中国历史学家们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事实上,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号称盛世的其他各个时期相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它都逊色前代。首先,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明末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势头被抹杀。从此落后于世界潮流,尽管康熙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 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但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

当然满清也有一些贡献,如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

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经济、人口迅速发展。

乾隆时代继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人丁繁多,国家富庶起来。经康乾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 亿。是明朝最多人口统计数的5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时增长了20余倍。

⒈悲剧之源:“盛世”表象下的危机

所谓康乾盛世其实是一个带悲剧色彩的时代。这种悲剧色彩从两个方面可以清楚看出:一是从18世纪末年以后,社会危机不断爆发,昔日表面上繁荣一时的清朝社会很快陷入萧条冷落的“中衰”之中:民众反抗不断,自然灾害频仍,官僚腐败盛行,政府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国与民皆患贫,奸伪日滋,祸乱相继,士习益漓,民心益竞,其由来也甚渐,其消息也甚微”,乾隆等人孜孜以求的“持盈保泰”随之成为泡影;二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繁荣表象中,中国落后于西文世界发展水平成为定局,控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实际上是在康乾盛世时期最终铸定的。导致清朝盛衰之变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处理好关系到清代社会发展前途与命运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政治腐败,二是制度落后,三是对外关系。

⒉腐败愈演愈烈

政风好坏,从来都关系到朝代兴亡,盛衰隆替。清朝统治者对政风一直不大重视,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勤政。康熙时代企图通过皇帝亲作表率,宣传理学说教提高统治阶层的道德素质。雍正则一方面妄图通过养廉银减轻腐败,另一方面采取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这些效果不佳。 劳民伤财,象蝗虫一样搜刮百姓供自己寻欢作乐的下江南。

康熙时代,宰相明珠,索额图所贪污钱财远超号称明朝最大贪官的宰相严嵩数十倍,而康熙却几十年来对他们的行为视而不见。雍正时代,即使在表面的高压下,由贪污导致的考场舞弊事件依然层出不穷。到乾隆中叶以后,局势更加混乱,官僚队伍的腐败一发不可收拾,“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不但中下级官员纷纷贪污受贿,而且像大学士和申这样位至“宰辅”,深受皇帝信重的高级官僚,也营私舞弊,贪赃枉法,且贪污之巨大可谓空前绝后。尽管乾隆有时也厉行惩处,诛杀不少贪官(其中包括不少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僚),但收效甚微,“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或且惴惴惧罹法网,惟益图攘夺”刻剥,多行贿赂,隐为自全之计“。乾隆时期政治腐败愈演愈烈,除了专制独裁政体自身的局限外,还和皇帝本人纵情享乐,以及朝廷不能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政府与官僚利益分配关系有关。此外,清廷惩贪宽严脱节,司法部门不能秉公执法也大大加重了腐败的程度。

腐败必然导致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引发盛衰之变,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腐败,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异己的煽动和策划,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原因很简单,如果普通百姓能安居乐业,那么少数人的煽动不可能使他们轻率地抛弃家产,铤而走险;如果统治者仍具有清醒的头脑,官僚队伍仍保持着严密的组织性和行政效力,那么,它更不会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消极救灾,以致自然灾害“趋饥民为盗贼”。因而,繁荣能维持多久,统治能否长期保持稳定,关键取决于政权自身的状况。

学术界关于康乾是否为盛世一直存在争议。阎崇年曾与港大一教授拟合作一篇论文,题目叫《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但最后专家委员会没通过,因为委员会多数是西方人,他们认为康乾是黑暗时代而非黄金时代。

在17世纪中叶的1636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曾德昭记载的那个“相当的富裕繁荣,在各方面都令人赞叹”的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号称初期“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朝。在这期间,外国人的记录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虚假的“盛世”。经“康乾盛世 ”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最终使中国落后贫穷到什么程度,引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一句话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诗人唐甄在山西做过知县,亲眼目睹了清朝统治之下的痛苦生活,他著有《潜书》,里面提到: “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可见所谓的“康雍乾”,其实都是被拔高的侏儒,在后金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是相当痛苦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所谓“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这与唐甄的记载完全吻合,可见确实是实情。

《爱丁堡评论》文章提到,虽然“乾隆可汗”曾指示:“俟该贡使到时,必须整列队伍,以肃观瞻。”但马戛尔尼还发现清国的武装部队如同一群叫化子,不堪一击。马戛尔尼发现社会上普遍的贫穷和不安定——这跟陈弘历可汗希望他发现清国富庶的目的,恰恰相反,因为沿途他看见太多的乞丐和太多的破陋而荒芜了的建筑,以及大多数清国人过着低水准的生活。马戛尔尼认为,这个"半野蛮的"帝国"声誉扫地",清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 ",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

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离万历年间明军500艘舰艇歼灭日本海军 450艘战船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

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 -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 著)

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易强国的辉煌与荣耀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回顾一下明朝末期中国的航海水平:

1598年,明朝海军出动500艘战舰,开赴朝鲜露梁与日本交战,此战一举击沉日本战船450艘。此舰队无论从船只数量,兵力人数、火炮数量、船舶排水总量,火炮技术水平(后装填速射炮,弹丸不弱于1815年英国海军的24磅炮)、单艘船只的战力(吃水66米,可容300人,数十门后填装速射炮的一号福船),都超过1588年共有船舰130艘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与英国比较,1633年的明朝封舟和同时期1637年英国建造的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海上君王”号是相当的。

封舟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

英舰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海面高度1637米。

不仅如此,明朝后期的海战战术战法也极为先进,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 ”(Nelson touch)早出现了一百多年……即便是到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的1793年,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 ”(Nelson touch)都还没有出现

而且如果是黄金时期,怎么会有那么多贪赃枉法的人?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意大利人的游记里写道:“……遍布京城的街头,到处是衣着破烂的难民。……军队也穿得破破烂烂,好像是要饭的乞丐……这还是马可波罗笔下的黄金遍地的东方吗?”现存的清稿文献都显示,清朝的富强程度远远被高估了。而且自康熙以后,实际上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已然步入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触西方科技的人之一,而且还把好多西方的科技项目当成了自己的玩具。但当他玩着这些玩具正高兴的时候,西方已经大步地走向了工业化社会,他的帝国呢,还陷在“你耕田来,我织布”田园牧歌里出不来。而且,也正是由于中国周边国家的积弱,让康熙可以挥舞他的马刀,让中国再次进入一个虚幻的盛世,错失了进入工业化和西方各国平起平座的大好时机。

康熙并不是没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这种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的。比如,1682年康熙巡视辽东,夜间宿营时,“他拿出来几年前给他制作的小型星座图表,依据星的位置说出时刻来。这样,他便在其周围的贵人面前,能夸示自己的学问而得意”。又如,1691年8月21日,召见张诚(J.P.Gerbillon),向他学习使用天文环,康熙“虽然弄得满头大汗,还是对这个仪器的全部用法进行了实习。他对天文环及半圆仪的准确程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康熙对天文学的兴趣和造诣,也许可以说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但他并不是清代惟一对天文学有兴趣的皇帝。雍正也在宴请耶稣会士时“想了解行星联珠的情况,并就它们的推算提了各种问题”。

可惜的是,虽然康熙的身边有这样一些来自西方的人,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他唯一感兴趣的是,只有天文历法。而他们之所以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想用这个来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天之子,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玉皇大帝。

所以虽然康熙早就了解了西方的科技,虽然他甚至亲自接触了西方的科技,但直到康熙一朝结束,在他领导下的古代中国没有一点要象西方学习科技的意思。

举一个例子,早在明末,中国就有了红衣大炮。当然也有人把它叫红夷大炮的,也就是葡萄牙人制造的,威力不十分巨大的火器。想来康熙对于这种大炮印象深刻,因为他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就死在这种炮火之下,他的亲舅舅佟国纲也是在征讨噶尔丹时中弹死亡的。但到康熙死的时候,清朝的军队里还没有完全配备这种红衣大炮,这种大炮还是个稀罕玩意儿,更不用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来制造和改进这种犀利的火器(仅有少量的仿制)。而就在康熙死去118年后的1840年,英国就是用红衣大炮的改良版,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一,这只能说明老康的运气好。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的百姓,主要是农民的生活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是不是有自己的土地。康熙的时候,正好是一个乱世之后,前朝积累下来的土地兼并现象随着长期的战乱,得到了极大的,有效的缓解。明代的王爷也好,地主也好,贪官也罢,在各路流寇以及入关的清军的杀戮之下,大规模地减少。再加上由于多年的战乱,人口的数量也大大缩减。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实际上,总结中国的历史,大家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所谓的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虽然大儒们经常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天道循环,归结为明君在世,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大乱之后,造成了财富、土地的再分配,缓解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个所谓的治世,盛世。

封建社会不稳定时期都存在着大规模的农民造反,或者是外族入侵。而几个短命的王朝,恰恰是权力和平(当然可能是被迫的)交接的时候。比如晋、新(王莽)等等。

对于这个结论,阿元会在大国之路里详细的说说,下边咱们接着说康熙。

说康熙运气好的第二个理由是,到了康熙的时候,小冰河时代结束了。对于一个看天吃饭的农业国家来说,良好的气候是农民生活的保证,这也是康熙时候能被人称为盛世的原因。

但从康熙末年,贪污腐化成风,国库都快给借空了的情况来看,康熙之所以在许多人眼里是个明君,真得感谢他有个好儿子。否则的话,社会矛盾可能早日暴发。

还有一点,被人所诟病的圈地令,是康熙24年才废除的。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顺治元年十二月规定,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全部予以圈占,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

顺治四年、八年清政府又两次颁布圈地令。根据上述命令,旗人携绳骑马,大规模地圈量占夺汉人土地。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即依附于满族贵族),补充其壮丁队伍。有些汉人地主为求得政治上的庇护,还带地投充。土地圈占后,八旗贵族和官员、兵丁,按照各自地位高低及所属壮丁多少,分得数量不等的土地。其大部分落入了贵族和官员之手。圈地主要在近京三五百里内的顺天、保定、承德、永平、河间等府(今北京、河北北、中、东部及辽宁西南部地区)进行,圈占总数达16万多顷(一说19万多顷)。驻防外地的八旗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地也进行过圈地,但规模较小。圈地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

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

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这么一个造成民怨沸腾的法令,老康同志在亲政八年之后才废除,这算什么狗屁明君呢?

对于火器或者说是热兵器的发展,有人整理了一个时间表。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领先世界的近千年(公元808年—公元1525年):

808年,中国人发明火药。

904年,中国人郑璠发明火药弹,抛石机由抛石变为抛火药弹,火药首次用于战争,开创了热兵器时代。

970年,中国人冯继发明喷射火器(捆绑火药筒的竹箭)。

1000年,中国人唐福发明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132年,中国人陈规发明火枪(竹竿火枪,喷射火焰烧人)。

1259年,中国人发明突火枪(粗竹筒发射弹丸)。

1280年,中国人发明火炮。

1346 年,英国人发明发射石弹的火炮。

1378 年,德国人发明发射铁弹的火炮。

1410年,西班牙人发明火绳枪(火绳点火)。

1525年,中国人发明发射爆炸弹的火炮,开创了世界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的旧纪元。中国人发明了爆炸弹,但仍然热衷于使用实心弹。

第二个阶段是中国与世界保持水平的两百年(1525年——1715年):

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燧发枪(燧石点火)。

从1525年开始,西方的枪炮技术就渐渐超过中国了。但是从1525年到1683年的158年间,中国的枪炮技术尚能与西方保持同步。但当清朝政权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稳定全国之后,因军事的威胁消失,官方对火炮的重视日减。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国的枪炮技术大致与西方相当。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衰落的一百年(1715年——1840年)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言愿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门,分送各营操练,结果康熙皇帝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炮。从此,中国的枪炮技术固步自封,不进反退,逐渐衰落。中国的枪炮知识和技术开始传承失调。

而康熙不愿意发展火器的原因,还是怕伤了满人和他自己的面子。和汉族相比,骑马射箭曾经是满族的优势。为了保住这个优势,怎么办呢,干脆咱们不玩火器。康熙说过,担任武职“以骑射娴熟、人材壮健为要”(《清圣祖实录.251》)。还说过,“训练有素”的军队是“精神振作,骑射皆佳。”《同上,242》在他观念中,一个好的军官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指挥火器部队,而是善于骑射。对这一点表述最清楚的是雍正,他在雍正五年时说过:“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清史稿.139》)。正因为骑射是满清人的优势,反映的是满人的面子,所以康熙不再发展火器。

所以有个网友对康熙的评价,相当正确:“听说康麻子(康熙出过天花,有一脸大麻子)一天能打三百只兔子, 以此自矜武功。也许把他放到一个游牧渔猎的部落里, 的确是个不错的领袖,一个一等的弓箭手。但如果放到一个文明古国里, 这显然他就太不着边了。 为了维护他的部落在弓箭方面的优势, 他特别忌讳火器。由此,我只能认为他是一个英明的部落酋长,但在他所处的时代,他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弃儿。”

鸦片战争时,英军使用了一种名为“榴霰弹”的球形空心爆炸弹,此弹之内填满小弹和火药,且有一引信在炮弹落地前引爆火药,将其中的小弹炸散开来,杀伤力十分大,而当时仍沿用实心圆弹的中国军队,对此“多骇为神奇,不知如何制造”,稍后,林则徐虽仿制成功,但却少有人知道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70年)铸成的威远将军炮上,即配置了概念相类的炮弹,可惜其连同所匹配的威远将军炮一直都被尘封于武库之中。中国人在1670年就制造出的火炮,自己竟然不知道,还要在1840年向英国仿制。

到了道、咸之交,中国的枪炮技术连明朝末年都不如了。难怪在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时,毫无招架之力!

为了给中国伟大的乾隆皇帝留下个好印象,英国人精心挑选了给他的礼物,这些礼物也尽显欧洲科技风采:军舰模型、天体运行仪、玻璃灯、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秒表、帕克透镜、各种火炮、连发枪、步枪、特种钢制造的利剑……。

面对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科技,乾隆是怎么干的呢?乾隆和他的老爸一样,争的是自己的面子。他请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游园,让骄傲的英国人遭到了打击,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东西:

“……有各种各样的欧洲玩具;有做工极其精细的地球仪、太阳系仪、钟表和音乐自鸣钟,我不禁惶惑了,我们的礼物也许会相形见绌。”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马戛尔尼“不得不惭愧地把脸藏起来。”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马戛尔尼向乾隆吹嘘他的礼品时,已经有前去帮忙的官员向乾隆报告:“景福宫陈设仪器,较之该国所造天球、地球,做法更为细致。”于是,为了打击英国人,为了证明大清无所不有,乾隆下令将景福宫内的西洋玩意“于该贡使未到之先送至热河。”这些西洋玩意都是早先葡萄牙、荷兰、罗马教皇“贡献”的,乾隆准备用这些东西在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上,挫一下英夷的威风。

很显然,乾隆的目的达到了,他的面子上金光灿烂,虽然这个面子是由另一些西方国家给来挣来的。不过,马戛尔尼很快就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他需要找回英国人的尊严,所以,马戛尔尼很热情的邀请福康安观摩英国士兵的枪炮操练,结果遭到了福康安傲慢的拒绝:“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天朝在此时还可以傲慢的拒绝英国人枪炮操练的要求;47年后的鸦片战争,天朝再也无法拒绝了,因为天朝已经由观摩者变成了靶子。

至于英国人送给乾隆的枪炮,英国人自个儿又拿回去了。67年后,英法联军闯进了圆明园,令人惊奇的是,当年英国人“进贡”给天朝的枪炮还完好无损的存放在那里,这么多年了,天朝人连研究它们的兴趣都没有,甚至都没使用过,子弹、炮弹一发都没少。英国人又突然感到庆幸,他们将这些枪炮运回了它们67年前的老家——英国阿塞纳尔。

明朝时期(1368-1644)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朱元璋性格极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效仿了汉高祖刘邦大肆屠戮功臣,朱元璋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胡蓝党狱”牵连总人数在十多万人,一批批功臣宿将被无辜冤杀,许多无辜官员百姓也被牵连其中遭受灭族之祸,马皇后宽厚贤德多次劝荐挽救过很多许多人的性命,但马皇后是唯一能阻止朱元璋拿起屠刀的人,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杀伐更甚,直至其生命终结。这给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恶名,朱元璋的极端个性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固,却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祖)。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 故宫

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朱棣统治期间史称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明英宗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成化初期,明朝不时受到逐渐强大的建州女真侵扰,每年被掠大量财物,人民不堪其苦,成化帝多次招抚建州首领董山不成。成化三年,明廷诱使董山来朝谢罪之机斩杀董山,并由赵辅统兵5万出击建州,意在犁廷捣巢,朝鲜受到成化帝敕令而协同明军作战,此战失去头目董山的建州女真大败,军队被斩杀数万,从此一蹶不振,百年之后方得复苏。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武宗时期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但贪图享乐。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人大规模侵入边境,正德帝御驾亲征击败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此役后果是,鞑靼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时期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 嘉靖帝

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 嘉靖一朝,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隆庆新政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伟大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为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是为神宗。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得到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14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御使袁可立借雷震景德门的机会上疏抨击朝政,被震怒的神宗皇帝罢官为民。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然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民间工商业以及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万历年间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万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万历48年,神宗病逝。 天启时期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1627年十月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崇祯时期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6年冬,努尔哈赤死,袁崇焕为议和遣僧前去吊孝,遭到时任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的激烈反对。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大营。迫使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先是攻克了湖广地区,后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清高宗二十六年,新学状元王杰专程到韩城文庙祭孔。坐落在御道上,象征着文人最高荣耀的龙酒吧,在沉寂了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主人”。同时,这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可谓“千年龙杠抬一次”。但“抬龙杠”只是王杰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第一,出身贫寒

王杰,字兴元,号,晚号报春,清代韩城庙后人。官方和记录。谥号温端。他是清代西北唯一的状元。韩城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西汉重要历史人物司马迁,是近代韩城最重要的历史人物。

王杰祖籍山西太原,祖居山西洪洞县。元朝末年,水灾、旱灾、蝗灾、疫病频发,战乱不断。王祖籍洪洞县,后迁居韩城,定居晋城市庙后村。王杰的曾祖父王阳元和他的祖父王家潭都出生在布。的父亲王,曾任浙江杭州府石门县主簿。主位在知县之下,是侍郎之一。掌管粮马、税务、户籍、逮捕等。与县丞。三祖皆因王杰显贵而获光禄博士。陆博士是正一品的。

王尊儒道,爱民爱物,任石门县主簿九年,对无犯罪。从石门转移的当天,当地群众自发捐款。王赵婷坚拒绝了,说:“我是来做官的,不是来接受你的贿赂的!”于是百姓用银子买了酒,沿路设摆筵席。筹到的钱用完了,大家只好痛哭流涕,说再见。王感慨地说:“我是朝廷底层的官员,但是我为人善良,爱别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他们尊敬我的原因。”王死后,葬在韩城县东南的仁和村。

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卓、次子车、三子桀。王蒙是乾隆年间的武术家;车王是贡品;排名第三的王杰,清世宗雍正三年生于印石,卒于清仁宗嘉庆元年正月十日。王杰一生身居高位,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热爱人民。世界上每个人都说他是他父亲的遗产。

王杰忠诚、诚实、正直、谦逊。他在王朝的40多年里,在权力中心呆了10多年。他从不放弃任何事情。当小沈阳得势时,他经常为国家大事辩论。在他的一生中,王杰12次担任乡考和省考的主考官和副主考官,4次担任江西和浙江的教务。他在许多场合坦率地讲话,安抚难民,并整顿赤字。他深受乾隆和嘉庆两位皇帝的器重。他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广为人知,他的正直和无畏深受韩城人民的喜爱。

第二,秉承父亲的志向

王家的生活一直很拮据。王挺年轻的时候就出去读书了。因为家里穷,他无法完成学业。但是,学习儒家经典让他大开眼界。有一次,王在耕田的时候停下手里的活计,叹了口气说:“我的文学跟不上。子侄们要像我一样永远当农民吗?”于是他参加了屯田,并以此为榜样,在浙江杭州当上了政府税务大使。

王廷把八个侄子都带了出来,年仅四岁的王杰也跟着他到了杭州。当一切都解决了,王雇了一个老师来教孩子们读书。王本人德沃

王廷的圣旨对王杰非常严格,从不原谅他的过错。王杰学习非常努力,他从小就很稳重。王对的八个侄子也变得客气起来。在王廷给官员发了一封信之后,王杰和他的父亲回到了韩城。虽然生活很拮据,但他的学业一点也没有放松。乾隆七年,王杰在韩城县成了学生。龙九年,编为学生。王杰在位十二年至十七年,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明清时期被称为“管雪重地”的关中书院深造。在这里,得到了关中著名学者孙景烈的悉心教导,系统地学习了连、罗、关、闵之学。这是一位让王杰受益终生的导师。晚年,王杰回忆起这段在关中书院的经历,曾感慨地说:“与自己的住处并行,正因如此。”他说的两个老师,一个是陈宏谋,另一个是孙景烈。

第三,高中状元

乾隆十八年,王杰被任命为进贡学生,并授蓝田县教敕。应该说,王杰在这个时候还不够好。因为巴龚升通过了科举考试,入选的都是一等七品京官、二等知府、三等太傅;甚至下一个人的回报,也就是废贡。王杰在韩语考试中只得了第三名。然而,由于父亲的葬礼,王杰未能就职。此时,这个家庭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王杰不得不通过当秘书来养活他的母亲。他曾在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手下工作,受到他们的高度重视。

他是临桂人,陈鸿谋。他是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都堪称一代楷模。尹继善是满洲正黄旗人,东葛大学士、兵部尚书银泰之子。甘龙曾称赞他说:“一百多年来,满洲只有鄂尔泰和尹继善是真正的学者。”在两位大学者的影响和管教下,王杰的学术水平突飞猛进。在位二十五年,王杰辞去秘书,参加陕西乡试,名列第六。二十六年,王杰进京参加考试,以第十名的成绩进入殿试,而殿试则名列第三。第一名是赵毅,江苏常州人。当时的陕西乃至整个西北,自清朝建立以来,还没有出过状元,而江苏才子则是手拿奖状引火烧身,出过29个状元。龙在看卷子的时候,看到的字写得很漂亮,很端庄,好像在哪里见过。想起之前川陕总督尹继善赠送给他的书法,和我面前的卷子上的一模一样。他当时还夸过这个人的字。经询问,我知道王杰曾在尹继善手下当过秘书。他不仅文笔好,人品也很好,所以被选为第一。这一年,王杰36岁。

新进士入宫拜见皇上,乾隆皇帝看到王杰从容的神态和静雅的风度,越来越喜欢。偏偏在元年六月,新疆又回到了清朝的版图,定居在西部。第一个地方是一个西方人。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天意,非常高兴。他给了一首皇家的诗来描述这件事。隆帝在御诗《四月廿五日御殿传胪纪事》的结尾写道:“西人隗邦西平后,可知天心何时尽。”

四、三比天赋。

王杰获得一等奖后,许多人真的不服气。据说一个山东学士在金牌前狂言,说“陕西还能当状元吗?”他亲自出马,刁难:“三观泰而戴,孔圣人,孟子贤,自古文章写于齐鲁。”王杰马上说道,“祁山

然而,由于“秦巴”,许多人仍然不时取笑王杰。机会来了,据说王杰考上状元后回老家探亲。到了长安古城,自然要去参观大雁塔。在文物古迹面前,文人的清贫与轻浮不禁又上来了。公司里有一位江南才子,请王状元写了一首诗。王杰知道这位江南才子想炫耀自己,就决定捉弄他。他故意说:“写诗很容易,但没有人能用笔写下我的诗!”那才子学识渊博,写文章不在话下。他怎么能临摹几首诗呢?他想都没想就说:“这是小事,我愿意为你做!”

既然这位天才学者执意要被欺骗,王杰只好画十字,注意他的诡计。他漫不经心地用韩城话吟诵道:“城南门前一堆砖破了天。下了一会儿雨,太阳也没干。”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唯独江南才子听得云里雾里。

按理说,王杰用方言写诗不会赢,大家都会笑,但江南才子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这也难怪,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不服输的才子豪情。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才子学不到的。江南才子发誓要学好韩城方言,从长安到韩城一路,他都在不停地忙着写作业。要说那帮人没开过车,在韩城学个绝技就够了。进入韩城,江南才子们看到黄河如带,不禁窃喜:“我在西安丢人现眼了,这回要让你难堪,扔在你家门口。"心到了点子上,才子说:"王状元,请你再写一首诗吧。"

状元王听了这话,微微点头说:“你看远处黄河白,转到这巷,黑地白天。

江南才子这回彻底糊涂了。他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韩城方言可以这么难。“南方文化清澈温和,北方文化博大精深精彩,不可小觑!”或王杰的机智解决。从此,江南才子再也看不上王杰,对北方人更加尊重。

5进步很快。

在王杰成为高中状元后不久,他被授予翰林院编辑的头衔。三十二年,任翰林院太傅。一年后,我成了一名讲师。龙三十六年在晋内阁中得学士,任礼、劳、刑、官、兵五部侍郎。四十五年后,获左都建议,随即从浙江回京,出任四库全书馆副馆长。

乾隆四十八年,王杰回乡参加母亲的丧事,其他人还在韩城。乾隆皇帝提拔他为兵部尚书的任命书到了。乾隆皇帝南巡时,王杰去谢恩。会后,甘龙皇帝无法掩饰自己的想法,说道:“你能来真是太好了。你应该知道我在长期分离后想念你。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儒家,你不想抓住你的感情,但你可以结束它。”足见王杰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三年丧期结束,王杰返朝,乾隆皇帝赐王杰故宫骑马,他被任命为军务尚书兼上书房主事。次年为宰相礼部白东阁大学士。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五,起义军首领林被抓获,平定台省。乾隆五十七年,清军击败入侵西藏的廓尔喀部落,进而侵占廓尔喀领土,成为中国的藩属国。王杰的画像,连同抗战英雄,两次挂进紫光阁,还加上了太子太保。当然,除了大名鼎鼎的阿桂,还有大咖喜欢

从出身贫寒,到状元,再到第一助手,王杰被赋予了“走在南书房”、“骑在紫禁城”的称号。他“两朝相知”,享受了一个高官的最高礼遇,这是莫大的荣誉。但他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本色,为官40年,只喜欢读书,家里没有个人财产。退休时,他只带着几十箱书回到了家乡。正如他的晚期号“宝春”——保持了其自然醇厚的本性。

王杰胸怀天下,强调实学,年轻时研究过关中书院,著有《关西大学者孙敬烈传》。成年后,他师从“真知识分子”尹继善和著名理学大师陈宏谋,继承了经世致用的学风。他身居要职后,恪守臣子之职,重视民间疾苦,不随便批评或否定现有政策措施,将管雪的实干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王杰自己曾经说过,“当你开诚布公的时候,你不应该故意消除缺点。若除弊,则乐矣。”

尽管王杰曾在许多场合施展才华,但这只是王杰在业余时间扮演的一个角色。正如记载的那样,王杰更重要的角色是作为皇帝身边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在为国效力,为民分忧。甚至在按授权写诗时,他也总是劝解和讽刺,这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寄托。

王杰中等身材,和蔼可亲,为人正直。他一生担任了30多个职位,在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多次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选拔了无数的接君;不拘一格,借用了阮元、洪、等名人;学习福建,清理士绅,了解风俗,仔细揣摩民族地区的治国方略;与小沈阳斗智斗勇,保卫朝纲;台湾省被平定,廓尔喀投降,遗像和战争中的英雄们一起挂进了紫光阁。称赞、朱玄等人,说“君子小人之兴亡之机,在于国运。”

七。做一个学者。

王杰精通经典、历史、书籍和藏书,写了很多书,包括《清史稿王杰列传》《惺园易说》《葆醇阁集》《读易札记》《读〈论语〉札记》《读〈孟子〉札记》《清儒学案》。王杰收录在、《清代学者像传》等学术史著作中。

王杰擅长书法。早年用小楷写赵孟_和王羲之。中年后得米囊宫之意,中旁并用,超凡脱俗,异彩纷呈。行书和楷书最为著名,王杰的书法被称为“神仙佛气,富贵姿态”。作为在书坛赫赫有名的张昭和曹秀先,被乾隆皇帝合称为“天地人”。

王作品以诗词楹联为主,其《葆淳阁集》集收录诗词歌赋11卷,应备贺。门生阮元在《王文端公文集校本跋》评论:“王文端的诗,不自为重要,建CCBA的重要,是建立正殿。”沈阳故宫保和殿有墨宝传世的对联:“夜雨时,可诵萨吉马;天晴时,可访右军书。”《和马负书诗》福建泉州清源山悬崖:“梓山的面是给谁吃的?这是一次长途汽车旅行。海上云蒸霞蔚,人间好风气转台湾。争取一个怪石的石窟作为玄关,年纪越来越大,将松柏亲手栽培。成雄首都有保障,为舞台扫清尘埃。”

王杰还编了《钦定秘殿珠林续编》八卷,《钦定石渠宝笈续编》八十八卷,《钦定西清续鉴》A二十卷,附录一卷,《钦定西清续鉴》A二十卷,《高宗纯皇帝圣制诗五集》A一百卷

八、为官清廉

王杰以诚信为本,从不以公谋私。从初入官场到成为侍郎,王杰先后12次担任主考官、副主考,其中6次为副主考

有一次,王杰的得意门生被调回北京,正好赶上王杰的生日。徒弟带着几百两银子来给王杰祝寿。王杰批评他说:“还记得当年我是怎么教你的吗?如果我今天接受你的礼物,谁会相信我在王杰说的是真的?”小学生很惭愧,马上让服务员收礼金。

自古“南才北将”。浙江的文人墨客,人才辈出,犹如银河,但浙中的大官、学者、名人说起王杰,也不尽然。嘉庆帝还称赞王杰说:“作为浙江和浙江的文人,我们应该向福建和福建的学者学习。傅,人。主春宫,桃李满天下。”

九。勤奋和谨慎

二十九至三十三年,王杰督福建四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收复台湾省,并于第二年设立分巡守备道和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由于对海权的认识不足,台湾省光复后,清廷出现了

龙三十七年,督浙江,带吴夫人入校孝道。每次办完公事,都要赶回府里,和程夫人一起伺候太夫人。或者坐着细读经史,研究各种学派的经典。而且,也不存在什么宴饮观光。府内有园林、亭台,但他在任三年间从不去欣赏,以至于园林荒芜,亭台衰败。

嘉庆八年春,王杰退隐回乡。临行前,他不禁为国家大事担忧。尚书又说:“省库亏空,始于乾隆四十年。根本原因是国家和县用公款请客送礼,欢迎到他老家。他老板拿了好处,被他们逼的,亏空没办法补。从负责接待的邮局清理整顿驿站,是摆在国家面前最大的事!”王杰的建议一针见血,嘉庆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整顿吏治。

十、耿介是直男。

王杰与小沈阳的第一次交集发生在乾隆四十二年:这年六月,小沈阳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十月,统领军队。王杰从浙江回京,任礼部右侍郎,调任吏部右侍郎。

1784年,小沈阳成为朝鲜四大势力之一。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王杰出任兵部尚书。王杰已经在权力中心呆了10多年,正好是小沈阳最热的时候。王杰为人刚正不阿,每当他有任何政治事务,不管是否可行,他从不提出任何建议。小沈阳很有主见,他的同事们对此守口如瓶。当某事不可行时,王杰站出来为它辩护。这两个人经常为国家而战

丙寅年,嘉庆皇帝在位。王杰仍然是第一个记录。作为嘉庆帝以前的老师,王杰不遗余力,嘉庆帝很尊重他。嘉庆三年,王孙年、广兴和第一个大学生柳永,打破了小沈阳定律。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皇帝驾崩。正月初八,小沈阳下狱了。然而,仍然有人在法庭上持观望态度,王杰亲自主持了此案的审理,此案很快结案。嘉庆四年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宣布对小沈阳的二十项罪名,并在猴版上抄了他的家,共八亿两白银。没收的财产超过了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当人们开玩笑说,“小沈阳倒了,嘉庆满了。”一月十八日,小沈阳被嘉庆皇帝处死。

XI。足智多谋。

1786年11月,乾隆元年,爆发了台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多次出兵台湾镇压,但在军事上无所作为。这时,王杰已在军事部门任职,他参与了战争的策划。他建议乾隆皇帝尊重台湾省的民风,重视经济问题,使台湾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于是,王杰的画像挂在紫光阁,乾隆皇帝写了一首诗:“学福建七省之经,堂堂正正。”台湾省的民风,很仔细。山海险要,画具好。有左玉,图似姬宫。"

乾隆末年,四川、湖北爆发白莲起义,波及川、楚、秦、豫四省。这些年来,朝廷打仗,杀了几百万人。然而,情况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来越严重。几个省份没有跟随叛军的幸存者,侥幸躲过了刀光剑影。男人忙于耕作,女人忙于编织。王杰汤舒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说,起义之所以迟迟不能进行,是因为受害者很穷,当地官员不知道如何安抚他们,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被胁迫。另外,那些地方军事指挥官“级别和职位相当”,职责不明。虽然人头多,但其实没人管,怕死。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多。“贼来必畏避,去必胜”,导致“匪渡河五日,地方官不报”的怪事。如果不愿意参战,就“以项勇为前线”,通过虚报官兵人数,拿到朝廷的军饷,弥补过去的亏空,从国难中发财。王杰建议朝廷安抚百姓和官兵。龙采纳了王杰的建议,打了三年仗。四川起义军首领王三怀被俘。嘉庆九年,安百里教起义被镇压。

在王杰辞官回乡之前,一个名叫陈德的人在内宫让皇帝大吃一惊。王杰冲进皇宫见皇帝,说:“陈德本是一个卑微的厨师。他怎么敢计划造反?幕后肯定有大汉奸,想干明朝的“张槎事”。恶就在皇帝身边,应该尽早消灭。”嘉庆皇帝不同意。嘉庆十八年,林青领导的田丽教起义爆发。这时,王杰已经去世八年了,嘉庆帝回忆起王杰以前说过的话,专门为他做了一份奏章。

十二、重道德修品。

王杰很孝顺。当王杰父亲去世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他是养母的秘书。"督浙江,带吴太夫夫人到校政孝道。对于老太太的教导,他更是百依百顺。在王杰状元的第二年,他以省考副考官的身份去了湖南。临行前,吴夫人说:“你去年是举人,现在皇上又任命你为主考官,你舍不得。”起飞后

王杰很慷慨。王杰待人和善,手下有能力的,就推荐,使之显贵;如果你能力不足或犯了错误,你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他反对任意弹劾,一生从未弹劾过任何其他官员。但这不代表他没有原则。相反,他为人正直,反对绥靖,对用这种手段赢得人心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常说:“一个国家,比如一个国家,叫什么名字?”

王杰恭敬地。王杰的一个儿子很有文采,字写得很好。他的同僚们都很看好他,连乾隆皇帝也多次询问他的情况。但是,王杰认为这孩子喜欢喝酒,不适合当官。每当科考临近,王杰总是提前向大家宣告:“谁收我儿子,我就弹劾谁!”王杰生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儿子只做外交部长,二儿子只做国子监文凭,四儿子做宝鸡老师。只有三儿子官职最高,在福建建宁当了知府。

十三。简单和亲民

王杰待人和善,从不摆架子。他说:“虽然我是助理,但我也是人!”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后人以他为榜样,说:“我们的祖先非常节俭,所以如果你不忍心挨饿,你就应该知足。另外,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给你了。如果我不检查我自己,我不能喂你或庇护你。”

王杰是一个谦逊的人。回到老家后,他出门从来不坐公务车,只骑仆人。他穿着和人们一样的衣服。走在街上的时候,偶尔会听到远处传来避让马路的声音。我立即站在路边,双手竖着说:“县长也是我的官。”

王杰生活简朴,衣食开销从不奢侈。就连他的丞相府也是他自己花了750两银子建的。只有两个院落,没有花园,陈设也很简单,就像普通士大夫一样。王杰回乡后居住的“一号公馆”是租来的,是他的孙子购买的。隆帝赐一处位于京城中心的宅邸,将其捐赠给县衙,改建为韩城会馆,供韩城官员赴京城公干和进京赶考的学生留宿。

传说小沈阳曾告诉乾隆皇帝,王杰家在韩城有“三宫”和“四宫”。乾隆皇帝秘密命令亲信在韩城查点,发现王杰的家就藏在一条窄巷里,像一介书生。当地人觉得这些房子实在配不上王杰的身份,开玩笑地用姓氏称它们为“王宓”。于是,龙召见,赏赐他3200元粮食和白银,让他盖房子。王杰婉言谢绝了。

十四。回到你的家乡。

嘉庆八年三月,78岁的王杰退休回乡。在他离开北京的那一天,嘉庆皇帝送给他一根玉鸠杖和两首乾隆皇帝用过的御诗,以示尊敬和器重。其中一首诗说:“直入廊寺,净风两袖归韩城。”

嘉庆九年,王杰八十寿辰。陕西巡抚方带着御诗、匾额和珍宝礼品来到门前。在王杰七十寿辰之际,乾隆皇帝还送给他一块匾额。韩城市博物馆至今珍藏着乾隆、嘉庆皇帝赐给他的两块烫金匾额,一块是“元熙颂”,一块是“福绥颜夕”。王杰去北京感谢他,不久就在北京去世了。嘉庆帝赐谥号“文端”,亲自治祭文,赐银两千两,赐太师亲王爵位,上朝参拜。是:“文善文,清正廉明,不畏权贵;素质高,能言善辩,敢于声讨邪恶。”这是对王杰艰苦生活的最好评价。

在王杰生活的时代,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让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盛世之下危机深重,中国正处于近代前夜。但是,到了清朝,经济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古语有云:“富则济世,贫则助己。”作为状元和首辅,王杰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然而,纵观王杰的一生,虽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伟大的大臣,但最终,他只获得了一个“忠诚,诚实和正直”的明确名称。他既高兴又悲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671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