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咸丰帝去世后,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登上了皇位,慈禧名正言顺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后来同治帝死后,慈禧先后立光绪和溥仪,在这期间,慈禧大权在握,穷奢极欲,腐败卖国,守旧残酷,现在看来应该人人得而诛之才对,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人竟然能统治大清近半个世纪,执政接近48年,而且慈禧还是正常病亡的,活了73岁,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为什么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呢?
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之所以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慈禧统治的合法性
古代人自古讲究忠君爱国,受封建思想影响,讲究从一而终,慈禧作为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和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名正言顺的圣母皇太后,特别是慈安皇太后去世后,慈禧自然是唯一说了算的皇太后,不听她的听谁的呢,而且满族自入关以后,并不排斥皇太后参与朝政,孝庄太后也是辅佐了三位君主,这点和慈禧很像,有前车之鉴,自然朝野大臣觉得慈禧执政是名正言顺,别人不会想着去扳倒她,毕竟扳倒她也找不到合适的可以替代的统治者。
第二:皇权集中
在清朝时期,可以说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而且慈禧太后特别懂得帝王平衡术,拉拢新人启用汉臣,这样朝堂平衡,就能稳稳当当,在朝廷中各方势力都有约束,所有势力互相钳制,那时期的朝廷重臣,或者是朝廷上的能人,可能想的并不是推翻慈禧,而想的是如何升官发财,扬名立万与光宗耀祖,考虑到大局以及自己的功名利禄,谁也不愿意赔上自己家的身家性命去扳倒老太后,不想自身受到威胁。
第三:慈禧太后政治手段高超,独揽大权在自己手中
虽然现在看来慈禧太后受到后世的唾骂,可是在当时的清朝,慈禧的政治才干还是让人不得不服气的,清朝末期,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就是一个病秧子,慈禧对于当时咸丰的懿贵妃,对当时的政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经常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折,表现出了天才般的政治才干,大臣也都没有异议,后来咸丰皇帝死的时候,委任了八位顾命大臣,把皇权玉玺给了慈禧,后来慈禧发动政变,除去了顾命大臣,开始了垂帘听政,所有的权力都转移到了她自己的手中,这里可以看出之所以没有人扳倒她,很大原因是慈禧太后政治手段高超,独揽大权在自己手中。
第四:大臣思想陈旧
抛去慈禧的政治才干和才能不说,所有大臣和晚清朝廷的能人身上同样有自己的短处,就是长期受封建思想熏陶,习惯了尊崇太后和皇上,习惯了仰望万人之上以及权倾朝野的的老太后慈禧,大臣也没有改革精神,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对和错,不会冒着被诛灭九族的风险,去做不敢想的事情,自然没有想扳倒慈禧太后的想法。
第五:慈禧是封建保守派的坚强后盾
慈禧是封建官僚的坚强后盾,她为了拉拢势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得到各大皇族宗亲以及大臣的拥护,处处捍卫这些人的利益,比如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保护保守派利益,挺身而出,让百日维新化为泡影,和这些大臣站在一边,大臣也不傻,谁还能出来扳倒慈禧呢?
第六:慈禧当权期间,还做了点政绩
比较客观的讲,慈禧当权期间,还是做了一点贡献的,废除了科举建立了新学,还废除了女子缠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第七:想暗杀慈禧没机会
通过明面上的发动政变扳倒慈禧如果不可能的话,暗杀慈禧更没机会,慈禧太后身边的人奴性十足,对外界革命思想一无所知,肯定没有胆子谋杀太后,就算有胆子的,慈禧的眼线布满朝野,而且身边有大内高手,守卫也森严,对自己饮食也管控很严,根本不给想对她下手的机会,所以在古代平均死亡年龄都比较低,医疗条件都不好的情况下,她活到了73岁,还是病死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晚清朝廷有那么多能人,却不能扳倒一个老妇人慈禧,确实是很多因素决定的,慈禧太后确实不容易被扳倒,不过幸好慈禧太后祸国殃民的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只能仰望下历史的天空,想象下在那个时代,你是否也会有想扳倒慈禧太后的想法和计划呢?
慈禧和光绪死后,瑜妃认为她的好日子要来了,她忍受了这么久,终于有出头的日子了。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溥仪继位之后,隆裕被尊为太后,她什么都不是,所以她要大闹皇宫讨个说法。可能她有那种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结果还是一场梦的感觉。毕竟她不是同治的正妻,只是一个妃子而已,所以当太后名不正言不顺。慈禧在位的时候,虽然看的起她,但是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人家肯定是向着隆裕的。
瑜妃是个长的很漂亮的人,但是也是个很有心机的人。同治在位的时候,和皇后很是恩爱,但是有时候也会去宠幸瑜妃。但是慈禧是个政治家,她希望同治能够去多宠幸她喜欢的惠妃。但是同治却偏偏不喜欢惠妃,他也不希望慈禧干涉他的私生活。但是慈禧偏偏不罢休,还给皇后施加了压力。后来同治索性都放弃了这些宫里的妃子,去外面找人。瑜妃和皇后和其他妃子只能独自忍受寂寞,尽管后来皇后把同治给叫了回来,但是已经有点晚了。
后来同治去世了,皇后因为不受慈禧的喜欢,吞金自杀。光绪在当上皇帝之后,同治留下的这些妃嫔也是不受慈禧重视的。慈禧只会重视对她有好处的人,比如她的棋子隆裕皇后。瑜妃就只能在宫里作作画之类的打发时间。后来慈禧和光绪去世,瑜妃什么名分都没有得到,看到之前跟她平起平坐的隆裕已经是皇太后了,所以她心里很是不甘心。在慈禧的葬礼上,她责问摄政王,说溥仪是不是只继承光绪一脉,而不继承同治一脉。而摄政王被他问的哑口无言,说当然也是继承同治一脉。后来瑜妃就开始大哭大闹,说同治是个不仁义的人,说慈禧去世了,人们不拿她当人看。
其实说到底,瑜妃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一个名分,不想让人看不起她。
同治皇帝的皇后说了一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句话彻底的惹怒了慈禧太后。后来在同治皇帝去世了以后,迫于慈禧太后的压力,皇后也自杀了。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很难相处的,就连普通人家的婆姨都经常会发生矛盾,更何况是皇家,更何况是像慈禧太后这样的婆婆。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最高的统治者,所以作为她的儿媳妇,想必是更加为难的,稍有不慎,都不是简单的矛盾了,而是掉脑袋的大事。做慈禧太后的儿子是不幸的,做慈禧太后的儿媳妇更加不幸,而且慈禧太后的两个儿媳妇最后都是因为慈禧太后而身亡的。
比如说光绪皇帝的的老婆,就是被慈禧太后让人杀害的,还有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也和慈禧太后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开始的时候,同治皇帝选秀的时候选了两位女子,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阿鲁特氏,所以就把阿鲁特氏立为了皇后,但其实慈禧太后看中的是另一名女子,也因此,慈禧太后看不上阿鲁特氏。但是阿鲁特氏和同治皇帝结婚了以后两个人如胶似漆,慈禧太后看着更糟心了,还警告同治皇帝不要专宠皇后阿鲁特氏,对此同治皇帝也不敢反驳。
再看阿鲁特氏,自从结婚以后,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从来没有犯过什么错,可她的婆婆慈禧太后总是各种找茬,就连她笑一下,都说她狐媚惑主。后来同治皇帝生病了,阿鲁特氏非常的伤心,和同治皇帝说自己在宫里的日子不好过。
这件事情被慈禧太后看到了,慈禧太后直接就抓了她杖责。阿鲁特氏情急之下说了一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正是这句话惹怒了慈禧太后,想要打死她,但是因为同治皇帝的原因,最后放过了她。直到同治皇帝去世以后,阿鲁特氏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她的婆婆慈禧太后经常刁难她,于是她就自杀了。
慈禧太后不仅是光绪帝的养母、亲姨妈、还是他的伯母。刚开始母子关系很亲近。
1875年,慈禧年仅19岁的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无子嗣。慈禧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把3岁半的载湉(光绪帝)接进宫收为咸丰帝的养子,继承了皇位,年号光绪。光绪帝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七王爷),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
幼小的光绪帝突然和亲生父母分开,哭闹不止,主要由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照料。据慈禧自己说:载湉“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按照慈禧自己的说法,她起初是疼爱光绪帝的,她让内阁学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为光绪帝的老师。
(光绪帝读书)
另外慈禧还保证
“一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但是她的保证至始至终都未兑现。
相比慈禧光绪帝更喜欢慈安,因慈禧权力欲极强,对光绪帝的要求很严苛,束缚的厉害。慈禧性格强硬,无论是谁,只要是说话做事损害了她的私欲,都会严重处罚。光绪帝见到她自然害怕。 相反,慈安太后对权利不感兴趣,比较随和。就连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也喜欢和慈安亲近。在选皇后时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而不立慈禧选中的富察氏。这对嗜权如命、唯我独尊的慈禧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她感到丢人丢大发了,嫉恨儿子与慈安站在统一战线上对抗自己。 而光绪帝也和温和的慈安太后更亲近些。慈禧心中不快。
(慈安太后)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45岁的慈安太后身体一直很好,突然暴毙于钟粹宫。朝野皆惊,有人怀疑是慈禧下的手,但没有充足的证据。
长大些的光绪试图拦阻慈禧的权利欲望,不愿接受慈禧的摆布,慈禧对光绪帝反感。 光绪为自己争取权利引发慈禧恼怒 ,光绪皇帝成年后,慈禧继续把握大权不交。
“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 慈禧为了更好地控制光绪帝,就把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隆裕皇后)指婚给光绪帝,慈禧的目的是让隆裕皇后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帝一点都不喜欢她,而喜欢漂亮、聪明伶俐的珍妃,慈禧心中不快。
(隆裕左,珍妃右)
光绪帝大婚后以为慈禧该交权了,因为清朝祖法规定,皇帝大婚后就要主持朝政,而嗜权如命的慈禧违背祖制,把朝中大臣全部换为自己的心腹,继续变着法子操纵朝廷大权,控制光绪。她规定光绪帝每日向她问安,把朝中一切事宜向她“禀白而后行”。
光绪皇帝苦苦读书十余年,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受压多年,血气方刚,满腔的治国之道和政治抱负渴望施展。
在对日本的战争中,慈禧集团主和,而光绪帝主战。 光绪帝在对日作战中,多次下令加兵筹饷。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光绪下令立刻停止慈禧的大兴土木,把银子用于军费,但没有被批准。
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方草签了《马关条约》时,光绪帝拒绝割地,拒绝签字,他想通过迁都和日本周旋,但遭到慈禧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令心腹大臣逼迫光绪帝在条约上签字,光绪帝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光绪帝的所有想法和做法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1898年戊戌变法损害了慈禧守旧派的利益,彻底激化了帝后的矛盾。光绪帝为救国,慈禧为了自己的大权,怕手中大权不保。她生怕光绪帝通过变法,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夺权。无论是谁,不管处于什么目的,只要有敢和慈禧夺权的意向,慈禧绝不会放过。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知道了维新派的密谋。9月28日她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六人杀害。光绪帝被囚禁瀛台,珍妃被打入冷宫。
慈禧想废掉光绪,在宗室中选了溥儁( jùn),想立他为“储君”,以达到继续顺利垂帘听政的目的,但遭到西方列强反对,未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带着光绪帝西逃,她在逃跑前,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光绪对慈禧的恨可想而知,慈禧自知“母子”关系永远不能恢复,开始寻找新的傀儡,立3岁的溥仪为储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正值壮年突然暴崩,死于砒霜中毒。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离开了人间,二人死亡间隔约20个小时。
在清朝晚期的时候,皇权可以说是非常衰弱了,从咸丰以后的清朝皇帝,手里都没有太大的权力。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皇子太小,权力势必会落到太后的手里。子少母壮,牝鸡司晨,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汉武帝立幼子刘弗陵,然后杀了他的生母赵婕妤,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据说咸丰也想效仿汉武帝,杀掉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但是受到慈禧的妹妹的阻止。
咸丰去世以后,同治继位。慈禧因为是同治的生母,所以成为太后。咸丰本身还有一个皇后,也成为太后,即慈安太后。同治的年纪太小,什么也不懂的时候,所以权力基本上在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手里。慈安太后对权力没什么兴趣,虽然能够遏制慈禧,但是大事小情还是慈禧拿主意比较多。
同治后来长大成人,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就把权力交还到他的手里,卷帘归政。不过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同治就病死了。在这件事上一般有两个说法。一种是同治得了天花,那时候天花还没有被消灭,很凶险;另一种就比较尴尬了,同治有事没事就和恭亲王奕欣的儿子载澄去烟花柳巷逍遥快活,一不小心,就得了花柳病。在很多清人笔记中均持有这种说法,据说载澄也是病死的,他爹奕欣高兴得不行。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皇后的地位亦是历朝最高的。
这是因为皇后之位极其尊贵而特殊,皇后不仅可以统驭六宫,嫔妃必须无条件地听命于皇后,进而在后宫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且其子能够拥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以及提升其家族地位的机会。
因此,成为皇后是天子女子尤其是满洲贵族女子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然而,皇后也是一份“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迎合帝王的喜好,又要应对后宫嫔妃的争宠,尤其是要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
在清朝历史上就有一位皇后,因婆媳关系不好,而受到婆婆的虐待和凌辱。这位可伶的皇后就是同治帝的原配夫人孝哲皇后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崇琦,自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所以,长大后的她知书达礼、温柔贤惠、冰清玉洁,并且文化素养颇高。据史料记载:
“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右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那么,如此温婉贤淑的皇后,为何却不能讨得婆婆的喜爱?
首先,两宫皇太后立后有争议,阿鲁特氏被同治选中,成为中宫皇后,这表面上看来,前途无限,实际上却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
同治十一年,同治帝载淳已经步入“晚婚”的年龄,因为在清朝幼年登基的皇帝中,顺治帝十四岁大婚、康熙帝十二岁大婚,十四岁几乎是大清皇帝大婚的法定年龄,但十七岁的同治帝还是未婚。可见,同治帝的人生进度明显落后。因此,慈安和慈禧决定为同治帝立后选妃。
然而,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慈安和慈禧各持已见。慈禧认为,刑部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年轻漂亮,而且出身高贵,隶属上三旗之首的满洲镶黄旗,是最合适的皇后人选。而实际上,慈禧主张立富察氏为后,更重要的一点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而慈安则认为,状元崇琦之女阿鲁特氏容貌俏丽、雍容尔雅、知书达礼,美名传遍满洲和蒙古,虽然阿鲁特氏外貌不及富察氏,但是“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立皇后以德行为最重要,再说阿鲁特氏比同治帝大两岁,成熟稳重,更能够照顾好皇帝。因此,阿鲁特氏才是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
最终,选择权落到同治帝手里。慈禧认为同治帝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必定不会忤逆自己的意思。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同治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把如意递给了阿鲁特氏。这是慈禧万万想不到的,儿子居然忤逆自己,于是她恼羞成怒。从此,慈禧就把这口怨气发泄在阿鲁特氏身上,这为阿鲁特氏悲凉的一生埋下伏笔。
其次,同治和阿鲁特氏俩人婚后格外恩爱,却惹来婆婆慈禧的不满
同治帝喜欢有才又成熟的女子,才华横溢的阿鲁特氏恰恰满足这些条件。因此,小两口婚后格外恩爱,帝后之间情趣比较高雅。据史料记载:
“孝哲物度端凝,不苟言笑,故穆宗始终敬礼之。宫中无事,恒举唐诗以试后,后应口背诵入流。上益喜,伉俪綦笃,而燕居时,曾无亵容狎语。”另外,慈安对这位儿媳阿鲁特氏也是格外照顾。不幸的是,由于慈禧对阿鲁特氏心怀不满,看到同治帝对她很好,特别生气。于是,慈禧就对同治帝的私生活横加干预,不允许同治帝和阿鲁特氏同居,更以“惠妃贤惠,虽屈在妃位,宜加眷遇”为由, 强迫同治帝恩宠惠妃。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惠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养心殿。
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停止对阿鲁特氏的排斥。尽管阿鲁特氏入宫后,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是慈禧对她总是鸡蛋里挑骨头。
其一 、同治帝和阿鲁特氏相敬如宾,夫妻感情融洽。阿鲁特氏每次见到同治帝,必笑脸相迎,可是慈禧却说皇后:狐媚以惑主。”
其二、同治帝生病,阿鲁特氏虽心中担忧,却不敢去侍奉,慈禧责备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帝病情加重,阿鲁特氏前去探视,作为妻子,为丈夫同治帝擦拭脓血,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慈禧却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尓夫耶?”
更严重的打击还在后面,慈禧居然不顾皇室的体面,动手打皇后。据《崇陵传信录》记载: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到养心殿探望同治帝病情,忍不住泪流满面地向同治帝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不料,夫妻间的对话,刚好被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她勃然大怒,揪住皇后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眼看心爱的女人遭到凌辱,却无能为力,气得昏了过去,慈禧这才善摆干休。
除此之外,皇后阿鲁特氏是自康熙朝以来第一位从大清门抬进的蒙古皇后,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软肋。
阿鲁特氏生性耿直,从不刻意逢迎。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迎合慈禧,与慈禧搞好关系,才能保住皇后之位,可是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不料,这话又传到慈禧耳边。众所周知,慈禧是从嫔妃逐步爬到皇后之位,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因此,慈禧认为阿鲁特氏是故意讥讽自己,对她更是恨之入骨。
其实,慈禧讨厌阿鲁特氏有着更深一层的政治原因。一方面,阿鲁特氏是慈安看中的人,慈安和慈禧之间是有矛盾的。另一方面,阿鲁特氏是慈禧的死对头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辛酉政变后,端华被慈禧赐死。所以慈禧和阿鲁特氏有着先天的排斥心理。
慈禧和光绪皇帝在晚清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了,两个人在名义上是母子关系,实际上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孩子,这个关系也就是说,光绪应该叫慈禧一声姨妈。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也是亲外甥,慈禧在刚刚扶植自己这个外甥当上皇帝的时候,对他还是很疼爱和宠爱的。两个人的关系也是亲如母子,光绪喜欢和太后撒娇,太后也总是护着他。这个小皇帝在她的眼里不过是个孩子,也是个皇权的傀儡,既然对自己的权力构不成什么威胁,那么关系自然不会差到哪去。可是如果触及到太后手中的权力问题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性命问题,那肯定是不能再对这个外甥手软了。总之如果没有冲突的时候,大家的关系肯定是没什么波澜的,但如果涉及到利益问题就要另当别论了。她和外甥光绪的关系一直很亲密,但同时她对光绪也有着很强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首先就表现在她对光绪婚姻大事的管控上,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她亲手选出来的,皇后还是她的亲侄女。在皇帝大婚的时候,紫禁城里突然起了一场大火,烧毁了宫殿中的太和门,而皇后在大婚典礼中一定要经过太和门。慈禧命人连夜赶工,制作了一个假的太和门出来,精美程度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这样,她的亲侄女得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了皇后,也成为她手里监视皇帝举动的工具。她在宫中的势力发展到了皇帝的身边,皇帝不仅不能决定自己娶谁不娶谁,还要听从太后的命令接受对方的监督。
真正让他们心生芥蒂的是戊戌变法的发生。光绪皇帝不是一个任人摆弄的人,他有一腔热血,对政务有自己的想法。在听过康有为的上书之后,他决心要进行变法,单纯地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改变当时的局势。这极大地触碰了慈禧太后一帮人的利益,更何况对太后来说,这不仅仅是权力受阻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有性命之忧。于是太后马上做出了反应,斩杀了六位变法的领袖,还将光绪囚禁在了瀛台。光绪的死也是一个未解之谜,他在三十八岁的时候就暴毙而亡,这其中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其它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