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烦恼
解析:
人为什么会吵架呢
古往今来,横跨东西,吵架都有一个共同点:必须得有两方,而且互相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所以才能有吵架的基础。要是异口同声还吵个什么劲啊。不同的观点只是基础,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不可能与另外一个人有完全的观点,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可是为什么吵架只在特定的双方之间发生而不是在任何个体之间发生呢?
不管怎么样,人总是以为自己在追寻真理。不管是奥姆教啊还是啤酒党,人总是以为自己正走在真理的路上,即便是错处也会有改正的机会。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总是处在正确的位置或趋于正确的曲线上。人权在于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模式的权利。而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模式是正确的才会去选择。不管他的出发点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总之每个人都以为是这样的。难道你愿意承认你每天所做的事都是不应该或者错误的吗?
以前有人说中国人好为人师,喜欢享受教育别人给自己带来尊严的快乐。其实什么美国人英国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也一样喜欢这一套。显示和炫耀自己生存意义的方法莫过于教导别人如何去生存,让自己的同类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生存的真谛,他不如自己,自己的优越感便油然而生了。功名利禄基本上都可以带来满足感,都可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都能让一个人满足于最原始的自恋。常常有人不满足于自己追寻真理的轨迹,需要别人的认同甚至追随。当两个拥有不同观点而同样有这种需求的人碰撞到一起时,吵架往往是上上之选出。(阶级斗争就不讲啦,完全是以消灭肉体为需求的。)
当人去宣扬自己观点的时候,就是企图谋取炫耀来满足自恋的过程。如果你不听,那就说服你,让你归到满足我需要的 中来;如果说了你还不听,那就只好对你弃之不用,不再努力从你这里获得满足,另找他人;如果说了不听你还要顶嘴,此时不吵更待何时?我的自恋岂能容你来破坏?吵架发生的概率取决于宣扬者对自恋的依赖程度,如果依赖程度高容不得他人有半点异议,那一触即发;如果依赖程度低,不想再强求你这个崇拜者,那吵架的概率就比较低。
吵架的过程双方总是用尽各种策略来夺回自己的自恋。比如说辩论,无非是以下几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类型;我知道的比你多,你不服你说多过我啊,没我多你就输了我的自恋找回来了。或者强词夺理,口惹悬河,伶牙俐齿,打得你无力招架,这是另外一个类型:斗快,我讲我讲我讲讲讲,把我的全讲了让你一句讲不出来,你讲不出来气势上就是输。
吵架的最后结果大多是人身攻击,因为只有心服口服才是最大的满足。谁也不服谁,要是你不让我满足我也不让你满足,两个人拧一根绳越拧力越大。看看谁也拧不过谁,干脆从其它方面谋求终极目标:反正我要满足多过你就行,那我就证明你自身根本就不如我。最明显的就是互相问候对方的十八代以上的祖先,市井小儿人人会用,这叫基因斗法;然后再互相揭开对方的痔疮啊癞疤什么的,阿Q就这样被人欺负,这叫澡堂斗法;或者互相揭穿对方以前干过的好事,卧龙在江东也用这招,这叫反刍斗法;无视各种其它生物的权利,用来互相比喻对方,这就更常见了,这叫畜牲总动员;最后一招基本上都是裸奔,竖子不足与谋也,明明是说不过人家只好光着 开溜,还非得给自己找件华丽的外衣,看来至圣先师也不咋的。
吵完了谁也没胜,谁都郁闷,明明想去满足一下,这下倒好,一肚子气回来了。怎么才能让自己满足起来呢?那就设计啊就想啊,一种是想如何再去斗,直到他斗败为止。可是你想啊他也没安什么肯败之心,你这不是让郁闷重演吗?另一种呢就是拿其它的娱乐来发泄发泄,把这次的未满足的边际效用抵消掉,总之要把满足感找回来。可是刚吵完那一会怎么着也是胸腔充血,大脑发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啊可不要与不会认输的人吵架。
大人为什么经常会吵架?“小人”和大人生活的世界不一样,所以不容易理解大人的一些行为。
就是彼此,吵架不赢就会屏住呼吸,下一次一件小事再吵闹,吵闹赢了舒服,吵闹输了又屏住呼吸,还想吵架,吵架更要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吵架不认输,吵架赢了吵架。其实,因为生活环境太小,身边总有几个人,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视野,可以很快解决这个坏习惯。
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情淡如水。把人隔离起来,把混浊的空气吐到胸口,希望打一点是愉快的,但打很多也不难过,人要有包容百川的胸怀,即要有多元的价值观,允许自己的意见存在,只要不违背原则;没有独到的思考和宽容,或者没有对方的理解和安慰,伴随着长期的积累,很难释放出来,也就不可避免地打起来。
如果你打不赢,你会屏住呼吸的。如果你下次有什么事要打,你赢了会觉得舒服的。如果你输了,你会继续呼吸,仍然想战斗。如果你努力奋斗,你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是不放弃,你会赢得战斗。有些两个人,性格不同,总是会一起战斗。我想证明我是对的,但我没有足够的内在支持,认为我是对的,因为妻子怀疑丈夫不忠,她整天盘问和监视丈夫。这些行为不仅没能留住你的爱情,也让你的丈夫很累。结果,她丈夫以更冷漠来换取严格的控制。
在扰乱生活的同时,两个原本甜蜜的人如果能继续下去,也慢慢失去了对他们的信心。当两个人一起面对某事时,他们的想法是不同的。在这一刻,至少要有一个人懂得让步,才能保证两个人没有争执,一开始,她可以说得很好,后来就更频繁了,让人觉得很累。最后,被别人监视和怀疑是不舒服的。
也许你会说,没有人爱吵架,但是现实中,总有人喜欢用吵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仿佛唯有通过怒吼,才能将心里的积怨发泄出来。
吵架永远没有赢家,两个人都是用伤害自己身体细胞的方式,向对方宣战,谁也赢不了谁,双方都是自顾自地说话,无非是声音大了些罢了。
吵架一定是两个及以上的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多是因其中一个人情绪失控,率先采取言语攻击的方式 ,另一个人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回击,最终双方的情绪彻底被点燃,越吵越烈。
如果另一个人采取隐忍的方式,这架也吵不起来,只有那个情绪失控的人,独自表演,所以为了避免吵架,我们尽量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
而说到情绪失控,多是由于平日心里的积怨累积,遇到某根导火索,轻易就会被点燃,然后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唯有疯狂地发泄情绪,才能慢慢将怒火熄灭。
平日缺少沟通,不言不满,抑或觉得说了也没有用,将这些负面情绪收入身体中,让它们一直膨胀着,到了临界点,就爆了。
而最可怕的事情是,吵架吵到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真的产生了不良后果,也没有后悔的机会了。
我想,这些经常情绪失控的人,多是缺少关爱,也不懂得如何爱人,长期在无爱的世界里,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失望,越攒越多,便将积累多时的压抑吼了出来。
TA希望得到理解,希望得到关爱,希望治愈心里的伤,TA在向外界求助,所以,遇到这样的人,我们把他们当作需要体谅的对象,尽可能用温柔化解。
没有谁真的爱吵架,但凡吵过架的人都知道,一场架吵下来,人都快虚脱了,这是很费体力的事情,也很影响心情。
我的家庭很少能听到吵架声,是因为爸爸从年轻的时候,就深谙其道。他知道妈妈是个很敏感的人,有时候会钻牛角尖,容易猜疑,所以当妈妈向爸爸撒气的时候,爸爸都是选择隐忍的方式,坚决不和她吵架,她喊累了,也就停下来了。
但如果爸爸能更理解一下妈妈的想法,做出些改变,比如与妈妈多说说话,我想妈妈能减少一半的发火的次数,奈何爸爸也很难改变自己,所以,妈妈发脾气的时候还是不少。
对于爱吵架的人,多给TA一些爱与理解,TA也会少了很多发火的理由,这才是治本的良策。反正,我是不爱吵架的,我嫌累,哈。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是情绪中的一种,人们对于生气的情绪往往会第一时间选择压迫它,但是一旦压迫到了极致,它就会突然爆发,形成无差别的伤害,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吵架生气。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1愤怒的意义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层次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愤怒就会随之而来。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愤怒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它提示我们: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遭到了剥夺。
3个月大的婴儿特别会哭闹,实际上,婴儿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愤怒情绪。婴儿的愤怒标志着自己的生理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临床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有许多中小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学。这种辍学现象的背后可能暗示着学生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第三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他们不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长期体验不到归属感。一个真实的案例中,来访者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他的班上出现了偷窃行为,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互相揭发找出小偷。他谈到自己非常讨厌互相检举的氛围,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因此班级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和归属感。
这种愤怒在成年来访者身上也非常常见,尤其是成年早期和中期的来访者,他们通常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极为不满。大部分年轻人,或者是70、80后来访者,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完全不由自己支配,总是被父母、上司、伴侣以及周围环境所决策,而自己的潜能或真正喜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发挥和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对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感到愤怒。
因此,愤怒提示着我们各个层面上的需求有可能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曾经满足过但又被剥夺。当人们对自己或者对他人对环境感到愤怒和不满时,这些情绪实际上是在暗示某种潜伏的需要。所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愤怒,那我们有可能就会丧失觉察和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并且变得日趋压抑。
我们为什么愤怒:所谓边界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边界。在学术交流中,咨询师常常把人际边界比作泡泡,它代表着每个人必备的一种私人生活空间和个人基本生存权利。当我们与他人相恋或互相欣赏时,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相融合,和TA共同生活,分享权利。
可是,如果当他人强行进入我们的边界,在我们不允许的情况下强行融合,这时我们的愤怒就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边界收到了损害。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愤怒时,心理咨询师通常会理解为来访者基本的生活界限受到了破坏。可见愤怒在人际关系当中也是有非常强的提示意义的。
临床心理咨询将边界的受损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边界的侵入,也就是边界直接被侵犯。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大学生宿舍里的公用冰箱,每个人可以占冰箱的一个格子,但是当有人每次都往你的格子里放东西时,你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你的空间被侵犯了。生活中还有一种更抽象化的边界,叫做权利的边界。当我们的权利边界被他人侵入时,我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愤怒。
咨询师在访谈中收集信息时会留意一个问题:来访者在家里能不能锁门。如果来访者很难锁门,或者担心自己锁门会使家人对自己感到愤怒,那么咨询师会认为来访者的愤怒受到了压抑。
实际上,愤怒不仅仅只是以暴力或者歇斯底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际关系中,拒绝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心理咨询临床案例中,当咨询师听到诸如“小时候无法锁门否则会早到负面对待”的成长信息时,如果来访者是一个无法愤怒或者无法说不的人,那么他的家庭可能是容不下某种形式的愤怒或者某种形式的自主性的。
一个人如果像这样无法表达愤怒,那么TA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验不到愤怒的。长期无法拒绝别人可能会在诸多事上产生一种被剥削感,因为TA总是被别人的需求裹挟,而自己的需求却无法被提出来。长此以往,这个人便会逐渐倾向于规避社交,也无法延续长期的关系。
第二种边界的损害叫做边界混淆,它比边界侵入更难被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愤怒是很微妙的,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愤怒。在过去的案例中有这样一个来访者,他和一个朋友谈一个商业合同,讨论的是“什么时候付款”、“什么时候还钱”这样的问题。然而这个朋友却一直跟他讲自己的企业如何困难,以至于过年都没有办法回家。来访者感到非常愤怒,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愤怒。
这个案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在跟对方谈事,而对方谈的是情。在中国文化中这是最容易被混淆的一个边界,因为“事”和“情”通常都是被放在一起的。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其实都长期地处于这种混淆的状态。最常见的例子是父母离异的来访者,通常会谈到父母曾经对他们说过,“我们之所以不离婚,全是因为你”。
在中国家庭中,许多“以爱为名”的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边界混淆。它把孩子卷入到成年人的爱恨和婚姻中,使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混淆状态,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惧感。
他们会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小心谨慎地生活,从而防止父母离婚,家庭破碎。如果他们被长期告知,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不离婚,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混淆成人之间婚姻的界限。通常这样长大的来访者一旦在咨询中获得了愤怒感,或者是获得了伴随愤怒的某些领悟,他们将会获得放松。
比方说,来访者意识到父母离不离婚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他们当初在一起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不是来访者的责任。当来访者可以对父母的“谎言”产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觉察的时候,这时产生的愤怒反倒使他们释然了,自己终于不用再监督自己做一个好小孩,来防止父母离婚。因此,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来访者不需要咨询师的鼓励和督促,自己就会通过某种形式的愤怒来修复他过去的伤痛。
愤怒的表现形式
愤怒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拒绝,上文已经提到过了。
愤怒的第二种形式表现为社会上许多的出于正义感的保护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义愤”。因为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而激发出自身的愤怒感,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
愤怒在日常生活中第三种表达形式,就是使我们有勇气规避或者结束某些不对等的关系。比如在一个个案中,来访者讲到他和另一个人处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每次聚会朋友都会以一种非常自恋且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态度对他,近乎羞辱。以前介于面子,来访者没有计较。
但是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多次后,来访者对这个朋友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他能够充分感受到在这段关系中的不对等,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界限或者基本权利受到了侵害。终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此回避这个人。他告诉他的朋友们以后不会出现在有那个人的场合。在咨询中,来访者多次提到对这个朋友的愤怒,显然他从这份愤怒中汲取了某种程度的勇气,使他能够做出非常重要的决定。
人际关系中的'第四种愤怒形式是面峙权威。曾经有一个德国的心理治疗师同事,每次都会在别人做完案例分享后说出自己的见解。当他觉得别人非常地无知或是分析得没有道理的时候,就会悄悄地抱怨,然后立即举手要求跟报告者进行面峙。可见,对于这个治疗师来说,每一次的学术探讨都是一次相对的愤怒的酝酿过程。心理咨询师的愤怒通常是自信或自我肯定的组成要素之一。
愤怒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毫无疑问就是暴力。通过武力表达自己的愤怒在某些情境下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常会说,如果去到森林中,永远不要站在一只母熊和一只幼熊之间。又比如,美国一个著名的女心理学家经常会说,一个怀孕的母亲随时准备干掉那些可能伤害自己孩子的人。使用暴力来维护这层关系对女人来说是不为过的。所以,暴力也是愤怒的一种实现形式,只是这种表达是很极端的。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2吵架背后的真实需求
生气的时候特别容易吵架,因为自己的言行很难得到控制。
而且往往是生完气、发完火,才在心里对自己说,刚才又没忍住吵架了。
即使是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应对方法的人,也不一定能每次都能做到不生气,不发火。
而这些生气、发火之后的行为又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挫败感,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
其实,要达到让自己不生气不吵架的目的,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和反复练习。
一方面事后干预,这是我们前四天学练过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是事前预防。
这就好像河道发洪水一样,如果不去修建大坝从源头来调控水量,等到洪水泛滥决堤再去补救,往往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是,预防坏事情的发生。
如果我们可以预防生气吵架,我们就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心理能量,去积极建设良好亲密的关系,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灾后重建。
要预防失控爆炸后一系列错误行为、语言及身体暴力的出现,我们需要知道在生气的时候,想要吵架的时候,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因为,每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是内心需求引导的结果。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心理专家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可以看得到的自己的行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很少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行为实际上是受海平面以下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所影响,这个巨大的冰山包括了我们的需求、渴望。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被需求、渴望所支配的。
那么,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为什么会指责对方,为什么会吵架,就需要知道我们生气吵架的那一刻。
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是什么样的渴望,让我们从满怀期待到失望沮丧。
今天的训练内容,就是让你去发掘你生气吵架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现在,请你静下心下来,好好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你是因为对方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做出了什么动作和表情而生气吵架,还是因为对方没有按照你期待的样子对待你而生气吵架呢?
在生气的时候,你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你需要对方为你做什么?
你的生气,是因为你感受不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吗?
很多来访者或者学员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会回答说生气吵架的时候。
其实就是想让对方关切的哄哄、抱抱自己,逗自己开心一下,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想真的发怒和对方吵起来。
当你了解到自己的需求,你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就明白了生气吵架的真实原因。
你也从源头上给自己修建了大坝,能够预防情绪行为的洪水泛滥了。
好啦,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让自己不生气不吵架,做好情绪和行为管理,除了事后干预以外,还要做好事前预防。
事情预防,就是了解自己生气吵架时候的需求。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被需求、渴望所支配的。
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为什么会指责对方。
就需要知道我们生气的那一刻,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期待着被满足。
最后,跟大家分享萨提亚的一首爱情小诗《我和你的目标》:
爱你,而不抓住你;
感激你,而不评断你;
参与你,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要求你;
离开你,而不感到歉疚;
评论你,而不责备你;
帮助你,而不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得到相同的爱,
我们就会真诚地相会,丰润彼此。
主要原因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想法在某些方面是不一样的,男人比较注重哥们义气,而女人则主要注重感情,再一个就是,你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终点也是一样,就是在选择的过程中存在的分歧,造成意见不同一,当然就会吵架。再一个就是自私,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来看待问题的,而忽略了对方的想法,总是想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对方,所以就会吵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