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这几个最好笑
第一个我想说的是千古奇闻:和大人入狱。想和大人位高权重,位极人臣,深得皇上欢心,还非常会来事,又有诸多大臣愿意拍他的马屁,牢狱之灾在剧中对和大人来说,那根本是捕风捉影。但是和大人却偏偏在第一部进了一次监狱,杜小月和莫愁前来搭救,和大人吃着干粮,上身只剩肚兜,这个场景我想大家看到都会哈哈大笑的,不愧为名场面之一。
第二个是第一部的大结局时,皇上御赐纪晓岚金烟袋一杆,这杆烟袋犹如尚方宝剑,所到之处犹如皇上亲临,天下的贪官污吏任纪晓岚敲打,天下的不平之事就由铁齿铜牙纪晓岚主持公道。纪晓岚谢恩领烟袋,然后就拿着烟袋对着旁边的和萌萌脑袋一敲,第一部完结,也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与全剧的思想非常吻合。
第三个是巨经典的三碗饭,铁三角一起在民间找饭辙吃饭,要我说和大人神通广大呢,随便找个客栈都是他的人,客栈老板端来三碗饭:吃着明白,看着糊涂,心里清楚,吃着明白给皇上的,里面都是好东西,看着糊涂给和大人的,里面的东西也不差,心里清楚是给纪晓岚的,里面全都是野菜,可是小二在上饭的时候,只把吃着明白给了皇上,然后就弄混了,再被纪晓岚这么一诈,纪晓岚吃到了全是肉的看着糊涂,和大人却吃到了全是野菜的心里清楚,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懂了,哈哈。
第四个,超级经典的名场面:是狼是狗。这个我想喜欢纪晓岚的朋友们都知道吧,新上任的刘姓御史得和大人授意在饭局上捉弄纪晓岚,来了一条狗,就问是狼是狗,纪晓岚当时正担任侍郎,所以就被骂成了侍郎是狗。然而纪晓岚不愧为风流才子,机智的回以看尾巴,下垂是狼,上竖是狗,和大人官任尚书,所以尚书是狗!刘御史不服气,说狼吃肉,狗吃屎,侍郎是狗,毫无疑问!又巧妙的骂了纪晓岚一次。纪晓岚问清他的官职,巧妙的回应:狼性固然吃肉,狗也不是不吃,它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巧妙的回击,名场面名不虚传。
你们感觉呢?请留言评论
“纪大人,不好了!咱们这里出人命官司了!”
乾隆五十年的夏天,名臣纪晓岚正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审批新编出来的 《四库全书》 。
突然,门外的一阵躁动,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纪晓岚微微抬头观察,原来前来报信的是他编修队伍里的一个同事。
但纪晓岚并没有被他的话吓到,而是不紧不慢地问道: “是谁杀了人啊?”
“是海升大人!他的夫人死了,现在朝野上下都传说是他自己杀妻。您快去看看吧。”
这个下级官员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纪晓岚报告死者的嫌疑人的身份,浑身都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纪晓岚猛地一惊,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随即换好衣服,戴好官帽,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就朝着军机处的方向走了过去。
那么,这个海升到底是什么人呢?纪晓岚又为何会对他的案子这么关心,难道大名鼎鼎的纪晓岚还会断案吗?
要想搞清楚海升与纪晓岚在朝廷里的地位。我们得先从纪晓岚的出身开始讲起。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农历六月,纪晓岚出生在直隶地区的献县。这个地方今天是沧州市的管辖范围。
纪晓岚的世家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 “书香门第” 。他的爷爷是一个监生,这辈子最高的成就是做了一个 “县丞” 的职位。
到了纪晓岚的爸爸这一代,他们家总算出了一个举人,正式步入了“封建统治集团”的行列。
到了乾隆十二年(1748年),纪晓岚终于和他爸爸一样考中了举人。
只不过,相较于自己的父亲,这时候的纪晓岚明显就要得意很多。他考中举人的这一年才刚刚只有二十四岁。比起考到“头发花白”才中举人的 范进 来说,纪晓岚简直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因此,这也养成了纪晓岚喜欢舞文弄墨的习惯。古人常说要“潜龙勿用”,意思是,事情的开始阶段要谨慎小心。可是纪晓岚偏不这么想。
毕竟,他中了一个举人就已经比当时那个 社会 上90%的人都要强了。
所以,年轻时代纪晓岚对自己的才华丝毫不加掩饰。碰到有些文人墨客还会主动上前跟别人 “斗诗” 和 “对对子” 。
一时间,整个北京和直隶地区的文人都知道纪晓岚的“盛名”。渐渐地,这个名声也传到了朝廷大臣与乾隆皇帝本人的耳朵里。
于是,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纪晓岚被正式授予编修的职务。
这个位置看上去是一个官位,但是却没有十足的权力。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想要沽名钓誉又不愿意用实际行动为国效力的腐儒来说,纪晓岚的这个位置真是太好了。
可是,纪晓岚偏偏不愿意安分。他不仅觉得边修的职位太低,还时常在翰林院里跟同事们切磋文采。
时间一久了,所有人都明白过来了: 这个年少成名的纪晓岚根本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但这时候乾隆皇帝向他抛来了信任的“橄榄枝”。
在进入翰林院五年之后,纪晓岚不光升官了,而且一下子就由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变成了掌控整个编纂工作的朝廷要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皇帝对纪晓岚格外欣赏吗?
其实,乾隆皇帝本人对于纪晓岚谈不上有多喜欢。当时皇帝之所以让他升官升得这么快完全是看他文采不错,而且又有过翰林院编修的经历。
当时乾隆皇帝正好想要效仿明朝的 《永乐大典》, 编纂一部《四库全书》。那么,究竟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讨得皇帝的欢心呢?
乾隆皇帝听说纪晓岚在业界口碑很不错,于是就把他调了过来。
在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总编纂之前,乾隆皇帝甚至连他本人的面都没有见过几回。所以,那时候的纪晓岚根本不是什么皇帝的 “心腹宠臣” 。
那么乾隆皇帝对于纪晓岚的评价到底怎么样呢?
根据 《清代外史》 一书当中的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想要去江南巡游。结果纪晓岚知道了这个情况立马就给皇帝上了一本奏折。
在这本折子里,纪晓岚痛心疾首地对皇帝说道: “皇上,现在东南各省的财政状况都不好。国家的税收也连年出现亏空。请皇上暂时不要前往江南,以免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啊!”
结果,乾隆皇帝看了纪晓岚的奏折非常不高兴地回复道: “我把你提拔上来,不过就是想让你编一编书,把你当一个倡优戏子一样养着。像你这样的人,怎么敢开口谈论国家大事呢?”
看得出来,乾隆皇帝对于纪晓岚的直言劝谏十分不屑,甚至还把他比作是封建 社会 里下九流的优人和戏子。
这两个词放在那时候是极具人格侮辱性的。
但凡乾隆皇帝有一点看重纪晓岚的意思,也不会这么对他说话。
在经历过这件事情以后,纪晓岚在朝廷里 又多了一个“倡优学士”的外号 。
这让年少成名的纪晓岚备受打击:
自己好不容易跟皇帝提一次意见居然就落得了这样的“评价”。
到头来,他不过只是一个乾隆皇帝的 “小书童” 罢了。
但是,在电视剧 《铁齿铜牙纪晓岚》 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纪晓岚智斗和珅的场景。
那么,在真实的 历史 中纪晓岚真的有 “智斗” 和珅的地位和实力吗?
其实,在真正的 历史 中,别说是与和珅斗智斗勇,纪晓岚跟和珅几乎都很少有见面的可能。纪晓岚出 生于 雍正二年(1724年) ,而和珅则出生于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也就是说纪晓岚中举的那一年,和珅都还在娘胎里,两个人之间差着辈分呢。
而且,纪晓岚和珅走得也不是一套职务体系。
纪晓岚是正儿八经走科举正途,依靠背书做题考上来的;
而比纪晓岚小了26岁的和大人起初也想考科举。但是奈何考不过人家, 只能靠着祖上的“功劳”,入朝当了一个小官。
但也许有人会很疑惑:和珅既然才学一般,连科举考试都没有通过,那他是怎么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 成为 “最大贪官” 的呢?
真实的原因一点都不复杂。 因为和珅长得帅、说话做事情商高。
相比之下纪晓岚就没有和珅这么好的运气了。在史料记载当中,人们时常会用 “貌寝短视” 来形容纪晓岚。这句话的意思是,他长得丑而且还有近视眼。
根据著名的清史学家 邓之诚 考证,乾隆皇帝每次开科取士都非常随意。
他每次选拔人才都喜欢看一个人的长得怎么样,然后再询问他的才学和文章内容。在 “以貌取人” 这一点上,乾隆皇帝与现代的人们相差无几。
后来有人翻出了乾隆朝几位得宠大臣的画像。他们发现这些人都长得相貌英俊 如 和珅、福康安、王杰 这些大臣。
皇帝不但喜欢跟他们待在一起,还经常将一些非常私密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办。至于,相貌丑陋的纪晓岚,他就只有编书的份了。
不过,虽然纪晓岚与和珅没什么交集。但是他本人也确实做过一件遍布书之外的“大事”。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 一起 “海升之妻被杀案” 。
海升虽然在纪晓岚手下当差,但是他的背景可不一般。
他和乾隆皇帝颇为器重的名将 阿桂 联系紧密。所以,如果是别人家出了事,纪晓岚完全可以不在乎。
但是,这次出事的人是海升,纪晓岚就算再傻也能知道这里面的事情不简单。
只见,纪晓岚急匆匆地跑到军机处见到了乾隆皇帝。
乾隆这回也不跟他绕弯子了,开门见山地说道:“既然是你的手下家里出了事情,那就由你这个上司去彻查清楚吧!”
还没有等纪晓岚缓过神来,他就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 “都察院左都御史” 的职位,专门负责审理此案。
可是,海升是阿桂的人,阿桂又与和珅关系不好。如果真的查出了什么事情,纪晓岚可是谁都得罪不起啊。
思来想去,纪晓岚只好选择 “装糊涂” 。他把案子交给其他几个同行的官员去查,自己一溜烟地跑回家,钻进书房读书去了。
最后,那帮官员们果然得出了结论说海升的妻子是“自杀”的。
纪晓岚这回也懒得细查了,直接跟着他们一起把汇报情况的奏折递了上去。结果,一段时间过后,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原来,在得知了海升是阿桂的人之后,阿桂的政敌们就开始在朝堂上疯狂指责阿桂包庇自己的亲信。
这些大臣的话,弄得乾隆皇帝本人也非常难堪。
无奈之下,皇帝只好下令重新审理“海升妻子死亡案”。
这一次,负责调查的就是那些攻击阿桂的大臣们。最后,他们找到了充足的证据,证明这起案件完全就是海升在 “贼喊捉贼” 。
明明是他自己打死了妻子,最后居然还说妻子是自杀的。
这个结果与纪晓岚他们第一次调查的结论大相径庭。
乾隆皇帝勃然大怒,认为自己受到了官员们的联合欺骗,一道圣旨把那些参与了调查的官员全部发配充军了。
但是,在最后处理纪晓岚的时候,乾隆皇帝却罕见地发了善心。
他下令免去纪晓岚在这次案件调查当中的全部责任,让他继续回去当他的“编修学士”就行了。
面对这样一个轻得不可思议的处罚,纪晓岚和其他大臣们都感到十分错愕。
只有乾隆皇帝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纪晓岚本来就是一个只会写文章、编书的腐儒而已。如果我一定要让他查出真相,那这岂不是太过为难他了吗?”
其实,论才华纪晓岚并不比任何一个朝廷大员差。
不过,他因为自己做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意外地保住了自己的差事。 不得不说,这也确实可以算是因祸得福了。
虽然乾隆皇帝非常看不起自己,但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同时也是因为纪晓岚本人怀着一颗朴素的经世救民之心,他还是缕缕给乾隆皇帝上奏折发表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
比如,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纪晓岚就给皇帝上过一道奏折大概的内容就是告诉皇帝:
现在,在京城里住着很多生活失去保障的残疾人士。
他们每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果遇到下雨天他们不得不躲到别的地方去。因为他们所居住的房子根本不能够为他们遮风挡雨。希望皇上能够体谅这些残疾人的不易,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
而且,与之前判案时表现出的那股 “糊涂劲儿” 不同,纪晓岚这次把修建房屋和救济灾民的成本都写在了奏折里。
这些数据当中,甚至还有购买基础建筑材料的费用。这个意思很明显:臣已经帮皇上您算好了,您只要点头签字就好了。
面对数据如此详细都奏折,乾隆皇帝也不能够装作完全没看见。
因为满清在建国时,清朝的皇帝就定下了规矩: 不管奏折的内容怎么样,皇帝不能不回复大臣的意见,更不能撕奏折!
最后,乾隆借着纪晓岚的这本奏折派人去民间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纪晓岚并没有说瞎话。
于是,他亲自批示从每个月的都城建设费用中拿出一部分分给了“灾民房屋修缮工程”。
可以说,乾隆皇帝有时候虽然昏庸,但是也不会完全因人废言。
再比如乾隆五十年(1786年),纪晓岚在给皇帝上的一道奏折里就坦言说:
“现在的御史任免制度有问题啊!我在台湾省调查了这么久,发现这里离京城很远。如果按照规定官员每三年一更换,那有些官员刚一到任,没干多久又要走了。这实在是不合理啊!”
结果,乾隆皇帝还真的在朝内组织大臣们讨论了这件事情。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偏远地区官员的任职年份期限适当地放宽松一些。
这样也就避免了某些官员还没来得及熟悉业务,就要调走的尴尬局面。
除了给乾隆皇帝上奏书之外,等到新皇帝嘉庆登基坐殿,他也一直坚持着给皇帝写奏书的习惯。与很多只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官员不同,纪晓岚的每一份奏折几乎都是在谈论具体的事情。很多时候,他都是在为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发声说话。
作为一名担任过御史职务的官员,纪晓岚真是把自己的职责做到了极致。
就算是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官员们,也不得不对纪晓岚表示佩服之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晓岚这样孜孜不倦上奏折的精神很像一只朝堂上的“政治小强”。
我们在评价一个 历史 人物的贡献时常常会说要看他 “立德,立言、立功” 。 那么,我们不妨也用这个标准来评一评纪晓岚。
立德,指的是要在后世有一个好的道德榜样。
在这一点上,纪晓岚为底层百姓奔波,面对两朝皇帝都直言敢谏。这个“道德榜样”算是立住了。
立功,纪晓岚一生几乎都是游走于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边缘。
虽然偶尔也会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但是总体而言,纪晓岚一直都没有什么可以立大功的机会。所以,从立功方面来看,他是没有立住的。
而在立言方面,纪晓岚除了为乾隆皇帝编纂了一部厚厚的《四库全书》之外,还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本“奇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作 《阅微草堂笔记》。
那么,纪晓岚的这本《阅微草堂笔记》到底写了啥呢?
《阅微草堂笔记》的成书时间大概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到嘉庆三年(1798年)之间。
整本书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写成。它的内容看上去怪诞不经,但是每一个笔记小故事里都充满了哲理和奥秘。
根据后世请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推断,纪晓岚利用自己的晚年写下了这本 “奇书” 。
他的 本意应该是想利用这样风趣随意的方法教育人们向善弃恶。
纪晓岚仿佛把自己一生的追求和抱负,都浓缩进了这部书里。
这也算是纪晓岚这位跟书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翰林编修”留给后人的一点精神遗产吧。
因为《阅微草堂笔记》里的很多内容极具教育性和故事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与语文考卷里都有不少出自这部书籍的文言文作品。
所以,从文学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说。纪晓岚的一生也算是达到了为后世人们“立言”的标准。
嘉庆二年(1796年),纪晓岚第二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从一个编书的 “翰林学士” ,到礼部尚书,纪晓岚经过了四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成为了主管朝廷礼乐、祭祀与书籍编纂的的“一把手”。
只不过,此时的纪晓岚依旧不改当初的那种“小强精神”,经常主动上书,谈论一些职权之外的事情。
还好,这个时候乾隆皇帝名义上已经不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了。
新皇帝嘉靖对纪晓岚这种读书人礼敬有加,于是,纪晓岚的政治地位在晚年还来了一次小小的跃升。
嘉庆八年(1803年),纪晓岚在自己的家里迎来了他的八十大寿。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嘉庆皇帝特意派大臣转达了自己的祝福,并且向纪晓岚赏赐了很多古玩珍宝。
此时的纪晓岚感慨良多,当年他在朝堂上怎么也得罪不起的阿桂与和珅如今已经全部追随先帝乾隆而去了。
只有他这个被满朝文武讥讽的“腐儒”笑到了最后。
不得不说,老天是公平的。纪晓岚虽然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却得以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安度晚年。
同一年,纪晓岚给嘉庆皇帝递上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道奏折。
在这份奏折里,纪晓岚谈到了 “妇女 社会 地位的问题” 。
纪晓岚坚决认为,如果一个妇女不慎遭遇他人侵害。朝廷应该对她的名誉予以保全,更不能够让人将之当成“荡妇”来对待。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刚刚在家度过农历新年的纪晓岚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二岁。
嘉庆皇帝听闻了纪晓岚的死讯万分震惊,特意下旨赐给纪晓岚一些钱帛用于办理丧事。随后,嘉庆皇帝还亲自为纪晓岚撰写了祭文和碑文。
纪晓岚死后,按照当时朝廷的惯例,他被封为太子少保加协办学士,谥号为 “文达”。
传说,在纪晓岚临终之前,他还不忘将家人们叫到床榻前念出了一副对子:
上联为:莲子心中苦,下联为:梨儿腹内酸。
这十个字恰恰道尽了纪晓岚一生“盛名”背后最为真实的心境。
作为一个读书人,纪晓岚也渴望像很多其他的大臣们一样指点江山,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们建言献策。但是,上天却只给了他一个“编书”的机会。
不过,好在 《四库全书》 的流传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一生都不得志,却又在苦中作乐,为民请命的“鸿儒大家”。
在纪晓岚的身上我们同时可以窥见一个内心矛盾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和一个活泼跳脱的少年形象。
这两个形象,到底哪一个才能代表最为真实的纪晓岚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熟功熟过,这些都是能够交给飞速流逝的岁月和翻开史记的后人们去评判了。
因为,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上,只有时间才是一切最为忠实的“记录者”。
《纪晓岚一生未得重用 因乾隆帝嫌他“貌丑”》王伟
《纪晓岚:官场上的“不倒翁”》杨子彦
《纪晓岚:并非“腐儒”的才子》郭琪
《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之谜》纪连海
《 历史 上真实的纪晓岚》马涛
《说一说真实的纪晓岚》冀川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2》第21集开始装疯。和珅与齐苏图怀疑纪晓岚是装疯是在第22集和23集有描述。小月发现纪晓岚没疯是在23集,而纪晓岚公开自己是装疯是在25集。
第21集剧情介绍:
纪晓岚无意中得知汤里的药会使人致疯,于是将计就计,开始装疯。小月发现了一直跟梢的刘全,知道其中有鬼。小月要进宫面圣,和珅忙加以阻拦。
这时刘全来报,听说纪晓岚疯了,和珅立刻变得有恃无恐起来。得知纪晓岚失踪,乾隆决定查个究竟。乾隆设计假装巧遇和珅和小月,然后提出要调查吏治,谁先进牢谁赢。
和珅大闹集市,谁知官差视而不见。乾隆假装要杀小月,官差却见死不救。三人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同时入了狱,监狱里发现了疯疯癫癫的纪晓岚,乾隆和小月见状痛心疾首。
乾隆怒斥顺天府尹玩忽职守,将其革职查办。纪晓岚在大殿之上装疯卖傻,把和珅和齐苏图一顿臭骂,透露了很多隐情。
扩展资料:
《元宝迷踪》简介:
内务府齐苏图家私吞国库银两之事败露,和珅极力为齐家开脱,纪晓岚却揭露出齐家假公济私的真相。齐家以高价回收丢失的国库元宝,纪晓岚私下调查却被抓进齐家大牢。
为了掩盖罪行,齐家给纪晓岚投毒,被纪晓岚巧妙识破。纪晓岚将计就计,开始装疯卖傻,了解隐情。围绕着两枚丢失的国库元宝,一场明争暗斗开始了。
《元宝迷踪》结局:
小月望着一片废墟、伤心之极。从小春口中得知纪晓岚等已从暗道逃走,小月破涕为笑。乾隆向百官念叨缺少银两以备军需,纪晓岚带领着工匠出现,许诺可以帮乾隆解决难题。
人证、物证俱在,齐苏图只得低头认罪。银妃以死要挟乾隆放过齐家。见乾隆不为所动,银妃自尽。和珅为了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暗中支持村夫李二组织邪教。
从而谣言惑众,笼络人心。一时之间,朝廷内外尽是李二的信徒。工部因大做法事导致衙门失火。和珅答应拨款给工部金尚书以重修工部衙门。
御史海升之妻组氏参加了当日作法,海升将失火原因告知了纪晓岚。和珅同党吴省兰将作法用书《佛法心经》奉与皇上,并夸口只要通读此书,便可百病不侵。
和珅不失时机地推荐吴省兰任左都御史。乾隆以纪晓岚著成《四库全书》为由,指派他上任左都御史,并对其寄予厚望。
纪晓岚上任之时,和珅的党羽刘构傲慢无礼地当众打坐,向纪晓岚挑衅。纪晓岚觉察出邪教实力强大,决定剥茧抽丝,调查到底。
-铁齿铜牙纪晓岚续
多年以前,一部电视剧让纪晓岚这个早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才子,再一次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那些老戏骨们的生动演绎,将那一段本不引人注目的历史,变的引人入胜,而纪晓岚、和珅和乾隆三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喜闻乐道的谈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与和珅无关,它是发生在乾隆和纪晓岚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上朝,乾隆因为一件事情,遭到了纪晓岚的的反对。纪晓岚义正言辞,态度非常的坚决。乾隆很清楚纪晓岚是对的,但是纪晓岚的态度让他很不爽。
乾隆决定要好好地杀一下纪晓岚的锐气。就在纪晓岚长篇大论的时候,乾隆突然大声的说道,纪晓岚你向来自诩是忠臣,那君让臣死,为臣子的应该怎么做啊?
纪晓岚想也没想的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谁知道乾隆直接让纪晓岚去跳河。满朝文武都是大吃一惊,有想看纪晓岚笑话的,也有准备出来给他求情的。
但是纪晓岚却是气定神闲,扭头就往外走。满朝文武都看着他往护城河的方向走去了。一时间无人敢说话,都在等着乾隆宣布散会以后去看看情况。
谁知道乾隆就是不宣布散会,坐在龙椅之上好像都要睡着了。满朝文武都着急,唯独乾隆不急。果然过了几个时辰之后,就看到门口出现了一个人,此人手中拿着一个大眼袋,正是纪晓岚。
乾隆看到纪晓岚,
直接问他怎么还没跳河?纪晓岚此时不急不慌的说了一句话,他说刚才在河边看到了屈原,屈原问他为什么跳河,当今的皇帝不是楚怀王,正是一展抱负的时候。
乾隆一听哈哈大笑,此事就这样当做一个小插曲过去了。众人无不为纪晓岚的机智所折服。
纪晓岚并没有一生对抗和珅,真是的历史是纪晓岚一直想要和和珅交好,纪晓岚想要当那种有实权的官员,而不是整天在翰林院中做一个文学的落魄官员,当时的和珅深受乾隆帝的重用,纪晓岚为了他的官场之路越来越宽一直巴结和珅。和珅也帮助纪晓岚在乾隆帝面前说好话,但是纪晓岚文学还行,办事能力不行所以一直没能实现当个有实权的官员,一直未能得到乾隆帝的重用。
很多人都是从《铁齿铜兰纪晓岚》这个电视作品中认知纪晓岚跟和珅的,里边刻画的两人关系对立,官场政治面也是对立的,但这些都是影视作品为了夸张化以及能有正面的人物为榜样。真实历史中的纪晓岚其实是一个自私自利好女色的文学官员,在国家大事上、在朝堂上根本没有发言权、知晓权。平时的纪晓岚就是呆在翰林院编撰《四库全书》,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可以跟随,一路上给乾隆帝卖弄诗文逗逗乐。
纪晓岚从小就熟读经书,十七岁就参加乡试童子考,24岁参加了省考等到第一名之后才随着父亲一起进京,在31岁的时候科考中获得二甲第四名被乾隆帝授封进入翰林院负责文学方面的工作。但是纪晓岚却不想仅仅只是一个文学工作者,他想要做有实权的官员,想要有更多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和珅因为会说话会办事还会传大钱深受乾隆帝的重视。为了能在官场上更进一步,纪晓岚就常常跟和珅走动,希望能够借助他让自己的仕途更加的开阔。
乾隆帝也曾经给过纪晓岚机会,在海生杀妻案中他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是很敷衍的上交了审案结果,这让乾隆帝特别恼怒,还曾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此外乾隆帝还曾命他去督察办案,但是案子也被纪晓岚给弄砸了,但是乾隆帝没有责怪他只说他是去凑水数的。通过那次乾隆帝也知道纪晓岚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只能在翰林院发挥作用。
清朝时,纪晓岚与和珅同时在朝为官,纪任侍郎(官名)和珅为尚书(官名)。
一次,两人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知道和珅在骂自己,就不动声色地回答:“上竖是狗,垂尾是狼”。意思是“尚书是狗”。
和珅想用“是狼”是“侍郎”的谐音骂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用“上竖”是“尚书”的谐音回击了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