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窝里横、外面怂”责任在家长,教育方式不改变后果很严重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责任在家长,教育方式不改变后果很严重,第1张

窝里横”是每个孩子的通病,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事。

闺蜜跟我反应,她家的点点在家就是个小霸王,爷爷奶奶宠着,只要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稍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动手打人。

对家里人特别没有礼貌,亲戚来看他,他盯着电视目不转睛,也不打招呼,桌子上的菜,伸手就抓,没有一点规矩。

因为这些问题,闺蜜跟婆婆公公说过无数次了,可老人根本不理会,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懂什么!“来推脱。

说的多了,老人也会不耐烦,一句“我为了孩子,还要被你们嫌弃,我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几句话就让闺蜜无话可说。

因为白天上班,没时间带孩子,孩子只能交给老人带,如今,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快引发家庭矛盾了。

别看点点在家这样“无法无天。”可是上了幼儿园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晚上去接孩子下课,老师总会说:“点点特别乖,特别听话。”

回到家看着那个小霸王,闺蜜总会觉得老师口里的孩子,不是自己家的。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绵羊”,带她出去玩海洋球,别的孩子抢了他的玩具,他连还手都不敢,有的时候甚至会委屈到大哭。

闺蜜跟我反应的情况,很多家庭都存在,想要改正孩子这样的习惯,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反差, 家长一定要去反思,给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是不合格。

点点之所以会这样,和爷爷奶奶的溺爱不无关系。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老人带孩隔代亲是难免的。点点说要吃排骨,奶奶会顶着38度的大太阳去超市买回来;点点说要骑马,爷爷会趴在地上让他骑到脖子上。点点仗着家人的宠爱,在家里肆无忌惮地指挥着所有人,为他服务。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也是在无形中剥夺她这个当妈的教育孩子的权利。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转的。

当孩子离开了家,没有家人的庇护,他就会发现,周围的人并不是以他为中心,别人也不会事事顺着他。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从而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招惹别人。

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性格也会自卑胆小,在这样的状态下成长,会产生一种性格缺陷,不利于他去交友,进行团队合作。

“没有原则的父母,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这句话不无道理。

很多家长都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立规矩,为了控制她看电视的时间和玩耍的时间,会制定任务表或时间管理表。闺蜜也不例外,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有想过帮孩子改正,她给点点制定了一张计划表,贴在墙上,时刻提醒家人要遵守原则。

点点在看动画片,妈妈提醒他,计划表上明确规定,每天只能看一小时的电视。

可点点两眼盯着电视,不为所动,她将电视关上,孩子瞬间大哭,爬到地下开始打滚。

闻讯而来的爷爷奶奶赶紧过来哄孩子,点点看见有了靠山,更加卖力地哭闹。

老人指责:“不就是看了一会电视嘛!多看一会怎么了。”

妈妈坚持了一会,实在受不了孩子和老人的双重折磨,只能将电视重新打开。

这种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点点在家人的行为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一哭二闹三打滚,妈妈就会放弃原则,满足我的要求。

家人毫无底线的退让,没有原则的让步,让那张计划表如同虚设。

孩子在家不受限制,没有规矩,就会更加难以管教,性格也会更加偏激。

经常呆在家里的孩子,缺乏人际沟通,身边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人。而这几个人又对他百依百顺,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当孩子走出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周围的环境和人都变了。不再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恐惧心里。

看到同龄的孩子,一方面想和他们打成一片,一方面又缺乏沟通技巧,不懂怎么交流,只能在一旁看着干着急。心情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后,很容易将这种无处发泄的负能量,反馈在家人身上。

不要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

家长千万不要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 ,“我们常听到的“他还是个孩子,别跟他一般见识”、“他还小,不懂事。”

这样的借口只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肆无忌惮的使坏。

给孩子立规矩,也要给家人立规矩

如果孩子习惯了在家没有原则、没有规矩,就会很难适应外面的环境。家人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要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

如果是家里的老人带孩子,一定要更老人讲清楚,溺爱孩子带来的坏处。直接讲明,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人担责任,孩子如果不听管教,老人要负责。

多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窝里横”的孩子缺乏与外界打交道的经验,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给孩子创造机会,多带孩子到户外玩,多接触同龄小朋友,让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学会合作。

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孩子早期限制活动过多,保护过多,娇纵溺爱等原因,就会造成孩子触觉敏感,容易紧张,害怕人多的地方,在家在外判若两人,需要家长多陪孩子进行有利于触觉发展的小 游戏 和训练。

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儿童成长的直接影响,孩子处在 探索 世界的阶段,一定要帮助他建立好的性格,避免性格缺陷。

这个 社会 没有那么多包容和迁就,我们给孩子历练的越多,才会更自信和勇敢。

 人的性格一旦定型,是很难再做出改变的。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的性格定型期,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最容易成功的,很多父母在这方面都可以说得上是尽心尽力。但很多家长发现,自己明明用心教育,但孩子最后还是变成了“窝里横,外面怂”,怎么会这样?

窝里横外面怂的人,是个典型的“两面派”,在家里面对父母天不怕地不怕,甚至发脾气凶的不得了,但在在外面的时候,又乖巧得不行,有着极大的反差,如果是男孩子,家长更是觉得这是种懦弱的表现,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原因不外乎就是这4点,值得父母深思

01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统一共识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一个教育方法,爸爸一个教育方法,就连爷爷奶奶的意见也不一样,有的温柔,有的严厉,有的溺爱……他们在对待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有着不同的观点,自然也就将自己的理念实行在孩子身上,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还要过来说父母的不是。

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最容易“窝里横,外面怂”,因为家里的教育方式南辕北辙,导致孩子在面对爷爷奶奶的时候十分放松,肆无忌惮的提出自己的要求,面对父母的时候又因为家长的严厉怂得像鹌鹑。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时候非常纠结,久而久之,自然就变成了一个“两面派”。

02过度的纵容、溺爱孩子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十分心软。孩子一开始想达到某种目的,自己明明是不同意的,却每次都拜倒在孩子的各种攻势下,最终同意孩子的要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就会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我想达到的目的,只要多闹,家长就会同意的。

这样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过度纵容。家长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我们心疼孩子是正常的,但这种疼爱要建立在有底线的基础上,在孩子触及自己原则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坚决的说“不”。否则没有底线的溺爱,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养成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

很多溺爱孩子的家长还在洋洋得意,认为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长大,孩子一定会变成一个有出息的人,这样的想法完全错误,我们要知道,过度的溺爱孩子,其实是是最失败的教育方法。

03不擅长社交

孩子的社交能力好坏与否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是内向拘谨,不愿社交的性格,那么在面对外人时自然也就感到恐惧不自在,在外面表现得很“怂”,这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社交恐惧症”。

所以,如果家长发现自家孩子社交能力差的时候,就要留心把精力多花在培养孩子对外的社交能力上,教会孩子与人相处时自信主动,落落大方。同时,父母需要反思自己,为什么自家孩子会这么恐惧对外社交呢?是不是自己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让他变得内向了?反思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就不会显得“怂”了。

04孩子在外感到不安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更多的关心和陪伴。我们在发现孩子缺乏安全感时,更要多与孩子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改变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留心是不是这四个原因,导致了孩子“窝里横,外面怂”。

然后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错,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性格,然后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性格问题。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与性格就像是一团火焰,闪闪发光的同时,也有可能灼伤自己。没有完美的性格,或不够勇敢?或爱发脾气?或任我妄为?或撒谎?或自卑?或自私?在这背后都需要家长的培养

孩子“窝里横”大部分都是由于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一小部分可能是孩子本性就调皮不听话,但也是由于家长的娇惯,才会让孩子太过地“窝里横”。

1孩子被家长宠得没有规矩,放纵没遮拦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懈怠,不容易有意去给孩子定好规定,也非常少管束孩子的个人行为。长期性下来,孩子随意到完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乃至到最终,家长也管不了孩子的个人行为,迫不得已要靠责骂来教导孩子。

但是即使责骂,对孩子早已定型的性情也难以具有功效,孩子的“横”也是会得寸进尺。那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欠缺秩序感。一旦到世界有多大,感受到外边与家中极大的起伏,必定会造成不太好的心态。这时家长再赶忙地督促,孩子很可能就会因而而越来越胆怯,迈向软弱。

2孩子被家长宠得“不会聊天”,不会聊天到没有朋友

孩子在家里时,家长针对孩子的一切规定都予以达到,乃至孩子一个目光,家长就明白他想要做哪些,孩子一个姿势,家长就积极地将孩子必须的物品递到面前。

虽然许多家长觉得自身是与孩子心有灵犀极其的,并引以为豪。但日积月累下来,很可能就会让孩子越来越“不会聊天”。

孩子拥有要想的物品,直接看家长,家长没明白,孩子就闹,也说不清楚自身究竟要什么,直至家长不断揣摩,才找到孩子的要求。

但是,孩子在外面与别的小孩子共处时,谁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耐性去持续的揣摩?一旦孩子闹脾气了,别的小孩子必定会避开他。频次多了,孩子中间也是无法沟通交流,也不愿沟通交流,长大以后,孩子的情商智商也会遭受巨大的危害。

3孩子被家长宠得太安全性,但心里没有安全感

孩子在家里时,家长一直能立即给与孩子无死角的维护。孩子一旦拥有不顺心,家长也会尽自已最高的工作能力协助孩子,让难题获得处理。等遇到家长也难以解决的难题,孩子除开又哭又闹对着家长闹脾气,都没有别的的解决方案了。

而到外边,没人会像家长一样无死角地维护孩子,也没人会一直帮孩子解决困难,因此孩子的没有安全感猛增。

下一次孩子再到外边时,就会想到前一次不太好的历经。家中合家亲外极大的差别会让孩子更为比较敏感,孩子也就只有在家里“横”了。

“窝里横”小宝宝外出就怂?别任何东西都怪孩子认生,有一些家长见到孩子在外面表现得和家中迥然不同,就把一切都推荐给“认生”,把孩子的一切“小怂包”主要表现都理解为孩子“认生”。

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耗子扛枪--窝里横 。是说耗子在窝里相互撕咬,尽显自己的能耐,一旦到了外面,就溜着墙根走,胆小谨慎,生怕被人抓到。引申到人的行为,也是如此。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或者烦恼:孩子在家里无法无天,简直就是霸王一枚,可是到了外面,却变成了小绵羊,既温顺又胆怯,一步不离的跟在你的身后,也不敢与人打招呼,甚至受到欺负了,只会哭,没有丝毫反抗的勇气。

案例:

邻居家的强强今年四岁了,在我的印象里是典型的乖乖男,可是他妈妈可不这样认为,因为这孩子在家里活泼的不得了,爬高上低不说,还经常欺负他姐姐,简直就是“小霸王”;可是到了外面,与家里的表现就像两个人, 即使与妈妈相识的人与他说话,声音低的就像蚊子,更可气的是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即使有比他还小点的孩子打他,也不敢还手,任由别人欺负。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明明在家里表现的非常活跃,怎么到了外面一下子安静下来了?难道孩子有双重性格么?其实不是这样的,儿童心理学表示,孩子的这种体现在人际交往上的表现,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称为儿童的“窝里横”,这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有一位朋友曾经这与抱怨过自己的母亲:妈妈的笑容都给了别人,对家人就像敌人。在他的记忆里,妈妈是邻里口中极好的人,热情大方,无论是谁都处的非常和谐,即使与人有矛盾,也不会当场撕破脸皮。但回到家,会发泄所有的不满,对父亲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这么多年了,家人也习惯了她那样,好在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与父母分开过了。她说,妈妈就是“窝里横”,认识到这一点,她说,坚决不能让自己重蹈覆辙了,毕竟,家是温暖的港湾,谦和与笑容更应该留给自己的亲人才对啊!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状态呢?

1、父母的“溺爱”

有不少家庭,会把家庭的重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是无条件服从,哪怕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也会想着法的去满足。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用这种方法强迫父母,直到父母屈服为止。如此一来,孩子知道这种方法有效,就会拿住父母的软肋,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来满足自己。久而久之,这种“横”就很自然的养出来了。

2、父亲的教育缺失

很多的家庭,孩子都是由妈妈带,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妈妈几乎包揽了孩子成长的全部,父亲却很少积极参与,要么因为工作忙碌,要么根本就不想参与,认为孩子就应该跟着妈妈。而妈妈由于性格的原因,过分谨慎小心,会让孩子也多了几分阴柔,而缺乏相应的阳光自信。

如何才能让孩子家里家外一样,避免出现“窝里横”呢?

第一、父母的共同参与,给孩子提供一个 健康 有安全感的家庭

孩子是夫妻二人的爱情结晶,理应由两个人共同教育。任何一方的教育缺失都会让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出现问题,妈妈的体贴入微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爸爸的阳刚之气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第二、想要孩子不“窝里横”,家长自己首先就不要“窝里横

有很多人,在外面总是态度和善,温文尔雅,见到外人都是笑眯眯的,显得特别有素质,有涵养。一旦回到家里,就脱下伪装,对自己的父母或者配偶或者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颐指气使,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乱发脾气,好像自己有多威风似的。其实,这样一点都不好,把好脾气都给了外人,坏脾气都给了自己的亲人,是不是很明智呢!

第三、适当的拒绝孩子,并鼓励多参与社交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望也会渐渐多起来,父母不能事事满足,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爱,并不是他可以为所欲为的理由。

另外,多鼓励孩子出去走动,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他知道,在社交中,人与人是怎样相处的,怎样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永远都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无论孩子目下怎样的状态,家长都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只要好好的引导,给予正确的教育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父母心中最棒的孩子!

“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多半来自哪4种家庭?

皮皮从逐渐行走就显出了男孩子开朗顽皮的一面,在家里是上往下跳窜。四处生产制造捉弄毁坏老大,家中常常被他搅得一团糟。关键过程中还不服管教,稍有不如意就撒泼耍赖。年纪轻轻脾气很大,简直就是家里三角龙。大人都拿他无法,千辛万苦等到要上幼稚园,终于可以送学校了,惦记着到院校再加上老师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等皮皮妈妈去接孩子放学后时,讲师为他的意见反馈是,皮皮较为胆怯、很聪明。选小玩具都是会让着同学们,不争不抢非常大方。这让妈妈很欣慰,感觉确实成长懂事了。可是孩子回到家里的主要表现并不是老师说的这样啊,以至于得寸进尺的,目无尊长、大吼大叫,一点也不像教师叙述的那样乖巧懂事。

实际上皮皮便是经典的“窝里横、外边怂”的孩子,坚信许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娃,令人伤脑。什么家中养出这类孩子呢?一、过分溺爱孩子的家中,家里没有人能威慑住他。大部分家里只有一个到2个孩子,因此孩子会被视作家里掌中宝,一切都是以孩子为核心。家长带孩子去玩,孩子看到什么要想,只需在适合自己的范围之内家长大部分都是达到孩子的心愿。长久以往假如一次家长不买,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最后家长说不过孩子,全都让步为理。

一、喜欢宅,很久没带孩子出去玩的家中。

假如孩子自小被“饲养”,家长常常和孩子宅在家里。那样孩子当然非常少有和同年龄小孩子触碰沟通交流的机遇。在家里面,每日应对同样的人和物,生活环境较为阻塞,大部分触碰最多的是便是平板电脑或电视,这是一种处于被动开阔视野的方法。孩子应当多与同年龄人玩,真实的去体验这世界,长期孩子不与外部触碰,之后出来对一切都会很陌生,进而看起来腼腆怯懦。可是当孩子返回了解的条件时就会丑态百出,在家里蛮横飞扬跋扈。

二、家中有“讨好型”家长,制订的标准名存实亡,没什么规定。

上边说的皮皮家就这样,家中爷奶一起定居,每一次皮皮捣乱妈妈文化教育他们的情况下。总有人劝诫。父亲说男孩调皮很正常,爷爷说孩子还小,外婆说别惹妈妈护着皮皮逃出惩罚。一次次那样,皮皮反是喜爱这种帮他得人,有时还说反感妈妈。因此妈妈为他立的规定大部分是难以实行的,随意就会摆脱承诺,如今皮皮也愈来愈聪明,了解找麻烦了赶紧跑去爷奶那边。这样就有些人护着他,那也是促长皮皮忽视规定的关键缘由。

三、家庭环境内就有大人是“窝里横、外边怂”得人。

一个孩子发展很绝大多数与家庭生活相关,经常说孩子是影印件,影印件出了问题。先要找正本的难题。爸爸妈妈中间或欠缺重视,当孩子的面争吵,有些家中孩子父亲或妈妈本便是在家里威武提示那类,一天到晚百般挑剔,不尊重别人。而孩子很具观查模仿能力,她们会指出,父亲这样做很威武,进而也试着招风唤雨的授意他人。而走进社会,外边得人根本不理睬孩子这一套,乃至抵触取笑,孩子就搞清楚仅有在家里有人宠的地区可以用,出来就越来越谨小慎微。

孩子发生两面性情,家长务必急时关心并留意纠正,最先言传身教,不必在孩子前目无尊长。对亲人大吼大叫。次之亲子教育要基本上统一战线,不必有些人管,有些人护,在原则性问题上统一战略,一致排敌,让孩子有恰当的见解,不必促长孩子“窝里横、外边怂”的两面性情。假如孩子已是那样性情了,家长就需要逐渐调节改变了。这不但会让家中更和谐幸福,还会让孩子的未来工作生活更为畅顺。

周末带着我家小溪到小区里玩,几个孩子在一边玩,我们几个宝妈就站在一旁聊天。不一会,来了一个小男生,一把抢走了东东的玩具小火车,本担心孩子会发生争执打闹起来,结果东东只是呆站在那看着那个抢他玩具的男孩,一句话也没有。过了片刻他跑到妈妈身边,委屈地躲进妈妈的怀里。东东妈无奈地说:“哎,这孩子在家是霸王,怎么一出来就变怂了呢!”

其实,很多孩子和东东一样,在家耀武扬威,横的很,一旦出了门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01家长战线不统一,为孩子“窝里横”提供条件

很多家庭里,孩子犯了错,父母刚想批评,爷爷奶奶就站出来打掩护,认为孩子还小,家长犯不着跟孩子较劲。现在孩子小脑袋聪明的很,摸透了家长的心思,认为不论自己犯了什么错,总会有人替自己撑腰,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家里犯熊。

我的小侄子就是这样。每次去逛超市,看到玩具就走不动路,有些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件了,孩子还要买。被父母拒绝了就开始哭闹,爷爷一看到孩子哭就心软了,立马同意给孩子买。小朋友发现屡试不爽,于是“一哭二闹三打滚”成了孩子对付大人的惯用伎俩。

家长 育儿 观念不一致,战线不统一,导致孩子在家里变得愈加“横向霸道”。

02孩子缺少社交技能成为“外面怂”的主导因素

“自我中心”是幼儿普遍的发展特征,他们通常是沉浸在自娱自乐的世界里,不太关心同伴在玩什么。即使彼此接近,甚至分享了同一块场地,也多数仅限于观察一下彼此在做什么,在 游戏 中也依然没有交集,不懂得合作、互助与分享。

正因如此,孩子往往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这也导致孩子会在接下来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屡屡受挫,越来越害怕社交。当不顺心时,孩子自然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

03没有原则的溺爱,成为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生长的土壤

有的孩子习惯了被溺爱,需要的东西总有家人早一步准备好,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遇到问题家长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没有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过度地保护,把所有潜在的困难都提前扫清,没有培养出孩子应对挫折的勇气。

没有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个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可以撒泼打滚,家长照单全收,导致孩子在家里越来越有恃无恐、骄横跋扈。

一旦离开家,这些对家人很有效的方法顿时失去作用,孩子感到落差。再加上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陌生的群体,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这会让孩子不愿意接触外界,害怕与陌生人相处,进而表现得越来越怂。

04心理补偿的需求,成为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导火线

有些成人在外面被领导批评了或是与同事产生了矛盾,不敢做声,却把情绪带回家,发泄在家人身上。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

在家里孩子感觉是安全的,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离开家以后,他可能会经历欺凌,可能体会到不公和无奈,出于本能,他会蜷缩进父母的羽翼之下。

但是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从没有消失,孩子急需寻找一个出口来释放这些无处安放的情绪。那些对他顺从的家庭成员,自然成了最合适的发泄对象。孩子通过在家里宣泄,寻求一种心理的补偿。

除了这些原因,孩子表现出“两面性”还可能是因为对父母的效仿

有的父母在外面表现的唯唯诺诺,对待家人却很严厉,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在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下,孩子也会跟着学。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是照见你真实模样的镜子。 父母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这个世界在孩子心中的缩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

面对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问题,家长容易犯一些错误,导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01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标签效应”。当家长轻易地给孩子贴上“霸道”“窝里横”“遇事胆小”等标签时,他就会作出与之对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真的变成“窝里横,外面怂”的人,请不要给孩子随便贴上类似的标签。家长在别人面前无意识的负面评价,反而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

02不要把孩子强推出去

有的父母看孩子在外面表现的胆小害羞,心里很急。为了让孩子能快速融入社交,一味地把孩子推出去,让他们被迫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事物。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的胆怯,从心底产生对社交的反感和厌恶,严重的甚至让孩子产生社交恐惧症。

朋友小君的女儿悦悦在外面比较害羞,每次出去,孩子都是站在一边看其他小朋友玩。小君看着很着急,于是把悦悦朝孩子堆里面推,边推边敦促悦悦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孩子吓得直往后退,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再出去玩。

面对孩子的社交问题,家长往往会表现地异常焦虑和担忧,恨不得孩子立马交到很多朋友。但是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可能他们只是需要多一点缓冲和适应的时间。

03不要过分指责孩子

有的孩子可能界限感比较强,外加有些慢热,在不熟悉的环境会放不开。但是慢慢熟悉以后,这种拘谨的状态就会得到缓解。

结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一顿指责,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本可以消除的界限感再次被强化,逐渐消除的戒备心也重新被加强。

家长只有增强自己对孩子的包容度,才能让孩子的压力得以释放,在陌生的环境里不至于太紧绷。

此外,孩子犯了错,如果家长当着外人面对孩子进行严厉地指责,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长此以往,孩子做事情会缺乏自信,对自己也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

01适度放开手,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家长通常会对他们限制比较多,这也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不可能永远待在父母身边,迟早要接受 社会 这个大熔炉的淬炼,需要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家长要学会后退一步,给与孩子充足的时间和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带领孩子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让别人更好得理解自己的想法是社交的基础,这样才有能力争取得到他人的共识。

02给爱立规矩,做到统一战线

有的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家庭成员的矛盾和冲突,也给了孩子钻空子的机会。

关于教育的问题,家庭成员之间一定要统一战线。如果存在分歧,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协商解决。在教育孩子事情上要分清主次关系,辅助者不要对主要负责者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如果不认可对方的做法可以私下里商量,不要当着孩子面。

有的家长不给孩子立规矩,美其名曰是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殊不知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边界感,他们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于是便用更多无理取闹的任性行为,来试探父母的底线。

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给爱立规矩,孩子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

03传授孩子与人交流的技巧,增强孩子的 社会 能力

用ICPS法,教会孩子社交技能:

ICPS法是人际认知问题解决的缩写,它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R舒尔提出的,主要是指通过对话、 游戏 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会孩子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克服社交恐惧,增强 社会 能力。

·首先 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和之后的区别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激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记得之前带着孩子读过一本名叫《生气街》的绘本,讲的是一个叫妞妞小女生,因为喜欢乱发脾气得罪了整条街的人,结果把这条街上的每个人都惹得很生气。后来妞妞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学着主动和人打招呼,也学会了分享和乐于助人,渐渐地,这条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每个人的脸上又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通过带孩子读这类绘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引导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学会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

另外,还可以通过字词 游戏 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六组重要的字词:①是/不是、②和/或者、③一些/所有、④之前/之后、⑤现在/以后、⑥相同/不同。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六组字词,帮助孩子感受行为前后的变化,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

·其次 教会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一: 看图 游戏 。在孩子看或动画片的时候,可以经常问问孩子,中的人是什么感觉?他的心情如何?比如佩奇和苏茜在一起玩,忽视了旁边乔治,乔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方法二: 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 情感 词汇,比如,开心、伤心、生气、沮丧、郁闷等。

方法三: 讨论感受。针对某件事情,和孩子讨论一下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比如,孩子把爸爸的电脑弄坏了,看到爸爸回来,躲在一边不敢说话。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妈妈可以问一下孩子现在是什么感受?爸爸是什么心情?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体会他人的感受。

·另外,最好教会孩子更多的高级的词汇:

①合适/不合适、②如果/那么、③可能/也许、④为什么/因为、⑤公平/不公平。教孩子用这些词语造句,孩子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这些高级词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然后,帮助孩子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角色扮演 游戏 :

家长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还原一下事情经过。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家长可以扮演那个小朋友,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每一次矛盾都当做一个找办法 游戏 来处理,那么每一次的经历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当然,只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家长还要教会孩子考虑每种行为的后果,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①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事情的经过;

②和孩子一起编故事,家长可以创造一个故事开头,让孩子想象出多种故事结果;

③针对一件事情,和孩子一起想象各种可能的结果,用“如果……可能会发生……”句式进行描述。

举个例子: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孩子欺负了,有的家长会建议孩子打回去,或者跑去告诉老师,但是这些都是家长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自己。

如果用ICPS方法,可以这样做:

家长在用ICPS法帮助孩子提高 社会 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惯性,相信孩子,他们天生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

·除了用ICPS法,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与人交流的技能。

家长可以邀请朋友或同事家差不多年龄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某位小客人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如何开始,家长可以通过示范教给孩子常用的语言。比如:“你好,我叫,你叫什么名字?”“我们可以做朋友吗?”“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小朋友逐渐熟络起来,家长要适时退出。

除了孩子在出现冲突或矛盾的时候,可以再次示范处理问题的方法,其余时间可以让孩子自由互动。

渐渐地,可以把孩子带到更加开放的公共场所,慢慢地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尝试与不同的陌生人交流。

另外,家长可以利用幼儿园观摩的机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和老师进行细致的沟通。请老师在平常的活动中,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互助、分享与合作,给孩子分配更多的任务或更重要的角色,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

一开始,孩子在外面可能只是站在一旁看别的小朋友玩,还不愿意主动交流,家长切莫心急,其实观察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以身作则,不论在家还是在外,都要做到表里如一,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典范。

很多孩子在家稍有不满足,就会各种闹腾,甚至立刻倒地、甩开膀子痛哭,如果没有人去安抚他,他就会哭得更凶;

而出门在外呢,便会“乖巧有礼”,这就让很多家长疑惑: 明明都是同一个娃,为啥在家是小霸王,出门就变小绵羊了呢 ?换而言之,就是典型的“窝里横、外面怂”。

楼上邻居家5岁多的儿子圆圆,是小区里出了名的暖男。和小朋友玩时会懂得谦让,说话也是温柔细语,见过的人都会夸他懂事、有礼貌。

有次接女儿放学回家时,偶遇圆圆,圆圆多远就跟我们打招呼,文文爸也夸圆圆真乖顺。而圆圆妈则打趣道: “在家脾气大得很,典型的窝里横,跟他爸一个样” ,圆圆听后,似乎不高兴了,立刻凶巴巴的甩开妈妈的手,“窝里横”的态度可见一斑。

其实,像圆圆这样,在外对人毕恭毕敬;在家则肆无忌惮地朝家人乱发脾气,家里家外完全是两面派,很让父母头疼。

01 为什么孩子会“窝里横,外面怂”呢?

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林婷对此谈道:孩子之所以会出现“窝里横,外面怂”的两面性性格, 一方面是家人也是“窝里横”,尤其是爸爸;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性格慢热、同时缺乏社交经验

·孩子“窝里横”性格,责任多在爸爸

楼上邻居家孩子圆圆,出现家里家外两面派的性格,责任就多在于他爸爸。他爸爸陈先生,在外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邻里有人需要帮忙时,他总是冲在第一个。

但在家时,他对妻子和孩子总是大呼小叫,深夜时常还能听见他们夫妻俩的争吵,平常训斥孩子的场面也不少见,与平时的形象判若两人。而他的儿子圆圆,也像极了爸爸的脾气,在外总是温文尔雅,在家就大呼小叫。

常言道: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而家,就是孩子情绪训练与控制的实验室。设想一下,一个孩子每天跟着一个“窝里横”的父亲生活,耳濡目染之下,也难免不会受影响,从而出现两面派的性格。

在很多孩子心中,爸爸都是像“超人一样”存在的,爸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同样,如果爸爸是“窝里横”,同样孩子也会是“窝里横”。

·孩子性格慢热,缺乏社交经验

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不同,像女儿文文,就是一个自我意识强且慢热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时,时常变得拘谨内敛,无法很快的融入小朋友。

有次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她其实很喜欢做手工,但看着别的小孩子做手工时,她却不敢去参与,就算有老师在旁边鼓励与引导,但她还是静静的看着、不说话。

等她看了一会儿后,文文爸便蹲下来对她说道: “你知道的啊!做手工很有趣哦,你看佳佳都很开心对不对,我们也可以去做,做好了可以带回家送给奶奶,奶奶肯定很开心”

就算这样,文文也没有马上加入,但最终在文文爸的一步步引导下,还是参与了。

其实很多像文文这样的小孩子,从内心来说,是很想融入小朋友的,但却迟迟融入不进去, 一方面的原因来源于性格;而另一方面可能是缺乏社交经验

文文爸跟女儿沟通时,她说道: “我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说,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配合做手工” 不知道如何开口、如何合作与融入,会让他们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中。

而一旦回到家,面对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家人,这些在“外面怂”、紧张了一天的孩子,可能就会“一点就炸”,来找到存在感与掌控感,也就会出现大人口中的“窝里横”。

02 面对“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分析很多“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内心常常是非常脆弱无力的,当内心挤压了太多的情绪与压力时,就需要找个渠道来发泄,而这个渠道,往往就是最亲近的家人。

就如很多成人,面对朋友、同事、客户总是温文尔雅; 但只要回到家,面对家人时,可能就会大吼大叫 。父母若不想孩子继续“窝里横”、“外面怂”,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改善哦。

①不“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爱孩子,是所有父母与生俱来的本能,但父母不能“以爱之名”来控制、威胁孩子,否则,父母之爱就会变成“伤害”。

嫂子很爱孩子,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可谓无微不至。但他们母子关系却不怎么和谐,孩子也经常对其大呼小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 嫂子爱控制、威胁孩子

嫂子最爱说的三句话便是: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你看隔壁谁谁谁多懂事”、“你要是不这样,我就要怎么样”、“我做这么多,都是为你好啊!你就是个白眼狼”!

嫂子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经常性得以控制、威胁孩子,限制孩子的自发行为,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终究会让孩子反感,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跟孩子沟通时,建议多用协商的语气,而不是控制。比如饭菜做好了,让正在看电视的孩子来吃饭,错误的说法就是: “你再不过来吃饭,就1周不许看电视了”

而正确的做法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共情,然后让孩子自己把控时间,自己做出选择。比如 “饭菜做好了,要吃饭了,怎么不过来呢?动画片很好看吗?”“你还想再看1分钟还是2分钟呢?

②通过EPS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女儿文文是一个既慢热、自我意识又比较强的孩子,为了改变她“窝里横、外面怂”的性格脾气,文文爸咨询过不少 育儿 专家、心理医生,最后心理医生推荐了EPS法,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E(evaluate):仔细观察孩子,找到“怂”的原因

在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后,文文爸仔细观察了孩子在外怂的时间、人群,然后分析这个时间段、这个人群的原因,并形成表格。

·P(plan):制定相应计划,陪同完成

根据孩子“怂”的时间与人群,文文爸给女儿安排了一些从简单到难的社交活动,制定了一个跟孩子兴趣爱好相关的计划清单。比如简单的,去独自去超市购物;难一点的,独自邀请好朋友来家里玩,并负责安排朋友们玩的项目与饮食。

·S(skills):家长全程陪同孩子,并实时指导

在实行计划时,家长要提前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与礼仪,比如如何邀请好朋友?打电话怎么说,当朋友来家里时,该怎么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发生矛盾后,如何处理等?

在执行每个计划时,父母可以跟孩子先演练,不要盲目地将孩子推出去,否则孩子可能会更加抗拒社交。

这样的训练可能一次难以见效,但只要坚持,肯定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总而言之,面对“窝里横,外面怂”的孩子,父母要引起重视,尤其是爸爸,要懂得反省与补救。小时候,孩子发泄的对象可能是父母;长大后,可能就是配偶与孩子,这对爱他的人是不公平的。

互动话题:带娃不易,养娃更难,对于“窝里横”的孩子,你是怎么引导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7660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