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有,但是还没成体系。玄宗的时候曾经避难四川,所以带动了那里的发展。真正所谓的川军和晋军成型是五代时期。那是时候前蜀和后蜀更迭割据四川,晋州就是山西一带,更是出了刘知远和郭威这样的猛人。那时候才有了这两个地方势力的称呼,最鼎盛的时候是明末。这两个地方的军队已经俨然的自成体系一直和刚刚入关的清朝对抗。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我们不妨从更早一些时候的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谈起。
1840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的门户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出广西,陷湖南、湖北,沿长江直取南京,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后任曾国藩幕僚。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了洋枪队,后扩编为“常胜军”和“常捷军”。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统治者,在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洋务派官僚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进行洋务运动。他们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以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武装湘军和淮军,并成立北洋海军。
但是,湘军和淮军等毕竟还是旧式的军队,只不过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们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战争中展现无遗。1884年中法战争,淮军在广西战败,主将张树声、潘鼎新被革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都在作战中一败涂地。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编制和战术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要求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呼声日高。当时的西太后等最高统治者,也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封建统治,也需要依靠一些新式的军队。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欣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和、荣禄、长麟会同办理。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
胡燏棻(?——1906),安徽泗州人。同治进士,曾任广西按察使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燏棻 受命留驻天当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月,受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法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十营,号称“定武军”。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胡燏棻练兵,小有成绩,但他毕竟是个官僚,不大熟谙军事,因此,1895年底,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小站练兵则由袁世凯接替。 袁世凯其人,可说尽人皆知,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但是,他的出身经历如何?怎么会被派往小站练兵?还须稍作补叙。
袁世凯,1895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尤其叔祖袁甲三,为道光进士,镇压捻军起家,后官至漕运总督、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与曾国藩、李鸿章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生有二子。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庆无子,袁世凯便在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亦跟随左右,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和资分,却乐于听取那些反动的政治经验之谈。后养父生父相继死去,又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学会不少官场本领。袁世凯两度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于是,1881年5月,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1882年8月,清朝的“藩属”朝鲜发生了“壬午政变”,清政府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袁世凯亦随行,并立有战功,开始崭露头角。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调回国内,李鸿章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同年12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感到事态严重,不待清廷回音,率兵平息了政变,再次立功。次年,26岁的袁世凯被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袁世凯在朝鲜十余年,所以说官运亨通。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他深知军队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立功业的资本。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军队战败,袁世凯本人也从朝鲜逃回北京。适逢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袁世凯亦积极鼓吹,多次上书朝廷,提出练兵计划,逐渐获得“知兵”的美誉。同时,袁世凯亦积极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恒的关系,在北京广交诸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及翁同和 、荣禄等权贵,争取支持。终于皇帝下谕,袁世凯接替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成绩不甚显著的胡燏棻。
1895年12月21日,袁世凯到达小站,接管定武军。小站又名新农镇,在天津东南七十里。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
袁世凯粗通近代军事知识,他参照曾国藩、李鸿章早期编练湘军、淮军的办法以及德国的军制,拟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和《募订译员合同》等。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打破了旧军的框框,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军队分步、马、炮、工、辎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每营官兵一千一百多人等。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由国外采购进来,主要有德国的炮和奥国的步枪。由于使用新式武器,旧的一套练兵办法已不适用,袁世凯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延聘了巴森斯等十多名德国军官,充当新建陆军的教习,由他们订出各种规章制度,又由他们监督实行。为了提高兵士的素质,新建陆军中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从兵士中考取学员,学制两年,毕业生均担任下级军官,成绩优秀者选派德国或日本留学,如孙传芳、张士钰、张树元等。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然而,在选拔将领方面,仍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兵为将有”,专门培植依属于自己的势力,这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亲戚、同乡、旧知及追随多年的家兵家将。这类人大都被安插在要害部门,充当爪牙和耳目。如:
刘永庆,河南项城人,与袁家有亲戚关系,并随袁世凯赴朝鲜,任为新建陆军粮饷局总办兼转运局总办,掌握全军粮饷军械大权。
吴凤岭,袁世凯家佣人之子,从小在袁家长大,后任袁世凯的跟班护卫,任新建陆军马队第一营后队队官。
吴长纯,安徽庐江人,袁世凯的老部下,任新建陆军步兵右翼第二营统带。
雷震春,安徽宿州人,袁世凯的老部下,任新建陆军步兵右翼第三营后队领官。
江朝宗,安徽旌德人,袁世凯的部属,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及兵官学堂监督。
徐世昌,直隶天津人,早年与袁世凯在陈州相熟,时任翰林院编修,经袁世凯奏调来到小站,管理参谋营务处,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和军师。
此外,袁世凯在朝鲜时的差弁、亲兵,如王同玉、赵国贤、王凤岗、徐邦杰、唐天喜等十余人,都分别担任了新建陆军的统带、领官、哨官或哨长。
二、用官禄笼络的一批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陆军学堂,毕业生大都能掌握一些近代军事技能,但在旧军队中长期不受重用。袁世凯选用军事学堂出身的人担任军官,本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但这改革一开始就带有很浓的封建依附色彩。到1896年4月,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任新建陆军各种职务者已达一百三十多人。其中著名的有:
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冯国璋,河北河间人,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总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王士珍,河北正定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
以上三人后来都成为北洋军重要将领,号称“北洋三杰”,被视为袁世凯的“龙、虎、狗”。
曹锟,直隶天津人,任新建陆军学兵营统带兼督操营务处提调。
张怀芝,山东东阿人,任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三营前队队官,后升炮队第一营管带。
段芝贵,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提调。
此外,王英楷、陆建章、李纯、田中玉、杨善德、王占元、鲍贵卿、田文烈、陈光远、何宗莲、李长泰、钟麟同、刘承恩、邱开浩、商德全、王汝贤、张永成、吴金彪、马龙标、梁华殿等人,都在新建陆军中担任了各级军官。
三、招纳的淮军旧将。袁世凯以淮军后继人自视,一面笼络武备学堂的学生,一面广为招纳淮军旧将,表示自己延揽人才,新旧并用,一视同仁。主要的淮军旧将有:
姜桂题,安徽亳州人,任新建陆军步队左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
张勋,江西奉新人,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统带、行营中军。
龚友元,安徽合肥人,任新建陆军步队右翼翼长兼第一营统带。
任永清,安徽蒙城人,任新建陆军马队第一营统带。
阮忠枢,安徽合肥人,出身于淮军将领家庭,由李鸿章推荐入新建陆军,管理军制饷章文牍机务,成为袁世凯重要参谋人员。
此外,还有孟恩远、王怀庆、言敦源等人。
由于新建陆军的将弁几乎全都与淮军血肉相联,从组织上看,新建陆军实质与淮军一脉相承,实质已形成了一支“半私人性质”的军队。袁世凯正是以这批小站将弁为核心,结成了一个只听命于他的封建的军事集团,成为他日后从事反革命事业,进行政治投机的资本。
对待士兵,袁世凯喜欢使用“恩威并济”的一套权术。他写出诸如《兵丁驻扎营暂行章程》、《操场暂行章程》、《行军暂行章程》、《简明军律二十条》、《查拿逃兵法》等条规,命令士兵遵守,并经常亲自检查。对严格执行者,或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者,即加以严惩。他还从精神上对士兵进行麻痹和毒害,编了一些《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口诀和歌谣,教训他们要“敬官用命”,实质要士兵俯首贴耳地任其驱使
前言
第一章 北洋军
一、曾国藩的湘军
二、李鸿章 的淮军
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1 胡燸棻的定武军
2 张之洞的自强军
3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小站练兵)
4 袁世凯的北洋陆军
四、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政权
第二章 皖军
一、段祺瑞所属皖军
二、徐树铮所属西北边防军
三、张勋所属皖军(“辫子军”)
第三章 直军
一、冯国璋所属直军
二、曹锟所属直军
三、吴佩孚所属直军
第四章 奉军
一、张作霖所属奉军
二、张学良“易帜”后的东北军
三、郭松龄的东北国民军
第五章 滇军
一、蔡锷所属滇军
二、唐继尧所属滇军
三、龙云所属滇军
第六章 川军
一、熊克武所属川军
二、刘存厚所属川军
三、刘湘所属川军
四、杨森所属川军
五、刘文辉所属川军
六、刘成勋所属川军
七、邓锡侯所属川军
八、田颂尧所属川军
九、赖心辉所属川军
第七章 湘军
一、谭延闿所属湘军
二、程潜所属湘军
三、赵恒惕所属湘军
四、唐生智所属湘军
五、贺耀祖所属湘军
……
第八章 桂军
第九章 粤军
第十章 黔军
第十一章 晋军
第十二章 西北军
第十三章 豫军
第十四章 马家军
第十五章 新疆军
第十六章 陕军
第十七章 “五省联军”
第十八章 直鲁联军
第十九章 国民党军
第二十章 其他军阀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与资料索引
后记
川军,桂系,湘军,东北军,是国军抗日的四大主力地方军,这四支地方军参加的大型会战最多。四川的兵力最多;广西的军队打仗最狠;东北的军队打仗最顶硬;中央军人数最多,装备最强,是抗战的中坚力量,但中央军不是单一哪个省的,其成员来自华东各省。所以这个不能说哪哪支军队的功劳最大,当时全中国人都在抗日,哪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英雄和战绩。不能说功劳,只能说些具体的,抗战期间,四川和河南两省付出的兵力和钱粮是最多的,这两省的人口也最多,尤其是四川地理位置处于远离战火的大后方。
时间跨度41-45年,以战斗力、战绩、实力等综合评价,排名不分先后
甲类部队,绝对主力
5军
18军
74军
新1军
新6军
乙类部队,中央军各主力军,地方系精锐部队,抗战功勋部队
1军 黄埔教导团 淞沪 胡宗南家底 四大攻击军之一
2军 黄埔教导团 淞沪 台儿庄 昆仑关 四大攻击军之一 李延年/王凌云
7军 桂系王牌 长沙
8军 中央军 荣1师 长沙 远征军 郑洞国/李弥
10军 中央军 长沙/长衡
13军 中央军 长城抗战 88/89师 汤恩伯/孙元良家底
14军 中央军 卫立煌家底
30军 西北军 孙连仲系统 台儿庄 池峰城
35军 晋绥军 傅作义家底 忻口/包头
52军 黄埔教导团 滇南边境 关麟征/郑洞国
54军 中央军 陈诚土木系 远征军
59军 西北军 湖北 张自忠
71军 中央警卫 87师 淞沪/武汉/四川/远征军 陈明仁
82军 马家军 马步芳家底
丙类部队,中央军普通部队,地方派系主力部队,抗战栋梁部队
4军 粤1师 北伐铁军 叶挺独立团
6军 黄埔教导团 远征军
9军 中央军 忻口 河南/贵州
16军 中央军 胡宗南系统
20军 川军 杨森系统
25军 中央军 淞沪 3战区 王敬久/黄百滔
26军 中央军 淞沪 长江沿线多次抗战 3/9战区
27军 中央军 胡宗南系统 淞沪/徐州/豫中 范汉杰
28军 中央军 淞沪 3战区
29军 中央军 军委会直辖 孙元良
36军 中央军 胡宗南系统
37军 中央军 淞沪/长沙 9战区 关麟征
41军 川军 徐州/台儿庄/华中 滕县/122D王铭章
42军 中央军 兰州-新疆
46军 桂系 南宁/昆仑关/长衡/桂林
53军 东北军/中央军 华中-远征军 前往越南受降
57军 中央军 胡宗南系统 河南/桂柳
60军 滇军 龙云家底 台儿庄/南昌/滇缅边境 前往越南受降
66军 A中央军 远征军42 B43年重建 暂9-66军 华中6战区
68军 西北军 枣宜会战建功 刘汝明
70军 中央军 淞沪/3战区 赴台受降
73军 中央军 淞沪/南昌/常德/长衡/湘西
75军 中央军 宜昌
76军 中央军 1战区/6战区
79军 中央军 长江流域
80军 中央军 晋南
85军 中央军 教导师 汤恩伯系统 王仲廉/廖运周/吴绍周
86军 中央军 3战区/6战区
87军 中央军 6战区
90军 中央军 5战区
91军 中央军 胡宗南系统 甘肃酒泉
92军 中央军 徐州/九江/宜枣/皖北/山东/河南/万县/长衡 李仙洲
93军 中央军 中央警卫 重庆卫戍 桂柳
94军 中央军 长江江防
97军 中央军 重庆卫戍 桂柳
99军 中央军 陈诚土木系 贵州/9战区
100军 中央军 3-9战区
骑5军 马家军 马步芳骑兵
丁类部队,中央军弱旅,地方系普通部队
3军 滇/中央军 忻口 中条山 陕西/甘肃
11军 马家军 马鸿逵 战斗力?
12军 A西北军 孙桐萱 遭排挤/44年秋撤编 B44年10月建 暂8-暂9-12军
19军 晋系
21军 川军 刘湘系统
24军 川军 刘文辉系统
31军 桂系 桂柳44
32军 晋系 商震系统
33军 晋系
34军 晋系
38军 西北军 杨虎城旧部
40军 西北军 庞炳勋部 徐州会战建功/43年庞率部投敌 后重建
44军 川军 刘湘系统 王瓒绪
45军 川军 邓锡侯系统
47军 川军 李家钰部
48军 桂系 淞沪/大别山 区寿年
49军 东北军 西安事变/淞沪 3战区
50军 川军 刘湘系统 皖南事变/3战区
55军 西北军 韩复渠部 湖北
56军 川军 刘湘系统 潘文华
58军 滇军 3战区
60军 滇军
61军 晋系 陈长捷
62军 粤系 粤北/长衡 赴台受降
63军 粤系 粤北
64军 粤系 广西
65军 粤系 粤赣-浙江
67军 A川军 刘湘系统 B43年9月重建 绥远 傅作义部
72军 川/中央军 刘湘系统 王陵基
77军 华中
78军 A川军 刘湘系统 B44年2月 中央军 河南
81军 马家军 马鸿宾 绥远击退日伪军
84军 桂系 武汉/5战区
88军 川/中央军 3战区 范绍增(傻儿师长)
95军 川军 邓锡侯系统
96军 西北军 杨虎城旧部 5战区
98军 中央军 中条山/鄂西/桂柳
新2军 中央军 新疆
新3军 滇军
暂1军 中央军 44年9月建
暂2军 中央军 7战区
暂3军 晋绥军 傅作义部
暂4军 中央军 44年初建 河南
暂5军 中央军 45年初建
骑2军 东北骑兵军 忻口/河南
骑3军 中央军 绥东
末等部队
15军 河南土匪 中条山 河南作战
17军 陕军 中条山
22军 陕军 晋绥区
23军 晋系
39军 北洋军 淞沪/华中游击战
43军 晋军 中条山
51军 北洋军 大别山游击
69军 河北民军 鲁皖豫游击 石有三/高树勋
83军 晋系
89军 中央军 鲁苏游击-河南
新5军 河北民军 孙殿英 投敌
新7军 和平救国军+反正伪军
新8军 河北民军 高树勋
暂8军 东北军 鲁苏游击 (后暂8-暂9-12军)
暂9军 西北军+河北义勇军 44年10月组建
暂15军 河北抗日义勇军 刘昌义
骑1军 晋军 投敌
骑4军 晋绥军 421013由暂4军组建 绥远
民国时期的川军3个集团军:编制22集团军,由邓锡侯所部45军,孙震所部41军和李家钰所部47军组成,共计6个师,约6万人。23集团军,则有刘湘所部的21军(唐式遵)和23军(潘文华)共五个师两个旅约六七万人,
杨森所部的20军和43军,总计约两万人除川军,滇军,粤军外还有晋军桂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