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 : 作曲
所属地区: 波兰
出生地 : 波兰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①华沙时期(1830年前);②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
肖邦最后几年的创作中,虽然也还有个别作品具有昂扬的情绪,如《幻想波兰舞曲》(0p61),但更多的却具有一种仿佛与世无争的情绪。这在他以往的创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说这是生活意志衰退、悲观情绪有所滋长的结果。从数量上说,最后几年的作品写得很少,这和肖邦当时的体力衰弱、心情忧郁有关。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感情
肖邦的c小调夜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 March 1810 – 17 October 1849), was a Polish composer and virtuoso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who wrote primarily for solo piano He loved Polish folk music since childhood and composed Polonaise at the age of seven He started to perform on stage at the age of eight and became famous before the age of twenty On October 17, 1849, Chopin died of tuberculosis in Paris He has created about 200 compositions in his life, including 2 piano concertos, 3 piano trios, 3 piano sonatas, 4 Ballades, 4 Scherzos, 27 Etudes, 16 Polonaises, 17 Waltzes, 21 Nocturnes, 4 Impromptus, 3 Ecossais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boleros, barcarolles, lullabies, variations, etc, a total of 21 volumes He is known as a “poetic piano genius”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至1849年10月17日)是波兰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主要为独奏钢琴写作。 他从小就热爱波兰民间音乐,并在七岁时创作了波兰舞曲。 他从八岁开始在台上表演,并在二十岁之前成名。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死于结核病。 他一生创作了约200首作品,包括:2首钢琴协奏曲,3首钢琴三重奏,3首钢琴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诙谐曲,27首练习曲,16首波兰舞曲,17首华尔兹,21首夜曲,4首即兴曲,3首埃柯赛斯舞曲; 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变奏曲等,共21卷。 他被称为“钢琴诗人”。
The high ideological value of Chopin's music is that it reflects a side of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European bourgeois national movement in the 1830s and 1940s, screaming out the angry and defiant voice of the oppressed and enslaved Polish nation Chopin's music has a strong Polish national style His attitude towards national folk music was very serious, he was against novels, yet, not bound by it He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music creation methods of Western Europe at that time and used it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his creation so that his music had a rigorous and complete art form that had a profound connection with the classic He dared to boldly breakthrough tradition and innovate This is particularly manifested in his deep excava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potential artistic expression of a series of musical genres such as preludes, etudes, narratives, nocturnes, impromptu, etc, by endowing them new social content His melody has a high degre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is full of personality; his harmony language is novel and bold All these factors combine to form a novel and unique Chopin style,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music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830年代和19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发出被压迫和被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当时他对西欧的音乐创作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以此为创作起点,因此他的音乐具有严谨而完整的艺术形式,与古典音乐息息相关。他敢于大胆突破传统并进行创新。具体体现在他通过赋予新的社会内容,对序曲,练习曲,叙事,夜曲,即兴等一系列音乐流派的潜在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丰富。他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情感表达力和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而大胆。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Appreciation #1 Fantaisie-Impromptu In C-Sharp Minor, Op 66 幻想即兴曲
参考演奏视频:https://youtube/tvm2ZsRv3C8
It was this piano piece that first brought me into the world of Chopin, and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I encountered a challenge when practicing it when I was in my eighth grade This composition is in ternary form Its difficulty lies in the continuous sextuplet of the left hand aligning with the quick quadruplet of the right hand in the first and third movements, which is in C-Sharp minor This combination of a different rhythm and quick tempo cause people to have a sense of illusion The middle movement is in D-flat major and a much slower tempo with a lyrical melody, which brings the listener into a beautiful world of fantasy The melody ending is repeated in the bass as if the world in the fantasy is still fading
This is a work by Chopin at the age of twenty-four (1834), but it was not discovered by his descendants in the sheet music folder until his death and was published in 1855 The title "Fantasy" was taken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正是首钢琴曲最初将我带入了肖邦的世界,也是我八年级时第一次在练琴时时遇到困难。 这首曲子是升C小调,三段式。 它的困难在于在第一和第三段中,左手的快速六连音与右手的四连音的错位。这种错位的技法和快速的节奏的结合使听众产生幻想,就如曲子的标题所说。 中间段乐章是降D大调,节奏较慢,带有抒情旋律,这使听众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幻想世界。 结尾低音中重复的重复旋律,仿佛幻想中的世界仍在脑海中。有意犹未尽之感
这是肖邦二十岁(1834年)的作品,但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后人才在活页乐谱夹中发现,并于1855年出版。标题《幻想》是在出版时决定的。
Appreciation #2 Nocturne Op 9 No 1 in B-flat Minor 降B小调夜曲
参考演奏视频:https://youtube/myRTkyWejfot=8
While the “Fantasy” opens the first door to the world of Chopin, this Nocturne made me completely obsessed with Chopin The first melody successfully caught the ears of audiences into the dream world This piece is in ternary form and a slow tempo The use of ornaments in the right hands and the soft arpeggio of the left hands described the beautiful night of nature The key changed to D-flat major in the middle section, and the pure and lyrical melody made the mood more dreamy Then, it went back to the main melody During the up climbing of the pitches, it dissipated like a ray of smoke before reaching the highest pitch As the melody continued to climb, the climax arrives After another repetition of this melody, the mood had quietly changed, and the sense of slight dissonance in harmony appeared as if it were a trace of fluctuation in a sweet dream Slowly, the waves gradually smoothed, everything seemed to slowly dissipate, and the light slowly dimmed, just as everything was about to disappear, the familiar melody at the beginning sounded again, bringing the listener into the quiet forest floating forward in the trail Finally, there are three chords like the church bells in the distance, which makes people feel quiet and comfortable The dream-like mood gradually goes away and finally disappears…
This nocturne, together with the next two, was written in 1830-1832 and published in 1833 It is the earliest nocturne published by Chopin and dedicated to Mrs Mary-Pryel
当《幻想即兴曲》为我打开了肖邦世界的第一扇门后,这首夜曲让我完全沉迷于肖邦。开篇的旋律就能将听众带入梦境世界。这首曲子也是三段式,节奏较慢。右手装饰音的使用和左手的柔和的琶音描述了大自然的美好夜晚。中段转为降D大调,纯净而抒情的旋律使心情更加梦幻。中段过后,回到了主要旋律。音调的上升的过程就像一缕烟雾一样消散着。随着旋律的不断攀升,高潮到来了。再次重复这种主旋律后,情绪悄然改变,韵律的轻微不和谐感出现了,好像是甜梦中的一丝波动。慢慢地,海浪逐渐变平,一切似乎都在慢慢消散,光线慢慢地变暗,就像一切都将要消失一样,随着熟悉的主旋律旋律再次响起,听众仿佛步入到悬浮的阶梯直达宁静森林。最后,远处传来三声和弦,像教堂的钟声,使人感到安静和舒适。梦境般的心情逐渐远去,最后消逝……
这首夜曲以及其后的两首夜曲,写于1830年至1832年,并于1833年出版。这是肖邦出版的最早的夜曲,献给玛丽·普赖尔夫人。
Appreciation #3 Waltz in D-flat major, Op 64, No 1, “Waltz of the puppy” 小狗圆舞曲
参考演奏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JCxapd5hU
This piece was created in 1846, dedicated to George Sand, who conducted a relationship with Chopin between 1837 and 1847 It is said that, as Chopin was composing the music for this piece, a little dog named Marquis was running around the house in which he was composing, gleefully chasing its tail This waltz is also called “Minute Waltz” because it's short and in a fast tempo The piece is in ternary form, triple meter After the four-bar introduction, a rapid repetitive rotation melody pattern appeared, depicting how the puppy spun quickly chasing its tail The tune is lively, witty, and funny The second part is a beautiful and lyrical waltz theme, as if the puppy ran for a rest, lay down, and rested for a moment, laziness and comfort The third part is back to the fast main melody, just like the game where the puppy starts chasing the tail after the rest, until the end of the music
It was one of his final compositions Chopin’s health was rapidly failing at the time of composing He included the piece in his last ever concert in Paris in 1848, the year before he passed away (Palmer 2019)
这首作品创作于1846年,献给乔治·桑德(George Sand),后者在1837年至1847年间与肖邦有着暧昧关系。据说当时肖邦正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一只叫侯爵(Marquis)的小狗在他正在房屋中四处奔跑,兴高采烈地追逐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圈。这首圆舞曲又短又快,因此也被称为“分钟华尔兹”。此曲是三段式,三拍子。在四小节引子之后,出现了快速重复的旋律,描绘了小狗如何快速追逐尾巴。乐曲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第二部分是一个美丽而抒情的主题,仿佛小狗奔跑后,躺下休息了一会儿,懒惰和舒适。第三部分回到快速的主旋律,小狗重新开始追逐尾巴,直到音乐结束。
这是肖邦的后期的作品。作曲时,肖邦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在他去世前一年,他在1848年在巴黎举行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中演奏了这首曲子。
Appreciation #4 Étude Op 10, No 12 in C minor 'Revolutionary' 革命练习曲
参考演奏视频:https://youtube/7VWHBHeNrg4t=3
After knowing the failure of Poland's rebellion against Russia in 1831, Chopin created this piece, an outpouring of intense anger and passion In the beginning, the burst of the dominant seventh chord in C minor built up the main theme It leads to the pouring of the relentless left hand’s descending scales of sixteenth notes, which evokes anger and anxiety The disjunct melody composed of dissonant chords and the upstream syncopation in the main melody from the right hand express perseverance and fortitude The repeated main melody in 0:38 but with a much lower dynamic conveys more than just anxiety and perseverance but also the painful struggle In the middle of the piece, the emotion was enhanced by three repetitions of the main melody but with more chords and higher rhythm (1:15 - 1:58) After the three progressions, we seem to be able to see the dawn of victory The ending of this piece uses four tonic chord of C major with fortississimo The calm, powerful, and meaningful ending seems to express Chopin’s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of victory
在得知波兰1831年革命失败后,肖邦创作了这首充满了强烈的愤怒和热情的作品。一开始的C小调属七和弦的爆发为整首曲子奠定了主题基调。随之而来的左手十六分音符快速倾泻,唤起了愤怒和焦虑的心情。右手的由不协和和弦以及上升的附点音符组成的主旋律表达了刚硬的毅力。在视频中的0:38,更低音量的主要旋律的重复不仅传达了焦虑和毅力,还传达了痛苦的斗争。在乐曲的中间,通过更多的和弦和更强的节奏来演示三次主旋律(1:15-1:58)充分增强的情感。经过这三个加强的主旋律的推进,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作为一首C小调乐曲,这首乐曲的结尾却使用了C大调的四音和弦和最强音fff, 如此有力的大调结尾似乎表达了肖邦的信心和胜利的决心。
I have read a book that says that Chopin dedicated his music and whole heart to his motherland without reservation He once wrote: “Sometimes I can only groan, suffer, and pour out my despair at the piano!” I believe the highest state of the art is the infusion of emotion The artworks of Chopin are like a living person, with blood, flesh, and soul
肖邦毫无保留地将他的音乐和真挚的心献给了祖国。他曾经写道:“有时候我只能呻吟,受苦,并把我的绝望倾泻在钢琴上!” 我相信最先进的钢琴技术永远是情感的注入。肖邦的作品就像一个活着的人,有着鲜血,肉体和灵魂。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 : 作曲
所属地区: 波兰
出生地 : 波兰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