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治国之才,但还原历史来看,他的军师才能很一般,完全是被三国演义神话了。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但有学者认为,“蜀汉灭亡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诸葛亮却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
马谡是一位难得的智士谋臣,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命令马谡为先锋直接领军,这是任人不当;又令其孤军深入敌境,导致马谡上山是败,守城亦败,这是裁定失中;事后斩马谡,则亲者痛仇者快。
司马懿是三国中被丑化的人物,其实他远比诸葛亮高明。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诸葛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私下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为什么司马懿又当众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呢其实,这跟当时百姓所说的“死诸葛走生仲达”都是司马懿释放给曹魏集团的烟幕。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才大略,又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内心里戒备司马懿。司马懿对曹氏的戒心有所洞察,因此他盛誉诸葛并且用兵不求急进的目的是,在与诸葛亮的战争中保全司马集团的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大自己。《三国演义》是小说,里边自然少不了预设的立场与偏见,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褒贬就是一例,《军师同盟》恰好还原的这段历史,我们不要轻易被三国忽悠。
历史上的曹丕也很重视司马懿。曹丕如此重视司马懿的原因有三:第一,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臣,也是魏国为数不多能和诸葛亮比拼的能人。第二,司马懿本人对曹丕很忠心,就在曹丕和曹植争位置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经坚定地站在了曹丕这边。第三,司马懿背后的司马家族也是很大的助力,如果用得好,对曹丕只有好处。
其实,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已经展露出自己的能力,但是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呢?曹操当年就看出司马懿这家伙有猫腻,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当时曹操一直没有特别重用他,而是吊着他的胃口,把司马懿留在身边圈养。但是,那时候的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就不错,曹丕因为甄宓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曹操的肯定,而且当时还有个曹植,所以曹丕那会就比较信任司马懿。
当年曹操去世前的时候就告诫曹丕,司马懿需要防备。但是曹丕上位以后,也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就没听他爹的嘱咐,而是开始重用司马懿。不过,司马懿的才华也的确是值得曹丕信任,当时魏国能和诸葛亮抗衡的谋士当中,司马懿绝对是榜上有名,曹丕外出征战的时候,就会让司马懿留守后方,这就可以看出曹丕对司马懿的信任。
况且,曹丕上位以后也需要一股势力来对抗朝堂上的老臣和那些顽固的守旧派,而司马懿和他身后的司马家族就是最好用的一把利剑,加上曹丕和司马懿私人关系也不错,所以曹丕就放心大胆的用起了这把好剑,用他来披荆斩棘。
《军师联盟2》司马懿的时代开始了 军师之争在于卧龙冢虎。
年轻时候的司马懿本是个胆小的书生,但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也参与了刺杀曹操的事件,司马懿迫不得已利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家族。而这时候曹操注意到了司马懿,并要他入朝为官。司马懿利用自己的谋略为曹丕夺得了世子之位,以至于后面辅佐曹丕称王,实行新政。
司马懿这个人物确实非常有意思,但他其实并没有军师联盟中塑造的那么牛,这就好比诸葛亮也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军师联盟里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这在史书中也有记载:
比如曹操试探司马懿是不是有"鹰眼",史书中记载为"狼顾",意思就是这人不用转身子可以直接转头,这和狼的秉性很像。再有一个就是曹操梦中梦到"三马同食一槽",曹操召杨修出来解梦,可惜杨修已经被自己杀死了。其实曹操心里很清楚,三马很可能是司马懿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一槽即为曹家。这在真实历史上真的出现了,曹家被司马家篡了!
本人认为比一个人的强弱不能只看一时,要看其起的作用。纵观三国全局。诸葛亮出场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取得自己的领土并建立王国,代表了蜀国的一个时期,他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人物。而司马,其实出场也不比诸葛亮晚,而真正和诸葛亮对抗扬眉吐气时曹操都已经老了,之前他这么多年做了什么事?他在魏王南征北战期间也做了一些事,比如暗地树立威望,收买人心等。本人认为他较诸葛亮相比他醉心于权术多点。诸位想想,如果刘备请的是司马而不是诸葛亮,司马能否辅助刘备达到那样的境界达到?我想说的是,诸葛亮造就了蜀国,魏国造就了司马懿。孰强孰弱,见仁见智。
诸葛亮明明是想要统一国家的好不好?怎么被你说成分裂国家的罪人了?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时,曾经就天下局势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告诉刘备要夺取荆州和益州,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等到时机成熟,再两路北伐,攻取中原,然后最后一句话是: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看到没有,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最终目的是:汉室可兴!他的目的就是兴复汉室。如果你觉得刘备、诸葛亮只是打着汉室的旗号,并没有兴复汉室的行动,那接下来再看刘备建立的国号是什么?是“汉”。当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的国号是“汉”,210年后被王莽的新朝所取代,之后刘秀又夺取天下,建立的国号还是“汉”,这样又过了196年,刘秀建立的“汉”被曹丕建立的“魏”所取代,汉正式灭亡。
而刘备为了延续汉室江山,于是在益州成都称帝,国号仍是“汉”,虽然我们习惯把刘邦建立的“汉”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汉”称为东汉,刘备建立的“汉”称为蜀汉,但这只是我们的称呼,在历史上,他们建立的国号都是“汉”,而且一脉相传。不仅如此,刘备在成都建立了宗庙,供奉了自刘邦以来,两汉所有的皇帝牌位,承认并供奉祖宗,从法理上说,刘备继承的就是“汉”。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掌权者,诸葛亮掌权后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五次北伐。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为了信守对刘备的承诺,为了统一国家,为了兴复汉室。当时的情况是三国鼎立,诸葛亮的北伐,就是为了击败魏国,还都中原,统一天下,怎么被说成分裂,明明就是统一。也许你会说三国鼎立,是诸葛亮造成的。说到三国鼎立,就要说到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带着统一整个北方的余威,兵临荆州,当时荆州的主政者刘表已死,他的继任者次子刘琮率众投降曹操,诸葛亮临危受命,先是阻止刘备南逃苍梧,接着出使东吴,与早有意向抵抗曹操的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在赤壁大败曹操,阻止了三国时期最接近统一的曹操,从此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有人说,这就是诸葛亮分裂国家的行为。曹操、刘备、孙权只是东汉末年崛起的最大三股势力,那个时候的东汉朝廷并没有灭亡,东汉仍然存在,国家仍然在名义是统一的,赤壁之战只是一场内战,是东汉内部的三股势力在争取生存权,凭什么曹操不是分裂国家而诸葛亮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三股势力是处于同等位置的。有人说,曹操代表着东汉朝廷,归降曹操,就是归降朝廷。
看看后来的发展,归降曹操,归降了朝廷吗?没有,相反,曹操一死,曹丕就夺了汉献帝的皇位,改朝换代,而正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灭亡了汉朝,建立了魏朝,正是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三国相继建立和三国鼎立,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建立了汉,而孙权建立了吴。看到没有,是谁导致了国家的分裂?是曹丕。谁才是分裂国家的罪人呢?是曹丕。
没有曹丕的代汉建魏,哪来的三国鼎立,没有曹丕的称帝,刘备和孙权会称帝吗?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后,中原大地除了王莽乱政时期有一些混乱之外,从来就只有一个政权鼎立在华夏大地,而正是曹丕的称帝,导致了华夏大地第一次出现了三个国家,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一下子出现三个,谁之过?当然是曹丕,也许还要算上曹操。
而诸葛亮从来就不是一个分裂国家的罪人,相反,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忠君爱国、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生已的精神,一直流传到后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