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见“父母无恩论”这个词,很多人一定都会皱眉摇头,认为提出这种言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坏小孩”似的人。的确,这个词看上去完全是违背了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子女要孝敬父母、长辈这种思想,可是,如果你知道这句话最初是由四岁让梨的孔融说出来的,你是否会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深意呢
“父母无恩论”近些年很多人在不断提起,此处的恩特指生育之恩。传统的孝道指的是,父母只要把子女生下来,就对子女具有了恩惠,子女就必须报恩。“父母无恩论”意指父母生育子女只是人类繁育的本能,父母抚养子女则是自己的义务,是自己的责任,因为是父母选择把子女带到这世上的。
“父母无恩论”最早是孔融提出来的。没错,就是那个让我们从小背诵的让梨的孔融,他的原话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意思是父母情动,所以有了子女,孩子在母亲腹中,犹如在瓶中,瓜熟蒂落,孩子就出来了。曹操一直都看不惯孔融,他发表了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曹操抓住就把他杀了,他的妻子儿女也未能幸免,与他一起共赴黄泉。
一千多年后,胡适和鲁迅也说了相似的话。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胡适说道,“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孝道思想认为,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那就是最大的恩情,作为子女,必须报恩。如果子女反问,“我如何求你让你带我到世界上了呢征求我的同意了吗给了我好的抚养了吗让我快乐成长了吗”父母往往会不知如何回答,结果就是说这孩子大逆不道,简直不懂世情人伦!该打!给了命就是恩情!
这几位前人作为子女,其实很够格的。孔融早死,不说了。胡适听了母命,娶了小脚的汪冬秀;鲁迅随了母意,娶了朱安。胡适自从拿了薪俸,便负起侄子读书和家里用度;鲁迅在北京任职后,接了母亲、朱安和弟弟弟媳一起居住,他将最好的房子给母亲住,出门和回家必先禀告母亲,领到薪水,先给母亲买糕点,给零花钱,给母亲买她喜欢看的小说。这两位说出“父母无恩论”的大家,其实都是孝顺的典范。
他们并不是站在做儿女的立场说这些“大逆不道”之言的,而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上,对自己的子女持有这种态度的。他们的态度,更强调父母对子女负有天然的义务和责任,既然未经人家允许就生出来了,必须好好抚养教育,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让子女好好成长。万万不可以功臣自居,处处教训儿子必须以老子为大,听从老子的安排,以生恩挟持子女以尽孝道。不养育子女,该老还是会老,白发不是独独为子女操劳而长。
其实,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子女一定会从心里爱父母的。虽然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但大多数父母都做了远远超出义务的事情。尤其是如今做父母的,在子女身上更是倾注了举家之力。
不管与父母有过多少龃龉,大部分人最想回的还是家;有了喜悦最想与之分享的,是父母;有了能力最想回报的,还是父母。父母生病,侍奉床前的,是儿女;端茶送水的,也是子女。羊跪乳鸦反哺,受到了父母养育的恩泽,孩子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回报以真情。
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进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定会更加趋向对话与平等的。
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一位大文学家,但他给后世留下最大影响的并非他的文学造诣,而是幼年时“让梨”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我天朝可谓妇孺皆知,是长辈们对后代教育的必备课程,以教导他们要懂得尊重长辈,懂得孝道。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三字经》有赞: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但是,孔融最后就是被曹操冠以“不孝”的罪名处死的。
这个从小懂事好学的大文学家,长大后对于父母之恩,是这么评价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与子,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
这句话大意就是:父亲对孩子来说,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母亲对孩子来说,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在阶级观念根深蒂固、重视孝道的封建社会,这样的言论是相当反人类的。但竟还有少数人为他辩解,认为他是在讽刺过度顺从父母的愚孝行为。
但是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是对父母之恩的极端轻视和不屑,同时还有侮辱的意思,相当离经叛道,绝不是仅仅讽刺了什么“愚孝行为”。即使说“父为子纲”的封建礼教太过愚昧,难道这句话放到今天就能为人所接受了吗?
而且,孔融曾经在城破之后抛妻弃子和城中军民,独自逃出城外;其人恃才傲物,常常对曹操的言行发动口头攻击,言语偏激,自以为是。
从许攸和杨修的下场来看,曹老板对自以为是的人是相当抗拒的,再加上孔融不尊父母,浪得虚名。公元208年9月26日,曹操以不孝之名处死了孔融,并布告天下:
融违天反道
败伦乱礼
虽肆市朝
犹恨其晚
不知道是那个曾经懂得谦让的孔融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初衷,还是他在4岁时让梨本就是一种想得到长辈夸赞的伪善行为,总之这个人,是一个实打实的伪君子。他常常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高谈阔论,不干实事,徒有虚名。
孔融不是个孝子,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本身依然是好故事,它对孩子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既不能因为故事而全盘肯定孔融一生的人品,也更不能因为孔融的道德败坏而认为故事失去了它该有的意义。
孔融小时候,家里常常买梨子,梨子又香又甜,大家都争着去拿大的吃。可是孔融每次都是拿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拿小的,他回答说:“因为我年纪小,当然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好了。”父亲听了,赞扬他上小年纪懂得礼让。
1、短文共有______句话。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句子对错,对的打“√”,错的打“X”。 1)孔融每次都是拿最大的梨来吃。 ( ) 2)孔融认为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 ) 3)孔融是一个懂得礼让的好孩子。 ( )
小热带鱼可好看啦!
小热带鱼的身子是三角形的,全身金**。尾巴是黑色的,也是一个三角形。
小热带鱼的头上长着一双小小的圆眼睛,一张尖尖的嘴巴,嘴巴下面还长着两根又长又黑的胡子呢!
1、第2自然段主要写小热带鱼的______和______。第3自然段主要写小热带鱼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象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1、这段话写的是日月潭______和______的景色。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清晰”的近义词是______,反义词是______
第二部分晚饭后,我和邻居家的姐姐在门口乘凉。忽然,一只大蜻蜓飞来了,落在一棵小树上。
我悄悄地走过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睛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把它放了,蜻蜓是益虫!”听了姐姐的话,我连忙松开手,大蜻蜓飞走了。
1、数一数,全文一共有 段。
2、“玻璃球”是指蜻蜓的 。 3、我为什么喜欢大蜻蜓?用“ ”划出有关的句子。
从前,有一个人顶着大包袱骑在马背上赶路。走了不大一会儿,他满脸汗水,十分吃力。
“喂,”过路人看了十分奇怪地问:“你为什么要顶着大包袱,不把它放在马背上呢?”
“唉!”骑马的人叹了口气,说:“我怕马吃不消,
所以把包袱顶在头上,这样做可以让马省些力气呀!”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个自然段。
2、用“_____”画出过路人问的话。
3、用“~~~~~”画出骑马人回答的话。
4、你认为把大包袱顶在头上比放在马背上让马省力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乌鸦口渴了,在树林中找水喝时遇到了猴子。猴子告诉它树下的井里有水。
猴子走了。乌鸦来到了那口井旁,就把小石子一颗一颗衔到井里,可是衔了好久,还不见水升上来。
这时候,猴子到井边来打水,看见乌鸦用这种方法喝水,哈哈大笑,说:“你用这种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就不行了。”说完,猴子很快打了一桶水,请乌鸦喝了个够。
1、这篇段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写了______和______之间发生的事。
2、乌鸦的老办法是什么?用“_____”画出有关的句子。 3、猴子的办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岁那年的夏天,我跟着妈妈到乡下舅舅家去。那个村的西面、北面都是连绵几十里的山。山上树木茂密,山间溪水哗哗,山下是一片绿绒似的稻田,田边是一片碧绿的荷塘。 白天,这里到处是人们劳动时欢声笑语。晚间,这里虽然很黑,但是很有意思,青蛙、纺织娘和其它各种小动物的鸣叫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小夜曲。
我刚到这里就被迷住了。
1、这篇小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第一段讲了山上的________、山间的________、山下的________和________。
3、“我刚到这里就补迷住了。”“我”被什么迷住了?
从小我们就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懂得谦让。后来我也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的孔融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惧死亡,终于汉室,不做二臣。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弑母的,这纯粹是曹操对他的抹黑。下面我们来说说他和曹操的过节。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记性好,还博学多才,写得一手还好文章,为人十分的孝顺。后来,他做了汉室之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谏言献策,刚正不阿。
无奈,汉室风雨飘摇,从董卓专权,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皇帝只有虚名,并无实权,很多大臣都投靠了曹操门下,但孔融坚定不移的支持汉室。还谏言,请曹操还权于汉献帝,还多次公开的和曹操唱反调,弄得曹操敢怒不敢言,私下里恨死了孔融。
因为孔融的身份比较特殊,弄死他不容易,还得找一个合理的罪名,所以曹操一直忍着他。直到曹操打败袁绍,抓了袁绍妻儿老小一大家子,还把袁绍儿媳甄氏抢进府里。甄氏是一位大美女,曹操本来想要娶了她,怎料被自己儿子抢了先。这事被孔融看在眼里,还被他给捅破了,然后大肆渲染。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还破口大骂孔融,于是立马叫人抓了孔融一家,并全部杀死,还给孔融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也就是弑母之罪。
因为曹操知道孔融重孝道,所以就用这个罪名来毁他,让他的一世英名毁于他最看重的东西,这是对他最好的报复。不过,可惜了孔融的一双儿女,还那么小,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那样被人给结束了,他们何错之有。
孔融贬斥当时的孝道,说父亲有啥可孝敬这种话的初衷,并非他不遵孝道,只是在和当时同样很有名声的祢衡讨论时,想哗众取宠,博得眼球,不成想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最终丢掉了卿卿性命。
孔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生于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首,足可以想到他的才华。
我们对他的印象,是从他的一个小故事开始的。小时候,我们学课文,孔融让梨,是其中的一篇,可以说熏陶了一代人,这个故事教会我们谦让、仁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是孔融小的时候,我们对他长大后的事情,并不是太了解,只是知道他是被曹操杀掉的。
其实长大后的他一直担任官吏,在地方上治理的也算井井有条,算个好官,其实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人,这可以从当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痛哭的死去活来看得出来。
他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人,也是一个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人。他具有两面性,他尊崇儒家,使得他声名远播,他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使得他发表了他历史上著名的“父母无恩论”,原话是“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他开了个玩笑,这个言论,是和当时也很有名的祢衡激烈讨论时开的,来博得当时人们的眼球。
但是命运也给他开了个玩笑,也就是他的死去。当时曹操和他本来就有政治间的不合,曹操便以此为机会以不遵孝道的罪名便把他杀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