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编剧编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十三爷在军中任过什么职。
“由于被康熙怀疑密谋调兵,十三爷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在圈禁中,图里琛孝敬他一壶酒,并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是您带出来的,谁不知道您是个侠王啊!”和十四爷因为口角纷争开打,他冲口说道:“以后边疆有了战事,咱俩各带一支军马,看谁得胜凯旋!”夺嫡的关键时刻,邬先生一句话道出十三爷的重要性:“丰台大营的兵大多数都是当年十三爷带出来的。”
剧中十三爷被送到理藩院圈禁时,隆科多正在那儿当差,他对十三爷极尽谄媚之能事,说:“咱就还像那时候在西北打仗似的,没事的时候我就陪着您,再给您找点乐子。”
而在康熙驾崩当晚,四爷胤禛果然用金牌令箭赦出了正在圈禁中的十三爷,他临危不惧,几句话便杀掉了效忠于八爷胤禩的成文运,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后来,狼子野心的胤禩挑起“八王议政”,将丰台大营共管,又是十三爷出手,将兵权夺回,帮了雍正一个大大的忙。这些情节都证明了一点:十三爷在军中的威望特别高。”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帝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最后一次亲征准噶尔是在1697年,而十三爷出生于1686年,也就是说那时他才仅仅11岁,所以是不可能随康熙征战准噶尔的。所以十三爷在军中有威望是编剧杜撰的。
一直以来,雍正皇帝都是个颇有争议的君王,一方面他励精图治,改善了康熙晚期官场腐败、政事废弛的局面,使得国库扭亏为盈,给儿子乾隆留下了一片殷实的家业,虽然世人都说康乾盛世,可雍正却是这个盛世的纽带,没有雍正,也就没有了康乾盛世的延续。
而另一方面,雍正为了收拾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还清朝一片清明的政治,破旧革新态度强势、手段强硬,对待贪官污吏毫不留情,自己是个工作狂,也要求臣子朝乾夕惕,不死不休。
如此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与康熙晚年的宽容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康熙朝过来的臣子们对雍正的行事非常不满。再加上,经历了九子夺嫡血雨腥风的雍正,在登基后整治八爷党,骨肉相残,后世有人因此评价雍正是个残暴的君王。
更有甚者,因为雍正与生母孝恭仁皇后有隔阂,而孝恭仁皇后在雍正登基仅半年后就去世了,提出了雍正丧心病狂逼死亲生母亲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否可信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下雍正母子不和的症结在哪里?
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尽管雍正一再想粉饰她的出身,可也没能隐瞒乌雅氏祖上是内务府包衣,身份卑微,乌雅氏是参加宫女的选秀得以入宫的,后得到康熙的垂怜,生下了后来的雍正帝胤禛。
乌雅氏是以宫女的身份生下的胤禛,次年才被封为德嫔,清朝有规定,后宫中地位低的女子是没资格抚养皇子的,即使是亲生的儿子,很不幸,乌雅氏当时的身份就属于没资格抚养胤禛的。
当时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刚刚薨逝,后宫中以佟佳贵妃为尊,就这样胤禛得以养在了佟佳贵妃身边。佟佳贵妃一生无子,却抚育了众多皇子,皆能尽心尽力,慈爱有加,尤其胤禛是最早养在身边的孩子,更是视如己出,胤禛后来能够继位,多少也借了佟佳氏母族的光。
胤禛与养母佟佳氏关系亲近,可与生母乌雅氏就很疏离了,胤禛养在佟佳氏膝下,就不算乌雅氏的孩子了,不能经常见面,孩子嘛跟在谁身边就跟谁亲,这是天性;
再者乌雅氏后来也晋封为德妃,又生下了皇十四子胤禵,在老十四之前乌雅氏生育多次,可都早夭,唯有胤禛存活还养在了别人膝下,所以对这个能亲自抚养的老幺,乌雅氏倍加珍惜,真真的心头肉。
康熙后期九子夺嫡时,乌雅氏一心一意想捧老十四上位,可造化弄人最后登基的却是自己另一个儿子,尽管都是皇太后,可这个结果乌雅氏也是很不满意的。
据说,雍正登基后,乌雅氏不接受皇太后的敕封,还闹着要给康熙殉葬,半年后乌雅氏便撒手人寰,故而有人说乌雅氏是被雍正逼死的。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解释了母亲的死,康熙驾崩后,生母哀痛万分,想要为康熙殉葬,于是每天不进食不喝水,自己十分忧心,对生母说,如果她执意殉葬,清朝向来以孝道治天下,自己以后怎样面对天下的臣民,只能和生母一起殉葬。在他的再三恳求下,乌雅氏才勉强吃饭喝水。但是因为她有痰疾,又因为先皇故去,耿耿于怀,所以导致旧疾复发。尽管自己衣不解带、亲侍汤药、至诚至孝,可是还没能留住母亲的生命。
雍正说的肯定是有美化成分,但也未必是假话。
首先,清朝人讲究敬老,何况乌雅氏还是雍正生母,于情于法他都不能对乌雅氏下毒手。父母偏爱幼子是常态,难道长子因此就要记恨父母吗?就因为抢的玩具是皇位,就要对母亲下手吗?
再者,当时雍正的政敌还都尚在,若他逼死母亲,势必会成为政敌攻击的利器,他不会蠢到授人以柄,所以就算对母亲有怨言,也不至于痛下杀手!
雍正登基之后就开始着手打击八爷党,老八老九被削去宗籍,惨死狱中,就连牵涉其中的亲儿子弘时都没放过,也被削去宗籍贬为庶人,老十本身是个草包,没什么威胁,母族势又很强大,雍正给了三分薄面,让他软禁在家。
老十四是八爷党后期拥护的夺嫡人选,康熙和德妃乌雅氏都中意的儿子,又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是雍正继位的最大威胁,可是雍正登基后并没杀他,而是让他去给康熙守陵。虽生活清苦、没有自由,但也远离权力的漩涡,保得周全。
雍正对老十四的处置,就说明他还是看重一母同胞的情分,珍惜这个弟弟的,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弑母呢?
乌雅氏去世时,已经63岁了,在古代都算高寿了,康熙过世的悲伤、爱子错失皇位的愤懑,与雍正这份尴尬的母子情,都会让乌雅氏忧思过度、气结于心,郁郁而终也不意外!
乔引娣这个角色和四爷的感情线,在原著之中是非常狗血的,很多看过小说的网友都觉得不能接受。在乔引娣和雍正两情相悦,被雍正直接封为贵妃之后,竟然发现乔引娣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后来父女俩一同自尽,雍正在死前为了保全女儿,拼尽全力在遗旨上写下了厚葬不可为难这样的话。
因为对雍正死亡原因的解读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所以电视剧之中对于乔引娣的结局还是做了调整。在电视剧的最后一集,雍正将乔引娣放回了十四身边,但是乔引娣明确表示自己想要留在雍正身边。雍正将她送到景陵之后,她向雍正保证自己只是看一眼,马上就回到雍正身边,可是雍正还没有等到她回来就已经驾崩了。
在电视剧之中,雍正帝和乔引娣之间的互动表现是非常细腻的。比如最后一个场景之中,两人来到景陵,从马车下来,是雍正将乔引娣从马车上扶下,在乔引娣啰嗦他不要太累的时候,雍正正细心将乔引娣肩膀上的脏东西给轻轻拂去。乔引娣是雍正的红颜知己,也是雍正觉得能够真正懂得自己帝王之心的女人。她的存在正是反衬出雍正的孤独,就像邬先生始终抵不过一个小秋月一样。
小说之中雍正想要留下乔引娣,是因为乔引娣特别像自己以前的一个情人。原来早在雍正帝还是四爷的时候,乔引娣的母亲就因为救了他而和他产生了一段情。正是四爷走的时候都不曾知道,乔引娣的母亲已经怀上了他们的孩子,因为她始终不愿意说出情人是谁,所以被族人活活烧死。而乔引娣则是被自己的姨母所收养,因为生活落魄,被十四爷捡回家中。
电视剧之中雍正与乔引娣的初次见面,他也是一眼就注意到了这个女孩。也许是因为这个女孩的长相非常对雍正的胃口,又或者是她漫不经心的态度让雍正觉得新奇。总之后来雍正真的对这个小姑娘上了心,将她留到了自己身边。而第二次乔引娣与他见面的时候,已经不是漫不经心了,而是深深的恨意。大约十四爷没有少在乔引娣面前说雍正坏话,雍正却也不着急,而是将她留在身边。在长时间的相处之后,乔引娣发现雍正并非自己印象之中的那样,而是一个非常勤勉爱民的皇帝。特别是乔引娣看到雍正看完农活全身都是伤的样子,大约那个时候就已经动心了。
除了看上了乔引娣,雍正大约对十四爷也有报复心理,毕竟雍正的亲生母亲只喜欢这个亲弟弟,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雍正抢走十四的女人,也是有报仇的私心。
胤祥生性刚直暴烈,又是行伍出生,立过很多军功,深得康熙喜爱。
但是,正因为他的刚直和冲动,他绝非康熙心目中的合适继承人。
而如果给他留有自由,第一会扰乱视听,妨碍康熙对老八老四的考查,甚至干扰到最后的顺利传位;第二,他的冲动和长期随军的特点注定他在宫廷斗争中不是老八老四的对手,康熙害怕他心爱的老十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从《康熙大帝》书上关于最后争位的描写,可以判断其作者也是倾向于康熙试想保护胤祥。但最后是否真的要传位给他,已经是个历史悬案了。
《雍正王朝》中最惨的莫过于八爷胤禩了,他一向以八贤王自居,苦心经营几十年,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败给了一向做人低调,做事高调的四爷,太子胤礽虽然早期被康熙看好,但是由于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子,心态崩溃,后期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先是勾搭了康熙的妃子,闹出了宫廷丑闻,紧接着又被八爷党陷害,闹出病变逼宫,百口莫辩,电视剧中的胤礽十分懦弱,凡事没有主见,只知道一味的敛财,但是历史上的胤礽却十分的优秀,不仅能文能武,而且非常像康熙皇帝,所以康熙皇帝对他宠爱有加,然而再稳固的位置也架不住八爷党的虎视眈眈,为了将太子搞下去,八爷党费尽心机。
八爷胤禩表面上宽容待人,实际上却是处处算计,是一个十足的阴险小人,靠着好人缘在朝廷上广播贤名,前期八爷党争取皇位的主要手段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打击太子党,一种是大范围的笼络人心,但是这两种手段最终却收效甚微,甚至被康熙嫌弃,康熙处处以历史上的朋党为鉴,而八爷党势力如此之大正好犯了康熙的大忌,所以八爷党看似聪明,实际上非常的愚蠢。自己已经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其实在康熙去世之后,八爷党还有两次机会是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扭转败局,完美夺位的,可惜八爷党人的脑筋实在转的不太快,每次都是功亏一篑。
第一次夺位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康熙驾崩时,此时宫内已经乱作一团,听到康熙病重的消息,八爷党本该早做安排,及时调兵,可是八爷党却只吩咐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心腹按兵不动,结果胤禛在进宫之前便做好了准备,雍正在得到康熙的传位旨意之后,便用金牌令箭让邬思道放出了十三爷前去接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杀了八爷党的心腹,派兵包围了畅春园,使得胤禛顺利登基,在此次大变之中,八爷党错失良机,忽视了被囚禁十年的老十三,结果功亏一篑,只好对胤禛俯首称臣。
第二次夺位则是八爷党处心积虑想要推翻雍正政权,利用雍正急于推行新政的心理召集关外的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雍正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帮助关内整顿旗务,结果没想到八爷党利用四位旗主王爷进宫的机会竟然夺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雍正被八爷党逼的差点就范,关键时刻,老臣张廷玉帮助雍正挽回一局,而真正帮助雍正挽回败局的则是十三爷胤祥,胤祥此时已经是重病在身,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会被八爷党忽略掉,可万万没有想到当初这个帮助雍正顺利登基的拼命十三郎竟然在最关键的时刻又帮了雍正一把,再次夺了兵权,逼得四位旗主王爷就范。
八爷党失去了兵权也就成了瓮中之鳖,只好束手就擒,如果没有十三爷恐怕雍正的皇位难保,八爷党虽然有一个能带兵的十四爷,但是却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八爷党和十四爷之间明争暗斗,面和心不和,早就分道扬镳,党羽虽多却挑不出一个出类拔萃的干将,说到底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然而雍正皇帝身边支持他的人虽然很少,但是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和十三爷都是敢干事,不怕事的人,有这样一群文臣武将辅佐,怎么会败给八爷党呢?就连胤禩对雍正都非常佩服,称赞他的用人之道,八爷党百密一疏,如果能够及时控制老十三,恐怕天下就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可惜太大意最终导致了全盘失败!
《雍正王朝》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w416
病死的。
乾隆二十年病死,时年六十八岁。爱新觉罗·胤禵(1688年—1755年),又名允禵,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禛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于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为允禵。
胤禵虽为雍正帝的同母弟弟,但其却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重要的一员,所以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将胤禵远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1725年)改为圈禁。直至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允禵才恢复了自由。
扩展资料:
雍正王朝十四爷的性格:
勇敢无畏。西征期间讨论军队进藏事宜时,议政大臣商议胤禵应该留在相对安全的大后方,估计是害怕胤禵有任何闪失,承担不起。胤禵对此很不满,于是胤禵力排议政大臣所议,坚决的向康熙提出要么派遣他亲自领兵进藏,要么前往木鲁乌苏亲自保证进藏军队的后援,康熙对此很赞赏。
雷厉风行。西征未出师前,胤禵已经开始检查各项军务状况,参劾了一名官员。后蒲到西宁,胤禵便立即着手整顿军务军纪,根据沿途所获信息,调查各要员失职情况,随即参劾了三名官员。(后来其中两人被康熙革职锁禁了),这说明胤禵是个十分果断,雷厉风行的人。
善于纳谏。胤禵虽然十分有主见,但是也很善于听取有益的建议。藏语文献《户口册与历史》里曾提到他听取了投奔清军的,更了解当地情况的第巴阿尔布巴的建议,及时的修改了军事行动方案。
领导风范。胤禵在与呼毕勒汗交往的时候,不卑不亢,谦和礼让,他谦逊的言谈举止与不凡气度,赢得了呼毕勒罕的尊敬。
-爱新觉罗·胤禵
他没有起兵夺位的原因恐怕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孤身在外,失去争位时间
众所周知,雍正嗣位颇有传说,但是他的继位 更多是隐忍和算计下的厚积薄发。加上是在康熙帝身殁之后,他在京城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干净利索的登基执政。占尽登位先机。
而反观十四阿哥,在康熙病重时在西北带兵,这无异于在关健时刻离开争嫡的牌桌,所以他知道“showhand”的时候,雍正已然继位。自己就失去主动,如果回兵争位就是和皇帝为敌了,难度将成几何基数加大。
2、没有靖难的条件
另外清朝皇帝们接受历代王朝分封制的教训,将王爷逐个安置在北京,有职无权,只有待遇没有兵权,所以十四阿哥要想似朱棣利用卫队靖难起兵,是不可能的。此外朱棣起兵前是经过长期精心设计,而十四阿哥势力对此更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贸然起兵,带来的不是高歌猛进,而是部下杀头邀功。
3、回军会被夹击,不敢出卖西北
此外,十四阿哥在西北用兵,面对着强敌的进攻,如果回京争位,抽走军队。那敌军的追杀也就紧随而至了,结果不是被西北叛军消灭,就是引狼入室。成为百姓心中的灾难制造者。如果和叛军媾和,承认叛军诉求,换个稳定后方的话,届时皇帝就更可名正言顺的对其进行攻击,开展一场全民的"卫国战争"!。
十四阿哥更将成为前有堵截,后有追击的“风箱老鼠”。所以让十四阿哥起兵争位,不现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