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基础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基础教程:普米族民间舞蹈概况,第1张

  搓蹉  裹草帘子舞  撵鬼舞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能通话。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记载,经有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一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聚族而居。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粗大的铁三脚架。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灵的象征。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普米族歌舞活动很盛,婚、丧及节庆中都有歌舞相伴。

 普米族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婚配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婚礼程序较繁。先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举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祭过锅庄就算定了婚,尔后还要择定婚期。

 结婚多选在冬腊月农闲季节进行,婚礼前要由媒人带领两个年轻人,把礼物背到姑娘家去,称为“过礼”。媒人一定要能说会唱,因为女方村寨每家都要请媒人做客对歌,唱赢则罢,唱不赢就向主人敬酒,请求宽恕。

 新娘出嫁的头夜,亲友们要聚到她家唱歌跳舞,彻夜狂欢,祝贺新喜。

 婚礼之日,新娘一大早便被送亲客簇拥着上了路,媒人却被锁在一间屋子里,屋内还陪锁着一位主方歌手。门外由两个姑娘手执钥匙把门。主方歌手先唱《锁门调》,媒人懂行,就用《开门调》将锁唱开。媒人唱赢了,门外的姑娘连忙开锁放人,媒人就去追赶送亲的队伍,媒人唱不赢,就得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求得宽恕才能脱身。

 新郎这方的村寨里,每家都要背上一坛酒到村口去迎候送亲的客人。两边相见时,要互相鸣枪致意。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长辈要烧一堆松毛,让新娘新郎携手绕火堆转三圈,表示除。进屋后,双双跪拜锅庄。然后由新郎新娘把锅庄两旁的油灯、各自点燃一盏,名为点长寿灯。礼拜完毕,双方的主要亲人进到屋里,在火塘边每人一碗酒,一份肉,边吃边展开热烈的对歌。入夜,远亲近邻在新郎家门前燃起熊熊篝火,吹响竹笛或芦笙,手牵手围绕簧火跳舞,男女青年尽情地欢歌狂舞通宵达旦。

 兰坪的普米族,在迎亲仪式中还要跳“仆瓦磋”,即“踩毡角舞”。迎亲这天,新郎家要在大门外扎一青松牌坊,并用青松毛从院内一直铺到大门外。在青翠的牌坊前横铺着一床羊毛红漆毡。当迎送新娘的队伍到达门前时,新郎家一长辈立于红漆毡左前方,手持新毛巾跳仆瓦磋,以示对送亲客人的热烈欢迎。送亲队伍中新娘家的主要长辈,上前与新郎家的长辈对跳仆瓦磋,而后走进临时搭的“巴沙”(青棚)内主客对坐,喝酒对歌……。

 兰坪的仆瓦磋,丽江的“热那哦那”、“若浪”等舞蹈是专在婚礼时跳的。婚礼上除了这类专门的礼仪舞蹈外,只要是有助于渲染喜庆气氛,抒发快乐心情的自娱性舞蹈,均可自由选择,尽情唱跳。

 宁范、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实行火葬。在死者弥留之际,要视其性别,男性牵来一只母绵羊,女性牵来一只公绵羊,毛色以纯白为佳。这是死者的伴侣,它将陪死者一起去到阴间。接着,要唤来一条狗,这是为死者带路的;最后还要牵来一匹马,这是死者的坐骑。人落气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房头板数块,同时吹牛角、放**,向村邻亲友报丧。接着把抽下来的房头板劈开烧水洗尸。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将尸体裹成蹲跪状,然后放入正房后面夹道间的地坑内,上面盖罩铁祸,用稀泥密封,然后请韩规择算发丧日子。

 发丧的头夜,村邻亲友聚集治丧人家,在院子里烧起火堆,青年男女拉成圆圈,围绕火堆歌舞。当晚,除了有严格规定的宗教舞蹈及婚礼中的礼仪舞蹈不能跳而外,其它欢快抒情的民间舞蹈,如“搓磋”、“贡哩年嘎”、“松迟松勇”、“团结跳”等均可自由选择,尽情欢跳,使整个丧事过程在悲哀和欢乐交融的气氛中进行。

 发丧时,将尸体由夹道间取出,装入一顶“灵轿”(状如花轿的木棺,尸体按蹲跪状直立放入)。韩规念,“送魂经”,举行“给羊子”仪式,之后韩规又给死者念“开路经”,向亡灵指引本氏族的迁徒路线,让其平安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念毕“开路经”,宁范县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要跳“祖给舞”,即为死者的亡灵驱邪撵鬼,开通道路。手持大刀,身着铠甲的巫师们,从灵台前开始,纵横跳跃,挥臂砍杀,高声吼叫,旋风一般一直跳到大门外面去。然后由房屋四角抽下几块房头板,引燃火把前导,亲友们簇拥着,哭天叫地的将灵轿送往火化场去。尸体焚化后,要到第二天黎明才去捡骨碴。骨灰罐要送到本氏族的祖骨山(又称“罐罐山”)上去,选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树脚挖个洞,将罐置于洞里。之后,还要进行“敬羊”仪式。时间无定规,有的在人死后几年、有的要十几年,甚至下几代人才举办,主要由经济条件来决定。“敬羊”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大操大办,相当隆重。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仪式由韩规主持,仍像刚死人时那样,视死者性别而选一只相对的绵羊,将羊牵至藏有骨灰罐的大树下,亲属们献上供品,跪拜之后,由韩规手执法铃、给白羊背上,洒酒和涂抹酥油。一边口念祭文,一边围绕白羊跳“敬羊舞”。所敬的白羊即成了祖先的化身。韩规手摇法铃,绕白羊左右旋跳,以法铃击打为节奏。要一直跳到白羊浑身乱颤起来,那便是祖先亡灵欣然接受后人的祭奠,保佑子孙兴旺发达。这时,场上情绪陡然高涨起来,在韩规的带领下,人们欢快地跳起“喜鹊舞”、“牦牛舞”和“熊舞”。而后,将骨灰罐取出,由两人送往高山去,藏于洞穴石缝中。

 兰坪县的普米族习惯土葬。葬俗繁杂,俗称有三十六道祭奠程序,祭奠时间少则一昼夜,多则几天几夜,这全按祭师择定的出摈日子来定。

 停尸期间,孝子孝女夜守灵抠,青年男女在房边空地跳“搓磋舞”或对歌,老年人则唱“苦情歌”,到出摈日的头遍鸡叫时,吹师吹起悲哀的“百事调”。“给羊子”仪式开始,孝子孝女每人边哭边给羊子敬一碗青棵酿制的黄酒,敬酒毕。紧接着举行“取羊心”仪式,巫师用极快的速度取出正在跳动着的羊心,并置于托盘内,供至祭台,巫师边祭边数羊心张缩跳动的次数,认为羊心能张缩十三下以上为吉。实际羊心不管张缩几次,巫师总是要数到十三为止。

 巫师把死者的盘缠费、衣物一一交待给羊子,并一站一站地指给亡灵回归“故里”的路线,嘱咐他大胆地踏上白色的大道,渡过石鼓金沙江,往东北面爬到龙塘边,继续向“沙乏沙白”走(“沙乏沙白”是普米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

结婚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仪式,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许多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祝福,并且往往伴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和活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结婚的传统习俗。在中国的婚礼上,新郎需要去新娘家接亲,这被称为“迎亲”。在迎亲过程中,新娘家会设置一些障碍,比如让新郎做一些有趣的游戏,以展示他对新娘的爱和坚持。另外,新人还会举行传统的敬茶仪式,以向双方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此外,一些地区还有象征幸福和美满婚姻的传统饮食,比如吃粽子、喝酒等。

除了传统习俗,结婚也会伴随着一些趣事。例如,在西方国家,新郎通常会在结婚仪式中亲吻新娘,这被视为象征爱情和浪漫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新人还会邀请一些喜剧演员或打扮成各种角色的朋友来参加婚礼,以增加欢乐氛围。此外,在一些国家,新人还会安排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比如拔河比赛、舞蹈比赛等,让婚礼更加热闹有趣。

结婚是一个庄重而快乐的时刻,它承载着爱情和希望。传统习俗和趣事使婚礼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参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与祝福。

以下是一些与结婚相关的:

这张展示了迎亲的场景,新郎正在到新娘家中接亲。

这张展示了敬茶仪式,新人正在向双方父母敬茶表达感恩之情。

这张展示了新婚夫妇在仪式上亲吻,象征他们对彼此爱情的承诺。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需求,祝您生活愉快!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青春和纯洁, 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据说,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蒙着白色围巾,掀起一时风尚,据说源于妮莉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美貌惊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色面纱的习俗的由来。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白色婚纱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爱情。在1850年到1900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已远超过其他。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新娘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要送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若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经答应求婚。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新人站位

  古时候,盎格鲁撒可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不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敌情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带在左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订婚戒指

  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 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 婚戒的手指。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新娘抛花球,新郎抛袜圈

  新娘抛花球意味着谁接到谁就快要结婚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轻人等待着新娘手中抛出的花球。而新郎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结婚蛋糕

  古罗马时代一对新人多在婚礼举行时,把蛋糕放在新娘头上敲碎来享用象征把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更祈愿道贺的亲友分享到新人的幸福和喜悦。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到今日。而多层式蛋糕起源于早期的英国。当时,社会上流行带小型蛋糕参加宴会,并把蛋糕堆成小山状,目的就是要一对新人亲吻到最顶端的部分。以象征他们的爱情能跨越重重困难,最终获得坚贞的爱和幸福。到现在,传统的结婚蛋糕均采用多层设计,并以白色为主,代表着纯洁和美好。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婚礼舞会

  在宴会上,甜点吃完后,舞会便开始。如果招待会是在下午举行的婚礼之后,菜会晚上一会儿,在新婚夫妇入座前跳舞之后。在自助餐招待会上,新郎和新娘从迎宾队列中退出,休息一会儿就开始跳舞。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人都观看并鼓掌。新娘的公公请她跳第二支舞,然后是新娘的父亲。当新郎和伴娘跳舞,引导和傧相跳舞时,客人才可以加进来。如可能,所有男性都应该积极的要求和新娘跳一支舞。当跳舞的次序变得非常复杂时,新娘和新郎跳第一支舞后,大家就可以随便跳了。乐队或 DJ 更换曲子,婚礼参与者加入到新郎新娘的舞蹈中,所有的人都知道此时每个人都可以跳舞了。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入场顺序

  伴郎从教堂大门进入,由矮到高一对一对行进。如果人数是单数,就请最矮的单独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一对一对的跟随进入。每一对之间隔3-4排的距离。接下来,伴娘进入,与最后一对伴郎保持4-5排的距离。如果伴娘团人数少于5人,就采取排成一队入场,否则看起来就不协调了。如果人数为单数,最矮的走在前面带队。年轻的姐妹团成员走在主伴娘的前面。如果你有两个主伴娘,一对走和单独走皆可。在新娘和其父亲进入之前是戒童和花童。待这些人在通道上站好之后,新娘挽住父亲的左臂步入教堂。如果新娘穿着的是长裙裾婚纱或是有长长的头纱,可以安排2个人为其在身后拖住婚纱。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站立位置

  在踏上地毯走进通道时,新娘一般站在左边,新郎站在右边,面对神父。主伴郎站在新郎的旁边,戒童和伴郎们站在他的右边。主伴娘站在新娘旁边,其他的伴娘团成员和花童站在她的左边。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宣读和祈祷者

  这个特别的环节可以把本是极为苛刻的宗教婚礼仪式变得个性化。你所能选择的程度依赖于神父的要求,在选择时要和他进行商讨。一旦你想到了要宣读或由祈祷者传达什么信息后,这时你的神父会帮你确定一个最为合适的选择。对于一个非常严格的宗教婚礼来说,你应该选择圣经中的经典段落。没那么传统和正规的仪式可以选择一首能很好地表达你对婚姻情感的诗。

  传统教堂婚礼习俗:退场顺序

  在仪式结束时,一对新人率先退场,身后是戒童和花童。姐妹团成员和伴郎团各成一队,两两一对。伴娘要先走,走在伴郎的右手边。如果人数不平均,一位伴郎要护送两名姐妹团成员离开;多出来一个伴郎便单独走,两个便组成一对同时行进。当队伍走到门口或仪式现场的后面时,指定的伴郎要回到里面护送新人的母亲、祖母和一些尊贵的客人退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065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